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论古坟时代的古坟文化及其历史作用(The thesis about the culture and influence of Kofunera )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李成明

学号:54100617

目录

参考文献 (2)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本论 (4)

(一)引用 (4)

(二)概述 (5)

(三)分述 (7)

1.前期 (8)

2.中期 (8)

3.后期 (8)

三、结论 (9)

参考文献

1、《魏志倭人传》作者:陈寿西晋

2、《日本书记》作者:舍人亲王

3、《古事记》作者:太安万侣

4、《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5、《宋书》作者:沈约南朝梁代

6、《菊花与刀》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人

7、《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

8、《武士道》作者:新渡户稻造

9、《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作者:王金林 1996年出版

注:未标注出版社的均源于互联网和工具书

摘要

中文摘要

日本有很多时代,其中的古坟时代是日本的原始时代。在这个时期,大量

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

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

央集权国家。这个时期对日本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English Abstract:

Japan has a lot of times, among these the ancient grave age is Japan's original era. During this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knowledge,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The fifth century,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nonnative brought iron production, pottery, technology, and started

to use Chinese characters. 6th century, Japan formally accept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too. SHENG DE prince follow the example of China, committed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to establish a emperor as the center to the centralized state. This period of Japan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关键字:

古坟(Kofun),大仙陵古坟(DaisenKofun),前方后圆坟(zempō-kōen-fun),

佛教(Buddhism)

一、绪论

日本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国家,日本国土虽小,但却也有着很久的历史,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它经历了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奈良等多个时代。

和中国古代各个朝各代相比,日本古时朝代的名称都很有特点,例如绳文,古坟,飞鸟等。可以从其名字上就领会一些这个时代的特点。谈到古坟时代,大家一定都会想到这个时代可能跟当时的坟有关,没错,古坟时代就是因

为日本历史上该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古坟而命名。

所谓的古坟,指的是日本在公元3世纪初期到公元7世纪初期建成的巨

石墓或坟丘墓。古坟是日本独特的建筑。在历史上,古坟的形状各式各样。最

为常见的古坟为锁孔型,即一头为方形,另一头为圆形,这种古坟被称为前方

后圆坟。此外,也有圆坟(两头都是圆形)、前方后方坟(两头都是矩形)、

方坟(正方形)等古坟。

在古坟时代,每当有一个强权政体的建立,都会大兴土木,来炫耀其强大,其中就包括建造豪大的坟墓。其实古坟时代的成就不只在古坟上的造诣,

其农业,铁器,陶器等也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中国知识和技术的传入也极大地

帮助了日本快速的发展。虽说古坟是日本的原始时代,但却对日本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会重点介绍古坟古坟时代产生的历史作用极其那个时代的标志性

建筑——古坟。

二、本论

(一)引用

1.从崇神天皇,垂仁天皇时代起,就兴师动众开凿运河,挖池作塘,

建造豪大的坟墓。日本古籍《日本书记》

2.在中国的三国时代,日本被称作“倭”,由许多小部落联盟或小国

组成《魏志倭人传》

3.倭王武(即日本雄略天皇)在一封致宋顺帝的上表信(公元478

年)中,写着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平海北九

十五国等史实。南朝宋书《夷蛮传》

4.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余人。

《三国志》(二)概述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西元300年开始,迄于西元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

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

古坟时代属日本的原史时代。这一时代铁器进一步发展,它在生产工具方

面完全取代了石器,在武器方面取代了青铜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耕地面积

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家畜饲养业亦随之而发达;手工业有新的发展,与农

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出现了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即以畿内地区为中心的大和

政权;开始出现了文字。

农产品除最重要的水稻以外,还有谷子、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粮食,各种瓜类和茄子、萝卜、桃、柿等果菜,同时普遍植麻。农耕工具中,石器已

