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如何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亲密关系:如何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亲密关系:如何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亲密关系:如何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曾经加过一个群,听了一场免费的微课,内容就是我们如何和父母和解?就是那个时候发现,原来很多人跟自己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在群里,有三个女生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女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下,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一个女生活在母亲的责骂阴影下,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麻麻都有理由责骂她,不知不觉,她居然成了麻麻的出气筒;还有一个女生被父母控制!为什么说是控制?因为她一出家门,就活在报备的阴影下,每隔一个小时,母亲都会打电话追问她的行踪,不允许她搬出去,总认为她没有长大,照顾不了自己.....

这三个女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个女生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让自己走出父母批评的阴影,后面两个女生一边说要努力和父母和解,一边揭开伤口给别人看,认识一个人就说一次,彷佛她们是世上最惨的人!而事实是,她们并不是,只是她们的自怜心态加重了这种伤痛!

有很多人认为,生存的需求和安全需求,让上一代父母木有精力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彷佛这种事会随着时代改变渐渐改变!而今天,我在看美剧的时候,突然想到,这种事是无法杜绝的,不会随着时代更迭而改变,因为心智成长非常重要,而有些父母的心智成长极其缓慢,甚至是停止生长!当然,上一代的父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是封闭的,人和人交流限制于身边的人,而我们这一代,要感谢网络打开另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和世界各地交换意见和想法,前提是--open your mind!

在英国,和人沟通的时候,真的不能用限制思维去思考,每次和顾客聊天,都能发现他们刷新我的思维限制!说个印象最深的一个栗子,就是有个熟客天天推着婴儿车来餐馆用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不过,她每次来餐馆用餐的时候,都不允许我们大声跟她聊天,说会惊到她的宝宝!偶尔心情好,会和我们聊育儿经!直到有一天,我老板娘跟她聊天,说起她宝宝,想要看她的宝宝(平时她的宝宝都躺在婴儿车,婴儿车是半封闭),在得到她的允许后,我老板娘打开婴儿车,结果,老板娘差点被吓死:婴儿车里的宝宝是玩具娃娃,是仿真版的娃娃,只是,当你认为婴儿车里是真的宝宝,突然看到仿真娃娃,真的会吓一大跳!

后来,我们才知道,英国有不少人玩仿真娃娃(和真娃娃极其相似,会哭会闹),而这些喜欢娃娃的人,多半是和他人建立不了亲密的链接,就选择娃娃或者宠物,又或者孩子长大了,离开家,父母情感得不到慰藉,借着娃娃来重回孩子婴儿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不单单是婴儿对父母有依赖,我们成人对子女也有依赖或者说父母对成年的我们也有依赖!尤其是中国家庭,讲究家庭制度,很多父母并不能接受子女长大这个事实,这也是他们控制子女根本的原因,情感上的失落,精神上的空洞,促使他们会做出伤害子女的事情,让子女意识到他们的强大,借此得到子女的关注,乃至于依赖或者控制!

电影《黑天鹅》里的母亲对女儿的控制达到了极致,女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母亲的眼皮底下,为了实现母亲芭蕾舞的梦想,女儿走上自毁的路,白天鹅是女儿表象的象征:乖乖女!而黑天鹅则是女儿内心阴暗的象征:她想要得到自由,想夺回自己的人生控制权,结果,她的内心太软弱,无法撑起这个愿望,就通过自残来逼迫自己!当她成功演绎了黑天鹅,却迎来了死亡,因为内心软弱的她,没有多余的力量对抗阴暗的自己,死亡能塑造永恒的成功,而活着的每一天,她都活在一个阴影:害怕自己让母亲失望,害怕自己被他人代替,害怕自己下一次的表现不行......她有太多太多的恐惧,而这一切都是来自母亲,母亲自己木有

实现的梦想,变成执念,不断逼迫女儿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父母逼迫子女读书,上名校,娶(嫁)条件好的人......看似不近人情的后面,隐藏他们残缺的梦想,自己无法得到,总想通过子女达到这个梦想,却没有想过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梦想,如果父母剥夺了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种隐藏的遗憾,或许就延续到下一代身上,不断循环,生生不息,直到有一代打破这个循环,才能破了这个魔咒!

