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研究进展

黄芪研究进展
黄芪研究进展

面。

1 黄芪的栽培及种子采收

武保国等[1]通过研究提出塔落岩黄芪和细枝岩黄芪在内蒙古伊盟地区的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此时采收的种子品质好,种用价值高。不同发芽床上进行的发芽率比较试验表明,沙培法和土培法明显高于水选法和硝酸钾处理法,以沙培法的发芽率为最高。马世震等[2]在陇西首阳黄芪人工栽培基地按照海拔、地形和地貌条件的不同,各选取666.67m2试验样地,按照不同密度设计株行距,统一种苗和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栽培试验,收获期统一测定黄芪产量和个体特征,利用HPLC方法对不同密度栽培黄芪甲甙含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从黄芪的外观等级、经济效益和黄芪甲甙含量等指标评价,最佳栽培密度为20cm×20 cm。徐福祥等[3]对渭源县黄芪白粉病的发生分布、症状、浸染循环及发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防治试验从实行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增施农家肥、清洁田园提出了农业防治措施和几种无公害农药防治方法。李伟民等[4]在秦王川引大灌区进行蒙古黄芪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的最佳适宜栽植行距为40 cm,株距为15 cm,密度为16.7万株/hm2,其主根性状优、产量高,产量达8811.1 kg/hm2。可供蒙古黄芪的规范化栽培参考。

2 黄芪的化学成分的测定

杜雯等[5]通过比较中国药典规定的2种黄芪药材中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物质的含量,确定了黄芪化学质量标准的评价指标。马英丽等[6]用甲醇回流提取黄芪中皂苷类成分,以氯仿:甲醇:水(65∶30∶10)为展开剂,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在λS=390nm,λR=590 nm下,对18个产地的黄芪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黄芪甲苷为指标成分,用系统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证明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含量较

黄芪研究进展

付国军 康杰 王维仁 五常市林业局 150211

黄芪(Radix Astragali),又称北芪、元芪或黄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羽状复叶,小叶13~27,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荚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干旱,适应性强。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 cm,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近年来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药之长。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近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加免疫机能,抗衰老等作用。

黄芪以西北及内蒙产的质量最好,其质量好坏与微量元素硒有很大关系,越是质地好的黄芪,含硒量越高。另种多序岩黄芪的根,商品名“红芪”,在甘肃应用历史悠久,并销广东、福建及出口。

近年来,有关黄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芪类药材商品的真伪鉴别、栽培管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发芽条件等几个方

高,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列为正品相一致。此试验建立了一种黄芪质量评价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用于黄芪质量评价。

3 从植物学角度对黄芪不同种类进

行分类

萨仁等[7]以蒙古高原岩黄芪属植物为对象,应用徐克学的最大同步法,探讨了蒙古高原岩黄芪属(豆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并根据分支分类结果对蒙古高原岩黄芪属进行了系统学处理。作者首次将蒙古高原岩黄芪属分为岩黄芪亚属、半灌木岩黄芪亚属(新拟)和无刺岩黄芪组、丛枝岩黄芪组、无茎岩黄芪组、半灌木岩黄芪组等4个组。文章对蒙古高原岩黄芪组的划分符合前苏联植物志(1945)中的观点。燕玲等[8]对黄芪属的两种药用价值较高、分类学上又颇为相近的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就其种子和幼苗形态、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染色体核型等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基本相同,但在种子和幼苗形态、花粉形态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

3.1膜荚黄芪的幼苗较蒙古黄芪高大、粗壮,密被长柔毛,电镜下表皮毛表面密被乳头状突起;第1至4真叶为三出羽状复叶,第5真叶开始出现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并逐渐增多,成熟时小叶可达13枚~27枚;小叶较大,长7 mm~30 mm,宽3 mm~10 mm;而蒙古黄芪疏被短柔毛,毛表面较光滑,第2真叶即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成熟时小叶多达25枚~37枚,小叶长5mm~10 mm,宽3mm~5mm。

3.2膜荚黄芪的荚果表面伏生黑色短柔毛,种皮表面纹饰为复网状,蒙古黄芪的荚果无毛,种皮纹饰为皱折状。

3.3膜荚黄芪的花粉粒近圆球形,萌发沟短而宽;蒙古黄芪的花粉粒长球形,萌发沟细。

3.4膜荚黄芪的核型公式为2n=2x=16=10m+6sm,属1B型;蒙古黄芪为2n=2x=16=8m+8sm,属1C型。上述特征可用于2者的识别鉴定。吴玉虎等[9]

