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

物理化

总复习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U Q W

?=+只适用于:

(A)单纯状态变化(B)相变化

(C)化学变化(D)封闭体系的任何变化

2.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在300K 时绝热压缩到500K ,则其焓变H ?约为:

4157J

3. 关于热和功,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功和热只出现在体系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只存在于体系和环境的界面上

(B )只有封闭体系发生的过程中,功和热才有明确的意义

(C )功和热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可称为被交换的能量 (D )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过程,如果内能不变,则功和热对体系的影响必

互相抵消

4.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D

(A )单质的焓值均为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体系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5. 下列过程中,体系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

(A )不可逆循环过程 (B )可逆循环过程

(C )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D )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6. 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关系中那个是不正确的?答案:A

(A )0)T

U

(

V =?? (B ) 0)V U (T =?? (C ) 0)P U (T =?? (D ) 0)P H (T =??

7.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中,哪一组的描述是正确的?

(A ) Q = 0 ;H ? =0;P ?< 0 (B ) Q = 0 ;H ? = 0;P ?> 0 (C ) Q > 0 ;H ? =0;P ?< 0 (D ) Q < 0 ;H ? = 0;P ?< 0 8. 3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初态T 1=300 K 、p 1=100kPa 反抗恒定的外压

50kPa 作不可逆膨胀至终态T 2=300 K 、p 2=50kPa ,对于这一过程的Q= 3741J 、W= -3741 J 、U ?= 0 、H ?= 0 。

9. 在一个绝热的刚壁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物系的温度从T 1升高到

T 2,压力从p 1升高到p 2,则:Q = 0 ;W = 0 :U ? = 0。

10. 当理想气体反抗一定的压力作绝热膨胀时,则:答案:D

(A ) 焓总是不变 (B ) 内能总是增加 (C ) 总是增加 (D ) 内能总是减少

11. 若要通过节流膨胀达到致冷的目的,则节流操作应控制的条件是: (A )H )P T (

??=μ <0 (B )H )P T (??=μ>0 (C )H )P

T

(??=μ=0 (D )不必考虑μ的数值

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压力p 1可逆膨胀到压力为p 2,则等温膨

胀的终态体积与绝热膨胀的终态体积之间的关系是:答案:A

(A )前者大于后者 (B ) 前者小于后者 (C ) 二者没有关系 (D )二者相等

13.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273K 及 200kPa 的初态,经pT =C (常数)的

可逆途径压缩到400kPa 的终态,则该过程的U ?= -1702J 。

14.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温度为300K 绝热压缩到500K 时,其焓变H ?为

4157J 。

15. 从定义 U H pV =-出发,推断下列关系中的不正确者:答案:C (A ) p p U H ()()p V V ??=-?? (B ) p p p U T

()C ()p V V ??=-?? (C ) p p p U H T (

)()()T V T V ???=-??? (D ) p p p U H T

()()()p V T V

???=-??? 16. 盖斯定律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答案:D

(A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B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C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D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函数的基本特性

17. 当某化学反应的0C m .P r π?时,则该过程的)T (H m r ?随温度的升高而 答

案:A

(A )下降 (B )升高 (C )不变 (D ) 无一定规律

18. 氢气和氧气以2:1的比例在绝热的钢瓶中反应生成水,在该过程中

(A )0H =? (B )0T =? (C )p 0?= (D )0U =? 19. 在体系温度恒定的变化过程中,体系与环境之间:答案:D (A )一定产生热交换 (B )一定不产生热交换 (C )不一定产生热交换 (D )温度恒定与热交换无关 20. 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知反应A →2B 的反应热1H ?及反应2A →C 的

反应热2H ?,则反应C →4B 的反应热3H ?是:答案:D

(A )21H ?+2H ? (B ) 2H ?-21H ? (C ) 2H ?+1H ? (D ) 21H ?-2H ? 21. 298K 时,石墨的标准生成焓0298.f H ?为:答案:C

(A ) 大于零 (B )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不能确定

22. 1mol 液体苯在298K 时,置于弹式量热计中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和二氧

化碳气体,同时释放出热量3264kJ ,则其等压燃烧热P Q 约为:答案:C (A ) 3268 kJ (B ) -3265kJ (C ) -3268 kJ (D ) 3265 kJ

23. 若已知 H 2O (g )和CO (g )在298 K 时的标准生成焓0298.f H ?分别为:-

242 kJ.mol -1及-111 kJ.mol -1,则反应)g (CO )g (H )s (C )g (O H 22+→+的反应热为 131 kJ 。

24. 已知3()CH COOH l 、2()CO g 、2()H O l 的标准生成热01(.)f m H kJ mol -?分别为:-

484.5、-393.5、-285.8,则3()CH COOH l 的标准燃烧热0

1(.)C m

H kJ mol -?是: (A ) 874.1 (B ) -874.1 (C ) - 194.8 (D ) 194.8 答案:B

25. 已知反应 )l (O H )g (O 2

1

)g (H 222→+ 的热效应H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H ?为H 2O (l )的生成热 (B ) H ?为H 2(g )的燃烧热 (C ) H ?与反应的U ?的数值不相等(D ) H ?与0H ? 的数值相等 26. 已知反应22C(s)O (g)CO (g)+→ 的热效应H ?,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A )H ?是2CO (g)的生成热 (B ) H ?是C(s)的燃烧热 (C ) H ?与反应的U ?的数值不相等 (D ) H ?与反应的U ?的数值相等

已知反应)g (O H )g (O 2

1)g (H 222→+的热效应H ?,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答案:B

(A )H ?为H 2O (g )的生成热 B ) H ?为H 2(g )的燃烧热 (C ) H ?是负值 (D ) H ?与反应的U ?数值不等

27. 已知25℃时,反应)g (HCl )g (Cl 2

1)g (H 2122→+的等压热效应H ?为-92.3

kJ ,则该反应的等容热效应U ?为: (A ) 无法知道 (B ) 一定大于H ? (C ) 一定小于H ? (D ) 等于H ?

28. 用键焓来估算反应热时,反应26242C H (g)C H (g)H (g)→+的热效应H ?是:答

案:B

(A ) [E C-C + E C-H ]-[E C=C + E C-H + E H-H ] (B )[E C-C +6 E C-H ]-[E C=C +4 E C-H + E H-H ]

(C ) [E C=C + E C-H + E H-H ]-[E C-C + E C-H ] (D )[E C=C + 4E C-H + E H-H ]-[E C-C + 6E C-H ]

29. 已知温度T 时,各反应的反应热H ?如下:答案:B

)g (H C )s (C 2)g (H 222→+ 0)a (H ?=226.8 kJ mol -1

)l (O H )g (O 2

1)g (H 222→+ 0)

b (H ?=-286.0 kJ mol -1

; )g (CO )s (C )g (O 22→+ 0)c (H ?=-393.5 kJ mol -1

)l (O H 2)g (CO 2)g (O 2

5)l (CHO CH 2223+→+ 0)d (H ?=-1167 kJ mol -1

则反应 )l (CHO CH )l (O H )g (H C 3222→+ 的反应热0r H ?(kJ mol -1)为: (A )-526.3 (B ) -132.8 (C ) 132.8 (D ) 526.3