小时候有个童话故事,叫做长发姑娘,巫婆把长发姑娘关在高塔里,不允许长发姑娘和外人接触!其实这个故事影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巫婆就是黑化的母亲,担心子女和外人接触,被人欺骗,被人伤害,被人拐跑......而长发姑娘的头发代表了她成长的自我,这是父母无法阻止的,你可以把她关在高塔里,却不能阻止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只是,有些孩子没有勇气逃离,有些孩子逃出去又逃回来,还有一些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不怕欺骗,不怕伤害,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得到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和父母有一场“战争”要打,就像狮子长大了,要和狮王打一场,赢了,就替代狮王;输了,就要灰溜溜离开从小长大的部落!而我们也是如此,和父母有了争执,有了不同的意见,这是正常,但是怎么处理这种冲突非常关键!我父亲是反对我出远门的,不管我要去哪里,第一个反应是反对,反对,反对!可你们也知道,我现在一个人在英国生活多年,这是我和自己的父母对抗的结果,我想要去外面世界看看,但是父母总会担心子女受到伤害,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爱你,在他们眼里,外面世界有很多危险,他们恨不得撑起一个世界,让你永远不会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但是,人生是伴随伤害长大的,小时候学站立就要面临不小心摔倒的危险,长大一点去学校,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伤害,长大了,我们也只有不断接受伤害,才能不断强大,就如我们的身体一样,感冒和病痛的存在,就是在不断升级我们的免疫系统!

呆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安排,又不断抱怨父母的强势,根本是无用的努力,你必须为自己争取机会,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才能让父母正视你,不会轻视你,尊重你的看法!当我先斩后奏决定来英国,签证下来后,我父亲的反对就彻底无效了,当他发现我已经会应付人生的各种问题,就再也不敢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甚至家里重大事情,都会征询我的意见,因为他意识到,我已经和他一样强大,是成年人,不是当初的“little girl”!

亲爱的,当你认为父母企图控制自己人生的时候,真的要反省自己是否太依赖父母,以至于他们认为你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呢?有时候,表达出你们的想法,时间久了,父母也会接受这个事实,子女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至于喋喋不休的母亲,这也是中国家庭的常态,为什么会这样?我刚开始以为母亲都是啰嗦的,是天性!后来,我朋友结婚后,生了孩子当全职妈妈,就开始变得喋喋不休,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天生的,是全职妈妈才有的缺点(也不是每个全职妈妈都会这样)。最早,我以为她们改变是因为有家庭,整天处理“琐屑”造成的;后来,我以为传统家庭价值观造成的,女人当了全职妈妈,失去了个人事业,没有了成就感,就企图用抱怨提醒家人自己的付出和辛苦;而现在,我又发现女人开始变得唠叨,大部分从生育子女开始,婴幼儿时期,母亲要不断提醒和阻止自己的孩子做危险的事情,时间久了变成了习惯,在大脑输入一个程序:他/她还小,什么都不懂,我要盯着他/她!有些妈妈心智成熟,

等孩子大了,就自动放手,而有些妈妈则不是,一直重复这个模式.

当妈妈喋喋不休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无视,而要主动表示你的感恩,比如她唠叨你不爱煮饭,你夸她煮的好吃,她唠叨你不做卫生,你主动去做卫生,适当抱怨做卫生辛苦(间接感激她的付出)。当然,如果母亲不单单抱怨,而是攻击你,比如嫌弃你做饭不好吃,卫生不干净,甚至责骂你,像开文里的母亲一样,使用言语暴力,你就要记住一件事,忍让和默不吭声,真的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人会变本加厉,今天轻轻扇你一巴掌,明天就能重重打你一巴掌,这也是为什么家暴会节节升级的原因,施虐的人永远不会因为忍让变得节制,恰恰是忍让,让对方有恃无恐!而心灵脆弱的女生,在长期语言暴力下,极有可能走上绝路:我有个小学童鞋,面对母亲的语言暴力,选择自杀!而我,是不认同这个做法的,我情愿她反击母亲,也不认同自杀!so,当母亲第一次实施语言暴力,你就该勇敢反驳回去,一般来说,在家庭实施语言暴力也是弱者的表现,这种人看似很强势,其实是纸糊老虎,你反击越强大,她立即就知道界限,不会逾越!

就像我母亲曾经攻击过我,说我煮的饭难吃(说辞极为难听),我当场翻脸,摔了锅,并且告诉她,我以后不会煮饭,休想我煮饭给你吃,做梦去!接连几天,我都不再动手煮饭,她要是抱怨,我连饭都不吃(自己存了零花钱,在外面买东西吃),连续三天,我都不吃她煮的饭,直到她道歉,表示自己不该责骂我!从那以后,她不敢指责我做的不好,当然,她想要我学煮饭,也遭到我强硬的拒绝,在母亲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象:女儿不好惹!从那之后,家里煮饭的食谱是以我和我爸爸的喜好来选择,我不喜欢的菜,再也没有上桌!就连我弟弟都木有这个待遇!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伤了母亲的心,会觉得我强势,但是我不认为自己做错,越亲密关系,越难设定界限,越难设定界限,越要设定界限,就如有些夫妻,越吵架,感情越好,因为他们在吵架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对方的界限,慢慢摸清对方的底线在哪里,某些时候,甚至是一种沟通方式!(虽然我不赞同这种方式)!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和母亲关系很疏远,恰恰相反,我们母女关系非常好,我不煮饭,但是会夸她煮的好吃;我不煮饭,但是会分担家务;我不煮饭,但是会主动分担她烦恼,和她聊天.....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开始,我掌握主动权,面对父母的强势,不能太软弱!

