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血红蛋白1(AtGLB1)超量表达载体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拟南芥血红蛋白1(AtGLB1)超量表达载体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拟南芥血红蛋白1(AtGLB1)超量表达载体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第29卷第4期2010年 8月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9 N o .4

A u g

.2010,413~416收稿日期:2009-11-19;修回日期:2010-01-1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51009101001243)和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08C 029

)资助**通讯作者.E -m a i l :w a n g z h e n g

x u n @163.c o m 杨礼香,女,1972年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E -m a i l :y a n g

l x @g z h u .e d u .c n .拟南芥血红蛋白1(AtGLB1)超量表达载体

和RNAi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杨礼香 王正询** 柯德森 巫锦雄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 为研究拟南芥血红蛋白1基因(A t G L B 1)的功能,将A t G L B 1基因构建入超表达载体p M D 和R N A i

载体p Z Y I 中,并采用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拟南芥C o l u m b i a 得到了转基因植株三对超表达株系和R N A i 株系的纯合体进行N o r t h e r n 分析,结果表明:超量表达的拟南芥株系中A t G L B 1的表达水平比野生型高很多,

而表达被抑制的R N A i 株系中几乎检测不到A t G L B 1基因的表达三这些A t G L B 1表达水平不同的拟南芥株系的获得可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一定基础三

关键词 拟南芥血红蛋白1;超表达;R N A i

中图分类号 Q7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10)04-0413-04

血红蛋白存在于整个生物界三植物中的血红蛋

白至少有3类:共生的血红蛋白二非共生的血红蛋白二截短的血红蛋白[1]

三非共生的血红蛋白可以分为2类,血红蛋白1(H b 1)和血红蛋白2(H b 2)

三H b 1几乎存在于整个植物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都可以诱导H b 1的表达,

如细菌侵染二低氧胁迫二渗透胁迫二寒冷胁迫二营养缺乏等[

2-4

]三非共生血红蛋白1具有过氧化物酶类似活性并参与N O 的代谢,因此在许多生物中的功能都是与N O 的代谢或清除相关[5]

三拟南芥中的非共生血红蛋白1(A t G L B 1或A H b 1

)在低氧胁迫中的作用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三A t G L B 1通过与低氧胁迫下大量产生的一氧化氮(N O )反应形成S -亚硝基血红蛋白,从而清除了N O ,

减少了低氧胁迫下N O 的释放[6-7]

三同时,在低氧胁迫下A t G L B 1有助于提高过氧化氢(H 2O 2)

清除系统的活性,从而降低了细胞中H 2O 2的含量,减少了低氧对植物细胞的伤害[8

]三然而,A t G L B 1在

其他胁迫反应中的作用机理还不是太清楚三在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都产生活性氧和N O ,因此A t -G L B 1可能也参与调节那些产生活性氧和N O 的胁迫反应三研究A t G L B 1在其他胁迫反应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胁迫(如寒冷二盐二干旱二虫害等)三为此,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方法获得了不同A t G L B 1表达水平的拟

南芥株系,旨在阐明植株对寒冷二盐二干旱二虫害等胁迫的耐受性与A t G L B 1表达水平间的关系,

并对A t G L B 1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D H 5α二G V 3101菌株,p B l u e -s c r i p t I I S K (-)二p M D 二p

Z Y I 质粒,拟南芥c D N A 文库为笔者所在实验室保存三质粒提取试剂盒二D N A 回收试剂盒等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限制性内切酶二连接酶二D N A 分子质量标准等购自大连宝生物公司,其它化学试剂为国产分析纯三1.2 pBluescript ⅡSK(-)/AtGLB 1的构建根据A t G L B 1序列设计5?端引物A t G L B 15(5?

C G G G A T C C A T G G A G A G T G A A G G A A A G A T T G T G 3?)和3?端引物A t G L B 13(5?C G G G A T C C T T A G T T G -G A A A G A T T C A T T T C A G C T T T 3?),两端引物均带有B a m HⅠ的酶切位点三利用上述2个引物从c

D N A 文库(

P R L -2)(B i o l o g i c a lR e s o u r c e C e n t e ra t O h i o S t a t e ,U S A )中扩增A t G L B 1的开放阅读框(94?变

性3m i n ;94?变性1m i n ,55?复性1m i n ,72?延伸1m i n ,30个循环;72?延伸10m i n )三用B a m H Ⅰ酶切后,将目的基因连接到p B l u e s c r i p

t ⅡS K (-)上,得到p B l u e s c r i p tⅡS K (-)/A t G L B 1三质粒p B l u e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第29卷

s c r i p tⅡS K (-)具有A m p i c i l l i n (A m p

)抗性,T 3和T 7启动子分别位于其多克隆位点的两侧(图1-a )三用A t G L B 15引物分别和T 3(5?A T T A A C C C T -C A C T A A A G G G A A 3?)二T 7(5?T A A T A C G A C T -C A C T A T A G G G3?)引物一起,以单菌落为模板,菌落P C R 筛选程序同扩增A t G L B 1三A t G L B 15和T 3能扩增出的为反向插入,A t G L B 15和T 7能扩增出目的带的为正向插入三选取具有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后,测序鉴定

图1 p B l u e s c r i p

t (a )和p Z Y I (b )质粒中的酶切位点F i g .1 D i g e s t i o n s i t e s o f v e c t o r p B l u e s c r i p

t (a )a n d p Z Y I (b )1.3 pMD/AtGLB 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测序鉴定后的重组质粒p B l u e s c r i p

t ⅡS K (-)/A t G L B 1转入大肠杆菌中大量扩增质粒,然后再用B a m H Ⅰ酶切,得到A t G L B 1酶切片段;将p

M D 用B a m HⅠ酶切后,去磷酸化三将B a m HⅠ酶切的A t G L B 1片段与酶切并去磷酸化后的p M D 连

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入D H 5α感受态细胞中三菌落P C R 筛选含有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 M D /A t G L B 1的菌落,接菌提质粒后,进行酶切鉴定三1.4 RNAi 载体的构建

R N A i 载体的构建是在同一个载体p Z Y I 中插入一个正向和一个反向的目的基因拷贝三首先插入

第1个拷贝:用B a m HⅠ酶切p B l u e s c r i p

tⅡS K (-)/A t G L B 1后回收片段,并用同样的酶酶切p Z Y I 载体并去磷酸化;将两者连接后转化,用正向引物为

C a MV 35S (5?G A A A C C T C C T C G G A T T C C A T 3?

