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件设计的工艺准则

塑料件设计的工艺准则
塑料件设计的工艺准则

塑料件设计的工艺准则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注塑件的工艺性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

a.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

b.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

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

c.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

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d.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螺

纹、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壁厚

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壁厚应尽可能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引起零件变形,产品壁厚一般 2~4mm。小制品可取偏小值,大制品应取偏大值。

塑料件相邻两壁厚应尽量相等,若需要有差别时,相邻的壁厚比应满足以下

t :t1≤~ 2

塑料凸肩H与壁厚t之间关系如图2中,图a中H>t,则造成塑料件的厚

度不均匀,应改图b所示,H≤t可使塑料件壁厚不均匀程度减少。

2过渡圆角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强度和便于脱模,零件的各面连接处应设计过渡圆角。零件结构无特殊要求时,在两面折弯处应有圆角过渡,一般半径不小于

0.5~1mm,R≥t。

内外圆角半径

零件内外表面的拐角处设计圆角时,应保证零件壁厚均匀一致,图中以R 为内圆角半径,R1为外圆角半径,t为零件的壁厚.

3加强筋

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又不使零件的壁厚过大,避免零件变形,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L=(1~3)a

b=~1)a

R=~a

θ=2°~ 4°

当a ≤2mm 时,可选择a=b 。

筋的高度与圆角半径.

表 1

设计加强筋时,应使中间筋低于外壁~1mm,以减少支承面积,达到平直

要求。

4孔的设计

孔的周壁厚会影响到孔壁的强度。孔口与塑件边缘间距离a不应小于孔径,

并不小于零件壁厚t的倍。孔口间的距离b不宜小于孔径倍,并不小于3mm。孔的周壁厚H和突起部分的壁厚c和高度h、h与c之比不能超过3,如图

其尺寸可参考表2

表2

孔深h≤2d情况下的最小直径

5螺纹

内螺纹直径不能小于2mm,外螺纹直径不能小于4mm.螺距不小与.螺纹的拧合长度一般不大于螺纹直径的倍,为了防止塑料螺纹的第一扣牙崩裂,并保证拧

入,必须在螺纹的始端和末端留有~的圆柱形.并注意:塑料件螺纹不能有退刀槽,否则无法脱模。

6 嵌件

嵌入塑料件的零件,叫做嵌件.由于用途不同,嵌件的形式不同,材料也不同. 但使用最多的是金属嵌件.它的优点是提高塑料制品的机械强度、磨损寿命、尺寸的稳定性和精度。 嵌件外塑料层最小厚度

表4

回旋体的轴及轴套嵌件形式。塑料层最小壁厚参照表4

7 压花

塑料件的周围上滚花,也可以压制。 滚花必

须是直的,并与脱模方向一致,滚花的尺寸可参考

表5

表8塑料件常用自攻螺钉预留底孔直径选择

2.一般情况应选用a图结构,特殊情况可选b图结构;

表6

9 塑料尺寸公差值

表7

注:1.表中公差数值用于基准孔取(+)号,用于基轴取(-)号;

2.表中公差数值用于非配合孔取(+)号, 用于非配合轴取(-)号, 用于非配

合长度取(±)号

10 塑料件成型质量问题和原因分析

塑料件设计的工艺准则

注塑件的工艺性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 a.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 b.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 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 c.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 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 济性; d.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螺 纹、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壁厚 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壁厚应尽可能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引起零件变形,产品壁厚一般 2~4mm。小制品可取偏小值,大制品应取偏大值。 1.1 塑料件相邻两壁厚应尽量相等,若需要有差别时,相邻的壁厚比应满足以下要求: t :t1≤1.5 ~ 2 1.2 塑料凸肩H与壁厚t之间关系如图2中,图a中H>t,则造成塑料件的厚度不均匀,应改图b所示,H≤t可使塑料件壁厚不均匀程度减少。

2过渡圆角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强度和便于脱模,零件的各面连接处应设计过渡 圆角。零件结构无特殊要求时,在两面折弯处应有圆角过渡,一般半径不小于0.5~1mm ,R≥t。 2.1内外圆角半径 R 为 内圆角半径,R1为外圆角半径,t为零件的壁厚. 3加强筋 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又不使零件的壁厚过大,避免零件变形,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L=(1~3)a b=(0.5~1)a R=(0.125~0.25)a θ=2°~ 4° 当a ≤2mm 时,可选择a=b 。 3.1筋的高度与圆角半径. 表 1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2008-10-20发布2008-10-XX实施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又称塑料制品的功能特性设计或塑料制品的工艺性。 §1 1.1 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原则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 1.21、详细了解塑料制品的功能、环境条件和载荷条件 2、选定塑料品种 3、制定初步设计方案,绘制制品草图(形状、尺寸、壁厚、加强筋、孔的位置等) 4、样品制造、进行模拟试验或实际使用条件的试验 5、制品设计、绘制正规制品图纸 6、编制文件,包括塑料制品设计说明书和技术条件等。 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原则 1、在选料方面需考虑:(1) 塑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吸水性以及对应力的敏 感性等;(2) 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结晶速率,对成型温度、压力的敏感性等;(3) 塑料制品在成型后的收缩情况,及各向收缩率的差异。 2、在制品形状方面:能满足使用要求,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热塑性 塑料制品)或快速受热固化(热固性塑料制品)等。 3、在模具方面:应考虑它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应充分考虑模具零件 的形状及其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4、在成本方面:要考虑注射制品的利润率、年产量、原料价格、使用寿命和更换期限,尽可能降低成本。 §2塑料制品的收缩 塑料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尺寸变小的收缩现象,收缩的大小用收缩率表示。 S L0 L L0 100% 式中S——收缩率; L0——室温时的模具尺寸; L——室温时的塑料制品尺寸。 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有: (1)成型压力。型腔内的压力越大,成型后的收缩越小。非结晶型塑料和结晶型塑料的收缩率随内压的增大分别呈直线和曲线形状下降。 (2) 注射温度。温度升高,塑料的膨胀系数增大,塑料制品的收缩率增大。但温度升高熔料的密度增大,收缩率反又减小。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是,收缩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外饰塑料油箱盖设计技术规范标准