绝迹,木制的锹锄镶有铁口,有一种大型的铁制三齿耙或四齿耙,最适于开垦。至少在后期已有铁犁,岛根县匹见町的发现便是例证。铁镰的广泛使用,使收割的效率亦有提高。此外还饲养马、牛、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

古坟时代的陶器,有“土师器”与“须惠器”两种不同的陶系。土师器流

行于整个古坟时代,由土著的“土师”部民在各地制作,制法为泥条盘筑,慢

轮修整,烧成温度约850℃,红褐色,无花纹,器形主要有壶、瓮、碗、高脚杯等,各方面都与弥生式陶器相似,系自弥生式陶器发展而来。须惠器是中期才从

大陆引进的,代表一种新的制陶技术,主要由来自朝鲜半岛的“陶部”工人在

相当集中的场所制作,采用快轮制法,在狭长而有倾斜度的“登窑”中烧制,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往往有自然釉附在表面,器形富

于变化,主要为壶、瓶、盘、碗、杯、高脚杯等类。

古坟指的是日本在公元3世纪初期到公元7世纪初期建成的巨石墓或坟丘墓。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

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

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

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到六

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

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

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

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战斗力。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

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古坟是日本独特的建筑。在历史上,古坟的形状各式各样。最为常见的古坟为

锁孔型,即一头为方形,另一头为圆形,这种古坟被称为前方后圆坟。此外,

也有圆坟(两头都是圆形)、前方后方坟(两头都是矩形)、方坟(正方形)

等古坟。古坟的方向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界古坟群里,所有的古坟圆

形的一头都朝向北方;然而在柳本古坟群则没有这种古坟。这一时期的坟墓为

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

绕著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埴轮是

日本古坟顶部和坟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总称。分为圆筒形埴轮和形象

埴轮。圆筒形埴轮是中空的,弥生后期出现在日本吉备地区,最初是供

祭祀用的特殊的器台形陶器。4世纪修造古坟时扩展到畿内。在坟丘周围

排列一层至三层,5世纪后也排列于濠沟外堤。形象埴轮有屋形埴轮、器

物埴轮、动物埴轮和人物埴轮,盛行于5世纪以后。6世纪时在关东地区

特别盛行,大量的造型优美的埴轮是畿内周围所没有的。九州地区很少,但从埴轮演变来的石人石马很发达。6世纪后半期至7世纪,再看不到埴轮,这成为日本古坟文化消亡的先兆。

古坟时代的封建主非常注重为自己营造坟墓。坟墓的形式也从简单

到复杂,从圆坟、方坟、前方后圆坟发展到上圆下方坟等形式。那些墓主

生前几乎都是各地方的豪族。他们割据称雄,互相争战。当大豪族征服了

较小的部族的领地后,便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我国南朝宋书《夷蛮传》

中曾记载:倭王武(即日本雄略天皇)在一封致宋顺帝的上表信(公元478年)中,写着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平海北九十五国等史实。

在古坟时代,但凡一个强权政体建立,即要大兴土木,以炫耀其强大与

权势。据日本古籍《日本书记》载:从崇神天皇,垂仁天皇时代起,就兴师

动众开凿运河,挖池作塘,建造豪大的坟墓。就古坟时代后期所建造的前

方后圆的坟墓看,其中以应仁德天皇陵为最雄伟。据悉为全世界最大的古坟。全长约486m,高约35m,分为三个部分,总面积达到约46.5公顷。墓基以巨

石垒砌,逐层高叠,形成一个巨石舞台, 据推算,该古坟建于5世纪中叶,花费了20年的时间。它的整体规模,几乎可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并与埃

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坟墓,墓区面积为世界最大的。

坟外有三重濠沟,但现在的外濠是明治时代重新挖掘的。出土了人物、鸟、马、犬、房屋等埴轮和葺石,此外还有竖穴式石室和长持形石棺。古坟里通常有许

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三)分述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後期。大部分弥生时代酋长的古坟为方坟(正

