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 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 分子不停的运动,而原子静止不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花园里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B.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C.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7.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

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

8.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A.氨水挥发B.空气液化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D.石蜡受热融化

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

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0.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氢、氧原子不能再分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B.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C.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混合而成的,所以是混合物

D.物质受热膨胀,是受热后分子体积变大的缘故

12.下列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A.海水、雨水B.新鲜空气、硫粉

C.氧气、优质矿泉水D.氧化镁、氧气

13.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体积小

14.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15.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D.红磷燃烧

16.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D.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17.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18.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氢原子B.氧分子C.氢分子D.水分子19.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叙述错误的是()

A.氯酸钾分子由钾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

B.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氧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中子和不带电荷的质子构成

D.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0. 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由一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水B.纯净物C.化合物D.糖水

二、填空题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分子是由构成的。如汞是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2.

分子的特征举例说明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之间有间隔

淀粉遇到固体碘和碘蒸气都会变蓝色

3.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从变化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4.比较分子和原子

分子原子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不同点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为

原子

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体积小;彼此有;都在不停的

联系分子由构成,分子分裂成原子。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要大些,但不能笼统的认为注意

分子比原子大

5.下列事实分别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1)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

(2)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三、简答题

1.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 “原子和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和“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D D D C C D C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D C C C D C D D C AB

二、填空题:

1、分子原子原子汞原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2、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 ml(合理即可)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1)水的蒸发: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分解: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水的蒸发:物理变化;水的分解:化学变化

4、分裂间隔运动原子

5、(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很小

三、简答题:

1. 答: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每个质子带上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 答:没有矛盾。“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是相对于宏观物质来说的,“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的。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原子的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和练习题试卷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注意左反应右生成);(2)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一般为整数);(3)注明反应发生的外加条件(如加热、点燃、催化剂、高温、通电等);(4)用等号把反应物与生成物连接起来;(5)生成物中的气体和沉淀要用“↑”和“↓”标明。 二、化学方程式配平和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配平思路:第一步:入手点——找左右两边各出现1次且原子数变化较大的元素; 第二步:求该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步:推求化学式系数。 练一练:P + O 2——P 2O 5 Fe + O 2—— Fe 3O 4 Mg + O 2——MgO 2、奇偶配平法 配平思路:第一步:入手点——找次数出现多且原子总数总是一奇一偶的元素,从该元素原子数为奇数个的化学式入手,配最小偶数“2”; 第二步:逐一推求其它化学式系数。 练一练: C 2H 2 + O 2——CO 2 + H 2O FeS 2+ O 2——Fe 2O 3+ SO 2 3、观察法 配平思路:第一步:入手点——从组成或原子数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令其系数为“1”; 第二步:推求其它化学式系数。 练一练:Fe + H 3PO 4 —— Fe 3( PO 4)2 + H 2 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C 3H 8 + O 2 —— CO 2 + H 2O Cu 2(OH)2CO 3—— CuO+ CO 2+ H 2O CH 3OH + O 2——CO 2 + H 2O CH 3COOH+ O 2—— CO 2 + H 2O 4、分析法:主要运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①用H 2还原金属氧化物(R m O n ):在左边的H 2前配上n 右边的H 2O 前配上n ,R 前配上m. 练一练: Fe 2O 3 + H 2——Fe + H 2O H 2 + Fe 3O 4 —— Fe + H 2O ②用CO 还原金属氧化物(R m O n ):在左边的CO 前配上n 右边的CO 2前配上n ,R 前配上m. 练一练: Fe 2O 3 + CO ——Fe + CO 2 CO + Fe 3O 4 —— Fe + CO 2 化学方程式配平综合练习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C 2H 4 + O 2 ——CO 2 + H 2O (2) Al + H 2SO 4 —— Al 2(SO 4)3 + H 2 (3) NH 3+ O 2 ———— NO+ H 2 O (4) KClO 3—— KCl+ O 2 (5) H 2O+ C —— CO+ H 2 一定条件 高温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 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 5、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电子在核外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6、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12/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7、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8、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初三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九年级)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知识: 1化学方程式配平常用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先配奇数大): (1) P + O2 P2O5 (2) C + O2CO (3) Al + O2Al2O3 (4)Fe + O2Fe3O4 (5) Mg + O2MgO (6) H2O2MnO2 H2O + O2↑ (7) H2O H2↑+ O2↑(8) H2+ O2H2O 2观察法:先金属后原子团 (1)) (2)CuSO4 +NaOH —Na2SO4 + Cu(OH)2 (3)Mg + HCl —MgCl2+ H2↑ (4)Fe2O3 + H2SO4Fe2(SO4)3+ H2O (5)Al + H2SO4 —Al2(SO4)3+ H2↑ (6)Fe(OH)3 + H2SO4Fe2(SO4)3+ H2O (7)Al2(SO4)3 +NaOH —Na2SO4 + Al(OH)3 3配平下列的各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1)KMnO4—K2MnO4+ MnO2+ O2↑ (2)! (3)Al + CuSO4 —Al2(SO4)3 + Cu (4)Zn + HCl —ZnCl2 + H2↑ (5)Al2O3 + H2SO4Al2(SO4)3 + H2O (6)Fe2(SO4)3+NaOH —Na2SO4+ Fe(OH)3 (7)Fe(OH)3+ H2SO4Fe2(SO4)3+ H2O (8)CH4+ O2点燃CO2 + H2O (9) C + CO2高温CO (10)NH3+ O2催化剂NO + H2O ~ (10) CO + Fe2O3高温Fe + CO2 二练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巩固练习 7.18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0.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1.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 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 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 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 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1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 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O 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 4+5H 2O = CuSO 4·5H 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 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2H 2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H 2 +2O 氢气“早出晚归”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知识: 1化学方程式配平常用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先配奇数大): (1) P + O2 P2O5 (2) C + O2CO (3) Al + O2Al2O3 (4)Fe + O2Fe3O4 (5) Mg + O2MgO (6) H2O2MnO2 H2O + O2↑ (7) H2O H2↑+ O2↑(8) H2+ O2H2O 2观察法:先金属后原子团 (1)CuSO4 +NaOH —Na2SO4 + Cu(OH)2 (2)Mg + HCl —MgCl2+ H2↑ (3)Fe2O3 + H2SO4Fe2(SO4)3+ H2O (4)Al + H2SO4 —Al2(SO4)3+ H2↑ (5)Fe(OH)3 + H2SO4Fe2(SO4)3+ H2O (6)Al2(SO4)3 +NaOH —Na2SO4 + Al(OH)3 3配平下列的各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1)KMnO4—K2MnO4+ MnO2+ O2↑ (2)Al + CuSO4 —Al2(SO4)3 + Cu (3)Zn + HCl —ZnCl2 + H2↑ (4)Al2O3 + H2SO4Al2(SO4)3 + H2O (5)Fe2(SO4)3+NaOH —Na2SO4+ Fe(OH)3 (6)Fe(OH)3+ H2SO4Fe2(SO4)3+ H2O (7)CH4+ O2点燃CO2 + H2O (8) C + CO2高温CO (9)NH3+ O2催化剂NO + H2O (10) CO + Fe2O3高温Fe + CO2 二练习 1 在X + 2O2===CO 2 + 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A CO B CH4 C CH3OH D C2H4 2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式为:X + 3 O2=== 2CO2 + 3 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A C2H4 B C2H4O C C2H6 D C2H6O 3在4Cu + 10HNO3 = 4Cu(NO3)3 + X + 5H2O反应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A NO B NO2 C N2O D N2O3 4物质X和B2能发生下列反应:2X + B2 = 2 AB3,则X的化学式是: A AB2 B A2B2 C AB3 D A2B3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 习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6.