编号 代替 密级商密×级▲ 汽车工程研究院设计技术规范 塑料油箱盖设计技术规范 Regulation of Flat,Fuel Fill Designing 2006-09-30制订2006-10-30发布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

前言 汽车的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长安车的生存之本。随着能源的紧缺,降低汽车自身的重量已经成为汽车销售的一大卖点,使得塑料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再加上消费者对外观要求的提高,也进一步使得塑料制品的应用成为一种时尚。本规范就是在使用塑料油箱盖的前提下对其设计的思路进行探讨。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项目处进行管理和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苏建波、苏忠 编制: 校核: 审定: 批准: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塑料油箱盖设计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乘用车、商用车塑料油箱盖(以下简称油箱盖)的设计。 本规范规定了塑料油箱盖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和标准,规定了塑料油箱盖开发的一般过程、材料的选择、结构及生产工艺、涂装工艺等。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 3 设计内容 3.1 设计输入 3.1.1 市场定位及设计任务书 根据塑料油箱盖的控制形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电机自动式控制:此控制方式需要一个小的电机作为油箱盖的开关控制,操作简便,容易控制,但其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一般用于高档轿车上; 2、手动拉索式控制:其控制方式是采用一根拉索进行开关控制,结构较为简单,价格比较适中,但零部件相对较多,适用于中档轿车;

塑料件结构设计 加强筋设计

塑料件结构设计-(5)加强筋设计 浏览?发布时间?15/05/10基本设计守则 ???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型,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型筋,倒扣结构将难於成型,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分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塑件设计的工艺要求

第二章塑件设计的工艺要求 为了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理想的塑料制品,除应合理选用塑件材料低频,还必须考虑塑件的成形工艺性。塑件的成形工艺性与模具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塑件的设计能适应成形工艺要求,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模具结构。这样既能保证塑件顺利成形,防止塑件产生缺陷,又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 第一节塑件几何形状 塑件的几何形状与成形方法、模具分型面的选择、塑件是否能顺利成形和出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设计塑件时应认真考虑,使塑件的几何形状能满足其成形工艺要求。 一、脱模斜度 为了便于塑件从模具型腔中取出或或从塑件中抽出型芯,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塑件内外壁应具有足够的脱模斜度。 最小脱模斜度与塑料性能、收缩率的大小、塑件的几何形状有关。表2-1为根据不同材料而推荐的脱模斜度。 8)取斜度的方向,一般内孔以小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α不包括在塑件公差范围内,如图2-1所示。 二、塑件的壁厚 合理的确定塑件的壁厚是很重要的。塑件的壁厚首先决定于塑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重量、电气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 另外还应尽量使其各部壁厚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因引起收缩不均匀使壁件变形或产生气泡、凹陷等成形工艺问题。 塑件壁厚一般在1-6mm范围内。而最常用的数值为2~3mm。大型塑件的壁厚也有至6mm或更大的,这都随塑料类型及塑件大小而定。表2-2为根据塑件外形尺寸推荐的一般热固性塑料制品壁厚。表2-3列出热塑性塑料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用壁厚推荐值。 另外还必须指出,壁厚与流程有密切关系。所谓流程是指熔料从浇口起流向型腔各处的距离。经试验证明各种塑料在其常规工艺参数下,流程大小与塑件壁厚成比例关系。塑件壁厚越大,则允许最大流程越长。可利用图2-2或表2-4进行核对塑件成形的

塑胶件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塑胶件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一、塑胶件 塑胶件设计时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对某些难以保证的地方,考虑到修模时 给模具加料难、去料易,可预先给塑料件保留一定的间隙。 常用塑料介绍 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 等,其 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 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日常生活中 使用的中低档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 和ABS 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 的趋势。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 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ABS、HIPS、PC 料都有较好的表面 处理效果。而PP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模内转印技术(IMD)、注塑成型表面装饰技术(IML)、魔术镜(HALF MIRROR)制造技术。 IMD与IML的区别及优势: 1. IMD膜片的基材多数为剥离性强的PET,而IML的膜片多数为PC. 2. IMD注塑时只是膜片上的油墨跟树脂接合,而IML是整个膜片履在树脂上 3. IMD是通过送膜机自动输送定位,IML是通过人工操作手工挂 1.1外形设计 对于塑胶件,如外形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模具报废,所以要特别小心。外

