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习题

0绪论

一、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3.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6.生态系统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7.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8.生态学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9.生态学按照生物分类类群主要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二、选择题

1.在一定空间中,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

A. 个体

B. 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下面哪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A. 个体与环境

B.种群与环境

C.群落与环境

D.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填空题

1、生态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 )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人类 ) 为主体。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 ) 、 (土壤因子 ) 、 (地形因子 ) 、 (生物因子 ) 和 (人

为因子) 。

3、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7、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8、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外部条件变化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可把生物区分为(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9、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10、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一整套适应性特征称为(适应组合)。

11、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 150~4000 nm )。

12、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平衡之处称为(光补偿点)。

13、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14、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常表现在(行为)、(生理)和(形态)。

15、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最低有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6、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7、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8、生活在海洋高渗环境中的动物,其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为(食物)、(饮水)和(代谢水)。

19、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排泄失水)。

20、地球上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减弱)。

21、哺乳动物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是(尿素)。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A :人为因子B:海拔因子C:地形因子D:气候因子

2、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A :综合性作用B:主导因子作用 C :阶段性作用D:不可替代性作用

3、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A :Tansley B: Liebig C: Haeckel D: Shelford

4、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补偿变化称为()。

A :实验驯化B:气候驯化C:人工驯化 D :休眠

5、在光谱中, 380~760nm 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A :紫外光

B :红外光

C :可见光D:蓝光

6、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A :温度 B:食物C:湿度 D :光

7、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

A :Allen 规律B: Bergman 规律C: Logistic 增长 D : Tilman 模型

8、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 :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

9、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A :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C:温度下限D:温度上限

10、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 V 的含义是()。

A :总积温

B :有效积温C:发育速率D:发育起点温度

11、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A :90%以上

B : 50~70%C: 60~80%D: 80 以上

12、植物每生产 1 g 干物质约需水量为()。

A :349g

B : 200~300 g C: 300~600 g D :600~800 g

13、体液浓度随环境渗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是()。

A :变渗动物B:高渗动物C:低渗动物D:恒渗动物

14、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具有发达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是()。

A :排出水分B:获取水分C:排出溶质 D :获取溶质

15、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 :减弱B:增强C:不变D:略增强

16、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A :湿生植物B:中生植物C:阳生植物 D :阴生植物

17、()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 :水温B:光照C:溶氧D:盐度

18、陆生动物排出含氮废物有不同的方式,以减少水分的丧失,鸟类排出的含氮废物是()。

A :尿素B:尿酸C:尿素和尿酸D:氨

19、()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性手段。

A :行为适应B:生理适应C:滞育D:休眠

20、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A :地区环境B:生物圈C:大环境D:小环境

21、食物、天敌和流行病属于()。

A :人为因子B:生物因子C:气候因子 D :稳定因子

三、判断题

1、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2、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

3、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4、广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

5、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6、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小的调整。(√)

7、内稳态生物能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完全能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8、紫外光因其波长短而能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都是由紫外光产生的。()

9、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1、在适宜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12、 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 )

13、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14、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

15、水中溶氧量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

16、水既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又是一切代谢活动的介质。(√)

17、不同植物生产 1g 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需水量)是一样的。()

18、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一般有发达的排泄器官。(√ )

19、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20、陆生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食物、代谢水和直接饮水。(√)

21、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22、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

23、陆生脊椎动物均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内的含氮废物。()

四、解释名词

1、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其

含义与环境因子基本相同,只是生态因子总是对生物起作用。

2、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耐受极限而阻止其正常生命活动(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限制因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生物就会衰竭或不能生存。

4、小环境

是指小范围内的生物的特定栖息地,小环境中的气象条件称为小气候。

5、内稳态生物

能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而相对独立于自然界。如动物一定程度的恒温性(恒温动物通过控制

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生理调节;变温动物通过行为来调节,行为调节。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

受范围,扩大了生存空间,增加了生态幅。

五、简答题

1、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1)有效积温法则

最早是从研究植物中总结出来的,其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

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总热量称为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总积温( sum of heat)、有效积温(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K=N (T-C)

K:热常数,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单位是“日度”

