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国学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重振国学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重振国学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重振国学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今天重振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现代的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力求充满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陷入单纯复古的泥淖。对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我们也要持慎重分析的态度。我们往往把精华当糟粕,把糟粕当精华,这都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要慎言精华和糟粕;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畛域,摆脱为整理国故而研究国学的思路,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服务;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充分汲取和借鉴世界尤其是欧美近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给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不断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不张扬狭隘的民

族主义,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阐释和光大。概而言之,我们所说的国学,乃是今人眼中的国学,乃是国际视野中的国学,乃是现代形态意义上的国学。

重振国学,理应成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理解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主要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地域、肤色等先天因素,也不在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后天因素,而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造就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近百年来,国学的地位遭贬低,国学的价值遭否定,国学的意义遭质疑,国学的前途遭抹黑,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这种以激烈批孔、否定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不少知识分子极度忧患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积愤之言,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合理性,因为国学中的确包含有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如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伦理等等。然而,真理越过一步即成为谬误,如果因为国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对它加以一概抹煞,全盘否定,显然偏激而片面,是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并不可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重振国学,有利于增强海内外中国人在血脉、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从而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大团结。所以说重振国学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传承中国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

二、重振国学,对于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道德水准,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经济,我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负面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言必称“希腊”,行必称“国际接轨”,满街都是洋招牌,课堂多为洋教条,城市建设严重缺乏文化底蕴,电影作品以迎合西方观众口味为荣,人才培养当中所谓“有知识无文化”现象,如此等等,可以说当下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文化贫弱症”和“精神空洞症”。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不相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所以我感到,丰厚的国学或许是一份最好的可资利用的资源。

中国历史文化,特别作为其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意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阶级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我们认为,了解和熟悉一国文化经典,是该国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主要方式,是最起码的文明教养。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没有宗教,替代一个大宗教而为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建国君民,教化为先”,古人如此,当代亦然。

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多么正确、多么英明、多么意味深长!通过学习和了解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地、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三、重振国学,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其占首要位置的,就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和主张,有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比如“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杂于利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启迪,乃是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虽然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成为全球性的呼声。然而,当代世界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的争夺中,我们如果放弃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就意味着辱没自己的国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更没有丝毫道理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

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在全球铺开,全球掀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在这个背景下,要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或者说对外文化传播、文化输出,有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关注,这就是我们在向世界民众介绍我们独特的风俗民情,展示餐饮、武术、杂技、舞蹈、京剧的特色与魅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的传统学术文化和思想观念,这才是世界多

元文化竞争与自立中的“治本”之举,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学或许是最佳的媒介。

四、重振国学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进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理论化过程,进而形成了有中国内容、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表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写道:“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发展,或者说中国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也有不少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马克思主义相对应、相契合。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传播,也唤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与之相对应、相契合的因素,使其以一种新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的重要营养元素。比如:中国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想”、“天下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观念,就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色彩,使中国人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靠近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再比如,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把“学习我国历代圣贤优美的对我们有用的遗教”与“学习马列主义”相提并论。

当然,我们党的理论学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和根本性超越。国学当然不会也不可能取代马克思主义,国学不能救中国,但是,我们认为,国学与马克思主义也并非对立关系。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基础和依托,不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党的理论主张,

扩大党的理论主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亲和性和民族性。我们党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使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国学”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21世纪的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的民族,而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纪宝成原题:国学何为)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 一、常识: 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 《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电大在线考试国学经典选读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1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意思是()(0.6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就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能够就近取得帮助, A.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说: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 B.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孔子说:只有仁者真正懂得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因为仁者有分辨善恶的标准,所以待人接物

D.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 5.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0.6 分) A.畏惧 B.畏缩 C.敬畏 D.崇敬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而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知厌烦,循循善诱不知疲倦,有谁会让我做比这更多的事情呢?” C.“默默地去做好事,学习不知厌烦,教案不知疲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 D.“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遗

国学经典选读 第1、2次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一次作业 一、你认为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1、学习“国学”的意义: 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四,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国学热”的原因 第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 一百多年来,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巨大的反差,使人们思考这个问题时,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成这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由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需要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自己民族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第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引发了“国学热” 七十年代,欧洲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 二、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 请选择,可多选:() A 读经典 B 观看视频讲座 C 听老师讲解经典 D上网浏览相关知识 E 其他:() 三、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 (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请选择,可多选:()第一章信仰,第二章仁德,第三章中庸,第四章知识,第五章学而,第六章择业,第七章顺逆,第八章人事,第九章为政,第十章理想 (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我认为国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启发。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展开说说 四、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 从书中挑选。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华古籍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千家詩卷一 五言絕句春眠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送郭司倉 王禹偁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洛陽道 儲光羲大道直如髮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獨坐敬亭山 李白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登鸛鵲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逖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伊州歌 蓋嘉運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千 家 诗 一

左掖梨花 丘為冷艷全欺雪 餘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思君怨 令狐楚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夜送趙縱 楊炯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遊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長干行 崔顥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詠史 高適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罷相作 李適之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千 家 诗 二

逢俠者 錢起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江行望匡廬 錢起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祇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答李澣 韋應物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閒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秋風引 劉禹錫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秋日 耿湋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秋日湖上 薛瑩落日五湖遊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宮中題 文宗皇帝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尋隱者不遇 賈島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千 家 诗 三

