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暮春时节,金黄的油菜花铺满了原野。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闻到这沁人心脾的香味呢?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早就对此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花的原子飘到了人们鼻子里。

德谟克利特认为“只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这些“花的原子”究竟是怎么运动的?经过很长一段探索历程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运动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热运动。热学就是研究物质热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学这一门科学起源于人类对于热与冷现象的本质的追求……(这)可

能是人类最初对自然法则的追求之一。

——王竹溪1

1王竹溪(1911 — 1983),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第一章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大小与一个苹果的大小相比,那就相当于将直径为1 cm 的球与分子相比。可见,分子是极其微小的。

我们曾经研究过物体的运动,那么,构成物体的微小分子会怎样运动呢?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但是,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我们知道,1 mol 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 个2。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分子,就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直至1982年,人们研制了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3,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图1.1-1是我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的原子,图中每个亮斑都是一个碳原子。

分子热运动

扩散 从许多实验和生活现象中我们都会发现,不同种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在物理学中,人们把这类现象叫作扩散(diffusion )。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例如对流、重力作用等)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例如,图1.1-2中酱油里的色素分子扩散到了鸡蛋清内。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2 1 mol 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量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即 N A = 6.022 140 76×10

23 mol -1 。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可以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通过移动着的探针与物质表面的相互作用,将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状态转换为图像信息,获得具有原子尺度分辨力的表面形貌信息。

1 cm 球

分子

图1.1-1 石墨表面原子的照片 碳原子

扩散现象在科学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在生产半导体器件时,需要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这一过程可以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来完成。

布朗运动 19 世纪初,一些人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1827 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先在显微镜下研究了这种运动。下面我们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演示

用显微镜观察炭粒的运动

如图 1.1-3,取 1 滴用水稀释的碳素墨汁,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小炭粒的运动情况。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调节至 400 倍或 1 000 倍,观察悬浊液中小炭粒的运动情况。目镜中观察的结果可以通过显示器呈现出来。

改变悬浊液的温度。重复上述操作,观察悬浊液中小炭粒的运动情况。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小炭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小炭粒的运动越明显。 如果在显微镜下追踪一颗小炭粒的运动,每隔30 s 把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线段把这些位置按时间顺序依次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类似于图1.1-4中某一颗微粒运动的位置连线。这表明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实际上,就是在30 s 内,

微粒的运动也是极不图1.1-2 酱油的色素分子扩散到蛋清中

图1.1-3 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装置

当时布朗观察的是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他起初认为,微粒的运动不是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其自发的运动。是不是因为植物有生命才产生了这样的运动?布朗用当时保存了上百年的植物标本,取其微粒进行实验,他还用了一些没有生命的无机物粉末进行实验。结果是,不管哪一种微粒,只要足够小,就会发生这种运动;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这说明微粒的运动不是生命现象。后人把悬浮微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 )。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为什么微粒越小,它的无规则运动越明显?

如图 1.1-5,在显微镜下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断地撞击微粒。在某一瞬间,微粒在某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较强;在下一瞬间,微粒受到另一方向的撞击作用较强,这样就引起了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但这一现象可以间接地反映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液体分子数越少,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并且微粒越小,它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越容易被改变,因而,布朗运动越明显。如果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很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分子数很多,各个方向的撞击作用接近平衡,这时就很难观察到布朗运动了。

热运动 在扩散现象中,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观察布朗运动,温度越高,悬浮微粒的运动就越明显。可见,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这种运动越剧烈。因此,我们把分子这种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thermal motion )

。温度是分子热运图1.1-4 三颗微粒运动位置的连线

图1.1-5 液体分子沿各方向对微粒的撞击

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分子间的作用力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固体或液体不容易被压缩,那么,分子之间还会有空隙吗?

做一做

向 A 、B 两个量筒中分别倒入 50 mL 的水和酒精(图 1.1-6 甲),然后再将 A 量筒中的水倒入 B 量筒中,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图 1.1-6 乙)。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这表明液体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再如,压在一起的金块和铅块,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这表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空隙。分子间有空隙,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当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要产生反抗拉伸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当用力压缩物体时,物体各部分之间会产生反抗压缩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或斥力都跟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研究表明,分子间的作用力F 跟分子间距离r 的关系如图1.1-7所示。

当r < r 0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F 表现为斥力;

当r =r 0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F 为0,这个位置称为平衡位置;

