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佛教中讲,吃饭穿衣无一不是佛法,是基于众生一体本来面目基础之上的因果之法。我们的身体是由宇宙物质组成的和合体,与其他物体的组成因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这个组合体可以运动。我们无论是从物质组成上,还是内在本性上,与宇宙都是即独立又统一的全息关系,我们的一言一行也与宇宙、生态、社会息息相关,最为直接和反映最快的还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言行举止善,也就是符合天道因果规律,那么最先体现到我们身体上的反映就是健康,如果我们的行为举止恶,也就是不符合天道因果规律,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衰败。
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举止千奇百怪,总得说来分为传统和潮流两派,所谓的传统是指符合祖上文明礼仪传统,给人一种高雅、尊重、圆融、文明礼仪视觉享受的行为举止。而潮流就是完全打破传统礼仪束缚,不从圆融整体大局的方面规范自己,完全追求非人性的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举止,以充分显示个性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才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社会行为。虽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其辩护,岂不知,天道不可违,除去造成自性中的道德变化和精神境界变化之外,身体也会以健康状况的形式来告知我们,哪些行为举止是对的,哪些行为举止是错的。
从人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到行住坐卧的行为举止,都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些疾病完全是由自己的一点一滴的不良行为举止、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所造成的。是这些不良的行为方式,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慢慢地扭曲着自己的身体结构,侵蚀着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有些不适与症状实际上就是由于自身行为举止不正确的一种警告反馈。如果能正确意识到并能改正过来,这些警告就会逐渐消失,也就是痊愈了。而大部分人都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有了问题不是反省自己,从本质方面找原因,而是向外奢求,从外部找原因,找借口,向外寻找解决救助的方法。虽然有一些效果,但因根源不除,只能是欺骗自己,达到一点畸形下的平衡,甚至可能向更深层次的畸形方向发展,这就蕴藏了更大的病患。其实,个人本如自性的神通能力相当了的,只要是能将自己不良的行为方式纠正过来,使之符合正确的佛法理性,那么,任何不可思议的效果都可能出现。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如果要找一个参照的标准,那就是我国儒学说教中的行为举止规范。如果自己能时时刻刻地保持住自己恬静虚无的本如佛性状态,行住坐卧、行为举止都符合相应的佛法理性,自然就会有病治病、无病养生,身体也会健康长寿。实际上,大部分人

都是与之相反。
人与众生、人与自然,无论是从永恒自性上,还是从物质外相上,都是大中现小、小中现大的即独立又统一的全息关系。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立与破,也就是维护与破坏的两种因素,立与维护属于系统范围中的和谐稳定因素,人们理性地称之为善。破则是属于系统破坏动力,使之衰败、毁灭因素,人们理性地称之为恶。这两种因素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的所有范围中都存在,在我们的身体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成长有利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都称之为善,对我们身体健康成长有害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称之为恶。佛教中所讲十业的善恶并非是宗教的人为归纳,完全是依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及命运的因果利害关系来决定的。所以说,这类的佛法说教不是迷信,是教育、是科学。正是由于我们的行为举止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这两方面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的行为举止也有善恶之说。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一整套的系统完整的文明礼仪说教,这些礼仪说教不能简单也理解成一种文化,而是从本如佛性角度感悟出来的佛性行为规范,是从本如自性的角度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美好人性的表露,是一种人性的美。而有些地区的人们不是这样,他们考虑问题基本点是自己,生存是第一位的,对于个人意志,只要是不超过做人的法律底线,任何人也不能干涉,这就是人权。其实,这类的人权实质不是人权,是畜生权,是动物性生活的和谐生存逻辑。人性的本质是圆融、和谐与一体化,这就比人权论点大大地接近了宇宙佛法理性,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文明,也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文明礼仪说教则是这种文明的一种归纳总结。而人权论会造成人们行为的无拘无束,个性的极端展示,甚至是癫狂。因为佛法理性不依我们的个人意愿和风潮而决定,是存在于宇宙世界的一种科学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符合他的理性,就会健康,不符合佛法理性,无论他是习惯也好、是习俗也好、是风潮也好,甚至说成是文化也好,都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害。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反映了本人的道德素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正反影响。心正则气正、行为正,心正就会对身心产生正面的影响,结果就是身体健康,相反就会影响健康。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表明一个人内心文化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一个人的穿着、谈笑、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等等。世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群体实质上是具有不同道

