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宾塞社会有机论

2斯宾塞社会有机论
2斯宾塞社会有机论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论

◆社会的类型

第一节社会进化论

一、斯宾塞的社会历史观

——普遍进化论

“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

二、进化的原因

(1)物质不灭

(2)运动继续

(3)力的持久

三、社会进化的动力

?永恒的力:斥力(同质性程度强的社会)

引力(异质性程度强的社会)

四、社会进化的过程

同质性--分化--异质性--整合

四、社会进化的趋势

?早期:直线式进化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地、没有倒退和不间断地,直线地运行、转化的过程。

?成熟期:分散式进化

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即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

五、进化的原则

?适者生存

第二节社会有机论

一、斯宾塞的社会观

社会唯实论与唯名论的倾向都有体现

世界被分为三大领域:

无机领域(物理学、化学方面)

有机领域(生物学、心理学方面)

超机领域(社会学方面)

二、生物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异同

1、相同点(Similarity):

?生长过程

?结构进化

?功能分化

?相互依赖

2、不同点

三、社会系统的功能分析

普遍的需求是任何功能系统存在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

◆社会的复杂程度

◆政治组织的复杂性

◆定居的程度

◆社会组织及管理的类型

二、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关于军事社会(尚武社会)

直接起源于对个人目标的追逐,仅仅间接地导致社会公利,无意识地且不靠强力发展起来。

社会成员追求的活动是“生长的活动

尚武社会的主要特点:

?尚武社会只有一个中心,它负责控制社会的所有成员及其所有活动;?社会结构是确定不变的。每个成员在地位、职业上有一个确定的安排,在社会等级秩序中有一个先赋的位置,这个位置与后天努力无关;?社会对其成员的控制扩大到对其思想的控制,导致观念完全一致;?成员具有特定的精神特征,包括一致、服从,忠诚、墨守陈规、无创新精神、依赖权威,以及关于现状既是自然的又是唯一可能的信念。关于工业社会

直接源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只是间接地带来个人福祉,有意识地并通过强力发展起来。

社会成员追求的活动是“制造的活动”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

?用各自为政取代中央集权;取消积极的法规,只保留消极的禁令;取消个人对国家的服从,把捍卫个人利益作为国家的最高职责;抛弃划一的信念;用自愿联合的多元化组织取代严格的管制组织;以自致角色取代先赋身份制;用国际合作代替自我孤立;用保护个人间契约的法律代替维持身份的法律;用多个中心取代社会所有领域加以控制的单一中心,将对个人活动的社会控制减少到最低点;用独立意识与求新求变精神代替舆论一律;以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代替对权威的尊重;以社会流动代替职业地位的固定不变;以创新精神代替保守主义;以个人的信念力量代替外部的强制力;以合作的伙伴关系代替役使关系。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0225503.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0225503.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022550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_图文(精)

