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明代的西域

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是明朝对北部边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明初,每次派兵出征蒙古,其西路军的进军方向就是西北地区。明军攻克一地后,为加强对这里的管辖,往往设置羁縻卫所,招抚当地各族首领,命将屯兵据守。

从洪武初年到永乐时期,曾先后设置了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宁、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潭)等卫。在其西境撒里畏兀儿安定王领地,设置了安定、阿端、曲先三卫(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罕东(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赤斤蒙古(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等卫。沙州(今甘肃敦煌)蒙古部众降明,永乐初置沙州卫。在明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又设置了哈密卫。

哈密“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之喉咽”②。明朝对其地非常重视。朱棣即位后,即遣使至其地招谕。永乐元年(1403)安克帖木儿遣使向明朝进贡,次年,明封其为忠顺王。四年设卫,封授当地畏兀儿、哈剌灰等族首领为指挥、千户、百户等职,又派汉人官员为府长史、纪善(官名,王府辅导),协同理事,“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领至彼译表以上”①。其目的是“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②。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明朝政府所预期的作用。

明政府加强对这一广大地区的管理,其经济联系也是很密切的。明代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畏兀儿族、蒙古族、藏族以及回族等。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等地过着游牧生活外,其他地区则兼营耕牧。他们和明朝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朝贡、马市等方式。他们不时派遣庞大的使团向明朝进贡物品,人数达几百人。对此,明廷要给予“回赐”,如绢疋、彩缎等物,有时也给银、钱。因此,朝贡实际上也带有贸易性质。另外,明朝政府还准许他们利用朝贡时机,“听其量带方物来京贸易”③,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有时允许他们在河州等地进行茶马贸易。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政府派遣中官而聂到河州,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得马万三百余匹,给茶三十余万斤④。哈密、土鲁番用来进贡和马市的物品有马匹、玉石、回回青、刀锉、硇砂、兽皮等,他们需要的物品主要有纱罗绫缎、瓷器、茶叶、铁器、药材等,都是难得而又不可缺的,因此他们对通贡十分重视,不断要求增加进贡次数和人数,开展马市贸易。这说明西北边疆在经济上已与中原密不可分。

②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哈密志》。

①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二《哈密》。

②《明史》卷三二九《哈密卫传》。

③《明武宗实录》卷四三,正德三年十月甲戌。

④《明史》卷三三○《西番诸卫传》。

明代的西藏

西藏,明代称乌斯藏。明太祖立国后,随即遣使向该区招谕,并在这里建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明成祖封授各地藏族政教首领,确立了藏族地区的统治秩序①。

西藏盛行喇嘛教。元世祖尊奉萨迦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封大宝法王,统领十三万户,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元朝历代帝师,都由萨迦寺喇嘛袭封,但到元朝衰亡时,由于喇嘛教派间争权,使这一地区陷于混乱。明太祖即位后,洪武二年(1369)即遣使去西藏告谕明朝建国,又派遣陕西行省官员前往各部落,招谕元朝旧封官员来朝受职。洪武六年萨迦派摄(代)帝师喃加巴藏卜来京,封授“炽盛佛宝国师”,所举元旧封官员六十人,分别授予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等职。从洪武四年到六年,明廷陆续设置了乌斯藏、朵甘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

完善了明朝中央在西藏地区的行政建置,依明朝制度建立起军政统治秩序。

在这一秩序之下,明廷不再把藏区封给任何地方“王侯”,而是作为相当于省的行政区直辖于中央。行政机构的任务是“绥镇一方,安辑众庶”②,而且不干预宗教事务,所设官吏,近于内地“流官”③。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管河州、乌斯藏及朵甘。原设乌斯藏卫和朵甘卫指挥使司也升为行都指挥使司。

与此同时,随着萨迦派逐渐衰落,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的相继兴起,明成祖即位后,改变元朝独尊萨迦的旧制度,实行“众封多建”的宗教政策,对各地宗教首领分别封王。帕木竹巴喇嘛章阳沙加监藏曾受元封为灌顶国师。明初袭封。章阳沙加死后,由其徒承袭国师。永乐年间先后封授五王,即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他们是宗教领袖,但各有份地,每三年向朝廷朝贡一次。此外,明廷还先后封授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宗教领袖为“法王”,即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统领本教派僧众,地位很高。明朝历代相承,三教分别向明廷遣使进贡,明廷也各有回赐。明政府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僧官分为法王、大国师、国师、都纲、喇嘛等,法王以下的各级僧官的任免或继封,都由明朝中央政府决定。明廷规定,凡袭封受赐者,必须经“敕书勘合”。但由于封赐过滥,明英宗、孝宗和世宗时多次采取递降、落职、追夺诰敕等措施,裁减了一些僧人的封号。明代西藏的喇嘛教随着萨迦派独尊地位的改变,格鲁派地位日渐上升。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72 页。②《明太祖实录》卷九五,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朔。