形设计要求产品外观美观、流畅,曲面过渡圆滑、自然,符合人体工程。 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电子产品,外壳主要都是由上、下壳组成,理论上 上下壳的外形可以重合,但实际上由于模具的制造精度、注塑参数等因素影响, 造成上、下外形尺寸大小不一致,即面刮(面壳大于底壳)或底刮(底壳大于面壳)。可接受面刮<0.15mm,可接受底刮<0.1mm。所以在无法保证零段差时,尽量 使产品:面壳>底壳。 一般来说,上壳因有较多的按键孔,成型缩水较大,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大, 一般选0.5%。 底壳成型缩水较小,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小,一般选0.4%。 即面壳缩水率一般比底壳大0.1% 1.2装配设计 指有装配关系的!#_5$____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尺寸设计。主要注意间隙配合和公差的控制。 1.2.1止口 指的是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嵌合。设计的名义尺寸应留0.05~0.1mm 的间隙, 嵌合面应有1.5~2°的斜度。端部设倒角或圆角以利装入。 上壳与下壳圆角的止口配合。应使配合内角的R 角偏大,以增大圆角之间 的间隙,预防圆角处的干涉。 1.2.2扣位 主要是指上壳与下壳的扣位配合。在考虑扣位数量位置时,应从产品的总体 外形尺寸考虑,要求数量平均,位置均衡,设在转角处的扣位应尽量靠近转角, 确保转角处能更好的嵌合,从设计上预防转角处容易出现的离缝问题。

海信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塑料件通用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08-03-24)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空调器产品中使用的塑料件,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 2相关标准 2.1塑料材料标准 见企业标准05原材料 2.2塑料件公差标准 QJ/T 10628-1995 塑料制件尺寸公差 3常用塑料件的材料特性及选用 3.1常用塑料件的材料名称及主要特性 a)ABS:为丙烯腈(A)、丁二烯(B)和苯乙烯(S)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易于成型, 使用温度-40℃~100℃,广泛用作外观件和一般结构件。有耐候ABS、阻燃ABS、增强ABS、抗静电ABS,ABS/PC合金等; b)HIPS:改性聚苯乙烯,目前已部分取代ABS材料,对放射线的抵抗力在所有塑料中最强,使用温度 -30℃~80℃,HIPS表面硬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较ABS有轻微的降低,脆性易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开裂。有阻燃HIPS、增强HIPS、高光HIPS; c)PP:聚丙烯,机械性能好,特别是刚性及延展率好,耐高温,可在120℃下长期使用,耐磨性稍差, 收缩率大,易产生缩孔、凹痕、变形等缺陷,注塑件尺寸精度难保证。有改性PP、耐候PP,PP+波纤; d)PC:聚碳酸酯,综合性能良好,透光率高,耐高温,可在130℃下长期使用,但耐疲劳强度低, 容易开裂,常用作透明件或装饰件。有阻燃PC、增强PC; e)PA:聚酰胺(尼龙),机械性能优良,是一种自润滑材料,长期使用温度不超过80℃,注塑件尺寸 精度难保证,易产生缩孔、凹痕、变形等缺陷,常用作传动件和耐磨件如轴承、齿轮、凸轮、滑轮、衬套、铰链等。 f)POM:聚甲醛,机械性能优异,长期使用温度为100℃,注塑件尺寸稳定性较好,可制造较精密的 零件,能替代钢、铜、铝、铸铁等金属材料制件。 3.2材料选用: a)外观件:选用机械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及外观质量好的塑料,有ABS、HIPS; b)内部一般结构件:选用机械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的塑料,有ABS、PS、PP; c)透光及装饰件:要求塑料具有较高的透光度及透明度,有ABS、PC、PVC、AS; d)耐磨擦件:选用机械性能优良的塑料,有POM、PA; e)电控电器结构件:要求阻燃,并具有一定的强度,有阻燃ABS、阻燃PP;

塑料件设计工艺

塑料件设计工艺 塑胶件设计一般步骤 塑料件是在工业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构设计,首先看有无相似的产品借鉴,再对产品及零件进行详尽的功能分解,确定零件的折分、壁厚、脱模斜度、零件间的过渡处理、连接处理、零件的强度处理等主要工艺问题。 1)相似借鉴 在设计前,首先应查找公司和同行类似的产品,原有的产品发生过那些问题,有那些不足,参考现有的成熟结构,避免有问题的结构形式。(进行质量功能展开、DFMEA 等活动,通过编制设计任务书,将设计目标识别完整) 2)确定零件折分、零件间的过渡、连接、间隙处理 从造型图和效果图理解造型风格,配合产品的功能分解,确定零件折分的数目(不同的表面状态要么分为不同的零件,要么在不同的表面之间须有过度处理),确定零件表面间的过度处理,决定零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 3)零件强度与连接强度的确定 根据产品大小,确定零件主体壁厚。零件本身的强度,由壁厚塑料件、结构形式(平板形状的的塑料件强度最差)、加强筋与加强骨共同决定。在决定零件的单个强度的同时,须确定零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改变连接强度的方法有,加螺钉柱,加止口,加扣位,加上下顶住的加强骨。 4)脱模斜度的确定 脱模斜度要根据材料(PP, PE硅胶,橡胶能强行脱模)、表面状态(饰纹的斜度要比光面的大,蚀纹面的斜度尽可能比样板要求的大0.5度,保证蚀纹表面不被损伤,提高 产品的良品率)、透明与否决定零件应有的脱模斜度(透明的斜度要大)等因素综合确定。 公司不同的产品系列推荐的材料种类。

