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应激:多种有害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应激过程:应激源形成、应激的中介影响因素、应激反应、应急结果。

应激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应激预防:避免接触应激源、完善人格特征、强健体魄、时间管理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广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狭义仅指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生过程。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某些人格易患。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与躯体症状有时间关系,存在器质性变化或病生变化,排除躯体症状、精神病。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生理、心理、适应性行为

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3岁以内:大脑发育心理发展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岁以后:独立意愿,第一反抗期

心理问题: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心理障碍: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感觉。

判断心理异常的方法:

判断标准: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三原则: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否保持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是否保持一致、以及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区别: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因素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强烈严重的个体威胁

反应强度与刺激相关强烈难以平息

持续时间2个月以内2个月到半年

意志行为理智不失常态多数短暂失态

泛化程度没有泛化稍泛化

心理障碍的表现:

认知障碍:感觉(增强减弱)、知觉(错觉幻觉)、注意(增强减弱)、思维(速度逻辑妄想)、记忆(减弱遗忘、错构症、虚构症)智能障碍(痴呆)

情感障碍:增强减弱倒错爆发焦虑恐怖易激惹

意志行为障碍:增强减弱/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不协调)抑制(木僵症、蜡样屈曲、违拗症、重复或刻板动作、强迫动作)

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懒)青春型(乱)紧张型(僵)

心境障碍:抑郁躁狂情感思维意志行为(三低三高)

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癔症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患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评估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唔谈法、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标准化、常模、信度、效度

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评定量表、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瑞文联合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项人格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测验EPQ 临床评定量表:症状、典型行为、抑郁、焦虑、社会生活事件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依据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特定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生转变的过程。

心理干预的基本技能:尊重、真诚、共情、关注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采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共同磋商/治疗,从而提高认识、消除症状、健康发展。

精神分析治疗: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弗洛伊德

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操作学习和角色扮演

认知行为治疗:贝克认知疗法:改变认知、行为技术,艾利斯的ABC合理情绪疗法RET:A 陈述B看法C情绪性后果D不合理想法诘难E动摇原有想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马斯洛(层次)、罗斯杰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患者权利:享受医疗服务、享有被尊重了解、享有疾病知情权、享有个人保密权、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力实现的权力、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

患者义务:及时就医、遵守医嘱、遵守医疗制度、支付医疗费用、配合医护人员。

临终心理:否认、愤怒、、协议、抑郁、接受

癌症心理:休克恐惧、否认怀疑、愤怒沮丧、接受适应

案例题:

①提取症状(看着符合或有点问题的症状就凑上去)/诊断的依据有哪些(病程指标,症状标准,排除标准)

②处理:检测方法(主要是心理评估和量表)

★(看清楚题目问你的是心理评估(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心理测验法)还是心理测验(注意一下老年人的神经心理测验)

其中测验里面挑选一个合适的方法

③心理测验的组成要素(信度,效度,常模,标准化)

④治疗建议: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以及操作步骤

⑤心理干预措施之外给患者的建议——无标准障碍(根据自己的医德体会,结合正常人,给一些生活建议,尽可能多一些)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jsp

09-03-01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于( A ) A.1 879年 B.1 908年 C.1 911年 D.1 977年 2.下列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 A.是医学的分支学科 B.研究心理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C.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D.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 3.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B ) A.临 医学 医学和?康复医学 B.人对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和对策 C.内科 外科 妇科和儿科 D.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 4.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认为,对人类的疾病 健康 ? 的 ?是( B ) A.个体先天的生理 质水平 B.生理 与心理社会 的共同作 用 C.个体所处的社会压力状况 D.个体自幼的家庭教育背景 5.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的提出时间是( C ) A.1 879每 B.1 905年 C.1 977年 D.1 985年 6.当前主导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 ) A.美国的恩格尔 B.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C.美国的华生 D.美国的马斯洛 7.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 D ) A.德国的冯特 B.美国的詹姆士 C.德国的詹姆士 D.美国的华生 8.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 B ) A.比奈 B.弗洛伊德 C.卡特尔 D.皮亚杰 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智力和情绪 B.心理活动和行为 C.情绪和行为 D.心理过程和观念 10.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 A ) A.意志 1 B.能力 C.兴趣 D.价值观 1 1.下列关于心理实质描述,正确的是( C ) A.心理是对 ?观现实的 ?观反映 B.心理是对想象的主观反映 C.心理是对 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D.心理是对头脑中所思所想的 观反映 1 2.感觉是( C ) A.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人脑对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C.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观事物的反映 D.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 3.灰色的纸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比较亮,是 为( C ) A.感觉适应 B.感觉相互作用 C.感觉对比 D.感受性提高 14.对于感党和知觉,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B ) A.感党是知觉的基础 B.知觉是感觉的总合 0.感觉的产生依赖于 观刺激 D.感觉和知觉均属于认知过程 15.能够保证人们在外界环境在一定范围变化的情况下,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认知的是( A ) A.知觉的恒常性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hyschology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历史 1879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派 坎农巴甫洛夫赛里研究心理生理学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理论 贝克认知治疗 1977 Engel GL发表文章,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说明。 ==================================== 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 4认知理论关注影响行为反应的内部心理机制。 5心理生物学理论着重探讨行为的脑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是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意识consciousness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察觉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er-consciousness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6"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7幼稚的防御机制 8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9成熟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 转移Displacement: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和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或作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经管这些理由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801