30. 若规定温度T 、标准态下的稳定单质的焓值为零,则稳定单质的内能规定

值将是:

(A ) 无法知道 (B ) 总是正值 (C ) 总是负值 (D ) 总是零 答案:C

31. 已知PbO(s)在18℃的生成热为 -219.5 kJ mol -1,在18℃至200℃之间,

Pb(s)、O 2(g)及PbO(s)的平均热容各为 0.134、0.900、0.218 JK -1g -1,则在200℃时PbO(s)的生成热为 —218.32 kJ mol -1。

32. 在573 K 及0至60P 0的范围内,2N (g)的焦尔-汤姆逊系数可近似用下式

表示: 714J T H T

(

) 1.4210 2.6010p P

---?μ==?-??(式中p 的量纲是Pa )。2N (g)自60100kPa ?作节流膨胀到20100kPa ?,则体系温度的变化T ?为 -0.15 K 。

33. 使25℃、100kPa 的1mol 氦气(理想气体)膨胀到

10kPa 。经过(1)等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计算各过程的W 、U ?、H ?并进行比较。

解:(1)等温可逆膨胀:

12100ln

8.314298ln 570510p kPa W p dV nRT J p kPa

=-=-=-??=-?外 (2)绝热可逆膨胀:5113513

212100298118.610p T T K p γ

γ

-

-??

??=== ?

?

??

??

(3)绝热地、突然使压力减至10kPa 膨胀。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1. 工作在100℃和25℃的两个大热源间的卡诺热机的效率η= 20% ,熵变S ?=

0 。

2. 理想气体在绝热可逆膨胀过程中:答案:B

(A ) 内能增加 (B ) 熵不变 (C )熵增大 (D ) 温度不变

3. 关于熵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D

(A )每单位温度的改变所交换的热为熵 (B )不可逆过程的熵将增加

(C )可逆过程的熵变为零 (D )熵和体系的微观状态数有关

4. 在隔离体系中发生一具有一定速度的变化,则体系的熵:答案:C (A ) 保持不变 (B )总是减少 (C )总是增大 (D )可任意变化

5. 在-20℃和p 0下,1mol 的过冷水结成冰,则物系、环境及总熵变应该是:

答案:D

(A )0S π系? ;0S π环?;0S π总? (B ) 0S φ系? ;0S φ环?;0S φ总? (C )0S π系? ;0S φ环?;0S π总? (D ) 0S π系? ;0S φ环?;0S φ总? 6. 1mol 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使体积增大10倍,则体系的熵变为:答案:

B

(A )0S =? J.K -1 (B ) =S ?19.1J.K -1 (C ) φS ?19.1J.K -1 (D )

=?S 8.314J.K -1

7. 1mol 的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完全汽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答案:C (A ) 蒸气压 (B ) 汽化热 (C ) 熵 (D ) 自由能 8. 液体水在100℃及p 0下汽化,则该过程:答案:D

(A ) 0H =? (B ) 0S =? (C ) A 0?= (D ) 0G =?

9. 在300K 时,5mol 的理想气体由1dm 3等温可逆膨胀到10dm 3,则该过程的

熵变S ?是:

(A )11.51R (B )—11.51R (C ) 2.303R (D ) —2.303R 答案:A

10. 一卡诺热机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当工作物质为理想气体时,

热机的效率为42%。如果改用液体工作物质,则其效率应当:答案:C (A ) 减少 (B ) 增加 (C ) 不变 (D ) 无法判断 11. 求任一不可逆绝热过程的熵变,可以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求得?答案:C

(A )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绝热过程 (B ) 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等温过程

(C )初终态相同的可逆非绝热过程 (D ) 以上(B )和(C )均可以 12.

在标准压力下,90℃的液态水汽化为90℃的水蒸气,体系的熵变为:

答案:A

(A ) 0S φ体系? (B ) 0S π体系? (C ) 0S =?体系 (D ) 难以确定 13. 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绝热可逆压缩过程:答案:C

(A )0U =? (B )A 0?= (C )0S =? (D )0G =? 14. 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出发,分别经(1)绝热可逆膨胀;(2)多方过程膨

胀,到达同一体积2V 。则过程(1)的熵变1S ?和过程(2)的熵变2S ?之间的关系为:答案:B

(A ) 21S S ??φ (B ) 21S S ??π (C )21S S ?=? (D )两者无确定关系

15. 对于1mol 范德华气体[m 2

m a (p )(V b)RT V +-=],则T )V

S

(??为: (A )

b V R - (B ) V R

(C ) 0 (D ) b

V R -- 答案:A (

)()T V S p

V T

??=??

16. 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V p(b)RT n

-=。式中n 为物质的量,b 为常数。如果

该气体经一等温过程,压力自1p 变到2p ,则下列状态函数的变化,何者为零?

(A ) U ? (B ) H ? (C ) S ? (D ) G ? 17. 热力学基本关系之一dG SdT Vdp =-+适用的条件是:答案:D (A ) 理想气体 (B ) 等温等压下

(C ) 封闭体系 (D ) 除膨胀功外无其它功的封闭体系

18. 已知Pb 的熔点为327℃,熔化热为4.86 kJ.mol -1,则1摩尔Pb 在熔化过程

的熵变为:

(A ) 14.9 J.K -1 (B ) -14.9 J.K -1 (C ) 8.10 J.K -1 (D ) —8.10 J.K

-1

答案:C

19. 对1mol 理想气体,其T S ()p

??为:答案:D T p

S V ()()p

T ??=-?? (A )R (B ) 0 (C )

V

R

(D )R p -

20. 当100J 的热量从300K 的大热源传向290K 的另一大热源时,整个过程中

体系所引起的熵变是:答案:D

(A ) 0.6782 J.K -1 (B ) —0.0115 J.K -1 (C ) 0.0115J.K -1 (D ) —0.6782J.K -1

21. 1mol 理想气体在273K 、1p 0时等温可逆膨胀到0.1p 0,则过程的G ?为:答

案:D

(A )1249 Jmol -1 (B ) 5226 Jmol -1 (C ) 5226 calmol -1 (D ) -5226 J

22. 在298K 和1p 0下,硝酸钾溶解在水中时将吸收热量,对此过程:答案:B

(A )0S π? (B )0S φ? (C )0S =? (D )298

H

S ?=

?