塑胶件的表面处理

塑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 塑胶件零件的壁厚选择 塑胶件,对壁厚均匀性有要求,壁厚不均匀工件将有缩水痕迹,要求加强筋与主体壁厚的比值最好为0.4以下,最大比值不超过06 塑胶零件的脱模斜度 在立体图的构建中,凡影响外观,影响装配的地方需要画出斜度,加强筋一般不画斜度。 塑胶零件的脱模斜度由材料,表面饰纹状态,零件透明与否决定。硬质塑料比软质塑料 的脱模斜度大,零件越高,孔越深,斜度越小。

塑料件结构设计详解-精

塑料件结构设计

通用塑胶零件设计 1、术语和定语 1.1 缩水、缩痕 制品表面产生凹陷的现象,由塑胶体积收缩产生,常见于局部内厚区域,如加强肋或 柱位与面交接区域。 1.2 缩孔 制品局部肉厚处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所产生的真空泡,叫缩孔。 1.3 气泡 塑胶熔体含有空气、水份及挥发性气体时,在注塑成型过程空气、水份及挥发性气体 进入制品内部而残留的空洞叫气泡。 1.4 缺胶、不饱模 塑胶熔体未完全充满型腔。 1.5 毛边、批锋 塑胶熔体流入分模面或镶件配合面将发生锁模力足够,但在主浇道与分 流道会合处产 生薄膜状多余胶料为 1.6 烧焦 一般所谓的烧焦,包括制品表面因塑胶降解导致的变色及制品的填充末端焦黑的现象; 烧焦是指滞留型腔内的空气在塑料熔体填充时未能迅速排出(困气),被压缩而显著升 温,将材料烧焦。

通用塑胶零件设计 1.7 熔接痕、夹水纹 模具采用多浇口进浇方案时,胶料流动前锋相互汇合;孔位和障碍物区域,胶料流动前锋也会被一分为二;壁厚不均匀的情况也会导致熔接痕。 1.8 喷痕、蛇纹 高速通过浇口的塑胶熔体直接进入型腔,然后接触型腔表面而固化,接着被随后的塑 胶熔体推挤,从而残留蛇行痕迹。侧浇口,塑胶经过浇口后无滞料区域或滞料区域不 充足时,容易产生喷痕。 1.9 银丝、银条 制品表面或表面附近,沿塑料流动方向呈现的银白色条纹。 银丝的产生一般是塑胶中的水分或挥发物或附着模具表面的水分等气化所致,注塑机 螺杆卷入空气有时也会产生银条。 1.10破裂、龟裂 制品表面裂痕严重而明显者为破裂,制品表面呈毛发状裂纹,制品尖锐角处常呈现此 现象谓之龟裂,也常称为应力龟裂。 1.11表面光泽不良 制品表面失去材料本来的光泽,形成乳白色层膜、模糊状态等皆可称为表面光泽不 良。

塑胶件设计规范

塑胶件设计规范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塑胶件设计规范:(限于目前常用的热塑性塑料件设计)1.壁厚设计 根据零件功能及形状大小而定。注塑成型壁厚一般不大于4mm。常用材料壁厚如下,特殊要求的壁厚另行考虑。 单位:mm 热塑性塑料名称厚度范 围 典型厚 度 备注 ABS~拐角内圆角最小半径25%壁 厚 PC~一般设计壁厚不超过3.1mm PP~一般设计壁厚不超过2.5mm PS~50%壁厚 PA~0.5mm POM~ PMMA~ PPO~ SAN~ PU~38 LDPE~ HDPE~ LCP~ 平面准则:尽量壁厚均匀一致。 因故不能做到,需做渐变过度, 过度的部分长高比例大于等于3:1 转角准则:壁厚均匀原则在 拐角处同样适用。

2.BOSS柱设计:(常用塑料) 设计原则,首先考虑连接强度。下表是对于一般结构件连接情况;对于重要外观件,BOSS柱外径,在连接强度不高情况下,可以适当做小。 当连接有强度要求,又有外观要求时,需按下面参数设计,同时设计出火山口。 BOSS柱要求使用司筒顶出,斜度不大于度。 单位:mm 说明:外径根据强度要求可以适当变化,以上值为要求