发表了黄芪属一新变型。马建军等[10]在

回顾和总结前人对黄芪属(Aatragalus L.)植

物研究的基础上,对内蒙古黄芪属

(Astragalus L.)植物进行形态学、抱粉学

和分支分类学研究。通过分支分类学研究

获得了内蒙古黄芪属合意分支图。刘娟等

[11]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伊春市北方绿色基

地栽培黄芪的显微构造。得出该基地栽培

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在韧皮纤维的多少

和分布、石细胞的有无、束间形成层是否

明显、木射线切向切面尖端形状等方面有

区别的结论。

另外,对黄芪的药理药性也有许多研

究,雷红等[12]从塔里木地区收集了黄芪等

十四种中草药,经炮制后按常规水提取物

用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做体外抑菌试

验。通过试验表明苦马豆茎叶、骆驼刺枝

果、红柳嫩枝叶、罗布麻叶、苦马豆根、马

齿苋、苦豆子种子、苦豆子茎叶对大肠埃希

氏菌(E.coli)敏感,苦马豆茎叶抑菌效果最

好。其中罗布麻叶、复方11、复方4、复方

2、复方3、复方6、骆驼刺枝果、铃铛刺种

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尤其是罗布麻叶:

复方4、复方2、骆驼刺枝果抑菌效果最好。

叶新水 [13]对黄芪注射液临证应用进行了研

究。刘爱好等[14]对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充

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临床观察。贾瑞喆等[15]

探讨了黄芪对皮质区的神经保护作用。建

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假手术组(Sham

组)、模型组、黄芪治疗组。黄芪对未成熟

脑HIBD后皮质部位有明显的神经保护功

能,此功能与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张

守信[16]等为了寻找脑出血的治疗新思路,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黄芪注射液对脑出