夕要 o o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翻一 ;口 Z 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弋≥ Z r… o 《一,’ o 习杨聿功 o 《彩 内容提要】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 ,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 }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 !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 }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 呈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关键词】存在论;形上学;本体论哲学;马克思哲学 ,bstraet: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term gY”.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must strict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concepts——“ontol— 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and“bentilun”(本体论as a special morphology of philosophical theory.By 正the core idea,it reveal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f ancient and modem western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一、基本概念 1.综合哲学 答:综合哲学,就是指斯宾塞的哲学体系,社会学概念就是在他的综合哲学的框架内制定出来的。斯宾塞无所不包的进化论思想,由此被称作万能进化论,是斯宾塞综合哲学理论的杠杆。斯宾塞综合哲学的基本原则在他的《基本原理》中得到详尽的论述。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的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且遵循着如因果关系等一般规律。进化所反映的是物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从没有联系向建立联系方向发展。 2.社会有机体 答:社会有机体是指,社会是一个有机实体,它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整体。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是: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 3.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直线的运行、转化的过程。这是他早期的思想。斯宾塞后来在他成熟时期指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因而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倒退不是落后,而是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4.结构进化 答: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以工业社会和原始社会为例:在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里,它的各部分基本相似,其中一部分很容易被另一部分所代替,社会内部缺少分化,因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复杂的工业社会里,其情形已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先前简单社会的那种单一性和同质性特征已不复存在,社会组织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里,一部分活动遭到破坏时,另一部分已无法取代它的活动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5.功能分化 答: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例如,在一个原始的狩猎部落里,猎手和武士是由同一部分人担任,没有发生彼此分离的现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复杂,其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分化的现象。在定居的农业社会里,耕作者和武士的角色已不再由同一部分人担任,逐步形成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人。在一个小的部落联盟里已开始出现初步的政治设施,随着一个更大的政治单位的形成,社会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分化更为明显。这时开始出现领袖、统治者和国王。他们成为与普通群众、被统治者和臣民们对立的阶级或阶层,执行着与后者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 6.工业社会 答: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始终是以个人具有同样的自由,包括商业活动的自由为其特征的。社会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所进行的合作是一种志愿的合作。就像一个具有发达给养系统的动物获得分散的和非集中化的调节器官那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1.如何评价斯宾塞对孔德未能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批评? 答:(1)斯宾塞认为,孔德的学说不是关于社会客观性研究的学说,而是从主观性出发,实质是对社会的主观方面展开研究的学说。斯宾塞指出:孔德所倡导的目的是对人的概念的进步作出完整的回答,而他的目的是对外部世界作出全面的回答;孔德认为各种思想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他却认为各种事物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孔德希望弄清自然知识的起源,他是要弄清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构成。孔德研究主观,斯宾塞研究客观。 (2)在斯宾塞看来,若想对社会进行真正客观地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着的社会有机体,而不是面对作为社会有机体附带的思想状态。只有把个人存在、群体活动和社会组织都看成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独立于人的思想的外在存在,才能真正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客观地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进化。 (3)斯宾塞认为,坚持对社会展开客观性研究更重要的是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见。但避免主观性的干扰,寻求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难以办到的。因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来完成的,当在一定条件中开展研究活动的社会学家面对在同样条件中存在的人或人群时,因利益、处境、传统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者的情感、意志、评价就会同被研究对象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 (4)斯宾塞认为追求客观性的理论往往要排斥个别性,只有在同类事物的一般性上成立的知识才具清楚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强调客观普遍性、排斥主观个别性的社会理论,往往忽视社会个别存在,而专注于社会普遍规律的研究。斯宾塞与此不同,他在强调客观性前提下,不但没有过高估计

社会普遍规律的作用,反而高度重视社会个别性的研究。 (5)斯宾塞的理论出发点是排除或忽视个人情感、意愿等主观因素的客观个人主义。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6)总之,同孔德相比,斯宾塞追求的客观性确实要彻底得多,因为他不仅主张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还排斥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追求扩展为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态度或不干涉主义态度。 2.怎样评价斯宾塞提倡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应当采取不干涉的自然主义? 答:斯宾塞不赞成像孔德那样试图以社会学理论来指导和管理社会,他主张对待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社会,应当像对待自然那样顺其自然,而没有必要采用种种政府行为来干涉社会过程,他指出:“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斯宾塞崇尚个人自由,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达成契约而形成的,如果个人不受政府束缚而像其他生物那样竞争求存,社会将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而趋向进步与和谐。 3.怎样理解斯宾塞关于社会分化的理论? 答: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其成长与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过程来完成的。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斯宾塞更注意的是后者,他首先从社会功能的增强与分化人手讨论社会有机体增长。他认为,引起增长的原因是物竞天择。 (1)社会成员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其职能的专门化。只有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社会成员才能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其他成员难以取代的优势。斯宾塞所说的社会有机体的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机能膨胀,而是因竞争推动的社会成员专业分化和社会结构