③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125 页。

格鲁派是明初新创的教派。创始人是罗桑扎巴,因出生于宗喀巴(青海湟中一带),故称宗喀巴大师。早年入藏学习各派佛法,鉴于各派僧官兼为领主,戒律废弛,因创新派,弘扬戒律,整饬寺院,并要求入教喇嘛穿黄衣戴黄帽,因此又称为黄教。永乐七年(1409)藏历正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得帕木竹巴阐化王之助,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获得僧众的拥戴,宗喀巴成为西藏喇嘛教界最有地位的人。宗喀巴刚建立黄教时,在西藏的影响并不大,但他和明朝廷建立了密切联系。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进京朝见,次年明朝廷封授他为“大慈法王”。到万历时,黄教势力日益扩大,得到明政府的有力支持。

明朝廷与西藏的经济交流也日益频繁。西藏的僧俗官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明廷朝贡,他们随带马匹和其他地方特产,明朝廷也以绸缎、布帛、茶、钞等回赐,往往回赐品的价值数倍于入贡品。另外,为了便于通贡,明廷还多次下令恢复或新修西藏至内地的驿站,在四夷馆中设“西番馆”,任用藏族官员翻译贡表和其他文书。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入贡人数不断增加,明中期以后,“虽屡申约束,而来者日增”①。

除了朝贡贸易之外,西藏和内地还存在茶马互市贸易。从洪武五年(1372)起,明廷先后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甘肃雅安)等地设茶马司,统一管理茶马市易,“行茶之地五千余里”②。明廷为了以茶叶换取足够的马匹,禁贩私茶,但在有明一代,明朝廷虽一再明令严禁,可民间私茶贸易却一直与官茶贸易并存。

①《明史》卷三三一《阐化王传》。

②《明史》卷八○《食货志四》。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1.7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青藏高原海拔

篇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 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

西藏气候概述

西藏气候概述 佚名阅读次数:57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 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空气稀薄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如拉萨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07.7小时。年平均总辐射7784.2光焦耳/平方米,故有“日光城”之美称。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夏半年又正值雨季,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所以气温不高,凉爽宜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东南隅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18℃,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地区在10℃以下,而海拔低于1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翼的外缘低山地区,则全年平均气温≥10℃。 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半年,一般占全年的80-90%。东南低地一般从3月开始雨量增大,藏东和藏北部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雅鲁藏布江流域则从6月上、中旬进入雨季,日喀则西部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开始进入雨季,阿里降水少,无明显雨季。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其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一狭长地带,年降水量却少于300毫米,为“雨影区”。 “高原夜雨”和多冰雹是西藏夏半年气候的又一特色。如位于宽阔河谷的拉萨和日喀则,由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 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

精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2).docx

保护生态环境 - 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共同的母,大自然是我以生存的境,而丰 富的自然源是大自然我的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 速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生境的破坏,使很多源。 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展,人来当然是好事, 可是在一定意上来,也是生境的破坏。自然源的减少;植 物的;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高峻,地理特殊, 野生植物源、水源和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 之称。里不是南、南地区的“江河源” 和“生源”,是中国乃至半球气候的“启器”和“ 区”。 政府高度重西藏的生建与境保,加西藏的生建与 境保,促西藏、社会可持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量,做 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以来,西藏的生建与境保作西 藏代化建的一重要内容,与展、社会步、人民生活的提高 同步推,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境的状

(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 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 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 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 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 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 综合影响 ,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问题 , 突出表现为 : 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 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 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 立方千米,近 30 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 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 21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 土地面积的18.1%和 36.1 ;2 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 亿亩 ,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 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 1.7 亿亩 3。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美丽的纳木错湖作文700字全面版

