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评价设计:

采用《语文学习习惯观察量表》等对学生课堂上的常规、读书习惯、写字习惯进行评价。(具体见效果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受“知音”情深,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单(见附页),布置预习,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导学单”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前置性作业:

1.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联系注释等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困惑吗?请在课文中用“?”标注出来。

4.你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知音”。

教学流程:

一、诗词积累,揭示课题引导语: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

犹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诗句的珍珠,你能将它

收入囊中吗?

课件:出示诗句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提问第(2)是谁写给好友汪伦的诗?

第(4)句出自哪里?这些诗句都是有关什么的诗句。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友谊的文言文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出示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题。

2、解释绝弦。“绝”是什么意思?“绝弦”是什么意思

呢?

课件出示。

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

了,叫做——(生:绝交),作家、画家、书法家不再创作了,

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

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设计意图】课堂从描写友情的古诗词入手,检查的学生平日的经典积累量,有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接着从课题入手,释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绝”字词语出示,增加了学生的积累量。

二、反复读文,读出韵味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这是我们的课前导学单。就是一个字“读”。谁来试试。

两名学生读,教师评价。

指导学生读两个难读句子的节奏:

1.“峨峨兮/若/泰山”在兮后面停顿,因为兮,感叹

词,表示啊的意思,要拖长音。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句中的“谓”字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三个,(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是“认为”的意思,“谓”“世”之间停

顿会更好。

(二)仿师诵读,读出韵味

1.引导语: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

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和

老师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两生诵读,教师相机评价。

2. 结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自己练练读,争取读出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还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己练读,齐读。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得出学习古文的方法:一是反复读,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二是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

【设计意图】有目的有层次第引导学生初读才是最扎实有

效的初读。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形式,层

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

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这个过程遵循了“只有

明其意才能读好文言文”的古文朗读教学规律,为下文的精品

细读打好了基础。此外,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学定教。】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

1. 天籁声声:高山流水遇知音

引导语: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

个人?【板书:伯牙子期】

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了解

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提问:你从哪个词读到了“擅于”?鼓琴就是什么?指

名读,齐读,读出他们擅长的特点。

2、斟字酌句,咀嚼词句意味

引导语: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不着急,在读一读,用“——”划出来。

生画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提问: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学生交流。

追问:从哪个字上读到“心里想到?”【板书:(志)】

学生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

(2)提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

出了什么样高山?

学生交流,并读出泰山的雄伟磅礴,高大巍峨味道。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词语。

提升语:你看,那么多画面,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古文的魅力。

提问: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

学生说出对泰山的认识?

总结语:精彩,这也就意味着伯牙琴艺的高超,子期的善听。学生齐读出泰山五岳之尊的气势。

(3)提问:从钟子期的话中,哪个词中还能读出子期的善听?

学生交流。(善哉!)学生读出子期对伯牙的赞美!

追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句还有个语气词——“兮”,为什么短短的句子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学生交流。(子期强烈地感受到了伯牙弹琴的内容)学生读出语气词的味道。

追问:细心的同学一定还发现,除了两处语气词,文章还出现了好几次“善”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擅长赞美)学生发自内心地赞叹。

提升语:真好!同学们,读书就该像你们那样,要从字里

行间去体会,尤其是古文,字字珠玑。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提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个句子你们有何体会,把你们的体会用朗读表达。

课件出示。指名读。(2人)

教师相机评价,并追问“江河”“洋洋兮”重点读的原因。

(江河: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洋洋兮:江河的宽广浩荡之气)

学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宽广浩荡之气。

(5)提升语:就这样,子期陶醉在伯牙优美的琴声里,忍不住一次次地赞叹。

生齐读子期的话。

追问:大家发现了吗?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字数一样,有叠词)太厉害了!这样对仗的语言,读起来就琅琅上口。

小结:古人往往以琴言志,表现高山,说明自己有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说明自己有江河般的胸怀。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牙的志向和胸襟。

学生个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全身心浸进入文本,初步感受知音的相遇之美。通过学生品读语言、想象画面、深情朗读,品味文言文语言的精妙,感受知音的相遇之美。