社会控制论文:论社会控制论角度下的法律目的

社会控制论文:论社会控制论角度下的法律目的摘要:美国社会学法学派学者庞德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了社会控制理论说。从庞德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出发,论述了法律的目的和利益学说,最后反思理论中的几点限制并对中国借鉴该理论提出了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 社会控制;法律目的;利益说 1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由美国社会学者爱德华?罗斯在1896年提出的。他在《社会控制》中指出,人类经历从自然秩序走向社会秩序是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一旦社会复杂化,人类的情感不再维系自然秩序,因而需要一种机制来稳定人类社会且不受情感的影响,这样的机制就是社会控制,它就是“稳定的、不受人的情感影响的关系。”庞德引用了这个概念,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解释了这个名词。社会控制手段包括法律、宗教和道德。与其他手段不一样的是,法律靠强力实施。一些法学家对强力这个词并无好感,因为从古希腊的诡辩论者宣布了怀疑现实主义的立场开始,人们始终在找寻着强力背后某种永恒的东西。对此笔者认为是可笑的,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人类思维本身的形而上使得永恒是不可能达到的,诚如自然法学派无法避免落入公平是为何物的思维桎梏中,越想宣称“是什么”,宣称的越是“应该是什么”,既然最终的问题始终是“应该是什么”,那就应该中立地看待这个词。

2 法律的目的和利益学说 2.1 法律的目的 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庞德的研究兴趣在于功能性解释法律上——必须追问“你到底有什么用?”那么,法律又有什么用呢?对于目的理解,庞德深受耶林思想的影响。耶林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自然界中有因必有果,对人类社会来说,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社会制度都是有目的社会行动的产物,法的核心问题是法律的目的,“法律概念乃是为人而存在的-他们是实现人之目的手段,而不是人为法律的概念而存在的;因此法律科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发现正当和正义在此时此地所提出的要求。”庞德辩证地吸收了耶林的观点,他引出了法律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控制功能,而判断控制的标准就是正义。随之,庞德对法之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企图从史实中探寻出法律的目的。 2.1.1 从法律史的角度考察 庞德将法律体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法、严格法、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法以及社会法阶段,它们的对比图如下:原始法严格法衡平法和自然法阶段成熟法社会法 目的公共治安或者和平安全符合伦理行为和良善道德规范机会平等;取得物的安全社会利益最大化 对法律秩序的贡献和平规制社会经规则和形式达至的一般性和确定性经由理性而达至的善意和道德的行为彻底构建个人权利的观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形式本体论 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 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1]他认为分析内容毫无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划分也不可取。之后,什科洛夫斯基以“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代替“内容”和“形式”的传统二分法。这里的“材料”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而形式不仅指对这些材料的布局和安排,而且指材料被安置完成后形成的存在形态。在什科洛夫斯基看来,材料是僵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不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是形式,它充满变化,又富有生机,是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是结构主义中关于形式的观点。这里,要提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不仅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大理论支撑。通过索绪尔语言学的四项对立,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形式本体论的影子。索绪尔认为应该把语言看做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不受外界干扰和历史的影响,仅受制于系统规律,这样才能反映语言的内在真实,共时大于历时,内因大于外因。从形式本体论来看,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结构主义可以说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摘要]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社会力量上对于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两大理论。文章主要从理论假设,即犯罪时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和社会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对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两者的共同性,即对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深层性和重要性的因素在犯罪中的解释力的肯定。 [关键词]紧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化程度 犯罪学家高特弗雷德森和赫希曾提出,犯罪就是一种越轨行为,是一种超越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会受到制裁的行为。①换句话说,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不禁引发了犯罪学家们对于社会规范、传统价值等深层次社会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的解释力的思考。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就是在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展开对犯罪的探讨的,本文将基于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犯罪是源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更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两方面对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探讨。 一、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 无论是紧张理论还是社会控制理论,都已经认识到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在抑制犯罪上的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否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紧张理论假设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为大众所接受的,犯罪是缘于对其的背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假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完成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犯罪是源于对其根本上的否定。 (一)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 失范理论的提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有存在价值的,违法者被社会公共意识从社会大众中区分出来,组成了被社会认为是最低劣的群体,这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集体认同感,有助于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②于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而不是消灭犯罪成了犯罪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迪尔凯姆主张用失范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仅有调节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③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欲望的改变,是社会规则规制着人们的欲望,人们在互动交往中,明白了在各种社会环境中被合理期待获得的是什么;然而,在很多情形下,社会规则可能被削弱甚至崩溃(例如社会的高速变迁导致社会意识的重新建立),此时,人们会处于一种道德失范状态,采取非法手段或毁灭目标都是失范的外露表现。 紧张理论的提出者默顿以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为基础,提出犯罪往往发生在社会文化和结构之间存在紧张和冲突时。当人们不能通过制度性的手段满足自我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2期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与马克思哲学 刘 卓 红 【内容提要】卢卡奇晚期构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思考。卢卡奇全面阐述社会存在的整体性,重点论述了劳动本质及劳动与实践 的关系并赋予劳动本体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 社会存在 马克思哲学 劳动 实践 作者刘卓红(1955—),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州 510631)。 一、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延伸及哲学依据 卢卡奇从展开对西方本体论追问开始,重点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展开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卢卡奇认定,从古代哲学最初确定本原的经验性质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的批判,分别引起哲学认识论和生存论的转向的事实并不是本体论的消解,而是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即标志着哲学的本体从“彼岸”转向“此岸”,由实存本体及经超验本体最终转向意义本体;另一方面,卢卡奇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中,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本体论问题做专门的论述,但只要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且“不带有偏见”就会发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① 在卢卡奇看来,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以某个具体物质元素解释万物,是对本体带有经验性及“生成性”本原的最初把握。虽然以后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及柏拉图的“理念”等本体概念否定了经验本原开始走向超验,但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本体”思想无疑揭示本体同时带有经验和理性的双重意义。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列举感性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中的矛盾关系,对“可感觉事物不能作为学术主题”观点进行批评,为在哲学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独到见解。本体虽然具有最普遍规定性的主观逻辑的抽象,但却无法抹去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关系的经验禀性。 “通过认识论来建立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探索世界本体的新的出发点。”②康德继承笛卡尔哲学将主客体加以对立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二元,虽然提出超验的“物自体”,但把人的理性限制在发现经验世界和认识自我之上,根据主体认识的意义来把握本体,成为近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页。 ②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108·