美丽的纳木错湖作文700字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西藏,最让我难忘之一的是圣湖纳木错。西藏是高原,很多人都会有反应,要休息几天适用了高原反应才能出去活动,还不能剧烈运动,我们不顾旅途的疲劳,到拉萨的第三天天就去了纳木错湖。 导游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故称“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早上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我们的汽车就出发了。汽车沿着青藏公路慢慢的行驶着,快到纳木错湖边有一个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我们在那里休息片刻,剧烈的山风狂吹,吹得我仿佛快要吹走了,但是到了这里正好看到纳木错湖,湖面象一面巨大的蓝宝石,水天相融,就好像仙境。本来反应有点大的我,看到美景也缓和了一些,我们在一块刻着那根拉海拔5190米的石碑前摄影留念。 汽车继续前进停在湖边最大的一块空地上。大家顾不上疲惫的身体,下车兴奋地向湖边走去。天好矮好矮,好像快要掉下来一样,天空又好蓝好蓝,仿佛可以伸手抓到云,云都是奇形怪状的,有的像威猛的恐龙,有的像小老鼠,偷偷地看我们一眼,又钻进云层里面去了,又像一条条飞龙在空中飞翔,远处的雪山还没有融化,若隐若现,仿佛将那木错湖水拥抱在怀中,那就是念青唐古拉山,太美了,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和白云朵朵的蓝天,令人无法分辨出哪里是湖水,哪里是蓝天,远远望去似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有的的藏民牵着牦牛在湖边漫步,点缀在这里更美丽。我也好奇的骑了上去,藏民把牦牛赶到水里,在浅水区里转了一圈,我好害怕,生怕牦牛把我甩到水里去了,听说这里昨天下了冰雹,水很凉。骑在牦牛身上我很奇怪为什么上帝会造出如此美丽的湖泊来呢? 导游说这里海拔高、氧气稀薄不宜久留,只给了我们一小时停留,我们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湖边坐上汽车。 再见了纳木错,我亲爱的圣湖、我还会来的。

西藏气候特点

西藏氣候特點 西藏獨特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是其特點。就是由於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初來西藏的人,常有頭痛、胸痛、心跳快、氣喘、呼吸困難等高山反應,一般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高山反應才會逐漸緩解或消失。且由於海拔高,所以空氣稀薄潔淨、塵埃和水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陽光透過大氣層時,太陽輻射能量損失少,所以光照充足、輻射量大,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全年平均溫度,藏北高原在零下2 度左右,藏南谷地在8 度左右,藏東南地區在10 度左右。西藏由於冬季不太冷、夏季氣溫不高,故年溫差不大。而氣溫變化大,不少地方在30 度以上,所以有" 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的諺語來形容氣溫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的高原氣候特色。 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塵量和水汽含量少,空氣乾淨清潔,大氣透明度高,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攝氏零度氣溫條件下,海平面的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標準氣壓是1013.2毫巴,而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區,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氣壓652毫巴。平原地區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而西

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因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種變化,初臨高原者的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會出現一系列應急反應,肌體這一調適過程的外在症狀,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山反應”,醫學界稱之為為高山適應不全症。其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頭重腳輕,頭痛耳鳴,噁心嘔吐,咽喉不適,口唇發紺,鼻腔乾燥,易流鼻血,失眠或淺睡等。高山反應的時間長短、程度輕重,因各人身體健康狀況、肌體自我調節能力而異,與年齡長幼、身體胖瘦似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大多數初次到高原者,經過短時休息便會逐漸適應,最多三五天后反應即可基本消失。有過高原生活經歷者,反應相對較輕,適應期也相應縮短。反應略重者經過靜臥、吸氧多會好轉;少數人則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吸氧氣有助於暫時緩解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西藏一些旅行社、賓館、旅館、醫院多有氧氣瓶或供氧、充氧服務。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最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西藏的日照時數也是中國的高值中心,太陽總輻射值居中國之冠。拉薩市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陽輻射19500千卡,相當於230—260公斤標準煤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拉薩市全年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故有“日光城”之稱。由於太陽輻射強,所以紫外線也特別豐富。拉薩太陽輻射紫外線波段(小於400毫微米)的絕對通過量是平原地區的2.3倍。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下,平原地區許多常見的病菌在這裏難以生存、繁殖,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膚病和傷口感染的很少。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着、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和;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景象。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

