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孙浩进

内容提要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全球范围看,欧盟、北美、亚太经合组织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明显的经济区域,这些

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深深地影响了自身及区域外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

飞、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产业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融

危机影响下,全球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缩减。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发展,

只要中国能够抓住机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进一步强化

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2-0085-04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

1.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在19世纪前70年中,英国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这次产业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美国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国。美国当时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加上良好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吸引了众多的英国工业企业来此投资。美国正是因为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才奠定了它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而在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美国国内也发生了产业随着领土扩张而进行的逐渐转移。自由市场经济率先发展的美国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等因素,经济开发先集中在东部大西洋沿岸;随着美国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张,继而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开发密西西比河以东和五大湖地区;接下来又开发西部太平洋沿岸,部分产业相应转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度推进特征。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制造中心的第一次变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编号:09&ZD028)。

2011年第2期

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在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使得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第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中的推动者。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二战的战败国联邦德国、日本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据统计,1950—1959年间,日本引进的外国新技术达2 332件,并从1955年开始扩大更新设备,使最新设备在全部机械设备中所占比重迅速超过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联邦德国、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①

3.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时间大约20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为应付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日元汇率升值的影响,选择了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之路。这一时期,美国、日本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同时注重发展电子、航天等部分高附加值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而把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经历了三次小高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国内产业的主导地位,而促使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等轻纺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造船产业等,转移的目的地仍然是亚洲“四小龙”。第三次发生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转移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扩展到汽车、电子等已经实现了技术标准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有亚洲“四小龙”,也有东盟四国和中国内地。

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这一“雁阵”中,无疑居于“雁首”的位置。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契机,逐步实现了有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产业的过渡,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4.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前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是因为这一次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输入地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了新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有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承接的产业输入地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

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亚洲“四小龙”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加上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很快成为东亚地区崛起的一个新兴经济体增长群。但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企业追求更多利润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这促使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这一阶段,美、日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将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和微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并且把部分

①谢代银:《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战略抉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及新趋势的启示

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将很大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内地,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内地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除了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中国内地还以其广大的市场吸引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①

中国内地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从承接亚洲四小龙及发达国家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除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中国内地还以其广大的市场吸引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已接近世界新兴工业国水平,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②

二、金融危机后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缩减。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4%。2009年,全球FDI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发达国家吸收FDI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根据OECD的统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2009年,全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

美国、中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排在全球前两位的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也出现了FDI存量减少的情况,但受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FDI连续出现长达10个月的环比负增长,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比较严重。

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国际产业转移更重视转入国市场消费需求。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力量的消失,导致世界生产加工能力过剩。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消费政策,但是又防止本国的消费力量被外国占据。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未来几年,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转入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将大量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产品特征日益明显。

二是研发中心伴随国际产业转移。研发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转入国竞争优势的增强,迫使国际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转移。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层次需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转入国,并成为转入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短期来看,一些跨国公司为控制成本而将主要研发机构撤回本国,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转入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移,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技术含量的研发机构将再次向转入国转移。③

三是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增长需要依靠新兴产业。国际产业转移领域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国际转移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全球布局,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成为新热点。以获取和利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热点领域之一。

谢代银:《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战略抉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自如,胡晖:《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3期。

陈宝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其对策》,《学习时报》2010年10月18日。

2011年第2期

为把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调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尽管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各国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已逐渐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加工基地转移为主要特征。从实际来看,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外资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电子、IT和医药制造业等规模较大、发展迅速的领域。而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建生产国,以及世界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200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总产量的39%。因此,我国在承接新兴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转移方面具有优势。

四是更多地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能源和原材料作为要素成本,一直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下降,但是,围绕原材料和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全球各国都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围绕能源和原材料控制的博弈进一步加强。从原燃料出口国来看,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存在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①

三、产业转移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美苏抗衡到日本崛起,再到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以及中国和东亚部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变化都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看,欧盟、北美、亚太经合组织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明显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深深地影响了自身及区域外经济的发展。②

从亚洲的视角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东亚地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近代史上东亚地区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分工格局。在新的贸易分工格局中,作为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进出口迅速增长。这既扩大了世界商品市场的供给,也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为推动世界各大区域间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合到世界经济中。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不断的增强,而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中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近年来,跨国公司以中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已经建立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国际的资源和要素也已大量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缩减。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也出现了FDI存量减少的情况,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比较严重。针对上述分析中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中国应当更加重视能源产业的保护和产品附加值提高,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强重要产业的研发基地建设,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刺激国内潜在消费市场,实现对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的有效应对。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发展,只要中国能够抓住机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将进一步强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心远