3. 角色体验,感受心灵的相通

(1)提问:善琴的伯牙,她的琴声中肯定不只有高山流

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

色呢?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2)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角色体验: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鸟语花香”、“清风明

月”。现在我就是伯牙,今日我诗兴大发,再次抚琴,志在

鸟语,你钟子期曰(生接说:善哉, 啾啾兮若百灵!);

善哉,知我者,唯你子期也!我再次鼓琴,志在花香(生接说——善哉, 亭亭兮若牡丹!);

我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接说:善哉, 徐徐兮若春风!);

我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接说:善哉, 皎皎兮若圆明月!)。

皎皎明月,惟你子期懂啊!

【设计意图】对文本进行拓展补白,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形成“知音”式的对话交流,既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文字表达的基础上进行角色体验,有助于对下文“必得之”的深入理解,层层递进中感受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缘。

4、拓展所念,品悟知音深意

过渡语:太妙了!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总能听懂,用课文的话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

(1)品读所念,初悟知音。

1、结合刚才两句的理解,从这句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

追问:“念”是什么意思,这个字与上文哪个字意思一

样?【板书“念”】

提升:文言文多有意思啊!不用的字也可以表达相同

的意思。

2、“必得之”这个“必”字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小结:确信不疑。(生读)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

之,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音。【板书:知音】带

着这种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2)追寻思念,感怀千古惆怅

出示课件:背景资料。

学生朗读。

提问: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学生交流。

(3)切己体察,感动于一见如故、相恨甚晚

过渡语:伯牙于是把这份惊喜和激动化作高山流水在林

间流淌。同学们,此时的伯牙多想对子期一吐心绪啊!如果

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拿起笔把你最想

说的写在纸上。(琴箫合奏的背景音乐)

学生写作,交流

师相机评价。

(4)吟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和胸怀

过渡语:这琴声,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出示课件。

学生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小结: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等知音,才

是真正的知音啊!(板书:知音)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背景材料的补充和交流体验,意

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

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

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四、此恨绵绵:破琴绝弦祭知音

(1)引导语:(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同学们,伯牙和子期也多么想永远像高山和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老地方相会。一年之后和中秋节,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然而,然而,当他来到他们去年相会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

人,而是子期冰凉的墓碑!此时,高山落寞,流水无语。站在

坟前的伯牙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钟子期听啊!于是,他拨

动琴弦,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你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

什么?

出示课件:(《流水》音乐)

学生交流。

引导语:悲莫悲兮生别离,只可惜,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

到这些了。你能把伯牙此时的心情读出来了吗?

学生个读、齐读

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引导语:断的只是弦吗?碎的的只是琴吗?从此还有人

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

去板书:念)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

知音)

学生齐读此句。

追问:伯牙啊,你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你不

为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吗?世人从此将失去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了啊!学生交流。

提升语: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

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此句。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意在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地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升华认识

同学们,正是这一声琴碎,使得伯牙的琴声终成绝响,使

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同学们,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

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

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我们的——

生齐读“知音”!

2.课后推荐阅读:清朝冯梦龙的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向学生渗透“知音”的思想,阅读作业的布置,达成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目地。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课前学情调研

《伯牙绝弦》学情调研工具

《伯牙绝弦》教学效果分析

我执教的课题是《伯牙绝弦》,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突出了“品文言味,悟知音情”的教学特色,下面就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说明。

一、多角度分析教材,目标得当

《伯牙绝弦》是鲁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 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其学习要求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预设了如下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确定了教学难、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受“知音”情深,感悟艺术的魅力。

从实际上课效果看,学生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难点得到了克服。

二、调研分析学情,以学定教

这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古文,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他们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这次授课的五年级二班,学生朗读能力强,乐读,乐问,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针对学情,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师主要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等,学生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采用情景引领,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分析各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情况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的分析主要列出了教材的课文系统(单元课文名称及主要内容)、助读系统(单元说明、课文导读、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练习系统(练习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分析其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的整体指向。

读系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我们身边的种种艺术,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从我们的身边去发现去寻找,感受艺