当r > r 0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F 表现为引力。

甲 乙

A B

图1.1-6 观察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r

O F

r 0

图1.1-7 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那么,分子间为什么有相互作用力呢?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分子动理论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热学研究中常常以这样的基本内容为出发点,把物质的热学性质和规律看作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这样建立的理论叫作分子动理论(molecular kinetic theory)。

由于分子热运动是无规则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分子而言,在每一时刻沿什么方向运动,以及运动的速率等都具有偶然性;但是对于大量分子的整体而言,它们的运动却表现出规律性。在本章第3节我们将研究分子运动速率的分布规律。

练习与应用

1.把铜块中的铜分子看成球形,且它们紧密排列,试估算铜分子的直径。铜的密度为8.9×103 kg/m3,铜的摩尔质量为6.4×10-2 kg/mol。

2.标准状态下氧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10-2kg/mol,1 mol气体处于标准状态时的体积为2.24×10-2 m3。

3.以下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3)向一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这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4)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煤油中小粒灰尘的布朗运动,这说明煤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4.小张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悬浮的细微粉笔末的运动。他把小颗粒每隔一定时间的位置记录在坐标纸上(图1.1-8),于是得出结论: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证明水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小李不同意小张的结论,他认为:“小颗粒沿着笔直的折线运动,说明水分子在短时间内的运动是规则的,否则小颗粒怎么会沿直线运动?”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图1.1-8

5.请描述:当两个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增大,直至远大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当两个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

九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 内能和热量(2) 3. 比热容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 3. 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 4. 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 三. 具体内容: (一)物体内能的改变 1.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含有”或“××的”。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暖瓶塞被顶起后,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水蒸气顶起瓶塞做功,内能减少,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白雾。 总结一下: (二)燃烧的热值 1. 燃料燃烧时能的转化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能量。 2. 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入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燃料的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 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2)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1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 4. 热值的物理意义 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知识要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物质是由 分子组成的,分子能 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直径大约只有10 —10 。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假 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0万个水分子,要用 年(1年=3 1×08 s )才能喝完一颗小露珠。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由于分子 ,某种物质逐渐 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2)花香扑鼻,说明 有扩散现象;在汤中放盐,整锅汤都有咸味,说明 有扩散现象; 把铅片和金片磨光压在一起,室温下5年后它们互相渗透可达 1 cm 深,说明 有扩散现象 (3)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分子具有 能。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固体很难被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力表现为 ,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力表现为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的。(2)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 和 ;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占有一定的 ;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 ,也没有确定的 。 特别提醒 1.分子十分微小,数目十分巨大,但分子间有间隙。 2.物质三态,其区别就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 互动课堂 例1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固体、液体之间不发生扩散 B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 冬天,雪花漫天也是扩散现象 【课堂笔记】 (此处留4行空行) 变式训练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气 B 太阳光下,能看到尘土飞扬 C 衣箱内的樟脑丸不断变小,箱子内充满樟脑气味 D 花开时花香满园 变式训练2 (08福州)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 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 例2 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B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没有相互作用力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 (5)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6)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7)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方法 (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 (3) 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 (4)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 (5) 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cm(t – t0)和Q放= cm(t0 – t)。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 (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 (4)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2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通过对扩散现象的探索、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通过演示和观察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了解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通过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并知道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了解物理学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从某些宏观热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教学突破】 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分 子动理论的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而对于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才表现为引力的理论,比较抽象,可以采用类比磁铁吸引铁钉的演示实验对比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人类从古到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图片、铅与金的扩散图片、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碳、掺硅)、酒精、毛笔、NO2气体、广口瓶、玻璃片、铅柱(分子引力演示器)、刀子、磁铁、铁钉等。 ◆学生准备 注射器、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结合分糖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糖,然后提出问题:把这块糖分成两半,两个人 来分享,是否都有甜的感觉?4个人呢?8个人呢……如此分 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点拔:假设在分糖的过程中,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测,如 果这粒仍具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 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质,那么这个最小的颗粒就是糖分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多展示一些有关材料。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知识点归纳与对应练习题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2.下面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3.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 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裂开的橡胶鞋可以用101胶水将其粘起来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C、进入化学实验室时闻到浓浓的氯气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首先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的作用. 6.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 请提出你的猜想.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习题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4.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是有质量的 C.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5.下列事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C.磁铁能把铁钉吸住 D.金属固体很难被分开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富裕老窖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7.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暖花开时,能闻到花的香味 B.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的气味 C.空气中飘动的浮尘 D.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放几片茶叶,过一会整杯水都变成茶水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把煤堆在墙角,过一段时间墙角变黑 B.空气能被压缩 C.打开香水瓶的盖子,整个房间很快充满香气 D.用盐水腌蛋 10.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和. 11.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在.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你对吸烟者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12.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虽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还未确定,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须带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m(分子直径约为1×10-9m),由此可判断飞沫分子.(选填“是”或“不是”)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理论素材 鲁科版