N:发育历期,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天数,单位是“d”

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 2)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K(年总积温)/K 1(完成一个世代的总积温)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该地区的年积温是否能满足某种生物的总积温

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

2、说明海洋低渗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首先说明海洋低渗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得充足的水分(2)调节机制

获得水的方式:

食物

饮海水:主要方式

代谢水

排出溶质的方式

发达的排泄器官:鳃、直肠腺

3、说明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说明淡水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多的水,获得溶质

(2)调节机制

获得溶质

食物

鳃或上皮组织主动从环境中摄取

排出过多的水

排泄器官排稀尿

4、陆生动物的失水途径与保水机制

(1)失水途径

皮肤蒸发

呼吸

排泄失水

(2)得水途径和保水机制

得水途径:食物、饮水、代谢水

保水机制:

昆虫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蜡质层,气门瓣控制开闭

爬行动物的角质磷和皮下脂肪

鸟类长的呼吸道、肾的重吸收、皮肤腺退化等

兽类鼻腔冷凝水、重吸收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一、填空:

1.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 同种生物 )个体的集合。

2.种群是指 ( 特定空间 ) 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凸型 ) 、对角线型和凹型存活曲线。

4.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凸型、( 对角线型 )和凹型存活曲线。

5.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凸型、对角线型和( 凹型 ) 存活曲线。

6.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随机分布 ) 、均匀分布和集中分布。

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 和集中分布。

8.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中分布 ) 。

9.哈- 温定律( Hardy-Weinberg law )认为,在一个(巨大的 )、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

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10. 哈- 温定律( Hardy-Weinberg law )认为,在一个巨大的、( 随机交配 ) 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

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11.哈- 温定律( Hardy-Weinberg law )认为,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 ( 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 ) 的种群

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12.哈- 温定律( 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

群中, ( 基因频率 ) 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13.地理物种形成说认为,物种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理隔离、独立进化、(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4.地理物种形成说认为,物种的形成过程包括( 地理隔离 ) 、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5.地理物种形成说认为,物种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理隔离、( 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6.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r) - 对策者向着小型化、高出生率、高扩散能力方向发展。

17.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K) - 对策者向着大型化、低出生率、高竞争能力方向发展。

18.动物的婚配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多雌多雄制 ( 混交制 )]、一雌一雄制 ( 单配偶制 ) 、一雄

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19.动物的婚配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雌多雄制( 混交制 ) 、 [ 一雌一雄制 ( 单配偶制 )] 、一雄多

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20.动物的婚配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雌多雄制( 混交制 ) 、一雌一雄制 ( 单配偶制 ) 、 [ 一雄多雌

制] 和一雌多雄制。

21.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 竞争 ] 、偏害作用 ( 他感作用 ) 、寄生、捕食和共生。

2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竞争、[ 偏害作用 ( 他感作用 )] 、寄生、捕食和共生。

23.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 [寄生]、捕食和共生。

24.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和共生。

25.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和[共生] 。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出生率无关?

A.性成熟的速度;

B. 种群死亡率;

C. 单位时间的繁殖次数;

D. 繁殖期长短。

2.下列哪一个因素与死亡率无关?

A.种群密度;

B. 个体发育期;

C. 环境优劣;

D. 自然反应时间。

3.迁出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

A.种群数量减少

B. 种内竞争加剧

C. 种间竞争加剧

D.种群数量增加

4.迁入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

A. 种群数量减少

B. 种内竞争降低

C. 种间竞争降低

D. 种群数量增加

5.生命表中 e x表示:

A.死亡率

B.存活分数

C. 平均寿命

D.死亡数

6.生命表中 d x表示:

A.死亡率

B.存活分数

C.平均寿命

D. 死亡数

7.生命表中 q x表示:

A.死亡率

B.存活分数

C.平均寿命

D.死亡数

8.生命表中 l x 表示:

A.死亡率

B.存活分数

C. 平均寿命

D.死亡数

9.动态生命表又称为:

A.特定时间生命表

B. 垂直生命表

C. 水平生命表

D. 静态生命表

10.静态生命表又称为:

A.垂直生命表

B. 同生群生命表

C. 水平生命表

D. 特定年龄生命表

11.人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A.A 型

B.B型

C.C型

D.A或B型

12.卵生鱼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A.A 型

B.B型

C.C型

D.A或B型

13.多数鸟类的存活曲线是

A.A 型

B.B型

C.C型

D.A或B型

14.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A. 无限增长率

B. 瞬时增长率

C. 内禀增长率

D. 周限增长率

15.哪一个不是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A. dN/dt=rN((K-N)/K)

B. Nt=K/(1+eα -rt)

C. dN/dt=rN((K-N)/N)

D. Nt= K/(1+e-r(t-α /r) )

16.当种群数量 Nt=K/2 时,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MSY)为:

A. K/2

B. rK/4

C. K/4

D. rK/2

17.雪兔及其捕食者猞猁种群的年变动规律为:

A.9-10年周期

B. 3-4年周期

C. 2年周期

D.不规则波动

18.在自然界最常见的种群分布类型是:

A. 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集中分布

D.规则分布

19.与植物集中分布无关的成因是:

A. 繁殖特性

B. 微域差异

C. 天然障碍

D. 气候节律变化

20.与动物集中分布关系不密切的成因是:

A. 局部生境

B.社会关系

C. 天然障碍

D. 配偶和生殖结果

21.下列种群特征哪一个属于种间关系?

A. 密度效应

B.等级制

C.利他行为

D. 捕食作用

22.下列种群特征哪一个属于种内关系?

A. 种间竞争

B.通讯

C.寄生

D.共生

23.哪一位生态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位(Niche) 的概念?

A. Grinell

B. Elton

C. Hutchinson

D. Odum

24.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自然选择类型?

A. 稳定选择

B.定向选择

C.筛选选择

D.分裂选择:

三、判断题:

1.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的大小。

2.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生物的数量。√

3.种群的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4.年龄比例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5.绝对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

6.迁入是指一些个体从一个种群移动到另一个种群的现象。

7.动态生命表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的研究。√

8.动态生命表适于寿命较长的种群的研究。

9.静态态生命表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的研究。

10.静态生命表适于寿命较长的种群的研究。√

11.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属于 B 型。√

12.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属于 A 型。

13.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属于 C 型。

14.自然反应时间越长,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15.自然反应时间越长,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16.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

17.种群中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成为遗传漂变。√

18.种群进化的两种动力是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19.种群进化的两种动力是自然选择和生物适应。

20.最后产量恒值法则认为,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种群的最后产量接近。√

21.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种群的最后产量接近。这一规律被称为-3/2幂定律。

22.种群社会等级的形成使种内个体争斗加强。

23.种群社会等级的形成使种内个体争斗减少。√

24.两个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强度越大。√

25.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相差越接大,种间竞争强度越大。

四、名词解释

1.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2.协同进化 : 是指物种 A 的性状作为对物种 B 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物种 B 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物

种A 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3.种群: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年龄金字塔:按年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用图形表示。上下表示年龄级,左右宽度表示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

5.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

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6.自然反应时间: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7.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

8.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9.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的分布情况。

10.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

11.水平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

五、问答题

1.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是什么(8 分) ?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

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cohort )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2.比较 r- 和 K- 两种进化对策 (12分 ) 。

项目(特征)r- 选择(对策)者(鼠)K- 选择(对策)者(象)

0.种群增长曲平衡点不稳定,种群数量剧有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并接近

线烈波动K,受扰动可恢复,扰动过大,

趋于消亡。

1.寿命短,常小于 1 年长,常大于 1 年

2.出生率高,rm 高,提早生育,平均低, rm 低,延迟生育,平均世

世代长度短代长度长

3.体型小,种间竞争能力弱大,种间竞争能力强

4.存活率低, C 型存活曲线,死亡多高, A, B 型存活曲线,死亡多

因环境引起因密度引起

5.密度不稳定,常低于 K稳定,常在K 附近

6.对子代投资少,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大,具完善的抚育和保护机制

7.能量分配较多地用于繁殖器官,以量较多地用于提高适应、竞争能

取胜力,以质取胜

8.迁移能力强,适于扩散弱,不易占领新的生境

9.发育速度快慢

10 适应环境多变,不确定的环境,自然稳定的、较确定的环境,自然

反应时间短反应时间长

3.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8分) ?