术的魅力,受到美得熏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

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

以及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自己喜欢的一件

艺术品或写一次艺术欣赏活动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欣赏艺

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习系

从上述课后的练习题来看,练习系统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

1.能够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

2.能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3.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小故事,加入适当的描写,把故事讲

得生动感人。

4.资料袋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音”文化。

《伯牙绝弦》当堂学习情况检查题

一、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填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

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1.峨峨兮若泰山!()①假若;②若是;③像。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①读;②想到、提到的;③怀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①再;②打击;③复习。

4.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伯牙善鼓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来者不善。()

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四、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说,道

鼓于是,就

若断

乃弹

品文言味悟知音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鲁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 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一)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伯牙绝弦》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古文,文章比较浅显,字词句的理解都不难。这一课中,学生理解上最大的困惑是“谓”,学生认为已知其实未知的语言是“志、念”,因此,我就在这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词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

(二)古文阅读的体验和积累

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目的有层次第引导学生初读才是最扎实有效的初读。在课堂上,我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个读、齐读等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如此梯度化的设计,遵循了“只有明其意才能读好文言文”的古文朗读教学规律,既为下文的精品细读打好了基础,又通过适时运用恰当的诵读使学生不断丰厚古文的语感图式,以声求气,回环复沓,直至能够水到渠成地背诵。从现场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呈现了梯度性。学生的感情呈现由浅入深,尤其最后隋易同学的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感人至深,让人感而涕零。

三、语言形式的品味和感受

这个文本语言最大的秘妙在于:前四句是伯牙一句,子期一句,成一应一答,一鼓一和之势;再加上语言的起伏有致,正好体现伯牙子期由相遇到相知最后奉为知音,那情绪从平静走向兴起激越最后转为喜悦的过程。语言整齐对应。而到第五句,急转后合,句式开始出现长短错乱形式,3字、8字、5字,没有规律,没有对应,如此也正好凸显出伯牙当时悲苦哀绝的心境,唯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方能宣泄当时那无边的痛苦,无限的失望。可以说,语言形式在直观上就恰切地表现了语言内容。为此,我进行了两悟:语言形式之悟和意像情味之悟。全课悟读,始于首句,而余下的二三四句的“善鼓善听”与之相辅相成,让学生真切感受前四句语言的特点。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我大刀阔斧地简化过程,重在形成情感落差。如此“简约写意”的方式正好与前四句的“工笔细描”形成强烈的对比,篇章的意识和语言的特点在这—课堂过程中同时栽种到了学生的心里。而“意像情味之悟”则集中在“善”“善”之异的点拨,“志”“念”之同的钩沉,还有“高山”意象的咀嚼等等。借着这些层层点化,学生终于悟向了“知音”。

四、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悦纳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第一句是呈现知音的“志趣相投”,第二、三、四句是呈现知音的“心灵相通、互为激赏”,第五句是呈现“不离不弃、知音难觅”。初读几遍,学生也能模糊感知“知音”的意义,但那只是逻辑层面的理解,不是感性的刻骨铭心的体验。而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知音”的内涵、“痛失知音、绝弦”的审美趣味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水上之萍。因此,在教学中,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善琴的伯牙,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鸟语花香、清风明月”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及时地补充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纵深,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课堂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发言,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震撼!

五、经典文化的感知和传承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国语文香火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同时,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方式,我抛却了一切现代的粗鄙的解读,而是用角色转化的方式,以情化之,以心化之。《流水》《高山流水》音乐的呈现,融入课堂,也深深地进入了学生解读知音的心灵。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课堂中我注重了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评价或者点拨提升,但因为能力有限,有的点拨不能一次到位,有的评价针对性还需加强。

2.教学相长,我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朗读能力、丰富的文学积累、对作品的解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好的示范或引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且行且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伯牙绝弦》课标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预习在新旧知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预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还能带领学生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实践证明,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预习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懂得写作与交流。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对阅读的促进。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积累,乐于表达。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积极欣赏,还要让学生能做到以课文为凭借,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根本。本节语文课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学生在由浅到深的多层次的朗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读中悟情,读中悟写,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