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20年之间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情况

2016年—2020年之间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情况
2016年—2020年之间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情况

2016年—2020年之间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情况

(一)研究方法

在136篇文献中绝大多数是涉及到实质性的调查研究,除了少部分是文献综述类和理论性研究之外,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是问卷调查、访谈、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等。基本上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1.单一的已有量表问卷调查:这类文献主要采取《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测量表》(MUNSH)、《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GC)、《生活满意度量表》(LSI)、《情感量表》(AS)、《社会幸福感问卷》、《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 WHOQOL-BREF) 、《老年抑郁量表》(GDS)、《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等,也有研究者在此之上采用本土化的量表,如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陈彤《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在这类文献中把单一量表问卷应用到某一个群体(或者是以一个城市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收集数据之后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以此来衡量它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如徐华等(2020)的《北京地区随迁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采取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从“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等 6 个因子”出发探讨随迁老年人的幸福感。1再如杨婉等(2020)的《晋中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采取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研究,最终发现“晋中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 32.27,高于中间值 24 分,主观幸福感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晋中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评价总体是积极的。”2

2.多种量表问卷组合使用:这类文献是把多种量表结合起来使用为了获取更为细致的数据,同时可以进行交叉性的研究,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多种量表的组合包含自编问卷与已有量表组合、不同的已有量表组合两种情况。如在王枫等(2010)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就是采取了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UCLA 孤独量表来对于鄂西北某地区60岁以上的144位老年人进行施测,“从一般人口学变量、老年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孤独感等方面对于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发现孤独感也能显著预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孤独感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低”等结论。3

3.访谈方案(或提纲):部分文献制定访谈方案,通过借用访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然后对于这些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形成分析。如陈文婷(2010)的硕士论文《城市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中就制订了用于团体辅导干预的包括访谈在内的方案,“通过访谈帮助老人更好地认识老,帮助老人心理自立,培养乐观精神,最终实现自我效能的提高。”4而这四个目标就是访谈

1徐华等:《北京地区随迁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载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年9月第34卷,第4944页。

2杨婉等:《晋中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载于《晋中学院学报》2020年10月第34卷第5期,第81页,

3王枫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于《医学与社会》2010年12月第23卷第12期,第10—11页。

4陈文婷:《城市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第44—49页。

的组合的四个环节。

4.文献翻阅:有的文献采取历时性的相关文献查阅来完成研究,如刘坤等(2020)的《国内外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就是“通过文献复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5但是更多地文献是通过文献查阅来完成调查之后的思考和建议一栏内容当中。

5.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绝大部分调查类的文献都会在最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分析结论。

6.图表的使用:绝大部分文献会把统计数据结果使用表格呈现,以期增加结论的说服力。也有少部分文献在使用到其它的模型的时候用图示加以说明。如欧阳诚军和姜鑫(2020)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个中介效应模型》当中使用图示来说明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这样会直观形象很多。(图3)

图3 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概念模型6

(二)研究方向

以上的研究方法很多文献都是组合加以使用,分别在文献的不同地方都会有所体现。由于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丰富性,直接为研究方向的确定也提供了支持。在136篇文献中,有以下的研究方向:

1.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这类文献占有较大的比重,分别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研究。有的文献是从个性特点、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心理成熟度、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个人目标实现程度等主观因素出发研究它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给出提高幸福感的建议。如吴兰花(2010)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索红梅等(2016)的《某部离退休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调查》、李玄和杨媛(2013)的《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等7。还有的文献是从居住情况、婚姻情况、子女情况、经济水平、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来探讨。如亓元寿和周少甫(2010)的《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胡洪曙和鲁元平(2012)的《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杜舒宁(2011)的硕士论文《四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子女支持对其影响的研究》

5刘坤等:《国内外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载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年5月第7卷第5期,第68页。

6欧阳诚军姜鑫:《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载于《金融经济》2020年第6期,第111页。

7吴兰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7月期,索红梅等《某部离退休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调查》发表于《实用医药杂志》2016年11月期,李玄和杨媛《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表于《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26卷第20期。

等8。还有小部分是宏观性的综合研究,如王晓和王田(2012)的《小康背景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王代娣等(2013)的《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分析》、任杰等(2010)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等9。

2.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被逐渐改善,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和城市相比产生差异。对此,有很多文献关注到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如焦娜娜等(2010)的《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有关注到农村老人赡养与家庭支持的,如韩士强(2011)的硕士论文《济宁农村老年人幸福度与赡养心理契约》等10。