说明:PC柱比ABS更容易打爆,若出现此现象,外径可适当加大

度 PA6,PA66,SAN /POM ±4 ST ±5 ±6 ST ± ST 3±7 ST ±8 ST ± ST 4±9 ST ±1011 ST ± ST 8±16 说明:PA6,PA66螺钉有效深度可以比上表值缩短15%。 火山口设计: 壁厚<2mm, A尺寸做0.75mm 2mm≤壁厚, A尺寸做60~70%壁厚 3.加强筋设计 加强筋厚度 一般设计,加强筋厚度不超过壁厚倍。 有外观要求时,加强筋厚度的不超过倍壁厚。

塑料产品设计

第一章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又称塑料制品的功能特性设计或塑料制品的工艺性。 §1.1 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原则 1.1.1 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 1、详细了解塑料制品的功能、环境条件和载荷条件 2、选定塑料品种 3、制定初步设计方案,绘制制品草图(形状、尺寸、壁厚、加强筋、孔的位置等) 4、样品制造、进行模拟试验或实际使用条件的试验 5、制品设计、绘制正规制品图纸 6、编制文件,包括塑料制品设计说明书和技术条件等。 1.1.2 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原则 1、在选料方面需考虑:(1) 塑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吸水性以及对应力的敏感性等;(2) 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结晶速率,对成型温度、压力的敏感性等;(3) 塑料制品在成型后的收缩情况,及各向收缩率的差异。 2、在制品形状方面:能满足使用要求,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热塑性塑料制品)或快速受热固化(热固性塑料制品)等。 3、在模具方面:应考虑它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应充分考虑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其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4、在成本方面:要考虑注射制品的利润率、年产量、原料价格、使用寿命和更换期限,尽可能降低成本。 §1.2 塑料制品的收缩 塑料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尺寸变小的收缩现象,收缩的大小用收缩率表示。 %1000 0?-= L L L S 式中S ——收缩率; L 0——室温时的模具尺寸; L ——室温时的塑料制品尺寸。

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有: (1) 成型压力。型腔内的压力越大,成型后的收缩越小。非结晶型塑料和结晶型塑料的收缩率随内压的增大分别呈直线和曲线形状下降。 (2) 注射温度。温度升高,塑料的膨胀系数增大,塑料制品的收缩率增大。但温度升高熔料的密度增大,收缩率反又减小。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是,收缩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 模具温度。通常情况是,模具温度越高,收缩率增大的趋势越明显。 (4) 成型时间。成型时保压时间一长,补料充分,收缩率便小。与此同时,塑料的冻结取向要加大,制品的内应力亦大,收缩率也就增大。成型的冷却时间一长,塑料的固化便充分,收缩率亦小。 (5) 制品壁厚。结晶型塑料(聚甲醛除外)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增加,而非结晶型塑料中,收缩率的变化又分下面几种情况:ABS和聚碳酸酯等的收缩率不受壁厚的影响;聚乙烯、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类等塑料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增加;硬质聚氯乙烯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减小。 (6) 进料口尺寸。进料口尺寸大,塑料制品致密,收缩便小。 (7) 玻璃纤维等的填充量。收缩率随填充量的增加而减小。 表2-1、表2-2、表2-3为常用塑料的成型收缩率。

【塑料橡胶制品】塑料结构件设计规范

(塑料橡胶材料)塑料结构 件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又称塑料制品的功能特性设计或塑料制品的工艺性。 §1.1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原则 1.1.1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程序 1、详细了解塑料制品的功能、环境条件和载荷条件 2、选定塑料品种 3、制定初步设计方案,绘制制品草图(形状、尺寸、壁厚、加强筋、孔的位置等) 4、样品制造、进行模拟试验或实际使用条件的试验 5、制品设计、绘制正规制品图纸 6、编制文件,包括塑料制品设计说明书和技术条件等。 1.1.2塑料制品设计的一般原则 1、在选料方面需考虑:(1)塑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如强度、刚性、韧性、弹性、吸水性以及对应力的敏感性等;(2)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结晶速率,对成型温度、压力的敏感性等;(3)塑料制品在成型后的收缩情况,及各向收缩率的差异。 2、在制品形状方面:能满足使用要求,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热塑性塑料制品)或快速受热固化(热固性塑料制品)等。 3、在模具方面:应考虑它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应充分考虑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其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4、在成本方面:要考虑注射制品的利润率、年产量、原料价格、使用寿命和更换期限,尽可能降低成本。