陈宝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其对策》,《学习时报》2010年10月18日。

张自如,胡晖:《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3期。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2019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 2019.5 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含答案) 思维建模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存在着区域差异。 [2013·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规范演练 1.图28-1(a)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8-1(b)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 图28-1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汕尾市、英德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千米处的矿区,20世纪90年代快速开发,之后大力整顿经济停止了开发,但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遥感图上,此处的地球表面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材料二宝日希勒镇局部地区地表景观图(图28-2)。 图28-2 (1)此区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可能是________;从该采掘工业的布局要求来看,其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 (2)据图简要分析当地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内蒙古拥有我国知名的奶制品企业,从地理的角度简要分析内蒙古奶制品企业成功发展的区位优势。 (4)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也取得很大发展,这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试简要说明内蒙古接受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方某区域略图(图28-3)。 图28-3 材料二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广西的蔬菜产量是海南的4倍,广西是“南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1 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國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21年小幅下滑之后,2021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21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21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7%的比重,两者相差30.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21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55% ,工业增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摘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 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福建;产业结构;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 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 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

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n bsp;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 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 7% 的比重,两者相差30. 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 55%,工业 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 , 资产总额占54. 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 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

深圳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汇总

深圳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汇总 深圳已然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比翼齐飞的工业发展格局,钟表、服装、家具、珠宝、机械、包装印刷等传统产业竞相漂洋过海,不少传统产品的产量雄踞全球前列,成为世界首席生产基地。 钟表、家具、黄金珠宝、纺织、玩具、皮革、印刷等主要优势传统产业全年共实现工业产值966.4亿元,其中纺织服装行业产值239.5亿元,增长18.6%;印刷包装业180.6亿元,增长16.2%;家具及木制品行业产值198.6亿元,增长15.6%。在优势传统行业,产品的品牌优势尤为明显,深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44个产品中,有33个出自优势传统产业。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包装、黄金珠宝首饰是提升改造的重点领域。 深圳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其中,共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情况,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四个行业外迁企业数量较多,合计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迁往地点省内集中在东莞、惠州、中山、河源等地,省外则多往湖南、江西、江苏等地迁徙。今年6月,最新的调研显示,到今年6月,仅罗湖、南山、宝安和龙岗四区,已经和计划外迁的企业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的499家。 鲜为人知的是,深圳在仪器仪表行业素有“世界数字万用电表王国”和“中国南方仪表仪器生产及研发基地”的美誉。深圳市贸工局资料显示,深圳仪器仪表经营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5万人,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208亿元,进出口总额13.5亿元。据统计,深圳年生产数字万用电表840万台,行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数字万用电表产品数量的80%,出口率高达70%.预计今年深圳万用电表产值可突破30亿元,比去年增长50%左右。手掌大小的数字万用电表,在深圳,做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大产业”。在已经整体搬迁的仪器仪表企业中,世界上两家最大的万用表生产企业深圳华谊仪表有限公司和优利德国际有限公司,已经整体搬迁至东莞。 中国仪器仪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5%,“深圳华谊一家就差不多占30%多,公认的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老大。优利德也差不多。”叫顺口了,杜如彬还是叫“深圳华谊”。 在深圳,机械行业是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产业,也是外迁企业最多的一个产业。目前,深圳全市机械经营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65万人,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 经过27年的发展,深圳工业发展有一条明显的曲线。1980年―1985年,是深圳“铺摊子”起步阶段,工业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行业为重点,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1985年―1990年,是深圳工业蓄势阶段,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并重,初步形成了“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格局。1990年―199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支柱产业逐步形成,1995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6亿元。从1995年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增长点,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58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5亿元。 ,目前深圳市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行业协会正牵头向深圳市政府提出在特区内建设行业总部基地的建议,总部名称都想好了,名为“深圳仪器仪表大厦”或“深圳仪器仪表总部大厦”,简称