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依据分子运动论的原理提出了布朗运动的理论。就在差不多同时,斯莫卢霍夫斯基也作出了同样的成果。他们的理论圆满地回答了布朗运动的本质问题。 应该指出,爱因斯坦从事这一工作的历史背景是那时科学界关于分子真实性的争论。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从原子分子理论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本世纪初,以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和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为代表的一些人再次提出对原子分子理论的非难,他们从实证论或唯能论的观点出发,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真实性,使得这一争论成为科学前沿中的一个中心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除开哲学上的分歧之外,就科学本身来说,就需要提出更有力的证据,证明原子、分子的真实存在。比如以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只是质量的相对比较值,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就能够而且也必须测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绝对值,这类问题需要人们回答。 由于上述情况,象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他的目的是“要找到能证实确实存在有一定大小的原子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他说:“按照热的分子运动论,由于热的分子运动,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必定会发生其大小可以用显微镜容易观测到的运动。可能这里所讨论的运动就是所谓‘布朗分子运动’”。他认为只要能实际观测到这种运动和预期的规律性,“精确测定原子的实际大小就成为可能了”。“反之,要是关于这种运动的预言证明是不正确的,那么就提供了一个有份量的证据来反对热的分子运动观”。 爱因斯坦的成果大体上可分两方面。一是根据分子热运动原理推导:在t时间里,微粒在某一方向上位移的统计平均值,即方均根值,D是微粒的扩散系数。这一公式是看来毫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服从分子热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 爱因斯坦成果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于球形微粒,推导出了可以求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公式。爱因斯坦曾用前人测定的糖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估算的NA值为3.3×10^23,一年后(1906)又修改为6.56×10^23。 爱因斯坦的理论成果为证实分子的真实性找到了一种方法,同时也圆满地阐明了布朗运动的根源及其规律性。下面的工作就是要用充足的实验来检验这一理论的可靠性。爱因斯坦说:“我不想在这里把可供我使用的那些稀少的实验资料去同这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而把它让给实验方面掌握这一问题的那些人去做”。“但愿有一位研究者能够立即成功地解决这里所提出的、对热理论关系重大的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一任务不久之后就由贝兰(1870——1942)和斯维德伯格分别出色的完成了。这里还应该提到本世纪初在研究布朗运动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中考题分类汇编(68套,有答案)分子动理论及内能3.(2011沈阳)沈阳市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当有人在你身边吸烟时,你会闻到烟味,这是因为 ( D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2011陕西)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B.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C.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2.【答案】C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说明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选项A错误;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一定小于100%,选项B错误;在压缩冲程中,外界对燃料混合物做功,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选项C正确;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大,选项D错误。 18、(2011天津)如图10、试管内水蒸气将塞子推出的过程,水蒸气的 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 中的冲程与上述能量转化过程相同。内做功 11、(2011吉林)如图4所示,用铁锤连续敲打铁块,铁块变热,内能;铁块的内能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的。增大做功 2、(2011吉林)能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的现象是(A) A、花香四溢 B、漫天沙尘 C、落叶纷飞 D、细雨绵绵 27.(2011柳州)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l0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

01第三章 热现象及应用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

课题第三章热现象及应用第一节分子动理论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 标 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了解温度、气体的压强、热力学能的概念; 3. 了解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能力目 标 1. 通过对温度、气体的压强的学习,知道其在生产、 生活中的测量方法; 2. 通过对热力学能的学习,知道生产、生活中改变物 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3.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 一些宏观现象,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 标 1. 通过对温度等概念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2.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分子动理论、热力学能的概念;改变物体热力学能的方法