方形),周围围绕着沟渠。最著名的弥生时代古坟是楯筑遗迹,位于仓敷市。

该古坟宽约45米,高约5米,拥有一个轴室。破碎的特殊器台型土器和特殊壶型土器在古坟附近皆有出土。

另一种典型的弥生时代古坟是四隅突出坟丘墓,这种古坟的四个角向外

突出。这些古坟位于山阴地方沿海一带。该古坟出土的文物表明了古代日本地

区之间部落联盟的存在。

1.前期

最早的前方后圆坟位于奈良盆地的卷向地区。建于3世纪中期的箸墓古坟,长280米,高30米,其规模完全不同于其他弥生时代的古坟。在此后的三十年之内,该地区出现了十几个古坟,这些古坟被称为箸墓古坟群。木制棺材被放在矿坑型墓室里,墓室的四壁由扁平的石头砌成;顶部则是由一块完整的巨石组成。在这些未被盗掘的坟墓里,发现了完好无损的铜镜、铁剑、勾玉、泥制船只等文物。一些学者推断,箸墓古坟的被葬者是中国史料中记载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根据《魏志倭人传》的记载,在中国的三国时代,日本被称作“倭”,由许多小部落联盟或小国组成。卑弥呼作为联盟首领,死后曾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坟墓。在奈良盆地发现的如此规模巨大的古坟建筑是邪马台国中央集权的结果,邪马台国可能是大和王权或日本朝廷的前身。

2.中期

锁孔状的大型古坟(前方后圆坟)最早从大和国传播到河内国,仁德天皇的大型古坟大仙陵古坟就建于河内国地区。随后在5世纪传到除了东北地方之外的日本全境。通常认为前方后圆坟的传播是大和王权对外扩张导致的结果。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仅仅表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政治影响没有任何关系。后来,经过一系列的长期战争,韩国地区的伽耶诸国逐渐出现了大量前方后圆坟。这些前方后圆坟的建立时间从5世纪至6世纪,甚至在整个朝鲜半岛都有发现。至于这些古坟是伽耶人还是日本移民建立的,至今仍有争议。

3.后期

前方后圆古坟在6世纪末期消失,这可能是大和朝廷进行改革的缘故。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在这段时期内,佛教传入日本。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迅速衰落,日本最初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考古学上所称的历史时代。

三、结论

古坟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古坟时代铁器的普及,这是一次大的飞跃,武器上取代了青铜器,在生产工具上完全取代了石器,使农业水平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也扩大。农产品和各种瓜果类的多样化,同时普遍植麻,还饲养马,牛,猪,鸡等家畜家禽。而且还有两“土师器”和“须惠器”两种不同的陶系,制法更为泥条盘筑,慢轮修整,烧成温度约850度。现在日本使用的碗,在那时是灰色硬质的陶器---须惠器,穿着、饮食、居住等等日本文化的原型,在古坟时代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子。再加上更不可缺少的古坟建筑,特别是还有可与中国的秦始皇陵和埃及的金字塔相比拟的仁德天皇陵。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坟时代的地位不可小觑。正是由于它快速发展使日本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李成明

学号:54100617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文化 周鸿达 经管系·10营销2班·1008010249 一、摘要 每个历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奥秘,那么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时的居民又是从哪里移居到这里的呢?这个时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化呢?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而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却能形成体系。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弥生时期的历史即日本弥生时期是怎样形成的,弥生时代最早的弥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所以称作弥生时代。 关键字:弥生时代、吸收文化、水稻农业 二、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 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生存的长短,都几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大小虽然不同,性质也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它们的贡献是一样的。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而成的。也就是“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播。 弥生时代主要有什么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农业纺织、铁器和石器、铜器、陶器。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与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关,,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因为正值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徐福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编造谎言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而秦始皇一心只为了长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谎言。所以日本在弥生时期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徐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与以前的绳文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与开放,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与技术。 弥生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向社会阶级过渡的时代。这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农村公社,他是伴随着水稻农业的确立而形成的。水稻农业是集约劳动,水田的开发、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规模的协同作业。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狭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适应这种型的生产形态,因此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大的