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1

《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妩媚迷人、缎子、被褥等”15个词语,会读,会写,并且理解其含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野生动物等,撩开西藏的神秘面纱,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要点:认读生字、词,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地图了解西藏所处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准备:课外搜索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预习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搜集西藏的相关资料,现在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西藏: (生交流:作为第一教时的内容设计,但不打算安排在课堂上,在午间进行交流,因为文章的内容实在太长,如果放在课堂上,怕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青藏高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撩起她神秘的面纱。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青藏高原在中国版图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师出示地形图,了解青藏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座落在我国的西南部,它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及四川的西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它的大部分面积被西藏自治区占领了,就像课文里说的“西藏自治区是青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了解了地理位置,对于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它让我们搞清楚了西藏自治区与青藏高原的关系。 3、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西藏自治区的版图。(出示地图)有人说,它就像一只赤褐色的驼鸟,看上去还真有些像。 4、检查词语: (1)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给生字注音。(挑选几个预习中错误较多的生字略) (2)拼读生字。个别读,齐读词语。(分析“莽、褥“的字形) (3)理解带点字、词的意思。(你理解了哪能些词语,你不理解的词语有哪能些?)(4)师进行预习反馈:利用图片、文字理解本文的特色词语“峡谷、青稞、酥油、楚巴、糍粑“等词语的意思。(酥油:从牛奶或羊奶内提出来的脂肪。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动,冷却后凝结在上面的一层就是酥油。) (5)读“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引读,2——9自然段请个别学生读。第10自然段齐读。 2、请同学们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能用一句话来说文章的主

西藏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7044592.html, 西藏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作者:陈勇杨虎刘赛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2期 摘要介绍西藏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雷暴、雪灾,分析 其发生的特征、规律和区域分布,并提出了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为加强地方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西藏;气象灾害;防御;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2-060-02 DOI: 10.19383/https://www.360docs.net/doc/e117044592.html,ki.nyzhyj.2018.02.025 西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殊,在高空大气环境和天气系统的影响下,气候表现为复杂多样化,西北部干燥严寒,东南部温暖湿润,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西藏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多种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气候变化敏感。相关专家研究指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易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据气象资料显示,1981—2017年西藏冬季 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62℃,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1 mm,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笔者通过对西藏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进行介绍,分析其发生的特征、规律和区域分布,并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加强地方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1 西藏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征 1.1 干旱 西藏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降水分布差异比较大,总体来讲是东部和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偏少。降水最多的是林芝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650 mm左右,降水最少的是阿里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50~70 mm。西藏地区因为高海拔、空气稀薄、冷热气流无法到达,而水分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气候的干旱。西藏的干旱频繁发生,主要分为初夏和盛夏干旱,初夏时节发生的干旱会使春播推迟,农作物出苗、分叶、拔节等受到影响,对冬播农作物的拔节和开花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初夏干旱还不利于刚返青的牧草生长,影响到牲畜的长膘。农牧业受到干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暴雨、洪涝 西藏在北部冷空气和南部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频现暴雨天气。其中,昌都、林芝、拉萨、山南和日喀则等地是暴雨天气的多发地,常常会导致洪涝灾害。西藏的雨季出现在6—8月,发生洪涝灾害主要是在沿江一线、东部地区和南部边缘地区,在夏季容易出现连续性的强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 (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 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 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 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 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环境污染程度 D.养老保障制度 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 A.养老金增加 B.消费需求下降 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 D.住房需求下降 (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A.生育率较低 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C.年龄结构失衡 D.“养儿防老”的思想 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 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 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 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 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A.劳动力数量减少 B.人口死亡率上升 C.孤儿的数量增加 D.加快老龄化进程 (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9.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合理的是()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最新描写西藏的优美散文随笔

描写西藏的优美散文随笔 导语: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充满神秘的地方,它那奇特无比的异域风情以及迷人的景色都让来来往往的游客十分喜欢和热爱,去西藏,有的时候也可以看作是在朝圣。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描写西藏的优美散文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和欣赏! 描写西藏优美散文随笔【第一篇】:西藏优美散文随笔 西藏,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偏远的圣地,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令人憧憬。但其独特的高原环境,却也让人望而却步。对于那时刚毕业的我来说,在西藏工作、生活更是一种挑战。如今,我离开西藏已有半年的时光,那段生活也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西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无论生存条件多么恶劣,都相信神灵。他们挖虫草挣了钱,就背着家当来拉萨朝圣,一路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把一整年的收入都捐给寺院。路上,如果有人去世了,同伴会剪下他的头发,带上他的家当,到拉萨捐给寺院。 这些信众对物质的需求极低,低得让世人无法理解和想象,从而让许多人相信,这样一种平和是西藏带来的,于是在俗世中劳累、受挫以后,总想去西藏寻求一种解脱。殊不知,这种平和源于信仰,和西藏无关。因为有信仰,这样的人在哪里都能幸福。 第一站西宁,踏进我人生进得第一个客栈—西凉驿客栈。很有西藏风味的客栈,很小的藏式吧台,四张桌子,西藏的游者用自己独特美好的回忆修饰了正面墙,一个少年手中的破吉它慵懒

