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总结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总结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总结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总结

一、文体知识

1、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世称“杜樊川”(因其晚年居住于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杜司勋”(因其曾官至司勋员外郎)。其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独树一帜,人们将他与杜甫相比,称其为“小杜”;又因其和晚唐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小杜牧约十岁)齐名,故又称其二人为“小李杜”(区别于“李杜”)。著有作品集《樊川文集》。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多事之秋,他曾立志安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与昌盛,然而现实未能使他一展抱负,因而在其诗文中多有指陈时政之作。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绝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

2、关于赋

①渊源:以《诗经》《楚辞》为发端,至战国荀况始有定名(荀况著有《赋篇》),出现于战国后期,至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战国)、汉赋(两汉)、骈赋(两晋、南北朝)、律赋(初唐)、文赋(唐宋,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由骈而散,代表作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②特点: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3、题解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二、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同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4、可怜

..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5、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多指行走)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形作动:灭亡)四海一(数作动: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名作状:从骊山;向北;向西)

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名作动:飘来云彩;出现蛟龙;出现彩虹)

4、辇来于秦(名作状:乘辇车)

5、尽态极妍(名作形:姿态的美好)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作状:把宝鼎、把宝玉、把黄金把珍珠)(名作动:当作铛石块砾)

7、族秦者秦也(名作动:灭族)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9、朝歌夜弦(名作动:奏乐)

10、廊腰缦.回(名词作状语,像缦带一样)

11、蜂房水涡

....(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窝)

四、文言句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后置)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判断句)

五、一词多义

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的样子。)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

而: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

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六、课文理解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

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2、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来历、宫人的生活情景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难点理解

1.“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时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

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天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4、第四段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5、写作特点:①想象、比喻和夸张②描写、铺排与议论③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七、对比探讨: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1 、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有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2 、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角度不同: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2、《过》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3、《过》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

八、总体感知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蜀道难课后练习含答案

《蜀道难》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蜀.道(Shǔ)蚕丛.(cōnɡ)鱼凫.(fú) 钩.连(ɡōu) B.峨.眉(é) 石栈.(zhàn) 黄鹤.(hè) 猿猱.(náo) C.攀.援(pān) 抚膺.(yīnɡ)巉.岩(chán) 雄雌.(chí) D.凋.零(diāo)瀑.流(pù) 喧豗.(huī) 峥嵘.(yó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危险。 B.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把守。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 ..萦岩峦。 C.剑阁峥嵘 ..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5.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

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见悲鸟号.古木号:鸣叫。 B.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足。 C.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流的声音。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叹惋之辞。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8.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9.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

《蜀道难》知识点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巉岩 chán 石栈 zhàn 喧豗huī 猿猱 náo 砯崖pīng飞湍tuān崔嵬 wéi 扪参历井 mén shēn吮血 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1.《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李白此诗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表示惊叹声。 3.蚕丛及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文选》卷四《三都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导读: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②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六、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 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词古义今义例句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董一菲:《蜀道难》教学简案,语文教学通讯A刊》设计新颖流畅,值得学习。 【目标确立】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流程安排】 一、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教学过程 1.初读文本,品味诗意。 播放《蜀道难》朗诵录音,思考:①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之“三叹”的内容。②读《蜀道难》,画出由秦入蜀的路线图。③找出你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诗句,诵读并简析。 思考①答案提示: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引领学生“提要钩玄,剥皮抽筋”,不被大浪漫、大想象的诗句扰乱思维,找出整首诗的思想走向和情感走向: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一叹惊讶突兀,二叹畏惧、发愁,三叹无奈作罢。通过解读“三叹”,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诗歌主题展露冰山一角。 思考②答案提示: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 思考③答案提示:初读文本,学生只能是惊鸿一瞥,只能是惊艳,只要把这种直觉说出来就可以,见仁见智都可以。 2.二读文本,品味语言。 第一,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 第二,用四字短语概括《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答案提示:鱼龙百变,云从风幻,自在天然,豪放飘逸,古朴凄凉,离奇迷幻,博大浩渺…… 第三,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诗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语言风格。李白一生酷爱古风,这里有他不羁的灵魂。 3.三读文本,品味手法。 (1)鉴赏神话情节。 用多媒体展示: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 …… (2)夸张与想象。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赤壁赋 知识点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 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 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 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 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 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 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了解唐代诗歌及发展历史; 2、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3、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4、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立足于朗读和背诵,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要求: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②、品读课文,品味意境、欣赏风格 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诵读全文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老师适当点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唐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一个夏天,年轻的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他的一首《蜀道难》时情不自禁地惊呼:“子,滴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简介作者(练习册26页和同步学案20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2、学生齐读《蜀道难》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4.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苏教版必修4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 ī巉岩chán 石栈zhàn 喧豗huī 猿猱náo 砯崖pīng 飞湍tuān 崔嵬wéi 扪参历井ménshēn 吮血shǔn 三、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长长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完整版)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1.《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李白此诗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表示惊叹声。 3.蚕丛及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文选》卷四《三都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面大约言之。尔,那,指开国之初。 5秦塞:秦地。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西当,西对。当,阻挡

6.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7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8.六龙回日:《初学记》卷一天部三:《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一说高标山又名高望山,乃嘉定府之主山。 9.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回转 10.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11.青泥: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五十三里。《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山南道貌岸然兴州长举县:"青泥岭,在县(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字音: 1、壬戌(r?nxū) 10、酾酒(shī) 2、桂棹(zhào)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 4、幽壑(ha) 13、扁舟(piān) 5、嫠妇(lí) 14、匏樽(páo)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7、山川相缪(liáo) 16、无尽藏(zàng)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jí) 9、旌旗(jīng) 18、枕藉(jia) 二、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三、实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 ..:.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3)纵.一苇 ..之所如.:.纵,任。如,往 (4)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5)击空明 ..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 (6)渺渺 ..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7)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 (11)方.其破荆州:当 (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 (14)寄蜉蝣 ..于天地:喻人生短促 (15)逝者如斯.:.此,指水 (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消减和增长 (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 (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四、重点虚词 (1)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2)之. 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3)而.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 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 (4)其. 其.声呜呜然:那 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 何为其.然也:语气词 (5)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 (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 (8)而今安.在哉:哪里

人教版高中《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归纳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 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

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3、《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 4、几个地名: ⑴峨眉山: 《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 ⑵太白山: 《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其山颠高寒,

赤壁赋文言知识总结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 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 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 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出白光,形容词作动词) (6) 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7)属 ①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③天下属安定(适才,刚刚) ④乃以秦王属吏(交付,托管)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以上都读zhǔ 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⑦若属皆且为所掳(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等、辈) ⑧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归属,隶属) 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

⑩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羽化而登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