患者的心理问题 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患者角色的转化(重点!) 患者角色转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角色行为适应 2.角色行为缺如 3.角色行为冲突 4.角色行为强化 5.角色行为减退 6.角色行为异常 练习: (1)某人自觉身体良好,被确诊为某病后仍否认自己有病。 (2)患者,女性,52岁,患有恐惧症,看到锋利的刀具就会感到恐惧,她为此痛苦而不愿进厨房,但认为自己应当担负起主妇的责任,应该进厨房。 (3)某歌星,子宫癌手术后不久即开个人演唱会。 (4)某烧伤患者得知自己面部永远无法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摸样后,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进行殴打。 (5)某患者该出院了而不愿意出院,声称自己仍有很多不舒服的感觉,仍需治疗。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1.求医的原因 (1)躯体原因 (2)心理原因 (3)社会原因 2.求医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 (2)被动求医型 (3)强制求医型 3.影响求医的行为的因素 (1)个体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个体以往求医经历 (3)个体人格特征 (4)个体承受医疗费用的能力 (5)医疗保健设施与服务态度的因素 (6)社会经济发达程度 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人的身心是统一的,身体上的损伤或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心理上的变化。一个生了病的人,伴随躯体症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因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和痛苦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情况而有程度。强弱和时间长短不同。 1.焦虑 2.行为退化 一个人重新使用原已放弃的行为或幼稚的行为来处理当前所碰到的困难,是一种退行性行为的表现。患病后常有退化行为,其表现有下列特征: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讲义0801

第八节患者的心理问题 患者角色和求医行为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确认的患病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1.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职责(免责) 2.不必对陷入疾病状态负责(免责) 3.寻求帮助(求助) 4.恢复健康的义务(自助) 二、患者角色的转变 1.角色行为适应 患者基本上与患者角色的“指定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相符合。 表现为比较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关注自身的疾病,遵行医嘱,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病痛。 患者角色适应的结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角色行为缺如 多发生在常态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时,或发生在疾病突然加重时。表现为患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否认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原因是患者的社会角色或状态不能接患者角色而表现出否认心理。 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是疾病因治疗被延误而加重。 3.角色行为冲突 这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使患者焦虑不安、烦恼,甚至痛苦。

4.角色行为减退 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强烈的感情需要,或因环境、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可使患者角色行为减退。 5.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强化多发生在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化时。由于适应了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对疾病的习惯心理,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6.角色行为异常 这是患者角色适应中的一种异常类型。患者无法承受患病或患不治之症的挫折和压力,表现出悲观、绝望、冷漠,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 三、求医行为 1.概念:求医行为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躯体原因 (2)心理原因 (3)社会原因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18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2014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本质;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与具体组织;正确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正确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了解现代体育教师具备的条件与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⒈考试内容 ⑴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教育化。 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⑶各种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对我国学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⒉考试要求 ⑴理解与掌握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⑵了解原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年代、社会背景与发展标致及代表人物。 ⑶了解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的发展。 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⑷掌握基本概念:体质、个性、社会健康。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及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学校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的结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与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⑵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本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4种取向与依据要求。 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⑷掌握基本概念:我国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与社会健康目标、课外体育目标。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目标了解,掌握学校体育内容的构成及种层次目标的定义。 ⑵理解与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 前言:本科教授篇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第四章心理应激(应用题)第五章心理评估;第六章心理治疗(会出应用题,比如判断是病人?属于哪种类型?采取什么治疗?);第七章心理咨询;第八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第九章病人心理;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第四节不考)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①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化;②促进预防战略的转变; 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④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3、engelGL1977年在《科学》杂质中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一文,被认为是对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概括和总结;新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的一个体现;②心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觉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 动;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在人们的套闹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遗忘:识记额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了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动机:对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熟悉20页表2-2; 5、感觉变化(举例,属于哪种); 6、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各个特性,不用背他们的定义) 7、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填空) 8、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9、遗忘的规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1、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医学心理学答案

医学心理学答案 答题须知:我们下面的答案是按每个题目的第一个字拼音的大写字母排列的, 题全,答案正确率高,保您通过考试。 我们答案在不断的完善中......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A.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A)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A.ABC理论中的“A”具体是指(A )。 A.艾利斯后期又发展了ABC理论,提出了D和E两部分,其中D部分指(D ) A.艾利斯认为产生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重要原因是(C ) A.安娜·佛洛依德在(C )中发展了防御机制的理论 A.按WHO认定的青春期年龄是(C )

A.按照潜意识理论,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C) A.按照心理过程的特点对性格类型进行分类不包括(D ) A.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A) A.按照研究的(D )分为横断性研究和纵向性研究 B. “白痴”又被称为(D) B.BIS属于(A ) B.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身上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保证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B) B.保证与调节大脑皮质紧张度和觉醒的器官主要是( C)。

B.病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或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此属于(A ) B.病人的心理变化不包括(D ) B.病人角色不包括( D) B.病人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恢复了社会生活能力,本应承担起原有的社会角色全部或部分责任,但病人确表现出对自己无信心,而安于病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C)。 B.病人为了预防、治疗及护理疾病而与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被称为 (C ) B.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B.病态心理变化中最容易出现且最早出现的变化是(A )。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多见于( C)。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A) B.不尊医行为的的影响不包括(B )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费洛伊德 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 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42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食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贮存。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资料

1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学科。(交叉、基础、应用学科)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3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 4医学模式转变问题:1.人类死亡谱的变化;2.致病因素的变化;3.生活质量的提高;4.试验和临床研究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 5医学心理学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方法德国学者Lotze RH于1852年首先采用医学心理学一词命名其著作。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也就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则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知觉绝对性、整体性、理解性、衡量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是指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这一现象 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性 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验证假说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和身心变化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情绪:A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初级简单体现人与动物共有B 明显情境性不稳定C 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体现,是人持有B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C 无外部表现 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存在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与情感内容:1.情绪的内部体验2.情绪的外部变化(表情: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言语表情3.情绪的生理变化:内分泌和交感神经系统 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只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容心理动力。 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