如果你已经长大了,母亲语言暴力已经无法修正,就该选择暂时远离,如果真的无法改变彼此关系,也可以选择彼此来往不要那么亲密,生孩子,不一定要妈妈照顾,可以请保姆,遇到问题,不一定要求助母亲,忍受她的责难.......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去责怪他们,虽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似不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是生命的渴望,是我们对生命的渴望促使我们出生,成长!

他们给了我们的生命,不小心伤害我们,或者不爱我们,不懂得爱我们,也不要去怨恨!向自己的内在求因果,而不是责怪外在的环境!就如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

人,只有你自己!我们会受到伤害,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造成的,真的不是别人造成!勇敢一点,坚强一点,你就会明白,改变和父母的关系,不是要求父母改变,而是我们去改变!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摘要】:人际传播作为传播类型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说在传播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被专家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自学科的研究中,甚至将其作为学科与学科间思想交流的纽带。人际传播作为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满足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随着肢体交流到语言交流到文字交流,再到现如今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通过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知识点,梳理出一条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积淀以及国内对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方向,对未来中国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际传播发展脉络研究综述 人际传播最直观的解释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人是生活在传播世界中的,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传播关系,人类的交流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在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成为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研究人际传播,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困境,更好的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有重要的启示。 人际传播有着许多学科的背景,所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先对人际传播逐渐理论化、体系化的过程进行梳理,再列举一些代表性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对人际传播的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国外对于人际传播问题研究的理论积淀 纵观人际传播的发展演进,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传播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正如传播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一样:首先,人类经历了语言、肢体等面对面传播的“示现的媒介系统”。其次,传播者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交流,诸如文字等“再现的媒介系统”。最后,人类正在经历着“机器媒介系统”,像电影、电话等传受双方都需要借助的媒介系统。人际传播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 人际传播的知识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谈论修辞或作为参与市

家庭和谐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很重要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家应该让我们具有安全感,可以遮风挡雨,充满美好记忆。。。。。。而家庭文化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每个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所形成的家庭文化也会不同,而这些更多的取决于这个家庭的决策者,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以及他对文化的认知程度。 我们一般的家庭构成形式为父母、我们与孩子三代,或者是三口之间,四代同堂的形式是极少数的,前两种的构成方式居多。 正值壮年的我们多为一个家庭的决策者,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对自己负有责任,这个家几十年以内的荣辱都与我们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家庭中每位成员的需求。 首先说父母,多数父母在能照顾自己生活的情况下,

都不愿拖累我们,而他们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很多父母在这个年纪会有一种失落感,从一个家庭的决策者的位置退下来,很长时间都会有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主要体现在每件事都会问一问,都会去关心一下,这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哪怕你对一件事已经做了决定,尽量也不要在父母面前体现出来,坐下来与父母交换一下意见,首先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会给你很好的建议,另外,这么做会使父母有一种成就感,另外这样会避免使他们产生那种人老了就没用的感觉,唯一的目的是让老人有一种心理安慰,因为他们有资格得到尊重,因为他们曾经为这个家做了贡献。如果老人与我们一起生活,需要我们去协调好家庭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这种情况下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重要,首先要避免家庭矛盾的出现,这就需要你有预见性,对事态发展有控制能力,而不是急躁与抱怨,如果出现问题,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在父母与妻子孩子几方面之间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把所有委屈放在自己身上,在这个问题上,会充分考验你作为一个男人的承受能力与决策能力。 妻子在生活中是我们的左膀右臂,首先我们要尊重她。现代女性多为有文化的女性,所以都会通情达理,但是肯定会有沟通不好的时候,如果只是夫妻之间的矛