4.4产业转移的原因

3.4产业转移的原因 答题思路: 产业转移实际是产业区位的时空发展变化,所以要对比转入和转出的经济区位或产业区位,综合来看,产业转移都在从成本最小和利益最大的经济全球化中形成的,所以其影响因素也应从影响成本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和考虑。主要有:①劳动力②市场③土地等 37. (26分)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天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加护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10分) (2)汕尾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每空2分,共4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河段。皖江城市带(图6)是泛 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主要承接长三角地区转入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 产业、轻纺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 (2)简要说明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转出的原因。(8分) (2)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2分);土地、能源 等资源短缺(2分);环境 污染日益加重(2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需要 (2分)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2020年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2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含答案) 思维建模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存在着区域差异。 [2013·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答案]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规范演练 1.图28-1(a)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8-1(b)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 图28-1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汕尾市、英德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千米处的矿区,20世纪90年代快速开发,之后大力整顿经济停止了开发,但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遥感图上,此处的地球表面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材料二宝日希勒镇局部地区地表景观图(图28-2)。 图28-2 (1)此区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可能是________;从该采掘工业的布局要求来看,其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 (2)据图简要分析当地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内蒙古拥有我国知名的奶制品企业,从地理的角度简要分析内蒙古奶制品企业成功发展的区位优势。 (4)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也取得很大发展,这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试简要说明内蒙古接受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方某区域略图(图28-3)。 图28-3 材料二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广西的蔬菜产量是海南的4倍,广西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因此商务部将开通一条从广西到北京的“南菜北运”线路。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这将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深圳市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

关于深圳市产业转移情况的报告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目前深圳市正在遵循先长后消、长大于消、积极有序的方针,推进以“腾笼换鸟”为特征的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在深圳产业转型过程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有效承接,将为我市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深圳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2005年,深圳市出台《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大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环保门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工业和“三资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同时受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深圳有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从2005年起,沿海一批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企业出现了部分或整体向广东周边和中西部省、市及海外转移的趋势。从2006年至2008年2月,深圳已整体外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99家,涉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左右。据了解,深圳市近三年需要调整和退出的工业企业数量在13200家左右,约占目前深圳现有工业企业总数的20%。 部分企业“外迁”现象引起了深圳市的高度关注,市政府制定了“细化分类、区别引导、控制增量、消化存量、规范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9年1月发布的《深圳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8-2010)》,对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科学引导劣势产业退出和收缩,协

助劣势企业有序转移,实现经济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坚持“消长平衡”,通过降低企业成本、精选一批行业领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旧工业区改造升级、鼓励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等办法,坚决留住“鼓励类”和“提升类”产业,留住这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防止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一)产业转移主要原因 1、市场利益驱动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马当先,原因就是最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外加能源原材料价格、水电成本、住房厂房租金、人力成本、社会管理费用上升等进一步抬高了企业成本,深圳的发展用地需求也无法满足,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部分企业开始向外迁移。同时,由于上游或下游企业转移,产业链中断,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等产业链依附严重的行业出于产业配套考虑,只好跟随转移,据调查,今后整个行业或产业链条迁移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2、政府政策调整是实现转移的诱因。市场虽然是产业转移最权威的指挥棒,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也在产业转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国家政策和世界经济变化。国家收缩信贷规模、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新劳动法出台、“两税合一”等原因,对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影响严重,导致企业无法经营或利润太低外迁。二是地方政策。目前深圳的目标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政府希望那些能耗大、占用资源大、附加

深圳市产业结构分析

深圳市产业结构分析 林靖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深圳市产业结构从1979年37:20.5:42.5发展到2010年0.1:47.5:52.4,GDP 由1.96亿元增加到9510.91亿元。深圳市深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推动城市建设日益更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本文通过演进分析、偏离-份额分析、合理化分析三种方法对深圳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深圳;产业结构;分析 Abstrac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is the the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value judg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enzhen developed from 37:20.5:42.5 in 1979 to 0.1:47.5:52.4 in 2010, the GDP added from RMB196 million to RMB951091 million.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Shenzh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urban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ed。This paper will analyse Shenzhe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methods of Evolution analysis,SSM and Rationalization analysis and then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above results. Key words: Shenzh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sis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故此,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关系着经济结构,而且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总体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经济水平列入全国一线城市,深圳市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高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同时带动内地诸多城市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均离不开深圳市产业结构的

