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本章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年级教学目标的设置、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步骤、示例和注意的问题。仅供教师参考。各校教师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制订好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一) 初一~初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路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需求和学生实际需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校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2.确定初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根据水平四(初中阶段) 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及达到该目标应该做到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初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示例(仅供参考)

初一年级:

(一) 知道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和意义,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形成积极态度和行为。

(二) 完成和基本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中的规定动作,了解所学项目的知识与简单战术,结合游戏等多种形式获得应用技能,区分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发展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发展速度、灵敏、有氧耐力。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懂得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发展的益处。

(四) 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初步建立自尊和自信,积极进取,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 建立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关系,在体育游戏和比赛中能与同伴分配角色,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为初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初二年级:

(一)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 完成和基本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中的规定动作,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规则。结合游戏和降低规则要求的比赛,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用安全的方法进行运动,发展体育的广泛兴趣,爱好。提高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练习继续发展灵敏,速度和有氧耐力,知道营养需求及选择对健康的影响。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四) 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逐步掌握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方法,增强自尊和自信,在克服困难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和活动的乐趣。

(五) 增进同学间的交往,建立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结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多渠道搜集信息,并能评说比赛和表演。为毕业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三年级:

(一)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

(二) 完成和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的规定动作,通过运动实践提高对已学过各项技术和战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熟悉所学项目的简单规则,活动中无粗野的动作,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一步提高自练自评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

作用。

(四)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

(五) 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了解一些体育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

为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奠定基础。

设置年级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的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追求各领域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的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设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新学习领域目标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的要求变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既要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三) 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不断完善的自我教育能力;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强调学生有较高的成就感,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有主动积极参与以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教学设计,是按照年级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中各领域水平目标四提供的运动素材,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的过程。它是学期工作计划设计的依据。

(一) 体育与健康学年教学计划设计思路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构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根据教学目标对各类运动素材分析判断的优选过程。首先要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对有关运动素材进行价值判断,分析这些运动素材在促进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培养方面有什么价值;进而分析它们对完成体育学习总体目标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具有典型性的学习意义;然后再要根据学习条件判断其实施的可能性,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这些学习内容的价值是否有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学习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宜,所要求的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能否达到。

2.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 激发学习兴趣,运动形式活泼;

(3) 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 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 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教材化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时数,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1) 实践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让学生经常性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现象。

(2) 灵活性。应根据教村内容、性质、作用、难易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时数,也可以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对较快达成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一步教学时数。

3.综合性。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上述原则,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前提下,有关科学锻炼、卫生保健、运动文化、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一定时数的室内教学来讲授。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教学计划设计的步骤

1.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目标四提供的内容明确各项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分析这些内容与年级设置的联系,确定测评项目。

2.根据年级目标及上一学年教学工作总结和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对五个学习领域水平目标的达成情况) ,恰当提出和确定本年级的教与学要求。

3.计算学年教学总时间。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本校的行政历,每学期一般不少于16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时间。全年确定32周(每周3课时,全年教学时96学时,三年累计288学时) 适当留出2~3周作为机动时间(包括考试和学校活动)。

4.选择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四内容,预计时数比例

(1) 根据选择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难易程度来分配课时。

(2) 结合学生对该项内容目标的达成实际分配课时。

(3) 将各学习领域水平四内容按以下四点,合理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

A.两个学期学习内容比例恰当,分配时不要任意取舍,以保证各学习领域水平四目标的达到

B.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保证学习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和相互衔接。

C.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特点分配学习内容,使教学计划合理。

D.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保证选择内容的落实。

(三) 初中1~3年级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示例 (仅供参考)

初中1~3年级全年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四) 体育与健康课学年教学计划内容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与健康学年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向学生开放,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趣以及知识实际,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上体育课和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初一年级以游戏形式为主,通过游戏去引导学生学习;初二以提高技能为主,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着手,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在思索中求发展的能力;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为主进行学习。

2.内容选择应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内容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

3.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应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内容。例如把民族体育和地域体育内容引入课堂,并对此进行创造性的改编,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辩和创造性地学习、练习、运用的机会;学生自编自教徒手操以及对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如简化规则,修改内容,降低要求改造器械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4.重视学习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社会性相结合。一方面从科学理论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强调群众间的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性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体育与健康课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通常又称教学进度。它是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各项学习内容。时数,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分配到每个课时的过程。认真设计学期教学计划,合理地安排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完成各学习领域水平四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期教学计划集中反映了教学工作的进程,是教师日常备课或编写课时计划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在总结上学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好本学期教学进度。