婚姻对孩子影响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童年时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与孩子人格的建立健全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在离婚率日渐高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单亲家庭。当一个家庭解体,如何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并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首届单亲妈妈交流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针对单亲妈妈的子女教育、单亲妈妈的心理健康等问题,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及单亲妈妈共百余人展开了讨论。 “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婚姻,就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离婚”,论坛上,单亲教育学者孟迁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那么,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离婚? 案例分析 不能给好的婚姻就给好的离婚 “不负责的父亲就让他永远消失” 讲述:儿子3岁时,我和丈夫离婚了,儿子归我。很快,他父亲另外组成了家庭,从此几乎从我和儿子的世界里消失。我干脆不许他再见儿子,坚持一个人养大儿子。 为了保证我们母子的生活,我把儿子送回了老家,和姥姥一起生活。儿子很争气,不但学习成绩很棒,而且被一个游泳教练挖掘,如今被带到了广东省游泳队。但现在,儿子每次在电话里都没有话和我说。为了跟儿子加强沟通,我经常坐车去广州看他。可他后来却跟我说:“妈,你别来了,每次都是你一个人,其他同学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来的。”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亲教育学者):这个妈妈和前夫的关系是很糟的。作为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如果不能送这个礼物,就送美好的离婚。最糟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憎恨、敌意,这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冲突和混乱。这个妈妈含辛茹苦抚养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给”,其实很大程度是在“要”。离婚了,自己没有太多价值感,“我一切为了你,我是不行了,我就靠你了”,其实是想通过孩子来获得个人的价值感。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有感受到,但长大后,妈妈去看孩子,孩子明显很反感,原因一定是这个妈妈给孩子传递出“单亲家庭是不好的”感觉。幸福要从愿意做自己、做好自己开始。如果一个人都不愿意做自己,对做好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给自己和孩子带来幸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假象只会让痛苦扩大 “伪婚姻”让孩子不受伤? 讲述:女儿10岁时,我离婚了,离婚时和前夫协商:为了女儿的身心健康,隐瞒真相,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个完美家庭的表象。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哭着跑回家,对我说:“我同学看到爸爸和一个阿姨在一起。”我为此质问前夫,经过一番争吵,我们再次协议:离婚这件事要对女儿隐瞒到底,自己有新的感情也要瞒着孩子。本以为保持“家庭完整”,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但女儿对一切早已知晓,只是从不说破。在青春期时,我发现女儿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所有的男性都非常排斥。 王建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和心理测量师):个人认为这位妈妈对前夫的爱还没有了断,表面上说为了孩

大学生爱情观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情观及相关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上大学以后,往往没有中学时候里家长、老师、学校的约束,也伴随这身心发展与成熟,以及需要的改变,大部分大学生开始产生对爱的需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各个领域都有对爱情的描述、说明。在心理学中也不乏这样的理论。这些爱情理论各有千秋,同时,在现代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爱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恋爱观上的不正确的方面,多方面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爱情(lov:between man and woman)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各个领域对爱情的不断探索与说明,将爱情的纷繁多彩呈现给我们。爱情的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也指爱的感情。”中国古代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爱情故事传说;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山有棱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等描写恋爱或是暗恋等的诗词佳句。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维纳斯和阿都奈斯、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等的爱情故事。不同年龄段的人爱情观有不同的特点,在心理学范围内很多人也关注到了大学生在恋爱上的不同认识。因此,本文将梳理“在心理学上不同关注点下大学生爱情观”,并找出未来对大学生爱情观研究的方向。 2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总体论述 爱情态度理论由Rubin(1970)提出,他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亲和和依赖需求、欲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与独占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传媒影响日益膨胀、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导因素。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边,只能学着玩;只有到了学堂附近,才学习礼仪和要求上学。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没适宜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 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社会。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第一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刻骨铭心,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也是最牢的。 好的家庭环境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感情,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家庭对孩子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