的吐出一个一个伤感的音符。 青海湖我们计划的一个必须去得地方,远远的就被它吸引,湖水碧蓝碧蓝的仿佛与天空接壤找不到边际。没有去观看青海湖主要的景点却还是把他的一颦一笑全部收录于我们脑中。一路上的雪山、青草、牛羊、蓝天、雄鹰,一路上下雨、冰雹、阳光、大雪、狂风。我们见识到天气的多变,此时的青海犹如一个很会撒娇的孩子,让我们苦笑不得。第一次尝试搭车,以前在电视中看到搭车去西藏的人都竖然起敬现在自己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懵懂的少年等待脑中各种奇迹出现。 第二站拉萨,拉萨的天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大片大片的白云依附于蓝天之上,他们像一对热恋的情侣白云跟随着蓝天,蓝天容纳着白云。蓝天白云下的布达拉宫此时彰显着他的威严,他像个老者观看者天空中的点点滴滴,不容许出现什么误差,站在布达拉宫的前面有一种在画里的感觉,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是在做梦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为了目睹夜幕下布达拉宫的唯美,我们足足在药王上上等了4个小时,当时西藏的气候还不是那么和蔼可人的,不过布达拉宫没有令我们失望,夜幕下的他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显得更加的调皮动人。如果白天的布达拉宫是一幅唯美的水墨画,那么夜幕下的他就是从画中走下来的仙女。 描写西藏优美散文随笔【第二篇】:西藏让人感动 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每段文字,都是他们的故事。当然,我也喜欢胡乱拍一些东西,杂然无章,毫无规律可言。项目

高原与平原温差比较

山地、平原、高原的气温较差的比较 2011-03-03 15:00:02| 分类:地理备课|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山地与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较差的差异 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以山地为例,不同的地形条件在山地气温日变化中的作用也不同。山顶处的气温日较差最小,山谷的气温日较差最大,而山坡平地介于二者之间。如黄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只有7.9℃,年较差也偏小,仅为20.3℃。说明山顶的气候状况与山下地区的气候状况相比较,更接近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夏凉冬温,年较差不大,适宜于人们生活。冬季山谷带出现临时性逆温现象,即冬季夜晚冷空气密度大,沿山坡流入山谷底部,在一定高度的山坡地带,温度反而比谷底高。与同纬度平原区相比,除谷地外,山区的气温日变化一般较小。 2. 同纬度地区高原与平原气温较差的比较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的特点。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1)日较差以青藏高原为例,在我国,青藏高原气温因为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和如春;日落后,由于空气稀薄、水汽含杂质少,地表容易散热等项原因,降温迅速;所以青藏高原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如拉萨、日喀则等地年平均日较差均在14~16℃。与此相比较,北京、西安为10~12℃,成都、武汉、南京为7~8.5℃。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另外高原地区内部日较差也还有差异,其具体差异的大小与地形、植被、干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西藏林芝地区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西藏林芝地区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们,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收获怎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吧! 一、细心思考。认真填空。 (共12题;共25分) 1. (2分)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1)3278≈________ (2)6934≈________ 【考点】 2. (4分) (2020六上·蓝山期末) ________÷12==________:20=________%=________(填小数). 【考点】 3. (1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________。 【考点】 4. (3分)河堤口是10路和27路公共汽车的起点站,10路车每8分钟发车一次,27路每10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在6时同时发车后,至少再过________分钟又同时发车.这时是________时________分.【考点】 5. (4分)(2020·官渡) 6:________= =________÷28=________%=________折

6. (2分)如果甲数的和乙数的相等甲、乙两数均不为0,那么甲数:乙数=________:________。 【考点】 7. (2分) (2017六下·兴义期末)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要求铁皮水桶的高是24cm,底面直径是20cm,至少需要铁皮________ cm2。这个水桶最多能盛水________ mL。 8. (1分) (2017六下·兴义期末) 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6m,现在沿花坛的外围铺一条宽1m的水泥路,水泥路的面积是________ m2。 9. (1分)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是50.24厘米,高6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保留整数) 【考点】 10. (1分)某宾馆12月份的营业额是24万元,按营业额的3%上缴营业税,该宾馆应缴税款________元。 【考点】 11. (2分) 30枚硬币由2分和5分组成,共值9角9分,2分硬币________枚,5分硬币________枚。 【考点】 12. (2分)如下图,像这样摆下去,摆7个正六边形需________根小棒,摆n个正六边形需要________根小棒。