)和A t G L B 13进行菌落P C R ,筛选含有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 Z Y I /A t G L B 1的菌落三接菌提质粒后用B a m HⅠ酶切鉴定三因为p B l u e s c r i p t ⅡS K (-)上的X h o Ⅰ和S a c Ⅰ酶切位点排列顺序与p Z Y I 上的刚好相反(图1),用X h o Ⅰ和S a c Ⅰ从p B l u e s c r i p

t ⅡS K (-)/A t G L B 1上双酶切下的片段插入p Z Y I 后,其方向则为反向三因此,为确保2个拷贝的插入方向刚好相反,第1个拷贝的插入方向就应为正向三然后插入第2个拷贝:用X h o Ⅰ和S a c Ⅰ双酶切

p B l u e s c r i p tⅡS K (-)/A t G L B 1后回收片段,并用这2个酶酶切已经连接有第1个拷贝的p Z Y I /A t -G L B 1重组质粒三将两者连接后转化,P C R 筛选含有正确插入的重组质粒p Z Y I /A t G L B 1/A t G L B 1的菌落三接菌提质粒后用X h o Ⅰ和S a c Ⅰ双酶切鉴定三1.5 拟南芥转化和鉴定

拟南芥转化采用的方法是花蕾浸泡法[9

]三收获转化后的拟南芥种子,并用卡那霉素(K a n 50

m g

/L )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逐代进行鉴定和筛选,得到纯合株系三用T R I z o l 法提取拟南芥幼苗的总R N A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 260n m 和D 280n m 值来

确定R N A 的浓度和纯度三将R N A 变性后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将电泳后的胶置于转膜装置中将R N A 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三转膜10~16h 后,取出杂交膜,并用铅笔做好标记,放在紫外交联仪上交

联三交联好的膜放入杂交炉中进行N o r t h e r n 杂交后,将杂交膜取出清洗后用保鲜膜包好置于磷屏夹内放射自显影三磷屏扫描,分析结果三

2 结果与分析2.1 pBluescript ⅡSK(-)/AtGLB 1的鉴定菌落P C R 筛选出含有具有正向插入的阳性克

隆后,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三B a m HⅠ酶切重组质粒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后,结果显示酶切出1条500b p 左右的带(图2),表明目的片段A t -G L B 1已插入到相应的克隆位点三测序后与G e n e -B a n k 中的A t G L B 1序列相比较,序列完全正确

三 1.未经酶切的重组质粒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R e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 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2.B a m H Ⅰ消化后的重组质粒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R e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 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d i g e s t e db y B a m H Ⅰ;M.D N A 分子质量标准D N A m a r k e r (D L2000,1000,750,500,250,100b p

).图2 重组质粒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的酶切鉴定F i g

.2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B l u e s c r i p t /A t G L B 1w i t he n z y m ed i g

e s t i o n 2.2 pMD/AtGLB 1的鉴定

以转化了连接产物的单菌落为模板,用正向引

物3

5S 和A t G L B 13扩增,10个菌落中有2个单菌落(4#,6#)能扩增出500b p 左右的带(

图3),表明其中含有p M D /A t G L B 1质粒,且A t G L B 1片段是

4

14

第4期

杨礼香等:拟南芥血红蛋白1(A t G L B 1)超量表达载体和R N A i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正向插入三从4#,6#单菌落中任意挑选1个,接菌提质粒后,用B a m HⅠ酶切,能切下1条500b p 左右的带(图4),表明A t G L B 1的插入正确

1~10.P C R 扩增产物P C R p r o d u c t s o f A t G L B 1g e n e ;M.D N A 分子质量标准D N A m a r k e r (D L2000).

图3 重组质粒p M D /A t G L B 1的P C R 鉴定

F i g

.3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M D /A t G L B 1w i t hP C

R 1.未经酶切的重组质粒p M D /A t G L B 1R e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

p M D /A t G L B 1;2.B a m HⅠ消化后的重组质粒p M D /A t G L B 1R e -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 p M D /A t G L B 1d i g

e s t e db y B a m HⅠ;M.D N A 分子质量标准D N A m a r k e r (D L2000).

图4 重组质粒p M D /A t G L B 1的酶切鉴定F i g

.4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M D /A t G L B 1w i t he n z y m ed i g

e s t i o n 2.3 RNAi 载体的鉴定

p Z Y I /A t G L B 1/A t G L B 1的构建也是以p B l u e -s c r i p t I I S K (-)/A t G L B 1的构建为基础的三1)第1个拷贝的插入鉴定三以转化了p Z Y I

/A t G L B 1质粒的单菌落为模板,将用正向引物35S

和A t G L B 13菌落P C R 筛选到的阳性克隆扩大培养提质粒,用B a m HⅠ酶切能切下1条500b p 左右的带,表明A t G L B 1片段已正向插入到p Z Y I 中三

2)第2个拷贝的插入鉴定三挑取转化了p Z Y I /A t G L B 1/A t G L B 1质粒的单菌落为模板,用引物35S 和A t G L B 13扩增,8个菌落中有3个单菌落(3#,4#,8#)能扩增出2条带,分别为500b p 和1000b p 左右(图5)三p Z Y I 载体中的I n t r o n 长度为500b p 左右,所以P C R 检测时扩增的500b p 和

1000b p 左右的带分别为正向插入的第1个拷贝A t G L B 1基因和第1个拷贝加上载体上的I n t r o n 三阳性克隆接菌提质粒后,用B a m HⅠ或S a c Ⅰ和

X h o Ⅰ酶切重组质粒,均能切下1条500b p 左右的带三表明A t G L B 1已经插入到2个酶切位点且插入方向正好相反

1~8.P C R 扩增产物P C R p r o d u c t s ;M.D N A 分子质量标准

D N A m a r k e r (D L2000).

图5 重组质粒p Z Y I /A t G L B 1/A t G L B 1的P C R 鉴定F i g

.5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Z Y I /A t G L B 1/A t G L B 1w i t hP C R 2.4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获得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后,逐代筛选出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纯合的转基因拟南芥三选取几个拟南芥株系提取其幼苗总R N A ,进行N o r t h e r n 杂交,

分析各个株系的A t G L B 1表达量三3个株系(35S?