第三讲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

第三讲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 第一节斯宾塞和他所处的时代 生平 1820年,斯宾塞出生于英格兰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和叔父都是属于英国公益会的新教教徒,在政治上,他们反对英国的国教,满怀政治抱负,主张政治自由,同时也是宪章派的积极支持者;在经济上,他们支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的干涉;在个人生活上,他们则主张禁欲主义,向往清谈平和的生活。他们给了斯宾塞大量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也影响了他的政治信仰和生活态度。 1837年,获得铁路工程师职位。 1850年出版了第一部社会学著作《社会静力学》 所处的时代 斯宾塞生活的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的中叶和下半叶恰恰是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自1851年的维多利亚中期起,英国走上了不断繁荣富裕的道路,成为世界工业中心。在国外,大英帝国控制着海洋,将世界许多地方划归为自己的殖民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殖民地扩张,手工业者、农民和技术工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人口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更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中产阶级认为所有这些发展似乎都应归功于个人的节俭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正是他们的训练有素的努力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并给英国带来了持久的繁荣。认为最好的政府应该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思想遗产 斯宾塞所继承的思想遗产包括:首先他的个人主义来源于马尔萨斯和边沁。从前者的思想中,斯宾塞引申出了适者生存的观点,而从后者的功利主义中斯宾塞获得了个人主义。其次,他的进化论来源于达尔文、赫胥黎和拉马克。斯宾塞完成的主要成就是将主张自由放任的激进个人主义和导源于自然科学的集体主义的有机论进行了综合。 社会影响 被公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个智者所能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斯宾塞的放任自由的思想迎合了占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同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还解决了功利主义思想的危机。宣称:功利主义只是在人类发展的一个较晚的阶段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到了斯宾塞的晚年,由于英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以及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由原先的自由放任主义向各种形式的集体主义的转向,斯宾塞的学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不过,美国却对经济自由主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斯宾塞的思想对早期美国社会学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适者生存、自由放任的原则,以及他的反对专制主义、主张文明的个人主义的态度,适应了美国人当时的要求,成为自由竞争的新美国最有力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的社会学是生物学主义的典范。生物学的类比法成为他考察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与孔德类似,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前者涉及社会结构,后者涉及社会进化。所以,第一,他将社会比拟为单个的生命有机体,由此形成了他的社会有机体论;第二,他将社会的发展比拟为生物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由此形成了他的社会进化论。这是其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一、社会有机体论 1、社会与有机体的一致性 2、社会与有机体地区别