品牌拟人化营销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651468.html, 品牌拟人化营销研究综述 作者:李伟 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8期 摘要:品牌拟人化营销在营销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对拟人化表现形式、消费者类型与拟人化、拟人化营销结果、拟人化相关中介变量和其他拟人化研究结果的总结,发现了拟人化研究基本层-交互层-人格层的研究层次和外在-内在-社会拟人化的研究格局,并指出了现有拟人化营销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推动品牌拟人化营销理论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拟人化;营销;消费者 拟人化是指将具有人或其他动物的外观特征、内在动机和意图以及社会维度的情感归属于非人類客体。拟人化营销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品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营销人员因此常常鼓励将品牌和产品拟人化,通过品牌充满鲜明个性的形象影响消费者感知的可信度,建立消费者和品牌的亲密关系。如通过形象设计赋予产品会说话的特征,使其充当沟通媒介,赋予产品拟人化外观,使其展现人类活力特征。 关于品牌拟人化的研究最早是通过品牌个性化框架开始的,该框架研究的是依据人格特征对品牌的推断。关于品牌拟人化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包括对品牌个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相关概念,如消费者-品牌关系和品牌偏爱。Kim和McGill(2011)提出品牌拟人化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类比性的,即拟人化的图式被用来建立与人类特征的认知联系。例如,一个符合顾客期望的品牌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通常留给人们的诚信品质让品牌看起来更人性化。品牌个性理论就属于这一类。Aaker s(1997)提出的品牌个性量表确定了品牌个性的五个特征:真诚、兴奋、能力、成熟和稳固。对于这一类品牌拟人化,人的品质只是品牌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在学术研究中,品牌拟人就被认为是品牌被注入类人特质。第二种类型的拟人主义是使消费者更接近于真正相信一个品牌是人。品牌被认为具有类人的精神状态。拟人化品牌是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客体,能够给人以感觉、该客体有目标、心态和脾气,甚至有对权力的欲望。拟人化的品牌具有不同的情感状态、心智水平、灵魂以及存在有意识的行为。在这一类型的品牌拟人化中,消费者认为品牌具有深切的关怀和关怀能力。拟人化品牌能够使消费者更容易在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他们与品牌的关系之间做出真实的比较。 本文通过过对拟人化营销相关重要文献的回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拟人化营销研究的现状,并根据现有研究指出缺陷和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一、拟人化的表现形式 拟人化的表现方式有多种,高弋涵等(2015)通过归纳拟人化设计情感化理论,从人格层、交互层和基本层总结拟人化设计的5种形式,即行为、角色、沟通、表情和动作拟人。从形式的细分角度,Kim(2015)将拟人化对象表现为仆人关系和伙伴关系,拟人化为仆人关系

心理学解读---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

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 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 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 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 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 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王海瓴最新小说《新结婚时代》在这方面就有生动的描写,顾小西和何建国“城乡结合”的婚姻冲突就是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成功地演绎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继承性 小说中何建国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 因此,何建国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结”却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顾小西,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因此,顾小西不会认同丈夫的一切由男人说了算的想法。 顾小西对家庭的影响力使丈夫的权力欲、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他就会使用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 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 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2.1成人依恋的测量 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汤芙蓉 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 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 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教案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教学目标:1、使家长朋友清楚的认识到夫妻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营造和谐的家庭,成就孩子的未来 3、学会如何正确化解夫妻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如何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姜女士和杨先生的婚姻,曾是被人们称道的典型的郎才女貌。然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十多年来,杨先生一直是某报社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编辑,而原来是售货员的姜女士已是某大型商场的经理。这时,他们的女儿青青也上初二了,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天,华灯初上时,姜女士走出单位大门,却看见女儿青青与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孩并肩走来,两个人还不时亲昵地相互搂抱亲吻,姜女士远远跟在他们后面……回家后,便开始了一场“早恋审判”,青青并不畏惧,她承认:“与男生小梁是好朋友,但不是早恋,我们这个年龄有情感需要,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在家里没有温暖,你们一点也不关心我!”。姜女士又想起青青从父母的钱包里拿钱,原来都是为了与那个男孩约会!青青辩解说:“我都14岁了,你们不给我零花钱,同学中没有一个家里不给零花钱的!”随后,杨先生在夫人指使下向学校告状,又打听到那个男孩家的地址,竟然与那男孩的父母争吵了一顿,并警告说:“你们的儿子再勾引我女儿,我们就报警!”青青气坏了,她自己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并要求父母也必须做家教咨询。青青对心理医生畅所欲言,她尤其说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妈妈提升快,成了女强人,她在家里脾气越来越大,一点也不温柔,我都看不惯她,她比我爸挣钱多,财大气粗啊!我爸在家唯唯喏喏、窝窝囊囊,他把家务活全包了,可还是很少看见我妈的笑脸。是不是我妈看不起我爸?我都有点可怜他。过不到一起就离婚,何必这么凑合?可我夹在他们中间多倒霉,看我爸那么狠的管我,他充当了我妈的‘打手’,就为了讨我妈欢心,我是不是成了他们的牺牲品?大家怎么看这个案例? 二、现场请2-3位家长回答,针对这个案例发表看法, 三、夫妻感情不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如果夫妻之间不和谐,经常吵架,那么对孩子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第一,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夫妻关系差,往往会发生互不信任,经常争吵、讽刺、截断,有的还会有暴力行为出现。这些场面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使孩子感到失去可依恋的对象。特别是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其声音和神态都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性格扭曲现象。参见《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第二,孩子会产生被抛弃心理。一般夫妻发生别扭,对孩子的请求或哭喊,往往是听而不闻,孩子会以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同时,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就会感觉孤独和自卑,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对外界丧失兴趣,较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三,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虽然孩子小,但从夫妻关系差的家庭气氛中,以及从父母的神态中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不一样,长期在此不良情绪的压抑下,感觉自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样,孩子在性格上趋于不稳定、内向、压抑,感情上较为冷漠和孤僻、自卑,表面上想逃离和躲避,但内心又渴望关爱。 第四,孩子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由于孩子自卑和敏感,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就比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010083 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 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 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成人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成人依 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恋。 1.依恋理论 1.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 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 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 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相对与 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 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 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 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 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 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 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精神分析的理论建立在解释之上,不具有可操作性,无 法进行实验研究和验正。 1. 2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虽然也把喂养看作依恋确定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它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 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 早期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学习理论假设,人有着强烈的本能需求,而主要驱力来自普遍存在基本生理需要,如饥 渴和安全等。婴儿只有通过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来满足这些需要,才可以缓解由这些驱力 带来的紧张感。而最初的时期中,担当喂养者角色的母亲正好满足了婴儿的需要,母亲就成 为婴儿依恋的最初的对象。同时,婴儿的行为又形成了对母亲抚养行为的报偿与强化,使之 获得精神上的报偿,从而促使特定养育行为的重复出现,母亲对儿童的依恋就这样产生和被 强化了。 与早期学习理论相比,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展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