§1.2塑料制品的收缩 塑料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存在尺寸变小的收缩现象,收缩的大小用收缩率表示。 式中S——收缩率; L0——室温时的模具尺寸; L——室温时的塑料制品尺寸。 影响收缩率的主要因素有: (1)成型压力。型腔内的压力越大,成型后的收缩越小。非结晶型塑料和结晶型塑料的收缩率随内压的增大分别呈直线和曲线形状下降。 (2)注射温度。温度升高,塑料的膨胀系数增大,塑料制品的收缩率增大。但温度升高熔料的密度增大,收缩率反又减小。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是,收缩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模具温度。通常情况是,模具温度越高,收缩率增大的趋势越明显。 (4)成型时间。成型时保压时间一长,补料充分,收缩率便小。与此同时,塑料的冻结取向要加大,制品的内应力亦大,收缩率也就增大。成型的冷却时间一长,塑料的固化便充分,收缩率亦小。 (5)制品壁厚。结晶型塑料(聚甲醛除外)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增加,而非结晶型塑料中,收缩率的变化又分下面几种情况:ABS和聚碳酸酯等的收缩率不受壁厚的影响;聚乙烯、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类等塑料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增加;硬质聚氯乙烯的收缩率随壁厚的增加而减小。 (6)进料口尺寸。进料口尺寸大,塑料制品致密,收缩便小。 (7)玻璃纤维等的填充量。收缩率随填充量的增加而减小。 表2-1、表2-2、表2-3为常用塑料的成型收缩率。

汽车塑料件涂漆技术条件

汽车塑料件涂漆技术条件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有的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可以作为汽车外饰塑料件涂漆设计、零部件采购以及进厂检验等工作的依据。

汽车塑料件涂漆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塑料件涂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各类汽车所装用的外饰塑料件的涂漆要求。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27-1992 漆膜一般制备法 GB/T 1730-1993 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 GB/T 1731-1993 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GB/T 1732-1993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 1733-199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 1734-1993 漆膜耐汽油性测定法 GB/T 1743-1979 漆膜光泽度测定法 GB/T 1764-1979 漆膜厚度测定法 GB/T 1765-1979(1989)测定耐湿热、耐盐雾、耐候性(人工加速)的漆膜制备法 GB/T 1766-1995 色漆和青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 1771-1991 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 GB/T 1865-1997 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滤过的氙弧辐射) GB/T 6739-1996 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 GB/T 9271-1988 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 GB/T 9274-1988 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GB/T 9276-1996 涂层自然气候曝露试验方法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 11121—1995 汽油机油 GB 11122—1997 柴油机油 GB/T 13492-1992 汽车各色面漆 GB 17930—1999 车用无铅汽油

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模两件)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目录 第 1 章工艺分析 1.1 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 塑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1.1.2 成型材料性能分析 1.2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第 2 章注射机的选择 2.1 注射量的计算 2.2 塑件和流道凝料及所需锁模力的计算 2.3 选择注射机 第 3 章注射模具结构设计 3.1 模架的确定 3.2 各板尺寸的确定 3.3 浇注系统设计 3.3.1 主流道设计 3.3.1.1主流道尺寸 3.3.1.2 定位圈的选取 3.3.1.3主流道衬套形式 3.3.2 分流道设计 3.3.2.1分流道布置形式 3.3.2.2分流道长度 3.3.2.3分流道及浇口的尺寸设计 3.4 成型零件设计 3.4.1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3.4.2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 3.4.2.1型腔径向尺寸 3.4.2.2型腔深度尺寸 3.4.2.3型芯径向尺寸

3.4.2.4型芯高度尺寸 3.4.2.5型腔壁厚计算 3.5 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3.5.1机构的功用 3.5.2导向机构的设计 3.5.2.1导柱 3.5.2.2导套 3.6 推出机构设计 3.6.1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3.6.2塑件的推出方式 3.6.3塑件的推出机构 3.7 排气系统设计 3.8 冷料穴设计 3.9 冷却系统设计 第 4 章注射机的校核 4.1 安装参数的校核 4.1.1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4.1.2 喷嘴尺寸及定位圈尺寸校核 第 1 章工艺分析

1.1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1. 如图1.1所示,该塑件为一小尺寸圆筒件,形状简单;壁厚t=1.5mm,壁厚内径比(t/d)为1/60小于 1/10,该塑件为薄壁塑件,并且各处壁厚均匀。塑件为旋转体结构,结构相对 简单,而且塑件质量相对较小。该塑件表面粗糙度全部为Ra0.8mm,材料为聚氯乙烯,该 种塑料流动性中等。通过查阅资料该种塑料制件未注公差时应选用MT5级精度。 2. 该模具是圆筒形零件的注射模具。该塑件无侧凹、侧孔等,不需设计侧抽芯装置,相应模 具结构简单。从零件图看,制件比较简单,没有苛刻的精度要求和尺寸公差要求,因此对模 具的要求也较低。从生产批量考虑,本模具采用一模两腔的结构,模架和模板尺寸均根据标准选取。其中模架从标准中选取A2型模架。由于塑件比较简单,所以模具采用一次分型, 不设有二次分型与侧向分型机构。推出系统采用推杆推出,并设有复位杆复位。为了加快模 具的冷却,使模具冷却均匀,本模具设有4个冷却管道,均开在定模部分。排气利用分型面 和配合处的间隙排气。为了减少成本,本模具90%的零件选用标准件。 图1.1塑件图 1.1.2成形材料性能分析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Q/JD T0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D 3147-2011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2011-08-23 发布 2011-09-10 实施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的起草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总院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正文、陈盛、胡珺。 本标准批准人: 本标准于2011年 08月23日首次发布。