难点热力学能的概念 教具多媒体展示系统、(冷、热水中分子运动快慢不同的演示实验装置)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3-1。 提问:将一杯20 ℃的水和一杯30 ℃的水放在 桌子上,如果不许用手摸,你能分辨出哪一杯水的温 度高吗? (一般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温度的高 低不能通过用眼观察而分辨出来,如果用红外线测温 仪是可以的) 引入课题: 为了弄清楚这些与温度有关的问题,我们需要继 续学习有关热力学的知识——第三章热现象及应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 并回答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用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二、分子动理论 所有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物质分子的直径,都是以纳米(1 nm=1×10-9 m)为数量级的。如氢分子的直径为0.23 nm,水分子的直径为0.4 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最大,也只有几纳米。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能够用放大200万倍的离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分子的大小,甚至能够用放大3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实现“操纵原子”的梦想,如下图所示就是用铁原子在铜上组成的汉字“原子”。 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盖,不一会儿,香水的气味就会弥漫到房间的每个角落;在一杯静置的清水中,轻轻滴入一滴红墨水,慢慢就会发现杯中板书 观察实验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学生回答板书 结合技术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

第1章-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1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 习目标知识脉络 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 其实验依据.(重点) 2.通过探究与实验,估测油酸分子 的直径,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并进行 有关的计算.(难点) 3.认识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 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了解分子的热 运动. 4.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及 变化规律.(难点) 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 [先填空] 1.分子的大小 (1)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2)通常分子质量的数量级在10-27~10-25kg范围之内. 2.分子大小的估测 (1)油膜法:此方法是一种粗略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其方法是把油酸滴到水

面上,油酸在水面上散开,可近似认为形成单分子油膜,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等于分子的直径. (2)原理:如果油滴的体积为V,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则分子的大小(即直 径)为d=V S.在此忽略了分子间的空隙. (3)物理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分子的大小,测出的分子大小不同,但数量级相同. 3.阿伏伽德罗常数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含有分子的数目都相同,为常数.这个常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2)数值:N A=6.02×1023mol-1. (3)意义: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常量,它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 [再判断] 1.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有多种,油膜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所有分子的直径都相同.(×) 3.1 mol的固态物质(如铁)和1 mol的气态物质(如氧气)所含分子数不同.(×) [后思考]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个1 μm大小的水珠,尺寸与细菌差不多,其中分子的个数竟比地球上人口的总数还多上好多倍! 图1-1-1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观察分子的大小呢?

第6章 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 分子动理论 6-1 一立方容器,每边长20cm 其中贮有 , 的气体,当把气体加热到 时,容器每个壁所受到的压力为多大? 解: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NkT pV =得1 1kT V p N =。所以 221111N/cm 5.13N/m 135100101325300400==?==== p T T V kT kT V p V NkT p 6-2 一氧气瓶的容积是 ,其中氧气的压强是 ,规定瓶内氧气压强降到 时就得充气,以免混入其他气体而需洗瓶,今有一玻璃室,每天需用 氧气 ,问一瓶氧气能用几天。 解:一瓶氧的摩尔数为RT pV =ν,用完后瓶中还剩氧气的摩尔数为RT V p '='ν,实际能用的摩尔数为RT p p )(-'-='=ννν?.每天所用氧气的摩尔数为RT V p ''''=''ν。一瓶氧气能用的天数为 )d (6.9400 32110132)(=?-='''''-=''=V p V p p n νν? 6-3 有一水银气压计, 当水银柱为0.76m 高时,管顶离水银柱液面0.12m ,管的截 面积为2.0×10-4m 2,当有少量 氦(He)混入水银管内顶部,水银柱高下降为0.6m ,此时温度为27℃,试计算有多少质量氦 气在管顶(He 的摩尔质量为

0.004kg ·mol -1)? 解:当压强计顶部中混入 氦气,其压强为)(21h h g p -=ρ,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氦气的质量 为 kg 1095.1004.0300 31.8100.2)16.012.0()6.076.0(546.13)(64 21--?=????+?-?=-==RT V h h g RT pV M ρμ 6-4 在常温下(例如27℃),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能等于多少ev?在多高的温度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能等于1000ev? 解: 23.8810ev -? ,301K 6-5 计算下列一组粒子平 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i N 21 4 6 8 2 )s m (1-?i V 10.0 20.0 30.0 40.0 50.0 解: s /m 7.21410.5020.4080.3060.2040.1021=?+?+?+?+?=υ s /25.6m s /m 1.65641 0.5020.4080.3060.2040.10212 22222==?+?+?+?+?=υ 6-6 下列系统各有多少个自由度: (1)在一平面上滑动的粒子; (2)可以在一平面上滑动并可围绕垂直于平面的轴转动的硬币;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每题10分,共100分;完成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物质是由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现象。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 **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4.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 知识的应用 **5.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2001年武汉市中考题) 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能是分子热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 B.物体运动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大 C.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0℃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7.一块咸菜,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就会变淡了,这是因为。 知识的拓展 ***8.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9.有一铁块的温度降低了,则()。 A.它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B.它一定是对外做了功 C.它的内能一定减少了 D.它的机械能一定减少了 ***10.在下列常见的生活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 B.冬天写作业时手冷,用嘴向手上呵呵气 C.喝很热的茶时,先向水面上吹吹气 D.阳光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升高(2003年江苏泰州中考题) 分子动理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1.0]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0.5]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讲义

