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悲剧

西方现代悲剧
西方现代悲剧

浅析西方现代悲剧

悲剧在西方经历了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古典主义悲剧、市民悲剧等阶段的发展演变,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19世纪以前,悲剧总是和崇高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这些作品“演出人类的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败。”无论悲剧主人公们如何弹思竭虑、拼死相搏,但最终仍免不了走向毁灭和失败。但另一方面,悲剧的毁灭和失败却并不只让人悲伤、哀痛、同情、怜悯,同时它还使人在悲哀的情绪中又感受到亢奋、激动、振兴,用康德的话讲,即是“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感觉产生了”。正是这种崇高的感觉,使人在悲剧的感受中又完成了对悲剧的超越。因而,尽管悲剧主人公的受难和毁灭对我们来说是反目的的表现,但超越却会激起我们内心中一种合目的性的感觉,即对悲剧主人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敬仰,赞叹和仿效,从而从悲哀中获得解放和升腾。

19世纪以前,悲剧不仅是苦难的描写,更重要的还是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主人公所具现的超前理想和英雄气概,使他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辉,于是,如朱光潜所说,“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观察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正因为这样,许多批评家都认为,悲剧必须是崇高的一种形式,虽然崇高感并非一定是悲剧感,但悲剧感却必然是崇高感。古典悲剧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传统的崇高的悲剧观念却面临着现代文学的严重挑战。人类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悲剧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古希腊,人从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在文艺复兴以后,人又从宗教状态中分离出来,这两个时期,都是人类空前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悲剧繁荣的黄金时期。在这时所产生的悲剧中,人被表现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他秉赋着理性的高贵,吐纳着智慧的光芒,充分表达了人类渴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也展示了在使自然向人生成的艰难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然:而,从19世纪以后,由于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信仰危机,以及政治制度日趋僵化、贫富分化急剧拉开、社会弊病更加严重,沉重打击了西方人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人类自恋心理。结果,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描绘的那样,对于现代西方人来说:

“现在已经再也没有共同的西方世界了,再也没有共同信奉的上帝了,再也没有有效准的人生理想了,再也没有那种虽在彼此敌对中,虽在生死决斗中仍然使大家相互之间有敌汽同仇的东西了。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之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这似乎是西方现实的真实写照。

从19世纪以来,在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中,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以及在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学派中,乃至在整个现代西方文明中,人已经失去了上帝的宠信,被孤零零、赤条条地抛弃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谁也不相信人类真是世界的中心,谁也不相信人能凭其自由意志去开拓、创造,成就他所希冀的一切。与此正相反,人类不过“好比是永远躺在伊克

希翁的风火轮上,好比永远是以姐娜伊德的穿底桶在汲水,好比是水深齐肩而永远喝不到一滴的坦达努斯”。(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人在努力改变自己改善一切,却掉进了自我发展而又子想毁灭的悖论里。科技、战争、政治、娱乐,人类的进步到底是发展着自己还是毁灭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沉默无语,但在现代文化中我们却看到,欢天喜地奔向天堂的人类却陡然掉进了地狱,失去了他的家园、故里,成为孤苦无告、流离失所的弃儿。这样,就形成了以人类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为内核的现代悲剧意识。如果说传统悲剧意识是以人类的自信为基础的话,那么现代悲剧意识则是以人类的自卑为基础的。正是在这种现代悲剧意识孕育下,整个现代文学便成了一种广义的悲剧文学,即泛悲剧的文学,这一切在现代作家们看来,正如奥尼尔所言:“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已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

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正是悲痛、悲伤、悲凉、悲哀、悲枪,构成其基本的格调,即使它所刻意追求的所谓“幽默”,也不过是黑色幽默、冷幽默,也不过是些令人禁不住想放声大哭的苦笑、汕笑、冷笑、假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而已。法国著名荒诞剧作家尤涅斯库便明确说:

“人若不是悲剧性的,他必是可笑而又痛苦的,实际上只是‘喜剧性的’,而通过暴露他的荒诞,就可以创作出某种悲剧。事实上,我想,人要么是不幸的(抽象的不幸),要么就是愚蠢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现代文学的主体就是悲剧文学,即使所谓喜剧,也只是喜剧化了的悲剧。

当然,现代悲剧表现出与传统悲剧决然不同的特征。如果说,古希腊悲剧是所谓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等人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话,那么泛悲剧的现代文学所表现的则是一种本体异化的悲剧。现代文学所展示的悲剧世界.本质上乃是一个异化的世界。正如法国当代批评家多门纳施所指出的那样,“异化几乎把全部现代文学吞没了”。这种异化的三个基本表现是:人与社会的分裂,个体与类的隔膜,本质与现象的绝缘,所谓现代悲剧感,也即是由这种分裂、隔膜、绝缘所造成的物化感、疏远感和荒谬感。

在过去几百年中,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能力充满信心,人们满怀热情地创造了一个高度技术化、高度集中化、高度制度化的社会。然而这个现代社会却非但未能使人们如愿以偿,相反,由于它高强度的规律化、整一化和机械化,却剥夺了人的一切个性、自由、首创精神,抑制了人们的热情、幻想,人成了海德格尔所谓无个性的“人们”成了马尔库斯所谓的“单维人”(单向度的人),人被社会当作“物”来支配、来奴役、来驱使。人也把自己当作“物”来使用、来活动、来要求,人遵循着物的尺度,表面上似乎是物为人役,实质上却是人为物役。整个人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物化了的世界。甚至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都在以一种报复性的展示成为人类自身的威胁。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自然,像人一样,仿佛要在沉默中爆发。这是我们所追求所向往的本来模样吗?所以,在卡夫卡,在表现主义、荒诞派的作品中,人沉沦了,失去了他在世界中的位置,甚至变成了非人的甲虫、犀牛。虽然他们在痛苦地追问,究竟我是谁,我在哪里,但物化的世界却用死一样的沉默回答着他们。

