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5、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错)

6、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错)

7、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对)

8、不同的人感受性不同;但每个人的感受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对

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不同的人感受性不同;但每个人的感受性是恒定不变的。错

11、不同的人感受性不同;但每个人的感受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对

12、夜深人静时汽车的防盗报警的鸣叫声特别刺耳,容易受重视,这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错。

13、人脑对事物各种感觉的总和就是知觉。(错 )

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受性提高。(错 )

15、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听觉敏感度已达到成人水平。(错)

16、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这属于感觉。对

17、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愈难从背景中分辨出来。错

四、选择题

1、“人贵有自知之明”属于(B )

A、对他人知觉

B、自我知觉

C、人际知觉

D、角色知觉

2、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A )起的作用大些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3、与陌生人交往时( B ) 起的作用大些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嗅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对比

D、味觉刺激

5、喝完苦药后,立即喝白开水,会觉得水是甜的,这是(B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错觉

D、联觉现象

6、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红色更易被发现,这是知觉的(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7、无论在哪个角度看教室的门,我们都把它知觉为长方形。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商人一般都是很奸诈的”这种主观倾向是用来形容(C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10、“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是用来形容(B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11、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 D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2、如果在不熟悉的地方乘火车旅行,火车出发的时间向南行驶,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使火车向北行驶,我们也仍然感觉火车在向南行驶。这种现象属于( C )。

A、幻觉

B、感觉

C、错觉

D、对比。

13、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个圆盘。这种现象属于( A )。

A、后像

B、对比

C、联觉

D、适应

14、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强光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才能重新看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B )的特性。

A 感觉对比

B 明适应

C 暗适应

D 感觉疲劳

15、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A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 视觉

B 听觉

C 肤觉

D 运动觉

1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是(B)

A.直观 B、观察 C、记忆 D、思维

17、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8、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 )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1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0、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是在( C )

A 6岁

B 8岁

C 10岁

D 12岁

2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问题时,声音要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得清楚,这符合知觉的( A )规律。

A 选择性 B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22、听同样一个报告,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 B)规律。

A 选择性 B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23、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2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D)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

D.联觉

26、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7、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可以( B )。

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

28、“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2 )。

A理解性B恒常性C选择性D整体性

29、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3 )。

A外部属性B个别属性C整体属性D本质属性

30、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1 )的表现。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3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在数值上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32、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看成是红色的,这一现象表明人的知觉具有(D)。

A整体性 B 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3、人有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 C )。

A观察力 B认识 C观察 D知觉的理解性

34、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因为感觉有(B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理解性 D恒常性

35、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突出知觉对象,淡化背景,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A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6、在小学儿童的视敏度发展中,( B )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

A9岁 B10岁 C11岁 D12岁

37、当知觉调节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是知觉的( B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38、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A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表象

39、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40、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B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4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42、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五、简答题

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A.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属性。

区别: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属性。B.感觉依赖的是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依赖的是多种器官的联合活动

2、简述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A.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也容易被感知。

B.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

C.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者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

3、简述感知觉规律在教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答:1)、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2)、运用知觉选择性的三个规律提高知觉效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3)、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A.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B.公正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C.消除刻板印象D、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4、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和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③对象的活动性。电影,幻灯等活动教具,都易被人们知觉。③刺激物的新颖性。④刺激物的强度。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有: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④个人的兴趣爱好;⑤定势(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⑥个人的情绪状态。

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选调生考试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六安事业单位招聘

国考招警教师村官3支1扶农信社公选军转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历年真题备考资料辅导课程QQ 群:76482382

(点击查看六安中公教育地址和电话)