3.心理治疗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方法:有不少的文献关心如何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通过采取心理学原理支撑下的一些疗法,或者是加强体育锻炼等来达到目的。在曾妮(2011)的硕士论文《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对福利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郭涛等(2020)的《体育锻炼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回顾与展望》、高悦利(2010)的硕士论文《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李慧菊等(2012)的《阅读疗法能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等11的研究中对于提供一些意见和指导有多元化和实践的意义。

4.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的研究:尽管学界现在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关于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并且已经有“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测量表”这样的施测量表,但是在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依然没有一个适合于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施测的量表。所以在近5年中来有不少文献开始了这个方向研究的尝试。在陈彤(2016)的《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崔静(2012)的硕士论文《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等12文献中有相关研究。

5.宗教、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的研究:有些许文献关注到宗教信仰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有对比少数民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关注到西部边远地区的老年人。在王武林(2012)的《中国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冯海英和黄鑫(2010)的《彝族地区老年人人格及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敏生才(2016)的《城市回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以宁夏银川市为例》、陈彤(2016)的《西部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等13有这方面的

8亓元寿和周少甫的《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1月第7卷第1期,胡洪曙和鲁元平的《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发表于《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杜舒宁的论文《四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子女支持对其影响的研究》于2011年被山东大学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

9王晓和王田的《小康背景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表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18卷第1期,王代娣等《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分析》发表于《中华护理杂志》2013年6月第48卷第6期,任杰等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1期。

10焦娜娜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月期,韩士强的论文《济宁农村老年人幸福度与赡养心理契约》于2011年被曲阜师范大学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11曾妮的论文《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对福利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于2011年被中国音乐学院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郭涛等的《体育锻炼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回顾与展望》发表于《四川体育科学》2020年8月第4期,高悦利的论文《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于2011年被上海师范大学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李慧菊等《阅读疗法能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8月期。

12陈彤的《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发表于《兰州学刊》2016年第6期,崔静的论文《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于2012年被天津医科大学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13王武林的《中国老年人的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6月期,

研究。

6.跨文化的研究:5年来的文献中关注到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这是新型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赵阿勐(2011)的《中英两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比较》、赵晓翀(2011)的硕士论文《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护理对策——兼谈中国、瑞典的跨文化比较研究》14两篇文献当中都有涉及。

(三)研究结果和侧重点

在136篇文献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中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呈正相关或者是显著相关的,其中社会关系、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家庭经济水平、各种生活事件如果是积极的、良性的,那么对应会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样如果在家庭中给予老人很好的亲子支持和社区中的社会支持,那么它们会通过影响“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自尊感、孤独感、恩情感,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15此外,健康的身体状态也会深刻影响着幸福感,究其原因是身体机能的协调表现的老人的饮食睡眠会好,没有疾病和衰弱,老人“在体力、感情、智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可持续适应其所处的环境。”16最后是来自自我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个人目标实现程度、个性特点、自尊心等内在主观因素,它们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紧密,老人愉悦的状态会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同时它们也会拥有高自我效能感、高自尊心,幸福会洋溢在脸上通过微笑加以表现。

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尽管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被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但是地区性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差异还是存在的。这种差异总体上来说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规律是一样的,即东中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幸福感。而在一个地区内,城市和农村老人幸福感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在跨文化的研究和考虑到宗教、民族因素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幸福感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如“英国老年人在情感体验方面较中国老年人更为丰富,”17在个体主义国家中,认知成分在表达和体验主观幸福感上更为有效…(中国)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深刻影响,个人更看重社会价值评判而非对自身幸福的追求。”18但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幸福度。”19另外,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会比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幸福感高,在对应的民族文化氛围当中表现出的老人幸福感差异不是非常显著。

在136篇文献中有少部分研究结果是不乐观的。如在陈丽和艾桃桃(2012)

冯海英和黄鑫的《彝族地区老年人人格及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7月期,敏生才的《城市回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以宁夏银川市为例》发表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月期,陈彤的《西部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发表于《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2期。

14赵阿勐的《中英两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比较》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0月期,赵晓翀的论文《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护理对策——兼谈中国、瑞典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于2011年被宁波大学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

15孟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载于《科教导刊》2011年9月期,第137页。

16李虹著:《健康心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7赵阿勐:《中英两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比较》,载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0月期,第3788页。

18赵阿勐:《中英两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比较》,载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0月期,第3788—3789页。

19赵阿勐:《中英两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比较》,载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0月期,第3789页。

的《井冈山革命老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中调查显示,井冈山老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低。在陈璐和唐浪娟(2012)的《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中,由于“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幸福感……本组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中偏下水平,不够理想。”20除此之外剩余的研究老年人幸福感普遍都较高,都是较为乐观积极的,但是上面的文献依然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发现问题从而提供更好的建议。