在现代由于对人的潜意识人的本能的发现,彻底动摇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自然人性的信念。与此同时,人们由于失去了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也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精神纽带,所以在现代文学中,每一个体与人类整体都是疏远的。而这种疏远,并非一种时间或空间的疏远,而是一种超时空的灵魂的疏远。

既便一个人身处闹市,既便他置身爱人的怀抱,既便他接受着亲人的抚爱,这种疏远的情绪依旧会从他心灵深处油然而起。所以在现代文学中,你听得见这样的叹息,“在自己的家里,我比陌生的人还陌生。”的确,这此作品中,人与人之间,始终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同情、理解和爱,既使是多年生活在一起的老大老妻,到头来也会发现两人依旧是同床异梦、形同路人。在人与人之间,永远横亘着一堵无形的高墙,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更要命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也许在自觉不自觉中都被当作了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把别人看做必须设法除掉的敌人,或者最多也不过把别人看做一种可以使自己利用的工具”。正象萨特在《间隔》(又译《禁闭》)中借加尔森之口所说的那样,“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黄,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别人!”

在现代人眼里,整个世界早已与先辈们所处的那个世界不一样了。它完全缺少理性秩序和因果联系而是悖逆的非线型的荒谬的。整个世界都象是发了疯、乱了套,不可理喻,不可琢磨,一切都是棍浊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所以在卡夫卡的《城堡》,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阿尔比的《美国之梦》等许多现代派作品中,你都会深切地体验到一种本质与现象脱节的荒谬感:他明明匆匆向东,可结果又偏偏来到西边;目的地明明就在眼前,可他无论怎样挣扎就是不能向它挪近半步;明明他正欣喜若狂、踌躇自得,可一转眼这一切又都成了一个虚幻的梦,有时他挤在一列奔驰着的列车上,会突然呆望着满车厢嘈杂的陌生人而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又将奔向何处;有时他正挥汗如雨地忙碌着,可们心自问却惘然不知自己正干着什么和为什么干;有时他在昏天黑地中翘首盼望,可最终竟不知道自己等待谁和等待什么。

现代悲剧所要表达的已不再是希望而是危机。悲剧感变成一种危机感,悲剧意识成为了一种危机意识。正由于此,现代泛悲剧文学已经失去了传统悲剧那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彩,崇高风格也已荡然无存,更准确地说,是它们强化了悲剧的苦难而弱化了悲剧的反抗。身处陌路,无从反抗,从而陷入自我发展又自我沦陷的人生悖论。

在传统悲剧中,虽然悲剧主人公与命运之间、与社会之间、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在悲剧境况中是不可避免和无法缓解的,它必然以悲剧主人公最后在艰苦搏斗中走向受难和毁灭而告结束。(如古希腊悲剧)但这种受难和毁灭,从整体上看,却又是局部的、个别的、暂时的,它不仅只发生在少数悲剧英雄身上,而且个体的受难和毁灭在这里只是通向整体幸福的中介,是导向永恒正义最后胜利的必要代价,从悲剧英雄的被否定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人类尊严的补偿,普遍的、永恒的事物对转瞬即逝的、局部的事物的胜利,以及对之进行观察后会把我们的灵飞甲向上提升,使我们的心灵因为感到某种崇高的欢乐而搏跳不已的这样一种丰功伟绩”(别林斯基语,《别林斯基选集》)。

但在现代泛悲剧文学中,却没有这种悲剧的超越、提升,它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恐怖、厌烦、恶心、颤栗,整个格调是沉重的、抑郁的、甚至绝望的。在这里,受难者并非只是几位英雄伟人,而是全体人类。悲剧主人公从英雄人物,走向小人物的毁灭,最后直指整个人类的危机。受难在这里并非是人们为进入天堂所进行的救赎,而变成了一种根本不可能赎还的原罪。人类生来便是受苦,他来自苦难,又去往苦难,正如叔本华语:“他的怀胎是罪恶,诞生是刑罚,生活是劳苦,死亡是必然”(《论人性》)。没有拯救、没有超升、没有引渡,世界就是一个最大的悲剧舞台,而人类就是在上面活动的悲剧主角。人越是努力想摆脱这种悲剧命

运,他反而会越深地陷进悲剧的泥淖中,而且人类自己还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挖掘陷井和坟墓。不是这样么?联想当今现实,虽然科技发达了,虽然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进步了,可是,敢问,你是否因此而过的更加幸福了?难道宁静安、逸云淡风轻没在离你远去,而喧嚣浮躁、尔虞我诈却对你咄咄相逼?文学家总是能用敏锐的观察力洞悉社会的未来:“人生就是悲剧!”

