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pplied in Environment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

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Auto CAD》,《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详细讲述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的利用;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算的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环境领域中涉及的应用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功能、操作方法,并利用大量的应用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的介绍;数据处理、管理中的应用;工程计算的应用;工程设计及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等。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计算机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中的应用,了解各种计算机软件在二次开发及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和发展方向,并培养学生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计算机与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情况,熟悉计算机在环境方面的应用情况。

(二)^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科学与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主要内容

1.1.1环境科学的发展概况

1.1.1.1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1.1.1.2发展概况

1.1.2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

1.1.3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掌握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1.主要内容

1.2.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2.2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

1.2.3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计算中的应用

1.2.4计算机在环境工艺过程中的应用

1.2.5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2.6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

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在环境科学科研与管理中的应用。

(四)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试述计算机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

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进行了介绍,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互联网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基础

1.主要内容

2.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1.1.1 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2.1.1.2 网络的拓扑结构

2.1.1.3 互联网技术

2.1.1.4 网络协议

2.1.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2.1.2.1资源共享

2.1.2.2数据通信

2.1.2.3分布式处理

2.1.2.4电子商务

"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互联网技术,资源共享以及网络的有关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掌握互联网的有关技术,能熟练运用网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1.主要内容

2.2.1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2.2.1.1行政机关

2.2.1.2环境监测

2.2.1.3清洁生产

2.2.1.4科研机构与院校

2.2.1.5在线刊物和出版物

2.2.2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2.2.2.1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

2.2.2.2在线期刊和出版物

2.2.2.3公司网站

#

2.2.2.4环境污染

2.2.2.5环境法

2.2.2.6其它环境网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国内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如:环境监测的信息、科研机构与院校关于环境的基本信息以及在线刊物和出版物的查阅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外互联网上的环境工程信息资源。

第三节互联网上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的检索

>

1.主要内容

2.3.1搜索引擎检索

2.3.1.1 Yahoo搜索引擎检索

2.3.1.2 Hotbot搜索引擎检索

2.3.1.3 Infoseek搜索引擎检索

2.3.1.4 搜狐搜索引擎检索

2.3.1.5 网易搜索引擎检索

2.3.1.6新浪搜索引擎检索

2.3.1.7 Google搜索引擎检索

2.3.1.8 Alta Vista搜索引擎检索

2.3.1.9 baidu搜索引擎检索

2.3.2数据库检索

2.3.2.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其检索

2.3.2.数字化期刊子系统

2.3.2.科技信息子系统

2.3.2.2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site

%

2.3.2.3 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

2.3.2.4 维普数据库检索

2.3.2.中文期刊数据库

2.3.2.外文期刊数据库

2.3.2.维普资讯

2.3.2.5 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

2.3.2.6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搜索引擎检索:Yahoo搜索引擎检索、Hotbot搜索引擎检索、Infoseek搜索引擎检索、搜狐搜索引擎检索、网易搜索引擎检索、新浪搜索引擎检索、Google搜索引擎检索、Alta Vista搜索引擎检索、baidu搜索引擎检索;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其检索、数字化期刊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site、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各搜索引擎检索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数据库来检索有关的环境信息资源。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试通过适当的网络资源查阅和总结来分析中国能源的供求信息、

能源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2.试通过网络查阅,收集并整理国际上不同国家对电子废弃物的管

理办法、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的电子废弃物的管理、立法等提出政策建议。

3.通过网络查阅,讨论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热核避免旅

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讨论生态旅游的标准如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三章计算机在环境工程研究与管理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能熟练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了解Origin软件的基本使用情况,同时掌握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 的基本操作。并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环境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

*

3.1.1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3.1.1.1公式与函数

3.1.1.2图表

3.1.1.创建图表

3.1.1.图表编辑

3.1.2 Origin软件简介

3.1.2.1工作环境

3.1.2.工作界面

|

3.1.2.菜单栏

3.1.2.2 简单二维图

3.1.2.3数据管理

3.1.2.4建立多层图形

3.1.2.5非线性拟合

3.1.2.6 数据分析

3.1.2.7绘制三维图形

3.1.2.8数据的输入输出

'