23. 如右图,当把隔板抽走后,左右两侧

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发生混合,则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A ) 0.994JK -1 (B ) 0

(C ) 4.16JK -1 (D ) –4.16JK -1 答案:C

24. 在上题中,若一侧的N 2(g )换成O 2(g ),其它条件不变,当把隔板抽

走时,其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答案:B

(A ) 0.994JK -1 (B ) 0 (C ) 4.16JK -1 (D ) –4.16JK -1

25. 对于只作膨胀功的封闭体系,T

G

(

)p ??的值为:答案:A (A ) 大于零 (B )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不能确定

26. 使一过程其G ?=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C

(A ) 可逆绝热过程 (B ) 等容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C ) 等温等压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D ) 等温等容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27. 使一过程其S ?=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A (A ) 可逆绝热过程 (B ) 等容绝热过程 (C ) 绝热过程 (D ) 等压绝热过程

28. 使一过程其H ?=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D (A ) 可逆绝热过程 (B ) 等容绝热过程

(C ) 绝热过程 (D ) 等压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可逆过程

29. 理想气体与温度为TK 的大热源相接触作等温膨胀吸热Q J ,而所作的功

是变到相同终态的最大功的20%,则物系的熵变为:答案:A (A ) T Q 5S =

? (B ) T Q S =? (C ) T 5Q S =? (D ) T

Q S =-?

30. 在纯物质的T -S 图中,通过某点可分别作出等容线和等压线,其斜率分

别为V )S T (

??及P )S

T

(??,则在该点两曲线的斜率的关系是:答案:C (A )V )S T (

??πP )S T (??(B )V )S T (??=P )S T (??(C )V )S T (??φ及P )S

T

(??(D )无确定关系 31. 在标准压力下,过冷水凝结成同温度的冰,则过程中应有:答案:C

(A )0S φ体系? (B )0S π环境? (C )0)S S (φ环境体系?+? (D )0)S S (π环境体系?+? 32. 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示为:答案:B

(A )在绝对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B )在绝对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C )在摄氏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D )在摄氏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33. 在0℃到100℃的范围内,液态水的蒸气压p (Pa )与温度T (K )的关系

式为2265

ln p 17.60T

=-+。某高原地区的气压只有60kPa ,则该地区水的沸点为:

(A ) 343.3K (B ) 70.3K (C ) 343.3℃ (D ) 373K 答案:A 34. 某非缔合液体在正常沸点时摩尔汽化熵为88J.K -1.mol -1,汽化热为

22kJ.mol -1,则其正常沸点最接近于:答案:C

(A )500℃ (B )500K (C )250K (D )100℃

35. 特鲁顿规则适用于:答案:D

(A )任何纯液体 (B )二元溶液 (C )缔合液体 (D )正常液体

36.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某液态物质的蒸气压p 与温度T 的关系式为:

A

ln p B T

=-

+。则在该温度范围内,该物质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为:AR 。

37. 试计算1mol 液态水在100℃、标准压力下向真空蒸

发变成100℃、标准压力下的水蒸汽的Q 、W 、U ? 、H ?、

S ?、A ? 、G ?、S ?环、S ?总。已知水的正常汽化热为

40.76kJ.mol -1。假定蒸汽为理想气体。

解: 0

000022(100)(100)p H O l C p H O g C p ???→外

=、

、、、 38. 1 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p 1= 2p 0、V 1=11.2dm 3,沿 p T ? = 常数的可逆途

径压缩至p 2= 4p 0。试求此过程的Q 、W 、U ? 、H ?、S ?、A ? 及G ? 。(已知该物质初态的规定熵S 1=100 J.K —1.mol —1 ) 解:11112121273136.5222

p T p V T T K p nR =

==== 39. 试计算-15℃、标准压力下,1摩尔过冷水变成冰这

一过程的熵变S ?,并与实际过程的热温商比较,判断此过程是否自发。已知:水和冰的等压摩尔热容分别为75 J.K

1

mol -1和37 J.K -1mol -1,0℃时冰的熔化热Δfus H 0=6025

J.mol -1。(1)请画出计算S ?的方框图;(2)计算该过程的熵变S ?;(3)计算该过程的焓变H ?;(4)计算该过程环境的熵变S ?环

;(5)用熵判据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性。(答

案有误S ?)

解:21123..122

ln ln f m p l p s H T T

S S S S nC nC T T T ??=?+?+?=++ 自发变化

40. 在298K 时,1mol 2N (理想气体)从p 0绝热不可逆、等压压缩到终态压力

为4p 0。已知2N 在298K 、p 0时,1mol 2N 的规定熵为191.5 J.K -1mol -1。求该过程的Q 、W 、U ?、H ?、G ?、A ?、S ?和孤S ?。

解:0Q = (2分)

第三章 热力学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1.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偏摩尔数量?答案:A (A ) (

j n .P .T i )n U ?? (B ) (j T.V.n i A )n ?? (C ) (

j n .P .S i )n H ?? (D ) (j n .P .T i

)n ?μ? 2.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化学势?答案:B

(A ) (

j n .P .T i )n U ?? (B ) (j T.V.n i

A

)n ?? (C ) (

j n .P .T i )n H ?? (D ) (j n .V .T i )n G ?? 3.

在273K 和标准压力下,水的化学势)l (O H 2

μ和水汽的化学势)g (O H 2

μ的关系式:答案:B

(A ) )l (O H 2

μ =)g (O H 2

μ (B ) )l (O H 2

μ <)g (O H 2

μ

(C ) )l (O H 2

μ >)g (O H 2

μ (D )无法知道

4.

298K 和标准压力下,有两瓶萘的苯溶液,第一瓶为2dm 3(溶有0.5mol 萘),第二瓶1为dm 3(溶有0.25mol 的萘)。若以1μ和2μ分别表示两个瓶子中萘的化学势,则:

(A ) 1μ=22μ (B ) 1μ=2

1

2μ (C ) 1μ=102μ (D ) 1μ=2μ:答案:D

5.

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溶液之后将会引起:答案:C

(A ) 熔点升高 (B ) 沸点降低 (C ) 蒸气压降低 (D ) 总是放出热量

6.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总蒸气压:答案:B

(A ) 与溶液的组成无关 (B ) 介于二纯组份的蒸气压之间 (C ) 大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D ) 小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7.

在100kPa 下,由0.002mol 的气体溶解在1000g 水中。当在相同温度下压力增大为200kPa 时,就有0.004mol 该气体溶于1000g 水中。描述这一实验规律的定律是:

(A)波义耳定律(B)拉乌尔定律(C)道尔顿分压定律(D)亨利定律答案:D

8. 在讨论稀溶液蒸气压降低规律时,溶质必须是:答案:C

(A)挥发性溶质(B)电解质(C)非挥发性溶质(D)气体物质

9. 苯和甲苯能形成理想溶液。在20℃时,液体苯的饱和蒸气压p1为9960 Pa,

液体甲苯的饱和蒸气压p2为2973 Pa。当20℃时,与等摩尔的苯和甲苯的混合液呈平衡的蒸气中苯的物质的量分数y1是:答案:D

(A) 1 (B) 0.3 (C) 0.23 (D) 0.77

10. A和B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某纯液体A的蒸气压为1000kPa,

某纯液体B的蒸气压为500kPa。当A和B的二元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的摩尔分数为0.667 。

11. 在温度TK时,某纯液体的蒸气压为11732 Pa。当0.2mol的一非挥发性溶质

和0.8mol的该液体形成溶液时,溶液的上方蒸气压为5333 Pa。假设蒸气是理想气体,则在该溶液中溶剂的活度系数是0.568 。

12. 在温度T时,某纯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为A p*、化学势为0Aμ。已知在标准压

力下该纯液体的凝固点为0

T。当A中溶入少量与A不形成固态溶液的溶质

f

而成为稀溶液时,上述三物理量分别为

p、Aμ及f T,则:

A

(A)

p* >A p(B)0Aμ< Aμ(C)0f T > f T

A

13. 0.005 molkg-1的硫酸钾水溶液其沸点较纯水的沸点升高了0.0073℃。已知水

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K和沸点升高常数b K分别为1.86和0.52,则该

f

溶液的凝固点(以℃表示)是:答案:C

(A)-0.0018 (B) 5.222 (C)-0.0261 (D)-0.0020

14.