A t G L

B 1二R N A i ?A t G L B 1和野生型)中A t G L B 1的含量差别很大三超表达株系中的A t G L B 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株系,而在R N A i 株系中几乎检测不到A t G L B 1m R N A 的存在(

图6)三这表明R N A i 导致了基因表达活性的丧失

1.野生型W i l d t y p e A r a b i d o p

s i s ;2~4.A t G L B 1超量表达株系A t G L B 1o v e r e x p r e s s i n g A r a b i d o p

s i s ;5~7.R N A i 抑制株系A t G L B 1s u p p r e s s e d A r a b i d o p

s i s .图6 N o r t h e r n 杂交分析A t G L B 1在各株系中的表达F i g .6 N o r t h e r nb l o t a n a l y s i s o f A t G L B 1e x p

r e s s i o n 3 讨 论

在植物中,通过增强型启动子上调和通过

R N A i 技术下调特异基因的表达,

已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的功能研究中[10-11]三本研究中所用的p Z Y I

质粒是一种含有内含子的i h p R N A (i n t r o n _c o n t a i -n i n g h a i r p

i nR N A )表达质粒载体,已有研究发现其沉默效率比不含内含子的h p R N A 质粒要高很多[12

]三其工作原理是针对靶基因,设计将反向重复

序列构建到含内含子的p Z Y I 质粒中,

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通过反向重复序列转录形成含发夹结构的双链R N A ,

进而诱导R N A i 的产生三在本研究中,R N A i 的效果显著三5

1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第29卷

拟南芥A t G L B1在低氧胁迫中的作用方式已经非常明确[13]三最近,又有研究表明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棉花的血红蛋白1增强了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对N O的耐受性三而且棉花的血红蛋白1在拟南芥中的超量表达诱导了防卫基因P R-1二P D F1.2的组成型表达[14-15]三这表明棉花的血红蛋白1在植物抵抗病原体入侵的防御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拟南芥的血红蛋白1与棉花的血红蛋白1有82%的同源性,因此拟南芥的血红蛋白1很可能也有相似的功能三下一步将利用本研究所获得的不同A t G L B1表达水平的拟南芥株系对A t G L B1在各种胁迫,尤其是农业相关胁迫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三

参考文献

[1] D O R D A SC,R I V O A LJ,H I L LRD.P l a n t h a e m o g l o b i n s,n i t r i c

o x i d e a n dh y p o x i c s t r e s s[J].A n nB o t,2003,91:173-178. [2] L I R A-R U A N V,S A R A T H G,K L U C A SR V,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h e m o g l o b i n si nr i c e(O r y z as a t i v a v a r.J a c k s o n)p l a n t s

g r o w i n g i n n o r m a la n ds t r e s sc o n d i t i o n s[J].P l a n tS c i e n c e,

2001,161:279-287.

[3] Z H A O L,G U R,G A O P,e t a l.A n o n-s y m b i o t i ch e m o g l o b i n

g e n e f r o m m a i z e,Z mH b,i s i n v o l v e di nr e s p o n s et os u b m e r-

g e n c e,h i g h-s a l t a n d o s m o t i c s t r e s s e s[J].P l a n t C e l l,T i s s u e a n d

O r g a nC u l t u r e,2008,95:227-237.

[4] WA N G Y H,K O C H I A NL V,D O Y L EJ J,e t a l.T w o t o m a t o

n o n-s y m b i o t i ch a e m o g l o b i n g e n e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i n r e s p o n s e t od i v e r s ec h a n g e s i n m i n e r a ln u t r i e n t s t a t u s[J].

P l a n t,C e l l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03,26:673-680.

[5] C H R I S T O SD.N o n s y m b i o t i c h e m o g l o b i n s a n d s t r e s s t o l e r a n c e

i n p l a n t s[J].P l a n t S c i e n c e,2009,176:433-440.

[6] T R E V A S K I SB,WA T T SR A,A N D E R S S O N CR,e t a l.T w o

h e m o g l o b i n g e n e s i n A r a b i d o p s i s t h a l i a n a:t h e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o r-

i g i n s o f l e g h e m o g l o b i n s[J].P r o c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1997,94:

12230-12234.

[7] HU N TP W,K L O KEJ,T R E V A S K I SB,e t a l.I n c r e a s e d l e v e l

o f h e m o g l o b i n1e n h a n c e ss u r v i v a l o fh y p o x i cs t r e s sa n d p r o-m o t e se a r l y g r o w t hi n A r a b i d o p s i s t h a l i a n a[J].P r o c N a t l

A c a dS c iU S A,2002,99:17197-17202.

[8] Y A N GLX,WA N G R Y,R E NF,e t a l.A t G L B1e n h a n c e s t h e

t o l e r a n c e o f A r a b i d o p s i s t oh y d r o g e n p e r o x i d e s t r e s s[J].P l a n t

C e l l P h y s i o l,2005,46(8):1309-1316.

[9] C L O U G H SJ,B E N T A F.F l o r a l d i p:as i m p l i e d m e t h o df o r

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m e d i a t e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A r a b i d o p s i s t h a l i-

a n a[J].P l a n t J,1998,16:735-743.

[10]朱龙付,张献龙.R N A i及其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4):472-477.

[11]张鹏,廖玉才,黄涛,等.禽流感病毒H A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

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4):386-389.

[12]H E L L I W E L LC,WA T E R HO U S EP.C o n s t r u c t s a n dm e t h o d s

f o rh i

g h-t

h r o u g h p u t g e n es

i l e n c i n g i n p l a n t s[J].M e t h o d s,

2003,30:289-295.

[13]P E R A Z Z O L L IM,D OM I N I C I P,R OM E R O-P U E R T A S M C,

e ta l.A r a b i d o p s i s n o n-s y m b i o t i ch a e m o g l o b i n A H b1m o d u-

l a t e s n i t r i c o x i d eb i o a c t i v i t y[J].P l a n tC e l l,2004,16:1-10.

[14]Q UZL,WA N G H Y,X I A G X.G h H b1:an o n s y m b i o t i ch e-

m o g l o b i n g e n e o f c o t t o n r e s p o n s i v e t o i n f e c t i o n b y V e r t i c i l l i u m

d a h l i a e[J].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 A c t a G

e n eS t r u c t E x p,2005,

1730:103-113.