3.1.2.9 Lab Talk编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如公式与函数、图表、创建图表以及图表编辑在环境科研方面的应用;Origin软件简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Origin软件,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计算机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1.主要内容

3.2.1Access软件

$

3.2.1.1数据库和表

3.2.1.2数据编辑和浏览

3.2.1.3使用查询

3.2.1.查询概述

3.2.1.选择查询

3.2.1.操作查询

3.2.1.交叉表查询

3.2.1.参数查询

3.2.1.4Access窗体

3.2.1.5Access报表

3.2.2Visual FoxPro软件

3.2.2.1Visual FoxPro基本操作

3.2.2.2Visual FoxPro的配置

3.2.2.3表的使用

3.2.2.4使用数据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软件的有关知识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Access软件和Visual FoxPro软件的使用情况。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某小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进水TP的平均分光值为:,经过三个并联的人工湿地处理后,测得其出水TP平均分光值分别为:、和,其中,进水取1ml测定,出水取5ml进行测定,实验所测得的标准曲线如下:标0:0,标:,标5:,标10:,标15:,标20:,试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计算进出水TP的平均浓度和三个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

第四章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计算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编制过程——visual basic软件、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工程中的模型及其计算的介绍,使学生对visual basic软件和matlab软件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中的模型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计算机求解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编制过程——visual basic

1.主要内容

4.1.1VB的集成开发环境

4.1.1.1进入VB集成环境

;

4.1.1.2 VB集成环境中的窗口

4.1.2创建VB应用程序的步骤

4.1.2.1建立工程

4.1.2.2设计程序界面

4.1.2.3设置对象属性

4.1.2.4编写程序代码

4.1.2.5保存程序

4.1.2.6运行程序

4.1.2.7生成可执行文件

4.1.3VB编码规则与赋值语句

4.1.3.1语句书写规则

4.1.3.2标识符命名规则

4.1.3.3赋值语句

4.1.4VB的基本数据类型

4.1.4.1数值型

4.1.4.2字符串型

4.1.4.3逻辑型

4.1.4.4日期型

4.1.4.5对象型

4.1.4.6变体型

4.1.5变量、常量与表达式

4.1.

5.1变量

4.1.

5.2常量

4.1.

5.3运算符

4.1.

5.4表达式

4.1.6数据的输入输出与常用数学函数4.1.6.1数据输出

4.1.6.2数据输入

4.1.6.3常用数学函数

4.1.6.4常用字符串函数

4.1.7程序的控制结构与相关语句

4.1.7.1If条件语句

4.1.7.2If语句嵌套

4.1.7.3Select Case选择语句

4.1.8程序的循环结构与相关语句

4.1.9数组

4.1.9.1数组的概念

4.1.9.2一维数组的定义和使用

4.1.9.3数组元素的使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VB的集成开发环境、创建VB应用程序的步骤、VB编码规则与赋值语、VB的基本数据类型句、变量、常量与表达式、数据的输入输出与常用数学函数和程序的控制结构与相关语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VB的集成开发环境,掌握创建VB应用程序的步骤,熟悉VB编码规则与赋值语、VB的基本数据类型句、数据的输入输出与常用数学函数和程序的控制结构与相关语句。

第二节科学计算软件及其应用技术

1.主要内容

4.2.1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2.1.1 matlab软件简介

4.2.1.2 matlab软件应用实例

\

4.2.2mathcad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2.2.1 mathcad简介

4.2.2.2 mathcad在建立基于高斯模式的空气污染物输运模块上的应用实例

4.2.3mathematica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2.3.1 mathematica数学软件简介

4.2.3.2 mathematica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mathcad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mathematica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了解mathcad软件和mathematica软件以及他们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环境工程中的模型及其计算

1.主要内容

4.3.1环境系统中的模型概述

4.3.2大气扩散模型

4.3.2.1大气扩散模型分类与发展

4.3.2.2我国大气扩散模型

?

4.3.3河流水质模型

4.3.3.1水体水质模型

4.3.3.2河流水质模型

4.3.4水处理动力学模型

4.3.4.1活性污泥模型概述

4.3.4.2ASM模型特征和计算

4.3.5生态模型

4.3.