在15℃时,纯水的蒸气压为1705 Pa ;当1mol 不挥发溶质溶解在4.559mol 的水中形成溶液时,蒸气压为596 Pa 。则溶液中的水和纯水中的水的化学势差011μ-μ为:答案:B

(A ) 2517 J (B ) -2517 J (C ) 2602 J (D ) -2602 J

15.

液体氯仿(1)和液体丙酮(2)形成非理想溶液。在温度TK 时,测得液体上方总蒸气压为29400 Pa ,蒸气中丙酮的物质的量的分数y 2=0.818。而该温度下纯氯仿的饱和蒸气压为29571 Pa 。则在溶液中氯仿的活度1a 为:答案:C

(A ) 0.183 (B ) 0.823 (C ) 0.181 (D ) 0.813

16.

人的血浆可视为稀溶液。其凝固点为-0.56℃。已知水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为1.86,则37℃时血浆的渗透压为 57.7610?Pa 。

17.

在298K 时,向甲苯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为0.6的苯-甲苯的1mol 理想溶液中加入微量分数的纯苯。则对每摩尔的苯来说,其G ?= -2270 J 、H ?= 0 、S ?= 7.618J.K -1 。

18.

在0℃、200kPa 时,水的化学势和冰的化学势之间的关系为:答案:B (A )水的化学势高 (B )水的化学势低 (C )两者相等 (D )不可比较

19.

在90℃、p 0下,水的化学势与水蒸气的化学势的关系为:答案:B (A )两者相等 (B )水的化学势小 (C )水的化学势大 (D )

无法确定

20.

2molA 物质和3molB 物质在等温等压下混合形成液体混合物。该体系中A 和B 的偏摩尔体积分别为17.9cm 3.mol -1和21.5 cm 3.mol -1,则混合物的总体积为:答案:C

(A )96.7cm 3 (B )98.5 cm 3 (C )100.3 cm 3 (D )89.5

cm 3

21.

在288K 时,液体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702 Pa ,0.6mol 的不挥发溶质B 溶于0.540kg 的水时,蒸气压下降42 Pa ,溶液中水的活度系数应该为:答案:D (A )0.9804 (B )0.9753 (C )1.005 (D )0.9948

22.

有一水和乙醇形成的混合溶液。水的摩尔分数为0.4,乙醇的偏摩尔体积为57.5ml ,水的偏摩尔体积为16.18ml.mol -1。用4mol 水和6mol 乙醇混合,其体积为 410 ml 。

23.

在25℃时将2克某化合物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与在25℃将0.8克葡萄糖(6126O H C )和1.2克蔗糖(112212O H C )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相同。(1)求此化合物的分子量;(2)此化合物溶液的冰点是多少?(3)此化合物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是多少?(已知水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为1.86。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3.76mmHg ,题中稀溶液的密度可取1g.cm 3) 解:cRT mRT ∏== 12()mRT m m RT =+ 12m m m =+

第四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

1.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体系的分类,常按其组成粒子能否可以区分来进行。按此原则:

(A )气体和晶体皆属于定域子体系 答案:C (B )气体和晶体皆属于离域子体系

(C )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定域子体系 (D )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离域子体系

2. 理想气体平衡态时的微观状态数为:(1)!!(1)!!

i

n i i i j i i i i i n g g t n g n +-=≈-∏∏

;晶体中最可几分布的微观状态数为!!

i

n i j i i g t N n =∏。

3.

三维平动子基态能级的简并度为:3(22

21x y z n n n ++=),第一激发态能级的简

并度为 3,平动能为3

2

2t mV

8h 14=

ε的能级的简并度为3。

4.

CO 2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 3 ,转动自由度为 2 ,振动自由度为

4 ,分子的对称数为 1 ,转动配分函数为 228r r

IkT T

q h π==

Θ。 5.

系综可以分为 微正则 系综、 正则 系综、 巨正则 系综三类。正则系综的配分函数Z 定义为:()i

E kT

i i

Z E e

-=Ω∑。粒子配分函数q 的

定义为 i

kT

i i

q g e

ε-

=∑。对定域子独立子体系,Z 和q 的关系为:N Z q =,对

离域子独立子体系,Z 和q 的关系为!

N

q Z N =。

6.

在分子的各配分函数中和压力有关的是:答案:A

(A )平动配分函数 (B )转动配分函数 (C )振动配分函数 (D )电子

配分函数

7.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答案:D

(A )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 (B )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 )宏观体系的平衡性质 (D )体系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关系

8.

为了研究方便,常将统计热力学体系分为独立子体系和离域子体系。下面各体系中属于独立子体系的是:答案:C

(A )纯液体 (B )理想溶液 (C )理想气体 (D )实

际气体

9.

对于U 、N 、V 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答案:C

(A )Boltzmannn 分布定律 (B )分子运动论 (C )等几率假定 (D )统

计学原理

10.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选择不同时,必定影响:答案:A (A )配分函数的数值 (B )粒子的分布规律 (C )体系的微观状态总数 (D )各个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其某一种分布的微观状态数j t 为:答案:B

(A )∏=i i g i j !n n !N t i (B ) ∏=i i n i j !n g !N t i (C ) ∏=i i g i j !n n t i (D ) ∏=i i n i j !

n g t i

12.

对宏观量一定的热力学封闭体系而言,任何分布应满足:答案:D (A ) ∑=N n i (B ) i i n U ε=∑

(C ) N 与V 一定 (D ) ∑=N n i 及i i n U ε=∑

13.

Boltzmann 统计认为:答案:A

(A )Boltzmann 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也就是平衡分布; (B )Boltzmann 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也不是平衡分布; (C )Boltzmann 分布只是最可几分布,但不是平衡分布; (D )Boltzmann 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但却是平衡分布。

14.

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式对于定域子物系和离域子物系都相同的是:答案:C

(A ) G 、F 、S (B ) U 、H 、S (c ) U 、H 、C V (d )

H 、G 、C V

15.

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在室温下的一般物理化学过程,若欲通过配分函数来求过程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则:答案:C

(A )必须同时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电子和原子核的配分函数的值; (B )只须获得平动这一配分函数的值; (C )必须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的配分函数; (D )必须获得平动、电子、核的配分函数。

16.