日本社会与文化汇总

日本的国土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是个岛国 –组成部分: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四大岛和约3900个小岛 – 国土面积 –总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中国的1/26 –从地形上看:山地61%、低地13%、丘陵11.7%、台地11%、水域2.4% –国土面积狭长,南北相距3000公里 –国土面积战前扩张,战后急剧缩小的历史 ?1886-1941 扩张 ?1951后缩小 人口 –2002年统计:1亿2692万5843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位居世界第8位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都市集中,山林偏远稀少 –低出生、低死亡 地形 –地势起伏、山脉纵横、河流、湖泊众多 –受地势的影响,日本的河流有短小、湍急的特点 –日本列岛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地震多发 ?1923年关东大地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 山脉、湖泊和河流 –“北湾山系”山脉:日本东北、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南部走向的山脉 –“南湾山系”山脉:西南四国和本州岛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 –本州的飞禅山脉、木兽山脉素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1896年由英国人威斯顿命名) –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山。海拔3776米 行政区划1 –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 –1都、1道、2府、43县 –八大地方: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関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国地方、四国地方、九州地方 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论文、

“日本泡沫经济”之我见 学号:100803106 姓名:张经伟 2011.10.2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自二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之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这为同样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状态下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较快地从萧条中恢复。有些言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很类似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靠出口拉动消费、本股价、房价暴涨等。日本的“泡沫经济”将对我国现在的状况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人民币经济崩溃萧条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画面。1980年,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但是,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的一种虚假形式,通常表现为某一经济体在利率较低时,社会中的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虚拟性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投机性的暴涨,远远超出了实际经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

日本历史论文

日本历史概述 ——扬州大学商学院XXX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本文将从个人视角对日本历史做一简要介绍,概述日本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概况。 关键词:概况、古代历史、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性文化 正文: 一、日本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但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日本的日本的首都是东京,东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东京都特别区的人口约有860万人,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之一。 二、日本古代历史: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前8世纪左右至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呼为倭、倭国。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三、幕府时代: 幕府是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0世纪以后,公地、公民制解体,皇权式微,社会动乱,武士阶层随之崛起。1185年,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相争,前者胜,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1333年,镰仓幕府亡,政权复归皇室。1335,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镰仓,1336年,两度攻入京都,废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设幕府于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将军称号;1378年,第三代将军于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1573年,室町幕府亡。1600年,德川家康于关原之役击败反对派大名联军,权势日重;1603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2)

河南理工大学 日 本 饮 食 文 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12-3班 姓名:韩洁 学号:311210070303

日本饮食文化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日本列岛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日本饮食种类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 日本饮食被称为料理,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怀石料理。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 卓袱料理。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因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 茶会料理。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 生鱼片。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 寿司。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也很多,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生、熟寿司、压寿司、握寿司、散寿司、棒寿司、卷寿司、鲫鱼寿司等等,而其中鲫鱼寿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寿司。鲫鱼寿司是以鲫鱼、米饭和精盐为原料,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腌渍和发酵制成的。 天妇罗。我们常常在日剧中听到“天妇罗”这个名称,实际上“天妇罗”就是油炸食品。即用面粉、鸡蛋、水将其调成浆状,再将鱼、虾、蔬菜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时蘸

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 院系:测绘工程系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 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 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 饭团儿、寿司、盖饭。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寿司是日本人最 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 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 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 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 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 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 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 汤。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而日本关西地方吃 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 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 拉面。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 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 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日本文化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摘要: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遗忘了,被西洋节日入侵了。大多数人没有想着去过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特别是青年人都不愿意过传统节日。而日本人却用他们的灵活性把东西方的两大文明有机的融合、吸收、消化,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胡服节日 正文: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