只要稍微接触过现代悲剧作品甚至只是现代文学作品,就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情境,很多作品中所表现的往往只是一种悲剧的情调、悲剧的结果,而悲剧原因、悲剧情节一般都很少展示,更确切地说,是这些悲剧压根就没有具体的、清晰的原因,如果说有原因的话,那这种原因也是神秘的、宿命的。而且,在现代作品中,事件的发生往往既无确切的日期、时间限度,也无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悲剧是超时空的,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与时空一样普遍而又永恒。仿佛我们本就置身在无处不在的悲剧泥潭,时刻上演着悲催的一幕一幕。于是,这些作品中的悲剧主角姓甚名谁也同样无关紧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用一个名字来指称两个人;卡夫卡《城堡》中主人公名字只是一个“K”;乔伊斯《芬·尼根的觉醒》中那位面貌千变万化的主人公,姓名也只是三个字母“H.C.E”;纪德小说,的主人公姓名则往往极为罕见;在更多的作品中,主人公干脆就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我”或“他”。这一切虚化和淡化手法,都旨在表明,作品所提供的一切,都只是一套符号、一种象征,它要引导你穿过这种表层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去领悟其中深层的含义,也即是说,这些作品中那些“我”或“他”的悲剧,也正是你的悲剧,是我们大家的悲剧。古往今来,天南地北,人类均是同一命运,就象海明威在一篇小说题辞中所写的那样,“每个人的死也都贬低了我的意义,因为我与全人类是一个整体,因此请你永远不要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是为你敲响的”(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所以,在现代泛悲剧作品中,那些主人公们总是在那里盲然地、徒劳地、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无所谓理想,更谈不上具有什么超前理想。明天对于他们来说,始终只是个吉凶未卜的问号,今天则总是不幸和无聊,整个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的意义”。人们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也说不清楚应该期待什么,只是瞪大眼睛注视眼前迷迷糊糊的一切,身不由己的踉跄而行。在小说《猎人格拉克斯》中,卡夫卡便说出了这种迷惘和仿徨的心情,“我人在这里,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也无法再走远一步。我的船没有舵,死亡世界最底层吹来的风驱送它前进。”的确,在这些作品中,人人都象是失去了舵的船,在那无际无涯的苦海中漂泊流浪,什么都不能肯定,也什么都不能得到,大家都“仿佛是处于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总之,在这里,你如果要去寻找传统悲剧中所体现的理想、信仰、事业、忠诚、信念,那注定是徒劳的。在这里所有的,只是前途不可知的迷惘、仿徨。

而且就悲剧人物本身来说,在现代泛悲剧文学中,你再也找不到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圣者和殉遒者”,再也找不到高贵而英勇的哈姆雷特王子,再也找不到生命不息、探求不止的浮士德博士,再也找不到自诩“孤独者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的斯多克芒医生。英雄没有了,英雄气概也没有了,在这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凡夫俗子,而且他们往往显出萎琐、卑微、虚弱,丝毫也没有那种孤傲离群的胆魂,没有那种逆进反叛的气度,他们太软弱,甚至连动物所具有的天然的自我保护和进攻能力也丧失了,要生存就不得不依赖他人和社会。但尽管他们谨小慎微试图苟延残喘,但依然会被命运所捉弄,灭顶之灾常常会从天而降,使其防不胜防。而在这种时候,他们也不能挺身而出,道个“不”

字,却只是无所作为,坐以待毙。卡夫卡曾写过一段话,“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则写着: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卡夫卡《〈乡村婚事〉和其他遗作》)。如果说,“我在摧毁一切障碍”是传统悲剧中悲剧英雄的写照的话,那么“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则正是现代泛悲剧文学中反英雄的写照。

总体看来,在现代泛悲剧文学中,既没有了超前理想,也失去了英雄气概,所有的只是孤苦无依的流浪和奄奄一息的挣扎,在这种无英雄、反英雄的文学中,当然也就无崇高、无超越,因而在现代人看来,悲剧这种形式“总是用来表现对自我的过高估计”的,而在现代,这种估计本身则是荒谬可笑的。于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有许多作家、批评家都认为,现代泛悲剧文学并不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崇高风格的悲剧在今夭已是凤毛麟角,消失殆尽了。

早在1929年,克鲁齐一部专著中就指出,真正的悲剧所表达的“不是一种绝望的情绪,而是要通过它把人们从绝望中拯救出来”。从而带给人以“宇宙中的信念、意义和公正”。但在现代,因为现代人不仅失去了对上帝的尊崇,而且也失去了对人的尊崇,所以这种给人拯救的悲剧已经不复存在了,所谓的现代悲剧则只是沉洒于现代生活的不幸之中,再也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奋。仿佛,在现代,创造真正的悲剧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而所谓的现代悲剧所描写的并非真正的悲剧经验的世界。

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西华尔曾这样说,“如果承认人间有许多未曾解决的问题而现实生活又存在着罪过、忧虑和苦难,于是变得清静无为一筹莫展,那么这一种人就缺乏悲剧眼光。只有敏感是不够的。悲剧眼光迫使人去采取行动,向命运作斗争,不怕捅马蜂窝,并将自己的情况公开摆在上帝或同伴面前”。因此,如果没有救赎、没有超越,那么悲剧就缺乏悲剧精神和悲剧眼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认为,在现代,悲剧正在衰落或是已经死亡。