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基部宽、顶部狭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各部相近。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基部窄,中上部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降。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及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10 分)?

模型: dN/dt=rN((K-N)/K)

r 为瞬时增长率,与指数方程相比,该方程新增添了一个因子(K-N)/K ,它是瞬时增长率r 的修正因子,随密度增加,r 按比例下降。修正项(K-N)/K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或“称未利用的增

长机会”。

或答:

模型的积分式为: Nt=K/(1+eα -rt)= K/(1+e-r(t- α /r))

积分式中α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α =ln((K-N0)/N0)。当 t= α /r 时,即 Nt=K/2时,曲线处于一个拐点。在此拐点上,dN/dt最大。在到达拐点以前, dN/dt随种群增加而上升,称为正加速期;在

到达拐点以后, dN/dt 随种群增加而下降,称为负加速期。

5.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几种类型(8 分)?

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对后代照顾少。

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亲体照顾较多。

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

强。

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大鸨、鱼安鱼等康,少见。性比不稳定。

6.种群内分布型的类型 (12分 ) 。

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如面粉中的黄粉虫。在资源和空间充

足、较均匀时常呈此分布。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如人工林,海岸悬崖上的海鸥巢。这种分布要求空间资源均

匀,再加上人为影响、虫害或种内斗争等而引起。

集中分布 ( 成群分布 ) :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7.简述种内关系的类型( 12 分)。

密度效应、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

8.自然选择的类型 (6 分 )

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特征分布中间的个体有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选择属于稳定型的。如出生体重。

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这可能是基因型变

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择。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9.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12 分 )

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食草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5 分)

1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 生存竞争

B 资源利用

C 占据空间

2下列哪一特征是生物群落的特征

A 年龄结构

B 社群结构

C 性别比例

D 营养结构

3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叫

A共生B演替C生态平衡D波动

4我国东部和南部为森林分布区,向西北依次出现了草原区和荒漠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哪一个生态因子所致

A光B湿C水D土壤

5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最大的一组生态因子是

A 光和热

B 光和水

C 水和热

D 水和土壤

6一个区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组合叫

A 植物区系

B 植物分布

C 植物群落

D 植被

7内蒙古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其原因是

A 温度较低

B 水热条件差

C 土壤沙漠化

D 水分较少

8群落的优势种的确定,与下列哪个概念关系最密切

A重要值B多度C显著度D生活型

9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A 物种多样性增加

B 群落结构简单化

C 种间关系趋于稳定

D 优势种不明显

10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科之一是

A冬青科B松科C大戟科D壳斗科

11植物群落可以净化空气,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监测有毒物质

B 富集有毒物质

C 分泌抗生素

D 降解有毒物质

12热带雨林的分层结构

A明显B不明显C不定

13下列哪一条不是温带阔叶林的特征

A 四季分明

B 分层明显

C 灌木层不发达

D 有的动物冬季休眠

14群落在不同的年份,一些数量特征发生变化叫

A竞争B分化C发展D波动

15生物量较大的生物群落是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林

C 北方针叶林

D 肥沃的农田

16生物量较小的生物群落是

A草原B草甸C干旱农田D荒漠

17水生生物群落与陆地生物群落相比

A 光环境优越

B 氧气供应充分

C 生物量低

D 种类复杂

18建群种一致的群落叫

A群丛B群组C群系D单优森林

19顶级群落是指

A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在时间上的变化是静止的群落

C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变的群落

D种类不再发生迁移的群落

20 多样性梯度变化是

A 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B 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

C 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D 随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2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群落成员型

A 伴生种

B 优势种

C 指示种

D 偶见种

22表述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的指标是

A盖度B密度C频度D重要值

23最大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

A 表层

B 深层

C 表层与深层之间

24层的分化主要集中在

A 高度

B 生活型

C 附生位置

D 藤本长短

25陆地群落的分层与那种因素有关

A光B温C水D气二填空题( 30 分,每空 1 分)

1生物群落 A 、 B、 C、 D 含有以数字 1 到 8 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如下表所示(表中数字表示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种12345678

A924001111

B025*********

C023*******

D06520103200

问 : ⑴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危害程度不断增加)时 ,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B).