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对热力学函数影响的是:答案:C (A )U 、H 、S 、G 、F 、C V 的值均没有影响,即都不变; (B )U 、H 、S 、G 、F 、C V 的值均有影响,即都改变; (C )S 和C V 值没有影响,而U 、H 、G 、F 都改变; (D )U 、H 、G 、F 的值没有影响,而S 、C V 的值改变。

如果一个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为13104?s -1,则其振动特征温度为:答案:B

(A )83.3K (B )1920.6K (C )833K (D )120K

18. 已知HI 的转动惯量为451043.7-?kg.m 2,则其转动特征温度为:答案:A

(A )0.0542K (B )18.45K (C )0.0113K (D )0.0257K

19. Boltzmann 气体和量子气体的相同之处在于:答案:B

(A )粒子都有相应的配分函数 (B )粒子都是近独立子体系,其分布都是最可几的(C )微观状态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D )它们的分布规律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20. 某个粒子的电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为21100.3-?J 。在温度为300K ,两个能级为非简并的情况下,该粒子的电子配分函数为:答案:A (A )1.4845 (B )3.064 (C )0.4845 (D )2.485 21. 宏观测定的某种物理量实际上是相应微观量的:答案:D (A )算术平均值 (B )几何平均值

(C ) 综合反映 (D )统计平均值或时间平均值 22. 等几率原理只适用于:答案:B

(A )非孤立体系 (B )处于平衡态的孤立体系 (C )未达平衡的孤立体系 (D )近平衡的孤立体系

23. 设有6个可辨粒子,分配在三个能级1ε、2ε、3ε ,其中n 1=3,n 2=2,n 3=1。

若不考虑能级的简并度,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60!

i

n i j i i g t N n ==∏。若各能

级的简并度分别为14g =、23g =、31g =,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

!34560!i

n i j i i

g t N n ==∏。若粒子不可区分,上述问题(1)的答案是:

(1)!1!(1)!i i j i

i i n g t n g +-==-∏

。 问题(2)的答案是:(1)!

120!(1)!i i j i i i

n g t n g +-==-∏。

24. 通常情况下,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的能级间隔平动ε?、转动ε?、振动ε?分别约为:10

-16

kT 、10-2

kT 和10kT ,则相应的Boltzmann 因子kT

e

ε?-

各为1 、

0.99 、 54.510-?。

25. 当热力学体系的熵值增加0.5 JK -1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

1

2

ΩΩ为:223.6210e ? 。 26. 应用Boltzmann 分布定律,求25℃时,在二个非简并的不同能级上的粒子分配数之比为:0.035。(设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8.314 kJ.mol -1) 27. 利用Boltzmann 分布定律,推导独立子体系的能量公式:2N.V

ln q

U NkT (

)T ?=? 证明:i

i kT i kT i i i i i i i

i g e N

U n N g e q q εε

εεε-

-===∑∑∑

28. 计算1000℃,100kPa 时,NO 分子的平动配分函数、平动能、平动熵、转动配分函数、转动能、转动熵、振动配分函数、振动能、振动熵、全配分函数和NO 气体的摩尔内能和摩尔熵。(已知NO 的相对分子量为30、转动惯量为16.4×10-47kgm 2、振动频率为 5.72×1013 s -1,忽略电子和核对内能和熵的贡献)

解:3

2

2

2t mkT q V h

π??

= ??

?

五章 化学平衡

1.

在880℃时,)s (CaCO 3分解为)s (CaO 和)g (CO 2,平衡时测定)g (CO 2的分压为

2CO p 大于1标准压力。如果反应为)g (CO 2)s (CaO 2)g (CaCO 223+=,则反应的标

准平衡常数0

K =220

(

)1CO p p

f 。

2.

已知298K 时反应242N O (g)2NO (g)?的0K 为0.1132。今在相同温度且)g (O N 42及)g (NO 2的分压均为101.325 kPa 的条件下,反应将是:答案:D (A ) 向生成 )g (NO 2 的方向进行 (B ) 正好达到平衡

(C ) 难以判断其进行方向 (D )向生成)g (O N 42 的方向进行

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9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一切现实的电化学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而应用Nernst 方程式处理电化学体系时,都有一个前提,即该体系需处于热力学平衡态。从而可见,应用Nernst 方程所能研究的问题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不可逆电极过程进行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要使电化学反应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无论是原电池的放电或是电解过程,在体系中总是有显著的电流通过。因此,这些过程总是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研究不可逆电极反应及其规律性对电化学工业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工艺流程、能量消耗、产品单耗等因素。我们将讨论电解过程中在电极上进行的不可逆反应,从中得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规律,将它们可应用于电镀、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等方面。 本章将主要介绍通电使体系发生化学变化即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对于在有电流通过电极的所发生的极化作用的原因也作了介绍。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 2、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 3、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第一节 分解电压 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当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分别在电极上起还原和氧化反应,从而获得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若外加一电压在一个电池上,逐渐增加电压直至使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发生逆转,这就是电解。 实验表明,对任一电解槽进行电解时,随着外加电压的改变,通过该电解槽的电流 亦随之变化。 图9.1 分解电压的测定装置 例如,使用两个铂电极电解HCl 溶液时,使用图 9.1的线路装置,改变可变电阻,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 的读数,则可测量电解槽两端电位差与电流强度的关系 曲线。 开始时,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 解槽;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当电流增加到某一点 后,电流随电压增大而急剧上升,同时电极上有连续的

大学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 尔体积。∑*A 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 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RT nb V V an p =-+))(/(22 式中a 的单位为Pa · m 6 · mol -2,b 的单位为m 3 · mol -1,a 和b 皆为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为几个MPa 的中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6. 维里方程 ......)///1(3m 2m m m ++++=V D V C V B RT pV 及 ......)1(3'2''m ++++=p D p C p B RT pV 上式中的B ,C ,D,…..及B’,C’,D’….分别称为第二、第三、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皆是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适用的最高压力为1MPa 至2MPa ,高压下仍不能使用。 7. 压缩因子的定义 )/()/(m RT pV nRT pV Z == Z 的量纲为一。压缩因子图可用于查找在任意条件下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但计算结果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只适用于近似计算。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理化学试验-华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Ⅰ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Ⅰ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代码:147012 学分:0.5 课程总学时:16 实验学时:16 (其中,上机学时:0)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否 课程类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领域实验 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否 面向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先修课程: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 大纲编制人:课程负责人张震实验室负责人刘仕文 一、教学信息 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是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的训练。 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实验中常用多种物理测量仪器。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测量技术的训练及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包括下列内容: (1)热力学部分量热、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实验是这部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选择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组分的活度系数或热分析等方面的实验。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物理化学 第一章溶液热力学 1、活度相互作用(1.4) 若选“亨利假想态”为标准态,有 若选遵从Herry定律、的状态为标准态,则有 式中,亦分别称作组分j对组分i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和组分i的自身交互作用系数。 2、正规溶液模型及性质(1.9) 正规溶液的定义: 当极少量的一个组分从理想溶液迁移到具有相同组成的实际溶液时,没有熵的变化,总的体积不变,后者叫正规溶液。 特点:1)、质点分布完全无序。 2)、 3)、 正规溶液模型特点: 1)形成正规溶液的各组分质点半径相似,交换位置不会改变原有的晶格结构。2)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种近程力,所以,以质点间的相互作用能计算混合焓时,只考虑最邻近质点间的键能。 3)溶液中质点的排列是完全无序的,混合熵等于理想溶液的混合熵。 第二章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 1、化学反应的ΔG和ΔG 。(2.1.2) (1).化学反应的ΔG和ΔG的含义不同,其中 表示一化学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化;而 表示以化学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能变化。 (2).标准态确定,ΔG 确定。 2、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应用(p58) 3、平衡移动原理(改变活度)(p86) 第三章相图 分析冷却过程(切线规则,三角形规则) 1、生成异分熔点化合物的三元系相图。(p106参考p114表格) 2、实际相图及其应用(p114) CaO-SiO2-Al2O3三元相图分析及应用