但是,对于现代作家来说,他们也并不愿意只沉溺于悲剧的苦难之中,因为如此结果最终必然会把人导向对生活的恐惧、绝望、直至像叔本华所说的对生活的退让和厌恶。这样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比悲剧本身更让人胆寒。所以卡夫卡,这位现代派的祖师之一,在谈到自己作品中的悲剧感时,就曾表示过严厉的自责和内疚。“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帮助,那就应该沉默。任何人都不应该以他的失望来恶化病人的处境,所以我的涂鸦应该销毁。我不是光明,我只是在自己的苦恼中迷了路。我是个死胡同。”(《卡夫卡谈话录》)正是这种内心的病苦不安,促使卡夫卡在临终时嘱咐他的好友马克斯·勃洛德焚毁他全部手稿,他深切以为,文学如果不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权利。悲剧走不出悲剧的死胡同,本身亦是悲剧。人类应该而且必须走出这死胡同。茨威格、海明威、杰克·伦敦、川端康成、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等许多现代作家都是未能走出死胡同因而自杀的。然而,正如马雅可夫斯基在叶赛宁自杀后所写的那样,“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更难。”“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活在世上,尽管他周围全是面包。”(《陀斯妥也夫所葵《卡拉玛佐夫兄弟》)上帝死了,人要活。现代人应重新寻找为什么活着的信念。

我们可以现实生活也好,从文化也好,直至作品本身,都可以感受到,现代西方文化是充满深重悲剧意识的危机文化。但危机并不是悲剧意识的终点,恰恰相反,它应当是人类自救的起点,对危机的意识正是对危机超越的探索。所以,一方面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更加悲观、忧郁,而另一方面也比任何时

代的人都更加急切地追问着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据、理由和意义。现代人何尝不愿摆脱自己的颓唐、消沉和绝望,他们也在痛苦地求索着:出路、出路!哪里是我的出路?不管左边,右边。我要找到出路,“无出路,毋宁死”。

当然,尽管人们无限怀念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人类那个孩提般的充满憧憬和梦幻的时,代,但毕竟这样的时代“已经离我们相当遥远了,那只是孩子的心目中之父亲,是世界最英雄、最理想者的时代”(卡夫卡语)。现代人必须以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来另辟一条生路,人类自我拯救的本能,必然会不满足于一种儒怯的、软弱的哲学,改弦易辙的结果是更多的人迈进了绝望的深渊,然后站在这边缘的极点上来重新审视人生、宇宙、社会。重新建构着人生的意义和支点。

现代人应有着现代人的勇气与决绝。饱尝了战乱与灾难的我们,应当拥有了坚强的意志,经历了死亡的洗礼,就该明白: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既然痛苦不能摆脱,既然命运不能把握,那么任何害怕、恐俱也都无济于事,任何对死亡、痛苦、命运的逃避或顺从都是对生命的虚掷。唯有无路可走才更该背水一战,在绝望的反抗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体认到自我的价值,获得选择的自由,不管前途如何,都要把握住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生是作为我自己生,死也是作为我自己死。从而我的有限性也就与世上万事万物的有限性区别开来了,是自己创造并占有了自己的本质,自己享受了自己的自由。于是,从短暂的生存中体验到了生存的永恒。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旨所在,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危机哲学,存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长在刺丛中的玫瑰,废墟上的新蕾,多少带有几分救世的气息。

应该说,如果仅仅把西方现代文化理解成颓废文化、危机文化、悲观文化,都是十分片面的,包括存在主义在内,还存在着很多的文化思想、文化学说都在孜孜以求人类的解救和救赎之路,以重振人类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现代文学当然也决不会只沉浸在泛悲剧的绝望之中。许多优秀作家们也在作出同样的努力,试图从卡夫卡所迷失的死胡同走出来,使文学成为现代人精神的慰藉和支持。1949年,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便激动地表示“拒绝接受人类的末日”: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栖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撰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美国作家论文学》)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醒悟,许多现代作家都在开始对沉腼于苦难和不幸的泛悲剧文学表示着他们的不满,于是呼唤并创造着现代真正的悲剧,它不仅控诉苦难,而且也表达着现代人对苦难的反抗。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就反复强调悲剧在现代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悲剧并不是“阴暗的”、“抑郁的”、“悲观的”、“不幸的”,现代悲剧应该具有希腊人和伊丽莎白时代的人所理解的相同的意义,即“悲剧使他们变得高尚,使他们生活得愈来愈充满生机。悲剧赋予他们对事物深刻的精神感受,摆脱日常生活琐碎的贪欲”。因而,在他看来,悲剧应该在现代得到新的发展,正是悲剧才“构成了生活和希望的意义”。(《论悲剧》)越来越多的西方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都希望,文学从绝望的泥沼中走出来,真正表达现代人的努力和奋求,帮助和支持人

们巍然挺立,同苦难命运抗争。正如最近出版的一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在谈到悲剧的发展时所指出的那样:从70年代以后,悲剧已经开始犹豫,是否还继续沿着绝望之路走下去。从最近的趋势看,悲剧正在回归为一种希望之剧。

的确,现代人正呼唤着一种现代的希望剧的出现,渴望文学能在这黑暗的王国里透露出一线自由的光芒。当然,毕竟黄金般的希腊时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的现代人类终究不能返老还童、妙手回春。人类成熟了,不再可能相信理性万能,正义永恒,一因而也就失去了过去那种青春焕发的蓬勃朝气,那种徜徉于万物之上的骄傲和自豪,他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有限性。从这点上说,现代意识始终包含着一种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现代悲剧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传统悲剧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死而复生,重放异彩。在现代悲剧中,时代已经孕育和熔铸成了新的悲剧精神的特征。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两点:

其一:是悲剧主人公执着地为达到某种不可企及的希望而奋求。如果说在传统悲剧中,主人公是把超前理想作为目的,个体奋求作为手段的话,那么在现代悲剧中,则是把不可企及的希望当作了手段,而把奋求本身作为了目的。对于现代悲剧中那些主人公来说,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人类的命运同样是徒劳无益的,无论断然拒绝生活或是欣然接受生活,都要通过同一条路走向必然的失败,彻底的毁灭。”所以在这里,关键不在于理想和希望,而在于为理想和希望而行动。悲剧主人公必须为自己高悬一个远景、目标,并为这个远景、目标含辛茹苦、鞠躬尽瘁。在这里,目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和行动。目的能否达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目的的过程。所以更确切地说,就是目的反是手段,手段倒是目的。正如奥尼尔讲的那样,“人只是在他还没有做到的地方才能幻想,为了幻想才值得活着或死去,才能找到自我。具有希冀着无所希冀的才能的那个人,比别人更接近星星和虹的根底。”说到底在这里希冀只是无所希冀,希望只是幻想,希冀和幻想的价值并不在它自身,而在于它使人能够觉得人生值得一过,在于它能帮助人真正找到他的自我。这种希冀和幻想未必体现了现实必然性,所以“当人在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斗争中,在追求中艺当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使命,当个人为了未来和未来的崇高价值而同自己内心的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人才是生活所要达到的精神上的重大意义的范例。”(《伦悲剧》)因而这悲剧的意义,并不在于向人们允诺最后的成功,而在于它昭示给人们,人活着应当幻想,为了幻想人才值得活着。正是在对希望、幻想的追求中,人才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发挥内在的潜力,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活着、奋斗而有所希冀,这就是幸福。奥尼尔在他自己的悲剧创作,如《天边外》、《与众不同的人》、《稻草》中所表现的都是悲剧主人公对这种“无望的希望”的追求,最后尽管他们都失败了,然而他们却能够说,“你们不是看见我终于找到幸福了吗?—自由啦—自由啦!”

也许,最能说明为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而行动、奋求的,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西西弗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形象。尽管他永远不能把巨石推上山顶,尽管他毕生都在从事一种无效的事业,但西西弗并不沮丧。他千百次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向山顶:

“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沽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

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尽管巨石还在滚动着,西西弗将永远承受这无尽的苦难,但他的欢乐也正在这里,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业,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所搬动的石头还要坚硬,“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踏实。应当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在传统悲剧中,幸福来自悲剧主人公意识到他的受难是为全人类赎罪,为真理而殉道的话,那么在这里,幸福便来自受难的本身。唯有我受难,我才存在,唯有我存在,我才幸福。受难的报偿,不在于最后的胜利,而在于从苦难中成就自己、领会自己。“假若一个人无法感受到其力量和意志所施加于其身上的巨大痛苦,则他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一切?……当我们承担起巨大的苦难,并同时听到其发出的哀叹时,千万不要被内心的苦恼和怀疑所击倒——这才是伟大。”(尼采《快乐的科学》)

现代悲剧精神的第二个特征:是悲剧主人公表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否定的,也即是说声“不”的力量。传统悲剧中的悲剧英雄所代表的始终是种肯定的力量,积极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他去挑起冲突,用自己所坚奉的超前理想去冲击、动摇现实的给定性,企图把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但在现代悲剧中,悲剧主人公在现实面前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他所能做的不再是以正面形象出现,运用正面力量去改变现实,而只是拒绝同现实妥协,拒绝逆来顺受地听从命运安排,拒绝放弃自己的个性、尊严和自由。甚至是有的时候颓废堕落等很多负面情绪是对现实反抗的另一种形式,决绝而令人悲痛。不同流合污我就跳出局限“作践”自己,去做违背“常规”的选择。这就是一种否定的力量,一种说“不”的力量。尽管他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但却能够否定别人强加给他的意愿,尽管他不能保证斗争的胜利,但却能保证自己不在斗争中屈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加缪所谓的“反叛者”:“他是一个说不的人。但他的拒绝,却并不包含有弃权之意。甚至从他反叛的第一个姿态起,他也是说是的人。”也即是说,他是用“不”来说“是”,用否定来肯定,当他拒绝什么时也表明他在肯定另外的什么,但这种肯定,却不是一种对象化和客体化的肯定,而是一种主观化和主体化的肯定,结果必然不是用肯定理想的所是去实践地改变现实的所非,而只能是用否定现实的所非从精神上肯定理想的所是,因而,这种否定的力量,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把握和克服必然以获取自由的实践的力量,而只是一种不妥协、不屈服的精神的力量,意志的力量。

比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表现的悲剧主人公的那种“自由选择”的勇气和力量,实质上也就是这种否定的勇气和力量。在这里,自由并不表示对必然的把握和克服,而只是一种主体的意志自由,是“首先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即那股要说一声‘不’的不可克服的力量。”不服从,不屈服、不放弃,不承认自己以外的一切权威,不承认自己以外的一切目的。《苍蝇》中俄瑞斯武斯便是用这种否定的力量对朱庇特回答说,“你是诸神之王,朱庇特,你是繁星之王,你是海浪之王,但你不是人类之王。”“我不会回到你的大自然中去,大自然里已划出了成千条道路,条条都通往你那儿,但是我只能走我自己的路,因为我是一个人,朱庇特,每一个人都应当闯出自己的路。”他就是这样,用不断的否定来肯定自己的存在,除了自己他一无肯定,他只有在否定中才能观照自己、领会自己、证实自己、超越自己,显示出自己人格的尊严和价值,