(一) 体育与健康课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

1.学期教学计划以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安排。为了集中时间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可多采用单一的教学单元(即一个单元教授一个教学内容),如果学校条件差(如体育器材少) 也可以采用复式单元(即一节课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 教学。

2.初中学期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强调基础性和全面性。课程标准水平四的运动技能目标,把球类、体操、舞蹈和健美操、田径、地域性运动项目都列为初中教学内容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在安排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不能只是安排一、两个项目。有些项目,如有氧耐力练习等,练起来枯燥、乏味、辛苦,学生典趣不大,但确对学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必须年年安排,强化练习。因为,发展有氧耐力,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3.理论知识的讲授可采用集中讲授(通过安排理论知识课进行讲授) 和分散在实践课中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讲授的时间一般控制在每个学期10%左右。更多的理论知识可通过实践的学习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锻炼身体。

4.课程标准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些隐性目标显性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是,这几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一般都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的载体来实现的,即一个内容要完成多种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有多目标的意识,即在传授运动技能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技术、技能的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其他目标的达成和落实。

(二) 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示例

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学期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五、体育与健康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

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对所选择的体育学习内容进行单元化的系统安排过程。单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划分单位。教学的基本框架,是通过选择内容与组织单元而确定的。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有相对的完整性,反应了教师对一门学科结构的总的看法。

(一) 体育与健康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

1.单元教学的课时设置。单元教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单元教学的组织排列也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单元教学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掌握在6—8学时。然而,加大体育学习的单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对于教深、教透、使学生能完整地参与必要的学习环节(如探索发现、集体讨论、总结归纳等) 和强化体育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都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五领域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和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变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教学班人数多,器材少的实际条件,认真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学习需要。

2.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单元目标是一个单元结束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单元目标里要说明学生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应该学会了什么,制定编写单元学习目标就是将课程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具体的学习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逐个达到单元目标,才能最后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在具体制定编写单元目标时要建立在对单元教学要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从而使单元教学的指出更加明确,有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达成。

3.单元组织形式的选择。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练习、分组练习等形式。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分组可以相对稳定,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采用什么分组形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条件而定。

中学阶段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课外体育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专项的选择,可以一年选择一次,以便使学生获得多种运动体验,并在多种体验过程中发现,发现自己的运动天赋和专长。体育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创造性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

4.单元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策略是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的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它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化用。确定教学策略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教”或“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实际的体育教学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策略来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最优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只有掌握了较多的

不同教学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

(二) 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步骤

1.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进度确定各学习内容的总目标和要求

2.再根据学习内容的时数和难易程度指定每次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3.针对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单元教学组织形式

4.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策略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示例(仅供参考)

(四) 体育与健康课程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年级目标分析学习内容。通过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分析评价,确定了体育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对单元的各项具体学习目标逐一进行具体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如对“纵向分腿腾越”这一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时,除了考虑学生对“分腿腾越”运动技术本身的技术外,还应考虑通过“纵箱分腿腾越”这一内容还能教些什么,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支撑跳跃能力,还是培养学生迎接挑战、跨越障碍的勇敢精神,以及腾越障碍的时空感知能力、灵敏的身体素质、对器械体操的认识理解等,即用分腿腾越作为“媒介”、“范例”,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生理、心理、技能、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及其价值。由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在具体分析体育学习的内容时,应注意认真分析学习内容的多指向性(即多功能性),考虑用学习内容“学什么”的问题,避免单一化地理解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克服为“教技术而教技术”、“为学技术而学技术”的盲目性。

2.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就面向全体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应根据这种差异性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各学习领域,水平四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兴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策略与方法。单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体现这一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主动参与。单元教学的设计应考虑学习主体在内部活动基础上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掌握知识与相关的思想方法,形成独立获取知

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主体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而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其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发展空间。

(2) 合作学习。单元教学的设计应当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间合作学习关系;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于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和学生于竞争,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造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不仅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有利于使其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其自我教育的水平,培养其社会适应性。

(3) 自主学习及尊重差异。教学单元设计应当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以有力。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和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不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鲜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 鼓励创新。教学单元的设计应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行为,努力挖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促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4.充分利用课外体育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课外体育资源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教师设置单元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课外体育资源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六、体育与健康课课时时计划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是根据学期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参照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并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组织教法、学法等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反映出教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全部构思和设想,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形式。