血后不同时间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星形胶质

细胞的标记物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芪应用范围愈来

愈广,而野生黄芪资源日渐减少,不能满足

用药需要。为满足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

扩大药源,繁荣经济,近年来,各地对黄芪

的人工栽培生产发展较快,并在栽培技术

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生产上仍存在着

人工栽培黄芪发芽率低(3%-40%),播种

量大,且难以抓全苗等实际问题。

来用于自身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要

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与监督。对合作

医疗保健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我国目前

还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宝框架,有限的医

疗保障资金得不到合理的使用。从调查

中发现,农民对地方政府部门的信任程

度都不高,造成了人们对合作医疗失去

信心,从面不愿意交纳合作医疗基金。

这也是目前我国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难以

成功运转的一个原因。

3、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意

目前,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缺乏必

要的医疗保健意识,这必然影响医疗保

障制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有他们的

小家意识,即我们经济学中所说的“道

德风险”,一些年轻人和身体好的人

群,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在自己的身

上,因此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障。只有那

些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

家庭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使合作医疗

基金很难维持。另一方面,也有经济上

的原因,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

长远利益。

我们要切记邓小平说过的“中国有

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

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

是不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任重道

远。

浅谈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谈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7-31T14:56:20.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黄伟[导读] 黄芪还有促支气管壁细胞修复,促再障患者血红蛋白升高,促血清蛋白与白蛋白升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黄伟(河南省方城县广阳镇卫生院 473261)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6-02 【摘要】黄芪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升肌等功效;又有强心、降压、利尿等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 黄芪的来源及功效 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其性微温、味甘,具有益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之一[1]。 2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 2.1 化学成分: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皂苷类成分、黄芪多糖、粘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黄烷化合物等多种微量元素[2]。 2.2 药理作用:黄芪的药理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⑴强心作用: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作用更加明显,表现为使心脏有收缩振幅增大作用,排出血量增多。⑵降压作用:本品能使冠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稍血管扩张,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使患者血压下降,其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降低血压直接与扩张血管有关,降压可能为含r-氨基丁酸的作用[3]。⑶利尿作用: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证明有利尿作用,试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⑷降低尿蛋白:黄芪对实验性肾炎,有一定对抗作用,尤其在去蛋白尿方面有一定帮助,大白鼠口服大剂量黄芪粉,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黄芪粉,恢复比对照组快。⑸保肝作用:黄芪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对小白鼠四氯化碳肝炎有保护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亚型转阴也有一定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⑹降糖作用:本品能降低血糖,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有人用以黄芪为主药的降糖药,治疗52例糖尿病病人,其中54例单用,有效率74.1%,余98例长期服用西药降糖不满意。⑺免疫促进作用: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能使血中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显著增加,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正常人服用其有效部分后,血浆LgMlgE显著增加,以全草效果最好,Sl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呼吸道粘膜的主要保护性抗体,缺乏则易致呼吸道反复感染,用黄芪液喷鼻,能使感冒易感者鼻分泌液中SlgA含量显著增高(P<0.01)。⑻抑菌及抑制病毒致病活性作用:黄芪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有效成分为羟甲氧柴檀素。体外试验,黄芪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小白鼠肾细胞培养表明,黄芪对口腔病毒及流感仙台BB1病毒致病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⑼抗癌作用:黄芪能削弱或消除TS(抑制性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恶性肿瘤患者TS活性常增高,若有人的淋巴细胞用黄芪37℃孵育45分钟,TS的抑制作用便完全消失或明显削弱。⑽延长细胞存活时间的作用:金黄色地鼠细胞培养试验证实,黄芪能延长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寿命,存活时间较对照组长1倍左右。人胎肾及乳鼠肾细胞培养也示黄芪组细胞较对照组生长旺盛,着色较强,培养时间愈长,活细胞的差别愈大。⑾对干扰素系统的刺激作用:黄芪具有增加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小白鼠BB1病毒鼻腔医攻击实验示,黄芪组肺悬液干扰素平均滴度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对人体细胞干扰素系统也有类似的刺激作用,感冒易感者,服用黄芪后,可提高血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与感冒的次数减少相平行。⑿有类生殖激素的作用:动物实验能延长小白鼠情期,对大白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⒀其他作用:黄芪还有促支气管壁细胞修复,促再障患者血红蛋白升高,促血清蛋白与白蛋白升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3 黄芪的临床应用 ⑴黄芪能健脾益气,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的体倦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久溏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健脾益气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升阳举陷与党参、升麻、柴胡等配伍,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⑵黄芪能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旺则能生血,故临证对气血不足后致眩晕、贫血者,常用本品与当归、党参等配伍,方如归脾汤等。⑶黄芪固护卫阳,充实表分,用于表虚自汗,常与白术、防风等配伍,方如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用本品配熟地、黄柏、五味子等。⑷黄芪为疮家要药,临床配当归、山甲、皂刺治疮疡肿毒,因气血不足,内陷不起,脓成不溃者最验:配党参、肉桂、当归治疮疡久不敛、脓稀不愈。⑸黄芪能运阳利水,常于防已、茯苓、桂枝、白术等配伍,用于利水消肿,临床多用黄芪治疗急慢性肾炎。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出血证,必须以黄芪为主药:治疗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风寒湿痹,用黄芪则能增强疗效。⑺治疗脾肺虚热,方如保元汤;治血虚发热,如当归补血汤。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匡海学.中药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08. [3]侯家玉,方泰惠.中国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03.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黄芪研究进展综述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 周春竹 【摘要】黄芪为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兜分析发现其舍有苷类、黄嗣、多糖、氧基酸、亚油酸、生物碱和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本文就黄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作出综述。【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心脏器官的作用 1.1改善心功能 1.1.1 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对改善心功能具有肯定的作用。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犬和心功能受抑制犬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4]。王氏等[5]采用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诱发麻醉犬体内急性心衰模型的方法,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 1.1.2 减轻心脏负荷研究表明[6],黄芪扩血管作用和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d、B受体无关,而可能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促进NO产生,继而激活血

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导致血管扩张。 1.2保护心肌细胞 1.2.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彭氏等[7]利用培养的心肌细胞造成缺氧模型,发现缺氧30分钟时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细胞显著增高,109/L黄芪对缺血心肌无保护作用,1009/L、10009/L的黄芪使凋亡率分别降低34.96%、37.02%,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但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且缺氧心肌细胞中TNF-otmRNA的水平和凋亡率都增高,提示TNF.a可能参与诱导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1.2.2稳定细胞膜李氏等[8]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黄芪可提高SOD活性,使MDA、CK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该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黄芪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来防止细胞受损。 1.3 心脏的保护作用采用体外兔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器官和细胞2个水平,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记、RT—PCR、生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发现该药物具有调节抗再灌注损伤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并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不能减弱黄芪作用,说明黄芪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9]。 1.4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大鼠体外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上[10],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朱培成[11]等观察到斑秃患者给服黄芪多糖后可显著下调Thl型细胞因子(IFN-y,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逆转斑秃患者Thl型反应,提示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l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IO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使之向Th2型漂移。蔡小燕[12]通过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黄芪治