产业转移教案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产业转移》导学案 时间:2013.10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说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 1.能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学会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让学生敢思考,敢探究,进而 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学案导 学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达标】 读“苹果”的产业转移过程图,思考: (1)从主导区位因素看,“苹果”转移的是哪种类型工业?(2)从地域变化的范围看,两次产业转移有什么不同?加州 深圳郑州

(3)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呈现什么规律? (4)企业的这种举措,出发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苹果”广为人知,“苹果”是中国的产业,但不是中国的产品,“苹果”是美国人设计的产品,由代工巨头富士康在中国组装,今天我们就通过“苹果”代工富士康的大迁徙共同探究产业转移。 【课堂探究】 (产业转移一般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如何应对呢?——筑巢引凤,借力腾飞) 【合作探究】阶段一:筑巢引凤借力腾飞 材料一:深圳人力成本高于内地,并且富士康自“十二跳”事件以来,员工涨薪幅度达66%。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最低工资仅为深圳富士康最低工资的1/5。河南一亿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材料二:2010年6月,河南省政府计划为富士康招聘培训10万名员工,并在职业介绍、培训等各环节对相关机构给予政府补贴。 材料三:富士康工业园所在位置,郑州正在向中央申报综合保税区。获批之后这里就可以享受免税政策。 材料四:在和深圳富士康公司对接之后,河南省采用一站式服务。全部手续办理只花了5个工作日。而平日里至少需要15个工作日。 据材料分析,深圳富士康内迁郑州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而不是教师直接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事实材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入为9160亿美元,(2007年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亿美元。但受危机冲击,2008年该数字下降16%之后,2009年的跌幅更是高达37%,全年总投资额仅为1.1万亿美元。贸发会议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1.3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入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量的18%,其中65%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西亚地区流入340亿美元,占总量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量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1040亿美元,占总量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主题解析※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出现了几轮大范围的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进行战后的第一轮产业转移,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伴随全球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出现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了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到亚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又拉开了帏幕。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一、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收稿日期:2010-10-14 作者简介:陈宝明(1972-),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陈宝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Chen Baom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scale decreased very fast after financial crisis,presented some trends,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ost countries ’consumer markets,R&D center integrate with manufacturing center,emerging industry getting hotter.And contention for energy sources,material,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become more intense.Chinese Midwest regions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on taking o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rises.China should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make full use of market resources,promot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er,expedit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y core technology,forge new competing advantag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emerging industry;financial crisis;manufacturing base;native market 摘要: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度下降,并呈现出更加注重东道国家消费市场、研发中心 与生产转移结合紧密、新兴产业成为新热点以及围绕能源、原材料、技术和科研成果激烈争夺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突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市场战略资源,促进技术转移与生产转移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新兴产业;金融危机;加工基地;本土市场中图分类号:F114.3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开始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也要求我国及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 1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态势 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 ) 大规模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 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 14%[1]。2009年,全球FDI 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 比下降38.7%,这是全球FDI 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吸收FDI 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 34.7%。美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 居第二[2]。根据OECD 的统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

深圳产业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学结业论文 深圳市产业机构及现状分析 赵家未20130889 工商管理类4班

深圳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现状分析 赵家未20130889 本人三年的高中生涯在深圳度过,所以深圳也算的上我第二个老家,下面便对深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一;深圳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借助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移的产业转移契机,深圳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迅速的壮大起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对“三来一补”产业进行转型提高,“八五”期间深圳开始重视产业规划、调整产业比重,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九五”期间,更进一步明确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先进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此后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快,而工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撑起了深圳经济的“半壁江山”。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成本高居不下,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已趋成熟等情况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这次国际产业向东亚地区转移的承接地之一。而深圳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市场秩序,投资环境已经成熟,部分运作机制和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加之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深圳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使深圳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具备了承接这次产业转移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信息化浪潮中,深圳能够抓住机遇,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分工,以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不失时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地区,步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纵观深圳市20多年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比重逐年降低。 其次,1993年以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相对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变动上。 第三,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深圳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引退,高新技术迅速崛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亮点。近年来,深圳开始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第四,各个产业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农业生产打破“以粮唯一”的单一格局,按贸工农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村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深圳的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增长点,呈现出内容多元化、新型化和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金融、信息、旅游、商贸、房地产、仓储、运输等新兴行业已发展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到目前,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共同成为了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1999年末,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7.4%,深圳作为中国两个全国性证券市场之一和金融机构较多的城市,将逐步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