5.1生态模型概述

4.3.

5.2生态毒理基本模型

4.3.

5.3综合生态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大气扩散模型、河流水质模型、水处理动力学模型和生态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水处理动力学模型和生态模型,熟悉大气扩散模型和河流水

质模型。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试述VB的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创建VB应用程序的步骤。

2.简述matlab软件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五章计算机在环境工艺过程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简要介绍了数学模型及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确定原则,同时对计算机在废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用实例加以说明,使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的有关知识,应用计算机进行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控制设计。了解如何将计算机在环境工程最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环境预测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

5.1.1数学模型

5.1.2确定目标函数的原则

5.1.3确定约束条件的原则

5.1.4求解的准备与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数学模型、确定目标函数的原则、确定约束条件的原则和解的准备与分析。

*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数学模型、确定目标函数的原则、确定约束条件的原则和解的准备与分析。

第二节计算机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1.主要内容

5.2.1在a/b/c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应用

5.2.2matlab在sbr工艺仿真上的应用

5.2.3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在a/b/c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应用、matlab在sbr工艺仿真上的应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在a/b/c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应用和matlab在sbr工艺仿真上的应用,熟悉计算机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第三节计算机在大气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1.主要内容

5.3.1在能源利用优化规划中的应用

5.3.1.1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2计算流程框图

]

5.3.1.3结果分析

5.3.2计算机在大气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5.3.2.1多目标规划理论数学模型

5.3.2.2监测布点的数学模型建立

5.3.2.3约束条件

5.3.2.4模型求解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在能源利用优化规划中的应用和在大气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计算机在能源利用优化规划中的应用和在大气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第四节计算机在环境工程最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1.主要内容

5.4.1环境工程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5.4.1.1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5.4.1.2环境工程最优化的基本问题

5.4.2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塔设计中的应用

>

5.4.2.1数学模型建立

5.4.2.2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4.2.3计算实例

5.4.3在非均相固定床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5.4.3.1数学模型

5.4.3.2边界条件

5.4.3.3计算流程框图

5.4.4在工艺参数整定和设备选型设计中的应用

}

5.4.4.1MATLAB语言编程在工艺中的应用

5.4.4.2计算机在设备选型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环境工程最优化的基本问题、计算机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塔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工艺参数整定和设备选型设计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了解环境工程最优化的基本问题以及计算机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塔设计中的应用、在工艺参数整定和设备选型设计中的应用。

第五节环境过程的计算机预测

1.主要内容

5.5.1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5.5.2环境预测的主要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计算机在环境预测方面的作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试述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环境工程最优化的基本

题。

;

2.简述计算机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六章autocad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关于autocad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autocad的运行界面及控制、autocad图形绘制以及autocad 图形实体编辑。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autocad概述

1.主要内容

AutoCAD软件简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AutoCAD软件的发展情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AutoCAD软件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autocad的运行界面及控制

·

1.主要内容

6.2.1AutoCAD操作界面

6.2.2AutoCAD图形界面的使用

6.2.3AutoCAD的界面控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AutoCAD操作界面、utoCAD图形界面的使用、AutoCAD的界面控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AutoCAD操作界面、utoCAD图形界面的使用和AutoCAD的界面

控制。

第三节autocad图形绘制

1.主要内容

6.3.1绘图工具

6.3.2设置绘图环境

6.3.3绘图命令

6.3.4图块与属性

6.3.5三维图形的绘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autocad图形绘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autocad图形的绘制。

第四节autocad图形实体编辑

1.主要内容

6.4.1实体选择

6.4.2实体编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autocad图形实体选择和编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autocad图形实体选择和编辑。

第五节尺寸标注

1.主要内容

尺寸标注的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尺寸标注的内容。

)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尺寸标注的内容

第六节图形输出

1.主要内容

6.6.1出图设备的安装

6.6.2图形图纸输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出图设备的安装和图形图纸输出。

%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出图设备的安装和图形图纸输出。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试用所学的有关autocad的知识绘制一幅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图,其参数如下:水平流人工湿地长为25m,宽为8m,高为0. 6m,池床底坡度为2%。砾石直径为30~80mm,池子底部铺厚约0.2m的砾石,池子上部预留0.05m的存水空间,上部铺厚约0.05m的细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