哈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这个结论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果。学生看图1—1—3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和历程。 2.分子的特点:多、小 见第3页第一段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墨水滴入水中,由此得出上面(二),并由此引出“扩散” 1.扩散: 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液体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气体、固体之间呢? 气体: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固体: 第四页图1—1—8后两幅 2.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实验: 用力拉一只笔,用力挤压一只笔的两端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可用“分子力模型”来说明,课本第5页 1—1—11分子力模型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分子有很大的意义,物质三态其区别就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如图1—1—12,叙述之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板书: 1.分子动理论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特点:多、小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的定义: 2.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内能和热量 由今天的天气引入新课 一.温度与热运动 演示实验: 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物体热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剧烈 1.热运动的定义: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定义:(学生找)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 2.说明两点: (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100摄氏度的水具有内能,零下100的冰有内能吗?为什么?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 (2)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 以上有学生自己找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演示实验:第9页让笔杆热起来,学生做 由此引出:热传递和做功 1.热传递: (1)定义:以内能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叫做热传递 (2)能量形式不变(转移) 2.做功: (1)定义: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能量形式改变(转化) 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 (3)其他形式的能量内能 内能减少物体对外做功 (4)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四、燃烧 1.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值: (1)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燃料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注意:“完全” Q q = m

2020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测试题及答案(B)

一、选择题: 1.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 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的现象,它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的现象,它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 D.如果水的温度越低,扩散将进行得越快 2.下列事例中,用做功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酒精涂在手上觉得凉B.冬天晒太阳,人感到暖和 C.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烫D.烧红的铁块温度逐渐降低 3.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赤脚走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 的() A.热量 B.内能 C.比热容 D.密度 4.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钻木取火 B .用锯锯木板,锯条发热 C .用热水袋取暖 D .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5.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冷热程度能反映的是() A.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大小B.燃料热值的大小 C.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D.分子势能的大小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萝卜放在泡菜坛里会变咸,这个现象说明分子在 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说明 分子间存在斥力 C、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热,这是通过热传递使锯条的 内能发生了改变 D、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变大和斥力变小 7.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C.温度高的铁块比温度低的铁块比热容大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8.下列哪个现象可以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做热运动的() A.水从高处向低处流B.风吹树叶动 C.尘土飞扬D.公园里花香四溢 9.一箱汽油用掉一半后,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它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 C、它的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D、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10.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A.2∶3 B.3∶2 C.6∶1 D.1∶6