[15]Q UZL,Z H O N G N Q,WA N G H Y,e t a l.E c t o p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t h ec o t t o nn o n-s y m b i o t i ch e m o g l o b i n g e n e G h H b1t r i g g e r s

d e f e n s e r e s p o n s e s a n d i n c r e a s e s d i s e a s e t o l e r a n c e i n A r a b i d o p-s i s[J].P l a n tC e l l P h y s i o l,2006,47:1058-1068.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O v e r-E x p r e s s i o n

V e c t o r a n dR N A iV e c t o r o f A t G L B1

Y A N GL i-x i a n g WA N GZ h e n g-x u n K ED e-s e n WUJ i n-x i o n g

S c h o o l o f B i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s,G u a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10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o v e r-e x p r e s s i o na n dR N A i c o n s t r u c t so f A t G L B1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a n d t r a n s f o r m e d i n t o A r a b i d o p s i s p l a n t sw i t h f l o r a l d i p p i n g m e t h o d.N o r t h e r nb l o t a n a l y s i s o f A t G L B1e x p r e s s i o n i nh o-m o z y g o u sT3l i n e so f t r a n s g e n i c A r a b i d o p s i s s h o w e dt h a t A t G L B1m R N A w e r en o t i d e n t i f i e d i n l i n e s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A t G L B1R N A ic o n s t r u c t,w h i l el i n e so v e r-e x p r e s s i n g A t G L B1s h o w e das u b s t a n t i a l l y h i g h l e v e l o f A t G L B1m R N A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w i l d-t y p e.T h e s t u d y l a i d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c h e s o n t h e f u n c t i o n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t G L B1g e n e i na g r i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A t G L B1;o v e r-e x p r e s s i o n;R N A i

(责任编辑:张志钰) 614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基础知识

第15课时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归纳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图甲说明: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2)图乙说明:氨基酸的数目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3)图丙说明: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 (4)图丁说明: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构成的蛋白质不同。 2.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现红色。 3.红细胞放到低渗溶液中,会吸收水分,体积膨胀直至涨破。 课堂导入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进入了新的时代,这就需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因此对蛋白质的分离就是生物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下面我们就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一些基本技术。 探究点一蛋白质分离技术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多种多样,按照科学的需要有时要把它们分开,分离蛋白质常使用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都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的之间的差异来分离的。 1.蛋白质特性的差异 (1)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2)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

(3)溶解度; (4)吸附性质; (5)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 2.分离的方法 (1)凝胶色谱法 Ⅰ.概念: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Ⅱ.凝胶: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内含许多贯穿通道,具有多孔的凝胶又称为分子筛。 Ⅲ.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如图A) ①蛋白质混合物上柱; ②洗脱开始,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扩散进入凝胶颗粒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则被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 ③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被滞留;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向下移动;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导语: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视,这种现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出现了增高的趋势,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人们重视起来,下面就来看看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的讲解吧。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一般反映的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从饮食上加以调理即可,饮食上多吃高蛋白和含铁高的食物就可以,像动物血、动物内脏、黑芝麻、黑木耳等等,炒菜最好用铁锅。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现象是一种贫血的症状,面对这种症状的时候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用食物来补充身体缺乏的营养元素,所以,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应该多食用一些含铁的蔬菜水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技巧]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技巧] 重组质粒的构建经验~~~ 昨天我在版中我看很多谷友询问重组质粒的构建问题,有些谷友说构建质粒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让我联想我刚做分子生物学时候的曲折。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内先进的实验中,也大都是由实验员搞定。但是其中还是有些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这也是我本人几年来一线工作时的经验积累,以期能为谷友提供借鉴,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在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举些实验中的问题案例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克隆位点选择的问题。首先要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然后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 2、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在设计PCR引物时,引入酶切位点后,常常要加入保护碱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保护碱基数量多少,可能被新手所忽视。这种忽视碰可能会大大影响后续的实验进展。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仅仅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A片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需要加入至少6个保护碱基,常用的HindIII也要三个。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相信下列将有助于大这家的实验设计。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 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是指由于珠蛋白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它是人类孟德尔或遗传病中研究得最深入、最透彻的分子病,是运输性蛋白病的代表,是研究人类遗传机理的最好模型。据估计,全世界有一亿多人携带血红蛋白病的基因,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因此,血红蛋白病是最常见的遗传之一。 (一)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结构及遗传控制 1.人类血红蛋白的组成和发育变化每个红细胞内含有约28000万个血红蛋白分子,每个分子由四个亚单位构成,每一个单位由一条珠蛋白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即血红蛋白分子是由二对珠蛋白链构成的球形四聚体(图4-10)。其中一对是类α链(α链和ξ链),由1 41个氨基酸组成;另一对是类β链(ε、β、γ和δ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由这6种不同的珠蛋白链组合成人类的6种不同的血红蛋白,即Hb Gower1(ξ2ε2)、HbGower2、(α2ε2)、Hb Po rtland(ξ2γ2)、HbF(α2γ2)、HbA(α2β2)和HbA2(α2δ2)。其中γ链有两种亚型,即Gγ2和Aγ2,因此HbF有两类:α2Gγ2和α2Aγ2,前者的第136位氨酸为甘氨酸,后者为丙氨酸。 上述各种血蛋白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先后交替出现(图4-11)。在胚胎发育早期,合成胚胎血红蛋白HbGowerl、HbGower2和HbPortland。胎儿期(从8周至出生为止)主要是HbF。成人有3种血红蛋白:HbA,占95%以上;HbA2,占2%-3.5%;HbF,少于1.5%。 2.人类珠蛋白基因人类珠蛋白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类α珠蛋白基因簇(α-like globin ge ne cluster),包括ξ和α基因;另一类是β珠蛋白基因簇(β-like globin gene cluster),包括ε、γ(Gγ和Aγ)、δ和β基因。 (1)类α珠蛋白基因:人类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6p13,每条染色体上均有两个α珠蛋白基因,因此,二倍体细胞中共有4个α基因,每个α基因几乎产生等量的α珠蛋白链。此外,在类α珠蛋白基因簇中,还包括两个ξ基因和一个假基因Ψα,这些基因紧密连锁其排列顺序如图4-12所示。