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第七章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关于计算机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应用方式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

1.主要内容

7.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7.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

7.1.2.1主机

~

7.1.2.2接口

7.1.2.3输入输出通道

7.1.2.4通用外部设备

7.1.2.5软件

7.1.2.6监测仪表和执行机构

7.1.2.7操作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

第二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1.主要内容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主要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

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应用方式

1.主要内容

7.3.1操作指示控制系统

7.3.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7.3.3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7.3.4分布式控制系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操作指示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操作指示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第四节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环境工程设施运行中的应用实例

1.主要内容

7.4.1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7.4.2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自来水厂设施运行中的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中的应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简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点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电子多媒体教案。结合课后练习教学,注重交叉学科的思维模式、技术途径及方法论。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中,“其它教学环节”主要指习题课、课堂讨论、课程设计、看录相、现场参观等教学环节。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李光明,《计算机再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推荐教材)

2.白志鹏,徐宏辉,唐贵谦.《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刘钢,程克明.《计算机公共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刘耀林,《环境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5.阎海忠,杨树华,张光飞,《环境信息系统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6.王桥,张宏,李旭文,《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七、其他说明

建议使用多媒体授课。

大纲修订人:刘雯修订日期:大纲审定人:谢勇邓金川审定日期: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课程名称 : 综合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21120430 开出实验项目数:5 大纲主撰人:何文绚、李献文、娄本勇大纲审核人:黄晓东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2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三、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实验教学目的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学生在一二年级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已初步掌握化学学科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加强化学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二)实验基本要求 综合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各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有机及无机合成、基本理化数据测定等类型实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常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化学实验的特点。 1、成分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各种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包括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来解决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成分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多地学会应用系里的各种先进仪器及设备。 2、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采集气体样品,如何监控大气质量以及如何评价大气质量。掌握气体采集、测定、评价的基本原理,学会气体采样机、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3、有机及无机合成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无机配合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配置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各种合成技能的应用。 4、常数测量实验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常数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综合实验的实验过程有别于基础实验,实验前应给学生1-2星期的时间,根据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尽可能组织讨论课,与学生一起对实验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计算机操作员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操作员必修课。通过学习,测试学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它是学员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提高学员的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领域基本的名词术语,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对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2.正确理解微机及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声音图像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1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1.常识 (1)计算机常用术语:位(bit)、字节(byte)、存储容量(KB,MB, GB,TB)、ASCll码 (2)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系统等 (3)微型计算机工作平台:视窗、网络、多媒体等 (4)计算机病毒的常识:定义、来源、特点、表现、预防与清除 (5)软件的知识产权常识:商品软件、共享软件(shareware,PD)、自由软件(freeware) 2.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功能框图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①主机: ·中央处理器(CPU) ·内存(ROM、RAM) ②外设: ·外存(软磁盘、硬磁盘、光盘)。 ·输入/输出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 ·其他外部设备(声卡、网卡、调制解调器) ·软磁盘、硬磁盘、只读光盘的使用常识 键盘、鼠标器的使用常识 ·软件系统 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 程序设计的常用术语:源程序、目标程序、运行程序、编辑、编译、解释 人机交互方式 第2章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 1.操作系统的应用基础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目录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一)教学大纲 (1)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二)教学大纲 (7) 《物理化学实验》(基础三)教学大纲 (11)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四)教学大纲 (16)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一 一、有实验的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二、课程编码:(以培养计划为准) 三、课程性质:必修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64 总学分:4 实验学时:64 五、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等专业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周井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4。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与无机化学理论课密切相关。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培养动手、观察、思维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d区元素的重要性质”以及常见的无机基本操作。 九、实验方式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考核内容及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老师课堂只讲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部分难点 4.实验1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 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 浙工大之江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一、制订的依据 本大纲制订的主要依据是参照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理论课程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在校生的特点制订该大纲。 采用教材:国家统一试题库不同模块的培训教材。 二、性质与任务 随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及部门已将其作为一种必备的基本工作技能,相应的培训及技能鉴定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根据劳部发[1996]19号《关于开展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授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开展这项考试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促进其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应用人员的使用水平和高新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对高新技术应用人员的择业、流动提供一个应用水平与能力的标准证明,以适应劳动力的市场化管理。本课程的培训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置的。 三、基本要求和内容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的培训面向全体劳动者。 本课程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注重实践环节,兼顾理论知识。学员学完该课程后,将在理论与职业技能上得到系统的训练,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的鉴定要求。 四、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 培训和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考试方法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相应的程序完成具体的作业任务,重在考核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采用模块化的培训考试设计,根据不同领域中的计算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基础化学实验B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B(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B (I)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总学时:30 实验总学时:30 总学分: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A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目的与任务: 《基础化学实验B(I)》是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在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之间起衔接作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的化学分析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仪器的性能、特点及其规范操作; (2)掌握加热、溶解、过滤、结晶、称量、滴定等基本单元操作; (3)掌握常规滴定分析的操作技能与方案设计; (4)掌握数据处理方法,科学准确地表示实验结果。 (5)认真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方案的独立设计。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评定分为平时与考核两个部分,平时成绩由平时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环节评定,实验平时成绩权重0.7,实验操作考核或笔试权重0.3。缺做实验课时数≧20﹪总学时数,取消实验成绩。实验课程成绩以百分计。 五、大纲说明: 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B(I)》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分一个学期实施教学,具体学时安排为:第一学期30课时,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制定人:舒和庆 审定人:刘华 批准人:倪良 时间:2013年6月16日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长岭县东鹏职业培训学校 计算机培训教学大纲 一、制定依据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本大纲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岗位职业标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而制定。 二、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具有计算机的初步知识;掌握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操作系统概念并掌握Windows的有关知识及使用;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及处理方法;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初步知识。 (一)整体教学设计 (1)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紧密结合,突出上机操作环节; (2)每一教学单元列出学习目标和重点,配合的操作实例综合本教学单元知识点,设计的操作实例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完成实例后,不仅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也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每个任务分为“任务要求”、“任务目标”、“基础知识”和“任务实现”4部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达到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效果。