西藏天气情况

西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草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底低至海拔1000米以下),西藏天气气候总的来说,呈现西北干燥寒冷、东南湿润温暖的气候趋势。 拉萨天气气候: 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的美誉。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春两季比较干燥,有大风,每年3-10月比较温暖湿润。夏天最高气温28℃,冬天最低气温-14℃,但冬季白天太阳出来时通常仍有10多度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在旅游旺季的5-10月,一般衬衣加一薄外套就已足够,怕冷者再加一件保暖衣或毛衣。冬季由于晚间冷,所以要备件厚的外套。 那曲天气气候: 藏北草原牛羊遍地,对人类来说却是西藏天气气候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干旱、热量不足,属典型亚寒带气候。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干旱刮风期,延续时间很长,气温低下,缺氧风沙大,下雪后很容易造成雪灾。5月到9月气候相对温和温暖,阳光明媚,全年主要降雨也集中在这段时间。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浏览到那曲藏北草原的风光。 但适合游客到那曲旅游的时间是在每年5-10月左右草原相对风平日丽的季节。那曲在最热的7月白天温度也多只有10几度,且昼夜温差大,游客应该准备棉服、羽绒服类衣物保暖防风。山南天气气候:山南是西藏高原上比较温暖的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2600-3300小时,夏季短且凉爽,冬季长且干旱。风大频繁,风期主要集中与12月到第二年3月。雨季为每年6-9月,多有夜雨。山南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旅行,冬季无严寒。昼夜温差大需注意加减衣物。此外,由于荒漠化现象,春秋两季傍晚时分雅鲁藏布江河谷一段会风沙漫天,最好准备上防风的衣物。日喀则天气气候: 日喀则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日照3300小时。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干旱多风,5月到9月为雨季,多夜雨,多雷暴冰雹,空气气较湿润。日喀则地区昼夜温差大,旅行时应注意加减衣物,到珠峰一带旅游应备羽绒服之内厚衣物。日喀则、江孜等地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不过夏季更显生机盎然。但10月至来年4月天气严寒,不适合在珠峰一带旅行。7、8月为雨季,烟雨蒙蒙不容易

中国一分钟

1. 陕西一分钟 秦砖汉瓦,钟鼓雁塔 千年文化,华夏精髓 这里有中国南北分界的秦岭 有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 还有红色记忆薪火相传的延安 《陕西一分钟》 古今在这里交融 一分钟,5人登上西岳华山之巅 一分钟,35人领略秦始皇兵马俑 一分钟,96人在延安重温红色历史 一分钟,21吨陕西苹果销往世界各地一分钟,鸟中“东方宝石”朱鹮飞跃550米一分钟,陕西新增森林面积9120平方米 一分钟,243名新生开学季走进陕西高校一分钟,丝博会上陕西引资2亿 一分钟,西安港吞吐超5吨货物

一分钟,80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起降一分钟,90位旅客乘高铁从西安出发一分钟,装配陕西动力的 长征火箭升空672千米 一分钟,跨越中国南北分界 一分钟,体味秦砖汉瓦风韵 一分钟,聆听秦腔摇滚呐喊 一分钟,触摸青春时尚脉络 一分钟,感受陕西日新月异 一分钟,发出邀请走向世界 陕西一分钟 亘古亘今

2.河南一分钟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 沃野千里,人杰地灵 浩浩汤汤的黄河之水奔腾东去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扑面而来 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纵横交错 《河南一分钟》 带你“豫”见中原风采 一分钟,16名游客在少林寺感受禅武文化一分钟,228斤信阳名茶泡出隽永醇香一分钟,出口价值4.8万元的食品农产品 一分钟,73位旅客在郑州东站乘坐高铁一分钟,956公斤货物通过郑州机场外运一分钟,完成跨境E贸易30000单通关 一分钟,南水北调中线输水1.5万立方米一分钟,河南造盾构机最快掘进6厘米一分钟,郑州产宇通车全国行驶8万公里

一分钟,2个贫困人口脱贫 一分钟,新增3个城镇就业岗位 一分钟,科技研发投入11万元 一分钟,自贸区新增66万元注册资本 一分钟,连通东西南北 一分钟,“豫”见华夏文明 一分钟,感受民族精神 一分钟,播种一方沃土 一分钟,寻根人文始祖 一分钟,见证中原崛起 大河之南 出彩中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