社会研究方法 (2)

第一章绪论 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传统、权威、经验、科学。 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科学是命题式的;科学是逻辑的;科学是趋于抽象的;科学是操作的;科学是系统的。 社会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主要由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构成。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理论构建过程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而理论检验过程则是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做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所谓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理论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第二,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第三,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的命题;第四,收集有关的资料;第五,分析资料;第六,评价理论。 社会研究的程序:选择问题、回顾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

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基本思想是

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基本思想是 1、“社会有机体”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生平:(1820—1903),称自己的学说为进化论社会学,当然也从属于实证社会学。我们今天之所以称他的学说为实证社会学,是因为他与孔德一样都属于不承认与任何哲学有关联,这就属于进化论原则。 (1)斯宾塞一生当中有很多奇迹,值得我们学习:他一共有9个兄弟姐妹,都身体不好,只有他一个人顽强地生存下来; (2)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只跟其叔叔学习了三年,却能够提出一个宏伟的计划并得以实现,将他那个时代所有理论科学综合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理论体系; (3)他一生受疾病所折磨,采取了很多措施后往往才能够保证每天工作几小时而不至于痛苦,就是这样,却活了83岁; (4)他没有任何财产,尽管是一名伟大的社会学家。综上所述,美国历史学家乔治萨顿曾经这样评价过斯宾塞:“他不但给了我们知识,而且给我们树立了道德勇气和忠于信念的榜样。” 一、“社会有机体”学说

在1896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著名论断。在他看来,社会本身就是个生物有机体,遵循着生物有机体的一般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都有发育、生长、成熟、衰老等阶段; 2、当社会有机体体积增大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也在增大,它们的功能也在增大与分化,并且日益复杂,这样就会导致专业化的产生; 3、一旦社会有机体各部分不同,则它们之间必然发生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而进化使得这种依赖关系更加显著; 4、在简单社会中,社会功能可互相替代;而在复杂的社会中,社会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控制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尚武社会,表现为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只有一个中心,负责控制社会成员活动; 第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先赋的; 第三,社会结构几乎不变; 第四,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如守旧、崇古、服从、依赖等。 2、工业社会,尼德兰以来的近代社会类型。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由中央集权向自我管理转型;

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

课程论文名称: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 ——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法律 选课号:LAWS120001.03 姓名:樊雨轩学号:14300130119 学院:新闻学院专业:新闻传播大类