第四章熔渣及冶金熔体反应热力学 1、完全离子溶液模型(p132 例4-1) 2、熔渣的去硫能力 热力学条件:1 高温2 高碱度3 低氧势4 铁水成分合适5高硫熔渣 3、熔渣的去磷能力 热力学条件:1 较低的熔池温度2 高碱度渣3 高氧化性4 多次放渣造新渣 第五章熔锍 1、造锍反应: FeS(l)和Cu2O(l)在高温下将发生反应: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很大,表明反应向右进行得很彻底。一般来说,体系中只要有FeS存在,Cu2O就会转变成Cu2S,进而与FeS形成铜锍(FeS1.08-Cu2S),所以常常把上述反应视为造锍反应。 2、造渣反应: 熔炼炉中产生FeS的如果遇到SiO2,将按下列反应生成铁橄榄石炉渣: 炉内的Fe3O4也会与SiO2作用,生成铁橄榄石炉渣:

物理化学公式大全

物理化学公式集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δW=δW e+δW f (1)膨胀功δW e=p外dV 膨胀功为正,压缩功为负。 (2)非膨胀功δW f=xdy 非膨胀功为广义力乘以广义位移。如δW(机械功)=fdL,δW(电功)=EdQ,δW(表面功)=rdA。热Q:体系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热力学第一定律:△U=Q—W 焓H=U+pV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热容C=δQ/dT (1)等压热容:C p=δQ p/dT=(?H/?T)p (2)等容热容:C v=δQ v/dT=(?U/?T)v 常温下单原子分子:C v,m=C v,m t=3R/2 常温下双原子分子:C v,m=C v,m t+C v,m r=5R/2 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之差: (1)任意体系C p—C v=[p+(?U/?V)T](?V/?T)p (2)理想气体C p—C v=nR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pVγ=常数TVγ-1=常数p1-γTγ=常数γ=C p/ C v 理想气体绝热功:W=C v(T1—T2)=(p1V1—p2V2) 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W=(T1—T2) 热机效率:η=冷冻系数:β=-Q1/W 可逆制冷机冷冻系数:β=

焦汤系数:μJ-T==- 实际气体的ΔH和ΔU: ΔU=+ΔH=+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Q p=Q V+ΔnRT 当反应进度ξ=1mol时,Δr H m=Δr U m+RT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 Clausius不等式: 熵函数的定义:dS=δQ R/T Boltzman熵定理:S=klnΩ Helmbolz自由能定义:F=U—TS Gibbs自由能定义:G=H-TS 热力学基本公式: (1)组成恒定、不作非膨胀功的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dU=TdS-pdV dH=TdS+Vdp dF=-SdT-pdV dG=-SdT+Vdp (2)Maxwell关系: ==- (3)热容与T、S、p、V的关系: C V=T C p=T Gibbs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Gibbs-Helmholtz公式=- 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 (1)Clapeyron方程式:=式中x代表vap,fus,sub。 (2)Clausius-Clapeyron方程式(两相平衡中一相为气相):= (3)外压对蒸汽压的影响:p g是在惰性气体存在总压为p e时的饱和蒸汽压。

(冶金行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行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I考查目标 掌握冶金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正确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基本理论包括溶液热力学理论、Gibbs自由能变化的计算、应用原则及活度数据的获得原理和方法、相图基本原理及典型二三元相图基础知识、表面和界面基本理论、冶金动力学基本理论等,冶金基本熔体(熔渣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在冶金中的作用)、解决冶金实际问题常用的几种基本手段和方法(包括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灵活运用;优势区图、位势图等几种热力学状态图的构成原理及使用方法等)。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壹、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允许使用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和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6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3、计算和分析题4题,共60分 III考查内容 1、冶金热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及平衡常数,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活度及活度系数,溶液的热力学关系式,活度的计算方法,标准溶解吉布斯自由能及溶液中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 重点: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及由此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活度计算。 2、冶金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的速率,分子扩散及对流传质,反应过程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新相形成的动力学。 重点:壹、二级化学反应及壹级可逆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推导,菲克第壹、第二定律,双膜理论,未反应核模型。 3、金属熔体 熔铁及其合金的结构,铁液中组分活度的相互作用,铁液中元素的溶解及存在形式,熔铁及其合金的物理性质。 重点:活度相互作用系数及其转换关系。 4、冶金炉渣 二元系、三元系相图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类型,三元渣系的相图,熔渣的结构理论,熔渣的离子溶液结构模型,熔渣的活度曲线图,熔渣的化学性质,熔渣的物理性质。 重点:二、三元系平衡相的定量法则(直线法则和杠杆定律,重心法则),分析等温截面图和