显示出个性的刚强和伟大,尽管悲剧的结局,并不是他们否定了现实,而是现实否定了他们,但毕竟他们没有在现实的否定面前放弃自己否定的权利,因而失败也就是胜利。失败的只是肉体而胜利的却是精神,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渔人桑提亚哥的悲剧所显示的也是这种力量: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

对不可企及的东西的追求,敢于说声“不”字的勇气,这就是现代悲剧精神,是现代悲剧用以替代传统悲剧那种超前理想和英雄气概的现代悲剧特征。尽管它不再表现为崇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但却依然是在绝望的深渊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聊胜于无的精神慰藉、支持和帮助,就象加缪所讲的那样,尽管人类命运是令人悲观的,但对人却是乐观的。因为人毕竟能凭一己之自由,一己之勇气,有所希冀,有所不为,从而在对命运的反抗中,成就并领会自我,能“在悲剧的残酷中自我肯定,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欢乐来接受”(尼采《悲剧的诞生》)当然,应当指出,现代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并未能真正消除人与社会、个体与类、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对立,它只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所以,正像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念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宏观历史学,才为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指出了门径。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现代西方各种文化学说都愿意与马克思主义联姻的重要原因。尽管这些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往往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确是试图把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宏观历史学与微观心理学统一起来,为人类开辟一条希望之路。当然,这条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注定要成为寻找这一希望之乡的跋涉者,这条路是永远没有终点的。

现代悲剧意识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包括在近几年来,中国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如莫言、韩少功、刘索拉、残雪、徐星、马原,都渗透着这样一种现代的悲剧意识。也许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多少还带有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横向移植来的迹象,但更主要的还是它们表达了现代人类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痛苦的自我反思。它们所展示的似乎是一片废墟,但在这废墟上也可以重建理想和希望的大厦。

所以,毫不奇怪,在新时期文学中,那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传统正受到挑战,崇高形式的悲剧往往被代之以低沉的泛悲剧形式。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悲剧正在死亡。因为怨天尤人、哀声叹气,玩世不恭、冷嘲热讽终究不是文学应当长期津津乐道的东西,信念、理想、奋斗、追求,永远是人类所需要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相信,表达人类对苦难的反抗的悲剧,终有一天会从深谷中走出,以一种现代的风姿赢得人们再度的宠爱!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悲剧才具有那种有深意的美,这种美也就是真。悲剧构成了生活与希望的意义。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答案

1、政治: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认和保障社会成员权利和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自由:自由行动是指个人在社会层面上自愿的不受强制的行动,也就是个人不受威胁或者其他形式的强制,出于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动。 3、权利:权利是一个政治、法律术语,通常是个人宣称对其对象所拥有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的地位或能力。 4、平等:自由主义中的平等原则指人与人关系上的同等对待,不允许在身份、资格认定和性别等方面的歧视。西方社会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进步便是对人的平等权利的认同和追求从中世纪的等级制身份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平等的发展。 5、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一种观念形态,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它具有理论导向的作用,它对某一时代的普遍政治观念或政治学说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地带动作用。它作为一种社会层面的宏观的动态的思想倾向,蕴含着某种价值取向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6、正义:正义就是让每个人得其所应得。它意味着同等地对待同类对象,区别对待不同的对象。这一规则本身并不包含一切人平等的前提,而只是一种形式的规则。在成立之初,并不与社会平等相关,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在其基本含义中加进了结果平等,也就是社会正义的内容。 7、法治:法治其全称是法律的统治。在实行法治的国家,其最高权威不是某些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个人或集团,而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起来,由独立的司法机构执行,并以分权方式维护的整套法律制度及其运作方式,可以把法治国看作是按法律原则建立起的国家。 8、民主:民主就是指多数人的统治,或叫人民的统治,即最终的政治决定权不依赖于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人民全体的多数,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 9、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经验主义者以人的感觉所表现出来的快乐作为基本出发点,而精神的安宁则是在此之上的更高的衡量指标。 10、社会契约论:这一理论假定人们是在原初的状态下,通过相互订立契约而确立基本政治和制定法律规则。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理论中,他们都把社会政治体制看作是原初人们协议的产物。 11、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征有哪些:1、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观不断深化。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基本概念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含义。这些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早在17、18世纪已被人们作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为推翻封建秩序而奋斗,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迁,这些研究主题不断更新和深化。另外,一些西方学者,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建立在理性与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结构进行了反思与批判。2、思潮流派纷呈。各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具体主张呈现多样化态势。在二战后,世界两级对抗的格局中,除少数国家少数政党长期追随美苏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党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政治思潮开始呈现出相互融合和趋中的走势。3、政治思潮流派和学科间不断渗透与交融。这体现在多种层次上。一是西方各国政坛上的各党派之间政纲和政策的相互碰撞。 二是政治问题地区化与国际化。三是政治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临近学科的相互影响,出现了政治心理学、决策论、政治沟通等学科门类。4、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探求。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讲 述了小职员格里高靠自己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在工作和生 活的强压下,格里高终于不堪忍受在一天早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公司抛弃了他,家人也嫌弃害怕他,只有妹妹照顾他,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妹妹也不能再忍受了。终于在一天,处处为家里着想努力工 作的格里高在孤独与失望中死去了。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变形记中的得到了体现。 在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与变形记之前,我想先谈谈对卡夫卡的看法。卡夫卡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 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正是 这样的想法使他失去了享受普通生活的快乐,他一生离了三次婚,将自己困在孤独里,有人说优秀的作家都是孤独的,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承认,卡夫卡很优秀,他的变形记奇异,深刻,冷峻,却充满令人深思的意味。让人感受到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 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 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卡夫卡就在变形记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格里高的内心世界,这些心理描写对主人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使我更能体会格里高的痛苦、善良与无奈。“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

