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教学文档

捞铁牛教学文档
捞铁牛教学文档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通过学习,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能理清捞铁牛的步骤,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排列句子。

4、理解课文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体会怀丙的出色。

教学难点:感受怀丙的出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领略怀丙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课题

2.复习上节课的生字新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多媒体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

送回来。”全班齐读。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学们自由读相关的1、2自然段,看看你会了解到什么?

教师相机引导:

A 大家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大家究竟会议论些什么呢?

B 是啊,一千多年前,没有任何先进的打捞工具,要把上万公斤重的铁牛从黄河河底的淤泥里捞出来,是多么困难呀!人们都无计可施,只有议论纷纷。此时,怀丙说------(生读多媒体展示的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起来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A、学习第三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在写什么?

想一想,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一共做了几步?用三角形标示出能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学生自读,汇报。

分小组读四句话,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怀丙的四个准备工作,教师板书。(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系绳拴牛)

○3、看到怀丙所做的准备,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请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一个人扮怀丙,其他人做记者,做现场采访。(明白准备工作的重要性。)○3、抽一组学生现场展示。

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开始指挥水手们进行打捞。

○1、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并齐读,,用三角形标出“泥沙、船身、绳子、

铁牛”变化的词语。

○2、请你找一找这些词语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并试着用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3、概括此段的段意。(铲沙拔牛)

3、同学之间相互朗读第五自然段,概括此段的段意。(划船拖牛)

4、怀丙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了吗?从哪里知道的?

齐读这一句。为什么作者不把八只铁牛的打捞过程一一写出来呢?

教师引导体会:这样写使文章的详略得当。

5、看到怀丙打捞上了八只笨重的铁牛,岸上的人们又会怎样议论呢?

(分组预设当时的情景展示)

6、假如怀丙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来夸他?(体会“出色”之

意)同学们都对怀丙感到由衷的敬佩,那就带着这种敬佩之情一起高声赞扬他吧!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怀丙利用什么科学原理捞上了八只铁牛?(再读开课时多媒体展示的句子)假如是你,你会在当时想出什么办法?现在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想怀丙这样利用科学进行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还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

教师小结:他们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为他们感到骄傲。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像他们那样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科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

17、捞铁牛

摸清位置

备船装沙(详)

准备工作并船搭架

系绳拴牛

怀丙铲沙拔牛出色的工程专家划船拖牛

全部捞出(略)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王思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指导朗读。?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看图,结合文意,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4、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宝剑坠入水后,剑客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剑客不着急的语气,并用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剑客错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五、熟读、复述寓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练习讲故事。?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 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篇二: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设计

备课素材 【文章链接】 未来的世界 未来的世界是个先进的地方。 我们的交通工具不再是飞机、轮船和汽车,而是宇宙飞船。家里的设备是全电子的。每天早上,你一醒来电子保姆就替你刷牙洗脸,你一来到饭桌,你只需按下桌上的按钮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早点。然后开始你一天的学习生活。来到学校的足球场,如果你是一个人也没关系。你只要到操纵台切换到单人游戏,球场上就会出现很多机器人和你一起踢足球。你用不着害怕这些机器人,因为他们由电脑操控;你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撞伤你,因为他们身上都包满了软橡胶;你更加不用担心他们会恶意耍赖,他们拥有一个真正球员的体育精神。 在学校上课时教室里没有老师,你也不再背沉重的书包,也不需要带上各种文具,只要打开面前的电脑进入学习园地,单击你想学的课程,电脑就会把今天所要学的知识传输到你的大脑里。不要以为你上课可以偷懒,或者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电脑会把你的一举一动通过红外线扫描到内存,传送到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到家里你就等着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未来的世界每天充满了新奇,你要不断地去更新电脑程序,需要不断地探索各种奥秘。世界