物理化学公式大全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W Q U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作功为负。上式适用于封闭体系的一切过程。 2. 焓的定义式 3. 焓变 (1) )(pV U H ?+?=?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 2 ,m 1 d p H nC T ?=?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又称内能)变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5. 恒容热与恒压热 V Q U =? (d 0,'0)V W == p Q H =? (d 0,'0)p W == 6.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与定容热容 δ/d (/)p p p C Q T H T ==?? δ/d (/)V V V C Q T U T ==?? (2)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容热容 ,m m /(/)p p p C C n H T ==?? ,m m /(/)V V V C C n U T ==?? 上式分别适用于无相变变化、无化学变化、非体积功为零的恒压与恒容过程。 (3)质量定压热容(比定压热容) 式中m 与M 分别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 (4) ,m ,m p V C C R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7. 摩尔蒸发焓与温度的关系 2 1 vap m 2vap m 1vap ,m ()()d T p T H T H T C T ?=?+?? 式中 vap ,m p C ? = ,m p C (g) —,m p C (l),上式适用于恒压蒸发过程。 8. 体积功 ,m //p p p c C m C M ==pV U H +=2 ,m 1d V U nC T ?=?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习题(维生素)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化合物的名称与所给出的维生素名称不符? ( ) A.α-生育酚一维生素E B.硫胺素一维生素B, C.抗坏血酸一维生素C D.氰钴胺素一维生素B12 E.吡哆醛一维生素B2 2.下列哪一个辅酶不是来自维生素 ( ) A.CoQ B.FAD C.NAD+ D.pLp E.Tpp 3.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是 (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4.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是 ( ) 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E.维生素D 5.下列维生素中含有噻唑环的是 ( ) 丸维生素E2 B.维生素B1 C.维生素PP D.叶酸 E.维生素B7 6.成人及儿童因缺乏哪种维生素而导致干眼病? ( ) A.维生素]35 B.叶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B3 E.维生素B6 7.下列哪种维生素可转化为甲基和甲酰基载体的辅酶? ( ) A. 硫胺素 B.叶酸 C.维生素A D.泛酸 E.核黄素 8.下列关于维生素C结构和性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维生素C是含六个碳原子骨架的化合物 B.维生素C具有酸性是因为一COOH释放质子 C.还原型维生素C为烯醇式,而氧化型维生素C为酮式 D.还原型维生素C的元素组成为C:H:O=6:8:6 E.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化合物 9.下列哪一种维生素或辅酶不含环状结构 ( ) A.烟酸 B.四氢叶酸 C.维生素D3 D.泛酸 E.生物素 10.下列哪一种辅酶能与焦磷酸硫胺素一起在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 A.维生素B3 B‘硫辛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E.NADP 11.泛酸是CoA的组成成分,后者在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中起 ( ) A.脱羧作用 B.酰基转移作用 C.脱氢作用 D.还原作用 E.氧化作用12.下列哪个不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助因子? ( ) A.pLp B.Tpp C.硫辛酸 D.FAD E.CoA 13.下列哪一个反应需要生物素 ( ) A.羟化作用 B.羧化作用 C.脱羧作用 D.脱水作用 E.脱氨基作用 14.转氨酶的辅酶是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一个? ( ) A. 尼克酸 B.泛酸 C.硫胺素 D.磷酸吡哆醛 E.核黄素 15.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由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组成 ( ) A. 维生素B12 B.氰钴胺素 C.叶酸 D.生物素 E.CoA 16.除CoA可以作为酰基载体之外,下列哪种物质也可以传递乙酰基 ( ) A. 生物素 B.叶酸 C. Tpp D.硫辛酸 E.维生素B12 17.来自于食物的抗生物素蛋白不影响哪一种酶的催化反应? ( ) A.琥珀酸脱氢酶 B.丙酰辅酶A羧化酶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A V y 为 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 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RT nb V V an p =-+))(/(22 式中a 的单位为Pa · m 6 · mol -2,b 的单位为m 3 · mol -1,a 和b 皆为只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为几个MPa 的中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6. 维里方程 ......)///1(3m 2m m m ++++=V D V C V B RT pV 及 ......)1(3'2''m ++++=p D p C p B RT pV 上式中的B ,C ,D,…..及B‘,C‘,D‘….分别称为第二、第三、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皆是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物理量。 适用的最高压力为1MPa 至2MPa ,高压下仍不能使用。 7. 压缩因子的定义 )/()/(m RT pV nRT pV Z == Z 的量纲为一。压缩因子图可用于查找在任意条件下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但计算结果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只适用于近似计算。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冶金物理化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三元相图规则 相率 等含量规则 平行于浓度三角形的任何一边的直线,在此线上的所有点代表的体系中,与直线相对顶角代表的组元浓度均相同。 等比例规则 从浓度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任意直线,线上所有点代表的体系点中,线两侧对应的二个组元浓度之比是常数。 背向性规则:图中等比例线上物系点的组成在背离其所在顶角的方向上移动(21O O C →→)时,体系将不断析出组分C ,而其内组分C 的浓度将不断减少,但其他组分的浓度比则保持不变,此项特性称为背向性规则。 杠杆规则(直线规则):若三元系中有两个组成点M 和N 组成一个新的物系O ,那么O 点必定落在MN 连线上,其位置由M 和N 的质量M m 和N m 按杠杆规则确定,即: MO NO m m N M = 反之,当已知物系O 分离成两个互相平衡的相或物系M 、N 时,M 、N 的相点必定在通过O 的直线上,M 、 N 物系的质量由杠杆规则确定: O M m MN ON m ?= O N m MN OM m ?= 重心规则:在浓度三角形中,组成为1M 、2M 、3M 的三个物系或相点,其质量分别为1m 、2m 、3m ,混合形成一质量为O m 的新物系点O ,此新物系点则位于此三个原物系点连成的321M M M ?内的重心上(不是几何中心,而是物理重心)。O 的位置可用杠杆原则利用作图法确定(两次杠杆规则即可求出O 点): )(::O ::211332321面积比M OM M OM M M m m m ???= 切线规则:——判定相界线是共晶线还是转熔线(当然相界线也可能一段为共晶线,一段为转熔线),从而分析体 系点冷却到该相界线时析出固相的成分。分界线上任意一点所代表的熔体,在结晶瞬间析出的固相成分,由该点的切线与相成分点的连线之交点来表示;当交点位于相成分点之间,则这段分界线是低共熔线(单变线或二次结晶线);当交点位于相成分点之外,则该段分界线是转熔线。 温度最高点规则(阿尔克马德规则,或罗策布规则):——用以判断单变线上的温度最高点,从而判断温度降低时,液相成分点沿单变线进行的方向。在三元系中,若连接平衡共存两个相的成分点的连线或其延长线,与划分这两个相的分界线或其延长线相交,那么该交点就是分界线上的最高温度点。 三元系零变点的判断规则——判断零变点的性质,是共晶点还是转熔点(或包晶点) 在复杂三元系中,三条相界线的交点其自由度为零,称为零变点。若三条相界线温度降低的方向都指向该点,则此点就是三元共晶点(或低共熔点),若三条相界线的温降方向不全指向三条界线的交点,即有一条或两条相界线的温降方向离开该点,则此点称之为转熔点(或包晶点)。 三角形划分规则 连线规则:连接相邻组分点(体系基本组分点和形成的化合物)构成三角形,稳定化合物及基本组分点之间用实现连接,但它们与不稳定化合物逐渐的连线用虚线连接。 四边形对角线不相容原理:三元系中如果存在四个固相点(或组分点)构成的四边形,只有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固相可平衡共存。 体系内有几个无变量点就有几个分三角形。 划分出的三角形不一定为等边三角形。 三元无变量点的归属——就近原则 三元无变量点离那个小三角形近,该三元无变量点就是哪个小三角形的无变量点。一般来说对应的无变量点位于该三角形内时,该无变量点为共晶点;对应的无变量点位于该三角形外时,该无变量点为转熔点。 Flood 模型特点 1)熔渣完全由正负离子组成