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表现了格里高工作压力之大,生活之艰苦,但他仍然为了家庭在努力奋争。他立刻发现,他目前根本不能动弹了,他以前觉得用那些细小的腿爬行前进很不自然,如今也不以为怪。此外,他还觉得很舒服,他原来的确全身都很痛,但他现在觉得这疼痛越来越缓解了,终于都消失了。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他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静的沉思。在格里高变形为甲壳虫之后,家人终于无法再忍受他,而决定把他赶出家门,格里高不但不抱怨家人的冷漠无情,反而更觉得自己应该离开,这是他临死时的一段心理活动。将他的善良与家人的冷漠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阴郁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现实走向超现实。变形记中用大甲虫象征了人在高强压力下的人格扭曲,直接变现了人生理上的变形,又从侧面表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经济萧条下的孤独,颓废,充分体现卡夫卡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时间长度上主要是指的文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和。 2、象征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他的代表作是诗集《》。 3、美国诗人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代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4、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代表作是。 5、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英国的,她的代表作是《到灯塔去》;美国的福克纳,他的代表作是《》;爱尔兰的乔伊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6、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他的代表作是《》与《》;重要代表是加缪,他的代表作是《》。 7、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和贝克特的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往往被称为现代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3、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的耳朵里跳出来的。() 4、克洛德·西蒙被称为“新小说之父”。() 5、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6、《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 7、“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8、《佩德罗·帕拉莫》是墨西哥小说家胡安·卢尔弗的代表作。() 9、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10、阿伦·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先锋派电影。()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流小说 2、存在主义 3、黑色幽默 4、新浪潮电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3、简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20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变形记》中“异化”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异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的异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西方文世学中的永恒主题在 纪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深化。从理论上讲,“异化是反映人的活动 及其结果客观地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且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的哲学社会学范畴,以及与此相联系,人由社会过程的积极主体变为客体”。不管我们主观上愿意与否,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始终都 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伴侣,至少在美妙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成为现 实以前,人类历史都永远摆脱不了异化的纠缠,这就像阳光下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己身影的永恒相伴一样。那么,“从什么意义 上说,一个自我(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有可能同自己异化呢?可以讲得通的说法似乎是,自我异化的意思就是内部分裂,至少分裂为彼此相离相违的两个部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说自我异化,而不简简单单地说是内部分裂呢?‘异化’一词似乎包含有下列一些(或者全部)涵义:(一)自我之分裂 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不是由于外部原因,而是由于自我某一行动的结果。(二)分裂成为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自我的统 一性;尽管发生了分裂,自我异化的自我仍然是一个自我。(三)自我异化并不是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这也就是说,自我的一部分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自我,因此另一部分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作为整体的自我相异化”。 应该说,异化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源自人类 社会的自我异化。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也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矛盾。这种分裂、矛盾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以上所述异化的三 个条件:第一,它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并非由于外部原因,而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后果;第二,它分裂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反而是人类社会之为人类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三,它并非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人、历史、理性、现实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因此作为另一部分的自然、人伦、感性、理想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整体的社会相异化。可以说,西方迄今为止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人类社会不断自我异化的历史。这种社会的自 我异化是人类历史辩证法所无法隐匿的一个人类历史真理,也是人类社会所无法规避的历史必然过程。我们富于伦理道德理想信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曹品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现实主义文学,重视对于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普遍流行。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化和文学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本身包括多个文学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内容关键词】:文学批判异化主观标新立异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等公共舆论媒介对某种学说、言论、行为予以公开批评、驳斥的一种舆论方式。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学术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组织性批判和组织性批判等多种形式。例如:郭沫若就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家《王昭君》、《聂政》、《卓文君》里面叛道的热情就是作者对于社会反抗的翻译2突出的表现异化主题:基于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人与社会(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与人(人与他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人与自我(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的异化主题。例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为甲虫,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是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他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提示。《变形记》构思奇特,象征意蕴丰富。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例如:胡适的《差不多先生》,通篇善作讽谕,且自始至终不跳出来作主观批评,而是透过现象与事件描述,使读者自然从中领悟道理,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是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审美认识的对象)。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中俩个等待戈多的人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是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缺,06, 1998 现代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 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 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1999 现代西方哲学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五、萨特关于“意识”的学说。 六、分析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 2001年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 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以《变形记》为例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张嵩晴 内容摘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无数优秀文学作品的集合,早已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与洗礼。本文试着通过以《变形记》为例,来阐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变形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抬头仰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片文学的天空,以现代的眼光将它重新审视,看到的不仅仅是超乎常理的荒谬表象,而是一种变形了的艺术正熠熠生辉。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反映内心世界的真。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不难发现,《变形记》中的大量叙事描写以及揭示中心的语句,都是通过格里高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为什么她要哭呢?因为格里高没有让代表进入房间,因为他处境危险,很可能丢掉饭碗;因为上司又要老调重弹,向父母重新算过去的老帐,为了这些才哭吗?这也许是多虑了……”“唉,为什么只有格里高注定要在这个公司服务呢?在这里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失误就要受到询查,难道公司里的全体职员都是废物吗?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忠诚可靠的分子吗?而这个人仅仅在一个早晨只有几个小时没有为公司办事……”在这些看似冗杂无序而又充斥着矛盾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却恰恰看到了情节的推进,人物的性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主题。在格里高突然变成甲虫的这个早晨,公司的代表因其没有按时上班而来到他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催促他立刻去上班,二是给予他惩罚甚至向他“算过去的老帐”。这些内心活动不仅成功向读者解释了一连串事件的发展状况,展现了格里高温和善良又有些软弱无奈的性格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小说的中心。这一连串分析与猜想看似混乱,却句句符合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底层小人物遭受无休止的压榨。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变形记》小说开篇,即是超现实的人类的“变形”:“当格里高?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铺垫,这种神话般的情节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甲虫”象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扭曲了的生活姿态。在我看来,格里高最后的死亡显然不能让他的家人得到“解脱”,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一部分,终将因拼命的工作同样遭受异化。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大量描写丑的事物,通过美丑对照,将“审丑”作为反抗现实丑恶的手段。小说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格里高变形后样貌的丑陋。“肚皮僵硬,呈弓形”“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要突出变形的丑陋,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将种种“美”与“丑”进行对比。格里高甲虫般的形态的确不让人喜欢,但丑陋的外表更加突显出这位平凡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亲人们尤其是格里高妹妹的外表是正常甚至美丽的,但他们冷漠势利的内心却在格里高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丑陋。 第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变形记》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重视主观世界,强烈地展现精神、情绪和思想,在象征性的表现中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在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的大胆运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变形的艺术”因何而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迥异而近乎完全相反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突变”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因。