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原子 B. 氧分子 C. 氢分子 D. 水分子 7. 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8.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9. 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次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 “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C. “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D. 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可以不需要氮气 二、填空题: 1. 从分子观点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____构成,混合物由____构成。 2.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由构成。同种分子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不同分子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一、最小公倍数法: (找出两边同种原子的个数最多的原子,然后求最小公倍数,得原子个数。)1、 Al + O2—— Al2O3 2、Al + Fe3O4—— Fe + Al2O3 3、 Fe + O2—— Fe3O4 4、Al + MnO2—— Mn + Al2O3 5、 N2 + H2—— NH3 6、Al + H2SO4—— Al2(SO4)3 + H2 二、观察法: (观察顺序: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Fe) 1、 CO + Fe2O3 —— Fe + CO2 2、 C + Fe2O3—— Fe + CO2 3、 CO + Fe3O4 —— Fe + CO2 4、 C + Fe3O4—— Fe + CO2 5、 CO + FexOy —— Fe + CO2 6、 C + FexOy—— Fe + CO2 7、 H2 + Fe2O3—— Fe + H2O 8、H2 + Fe3O4—— Fe + H2O 9、 H2 + Fe X O Y—— Fe + H2O 10、H2 + WO3—— W + H2O 11、 CO + O2 —— CO2 12、Fe + H2O—— H2+ Fe3O4 13、 Al(OH)3+ HCl ——AlCl3 + H2O 三、奇数配偶法: (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一基数一偶数) 1、 FeS2 + O2 —— Fe2O3 + SO2 2、 C2H2 + O2——CO2+ H2O 3、 C + Fe2O3—— Fe + CO2 4、 MnO2 + HCl—— MnCl2 + Cl2 + H2O 5、 Cl2 + Ca(OH)2—— CaCl2 + Ca(ClO)2 + H2O 四、归一法: (找出化学式中原子数目最多的化学式,使其化学计量数为“1”,观察配平,若是分数再进行通分去掉分母,保证最后得到最简整数比) 1、 C2H2 + O2——CO2 + H2O 2、C6H6 + O2—— CO2 + H2O 3、 C22H46 + O2——CO2 + H2O 4、 NH3 + Cl2 —— NH4Cl + N2 5、 As2O3+ Zn + HCl——AsH3+ ZnCl2+ H2O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达标自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分子和原子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宏观现象或操作可以反映分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分子的某些性质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二者是相互对应的。“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对应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大,原子小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解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硅;故A错。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B 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C错。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例3: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通过模拟图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将有关粒子的构成情况展示出来,使本来很抽象的微观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甲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甲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发生化学变化后,观察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成物的分子构成。 【答案】(1)单质(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初三化学:方程式配平经典练习题(含答案)_2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知识: 1、化学方程式配平常用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先配奇数大):(配平并补充方程式) (1) P + O2 点燃P2O5 (2) C + O2点燃CO (3) Al + O2点燃Al2O3 (4)Fe + O2点燃Fe3O4 (5) Mg + O2点燃MgO (6) H2O2MnO2 H2O + O2↑ (7) H2O 通电H2 + O2(8) H2+ O2点燃H2O 2、观察法:先金属后原子团 CuSO4 +NaOH —Na2SO4 + Cu(OH)2 Mg + HCl —MgCl2+ H2 Fe2O3+ H2SO4Fe2(SO4)3+ H2O Al + H2SO4 —Al2(SO4)3+ H2 Fe(OH)3+ H2SO4Fe2(SO4)3+ H2O Al2(SO4)3 +NaOH —Na2SO4+ Al(OH)3 3、配平下列的各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KMnO4—K2MnO4+ MnO2+ O2↑ Al + CuSO4 —Al2(SO4)3 + Cu Zn + HCl —ZnCl2 + H2↑ Al2O3 + H2SO4Al2(SO4)3 + H2O Fe2(SO4)3+NaOH —Na2SO4+ Fe(OH)3 Fe(OH)3+ H2SO4Fe2(SO4)3+ H2O CH4+ O2点燃CO2 + H2O C + CO2高温CO NH3+ O2催化剂NO + H2O CO + Fe2O3高温Fe + CO2 二、练习 1、在X + 2O2===CO2 + 2H2O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的化学式为: A CO B CH4 C CH3OH D C2H4 2、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式为:X + 3 O2=== 2CO2 + 3 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 X的化学式为: A C2H4 B C2H4O C C2H6 D C2H6O 3、在4Cu + 10HNO3 = 4Cu(NO3)3 + X + 5H2O反应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A NO B NO2 C N2O D N2O3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 汤姆生 B. 道尔顿 C. 拉瓦锡 D. 阿伏加德罗 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7.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原子 B. 氧分子 C. 氢分子 D. 水分子 8、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叙述错误的是() A. 氯酸钾分子由钾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 B. 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 氧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中子和不带电荷的质子构成 D.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9. 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由一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水 B、纯净物 C、混合物 D、糖水 10. 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13.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14. 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 O2 B. 2O C. 2O2- D. 2O2 1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SO2 16. 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次活动中需要“人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