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家庭中的每个子女都会受到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父母之间有问题的婚姻关系往往成为迫害子 女的温床。所以,生长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的青少年注定会有问题。一般而言,有问题的婚姻关系 可以从倾斜、矛盾、缺位和分裂四种状态加以讨论和分析。 1.倾斜状态的婚姻关系 平衡是婚姻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 医生就提出了“ 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该观点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当中的某一方 在婚姻中充当情感角色、家庭功能上的“监护人”或“控制者”,而另一方则将自己降格为一个“ 依附者”或“未长大的孩子”,享受全能的配偶的庇护,接受全能配偶的支配与控制,并放弃家庭 角色(父亲或母亲)所赋予的责任时,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会出现严重倾斜,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控制依附型”的婚姻关系。 譬如,妻子是一个全能的控制者,内外“当家”,主导一切事务。丈夫除了工作之外,在家庭 中没有观点、没有原则,依附于妻子,活像一个听话的“大男孩”或“佣人”。在这样的家庭关系 中,女儿可能会认同母亲成为潜在的“控制者”,她同样无法产生对父亲的依恋需要,长大以后也 会控制男性而不会依恋和尊重男性。儿子则认同父亲成为又一个“依赖者”,小时候依赖母亲的照顾,成人后成为恋人或妻子的“小孩”。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者往往也是一个操心者或付出者,她 也需要一份情感关怀,渴望被支撑。如果那个充当“控制者”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无助、焦 虑等情绪,并指责、抱怨作为“依赖者”的丈夫,孩子的情感认同将发生改变。女儿体验到母亲命 运不济,转而会悲观地看待女性的命运。她们有可能极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反向认同男性,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角色上的“男孩”、“假小子”,以此为母亲分担痛苦、减轻焦虑。其潜台词是 :我不是女孩,所以我不会像母亲那样不幸!或者,她会寻找一个强大的、理想化的男性,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儿子体验到母亲的痛苦,则会不接受现实父亲的无能,而“理想化地”拔高自己, 成为一个看似懂事、成熟、听话的“乖孩子”或“ 小大人”,心怀“英雄情结”。其潜台词是:这 男人真窝囊,真无能,我可千万别成他那个样子!其实,在内心中的另一面,这个儿子又不可避免地会像父亲。

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及应对策略研究

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及应对策略研究 本文以15名大学生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利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其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进行动态描述,通过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深度呈现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的微观过程、过程中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心理状况。研究发现,对被动分手的大学生而言,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在时间上可划分为关系隐患期、关系危机期、关系挽救期和关系结束期四个阶段。其结束亲密关系的微观过程,按双方冲突的激烈程度,可分为“和缓型”和“剧烈型”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被动方在分手过程中所拥有的关系权力都小于主动方,主动方对关系拥有“命运控制”的权力,被动方只有“行为控制”的权力。在分手过程的各个阶段,被动方应对关系压力的策略并不相同,关系危机期的应对策略以消极的关系取向应对和消极的情绪取向应对为主;在关系挽救期和关系结束期,都以问题取向应对和积极的关系取向应对为主。其中,应对策略的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存在先后关系,认知改变指导行为调整。大学生在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观念,典型表现为:“对爱情的悲观预期”、“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以自身的标准衡量他人”、“完全地自我否定或否定他人”。在结束亲密关系过程的各个阶段中,被动方会体验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在关系危机期,主要表现为愤怒、埋怨、指责与伤心、担忧交织的心理;在关系挽救期,后悔、焦虑、无奈、迷茫、怨恨的情绪明显;在关系结束期,则会体验强烈的悲伤、惊讶、绝望、愤恨、恐惧、无价值感、解脱感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恋心理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可以从