最大的是(A).

⑵在生物群落 D 中 , 各个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C),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2 一个动物种群,从侵入新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到建立种群后,一般有几种情况,如图中 A 、 B 、C、所示,说明各曲线的意义,

N

体A

量B

C

A(表示经受规则或不规则的波动)

B(表示较长时间维持在同一水平上)

C(表示经过波动后衰落,最后灭亡)

3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是指植物的(相对密度 ) 、 (相对显著度 ) 和 (相对频度 ) 的综合。

4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落叶阔叶林 )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和(北方针叶林 ) 。

5举出热带雨林的三个基本特征(无明显季节交替 ) 、 (种类丰富 ) 、(结构复杂 ) 。

6植物群落的三级基本分类单位是(植被型 )、(群系 )、(群丛 )。

7中国最南部属于(热带 ) 温度带,此地(热量 )充沛,在此沿海地区生长的代表性植被是(热带雨林) 。

8对生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的一组生态因子是(水分 )和 (热量)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

9群落的波动可以分为(不明显波动 ) 、 (摆动性波动 ) 和 (偏途性波动 ) 。

10荒漠植物的适应方式是 1 (发达的根系和小面积的叶子)、 2 (肉质的植物)、 3 (短命的植物)。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个 2 分)

1生物群落:特定空间和特定条件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

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叫优势种。

3植被型: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的、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4层片:同一生活型、不同种植物的组合。

5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草原:以旱生、多年生禾草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叫草原。

7荒漠:指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植物组成的群落,称之为荒漠。8物种多样性:指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

9生活型: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10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四问答题( 25 分,每题 5 分)

1 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题要点: 1 具备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3形成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征。

2试述群落的分层现象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答题要点: 1 群落分层包括地上分层和地下分层;

2地上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

3地下分层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

4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5水生群落中生物的分层主要与光因子有关。

3写出种的重要值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其在研究群落特征时的意义。答

题要点:公式: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基盖度。

意义: 1 是一个反映种的大小、多少和分布状况的综合指标;

2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可确定群落的优势种,表明群落的性质;

4可推断群落所在地的环境特点;

5是用于群落分类的一个很好指标。

4试述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因素。

答题要点: 1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作用;

4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5人类的影响。

5捕食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答题要点:

泛化种:吃生物量高(竞争力强)的种,为竞争力弱的种提供空间,提高了物种多样性。

但采食压力过大时,植物种树又随之下降,因为它不得不

吃生物量小的植物。

捕多

食样

者性

采食压力

特化种:吃优势种,(同泛化种一样,使多样性增大);

吃非优势种,加大了优势种的竞争能力,使竞争上处于劣势的种数量降低,使

物种多样性降低。

采食压力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 、增强生物种类B、增强能量输入

C、减少能量输出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2、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除去生产者,分解者的变化曲线是

A、N

B、N

t t

C、N

D、N

t t

N 为分解者数量t 为时间

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6 级其原因是

A、贮存的能量逐级减少

B、生物量逐级减少

C、热量逐级丢失

D、生物体变少了

4、进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多少可以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A、1%

B、2%

C、 5%

D、 10%

5、在某一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塔基层的生物可能是

A、一种细菌

B、一种真菌

C、酵母菌

D、草食性动物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B、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7、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 、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

8、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

费者依次是

A 、猫头鹰和食草虫

B 、青草和猫头鹰

C 、食草虫和猫头鹰D、食草虫和青草

9、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 、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 、照射到该系统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10、在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 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 1、M 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A、N1M 1>N2M 2