美国学者迪纳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围绕着这3个特征,近5年来的文献侧重于与它们的相关分析(如探讨相关关系或者是影响因素分析等)和幸福量表使用的个案研究,并且通过特殊性的研究结论最后要与一般性的结论对比取得平衡和统一,为进一步提升老人幸福感提供一定的思路和见解。由此建议和意见没有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来呈现,但是在相关文献调查分析之后都会附有这部分作为总结。此外,近5年来的文献侧重共时性和现场的研究,对于历时性和对比性的关注较少。最后,近5年来的文献依然是以幸福感为中心展开研究,即侧重于它怎么样、它是什么的解释性研究,对于预测和控制性的研究关注较少。而在心理学研究中,“正确地解释现象,科学地预测现象,有效地控制现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1,所以到后面学者研究的时候把它们整合起来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研究会更加全面细致。

20陈璐唐浪娟:《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载于《临床合理用药2012年3月第5卷38期,第117页。

21彭聃玲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欧阳雪莲1,陈 勃2,罗照盛3 (1.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22;2.南昌大学社会学系,南昌330031;3.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该研究通过编制适应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问卷,探讨了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生活自理适应性对积极情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预测力不如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而社会整体变化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不存在预测的价值。地区差异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结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5-0091-06 1 前言 规模巨大、发展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给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中国带来了愈益严重的压力。怎样处理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的社会难题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综合有关人士所提的种种观点可以看出,解决老龄问题的现有对策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模式以及政策法规等外在途径。诚然,这些对策的提出对我国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然而,除上述方面的对策外,指向于老龄问题解决的内在途径的研究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许多研究已证实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认知维度。研究者也习惯把主观幸福感这三个维度分为生活满意度(Satis faction With Life,SW L)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P ositive A ffection,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 ffection,NA)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1,2]。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 态[3,4]。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个体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往往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譬如,从外在线索来看,家境贫寒的老人可能比家境富足的老人在社会适应水平上要低,然而,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家境贫寒的老人比家境富足的老人生活得更加怡然自得。这是因为前者在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各成份之间更趋于和谐平衡。概括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就是老年个体根据外在社会环境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最后达到内在的和谐平衡,以及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3,4]。 从具体内容看,老年人社会适应包括四大方面: 1)基本生活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老年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4]。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5-9],国外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某些特殊群体[10],国内也有许多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11,12],然而,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则极少[3,13]。虽然国外有关于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之关系的研究[14],但未见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被不少学者认作是人类老龄观的重大变革[15]。积极老龄化战略的 第29卷总第113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9年 第5期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情绪情感活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加以陈述,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并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 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 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

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主观幸福感(GWB)量表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本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我们将严格遵循 保密原则,请您放心作答!所有选项无对错之分,调查结果保密,所以希望您能按真实情况作答。在此衷心感谢您真诚的合作! 基本情况: 性别( 1. 男 2. 女)专业类型( 1. 文 2. 理 3. 工 4. 农林 5. 医 6. 艺术)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在合适的选项处划“V”,请您按实际情况作答,问题不存在对错之分,因此不要花很多时间去想。 1. 你的总体感觉怎样(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好极了②精神很好③精神不错④精神时好时坏⑤精神不好⑥精神很不好 2. 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极端烦恼②相当烦恼③有些烦恼④很少烦恼⑤一点也不烦恼 3. 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绝对的②大部分似的③一般来说是的④控制得不太好⑤有些混乱⑥非常混乱 4. 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极端怀疑②非常怀疑③相当怀疑④有些怀疑⑤略微怀疑⑥一点也不怀疑 5. 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相当多②不少③有些④不多⑤没有 6. 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非常幸福②相当幸福③满足④略有些不满足⑤非常不满足 7. 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①一点也没有②只有一点点③有些,不严重④有些,相当严重⑤是的,非常严重 8. 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任杰1,2,金志成2,杨秋娟1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 目的:深入了解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元分析技术对2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① 性别、婚姻、年龄、职业对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弱;文化程度与收入在低文化水平和收入稳定群体中有中等预测力。②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都有较好的预测力。③解决问题与求助、自责与退避分别有中等的正向和负向异质预测力。④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异质负向预测力。⑤EPQ 中的内外倾与神经质对老年人幸福感分别有正向和负向高预测力。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和SCL-90的某些因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人口学变量的预测力较差。【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老年人;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1-0119-03 A Meta-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R EN J ie ,J IN Zhi-cheng ,YANG Qiu-juan Education Academ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To deeply study th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elderly.Methods: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iew the related 21literatures.Results:①The effect size of gender,marital status,age and occupation was less than 0.2,and that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in the elderly with less educational years and stable income had moderate prediction effect.②The effect size of social support was homogenous positive and trailed off with subjective support,use of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③Problem solution,seek for help,self-condemnation and resignation had heterogeneous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④Depression,anxiety and hostility had heterogeneous negative effect.⑤Neuroticism and extroversion of EPQ had negative or positive high prediction effect respectively.Conclusion: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personality and some factors of SCL-90can well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but demography variables are not good predictors. 【Key words 】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elderly ;Meta-analysis 【基金项目】 广州市人文社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通讯作者:任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涌现了不少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研究者针对普通老年人和不同地域、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群体,对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等因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1-4]。但是,由于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不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不一,致使大量的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龚耀先等学者曾做过老年人幸福感的综述研究[5,6],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结论。但这些是描述性的综述,无法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量化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元分析技术,对符合要求的国内有关老年人幸福感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以期得到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水平服务。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提示,实证研究中使用最 多的工具是“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分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分量表。国内使用的是1985年修订版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先选取符合如下标准的文献:①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可以查阅到的1990年1月至2009年1月之间的期刊文献;②以MUNSH 为老年人幸福感度量工具。然后:①剔除重复发表的研究;②剔除数据报告不完整的研究;③剔除质量较低的研究,如研究数据前后不一等。最后符合要求的有20篇。为了避免“the filed drawer problem (文件抽屉问题)”导致的结果偏差[8],将一篇未发表的研究数据也纳入了分析。 21篇调查研究文献中发表于核心刊物有8篇,普通刊物7篇,学位论文5篇,未发表1篇,总样本容量为5096。见表1。 1.2数据分析工具及处理程序 数据分析工具为Ralf Schwarzer 编写的软件meta-analysis 5.3版。 本研究采用效果量r 。根据文献中报告的相关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_沈可程令国魏星