构建重组质粒基本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基本方法 1.cDNA编码区片段的PCR扩增 50ul ×2 模版 1 5‘引物 1 3‘引物 1 dNTP 1 10×buffer 5 Taq 1 Milliq H2O 40 2.PCR产物纯化 1、加5倍体积的PB 2、将Spin柱放于2ml收集管上 3、加样液,14Krpm,离心1min 4、弃去排出液 5、加0.75ml PE, 14Krpm,离心1min 6、弃去排出液,14Krpm,离心1min 7、将Spin柱放在洁净1.5ml的Epp管中 8、往Spin柱的膜中央加入50μl的EB(或milliq H2O),静置2min, 14Krpm, 离心1min 3.双酶切 载体和PCR产物分别用一下条件进行双酶切(反应体系均为30ul,37℃,酶切n 小时): 4.双酶切后的载体用试剂盒割胶回收 1.割胶并称重,加3倍体积的QG(胶块每100mg约合100μl的体积)

2.50℃,恒温10min,等到胶完全被溶解 3.将一个Spin柱放在一个2ml的收集管中 4.加样液,14Krpm,离心1min 5.弃去排出液 6.加0.75ml PE, 14Krpm,离心1min 7.弃去排出液,14Krpm,离心1min 8.将Spin柱放在洁净1.5ml的Epp管中 9.往Spin柱的膜中央加入50μl的EB(或milliq H2O),静置2min, 14Krpm, 离心1min 5.连接 上述双酶切产物经过纯化(其中载体酶切产物割胶回收,PCR片段酶切后纯化步骤与上述PCR产物纯化步骤相同),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16℃连接过夜。连接体系如下: 载体 2ul PCR 片段 6ul 10xT4 buffer 1ul T4 DNA ligase 1ul 6.转化 取上述连接液5μl转化到预先制备的DH5α化学感受态细胞中,冰浴30分钟,42℃热激2min,置冰上5min,加入1mlLB培养液37℃摇床45min,离心5000rpm,1-5min(不要离心太久,以免太实),最后均匀涂布在含有100 ng/ml 抗生素的LB平板上(100-150 ul)。将平板在37℃倒置培养过夜。挑取阳性克隆菌落转划到另一块含有100 ng/ml抗生素的LB平板上,并对之进行编号,37℃倒置培养过夜。 7.菌落原位PCR 挑取转划后长出的阳性克隆菌落,加入3ul细菌DNA提取液破细胞。将 细菌裂解液作为PCR模板,其他PCR组分及PCR条件同上。PCR产物在2% 凝胶上进行电泳分析。 8. QIAGEN试剂盒抽提质粒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doc

实验报告血红蛋白 篇一: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 班级:姓名学号: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一、背景及目的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

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实验报告血红蛋白)颗粒大小、均匀度 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 3.洗脱液的流速 4.样品的种类等, 5.缓冲液的pH 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 Kav 值的差异性, 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 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 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 1、脱盐 2、用于分离提纯 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 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 5、蛋白质的复性 二、实验原理 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红细胞均含有一 定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 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 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仪器型号:Sysmex KX-21型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器 Sysmex XE-2100型多项目自动血球分析装置 ●检测原理: 一、Sysmex KX-21 在自动检测法中的血红蛋白测量以氰化正铁血红蛋白法或氧合血红 蛋白法为主流。但这种方法血红蛋白转化速度慢,其处理液应进行妥善处 理,以及环境方面的考虑,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测量法。无氰HGB测量 法与氧合血红蛋白法相同,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氧合血红蛋白,且 不含剧毒物。另外,由于可以测量正铁血红蛋白,如质控血那样的含有正 铁血红蛋白的血液也可正确进行测量。 二、Sysmex XE-2100 集中于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和氧化血红蛋白测定法的优点,不使 用毒性物质,使该方法成为自动检测的一个合适的方法。同时,由于该方

法可以用测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所以该方法也可以准确的测量含有高铁 血红蛋白的血液。

●试剂: 一、Sysmex KX-21 ⑴稀释液 ⑵WBC/HGB用溶血剂 ⑶2%EDTA二钾溶液 二、Sysmex XE-2100 ⑴CELLPACK(EPK) ⑵SULFOLYSER(SLS) ●标本吸入量: 一、Sysmex KX-21: 全血模式50lμ 二、Sysmex XE-2100:⑴手工模式130lμ ⑵自动进样器模式200lμ ●静脉血采血方法: 抽取病人静脉血2ml,于EDTA三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中(1.5mgEDTA-K3 /ML)24小时室温保存。 ●操作步骤: 一、Sysmex KX-21 ⑴仪器在全血模式(WB)下 ⑵要在允许空白值内: WBC RBC HGB PLT 0.3?109/L 0.02?1012/L 1g/L 10?109/L

重组质粒的构建

重组质粒构建 生物学——屠仁军(新浪) 一、载体与外源片段(PCR产物)的双酶切 为了保证做连接反应时有足够的外源DNA片段,应该加入1ug的DNA进行酶切反应;两种酶分别加1ul,10×buffer 2ul,1ug的DNA,加水至20ul。(因此要跑胶分析DNA以及载体的浓度,取1-2ul,电泳检测其含量。1ul体积太少,可以将其稀释在9ul水中,再加loading buffer。6ul 15000bp的marker,2500bp条带的亮度约是100ng DNA。可对比marker的亮度算出酶切回收的DNA的浓度,以便于确定连接反应时的用量。Image J软件可以做灰度分析。) 双酶切反应结束后,使用PCR cleanup试剂盒回收DNA与载体。回收完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浓度。(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量DNA的浓度,但是,一般酶切反应之后其浓度会比较小,取1ul 稀释100倍之后浓度很低,可能已经低于仪器的测量范围,而电泳灵敏度很高,还可一排除杂带、RNA、蛋白质等对浓度的干扰。) 二、连接反应 载体100ng,DNA片段根据大小,1ul buffer,1ul T4连接酶,加水至10ul;16℃连接12-16h。 载体(约0.03pmol)与外源DNA的摩尔比大约1:3-1:10之间,根据载体与DNA片段的长度,可算出需要的量。因为载体的大小一般在5kb-10kb,因此,严格的算出0.03pmol的载体的质量意义不大,大约100ng即可。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25℃连接15min,之后可取5ul进行转化,剩余5ul于16℃继续连接。 三、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中 从-70℃中取出感受态,指尖轻转融化后立即插入冰上,5ul连接产物+100ul感受态大肠杆菌,充分混匀后冰浴30min,然后42°热激90s,热激时不要晃动EP管。然后立即插入冰上,静置2min。(连接产物的量尽量不超过感受态体积的5%,否则会降低转化效率,从而得不偿失。)在超净台中向EP管中加入700ul 无抗性LB培养