黄芪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黄芪在临床治疗肿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黄芪治疗肿瘤的机制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其中黄芪多糖的作用研究较多,现就黄芪多糖治疗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s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umor.In recent years,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 is paid close attention,especialy the effect of astragalus polysacharin.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ction mechanism in treating tumor. Key words:Atragalus polysaccharide;Tumor;Mechanism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1]。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中提取出的大分子多糖类化合物,进一步水解后得到多种糖类单体[2]。研究证实,多糖是补益类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中药材中发挥调节免疫功能的重要组份[3-4]。在多种中药,如黄芪、当归等均可以提取出多糖,有多项研究表明,多糖在中药的药理活性有相当重要的角色。现代医学业已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黄芪多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黄芪多糖在抗肿瘤的机制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黄芪为补中益气药物,广泛应用在了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介导多种体液及细胞免疫,并且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有研究认为黄芪在抗肿瘤方面展示了较好的效果,黄芪多糖是黄芪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可调理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5]。国外研究认为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传统研究认为黄芪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6]。还有研究认为黄芪多糖抗肿瘤活性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它能摄取各类抗原,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7-8]。 有研究发现在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时用黄芪多糖进行干预还可以促进DC的成熟及对T细胞的增殖反应。这与临床中黄芪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服或静脉给药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结论相吻合[9]。还有研究发现黄芪多糖通过激活淋巴细胞,增强恢复机体免疫力发挥抗肿瘤的药理作用[10]。黄芪多糖能升高荷瘤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s,IL-2)和TNF-α的水平。据此有学者推测,黄芪多糖无明显细胞毒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IL-2和TNF-α的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11]。一定剂量黄芪多糖能促进黑色素瘤荷瘤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有效增

黄芪的研究进展讲解学习

黄芪的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毕业生:孙芮芮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班级: 2013级中药临床2班指导老师:裴妙荣

二0一七年七月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 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 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1.1净制 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1],其要求黄芪“去芦”。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1.2切制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最新黄芪的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毕业生:孙芮芮 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 班级:2013级中药临床2班 指导老师:裴妙荣

二0一七年七月

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 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 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 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1.1净制 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 [1],其要求黄芪“去芦”。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1.2切制 黄芪的切制技术始记载于《雷公炮炙论》[2],其要求“手劈令细,剉用”。宋代又提出“薄切、柞为细末、细切”等切制方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

黄芪的研究现状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毕业论文 黄芪的研究现状 专业:生物制药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摘要 黄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黄芪属内蒙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传统中医多配以不同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之中。在中药生产中运用超微粉碎技术、先进的逆渗浸提、超滤膜浓缩精制技术及原理,有效解决中药工业化生产中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时间长,药效损失大的问题,形成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工艺技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这些都与黄芪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有关。黄芪所含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皂甙和黄酮等。本文就黄芪近期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 关键词:黄芪;黄芪多糖;免疫调节;抗肿瘤 目录 1引言 (1) 1.1药理作用 (2) 1.1.1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3) 1.1.2免疫调节作用 (4) 1.1.3抗糖尿病作用 (5) 1.1.4抗肿瘤作用 (6) 2 临床应用 (7) 2.1收缩性心力衰竭(CHF) (8) 2.2病毒性心肌 (9) 2.3脑血管疾病 (3) 2.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 2.5肾脏疾病 (3)

2.6恶性肿瘤 (3) 3黄芪在心血管系统反方面的应用 (3) 4黄芪在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 (2) 5黄芪在呼吸系统方面的应用 (2) 6其他应用 (2) 引言 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主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别名绵芪或绵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温,味甘,具补气固表,气、活血、升阳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含有黄芪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苦味酸、胆碱、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黄芪的药理研究一般采用黄芪水煎液或是黄芪的单体成分,单体中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研究较多 1.1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对正常及受损的大鼠:黄芪总皂苷小剂量可加重心力衰竭,而中等剂量和大剂量则有抗心力衰竭作用,对心肌的收缩舒张均有增强作用,且不增加心肌的耗氧量。黄芪苷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质量浓度为20~50g/ml 时对可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黄芪苷通过调节钙调蛋白活性,从而抑制磷酸二酯酶 (PDE)的活性,另一方面可能抑制Na-K-ATP 酶活性,增加心肌细胞膜的β受体的数目,增强钙调素对Ca2+的敏感性。在体外实验中,黄芪总皂甙能降低过氧化氢处理的小鼠心肌细胞NO、NOS 的水平,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黄芪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 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调节血压,保护血管:黄芪对血压具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利尿降压,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的前负荷,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动脉压,同时还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可能机制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生成,增加NO 的生成,继而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引起血管扩张。黄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APS 还能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血管中粥 样斑块的形成。 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小鼠非麻醉状态下Ⅲ度烧伤模型,经腹腔注射APS( 250mg/k 体重,每天1 次,连续5d) ,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烧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基本恢复正常。APS 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主要是促进浆细胞的大量生成,以成熟浆细胞为主,增加抗体形成细胞的数量。黄芪中提取物红芪多糖(RHPS)也可明显增加小鼠脾重;且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黄芪制剂无明显毒性,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在动物实验中,黄芪能增强刺激引起的T 细胞增殖和IL-2 产生,增强T 细胞功能,加强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增加抗体的生成。但对LPS 刺激的B 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体外实验中,低剂量黄芪提取物(5%)能增强,中等剂量(10%)和高剂量(20%)黄芪反而抑制刺激引起的T 细胞增殖和IL-2 的产生。APS 能增加T、B细胞的转化能力,克隆形成率,增加抗体水平,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 抗糖尿病作用黄芪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在常用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中黄芪使用频率最高。黄芪复方提取物能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高血糖小鼠模型的空腹血糖,提高小鼠糖耐量水平。APS 对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饲喂诱导的糖尿病SD 大鼠的血糖也有明显降低作用,并增加大鼠的IRS-1、IR 的表达水平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芪对能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可通过抑制肾脏NO 的合成,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血液的高凝状