(一)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设计思路

1.课的设计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学生学的状况。体育教学不仅要追求近期效益,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等,更要着眼长远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学好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变过去的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自觉自主的主体体育,是当前体育教学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

2.课时计划设计的基本要素:一份课时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组织等基本要素。

(1)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 确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特征,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的评价。

3.教法与学法设计。课时计划的设计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把教师教的最优化与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法与学法设计,便成为课时计划设计的重要工作。

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法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主权。教师应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所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大部分时间去实践,使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敢问、敢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4.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

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利用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给学生自由练习、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乐趣的机会。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琢磨、练习、尝试、体会,逐步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形成和掌握正确的学法。

(二)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设计步骤

1.写清授课对象和时间。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写明年级、班级、周次课次及任课教师。

2.写出本课教学内容名称。

3.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的性质、教学内容,参照单元计划,提出全面具体、确切的教学目标。

4.按照课的结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学法。一节课的结构无论划分几个部分,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其中主题活动是核心,其它环节都要围绕主题进行设计。

(1)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学法指导。

(2) 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学法措施。

(3) 组织措施:写清采取分组形式或用绘图表示。

(4) 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

(5) 简要规则:完成练习时采用的比赛方法所制订的简单规划。

(6) 保护与帮助:对必要的内容。如器械体操等要写清。

5.分配各部分的时间和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6.编写课时计划的几点要求。

(1) 要写得简明、细而精,不繁琐。

(2) 课时计划形式常用的有三种:表格式、笔记式、表格与笔记结合式。目前还有采用卡片式。上述几种形式教案,各有特点,采用时可以因人而异,不强求一律。

(3) 上课常规内容,可不需在每次课时计划中重复写,但公开课和观摩课除外。

(4) 教案最后一栏为小结,每位教师要及时认真填写,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 做好场地器械的规划和课的密度,运动量的预计。

(三) 初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设计方案示例(仅供参考)

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指导下,依据单元教学的目标,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本课试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乐趣。

2.教学内容设计

(1) 活动准备:

①慢跑

②小组结合跨越式跳高动作学习自编徒手操

(2) 技能学习:

3~5步助跑跨越式跳高

①任选姿势跳低皮筋比赛(激发兴趣体验乐趣)

②不同高度跨越式跳高学习(了解起点建立自信)

③逐步升级跳高练习(挑战目标,体验成功)

(3) 放松整理:

①随音乐民族舞

②小结

本次课内容属于初中二年级男生跨越式跳高动作学习单元中的第4次课,发展灵敏素质,跨越式跳高。

2.教学目标设计

针对前三次课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学生能说出跨越式跳高助跑起跳的动作要点

(2) 通过不同高度的选择起点练习,95%的学生做出3~5步助跑起跳动作

(3) 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

(4)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

3.教师指导设计

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学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和不同高度的情境设置,结合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进行模仿,培养自学自练能力。

4.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针对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分组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想、看、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并通过学生自身锻炼和观察别人练习,学会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办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组织设计

本次课采用目标动态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自选练习起点,自行结组选出组长,对每一组提出不同的要求,依据每一位学生努力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升级,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态分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乐趣。

6.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教学过程大体设计三个阶段:活动准备,技能学习、放松总结。

(1) 活动准备:

包括课前安排和教学中的准备活动

①课前安排: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熟悉练习,设计教学情境,安排所需器材及器材的摆放位置等

②教学中的准备:通过小组自选自编徒手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热身活动使身体各关节和部位活动起来,为学习课上内容做准备。

(2) 技能学习:本课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和选出的组长作用。以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自我调控能力。

学习步骤:

①激发兴趣,体验乐趣。小组任选姿势跳低皮筋比赛

②了解起点建立自信。自选练习适宜高度结合上一、三、五步助跑起跳练习

③挑战目标,体验成功,逐步升级跳高练习

错误动作纠正: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同伴示范动作的观察,或与挂图进行对比指出其动作的正误所在。根据技能掌握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出练习动作的评价标准。

(3) 放松总结

①通过随音乐民族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让学生跳起来,笑起来,使紧张的机体得到调节。