德根基和不同精神境界水平人的大杂烩,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不同的行为举止和对行为举止标准的不同论战,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意识。圣人的行为举止处处表现着他的和谐、高雅与圣洁,而俗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处处反映的是随意、潮流和自我,小人所表现出来的是另类、庸俗、甚至是卑劣。神圣也罢、粗俗也罢,最终都会反映到身体状态上来。举止高雅、喜欢高雅、乐于高雅之人,大都喜欢欣赏高雅的艺术、高雅的音乐、高雅的环境,而这高雅的艺术、高雅的音乐和高雅的环境正是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庸俗之人大都喜欢和欣赏粗俗的音乐、粗俗的艺术和粗俗的环境,这粗俗的音乐、粗俗的艺术和粗俗的环境就是令人萎靡和癫狂,这在粗俗的淫乱场所及摇滚音乐现场表现得最为直观,萎靡与癫狂的结果就是使人意志空虚、精神萎靡、健康受损,这就是上帝的警告。
何为正的行为举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那就是我国的儒学说教。现实社会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行为举止标准,相比之下,唯有我国的孔孟说教最为圆满,因为他最贴近天人一体之和的宇宙佛法理性,他是最为圆满的人道行为准则。我国的儒学思想一向尊崇温、良、恭、俭、让,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反映出了这样的素质内涵,那么他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完人形象,就这形象本身就是在表法,是表宇宙本来一体之圣法。心正、气正、举止行为正的作用结果就是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所以说,从行为举止上向温、良、恭、俭、让方面看齐的行为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个人修行行为,是一种善举,所以说有提高自身精神修养和增加自身道德福报的功德,身体健康长寿就是福报增加的现实表现。
在现实世俗社会中,影响人们行为举止的因素很多: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安定状况、伦理、风潮、时尚等等。个人的行为举止与身体健康状况是相对应的,造成这种影响的并非是行为举止本身,而是使人做出这种行为举止的思想意识。道德积累雄厚、精神境界水平高尚之人的心境是平淡、祥和、对境无心、随遇而安、不求新奇的思想动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举止必然是一种自然大方、平淡、开朗、大众之和的朴素状态。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身体当然健康。这样的行为举止也许被一些追潮人视为落后,然而健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完全不依赖于社会上的各种潮流而改变。追求潮流是现实社会上一些人的行为倾向,是精神上贪欲心、虚荣心作怪的结果,其心境的恬静状态自

然要比精神境界高尚的人差一些。不断的新潮流追求必然影响内心世界的波动与不安,这就打破了恬净虚无的精神状态,这就等于注入了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邪恶因素,最终都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有些突出所谓性感的露、透、紧、松等穿着及大庭广众之下的轻浮行为,除造成邪淫果报外,也会造成对身体的直接伤害,但人们却是乐此不疲,可见业力的顽固。
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善恶作用。正确的、善良的行为举止,对于自己的社会交往、处世为人、学习、工作、事业以及身体健康都有好的帮助。甚至对社会及生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对自性精神道德素质也会有好的提高。不好的行为举止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处世为人、工作、事业以及身体健康都会有不好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及生态都会产生破坏的作用,对自性的精神修养也会产生一个阻力,影响自己精神道德素质的提高。
行为举止表现在人的衣食住行及行住坐卧的每一细节中。行为举止的善恶与对错,不能以现实社会的风潮为标准,因为世俗社会风潮往往与精神修养中的观念是相悖的。现实社会上认为正确的、进步的、新潮的、时髦的行为举止,如果用佛法的善恶标准去衡量,也许就是不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罪恶的。自己心理、身体及命运也完全可以做为衡量行为举止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是上帝的意志,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