黄芪的一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黄芪的一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进展,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率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研究

黄芪Huangqi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 的根【1】。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为补气要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胆碱、叶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使黄芪的研究走向定量化、标准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综合有效地利用黄芪资源,下面就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高剂量(8 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2】。XGA(黄芪苷IV)是黄其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u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力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2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 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3】。 1.3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要我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小时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早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黄芪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研究综述

黄芪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研究综述 摘要:黄芪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及激活剂,有效的治疗能引起免疫系统病的疾病。如免疫抑制综合症(又称贫血因子),法氏囊、禽流感、白血病、同时是一种很好的疫苗保护剂、并能迅速增加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抗体水平。免疫后连用1—2天,效果更好。 关键字:黄芪多糖、佐剂、免疫 引言 中草药研究的拓展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中草药在机体免疫系统调节方面的广阔前景。一方面,中草药可以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中草药也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能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或消除抗体的产生,抑制T细胞的增殖等。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草药具有免疫双向调节功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正常。这种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实际上正体现了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与“阴阳平衡”理论。本文依据近年来中草药在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医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状况,对中草药免疫双向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当免疫应答过强时,免疫系统对“异己”抗原产生高免疫应答性从而导致超敏反应,甚至免疫系统耐受平衡被打破,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当免疫应答较弱时,机体对外来入侵物质不能正常反应、清除,便会降低机体的抗感染、抗肿瘤能力,产生免疫抑制。所以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芪多糖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经提取、浓缩、纯化而成的水溶性杂多糖。淡黄色,粉末细腻,均匀无杂质,具引湿性。黄芪多糖由己糖醛酸、葡萄糖、果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组成,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同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它的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如下。。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黄芪多糖(APS)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 溶血功能和明显的碳离廓作用、明显增加脾重量。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与1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GE2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30 秦海林,等1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1药学学报,1999,34(1)∶ 58 31 于燕丽,等1RAPD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中药材,2000,23(11)∶ 678 32 石俊英,等1RAPD和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 中的应用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 137 33 李萍,等1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道地性研究初探1中草药,2001,32(9)∶ 834 (2003-11-18收稿)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吴发宝 陈希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本文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在心血管、免疫、抗癌、抗衰老以及在血液、肝脏、肾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1)Bge1var1mongholicus(Beg1)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1)Bge1的干燥根。别名绵芪、绵黄芪。现代研究发现:蒙古黄芪的根中含有黄芪甲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膜荚黄芪根中含有黄芪甲苷、2’、4’二羟在2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而且黄芪还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将其主要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1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和高剂量(8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1〕。XG A(黄芪甙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2、3〕,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了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12 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2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4〕。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5〕。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6〕。 113 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药物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h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7〕。郭棋〔8〕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及光敏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杂交方法,结果发现黄芪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与钙拮抗作用有关。早期使用药物可改善感染细胞的Ca2+平衡,从而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Ca2+继发性损伤,又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核酸的复制〔9〕。 114 对血压及血管的影响 ①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通过N02sG C2 cG 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 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血流及控制动脉硬化〔10〕。②黄芪具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肠血管的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 ③此外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理化因素所致的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 115 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参数,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11〕,已证实黄芪皂甙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超射、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还能使其静息电位减少10mv,洗脱后恢复,这表明黄芪皂甙能抑制Na+2K+2ATP酶的活性〔12〕。 2 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 ? 2 3 2 ?中药材第27卷第3期2004年3月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