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 ——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法律内容摘要罗斯科·庞德的“法律的社会控制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影响的法律思想,它是美国社会学法理学的核心理论。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各种矛盾开始激化,传统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解决现行的社会问题。庞德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批判三种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其基本点为,法律是一种用最小的消耗来调和人们的利益冲突以达到控制社会的工具。本文分别从文明、法律和利益三个角度来认识这一理论。并简要分析了它的意义与局限性,以及试图分析该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学法理学社会控制罗斯科·庞德文明秩序 一、庞德与美国社会学法理学 罗斯科·庞德是社会学法理学在美国的“第一发起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法学的泰斗。庞德将社会学引入法学研究领域,将法律的社会效果作为评价法律作用的标准,由此创立了社会学法理学。这一理论居现代西方三大法学理论之首(另两派理论是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自本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到目前为止,已统治美国社会达60多年,其影响已扩展到西方各主要国家。1庞德的“法律的社会控制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影响的法律思想,是庞德法学思想的浓缩,它以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为线索构建了一个逻辑体系,从而涵盖了庞德的整个社会学法学思想。2庞德最早于1923年在《法律史解释》一书中提出,指明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后来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和《法律的任务》等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3 二、“法律的社会控制论”的提出 在社会学法理学兴起之前,自然法学和历史法学并行盛行于美国,二者都认为法律是被发现出来的,而不是按照人类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都偏向保守主义。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论是美国还是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 1何勤华:《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29页。 2马可:“庞德‘法律的社会控制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1. 3许伟华:“法律与社会控制一一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第87—

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缘起与发展的历程 摘要:在近代史上,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向西方列强学习。其中,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与中国人的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大致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等四个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史观转变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进化论则是他们完成这种伟大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传播进化论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进化论,缘起,发展历程 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本书根据极为翔实丰富的资料,详细阐述了进化的实际方式和过程,指出进化是“凭借自然选择,或者说凭借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方式”进行的。整个 19 世纪 50 年代,全世界都在谈论着进化论。赫胥黎的 Evolution and Ethics 主要传达的是达尔文的生物领域的进化论,结合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严复将此书译为《天演论》,将进化论的思想带入了中国。 一、“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缘起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他发现,进化论或许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许也适用于一切学科中;它不但可以用于解释物种和属类的发展变化,而且可用以解释天体和底层、社会史和政治史、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严复将斯宾塞的观念也著入《天演论》中,自此,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而此时的中国,刚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之辱,中国在外国入侵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文化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同时爆发,正迫切需要这样一股“激励之锤”,以冲击和动摇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陈旧政治观和历史观,来唤醒这“百年沉睡的雄狮”。《天演论》与中国人的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这样,进化论顺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求顺势崛起。 二、“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 从总体上看,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过程大致可分为4 个时期。(一)前期:从太平天国革命到甲午战争(1864——1894) 这一时期,伴随着洋务等西学先后被传入到中国。其中,就包含着对进化论的传播。 1、我国学者与传教士共同传播进化论。1871年,我国学者华衡芳与玛高温合作将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Lyell)的《地质学纲要》译为《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能各择所宜之地而生焉,其性情亦时变等生物进化论学说,拓展了赖尔地质渐变论的范围,使国人能够全面了解物质进化发展的思想,也反映出中西双方学者对进化论的重视。 2、专题报道进化论。1872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一书。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摘要 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控制手段相比,社会舆论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内在的软控制手段。它实质上是以社会民主的方法,即公开信息及批评和自由讨论,通过治理社会失序为社会冲突提供出口,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调节社会关系、重塑社会共识,从而实现并强化社会的自我控制。认识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重视社会舆论对社会控制发挥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舆论社会控制作用机制重要性 1.社会舆论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社会舆论通过向公众公开信息、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报道、批评或建议,以此实现或强化社会控制。并且,“从历史上看,社会舆论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而出现的。在人类创造法律制度之前,舆论就是调控社会的‘司法行为’” 。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刚性的权力而言,它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有效的实现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社会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容易受到偶然性的影响,社会控制的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感觉自觉形成的社会舆论是社会成员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 一、语言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 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 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 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这一新观念扭转了语言学的历史走向,开拓了现代语言学的新格局。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始祖,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1,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言语是我们说的具体的话,是单个的话语。索绪尔区分了作为社会性系统的语言和作为个人对该语言系统的运用的言语。他从语言中删除了声学的和心理学的“内容实体”,使其只限于是“形式”。 2,能指与所指: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概念。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约定俗成。 3,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是它同时代的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分子,从而研究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语言现象的全部问题。历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