B、N1M1=N2M2

C、 N1M 1< N2M 2 D 、以上情况均可能

11、没有造成食物链缩短的为

A 、围湖造田B、开垦草原

C、稻田养鱼 D 、砍伐森林

12、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喷洒DDT ,其最可能的结果是

A 、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B、抗 DDT 的变异类型害虫比例增大

C、消灭了该地区的杂草 D 、使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

13、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初级生产量的是

A、蘑菇的生产量

B、苔藓的生产量

C、蕨类的生产量

D、海带的生产量

1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臭氧减少 D 、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15、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A 、分解者大量减少B、生产者大量减少

C、动物大量减少

D、食物网简化

16、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生物多样性

B 、生物量

C、初级生产力

D、次级生产力

17、生活在一个森林中的所有昆虫组成的是一个

A 、种群

B 、群体

C、生态系统 D 、以上都不是

18、没有开花植物的生态系统是

A 、荒漠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9、一个山坡上的一片毛白杨生态系统是一个

A 、空间概念B、功能实体

C、形态现象

D、物种集合

20、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组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A、分解者、腐生生物 B 、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D 、生产者、异养生物、

21、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叫

A 、生物量金字塔

B 、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不属任何一种

22、下列哪种属于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

A 、同化效率B、林德曼效率

C、生长效率 D 、都不属于

23、生长效率最高的一类生物是

A、植物

B、小型动物

C、大型动物 D 、哺乳动物

24、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A 、蛇多、鹿多、草少

B 、鹿少、蛇多、鼠少

C、兔少、草少、鼠少 D 、蛇少、草多、鹿少

25、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 、太阳能B、足够的有机物

C、氧气 D 、水分

(二)填空(图)题

1、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植食性鸟鹰蛇

青草食虫鸟青蛙

蜘蛛

食草昆虫

(1)该食物网由 5 条食物链组成。

(2)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食草昆虫和植食性鸟。

(3)处在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4)对图中蜘蛛与青蛙的中间关系的描述应包括竞争和捕食。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两种成分是

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

(6)在能量转化过程中青草可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2、请把下图空缺部分填完整

太阳能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顶级肉食性动物

3、一个达到平衡的生态中,有个 4 种群,其所含有的总能量如表,据表请回答 :

种群甲乙丙丁

总能量 (KJ) 2.89 ⅹ 109 1.3 ⅹ1089.1 ⅹ 107 2.9 ⅹ 107

( 1)该生态系统 4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有3个营养级 .。

(2)种群甲在能量传递种属于生产者生物.。

(3)如果环境中有毒物,哪个种群富集的浓度最高丁.

4、完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总模式图:

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环境肉食动物

微生物顶级肉食动物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6、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目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能量的输出与输入相等,

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8、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9、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三种类型。

10、下图是全球水循环图(括号内的数字是水的年移动量,单位是1017Kg/ 年),填空并把每条线的箭头

方向表示清楚。

大气圈

降水降水

(4.12)蒸发蒸发(1.08)

(4.49)(0.71)

海洋陆地

(三) 名词解释

1、次级生产: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的生产。

2、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形式转化(光能→化学能→热能)而流动,叫能量流动。

3、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4、生态金字塔: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

数量单位。

5、物质循环:环境中的无机物质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成有机物质,沿着食物链被多次利用后,又

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质返回到环境中去,这称为物质循环。

6、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

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7、生态系统: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体叫生态系统。

8、反馈:生态系统中一种成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

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9、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

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10、生态效率:指各种能量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四)、简答题

1、画出碳循环的模式图,并分析防止大气中CO2浓度增高,人们应采取的对策。

岩石圈

7

6.6ⅹ 10

0.05

大气圈水圈

4ⅹ 103270ⅹ 103

R GP400<400

生物圈和未分解的有

机物质 40.2ⅹ 10

3

80.01库大小单位:克 /米2

;;

流通量单位:克/米2

ⅹ年

化石燃料

6

8ⅹ 10

大气圈中增加和减少 CO 2的途径有 6 种,分别来自岩石圈风化、水圈释放、生物圈呼吸、化石

燃料燃烧、水圈的溶解和生物圈的总光合生产,在这些途径中,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是,化石

燃烧和植物总光合生产。所以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大对大气中CO 2的吸收利用,同时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保持大气中CO 2

基本平衡。

2、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4)生态系统个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 6 个。

(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3、在农田系统中,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施肥、喷农药等农事活动

生态学原理和上述各项措施的具体意义。

答:生态学原理:保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使总光合与总呼吸的比值达最大,促进根部呼吸,最

大量供给营养,减少或排除竞争,截断食物链,使光合产物最大量的按人们的意志聚集。

具体意义: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呼吸消耗,最大量合成有机物质,通过排除杂草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和营养供给,及消灭植食性动物,使光合产物最大量聚集在农作物上。

4、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6 个?