最新电大作业《国学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基本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国学经典选读》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教育各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性质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与经典普遍疏离的时代,尽量多地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史上从先秦至民国漫长的历史时段中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的一批经典巨著。给他们一个引导进入经典世界的门径,从而使之亲近经典、接受经典、传承经典。本课程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践行河北电大“文化塑校”理念为导向,通过修身养性为主的国学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之人格,并达到整塑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实现学校国学教育与社会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的目的。 本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国学作为“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汉语大词典》)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国学典籍是指中国古籍传统的“经、史、子、集”及其解读和传播的著作。国学经典选读只能是选择其中最为典范名的部分代表性著作,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产生和培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配置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覃碧卿、王之方、王光华、王亚生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导读》为基本教材。 教材注重打通传统与现代,实现国学经典与现代汉语的自由对话,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和香火。在编写体例上,注释译释部分非常细致全面,学生自学完全能够看懂。析论导读部分,朴素简练、明白晓畅,是站在时代高度上与国学经典对话。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基本范围和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录像进行知识扩展的内容。省校拟建10讲录像教材。 (二)其他资源 本课程由于是新开课程,其他一些资源会陆续建设完成,并随时在省校教学平台上发布。 四、教学环节 1、河北电大在线 教学平台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主要媒体之一。在线平台一定要用好、学好。

国学 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

国学经典选读模拟试题二

国学经典选读模拟试题二 02国学经典选读-0001 试卷总分:100 单项选择(共1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4分) 《新五代史》的作者是()。 A、宋祁 B、欧阳修 C、昫 D、脱脱 2.(4分) 历代的“起居注”及“实录”是按年叙述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在体例上属于()。 A、编年体史书 B、纪传体史书 C、政书 D、纪事本末体史书 3.(4分)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言为《尚书》。” A、《国语》 B、《左传》 C、《公羊传》 D、《春秋》 4.(4分)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史书 D、纪事本末体史书 5.(4分)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出自《诗经》的()。 A、《邶风?静女》 B、《周南?关雎》 C、《风?蒹葭》 D、《王风?黍离》 6.(4分) ()是我国最早的断代政书。 A、《唐六典》 B、《会要》 C、《续会要》 D、《唐会要》 7.(4分)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 A、班固 B、司马迁 C、袁枢 D、司马光 8.(4分) 《宋书》最有价值的是()这一部分。 A、本纪 B、志 C、表 D、列传

9.(4分) 被合称为“三通”的三部史书是()。 A、《史通》《通典》《通志》 B、《通志》《通典》《资治通鉴》 C、《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D、《通典》《通志》《通鉴纪事本末》 10.(4分) ()也被称为《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本是一部先编年体古书,但到战国以后就不见流传。 A、《竹书纪年》 B、《春秋》 C、《国语》 D、《左传》 多项选择(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5分) 下列史书属于纪传体的是()。 A、《后汉书》 B、《晋书》 C、《南齐书》 D、《梁书》 12.(5分) 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属于史评史论类的有()。 A、《过论》 B、《汉书》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2018更新)最新河南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 通过 2016年秋期河南电大把《国学经典选读》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说的“五者”为()(4.00分) A. 历史上五位奉行仁义的人 B. 金、木、水、火、土 C. 仁、义、礼、智、信 D. 恭、宽、信、敏、慧 2.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4.00分) A. 信仰 B. 天子 C. 圣人之言 D. 父母之命 3.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4.00分) A.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 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 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 4.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4.00分) A. 一家 B. 天下 C. 一国 D. 一人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4.00分) A. 德 B. 教 C. 礼 D. 仁 6.按照孔子的理念,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们普通人实施“仁”的途径(4.00分) A.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以下对这句话解释不正确的是()。(4.00分) A. 恭而无礼:恭敬但没有节制 B. 葸:过分小心而显现出畏惧的样子 C. 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礼 D. 这句话说了“礼”的重要性 8.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①)。何以聚人?曰(②)。(4.00分) A. ①仁②德 B. ①礼②信 C. ①仁②财 D. ①礼②义 9.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00分) A. 在明明德,在亲民 B. 在名名德,在亲民 C. 在明明德,在兴民 D. 在明名德,在亲民 10.关于“国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4.00分) A. 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 B.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C. “国学”最早的意思是周代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 D. 国学仅包括儒家文化。 11.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4.00分) A.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章太炎:国学是七科之学 C. 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D. 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12. 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鬼神、生死的态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4.00分) A. 敬鬼神的目的是使人追怀往古,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 B.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 内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 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着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 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24. 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P187 (二)名词解释 1. 国学: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P11 2. 今古文经学: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

国学经典选读-尝试名词简答全部

《国学经典》复习题 (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P187 (二)名词解释 1. 国学: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P11 2.今古文经学: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P24 3.《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P46 4.《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P50 5.《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P60 6.《竹书纪年》: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P85 7.《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

《国学经典选读》书面作业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书面作业 姓名:学号:教学点:成绩: 一、阅读分析(每题15分,共60分) 1、阅读《老子》第一章,回答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本章首句帛书的断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刘笑敢认为帛书断句合理,他的理由是什么?请浏览网上课堂“自建视频”之《老子》辅导第二节来回答。(4分)答:老子的思想中“自然”的价值为主体地位,老子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之义,大自然的构成主体。 ②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分) 答:当我们把“道”称为“无”时,是指天长来分的宇宙初始。。 “道”就好像“无”;当我们把“道”称为“有”时,是指“道”成为万物之母。 ③请举属于“异名同谓”的3个例子。(3分) 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④你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道”?(6分) 答:客观存在的“道”,自古至今,恒常永存,人无法知道“道”全部,只能知其局部,所以当我们用言语表达宇宙终极之道时,我们所说的“道”(局部),并非客观存在的“道”(整体)。 2、阅读《庄子·大宗师》节选,回答问题: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尔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①你如何理解颜回把忘礼乐、仁义视为进步?(3分) 答:除去自身的一些复杂因素,不去考虑太多的方面,就会达到进步 ②何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3分) 答:沉入于望的境界,忘记外界的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 ③从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看,“忘”与“坐忘”有何区别?(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