载体构建经验

做酶切要注意的问题 重组质粒构建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一个星期同时构建三二个组质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还是有些基本的技巧需要掌握。在这里将我的心得分享于大家,这也是我本人几年来一线工作时的经验积累,以期能让大家在实验中少走弯路。所涉及内容如下: 1) 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2) 载体酶切的问题 3) 连接片段浓度比的问题 在阐明上述问题同时,本人尽可能举些实验中的问题案例予以说明。 一、克隆基因的酶切位点问题 1、克隆位点选择的问题。首先要对目标基因进行酶切位点扫描分析,列出其所含酶切位点清单。然后对照质粒多克隆位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必须是目标基因所不含的酶切位点。这是常识,不赘述。 2、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在设计PCR引物时,引入酶切位点后,常常要加入保护碱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保护碱基数量多少,可能被新手所忽视。这种忽视碰可能会大大影响后续的实验进展。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内切酶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可以正常进行;而有一类,仅仅只加入两个保护碱基,其内切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因为内切酶不能正常结合DN 段上。如NdeI就属这类,需要加入至少6个保护碱基,常用的HindIII也要三个。 下面是我提供这类酶的列表及其所需最少的保护碱基数,相信下列将有助于大这家的实验设计。 NcoI 4 NdeI 6 NheI 3 NotI 8 PmeI 6 SacI 3 SalI 3

SmaI 3 HindIII 3 BstI 8 SphI 4 XhoI 3 XbaI 3 SmaI 4 案例分析一:本人最初曾选用NdeI克隆位点,未注意到保护碱基数目的问题,设计PCR引物时,引入NdeI酶切位点后,只加上两个保护碱基,一个月内没有进展,始终不能成功构建重组载体。后查文献得知症结所在,在NdeI序列后加上六个保护碱基后,迎刃而解。大家引以为戒啊。 现在普通酶我都引入三个保护碱基。现在碱基合成价格也不贵了,为保证酶切充分,连接顺利,不用节约那点钱,再说若一次不成功,重复实验花费时间与金钱更多,孰利孰弊,不言自明。呵呵。 二、载体酶切的问题 1、质粒的单酶切鉴定。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我认为很有着重强调之必要。现在大家手头的质粒都是转来转去的,其中的各酶切位点状况如何,是否能被有效地切开,这些问题都是要核实的。因此,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对质粒载体进行单酶切鉴定。现在我每次构建之前,对所选择的克隆位点都要作一一鉴定,例如选择NdeI和HindIII作为克隆位点,就先分别对质粒上这两个酶的酶切位点进行单酶切鉴定。单酶切鉴定能有效地切开后,再发出引物合成定单,进行引物合成;若不能,就按“一”中原则进行调换。 2、连接反应的对照。在实验中,这步骤属于质粒载体与外源DN段的连接反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质粒和DN段的酶切效果。一般情况下,都在通用缓冲液中进行双酶切,但这两种酶在通用缓冲液中酶切效率不一样,这可能导致部分的单缺口的质粒片段存在,这样,在连接反应中,即使在外源DN段存在下,这种单缺口的质粒片段能够进行更快速有效自我连接。最终结果是大量假阳性的菌斑生长。对照连接反应中,在不加入外源片段情况下,实验结果如果有菌斑生长,说明双酶切不充分,质粒DNA必须重新进行双酶切。 实验案例分析2:本人曾用XhoI和HindIII酶切位点构建重组质粒,对质粒进行双酶切后,直接就做连接,未上述两步鉴定,每次结果满板的菌斑。但就是没有阳性。后来对质粒进行单酶要鉴定后,发现XhoI酶切位点损坏。又是一个月没有进展,浪费精力和药品。血的教训啊。因为当时没有注意到:单切质粒是一条带,双切质粒也是一条带,电泳行为上是一样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发表时间:2011-04-27T15:02:00.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马骅1 刘海虹2 [导读]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马骅1 刘海虹2 (1黑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 150008)(2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 150008)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49-02 【关键词】血红蛋白生理检测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每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多肽链,每条折叠的多肽链中,包裹1个亚铁血红素。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1个铁原子组成。血红蛋白分子量为64 458D。 (一)血红蛋白生理 每分子血红蛋白中的4个亚铁血红素含有4个Fe2+原子,可结合4个氧分子。因此,64 458 g血红蛋白,含铁4×55.84,可结合4×22.14 L氧,即每克血红蛋白含铁3.47 mg(即铁占0.347%),可结合氧1.38 ml。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收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或做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现就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介绍如下: 1.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新生或的高铁血红蛋白再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红色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吸光系数,根据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取HiCN转化液5ml,加末梢血20μl,混匀后静置5分钟,用光径1.0 cm,波长540 n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OD(以水或稀释液调“0”),求得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除了所用量器必须事先校准外(允许误差,5 ml吸管为2.5%,血红蛋白吸管为1%),还要进行下面几项质量控制。 1.多仪器的线性校正取50 g/L、100 g/L、150 g/L、200 g/L的HiCN标准参考液,在λ540 nm测出其A值(以HiCN转化液为空白),标准状态下其值应分别为0.135、0.271、0.407、0.543,如测定值与理论值不符合。 日常工作中测得的A值×367.7×K=Hbg/L或者将一血红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分别稀释成1/4、1/2、3/4和原液四个梯度进行线性校正,仪器在200 g/L范围内应有良好线性,重复性试验 CV应≤2%。 2.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标准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应符合下述标准:光径1 cm的比色皿误差应<0.005 cm。 3.质控物的应用用来校准仪器和控制实验准确度的制品称为参考品;用于控制实验精密度的制品称为质控品(物)。 4.质控要求手工操作OCV≤3%,RCV≤6%,EQA DI≤2。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量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应关系。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改变的贫血时,两者的减少程度往往不一致。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较红细胞明显,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因此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进行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一般来讲,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 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 g/L时即认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一般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两类: (1)相对增多:指因血浆容量减少,造成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②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是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甚至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病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可转变为白血病。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都低于正常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①轻度: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至90g/L;②中度,90~60g/L;③重度:60~30g/L;④极重度:<30g/L。参考文献 [1]刘兰廷,黄如衡.高铁血红蛋白简易测定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6年03期. [2]陈耀强,王婧,万家义,谢均.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与其载氧功能相关的药物研究进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沈高山,谷怀民,闫天秀,魏华江.亚硝酸钠和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的拉曼光谱[J];中国激光;2008年09期. [4]李清文,高宏,黄昊,王义明,冯军,罗国安.血红蛋白与N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8期.