②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告知以后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 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课时教学目标的写法应准确具体。课时教学目标的写法要求准确具体,不能只是大概意思或笼统粗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时间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要考虑到它既能直接指导课堂教学,又有便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书写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应考虑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 对象,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2) 行为,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做到什么(完成的行为)

(3) 条件,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完成行为的条件)。

(4) 标准,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行为水平)。

如①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完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后,能做出80%以上的正确动作,准确率(投进) 达到50%以上。

②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完前滚翻动作后,完成5次鱼跃前滚翻动作时,至少有3次以上能做出明显的腾空动作。

③情感目标的衡量与判断,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学习者表示喜欢这类活动,并在各种活动中选择参加这类活动;

2) 学习者带着热情参加这类活动(愿意承担义务,遵守有关规定等),学习者很有兴趣与他人讨论这类活动。

3) 学习者鼓励他人参加这类活动。

教师应根据具体特点确定相应的学习行为,尽可能采用具有可观察性、甚至可测定性的行为动词,以加强情感目标的可操作性。

2.关注合作意识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视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一个游戏,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集体项目比赛中,要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特别是个别运动技术好的学生,更应教育他们要与同伴相互配合,切忌“单干”。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

3.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师生之间互相和反馈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地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利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给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的创造精神,勇于对教师的教进行质疑,能够自我表现,发挥潜力。同时,增加学生自学、自练的环节,给学生练习“自由度”,如篮球教学,我们可先让学生自由玩一段时间,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分析,另外,教师对学生问的问题不要从正面回答,而应高屋建瓴、启发诱导地反问学生许多问题,一旦学生想通了这些问题,原先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交互式“答疑”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思索的乐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争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先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一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气氛。进行比赛时,同组中的学生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如拔河比赛、长跑接力赛、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5.认真备课,加强学法指导。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应在学生的体育学生活动中体现,因此,树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学会”所学内容。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导法”和“学法”,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法,以使学生“会学”为目标,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自我育体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阶段,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采用相应的学法,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学法,使教与学活动同步进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

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任务驱动(网络拓扑图的制作)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 课时,80 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识字4 》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 个生字; ·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 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 的培养;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 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 模仿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或编成儿歌。

数学 教学设计方案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1.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大胆置疑。 2.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创设学生熟悉生打、学1 1、(一)完成情境图 的生活情境,激发开课本,认真阅呈现情境图—学生的学习热情,读情境图,发现。10 米蜗牛 3 小时爬行并培养学生提问题信息。 的从图中你得到什 2、

么信息,又想知道什么?呢 说举手2、板书问题:平均每分出自己获取的信息。并提出问题钟爬多少米? )估算(1 根据图中信息你能估 计一下平均每分钟爬多少估算养学生的(培米?二些估并介绍一习惯让学生估一估并说意识。。)算的方法 出理由。提说出自己的估(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出算方算结果和估问法。评价)题 并 解)笔算2(决 ①列出解决问题的算 式 学生算式:前面我们刚学完小数 3÷10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是一道整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算式,这其中有什么不②学生尝同呢?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竖式计算用PPT 过程。 出用利PPT学板书算法示计算过程,能帮生观看。助前面学的不扎实的同学继续学习的机会。 3.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二)完成试一试6÷11= 计算 58 . ①学生估算。 ②用竖式计 PPT 出示竖式计③用算 算过程。在引导学生发学生观看。现的基础上,进行通过④教学循环小数。归纳,之后再出示了刚才的计算,你发现养此,以来培PPT什么?学生的归纳能力。 出示并讲授: PPT在计算除法 有余数,时,一直的小一个小数数部分, 除不完。字或一位起,一个数从某 不次断重复个者几数字依循环小,这样的数叫出现自己读一读,。小数并理解。 4.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5.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论”等6章。其教学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教学设计方案

《荷叶圆圆》 设计者王晓华铁岭县种畜场小学 一、概述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 课共需2课时。课文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 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教师具体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 3 —5自然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读书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在6?7岁的年龄段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较好地接受活泼有趣、直观形象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有个性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3.学生有较好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主要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运用自主读一一作读一习说”的学习方法,使 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 及团结合作意识。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和进行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促进思 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教师所用的荷叶、字词贴图、网络课件、教材,学生所用的教材。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格式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化学工艺 编制人:单小刚 编制单位:山西潞安职业中专 编制日期:2014年2 月20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冯云峰 年月日