国产零部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国产零部件包装的设计原则、塑料周转箱设计及制作标准、金属料架设计及制作标准、金属网箱设计及制作标准、纸箱制作标准、周转料箱料架附带内部衬格的设计要求、托盘标准和相关条件目录。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部)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工厂用于国内流通的外购零部件包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0-2009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标标志 GB/T 3094-2000 冷拔异性钢管 GB/T 4122.1-2008 包装术语第1部分:基础 GB/T 4122.3-1997 包装术语防护 GB/T 4122.4-2002 包装术语木容器 GB/T 4122.5-2002 包装术语检验与试验 GB/T 4456-2008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T 4768-2008 防霉包装 GB/T 4857.1-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试验时各部位的标示方法 GB/T 4857.3-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3部分: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 GB/T 4857.4-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4部分: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的抗压和堆码试验方法 GB/T 4857.5-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4857.9-2008 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9部分:喷淋试验方法 GB/T 4857.14-1999 包装运输包装件倾翻试验方法 GB/T 4857.19-1992 包装运输包装件流通试验信息记录

塑料件设计的工艺标准准则

注塑件的工艺性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 a.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 b.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适 应高效冷却硬化; c.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度同时 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d.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螺纹、 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壁厚 塑料件壁厚设计与零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和塑料性质有关。 塑料件的壁厚决定于塑料件的使用要求,即强度、结构、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壁厚应尽可能均匀,避免太薄,否则会引起零件变形,产品壁厚一般2?4mm小制品可取偏小值,大制品应取偏大值。 1.1 塑料件相邻两壁厚应尽量相等,若需要有差别时,相邻的壁厚比应满足以下要求: t : t1 < 1.5 ?2 1.2 塑料凸肩H与壁厚t 之间关系如图2中,图a中H>t,贝U造成塑料件的厚度不均匀,应改图b所示,H

2过渡圆角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强度和便于脱模,零件的各面连接处应设计过渡圆角。零件结构无特殊要求时,在两面折弯处应有圆角过渡,一般半径不小于0 .5 ?1mr yiR>to 2.1内外圆角半径 ________________ L t X ”卍t /I V. _____ 4.2-3 图 零件内外表面的拐角处设计圆角时,应保证零件壁厚均匀一致,图中以R为内圆角半径,R1为外圆角半径,t为零件的壁厚. 3加强筋 为了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又不使零件的壁厚过大,避免零件变形, 可在零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L=(1 ?3)a b=(0.5 ?1)a R=(0.125 ?0.25)a 0 =2°?4 ° 当a w 2mm寸,可选择a=b。 3.1筋的高度与圆角半径 4.2-6 图 R =0.5t Ri=1.5t 表1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通用规范

塑料产品设计规范 一、塑料及塑料模的基本概念 1.1 塑料的分类及性能 塑料的品种很多,可以按其组成、性质和用途等对它们进行分类。 1.1.1 依据其热性能分类 按照热性能塑料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类。 塑料受热熔融,冷却后凝固,再次加热又可软化熔融,重新制成产品,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多次,而材料的化学结构基本上不起变化,称之为热塑性塑料。常用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 在一定温度下能变成粘稠状态,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加热塑制成形后,不会因再度加热而软化熔融。这是因为在成形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交联网状结构,使之成为不熔的固态,所以只能塑制一次,称为热固性塑料。常用的热固性塑料有: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塑料等。 1.1.2 依据其用途分类 按用途不同塑料可以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 一般把价格低、产量大、用途广而受力不大的,常用于制造日用品的塑料称为通用塑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醛、聚苯乙烯等等。把机械强度高、刚性大的,常用于取代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制造机械零件或工程结构受力件的塑料称为工程塑料。例如:聚砜、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醚酮等等。另外,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塑料,称为特种塑料。例如:导电的聚乙炔、耐高温的聚芳砜等。随着聚合物合成技术的发展,塑料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改进性能和增加强度,从而制成新颖的塑料品种。 1.2 塑料成形方法及塑料的种类 1.2.1 塑料的成形方法 1.注射成形:注射成形技术是据压铸原理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塑料加工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注射成形是间歇操作,成形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产品种类繁多,生产灵活。其制品已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30%以上。注射成形的工艺原理是将颗粒状塑料原料置于塑料注射成形机内并加热熔化,通过压力作用注射到模具内定型,经过一段时间冷却后取出制品。 2.吹塑成形:吹塑成形是目前塑料成形生产的主要方法,它包括挤出吹塑,如吹塑薄膜;中空吹塑,如吹塑中空的塑料容器等。 3.热成形:塑料的热成形是将热塑性塑料的片状材料加热至软化,使其处于热弹性状态,然后通过压力在模具中成为制品。塑料的热成形工艺主要有:差压成形、覆盖成形、柱塞助压成形等。 另外,塑料成形方法还有挤塑成形、压缩成形和压注成形等。 1.2.2 塑料的种类 常用的塑料有以下一些种类: 1.聚乙烯(PE)是目前国内外产量最大的塑料,优点是质轻、价廉和电绝缘性能好。 2.聚丙烯(PP)除了具有聚乙烯同样的质轻、价廉和电绝缘性能好的优点之外,其机械性能和耐热性比聚乙烯要好得多。缺点是耐寒和耐氧化性较差。 3.聚氯乙烯(PVC) 机械性能良好,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较好,缺点是耐热性不好。适用于多种成形工艺,产量大而价廉,是重要的塑料品种。 4.聚苯乙烯(PS) 主要优点是质轻、透明、易染色,成形工艺性好,应用广泛。缺点是韧性较差、不耐寒、不耐热。 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光学性能非常好。缺点是硬度小、耐磨性及耐热性差、吸湿性大、易脆裂。 6.聚碳酸酯(PC) 透光率与有机玻璃相近,而机械性能要好得多,尤其是韧性较突出,抗蠕变性能也较好。缺点是制品易开裂。 7.聚酰胺(PA) 就是尼龙或锦纶,大多为乳白色热塑性塑料。其机械性能优越,在弹性模量、强度等方面较突出。抗震性较好,震动时发出的噪声低。 8.氯化聚醚(CPT)又称盼通塑料。常用于注射和挤出成形,是优良的耐腐蚀性材料。 9.聚苯醚(PPO)抗拉强度高、韧性好。主要通过注射和挤出成形,应用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器、电子及国防工业等尖端技术上面。 10.聚甲醛(POM)机械性能较好,在机电、汽车、仪表、精密仪器等方面常用来代替有色金属和合金。