(二)单元教学设计 (1)计算机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了解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了解Windows XP基础知识;使用汉字输入法;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设置Windows XP (3)文字处理软件Word 了解Word 2007基础知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和打印文档;使用表格;使用图形和图片;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 (4)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工作表的插入;作表的编辑及格式化;工作表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数据的图表化 (5)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创建;;幻灯片的制作、美化;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设置,创建超链接;演示文稿的放映设置;演示文稿的打印、打包及发布(6)计算机网络基础 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浏览与搜索Internet信息;利用电子邮件 传递信息;使用压缩/解压缩软件与杀毒软件。 附件: 计算机培训课时安排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一、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Windows 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Windows环境下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因特网(Internet)。具有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 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上机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分配 序号内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计算机基础知识10 30 1

的操Window15252 五笔字型输入20320 文字处20 4 30 - 2 - 演示文稿制作20 10 5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5 6 25 7 90

150 计小 240 计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30课时+10课时实践)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二进制及其特点;计算机对数据的编码;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安全操作,病毒及其防范。 2、教学要点:二进制的应用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基本内容 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展望 2)二进制与计算机 3)ASCII码、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 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外存储器;I/O设备;基本软件。 5)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第二章 Windows的操作(30课时+10课时实践) 、教学目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逐步熟练掌Window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点Window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 - 3 - 3、基本内容 1)操作系统的功能 2)Windows的启动与退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完整版)教学大纲-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E0200710 学时数:20 学分数:1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笔者:崔红玲编写日期:2013-11-15 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 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 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n ability.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 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10053 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 英文名称:Computer Graph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72 学分: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高等代数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学科。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需要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图形用户界面已经成为一个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图形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数据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图形绘制的基本算法,学会初步图形程序设计。 英文简介: Computer Graphics is the subject which concerned with how computer builds, processes and shows graphics. Its importance has been shown in people’s more and more intensively need for harmony human-machine interface. Graphics user interf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oftware. It is a significant trend to show abstract conception or data in graphics way.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ould master Computer Graphics’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understand graphics basic algorithms and learn how to design basic graphics program.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计算机图形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二、三维的图形的计算机绘制方法,理解光栅图形生成基本算法、几何造型技术、真实感图形生成、图形标准与图形变换等概念和知识。学会图形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图形算法的设计、图形软件的开发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应用; 3.掌握图形系统的组成。