答:由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这些能量在能流过程中有巨大的损失(约90%)。较高

的营养级( 5-6 级之后)的生物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存在。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一般不超

过 6个。

5、为什么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答:分解效率高是由于其具有两种适应:

( 1)生长型:群体生长:表面扩散快收,有利于侵入微小孔隙。

丝状生长:能穿透和入侵有机物质深部,破坏弱键,营养传递快。

(2)营养方式:细菌和真菌分泌细胞外酶,使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吸收,是一种节能

方式,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先摄食,再吸收,消耗能量大。

另外,真菌具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可分解植物性死有机质,细菌在极端的环境中(如缺氧时)可活动,两者结合,分解效果尤佳。

第五部分应用生态学

一、填空题

1.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两大类。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烟雾事件)、(酸雨)、(有毒物质的污染)。

4.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

5.大气中的悬浮粒子越多,光反射作用(越大),地面获得的能量(越少),温度(越低)。

6.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进能源结构)、(题高能源效率)。

8.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能阻止(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9.烟雾事件是由于(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10.酸雨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

合而形成的。

11.有毒物质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产物。

12.有毒物质包括(工业三废)、(农药化肥)、(放射性物质)等。

13.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的破坏)。

14.治理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5.引起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超采地下水)。

二、选择题

1.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浓度增加

A. 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氧化合物

D. 二氧化硫

2.下面哪种环境问题不属于有毒物质污染

A. 工业三废

B.农药

C.放射性物质

D. 植被破坏

3.科学家预测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A.0.1 — 1.5℃

B.1.5— 4.5℃

C.4.5—6℃

D.6 — 7.5℃

4.臭氧层的存在是由于下面哪种物质促使形成的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 氟里昂

5.下面哪类物质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

A. 氯氟烷烃

B.氟里昂

C.四氯化碳

D.二氧化碳

6. 酸雨的形成时由于哪些物质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的

A.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

D.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7.酸雨直接伤害植物,能引起农作物明显减产的二氧化硫浓度是

A.1%

B.2%

C.3%

D.4%

8.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A. 太阳能

B.风能

C.潮汐能

D.粘土

9.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A. 化石燃料

B.生物资源

C.金属矿物

D.非金属矿物

10.下面哪种资源属于非枯竭的自然资源

A. 金属矿物

B. 非金属矿物

C.全球性水资源

D.土地资源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9

《环境生态学》考试200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分,共20分)一、术语解释<每题4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b5E2RGbCAP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环境中的各 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p1EanqFDPw 4、生态位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DXDiTa9E3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分)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2分)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2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2分) 2、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RTCrpUDGiT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5PCzVD7HxA

城市生态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1.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述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2.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是由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 3.芝加哥学派,1925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同心圆增长理论。 4.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而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 7.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8.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 9.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和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10.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1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臭氧层流失。 12.人口结构: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3.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内因,迁居者的需求;迁居者的文化心理;外

因:社区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和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住房政策 14.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换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5.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16.中国酸雨的特点:第一,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南方比北方严重;第二,在时间分布上有季节性;第三,酸雨逐年严重 17.城市大气分层,城市边界层、城市覆盖层和农村边界层 18.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19.城市工业区布置与居住区的关系:(1)生活居住区内布置工业;(2)生活居住区边缘地段布置工业,或以工业街坊的方式布置在居住区内;(3)工业区;(4)工业点。在生活居住区和生活居住区独立地段布置工业,是城市工业布置的普通形式,而工业区、工业点只是在中等城市以上才能出现。 20.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构成。 21.城市水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城市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22.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长期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逐步形成土壤。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 23.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是从占领土地开始的,由于人类在城市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土壤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