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gu? xióng

xiàng yǔ

rén ji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多音字组词

当dāng________ dàng________

为wéi________ wèi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夏日

绝句

江东

4.读古诗《夏日绝句》,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至今思项羽,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项________ 江________

领________ 扛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人杰:

②鬼雄: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江东

②人杰

9.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我会填

生当作人杰,________。

1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们都举手赞同。

②他会迟到的。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l16.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说说题目“夏日绝句”的意思。

17.扩句

①我们走过来。

②远方有条彩虹。

18.缩句

①列车山谷奔驰。

②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19.用”杰“字组词并造句。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怎么能不遵守纪律呢?

②多得些知识怎么能是坏事呢?

二、阅读题

21.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诗表达了什么观点?

22.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仔细品味这首诗,给整首诗写出译文。

23.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回答

诗中李清照怀念古人项羽,目的是________,借________来讽刺________。

24.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李清照,号________,汉族,山东省济南________人。________(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5.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给李清照的这首诗写一段赏析文字。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练习

六年级上册句子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她以前哪里笑过? 2.她脸上满是皱纹,倒像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脸容来呢? 3.冼星海斩钉截铁地说“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4.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5.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6.难道你没有想过吗? 7.难道让学生绝对信从自己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 8.难道你们愿意跟我拼命,给他们看着好玩吗? 9.这高耸云天的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 二、改变句型,使句子语气加重 1.对于别人的大恩大德,我们不能忘记。 2.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不会忘记。 3.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刻苦学习。 4.我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5.认识万物之灵。 6.知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人类进步的阶。 7.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处处都洒落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三、缩句: 1.悠扬的旋律有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 2.朴实的士兵庄严地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忠诚! 3.国旗是祖国母亲最俊美的脸庞。 4.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放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 5.看台上的观众笑得前俯后仰。 6.现在他已经飘到了看不到陆地的海面上。

7.雄关是我们伟大民族历史的见证人,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8.冬季常青的松树上堆满了蓬松的、亮晶晶的雪球。 9.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四、改为转述句: 1.太阳说:在我看来升旗场是荒凉哨所上最美的一片风景。” 2.他笑着对我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3.一位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4.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 5、张强对妈妈说:“妈妈,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6.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你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能引领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是 ,它是(仿写)2.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 爱是(仿写)3.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4.老人把勾丝放在脊背上,又把钩丝握紧在手里。(改为被字句) 5.我们犯了错误后才想办法补救。我们事前三思而后行。(用关联词连成一句) 六、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像…… 2.……般的…… 七、修改下列句段:(在原句上修改)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 《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竹石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 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

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 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 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 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 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 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 记住它呢。结构记字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再读“郑燮”。 6、看到郑燮笔下刚劲有力的竹石图,想到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你有什么想说 的吗?(1.竹子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竹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7、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请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你最想在 这堂课上解决什么问题? 8、同学们,作者想表现竹子的什么呢,作者又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竹石。 活动2【活动】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读,齐读。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含答案)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 一、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证.实(zhèng)蟋蟀.(shuài) B.拦.住(nán) 恐怖.(bù) C.蝈.蝈(guó) 清脆.(cuì) 二、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它坚硬 ..的声音。()() ..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 2.我看得入神 ..的世界盖上。()() ..,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容易折断破碎;②说话做事爽利,痛快;③声音清脆;④较硬的食物容 易弄碎弄裂。 1.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2.他很坚强,不脆.弱。() 3.这个瓜又甜又脆.。() 4.这件事办得很干脆.。() 四、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2.“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喜欢不断探索的孩子。() 3.课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情。() 4.“我”对表里的生物感到好奇,父亲的态度是:由“只许看,不许动”到“只许听,不许动”。() 五、句段理解。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弄清楚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的猜测被证实,心里感到很愉快。 C.表达了“我”不喜欢甚至很讨厌蝎子的想法。 D.“我”觉得蝎子的“丑恶而恐怖”与表里的“美丽”是不相称的。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我”认真区分了表里的蝎子和一般的蝎子在声音上的差别。 B.这句话表达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将“我”的观点画上“____”,这个观点是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六、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②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被一层玻璃蒙着。④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序号)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0分) 1. (3分)读句子,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________(chèng chèn),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②鹿不敢犹豫,撒________(sāsǎ)开长腿就跑。 ③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________(jīn jìn)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④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头树枝中挣________(zhēng zhèng)脱出来。 2. (4分)一字组多词。 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1分)形近字组词 情________ 请________ 植________ 值________ 4. (6分)组词填空 静: ①我们考试的时候都要保持________的头脑,认真地答题。 ②_______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③看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精: ④小君制作的飞机模型很________。 ⑤从这只小木船看出明明的手艺是很________的。 ⑥这台仪器很________。