六安中公教育皖西地区最大的公职考试辅导机构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A.远距离感觉 B. 外部感觉 C. 近距离感觉 D. 内部感觉 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 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 B. 收集信息 C. 神经传导 D. 中枢加工 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 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 不适应 D. 知觉适应 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 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 B. 光适应 C. 暗适应 D. 不适应 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 B. 明适应 C. 暗适应 D. 感觉后效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 听觉适应 C. 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 A. 视知觉 B. 听知觉 C. 视、听知觉 D. 视、感知觉 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适应性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 A. 视觉 B. 色觉 C. 知觉 D. 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主观性 D. 知觉的恒常性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 A.知觉选择性 B. 知觉整体性 C. 知觉恒常性 D. 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B. 知觉的选择性C. 颜色恒常性D. 知觉的组织性 22.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B. 第一印象C. 晕轮效应D. 刻板效应 23.“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A. 刻板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24.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P42 2.知觉P60 3.感受性P45 4.感觉阈限P45 5.绝对感觉阈限P45 6.差别感觉阈限P46 7.适应P50 8.明适应P52 9.暗适应P52-53 10.社会知觉P72 11.首因效应P74 12.晕轮效应P76 13.社会刻板印象P77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P60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P42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表,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P42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P44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P45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P45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P46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P50 A.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P60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P61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P64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P62-63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P76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P50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P52-53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P53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心理学概论第三章感知觉

Chapter 3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第三章感知觉 There are four modules in this chapter. Module 8 tells us the concept of sense; module 9 introduces vision of human and how do we see the world; module 10 tells us how can we hear and feel the world; at last, we can learn from module 11 that how do we construct our view of the world—perception. MODULE 8 SENSING THE WORLD AROUND US In all sensory processes, some form of energy stimulates a receptor cell in one of the sense organs. The receptor cell converts that energy into a neural signal, which is further coded as it travels along sensory nerves. By the time it reaches the brain, the message is quite precise. Sensation is the experience of sensory stimulation. Perception i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meaningful patterns from raw sensory information. Stimuli are the energy that produces a response in a sense organ. Sensory Thresholds The energy reaching a receptor must be sufficiently intense to produce a noticeable effect. The least amount of energy needed to generate any sensation at all in a person 50 percent of the time is called the absolute threshold. The difference threshold or the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 is the smallest change in stimulation that is detectable 50 percent of the tim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tronger the stimulation, the bigger the change must be to be sensed. According to Weber's law, the jnd for a given sense is a constant fraction of the original stimulus. In most cases, our senses adjust to the level of stimulation they are experiencing, a process known as adaptation. MODULE 9 VISION Unlike most animals, humans rely most heavily on their sense of vision to perceive the world. The Visu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leading to vision, light enters the eye through the cornea, then passes through the pupil(in the center of the iris) and the lens, which focuses it onto the retina. The lens changes its shape to allow light to be focused sharply on the retina. Directly behind the lens and on the retina is a depressed spot called the fovea, which lies at the center of the visual field. The retina of each eye contains the two kinds of receptor cells responsible for vision: rods and cones. Rods, chiefly responsible for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 (P,E)。其中,E的涵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该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0、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1、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3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摩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式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

大学心理学习题 第三章 感知觉试题

第三章感知觉 一、填空题(10分)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知觉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_感觉阈限_。 6、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_社会知觉_。 7、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_恒常性_。 9、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 10、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我们对信息的分析从基本的感觉单元(细小的特征)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觉;在_自上而下_加工中,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地把各种感觉特征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D )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6、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 D )。 A.差别感受性 B.感受性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7、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B ),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 A.差别感受性 B.感受性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8、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相应的刺激量是( D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9、当人从亮处走入黑暗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D )。

心理学-第三章 感知觉

第三章感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2.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3.下列哪项不属于知觉的恒常性表现()。 A.大小的恒常性 B.重量的恒常性 C.形状的恒常性 D.颜色的恒常性 4.“吃过苦的中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特别甜,吃过糖后再吃中药,感觉特别苦”这是()现象。 A.感觉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5.晚上当我们从比较暗的室外来到明亮的室内时,视觉的感觉阈限会()。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一定 6.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是()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象 D.感觉的相互作用 7.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8.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9.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 A.观察 B.想象 C.意志控制 D.记忆 10.在对事物的知觉中有以往经验,只是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说明,这一特性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1.一个人从我们的面前越走越远时,我们并没有觉得他越来越小,这是()。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整体性 D.知觉恒常性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相对感觉阈限 13.()的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A.小学生 B.中学生 C.大学生 D.成人 14.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 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16.“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味觉刺激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感觉适应 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 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错觉 19.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像 B.负后像 C.视觉适应 D.感觉对比 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21.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知觉现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