就会变得和平和美好。 二、未来的世界 未来的世界奇妙极了,让我们去看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吧! 未来的环境比现在好了很多,绿草、花儿们也不用人工浇水,只要它们一干枯,土里自动会喷出水来。沙漠地带也逐渐减少,都变成了海洋湖泊和茂密的森林。汽车也不再排出废气,它们都是以空气作为燃料行驶的,排出的废气又变成了氧气,使空气更加清新美好。 未来的学校更奇妙。只要你是本学校的学生,校门就会自动打开,如果是坏人,校门就会谢绝进入。学校还有非常坚固的防御系统,就算坏人用大炮攻击,学校也不会烂,无论风吹雨打,地震海啸,它还是那样坚固,里面的学生再也不担心生命安全了。学校的椅子也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只要有学生开小差,椅子就会自动升高,老师就会一目了然的知道了。 未来的衣裳也很奇特。它会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改变温度,比如说到了冬天,气温开始下降,衣裳就自动送出暖气,让你就算在冬天,也是那么暖和...... 未来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多么丰富多彩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三、未来的世界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随我一起去2090年的世界里逛逛吧! 现在,我带着你已经从2019年的世界飞到了2090年的世界。这里的人们用的手机是有屏幕的,打接手机就像是面对面在交谈。这里的电脑自动化程度很高,用起来很方便。电脑都是自动开关机的,想开机,就说“开机”两个字,想关机也一样。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空调感应温度的能力比人还强,如果空调感应到房间里很热,它就会自动开起冷气;如果空调感应到房间里很冷,它就会自动开起暖气。 这里的公路都是建在天空上的,我们的汽车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天空找中腾空盘旋呢!而且人也可以在天空上自由飞翔,因此,我们有很多机会与鸟类亲密接确。更有趣的是这里的房子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说话,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有情有义的。 2090年的世界可精彩了,你觉得好玩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课文中,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阅读能力大提升 2.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思维创新大拓展 3.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 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The case of fishing for iron ox

捞铁牛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 (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捞铁牛第一课时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捞铁牛第一课时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捞铁牛》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捞铁牛》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重点)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难点)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捞铁牛》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河底打捞重物,我们现在可以用很多高科技手段,做起来并不困难。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他们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但他们也能从黄河的河底打捞出重达万斤的铁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十课《捞铁牛》。板书课题(齐读) 二、复习前两部分 1、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为什么要捞铁牛? 是谁提出能捞铁牛的?(生个别回答) 2、出示浮桥的图片及资料,点出捞铁牛势在必行 3.怀丙打算怎么捞铁牛,他怎么说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他想的办法一定和水有关,自信、胸有成竹) 三、新授

1、师:怀丙要捞铁牛了,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2、看幻灯片上的问题,自由读第三段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 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计(参考文 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捞铁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执教人:杨小丽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形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这则读写例活向我们介绍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读例话,了解大意。 1.读例话,想想这则例话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自己渎懂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读后同桌议议,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 (三)、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1.从这则例话中,你学到了抓住课文内容的什么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

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2.全班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3.回忆《科利亚的木匣》,了解学习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4.结合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如:学习《捞铁牛》时,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仔细阅读,了解每部分大意,再把每部分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宋朝时候,有八只拴浮桥用的大铁牛陷进了淤泥里,怀丙和尚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四)、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掌握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行选择第七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1.生自读思考。 2.小组间互相交流。 (五)、总结。 我们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样既读懂了文章,又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今后大家在读文章时要运用这一方法,并发现抓住主要内容的其他方法。 (六)布置作业:第七册《自读课文》20课,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捞铁牛》教学设计1

《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二、三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怀丙如何利用河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 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 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 具体了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怀丙这个人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怀丙为打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学习其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指导书写。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二、深入探究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分两步:一是准备打捞:二是打捞铁牛) (一)学习“准备捞铁牛”。 1.观看准备工作的幻灯片。仔细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怀丙为了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用四个字概括出怀丙做的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连架 2.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先潜水找牛 然后备船装沙 再拴船搭架 又拴牛连架 3.启发思考:这四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吗?学习作者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试着用“先······然后······再······又······”写一段话。 4.再次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怀丙的周密。思考:怀丙做了这四项准备工作,怀丙能否成功的捞到铁牛呢? 引导学生在下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打捞铁牛”。 1.默读第4 、5自然段,怀丙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2 .交流:准备工作中提到的沙、船发生了什么变化?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学四年级语文《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形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这则读写例活向我们介绍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读例话,了解大意。 1.读例话,想想这则例话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自己渎懂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读后同桌议议,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 (三)、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1.从这则例话中,你学到了抓住课文内容的什么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3.回忆《科利亚的木匣》,了解学习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4.结合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 如:学习《捞铁牛》时,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仔细阅读,了解每部分大意,再把每部分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宋朝时候,有八只拴浮桥用的大铁牛陷进了淤泥里,怀丙和尚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四)、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掌握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行选择第七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生自读思考。 2.小组间互相交流。 (五)、总结。 我们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样既读懂了文章,又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今后大家在读文章时要运用这一方法,并发现抓住主要内容的其他方法。 (六)布置作业:第七册《自读课文》20课,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捞铁牛》教案(1)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理解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解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不过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