汽车修理厂设计建设规范

汽车修理厂设计建设规范 一、院内墙壁粉刷: 由下往上用115cm灰色外墙漆,往上是10cm白色外墙漆再往上20cm米黄色外墙漆,上部是白色外墙漆(参照检测站围墙) 二、停车场: 有界定明显的待修区、竣工车辆区;地面硬化、绿化、美化;停车场显眼位置设立《二级维护基本作业项目及收费标准》宣传牌,设立监督栏,内容有维修从业人员照片、工号、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电话、维修厂区平面图、导向图等。 三、维修车间: (1)内墙粉刷下灰上白采用乳胶漆。 (2)车间内电线、电缆排放规范、安全,无裸露,有安全警示牌。 (3)有齐全有效的灭火器材(灭火器、沙、锨、水桶、石棉被等)。 (一)危险品专修车间: (1)至少有一条地沟。 (2)室内电线、电缆用塑料管套装,照明、开业、插座应全部用防曝型。 (3)车间内放置换油及废油收集设备、工作台及工具台。 (4)至少有一台推式灭火器和2台手提灭火器;防护用品箱内放置防毒面具、塑胶手套、胶鞋、石棉被等,车间附近有灭火沙、锨、水桶等灭火工具。 (5)车间明显处悬挂危险品车辆维修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应

急预案。 (二)普通维修车间: (1)大型货车至少有一条地沟、小型车至少有2台举升机。 (2)有工作台和工具箱。 (3)有换油及废油收集装置。 (4)车间内悬挂维修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三)钣金车间 (1)大型货车有车架校正设备、小型车有车身整形平台、电气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氩弧焊)、钣金整形机、切割机。 (2)悬挂钣金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大型设备安全操作规定、设备负责人、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四)喷漆车间 (1)有空气净化装置和粉尘净化装置。 (2)悬挂喷漆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五)机加工车间 (1)小型车:四轮定位、扒胎机、动平衡。 大型货车:扒胎机、动平衡、镗古机。 (2)悬挂大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负责人、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六)电工车间 (1)大型车:充电设备、发动机综合测试仪。 小型车:充电设备、故障诊断仪。 (2)悬挂电工车间安全操作规程及大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负责人及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四、接待室:

塑料件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 1目的 本标准为IQC对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检验、测试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须经IQC检验、测试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的检测过程。 3职责 IQC检查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进行检验、测试。 4工具 4.1卡尺(精度不低于0.2mm)。 4.2打火机。 5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5.1 距离:肉眼与被测物距离30CM。 5.2 时间:10秒钟内确认缺陷。 5.3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5.4 照明:60W日光灯下。 5.5 视力:1.0以上(含较正后)。 6检验项目及要求 6.1塑壳 a.所有外观面光滑过渡、无注塑不良。 b.外观面无划伤、痕迹、压痕。 c.非喷涂面不能有喷涂印。 d.喷涂均匀完整、不粗糙、无暗纹、亮斑,不能有局部堆积,少油,纤维丝。喷涂是否牢固,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e.喷涂层色差光泽均匀、光亮。 6. 1.2尺寸 测量下列尺寸,所有尺寸均须同图纸吻合或与样板一致。 a.五金槽的尺寸。 b.外型轮廓。 c.定位孔位置 d.特殊点位置及规格(超声线)。 a.原材料是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b.防火材料应用打火机做实验(需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a.将胶壳与相应的保护板、五金、支架等配件试装应配合良好。 b.必要时应取1-3个胶壳试超声,超声缝隙应均匀一致,焊接良好。 6.2五金件 测量五金的尺寸,须与样品或BOM一致。 目测检查五金的色泽是否与样品一致,是否有划伤、变形,电镀层脱落等。 7检验方法 7.1外观 使用目测法检查被检品的外观。 7.2尺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