2013年第6期World Economic Papers December,2013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沈可程令国魏星* 摘要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5年数据,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方法系统分析了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以及影响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多代同堂模式 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特别地,我们的研究发现,相较 于在婚老人,子女的陪伴更显著地改善了丧偶、离异或未婚老人的幸福感。从影响渠道看,多 代同堂模式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从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本 文的研究发现佐证了“常回家看看”新政的实践依据,据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或者优化 住宅设计等方式鼓励和倡导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加强代际之间的纽带,切实增进老年人的 幸福感和养老质量。 关键词居住模式幸福感工具变量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延续高速增长的轨迹,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现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政府、民众与学者将更多焦点转移至如何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富足(邢占军,2011;刘军强等,2012),例如,2012年中央电视台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引发了民众广泛而持久的热议。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01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12%,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尤显重要,它不仅关乎1亿多老龄人口切身的生活福利和养老质量,也牵涉社会的和谐与共、长治久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正面临严重的幸福感危机:老年人的自杀率远高于青少年①。例如,2011年我国85岁以上城镇与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分别高达39/10万和93/10万,而 *沈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shenke@fudan.edu.cn,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科楼1137室,邮政编码:200433;程令国,南京大学经济学院,E-mail:chenglingguo@gmail.com;魏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weixing@fudan.edu.cn。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批准号:2012ESH00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4ZS005)、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复旦丁铎尔中心生态环境与人文社科交叉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FTC98503A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1273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3CJY028)的资助。作者感谢审稿人的宝贵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①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10/17472439_0.shtml.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摘要:为了解参加音乐学习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重点分析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音乐学习活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机制及其作用。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音乐学习、主观幸福感与老年人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便为进一步对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做理论积累的工作。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老年人 一、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与老年人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幸福”是以客观生活为依据,又易被个体所感知的心理状态。个体评价是否“幸福”与两个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一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二是自我价值实现时的情绪状态。可见,对“幸福”的判断脱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愿望。 Diener.E(1984)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定义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个人需求

是否满足、生活状态和个人真实价值的思考。 (二)音乐学习 音乐学习在本研究中指老年人参加一般老年干部学院或他业余机构开设的定期的艺术学习活动。如参加器乐、声乐、舞蹈、听赏、戏曲等课程的学习活动。其次,还有一些老年人参加的歌社、琴社、私伙局等的音乐学习活动。 (三)关于老年人的幸福感 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与提高,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和高出生率导致的人口激增,加速了各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8000万左右,70岁以上人口约为5000万左右,80岁以上达到为1899万(各项统计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提高了。 [3]因此,政府有关机构开始着力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提高他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老年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1世纪,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空前关注。调查研究和实验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地域性、年龄阶段等影响因素导致的差别。“老年精神音乐学”为研究音乐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摘要]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状况。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幸福感外在客观变量主观内在机制 西方思想者对幸福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 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致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SWB(Subjective Well-Being)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Campbell(1976)等①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SWB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这些观点强调了SWB的不同框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判断和长期评价,而快乐感则是个体对即时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反映。 二、两种研究取向 Diener(1984)②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老年人幸福感调查问卷