北师大版三年级《捞铁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捞铁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捞铁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捞铁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北师大版三年级《捞铁牛》教学设计篇 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四、课堂练习熟读课文,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二、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三、学习新课(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

老铁牛

《捞铁牛》教学设计 《捞铁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石柱县临溪镇小学校幸坤珍 教学目标: 1.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学重难点: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捞铁牛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略) 二、学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捞铁牛之前和尚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工作?读有关句子。(师板书:找“牛”;装沙:搭架;拴牛) (2)四件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3)课文在叙述时是怎样把这四件事有顺序地告诉我们的呢?(先……然后……再……又……) 3.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

(1)分自然段读课文。问:和尚是怎样把“牛”捞起来的?他做了哪几步工作? (2)揭示以下句子,注意带点的词不达意语,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A.齐读句子,思考: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B.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前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 (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后,和尚指挥大家怎么做呢?齐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4)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谁能说说“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由学生独立复述捞铁牛的过程。 4.课件展示捞铁牛的过程。 5.讲读课文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的词语。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的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浮力”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出示谜语图片,学生猜谜语。(吹牛)同学们,今天我也跟你们讲一个有关“吹牛”的故事,不过今天这个牛啊不是真牛,而是用铁铸成的,(出示大铁牛图片1),你们猜猜有多重?……图2介绍大铁牛……你们说说它有什么用……今天老师介绍的这个大铁牛啊不是老师吹的,而是被大水冲走了,冲到了黄河里,既然是栓浮桥用的,那要把它弄回来啊,这么大的铁牛这么弄啊。今天我就跟同学们去学习一下,10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把大铁牛弄回来的。出示图3(捞铁牛)(让学生读一次)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38页,一起学习第10课。出示图4.(听录音,思考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同学们听完录音后,你们知道为什么捞?谁捞铁牛?怎么捞?结果怎么样?那么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些问题逐一地去学习课文。课文表现了什么思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2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铁牛的用途是……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浮桥”等词语的意思。图5 过渡看看谁能想办法把它捞回来呢?下面学习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听了…..同学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为什么要捞铁牛了吗?人们听说要把铁牛捞回来有什么反应?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解释“议论纷纷”图6)你们说说,他们会说一些什么?……这么大的铁牛怎么捞啊等。 3、谁说能把它们捞回来?他是怎么说的?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聪明的人(介绍和尚怀丙,图7)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四、智慧 田忌赛马 教学目的: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理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教学重点: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问: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结果如何? 2.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卡片,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积极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哪部分写“败”,哪部分写“胜”,田忌是依靠什么转败为胜的?(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分段(学生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 4.段落分得不一致,不统一,教师需加以引导。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还是跟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写熟生字词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齐威王 败第一次胜 胜第二次败

第二课时 一、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二、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组织小组自学讨论。 2、读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4、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 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三、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捞铁牛教学设计解析

教学内容分析: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球形教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计算机软件

10、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教材: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三册 课题:10、捞铁牛 作课授课:卢灿勇 作课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 具体了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怀丙这个人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怀丙为打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学习其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体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指名默写。

2.评价生字词默写。 二、新授 (一)背景资料介绍(出示课件) 1、蒲津桥简介 蒲津桥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最突出的文物是开元铁牛。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2、黄河大铁牛 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地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 3、怀丙和尚简介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13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截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截扶正了。赵州河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石块。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溶化铁水横贯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出示课件) 设问:想一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拴住浮桥的铁牛被洪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捞铁牛》教学案例及反思

《捞铁牛》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3、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如:透明圆底玻璃杯、方形小木头、小铁块、棉线。 铁牛简笔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初步认识铁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简笔画里画得是什么吗? 生:铁牛。 师:你们知道铁牛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吗? 生:拴浮桥。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吧? 生:想。 师:那么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关铁牛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里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大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真的有办法,那么他是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捞铁牛》 〔让学生看图,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了解到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过程。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二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