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恋爱价值观教育;第二,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第三,建立健全失恋大学生心理危机报告体系;第四,完善失恋心理危机救助和咨询体系。

父母冷战对孩子影响的杀伤力

父母冷战对孩子影响的杀伤力 心理咨询师柏燕谊早教图书书摘分享 与那类争吵激烈甚至把孩子卷入其中的夫妻相反,有些夫妻不吵架,打冷战,对矛盾冲突冷漠处理。这种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不说话,孩子其实是恐惧的。有些孩子会通过不停地闯祸来引起关注和求取关爱。还有的孩子会生病、受伤,只为了让父母一起来看自己。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冷战期间会把孩子当筹码,让孩子参与其中。“我和你爸离婚了,你跟谁?”“你说!你喜欢你那个骗子爸爸,还是妈妈?”……有的父母吵架,就带着孩子回老人家,跟孩子抱怨对方的不好。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撕心裂肺的痛,不管夫妻是否因为争吵而分开,对孩子来说,他的爸爸、妈妈中任何一个他都不愿失去。这种把孩子当作筹码将其卷入争吵的情况,会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以及性格有重大的影响。

当心孩子习得和内化父母吵架的行为 孩提时代是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的阶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在采用攻击性行为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和矛盾。当他发现父亲或母亲采用责骂、摔东西,甚至暴力来解决问题,居然使另一方闭嘴了或是使自己胜利了,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些不好的处理方法,并且认为吵架、谩骂、暴力都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会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面,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在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的同时,夫妻一方采用了自我虐待——如撞墙、自杀等——的方式,这样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严重。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很高,就是因为不少女性在和丈夫吵架后,喝农药证明自己的清白,或是证明自己是正确

公平理论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 33-39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f8651468.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f8651468.html,/10.12677/ap.2018.81005 A Review of Equity Theory Applic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Lingli Zhou, Shiqing Song, Yingcan Zh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30th, 2017; accepted: Jan. 17th, 2018; published: Jan. 24th, 2018 Abstract Equity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are most satisfied with their curr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 when they think they neither gain more, nor gain less in relationship. It applies not only to economic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but also to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itness of equity theory applied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fluence of equity between couples 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stability. People who feel they are treated equally in relationships, score high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This paper also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bout equity theory applied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measurement of equ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effect factors. In fur-ther research, we can explore a tool that measures the equit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hinese people. So we can get to know the situation of equ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afford guidance to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Keywords Interdependence Theory, Equity Theory,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Factors 公平理论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周灵力,宋诗情,郑莹灿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2月30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4日 摘要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只有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既没有多得、也没有少得时,对当前的亲密关系才是最满意的。

依恋与青少年发展文献综述-某某

学号:********** 依恋与青少年发展(综述) 摘要 依恋是人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依恋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在横向上对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综述,包括青少年B型人格、青少年抑郁、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攻击行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自尊、青少年社会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依恋、青少年发展 目录 前言 (1) 1. 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2.依恋与青少年B型人格 (2) 3依恋与青少年抑郁 (3) 4. 依恋与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 (4) 5.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4) 6.依恋与青少年攻击行为 (5) 7.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6) 8.亲子依恋与青少年自尊 (7) 9.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发展 (7) 参考文献 (7) 前言

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面对压力时的不同承受力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关,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依恋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对依恋对青少年的影响做了一个文献综述。 1.依恋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于1969年提出了依恋理论, 当时主要研究婴儿-看护者之间的关系, 他也同时指出依恋将伴随人的一生, 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过程。他认为这种现象具有生物进化的功能, 在生理意义上为婴儿的生存提供保护, 在心理意义上给予婴儿安全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Ainsworth于 1978年创建了陌生情景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 SS), 对 12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在一系列的分离、重聚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根据观察结果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 (securely-attached):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心地玩玩具,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苦恼、哭泣, 但当母亲回来时会主动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焦虑回避型 (anxious-avoidant):婴儿并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而过分紧张或焦虑, 母亲回来时他们也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将注意力转向周围的玩具, 接受来自陌生人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焦虑矛盾型 (anxious-arabivalent):婴儿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表现出极端地痛苦, 当母亲回来时, 他们仍然难以平静,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显示出反抗, 甚至发怒, 不能再去玩游戏。后来, 有研究者发现有一些婴儿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对母亲的反应很怪异, 当他们走近母亲时, 头却背向母亲, 脸部没有表情或不协调, 这种类型被定义为混乱型 (disorganized)。 1985年Main及同事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 AAl), 这是一种半结构式的访谈,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通过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的回顾和描述来评价当前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以此确定了三种依恋类型, 即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amous)、不安全-拒绝型(insecure-dismissing)、不安全-先占型(insecure/preoccupied)。 1991年Batholomew提出了依恋的自我模型 (model of self)和他人模型 (model of other), 即自己是否是可爱的, 值得被照顾的, 以及他人是否是有反应的, 值得信赖。Brennan和他的同事则认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即依恋相关焦虑与依恋相关回避。Fraley认为这两种维度的分法具有一致性, 通过维度的划分可将依恋分为四种类型:

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

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婚姻状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以让大家在婚姻年检中能够有所参照,有所悟、有所得,请勿对号入座。 1、女人最大的危机不是老公有外遇,而是成了老公的附庸,女人一定要自尊、自强、自立。 2、无端的猜疑是婚姻的大敌,只要疑心一起,生活就会狼烟四起。 3、在众人面前管住自己的嘴,维护爱人的面子和尊严,最终也是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家丑不外扬。 4、轻易就离家出走,可能会令婚姻分崩离析,别忘了森林大火往往是一个丢弃的烟头引起的。 5、男人并不一定比女人强,男婴的成活率比女婴低,男人的寿命比女人短,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孤独症。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 6、婚姻中女人像男人时,男人就不再像男人。 7、带着强烈偏激的真诚,往往会伤害自己最爱的人。 8、婚姻中的不理智、不冷静,会摧毁自己成功的事业! 9、变态的占有欲,一定会把爱人推到遥不可及的天涯。人人生而平等,也包含着夫妻关系。 10、女比男强,日子不长;女比男强,好景不长;女比男强,幸福不长;女比男强,红杏出墙。 11、请记住了,女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她们身在厨房,心在伊甸园。 12、要想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 13、夫妻之间要敞开心扉,诚实永远是最好的对策,也是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 14、爱情当然需要保鲜,青春当然需要延伸;但是,自我调节,应该从灵魂开始,只有衰老的身体,没有衰老的心灵。 15、流言已经置许多人于死地,千万别重蹈覆辙,珍惜你最心爱的人吧! 16、婚姻是一个圣诞老人,总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个礼物,比如孩子,比如事业的成功。 17、妻子有难,丈夫挺身而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我是男人。 18、头上三尺有神灵,别以为天不知人不觉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违反社会公德。违反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

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继承性 《新结婚时代》小说中何建国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因此,何建国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结”却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顾小西,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因此,顾小西不会认同丈夫的一切由男人说了算的想法。 顾小西对家庭的影响力使丈夫的权力欲、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他就会使用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排斥性 如一位女儿从小看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很强的处事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受到他人欺侮,那她长大后,可能就会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很强势的男人,在她的头脑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就要无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夫妻感情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夫妻感情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如何做父母征文) 在跟同龄人聊天的时候,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的话题了。曾讨论到过这样的一个话题:孩子的叛逆性格跟父母之间感情不和有没有影响? 我当时的意见是夫妻感情不好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我说一下我的观点: 一夫妻不好的家庭有着紧张的气氛 家庭的气氛是每个人一跑到家就能马上感觉出来。如果今天家里有了喜事,空气中伴随着快乐的气氛,令每个人的神经都很放松。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的家里的气氛会感到压抑,即使没有“战争”,那种无名的紧张的气氛令人浑身不舒服,做事的时候都会很小心翼翼,遇到不必要做的事会尽量不去做。 孩子对周围的气氛也很敏感,他感到气氛不对,他的心理也会很压抑,但孩子有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把这种不痛快放在心里,常此下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二夫妻有矛盾时孩子会成为家长的出气筒 有许多感情不和的夫妻喜欢把孩子当做出气筒。他们有了矛盾后,孩子就成了他们的随心发泄的对象。孩子时常会遭受到了无缘无故的打骂,孩子会认为大人的举动有时是慕名奇妙。他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他们所能做的是把自己躲藏起来。他们认为连自己的父母都这样的“神经”,其他还有谁能信任的呢?他们只有尽量的不接触他人,以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当孩子很无奈的把自己躲藏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发展已受到阻碍,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依赖于某个物体。比如:看电视,玩游戏。。。 三夫妻吵架后孩子被逼为“审判员” 有时夫妻之间有矛盾争吵时,他们会把孩子拎出来让孩子说“公道话”,让孩子来“判断”谁是谁非。为了让孩子说自己的好,会在背后买通孩子:只要你说爸爸(妈妈)不好,说我是对的我就买好吃给你,你要什么就买什么,不然我就揍你。 有时孩子为了不让自己被打就委屈成全,被证明是好的一方为了“犒劳”孩子,会说话算数的买些东西给孩子。几次以后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只要我说几句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