血红蛋白结构分析

动物血红蛋白结构分析 1、研究进展 脊椎动物hemoglobin(Hb)蛋白有4个亚基构成,为α2β2结构,每个亚基均有1条多肽链和具有1个亚铁离子的血红素分子构成,含有1个血红素基团和1个氧结合部位,形成珠蛋白,结合4个血红素基团之后变形成了血红蛋白[1]。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从而使得血液呈鲜红色[2]。 血红蛋白的载氧功能与其亚基结构的2种状态有关,在缺氧组织(如肌肉组织)中,亚基处于紧张状态(T状态),使氧不能与血红素结合,所以在需氧组织里可以快速地脱下氧,将氧气释放,而在含氧丰富的肺或鳃中,亚基结构呈松弛状态(R状态),使氧极易与血红素结合,从而迅速地结合氧气,将氧运载至需氧组织[1]。 人血红蛋白自身可以产生NO,可以帮助把氧气输送到各种人体组织,起到扩张血管和稳定血压的作用[3]。血红蛋白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酸碱稳定,具有波尔效应[1]。人血红蛋白的研究在疾病方面也较多:如利用血红蛋白可以作为检测一些疾病的指标等。啮齿类动物等的脑血红蛋白行使贮存氧气的功能,以保证当氧气供应不足时,大脑的氧气浓度的暂时恒定[4]。 2、立体依据 动物血红蛋白不仅具有运载氧气的功能,还具有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菌等功能。动物血红蛋白功能及结构千差万别,尤其是无脊椎动物,保守性较低.但是其主要功能——氧运载蛋白功能没有改变;由于血红蛋白的某些结构的变化,从而可以使得血红蛋白获得新的功能。研究动物血红蛋白的结构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5]。 3、研究内容 对血红蛋白进行基本性质分析、亚细胞定位分析、跨膜性质分析、二级结构预测、三级结构预测等。

4、研究方案 4.1 血红蛋白序列的获得 进入BCBI主页选择protein搜索hemoglobin,以fasta格式保存。 4.2 基本性质分析 4.2.1 进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e10683110.html,/tools/#proteome; 4.2.2 选择Primary structure anaslysis的ProtParam程序; 4.2.3 在对话框中输入血红蛋白原序列,点击分析; 4.2.4 记录结果并分析。 4.3 亚细胞定位 4.3.1 进入PSORT主页:http://psort.nibb.ac.jp; 4.3.2 将血红蛋白原序列输入对话框,点击分析; 4.3.3记录结果并分析。 4.4 跨膜性质预测 4.4.1 进入网址: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 4.4.2 在对话框中输入血红蛋白原序列,点击分析; 4.4.3记录结果并分析。 4.5 二级结构分析 4.5.1 进入JPred主页,点击Email结果提交方式,输入血红蛋白原序列; 4.5.2 设置各项参数,点击Run提交; 4.5.3 在邮箱中找到结构地址,进行查看; 4.5.4记录结果并分析。 4.6 三级结构分析 4.6.1 进入SWISS-MODLE三级结构预测服务器; 4.6.2 填写Email地址,选择First Approach mode 4.6.3 在Result option选择Awiss-Pdb Viewer mode; 4.6.4 提交序列; 4.6.5将邮箱中返回的PDB文件用rasmol软件浏览,用Awiss-Pdb Viewer软件进行简单分析。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实验目的 1.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 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2.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3.学习利用T4 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分子的 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4.掌握利用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5.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6.学习并掌握使用红白菌落法筛选获得重组子以及α互补筛选法的原理及方法。 7.学习并掌握使用Omaga试剂盒抽提质粒的方法及进一步确定重组质粒中含有外源目的DNA片段。 实验原理: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 体外构建重组DNA分子,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在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供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 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单酶

切法简单易行,但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其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如果两种酶对盐离子的浓度和温度要求一致,原则上可以将这两种酶同时加入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步酶切;如果不一致,则酶切反应最好分步进行,常用的酶切顺序是: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 酶切与连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步骤,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数量要适当。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一般的,酶切0.2~1.0μg的DNA分子时,反应体积约为15~20μg,DNA的量越大,反应体积可按比例适当放大。酶的用量参照标准:一个标准单位酶能在指定的缓冲液系统和温度下,1h完全酶解1μg的pBR322 DNA分子。如果酶活力低,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二)载体与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催化完成的。DNA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DNA连接酶是来自T4噬菌体的T4 DNA连接酶,它可以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连接反应时,载体DNA和外源DNA的摩尔数之比控制在1:(1~3)之间,可以有效地解决DNA多拷贝插入的现象。实际操作中,反应温度介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是16℃,平末端适当提高连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提高,反应速度增加,所需时间会相应减少,16℃下最常用的连接时间为12-16h。 (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重组质粒的构建.