目录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案头 (二)教学过程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化工操作设备与维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学时:204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学分: 所属系部: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各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为载体,结合学校实训条件设计七个学习任务将化工单元操作分成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7个项目,每一模块对应一个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编制学习任务任务书、工作页、指导书。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中,最初是学习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关于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学习,先以工作任务按行动导向的方法组织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知识。 课程知识目标:化工单元操作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方法;化工单元操作典型的化工设备及相关的化工工程实用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工程和经济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求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方法能力: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岗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案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案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案设计与实践教案改革方案。一、课程简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程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案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案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案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案论”等6章。其教案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1 / 13 思要领,阅读教案的目标和模式;理解文章阅读的实质含义和重要功能;掌握文章阅读方法的基本功能、主要局限及其独特视野,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诗词和散文的艺术鉴赏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领,话剧、戏曲剧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小说和戏剧的艺术鉴赏方法,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艺术鉴赏方法,科学论文的阅读理论和方法以及阅读教案的方法等。 写作论分为“文章写作过程”,“记叙类文体写作”,“议论类文体写作”,“说明类文体写作”,“教案应用文写作”,“电脑写作”和“作文教案论”等7章。 2.课程教案要求 了解文章写作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内容,记叙类文体的主要特征及一般写作要求,说明类文体的文体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议论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应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电脑写作的独特语言风格和电脑写作的新方式和新思维;理解文章写作构思的步骤、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文脉贯通、文章起草和文面规范的方法,文章修改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消息、文艺通讯、人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分析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彩 虹 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中学教师:王 U nit7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 一设计思路 营本节课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 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 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 期间还有pairwork,groupwork,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 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 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本单元进一步地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 着 绕 第一课时,所传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 为词汇教学,在 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首先 学习词汇之后,句型的教授也应该把握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句型是How muchis??It’s?dollars.Howmuchare??Theyare? dollars.词汇的重点是要区分单复数,还有dollar的用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New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 (2)Questionsandanswers:Howmuchis/are??It’s/They

are?dollars.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 语的能力。 。 乐 (2)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 握 回答。 (2)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 难点: (1)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 。 放 。 (2)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初一的学生对有关服装的知识有些了解所以接受起来应该不难。但是词汇的发音以及概念,却需要老师的及时 续时间 持 指导。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记 忆 的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教学管理科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专科)与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 2.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教育学”课程1999年秋开设,3学分,54学时。 由于“教育学”开设在我国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之前,因此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许多随之出现的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未能进入中央电大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中。在新的教育学课程改造完成之前,建议各地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两点: (1)要注意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如补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增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针的新定义等。 (2)在教学中,注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与研究式学习方式等。 3.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育管理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一门教育专业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与其他教育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上,教育学课程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侧重于一般教育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知识结构,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育的概貌;另一方面,还有注意对学生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教书育人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精神和情感等。总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为其他后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

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编制人:杨飞 编制单位:电子信息工程系 编制日期:2014年07月05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王振民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07月05日

目录一、课程设置设计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体系构建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二)教学目标 (三)考核方式 三、课程组织设计 (一)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二)教学模式 四、课程资源利用 五、课程教学特色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C 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64 课程类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学分:4 所属系部:电子信息工程系 授课对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 后续课程:C++ (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1、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及课程分解表 2、课程地位 根据以上课程分解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支撑课程,只有学 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要求 核心课程 支撑课程 工艺实施能力 1、 基本的电路制图、识图能力 2、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能力 3、 设备设施认识能力 4、 电工工具的使用能力 5、 电工仪表应用能力 6、 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测控电路及器件 1、电路分析 2、维修电工 3、电子技术 4、电子工艺 5、Protel 应用技术 智能电子产品装配与检验能力 1、电子产品硬件与软件的基础设计能力。 2、PCB 板的制作、检测及调试能力 3、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测试检验能力。 4、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能力。 单片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单片机综合实训 计算机控制应用软件编程能力 1、 数据库基础应用能力 2、 C 程序基本编程能力 3、 PLC 基本应用能力 4、 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应用能力 PLC 应用技术 1、数据库技术 2、C 语言程序设计 3、DSP 应用技术 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能力 1、电子产品营销设计能力 2、电子产品营销能力。 3、客户管理能力 4、售后技术服务能力 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 1、机械制图 2、IT 职业素养 3、网络新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篇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篇2 课前准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节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