《基础化学实验Ⅱ》〈无机〉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doc

名名 编 程文课程 设 课英立课 号:21120110 《基础化学实验II 》〈无机〉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称:基础化学实验〈二〉 称:Basic Chemistry Experiment ( II ) 实验 课 性 质: 独 开出实验项目数:19 大纲主撰人:李勉钧 大纲审核人:陈 云平 一、 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54 实验学时:54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2 二、 适用专业及年级 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三、 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 实验教学目的 1、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获得对建立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需的感性认识,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 能。 2、 具有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 制仪器装置简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 一般事故等等的能力。 3、 掌握常见化学仪器使用规则,保养原理,从动手中熟练操作技能。 4、 从实验事实中认识无机化学热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基本原理。 学会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分离提 纯方法。能对实验异常原因进行分析,找到产生的原因。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 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精神。 (二) 实验基本要求 (1) 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单独设课。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实 验教学进度,从基本操作练习入手,逐渐提高要求和加大训练力度。开学后,应 向学生讲清本学期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 期末考试办法、计分方式以及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 本课程设置的实验,每个实验都包括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与 反应原理(或数据记录处理和结果)、实验报告等4个环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 行预习,预习报告或实验设计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 实验1人一组(难度大的制备实验或仪器测定实验可2人一组)。每个实 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于独立分析,力 争自己解决。 (4) 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在实验室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或不 良习惯,解答疑难问题,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学生若实验失败,应找出原因, 经老师同意后方可重做实验。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 (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 Experime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s 2、课程编号:132000771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4、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80学时,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122学时 6、实验学时:32学时, 7、实验学分:1学分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 9、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10、大纲执笔:应用电子教研室王艳红职称:副教授 11、大纲审批:

12、制定时间:2006年3月19日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是非电类专业一门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验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电路与电子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电路与电子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实践基础和实践理论为主,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它把测量方法、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融在相应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实践与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电路的能力。 2、掌握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方法和测试技能。

办公软件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熟练掌握应用键盘输入中英文,掌握Window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掌握Office xp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从事办公室文员文秘等办公室的资料文档整理工作。 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培训目标具体如下: 1.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1)掌握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键盘、鼠标基本操作键的功能 (3)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概念 (4)掌握文件命名的基本规则、文件的常见类型 (5)Word窗口下工具栏、主要菜单的功能和使用 (6)Excel的基本功能、工作薄(工作薄文件.xls)、工作表(工作表标签)、单元格 和区域的概念 (7)掌握搜索引擎的作用 2.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的基本使用;相关属性的基本设置、文 件及文件夹管理和控制面板中的常规操作 (2)熟练掌握键盘指法,中英文的录入 (3)熟练掌握文档编辑,排版,表格与公式的制作;掌握图文混排技巧 (4)熟练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公式与函数的基本使用;各种图表的操作应 用;数据清单的使用与管理 (5)熟练掌握创建和保存演示文稿,幻灯片的文本格式设置和编辑排版,熟练插入 图片、艺术字、声音及图表和表格,进行幻灯片的打包和放映。 (6)熟练掌握浏览Internet的基本方法、网页的保存与收藏、Internet Explorer的设置、 搜索引擎的使用Word、Excel两个模块的操作技能及Internet的应用

二、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议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序为初中结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有一定文化基础,对 计算机感兴趣的学员。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多媒体设备时行实操演示,实例讲解。 3、利用“任务式驱动”的教法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4、办公软件应用,重点是让学员掌握。 三、培训课时安排 总学时:223课时 理论知识课时:27课时 操作技能课时:191课时 机动课时:5课时 具体培训课时分配见下表: 培训课时分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