分子动理论、内能及其应用

(考查范围:分子动理论、内能及其应用)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本题包含21小题) 1.(05沈阳市(非课改区))用修正液覆盖错字时,常闻到 刺鼻的气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05安徽省)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 中,各滴入一滴墨水,从看到的现象可以推断:分子 的运动随着而加剧。 3.(05苏州市)将50mL的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 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 4.(04北京东城区)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这是因为镜破处分子间的距离都 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分子间相互吸 引的作用微乎其微. 5.(05广西河池)如图所示,甲给少量碘微微加热,看到 的现象属于_________现象;乙分别往热水和冷水中滴 入几滴红墨水,所看到的现象说明,温度越高, ______________就越快。 6.(05桂林课改区)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 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问就会充满烟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 _______。在公共场所,为了他人的健康,请你给吸烟者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5芜湖市)有一种气体打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 气体,人们是用的方法将其变为液态的.从微观角度看, 丁烷能从气态变为液体说明丁烷分子. 8.(05南京市)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 识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9.(05上海市)白天,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水的内能_________(选 填"减少"、"不变"或"增加"),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改变了它的内能。 10.(04重庆北碚)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气 筒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发热,这是由于_________ 使气筒的内能________ (第二空选填"减少"或"增加") 11.(05哈尔滨市)电冰箱里的压缩机在压缩某种液体的蒸气时,蒸气温度升高, 这是用________的方法增加了蒸气的内能.饮料放进冰箱后温度降低是用 _______的方法减少了饮料的内能. 12.(04湖北宜昌)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 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_____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 ____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13.(05湖北黄冈)制冰厂工人,用冰钩夹着巨大的冰砖 轻松在地上拖行,是因为冰砖在滑行过程中,底面的冰 由于克服_________而使它的_________,冰_________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从而减小了与地面间的___ ____________. 14.(05德阳课改区)质量为2kg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 升高5℃,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J。这是通过_________的方法改变了 水的内能。(C水=4.2×103J/kg·℃) 15.(05宿迁市)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同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 体,其比热容(填"相同"或"不同")。质量均为1kg的铜块[ c 铜= 3.9×10 2 J / (kg·℃ ) ] 和铅块 [ c 铅= 1.3×10 2 J / ( kg·℃ ) ] , 如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铜块与铅块升高的温度之比为;若铜块温度 升高了100℃,则它吸收了 J的热。 16.(04长沙)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现有汽油500g,若燃烧一半,剩余汽 油的热值是_____________J/kg. 17.(05天津市)单缸内燃机飞轮转速为3000r/min,那么,每秒钟燃气推动活塞 做功的次数为__________次。 18.(04吉林)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由吸气、_________、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其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_________ 冲程. 19.(05辽宁十一市(非课改区))图中甲、乙两图所示的是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的 两个冲程,其中图_______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图_________是将机 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

选修3-3 第1节分子动理论内能 基础必备 1.(2019·广东揭阳模拟)(多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2 ℃时水已经结为冰,部分水分子已经停止了热运动 C.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D.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E.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解析:根据分子动理论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A正确;-2 ℃时水已经结为冰,虽然水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降低,但不会停止热运动,B错误;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C正确;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D正确;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间接地反映了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E错误. 2.(2019·安徽皖南八校三模)(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 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更快 C.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

D.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算出该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E.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做功不一定改变内能,热传递也不一定改变内能,但同时做功和热传递一定会改变内能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不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故A 错误;根据分子力的特点可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更快,故B正确;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附着层内分子间作用表现为斥力,附着层有扩展趋势,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故C正确;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气体的摩尔体积,然后求出每个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从而能求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故D正确;做功与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同时做功和热传递,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不一定会改变内能,故E错误.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E ) A.水中的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压缩气体、液体和固体需要用力,都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C.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D.拉伸和压缩固体都会使固体内分子势能增大 E.衣柜中充满卫生球的气味,是因为卫生球发生了升华和扩散现象 解析:水中的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1节分子动理论 知识要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能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直径大约只有10—10。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假 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0万个水分子,要用____________ 年(1年=一 X 08s)才能喝完一颗小露 3 珠。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于分子,某种物质逐渐到另一种物质中的 现象叫做扩散。 (2 )花香扑鼻,说明 _______ 有扩散现象;在汤中放盐,整锅汤都有咸味,说明_____________ 有扩散现象; 把铅片和金片磨光压在一起,室温下5年后它们互相渗透可达 1 cm深,说明_______________ 有扩散现象(3)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______________ ,分子具有_____ 能。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固体很难被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和液体的 体积很难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 。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力表现为___________ ,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力表现为_________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的。(2 )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_________ 和 ______ ;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 形状,但占有一定的________ ;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___________ ,也没有确定的_________ 。 特别提醒 1?分子十分微小,数目十分巨大,但分子间有间隙。 2?物质三态,其区别就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 互动课堂 例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固体、液体之间不发生扩散 B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冬天,雪花漫天也是扩散现象 【课堂笔记】 (此处留4行空行) 变式训练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气 B 太阳光下,能看到尘土飞扬 C衣箱内的樟脑丸不断变小,箱子内充满樟脑气味 D花开时花香满园 变式训练2 (08福州)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 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核心素养提升新版教科版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核心素养提升 知| 识| 框| 架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内能和热量?????温度与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定义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热量?????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热值?????定义热量计算:Q =qm (Q =qV )比热容?????物理意义单位:J/(kg ·℃) 热量计算:Q =cm Δt 重| 点| 突| 破 一、一个理论、一种能量(两种方式)、两种特性 1.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的________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和________。 2.内能:物体内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_______与燃料_______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大小取决于燃料的________。其公式为q =__________。 4.比热容:如果质量为m 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 ,温度升高了Δt ,则________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Q 吸=__________;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Q 放=__________。

二、三个物理量(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三、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