⑦________的工艺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⑧人们称赞牙雕工人的________技艺。 翻: ⑨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________。 ⑩他把这本德国名著________成了中文。 ?夜深了,可我躺在床上________,怎么也睡不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有了________的变化。 5. (11分)按课文,选一选 找________ A键盘 点________ B资料 敲________ C鼠标 6.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他觉得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改为反问句) ②这个燕国寿陵的人学走路的事让人觉得可笑。(改为感叹句) ③他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缩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4分) 7. (10分)读下面的话,按要求作答。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1)“堂堂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2)渔夫是用什么方法制服魔鬼的? 8. (14分)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

薛红军 一、课堂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正.月(zhēng zhèng)供.品(gōng gòng) 五行.(háng xíng)脖颈.(jǐng jìng) 仿佛.(fúfó)厨.房(cúchú) 2.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3.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先写,接着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又写了。 4.学习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这段写了作者记忆中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英雄形象,那么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又是怎样呢?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5、填空。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是伟大的————、——————、——————,是中国——————的主将。

薛红军一、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小练笔 学习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少年闰土》第三课时作业 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 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二、课文讲了哪四件事?哪件事给鲁迅的印象最为深刻? 三、感受中心:大家感觉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时作业 薛红军 一、给词语注音。 追悼吊唁爱抚嘴唇呻吟 咳嗽深奥慈祥挽联 二、填空。 张( )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 ()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那几件事? ————————————————、—————————————、————————————————、—————————————。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交流并画出表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童话寓言之旅 课题课时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备注 1 稻草人2课时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会认“肤、怠、穗、瘪、搓”5个字,会写“肌、肤、懒、穗、 喉、耕、橘、祸、挽、甸”11个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 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等词语。 了解在稻田 里发生了怎样的 故事,稻草人看 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是怎么 做的,结果如何。 理解作者刻 画的稻草人是个 怎样的人物。 2 寓言两则2课时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会认“矛、弗、卮、遂”4个字,会写“矛、盾、弗、祠、遂”5 个字。 读懂课文内 容,理解寓意。 结合注释或 查字典理解文中 一些字的意思,进 而读懂课文内容。 3 卖火柴的小女孩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悲惨 的遭遇。 3.会认“僵、梗”2个字,会写“裙、哆、嗦、烤、蜷、灌、僵、 焰、铜、烘、梗、腮”12个字,掌握“围裙、哆哆嗦嗦、烤鹅、蜷 腿、冻僵、火焰、暖烘烘、火柴梗、两腮通红”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 容,学习运用在 阅读中进行旁批 的学习方法,深 入理解文章的语 言文字。 理解课文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刺猬汉斯1课时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3.会认“讽、磕、诫、膏”4个字。读读记记“冷嘲热讽、告诫、 药膏、兑现、不屑一顾、言而无信、悉心照料”等词语。 读懂课文内 容,知道课文写 了哪几件事。 深入理解文 中作者塑造的人 物形象,领悟作者 的表达意图。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1课时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个勇敢、善良、有 爱心的孩子。 2.会认“戚、杈、蹑、陀、眩”5个字。读读记记“亲戚、树杈、蹑 手蹑脚、晕眩”等词语。 能独立读懂 课文内容。 理解尼尔斯 是个怎样的孩子。

16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 4 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 (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分组读诗句)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4.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 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教案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11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诞、澡、械、授、涡、纬、砂、域、锲”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诞”字右边是“延”,不要写成“廷”。“逆、庚”2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庚”字容易写错,要强调笔顺。 2.默读教学 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理解 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 4.语言表达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诞、澡、械”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以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 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姓名: 一、读拼音,写词语。 qiān chuíwàn záo fěn shēn suì g?fén shāo qīng mièmi?o shìyāo xié ()()()()()()kān cèd?u qiào níjiāng chà dào zhuó làng pái kōng jīng tāo hài làng ()()()( )( )( ) h? xiào lóng yín kēng qiāng h?pòshèn chūnián chóu xiáng xì ( )( )( )( )( )( ) róu héhéxiéchéng xiàn fūhuàmíng meìtuí sàng yú ch?n ( )( )( )()()()()k?i gēj?ng tìji?o xiámiàn miàn xiāng qùzhèng zhòng qí shìyōu y? ()()()()()()二、比一比,再组词。 挟()挠()藐()俊()桧() 狭()绕()蔑()峻()刽() 陕()饶()貌()竣()绘() 峡()脍() 戌()稠()宵()博()抿() 戊()调()霄()搏()眠() 戍() 三、补充词语。 ()崖()壁()风怒()全()以() ()山()岭()()人口惊()失() 阴谋()()大()()然()死不() ()然()气()()得意()言()语

()雷()耳心潮()()震()动() 披()斩()()向()敌低()婉() 抑()顿()斩()截()()不足() ()无()事( ) ( ) 而出()()云霄 ()先()后()不()及欲()又() 四、按要求填空。 1、“锤”字的读音是(),第五画是();“凿”的读音是(),第十一画是()。“千锤万凿”的意思是()。“浑”字的读音是(),第九画是();“岩”的读音是(),第一画是()。“勘”字是()结构,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用部首应查()部。 2、《石灰吟》中“吟”的意思是(),作者是()代的()。诗中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借写(),暗含诗人()精神。 3、《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借咏竹石,表现人()的精神。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的意思是(),任尔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