日本的食文化

日本の食文化 人们常说,饮食是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特性的象征。饮食结构体现了民族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经济体制等。日本菜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日本料理借鉴了一些中国菜肴传统的制作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其后西洋菜也逐渐渗入日本,使日本料理从传统的生、蒸、煮、炸、烤、煎等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菜系。日本料理即“和食”,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修行料理、本膳料理等 日本料理特色: 清淡、不油腻、精致、营养、着重视觉、味觉与器皿之搭配,是为日本料理的特色。 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种比喻形象地道出了日本料理的特点。日本菜首先吸引人的就是它清爽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用鲜嫩的蔬菜和肥美的海鲜制成的各式各样的精巧食品,保持着原料天然的色彩,每一款都像一件精巧的艺术品,让人久看不厌,迟迟不忍动口。 用餐方式: 用餐前后: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Itadakimasi!”,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 用餐期间: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增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若有数道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先品尝那一道。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用餐方式: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例如吃寿司,日本人习惯赤手拿著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文化,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亦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养成了清洁卫生的饮食习惯,在家吃饭一般实行分餐。经常吃海产品、豆腐、酱汤等传统食品,加上西方的牛奶、酸奶等,搭配蔬菜,保持了膳食的平衡。吃生鱼片用的佐料日本芥末(天葵),像中国的大蒜一样,具有强烈的

日本文化论文

西安工业大学 日本文化 姓名学号 专业 院系 2013年5月

通过上选修课——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我爱上了这个有着很浓郁民族特色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的国家——日本。而谈起日本,就不得不说说它那别具一格的文化。下面我就就日本文化的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日语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论述吧。 一、日本文化之饮食文化 1. 日本饮食文化的三大特点 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 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最近几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日常饮食。今天的日本,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各种食品充斥市场,烹调方式也各有千秋。 从欧式面包到方便面,从麻婆豆腐到通心粉,从十六世纪传自葡萄牙的“天麸罗”(油炸食品)到十九世纪中叶一些离经叛道的医科学生发明的“寿喜烧”(音译“司盖亚盖”,意为煎烤牛肉),从法式大菜到韩国烧烤,从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到泰国、印度小吃,应有尽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日本已成为“世界食府”,它与日本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互为表里。 2.日本饮食文化之种类 日本料理的种类很多,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

日本文化论文

对“和魂汉才”——日本文化理性期中的儒教和佛教的认识“和魂汉才”是在“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观念。在上述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古代日本人积极引进吸收中国的技术(如各种铁制器具)与文化,并创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术与文化。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虽然在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拒斥的态度,但在明治维新以后却转变了态度,即把“和魂汉才”转变为“和魂洋才”。 一、儒学的日本化 分为嫁接儒学时期,儒学的内化与变形,武士道与儒学时期。 儒教与佛教,关于儒学首传至东瀛者,一般认为是应神天皇时赴日的王仁,王仁将论语和千字经带回日本。因此我们认为儒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体系东传。中国儒学具有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儒学的不同之处。中国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它是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诸家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中国儒学在外在形式上又具有排他性,自守排他,经常与其他诸家进行论辩。即使在儒学内部,不同学派亦不断争为正统。与中国儒学不同,日本儒学对其他思想流派表现了明显的共存性。从早期儒学看,在奈良、平安时代没有发生儒、佛、神道间的思想对立。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者为了使儒学摆脱对佛教的依附,才致力于儒佛之辨,批判佛教的出世主义。尤应注意的是,日本的儒学者,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如室鸠巢、佐藤直方、三宅尚斋、赖山阳、太宰春台等),大都对日本神道采取共存和融合姿态,主张神儒一致和神儒合一。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将儒学与固有思想相融合有两种类型。林罗山的"理当心地神道",认为"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固无差等"。还认为"神道即理"。他试图以朱子学的"理"的思想为日本固有神道奠定合理主义基础,属于以中国儒学的理性主义改造与取代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的类型。山崎闇斋的"垂加神道"则以《神道五部书》中的"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本"这一命题为基础,牵强地以阴阳五行来配合日本的天神七代。这属于放弃儒学的理性主义,强调与保存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的类型。然而,无论哪种类型的神儒合一说,都反映了日本儒学者在吸收外来思想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思想并将它们互相融合。 儒学的日本化,既是日本文明特异性格的产物,又是日本文明特异性格的表现。通过对日本儒学的特色的考察,我们便可窥知日本文明重直观,轻抽象,重感情,轻理智,多元共存等特质。中国的儒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然而日本人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不是这个样子。 重忠诚而忽略仁慈的民族性同日本"恩耻意识"的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日本人以背叛自己所在社会集团的规程,伤害本集团名誉为耻。恩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恩情"是以纵向人际关系作为前提的道德规范。上级施恩于下级,则得人心;下级知恩图抱,好好工作则受尊重。 二、佛教的日本化