老年幸福感调查问卷 尊敬的前辈:您好! 我们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的学生。为调查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正在做一项关于老年人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您对每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对于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盼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您!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41-50岁B51-60岁C61-70岁D71-80岁E80岁以上 3、婚姻状况:A未婚B已婚C离婚D分居E丧偶 4、文化程度:A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职高/中专④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5、您退休前从事的时间最长的职业(单选): A 公务员B管理干部C职员D私营企业主E专业人员:(教师,医生,研究人员,工程师、法官等)F个体工商户G商业服务业员工H产业工人I农业劳动者J城乡无业、失业者K军人L做家务M其他 6、您来的户籍所在地:A农村B城镇 7、您的居住状况:A独自一人,B与配偶同居,C自己与子女居住,D与配偶居住在子女家,E与子孙辈同住在一起的大家庭。 8、您对目前的医疗状况:A很满意,B满意,C较满意,D一般化,E不满意。 9、您个人的经济主要来源是:A退休工资B个体经营(如做生意)收入,C子女资助,F其它收入。 10、您实际的身体状况是?A非常健康,B偶尔有点小毛病,C小毛病不断,D虽有疾病但对日常生活和心理没有影响。 11、近一月来,您与子女的交往频率(包括相处.通信.电话联系):A经常来往B无事不来往C极少或从不来往 14、您经常参加活动(运动)吗?如早晚锻炼、打麻将,下棋,跳老年舞、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等。A每天B每周至少三次C每周至少一次D很少参加E不参加。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束,麻烦您再看一遍,如果有遗漏的题目,请您补上您的答案。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胡可芹 蒋晓莲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50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为(26.43±9.76)分,正性情感和体验得分远大于负性情感和体验(P<0.01);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得分最高;主观幸福感的正性因子分和总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正相关(P<0.01),主观幸福感的负性因子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成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中大部分人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幸福感较强。应重视采取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少部分人,帮助其改变应对方式,以提高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心理学 Correlation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e w ell-being and the coping styles of the elderly HU Ke2qin, J IA N G X iao2lian. West China School of N ursing,Sichuan Universit y,Cheng du6100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SWB)and the coping styles of the elderly,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2 ducting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Methods A total of150old persons were conveyed with the Memori2 al University of New 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and the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and an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coping styles was per2 formed.R 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old persons’SWB was26.43±9.76.The mean scores in posi2 tive affectivity(PA)and positive experience(PE)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egative affectivity(NA) and negative experience(N E)(P<0.01),and 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seeking as2 sistance were the highest among the scores in the copping styles.The positive factors(PA and PE)of the old persons’SWB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factor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seeking assistance (P<0.01),while the negative factors(NA and N E)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factors of solving prob2 lems and seeking assistance(P<0.05).Conclusions Most of the old persons adopt a mature coping style and have a better SWB.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who adopt an immature copying style.To help them change their copying style can improve their SWB. 【K ey w ords】 The elderly;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Coping styl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9689(2007)16215112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是人们对整体或一般生活的满足和快乐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这方面的研究大致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兴起,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和进入高峰的[1]。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如何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而现实生活中,应激事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它们和取得更高的幸福感体验,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目前关于老年人的SWB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以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 作者简介:胡可芹,女,196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蒋晓莲,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长。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及教育管理。E-mail:jiang_xiaolian@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008154.html,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6-8月从四川省南充市所辖三区随机抽取3所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年人,排除因重型躯体和精神疾病不能回答问题者,有效被试150人(男性73,女性77),年龄60~99年,平均(75.59±7.04)岁。学历:小学及以下57例,初中35例,高中及中专27例,大学及以上31例。婚姻状况:已婚44例,丧偶106例。人均月收入:≤500元87例,501~1000元39例,1001~2000元20例,>2000元4例。 1.2 方法  1.2.1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2],由24个条目组成,12个条目反映正性因子,其中5个反映正性情感(PA),7个反映正性体验(PE);12个条目反映负性因子,其中5个反映负性情感(NA),7个反映负性体验(N E)。对每项条目均采用3级计分,得分范围为0~2分;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与负性因子分之差加上常数24。分数越高,表示越幸福。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应对方式问卷为国内肖计划等人所编[2],具有较好的 ? 1 1 5 1 ?2007年6月第13卷第16期 论 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