(完整word版)大学物理化学公式大全,推荐文档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δW =δW e +δW f (1)膨胀功 δW e =p 外dV 膨胀功为正,压缩功为负。 (2)非膨胀功δW f =xdy 非膨胀功为广义力乘以广义位移。如δW (机械功)=fdL ,δW (电功)=EdQ ,δW (表面功)=rdA 。 热 Q :体系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W 焓 H =U +pV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热容 C =δQ/dT (1)等压热容:C p =δQ p /dT = (?H/?T )p (2)等容热容:C v =δQ v /dT = (?U/?T )v 常温下单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3R/2 常温下双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C v ,m r =5R/2 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之差: (1)任意体系 C p —C v =[p +(?U/?V )T ](?V/?T )p (2)理想气体 C p —C v =nR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pV γ=常数 TV γ-1=常数 p 1-γT γ=常数 γ=C p / C v 理想气体绝热功:W =C v (T 1—T 2)=1 1 -γ(p 1V 1—p 2V 2) 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W =1 nR -δ(T 1—T 2) 热机效率:η= 2 1 2T T T - 冷冻系数:β=-Q 1/W 可逆制冷机冷冻系数:β= 1 21 T T T - 焦汤系数: μJ -T =H p T ???? ????=-()p T C p H ?? 实际气体的ΔH 和ΔU : ΔU =dT T U V ??? ????+dV V U T ??? ???? ΔH =dT T H P ??? ????+dp p H T ???? ????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Q p =Q V +ΔnRT 当反应进度 ξ=1mol 时, Δr H m =Δr U m +∑B B γRT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dT B C T H T H 2 1 T T m p B 1m r 2m r ? ∑??,+=γ 热力学第二定律

傅献彩_物理化学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总结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 y B m,B B * =V ?∑* A V y A m,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适用于任意气体。 V RT n p /B B = 适用于理想气体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 R T nb V V an p =-+))(/(22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第四章 相图 作业

P344 3 (1)把含w(Ni)=30%的熔体从1600K开始冷却,试问在什么温度开始有固体析出,其组成如何?最后一滴熔体凝结时的温度和组成各为多少? (2)将含w(Ni)=50% 的合金0.24kg冷却到1550K,Ni在熔体和固体中的含量各为多少?

此为固态完全互熔系统。设开始结晶温度为IT ,终了结晶温度为FT 。 (1) IT = -0.0214x 2 + 5.8041x + 1356.5,w(Ni)=30%,即 x=30, 开始有固体析出的温度IT=1511.37K FT = 0.0142x 2 + 2.2716x + 1355, FT=1511.37, x=53,即w(Ni)=53% 开始有固体析出时组成:固体相含53%(w/w) Ni ;液态熔体含30%(w/w) Ni FT = 0.0142x 2 + 2.2716x + 1355, x=30, FT=1435.93K IT = -0.0214x 2 + 5.8041x + 1356.5, IT=1435.93K, x=14 最后一滴熔体凝结时温度T=1435.93K 最后一滴熔体凝结时组成: 固体含30%(w/w) Ni ; 液态熔体含14%(w/w) Ni; (2) IT = -0.0214x 2 + 5.8041x + 1356.5, IT=1550K, x=38.9,w(Ni)=38.9%。 FT = 0.0142x 2 + 2.2716x + 1355, FT=1550,x=61.6,w(Ni)=61.6%。 (50-38.9)W L =(61.6-50)W S , 又W L +W S =0.24kg 联立以上两式子,解方程得:W S =0.118kg , W L =0.123kg 固体含Ni=0.118*61.6%=0.073kg 熔体含 Ni=0.123*38.9%=0.047kg Cu-Ni Phase diagram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0 20 40 60 80 100 x=Ni%(w/w) T /K

物理化学公式汇总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 体。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2、 气体混合物 (1)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 n n 体积分数 /y B m,B B *=V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A 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与。 (2)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 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式中p B 为气体B,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5、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习题(脂类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辅脂酶在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 ) A.直接水解脂肪成脂肪酸和甘油 B.是合成脂肪的主要关键酶 C.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助因子 D.是脂肪酸β氧化的第一个酶 E.以上都是 2.辅脂酶对胰脂酶起辅助作用的机制是 ( ) A. 传递H原子 B.提供O2 C. 解除肠腔内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D.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为胰脂酶提供NADPH+H+ E.降低胰脂酶和脂肪的结合 3.合成甘油三酯最强的器官是 ( ) A.肝 B.肾 C.脂肪组织 D.脑 E.小肠 4.肝细胞内的脂肪合成后的去向 ( ) A. 在肝细胞内水解 B.在肝细胞内储存, C. 在肝细胞内氧化供能 D. 在肝细胞内与载脂蛋白结合为VLDL分泌入血 E.以上都不对 5.小肠黏膜细胞再合成脂肪的原料主要来源于 ( ) A.小肠黏膜细胞吸收来的脂肪的水解产物 B.肝细胞合成的脂肪到达小肠后被消化的产物 C.小肠黏膜细胞吸收来的胆固醇的水解产物 D.脂肪组织的分解产物 E.以上都对 6.脂肪动员指 ( ) A.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合成 B.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 C.脂肪组织中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人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D.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合成及甘油的生成 E.以上都对 7.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有 ( )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促甲状腺素 D.ACTH E.以上都是 8.线粒体外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 ) A. 酰基转移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I D.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Ⅱ E.β—酮脂酰还原酶 9.酮体肝外氧化,原因是肝内缺乏 ( ) A.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B. 琥珀酰CoA转硫酶 C.β羟丁酸脱氢酶 D.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

热力学公式汇总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y B m,B B * =V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 尔体积。∑*A 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 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W Q U +=?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作功为负。式中 p amb 为环境的压力,W ’为非体积功。上式适用于封闭体系的一切过程。 2. 焓的定义式 3. 焓变 pV U H +=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或 RT n V p pV ==)/(m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m /V V n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y B m,B B * =V ?∑*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 A 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 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4.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5.范德华方程

初中物理化学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公式大全物理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 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 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 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 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 I2 电阻的关系:1/R=1/R1 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 P1 …… 化学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 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 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 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 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 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 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2 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O2 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CO2 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O2 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MnO2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C 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CaO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CuSO4 == FeSO4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H2SO4 == ZnSO4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 加热Cu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 点燃CO2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C 高温H2 CO

物理化学公式大全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nRT RT M m pV ==)/( 或 RT n V p pV ==)/(m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 A B /n n 体积分数 /y B m,B B * =V ?∑*A V y A m ,A 式中∑A 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 m,* 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A A m ,A V y 为 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式中 ∑=B 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 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 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 B p p 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V RT n V /B B =*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W Q U +=?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Q 吸正放负 W外对内正 内对外负 2. 焓的定义式 3. 焓变 (1) )(pV U H ?+?=?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 2 ,m 1d p H nC T ?=?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变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5. 恒容热和恒压热 V Q U =? (d 0,'0)V W == p Q H =? (d 0,'0)p W == 6.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 δ/d (/)p p p C Q T H T ==?? δ/d (/)V V V C Q T U T ==?? (2)摩尔定压热容和摩尔定容热容 ,m m /(/)p p p C C n H T ==?? ,m m /(/)V V V C C n U T ==?? 上式分别适用于无相变变化、无化学变化、非体积功为零的恒压和恒容过程。 (3)质量定压热容(比定压热容) 式中m 和M 分别为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 (4) ,m ,m p V C C R -= (5)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23,m p C a bT cT dT =+++ ,m //p p p c C m C M ==pV U H +=2 ,m 1d V U nC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