广外日本社会文化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6年1月 日本社会文化试题 一、次の言葉を説明しなさい。(4*5点=20点) 1.铜剣 武器型祭器の一つである。弥生時代の前期後半に朝鮮半島から実用の武器として持ち込まれたもので、その後個人の所有か集団の祭器へと変化した。 2.公地公民製 大化だいか の改新かいしん で実施した政治改革の一つで、王族や豪族の土地、人民の所有を禁止し、代わりに食封を支給する事を定めるものである。 3.院政 天皇譲位後てんのうじょういご、院号いんごうを得て、上皇じょうこうまたは法皇となり、院庁いんちょうにあって国務を執行しっこう する政治形態である。1086年白河上皇が開始。当初は藤原家の牽制けんせい を目的としたが、平安末期まっき には武家ぶ け 政権と対立し、 承久じょうきゅう の乱後は形式化した。 4.俳諧 近世に起こった短詩形の一つである。連歌れんが の発句ほっく 独立して俳句となり、これと長形式の連句をあわせて 俳諧はいかい という。五七五の一七文字からなり、松尾芭蕉によって芸術的げいじゅつてきに大成たいせい した。 二、次の質問をよく考えて、自分の言葉でまとめて簡潔に答えなさい。 5.冠位十二階が実施された目的は何か? 603年に冠位十二階が定められた。冠位は姓せい (出身)とは異なって、才能や功績に応じて個人に対して与えられるものであり、また次第に昇進しょうしん する事もできた。これによって、天下の人材を集め、豪族の勢力せいりょく を衰おとろ えさせ、皇室こうしつ の力ちから を強めることができた。 6.荘園経済は当時の政治にどんな影響を与えたか 奈良時代に朝廷は新しい土地を開墾かいこん したものにその土地を与える墾田はまだ 永年私財法をつくった。すると、力のある貴族や寺社や地方の豪族が、先を競きそ って大規模な開墾をし、自分たちの土地を増やし始めた。こうして出来た私有地(後に荘園と言われ)はその後ますます広がって、律令政治の根本である公地公民の制度が崩れた。最初は一般に荘園は朝廷に年貢ねんぐ を納おさ めたが、貴族がその地位と権力を利用して、朝廷に納税をしないように特権を貰い、また荘園に対する監督を行う検田使けんたづかい の入荘いりしょう も拒否きょひ し、国家の荘園への監督を逃避とうひ した。このように荘園は朝廷に財政危機を齎し、朝廷政治を乱みだ れさせ、国家秩序ちつじょ を混乱を与えた。広い土地をもつ貴族や僧そう が政治の上で強い力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文化-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课程论文 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文化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从小日本动漫就占据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从小时候的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到现在的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宫崎骏系列。日本动漫总给我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传递着日本文化。 日本动漫的主要分类有:战争、机器人、战斗、青春、偶像、美少女、美少年、宠物、魔法、超能力、历史、情感、神话传说、历史、情感、侦探推理、治愈、恶搞等等方面。 一、从日本动漫看日本精神 日本动漫中的主人公可以跟我们很像,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点懒,有点笨,有点任性,甚至会有点小心眼。但是很善良,乐于助人,充满爱心,仁慈的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很努力,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日本动漫给我们传播的就是这种充满大爱,坚持梦想的日本精神。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漫画里充满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影子。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这些都在日本动漫中有所体现。 日本动漫更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他的接近人性。相对于美国动漫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的动漫中更强调了同伴和朋友的重要性,讲求着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孤独一个人无法拯救世界,但是当这个人有着一个强大的后援队。有亲人、朋友、队员的鼓励,陪伴。那他就一定可以坚持向目标前进。这也是日本动漫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团结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力