西方文论 第一节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西方文论的源头及其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对柏拉图以前的理论脉络有所认识,从而掌握一种基本的参照点,更深刻地体会后世西方文论发展的思想动因。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是以“美”、“艺术”、“摹仿”、“净化”或者“宣泄”等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为线索,帮助学习者了解古典西方文论之问题领域的由来。 一、关于“美” 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曾谈到“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这一争论的实质,是诗人和哲学家都认为惟有自己才能解释世界的意义。可见从最古老的意义上说,文学并不只是要提供审美的享受,古希腊文学犹如希伯来人的《圣经》一样,包含着远古初民全部的历史、伦理、教化,包含着他们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和认识。也许只有在这时,诗人才可能像雪莱《诗辩》所说,兼具“预言家和立法者”的职能。乃至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早期希腊人对“美”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公元前6世纪就有这样的诗句:“美是令人愉悦的”。这可以从“美”的本质的方面,连及后世种种关于“美感”的论说。 德尔斐神庙的预言者则说:“最多的正是最美的”。这也许同古希腊“一是一切、一切是一”的思辨相应,暗示了西方人由“多”而“一”的总体思路。 公元前6世纪的着名诗人萨福还说过:“长得美只是外表美,而品德出众也是美的”。由此引申出内在美德的观念,最终使美与善合一。 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专指艺术的美(kalos)。它在诗歌的意义上可以翻译为魅力(charities),在造型艺术的领域就成为对称(symmetry),从修辞学的角度则被称作和谐(harmony)。 因此可以说,希腊人后来对文学艺术之美的不同讨论,都已经潜在于他们最初的“美”的概念之中。 二、关于“艺术” 希腊文的“艺术”(techne),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它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比如英文的Fine Arts)。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她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马德普】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思考题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思考题 导论 * 你是如何为政治思潮下定义的?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潮? 第一章自由主义 * 自由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 * 从认识论的角度如何评价个人主义看问题的方法?从伦理观的角度如何评价旧个人主义和新个人主义?个人与社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 倡导积极自由有什么好处?积极自由观有没有什么危险或弊端?为什么? * 如何评价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结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谈谈你对什么是正义的理解。 * 如何评价美国的“多元民主”?你认为它的好处和弊端是什么?在你的观念中,什么样的民主是理想的民主? * 价值多元论证明了消极自由是唯一正当的自由吗?积极自由一定会导致强制和不自由吗?消极自由有没有害处? * 如何评价保守自由主义者对计划经济与福利国家的批判?我国在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时应汲取哪些教训? * 自发秩序有哪些意义?自发秩序都是好的秩序吗?在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扩展中政府能起什么作用? * 法治和民主有冲突吗?为什么?如何处理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你怎么看待它的民主与法治状况? 第二章社会民主主义 * 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在近代西方社会出现并发展成为一股影响深远的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最初宗旨是什么? *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从资本主义产生到二战以前的社会弊端有哪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弊端及其战后发生的新变化? *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如何认识目前的西方社会?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 如何看待社会民主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伦理学解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 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民主观?与保守自由主义的民主观相比有何不同?孰优孰劣? * 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民主观?与保守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相比孰优孰劣?经济民主与经济效率之间有无冲突?如何看待? * 如何看待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民主思想?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