重组质粒的构建实验流程—质粒构建 基因提取—1、2、3 基因提取—1、2、3 PCR反应扩增目的基因—4、3 PCR反应扩增目的基因—4、3 DNA片段回收—5、3 DNA片段回收—5、3 重组质粒检测:(1)PCR (2)双酶切—8、5 重组质粒检测:(1)PCR (2)双酶切—8、5 测序 测序 重组质粒提取—2、 3 重组质粒提取—2、 3 菌种保藏—7 菌种保藏—7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及转化—6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及转化—6

实验操作 1、 LB培养基配置 LB培养基用于一般细菌培养,特别用于分子生物学试验中大肠杆菌的保存和培养。其中蛋白胨、酵母膏粉提供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NaCl维持均衡的渗透压,葡萄糖提供碳源,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试剂】 胰蛋白胨(Tryptone)、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NaCl、琼脂(Agar) 【实验步骤】 1、 LB固体培养基配方(配置100ml培养基)

胰蛋白胨(Tryptone) 1g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 0.5g NaCl 1g 琼脂(Agar) 1.5g 单蒸水 100ml 蛋白胨很易吸潮,在称取时动作要迅速,另外, 称药品时严防药品混杂,一把药匙用于一种药品、或 在称取一种药品后,洗净、擦干,再称取另一种药 品,瓶盖也不要盖错。 2、液体培养基除不加琼脂外,其余同固体培养基一样。 3、包扎 用报纸封住瓶口,再用皮筋捆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4、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以1.05kg/cm2、121.3℃、20min高压蒸汽灭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灭菌,则应放入4℃冰箱内暂存。灭菌后,将锥形瓶放入烘箱烘干,烘干后,4℃保存。 5、 LB固体培养基倒板 配置:如上述配方配置100ml的LB固体培养基。 抗生素的加入:将凝固的培养基放入微波炉内加热至完全融化,然后置于55℃的水浴中,待培养基温度降至55℃时(手可触摸)加入抗生素,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并充分摇匀。 倒板:一般10ml倒1个板子,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后,打开盖子,在紫外下照10—15min。 保存:将培养皿倒置放于4℃保存,一个月内使用。 二、质粒的提取(protocol)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在同一病历中,三个指数的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类方法见下表。 贫血的MCV,MCH,MCHC 分类法 [英文缩写]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临床意义] 根据以上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生理学变异】 1.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2.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1.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鲁米那(叶酸代谢障碍)、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降糖灵(致叶酸或vit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氨甲喋呤、秋水仙碱(伴vit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2.降低新双香豆素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变异】 1.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见于创伤或手术大出血时。 (2)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细菌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3)造血组织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导致的贫血。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 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血红蛋白 英文名称: hemoglobin;haemoglobin;Hb 定义1: 一组红色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人血红蛋白由2对珠蛋白组成四聚体,每个珠蛋白(亚基)结合1个血红素,其亚铁离子可逆地结合1个氧分子。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呈S形,提示亚基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 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 定义2: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一组红色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具有4个亚基。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化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可以用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测出浓度。血红蛋白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它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 目录[隐藏] 基本简介 构成 组成结构 工作原理 生理意义 正常参值

异常结果 基本简介 构成 组成结构 工作原理 生理意义 正常参值 异常结果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血红蛋白(haemoglobin;hemoglobin;ferrohemoglobin;Hb;HHb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占4%。 α和β都类似于肌红蛋白,只是肽链稍短:α亚基为141aa;β亚基为146aa。α和β亚基隔着一个空腔彼此相向。 [编辑本段] 构成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形态。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把血红素分子抱在里面,这条肽链盘绕成的球形结构又被称为珠蛋白。血红素分子是一个具有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与一个亚铁离子配位结合,珠蛋白肽链中第8位的一个组氨酸残基中的吲哚侧链上的氮原子从卟啉分子平面的上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当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的时候,有一个水分子从卟啉环下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而当血红蛋白载氧的时候,就由氧分子顶替水的位置。[编辑本段] 组成结构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形态。

重组质粒构建(protocol)

重组质粒的构建(beta版) 一、引物设计: 1.选择合适的载体。酶切位点及其顺序(酶切位点的顺序一定不能颠倒;注意ATG和stop codon)。 2.在NCBI上再次确认目的片段的碱基序列。 1,使用word 2,设计引物:primer-up Primer-down 3,另设计一对引物扩增CDS区,引物位于CDS区之外,扩增产物包含完整的CDS区。引物长度约20个碱基。 4,核对----送公司合成。 5,对公司合成的引物快速离心,在超净台按照管子上标注的体积加入高压水(dd2H2O),配成100umol/ul(100uM),-20℃保存。使用时按1:3比例稀释成25uM工作浓度。 二、PCR(P出目的片段): (一)、PCR P出目的片段: 2,pcr: cDNA 1ul 10x PFU buffer 2.5ul ℃ 5min dNTP 1ul ℃ 30sec F’-Primer 1ul ℃ 30sec R’-Primer 1ul ℃ X min PFU 0.5ul ℃ 5min dd2H2O 18ul (X是根据片段的长度设定,1000bp/min,退火温度根据Tm值来计算,一般低于Tm值5℃) 3,跑胶、回收: (1),配胶: 0.6g 琼脂糖 60ml 1X TAE 0.6ul (待温度降到50-60℃左右时)

25分钟后,即可点样跑胶。 (2),跑胶:130-150V、25-30分钟左右。 (3),紫外灯下观察,切胶(要带防护手套和口罩) 4,胶回收(胶回收试剂盒): 按照试剂盒的protocol来做,在胶回收的最后一步,Elution Buffer预先在55-65℃温箱中水浴,放在37℃温箱中2min。 对胶回收的产物跑胶验证。可建立10ul的体系:回收产物5ul、6xloading buffer 2ul、dd2H2O 5ul。 三、酶切、链接: 1,目的片段酶切:(酶切时间根据酶的活性,70℃15-20min灭活) insert (胶回收产物) 10ul 10 x buffer 2ul 20ul的体系dd2H2O 6ul EcoRI 1ul HindⅢ1ul 2,载体酶切:(1~2小时) Vector (1ug/ul):5 ul(总量5ug) 10 x buffer 2ul 20ul的体系dd2H2O 11ul EcoRI 1ul HindⅢ1ul 为方便以后使用,载体可以一次性多切点。 3,酶切时,首先要核对一下酶的buffer,有时双酶切时两个酶不能共用一种buffer,那么就要先切一端,酶切回收后再用另一酶切另一端,然后再酶切产物回收。 4,连接: 10x T4 Ligation Buffer 1ul Vector 1ul 10ul体系insert 3ul(2~3ul) T4 DNA Lignase 1ul dd2H2O 4ul 附:Ligation system DNA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上 载体与插入DNA的摩尔数比例为1:3-10。最佳的摩尔数比例因载体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例如cDNA 和基因组DNA克隆载体。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插入DNA用量: [实例]: 载体与插入片段的摩尔数比例为1:3,如连接反应中加入100ng 6kb载体,插入片段大小为0.5kb,这时应加入插入片段的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