量是无穷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将这些长处结合在一起,就会发出无限的可能。 二、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服饰文化 作为一个女生,更关注的动漫就是少女漫画了。《少女漫画》传统是指以12至18岁的少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实际上在其作者和连载的杂志增加后,有针对6-12岁的女童和18-25青年少女的作品,绝大部分少女漫画家为女性。最早创立这个名词是为拥有少女情结的6-18岁的女孩子,现在的少女漫画通过不断更新,泛指拥有少女情结,唯美主义、美型、恋爱或者女性向的漫画。少女漫画没有明确的界限,不以故事类型、绘画风格或是情节而分。大多都是纯真而美好的故事内容,在画风上也比较偏向于完美化,故事主人翁多是俊男美女。而多数渲染的都是浪漫理想的爱情故事。 少女漫画里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的情节,更多的是里面人物的服饰,装扮。这些都体现着日本文化。日本特色的和服在少女漫画中的到了完美的诠释。和服是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少女漫画按照着人物的个性,采取不同的色调、形态的和服表现人物。因为和服非常美丽,所以我总期盼动漫人物可以穿着和服出现。后来才注意到,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才会看到和服的倩影。可见和服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非常庄重、正式的服饰。 同时日本动漫也充满着现代的风气。日本动漫中的“校服”风靡了世界。青春的百褶裙和利索的制服让人们眼前一亮。当穿着制服的少女向着夕阳跑去

日本社会文化

从日本动漫浅谈日本文化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爱看动画漫画的孩子,别的孩子都出去玩泥巴骑车子,我就自己守着电视看动画片,或者是跑到学校旁边的书店借漫画书看——至今还对当时的五毛钱看一次漫画记忆犹新,那实在是小学生很难担负的起的价格。不过由此也看到了很多好看的漫画,成了当时学习之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这个学期选了日本社会文化解读这门课,也是出于长久以来对日本文化的欣赏和喜爱,想要更多地了解的原因。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对中日关系存在着负面的评价,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日本是我除了祖国之外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国家——也许在我的观念里,不该拿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来衡量生活和文化。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想从日本动漫说起,妄谈一下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日本是世界第一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的美和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影子。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动漫望尘莫及的。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今——细化期。 自然,从我的出生开始,就接触着各类成熟期的日本动漫。从《哆啦A梦》(当时好像叫做《机器猫小叮当》)到《龙珠》,再到《足球小将》和《四驱小子》等等,不一而足。小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些动画、漫画看起来很有代入感,会跟着那些热血的角色们欢笑、流泪。现在想想,日本漫画的这种引人入胜的能力,其实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日本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动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日本动漫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当然这种继承是有缺憾的,并不是完美的,因为一部日本动漫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漫画家浓厚的个人色彩的体现,不过也可以说是这种个人色彩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个例子,《龙珠》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耳熟能详的漫画之一了。虽然其悟空、八戒等命名让有些人难以接受,但是很多人,在提到这些名字时,想到的不是《西游记》而是《龙珠》,其受众群体之大可见一斑。我们看《龙珠》,从最开始的小悟空只是比一般人力气大、跳得高、跑得快,很快到可以用“冲击波”来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再到后面几乎抬手间就可以毁灭一个星球,看得观众们大呼过瘾。这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这种个人色彩,追求力量的表现。其实这听起来略带贬义,但无可否认,这是符合大众的心理的,是被广大人群接受并且乐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漫画本身,并不刻意追求教育意义、正面立意,在此而言,自然的人性更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无论是虚构也好,幻想也好,有点真实也好,天马行空也好,日本的动漫总让人感觉有些贴近生活。这种“贴近”,不是真正的类似——生活中当然没有高达、火焰拳,而是人物的性格、思想,是你,也是我。我们在漫画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并且漫画作者往往很有效地抓住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冲击它,仿佛我们自己置身其中一样。主角往往不是最强大的,但几乎总是在性格上最丰满、最接近人群的。这有点符合近年流行的一个词——草根性的特点。 上面两个特点都深深说明了一点:日本是个非常务实的民族。也许我说的不完全准确,但是单从日本的动漫里,这一点确实显露无疑。动漫自身并不需要刻意造出一些道德准则、教育意义——教育有学校可以提供,动漫则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去满足人们的想象力、虚荣心等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作为一个如此高效率的民族,全民仍然很热爱动漫这种娱乐形式。动漫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本的大众文化。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篇一:日语及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语及日本文化论文 虽然选修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这门课程总共也就只有十次左右,接触的日本文化也不多,但是,经过这段世间的学习,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多少有点感触。日本,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一个资源不怎么丰富的国家,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民族,一个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国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值得传承下去的理由。就像我们现在还风行的端午与中秋,日本也有他们的传统文化,比如相扑,肚皮舞,成年礼等。很多时候看到日本热热闹闹地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看到他们满脸的欢笑,听着他们捣出的鼓声,都会被或多或少地感染着。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同样,我们也能够从这些传统的节日中看出一个民族的特点。比如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很喜欢相扑。我们可以从那些前往看相扑比赛的人眼中看到他们对强者的向往与崇敬,也可以从那些为了成为相扑手而不惜牺牲自己健康的人身上看出他们身心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又比如日本人人乐钟的肚皮舞:在肚皮上画一个大花脸,然后头戴一顶大草帽,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蹦蹦跳跳起来。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个活动可以用类似幼稚这样的词来形容,但是,对于那些日本民众来说却是乐此不疲。这正应正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开心,何必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再比如那个成年礼,在我们中国只是法律上规定一下年满18岁就算成年,何曾这样用节日的方式隆重地宣告“我已经成年了!”?足以看出日本人对一个即将成年的人的重视,更可以看出他们自立自强的特性。还有,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从小学起老师就会教育

日本的饮食文化 论文

日本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指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吃”“喝”这两个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我从小就很爱吃,身在新疆,接触到的美食的确很多,但其实我对于这种文化现象感悟并不是很深,自从学了日语和英语,学习了解了别国的文化与历史,使我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各个国家各不相同的饮食文化与其民族性格的差异应当是有一定联系的。 像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有一种同类感。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中交流了数千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说到“吃”,日本饮食独特风味的形成同其岛国的地理环境及东方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素有主食与副食之分。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以米为主食的国家。日本人爱吃米,并且对米非常挑剔。他们衡量米好不好吃,主要看米饭的香味和粘度,能够满足这两项要求的米就是好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所以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日本菜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味道鲜美,保持原味,清淡不腻,很多菜都是生吃。另外,说到日本饮食,会使人不得不提的一种主要调味品酱油。它被誉为调味品之王,几乎可用于任何菜。日本饮食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平,酱油调味品的功劳很大。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可见,日本饮食是精工细作的菜肴,讲究色彩的搭配和摆放的艺术化。精美的餐具使人在用餐时,不光满足了饮食要求,还仿佛同时又欣赏了一件件艺术品,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说到“喝”,以"茶道"为例,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名胜之一,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影响历史悠久,日本也是个爱喝酒的民族,在酒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