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措施诱发群发性癔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措施诱发群发性癔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措施诱发群发性癔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关于转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关于转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的通知 各市(州)疾控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于2011年1月1日迁移改造完成并正式运行。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中三级平台建设要求及中国疾控中心新址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系统迁移过程中对用户权限和基础编码管理已按照新的系统架构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将来业务发展需要。改造后的系统管理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原有系统的用户管理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要求。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细化管理流程,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更好做好系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根据系统管理工作需要,重新修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详见附件1)。现转发你们,请按照规范要求,指定并安排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管理员。改造后的用户管理系统将于2011年9月30日按照新的管理规范正式使用。请各相关单位在保障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于10月30日前完成如下工作: 一、系统管理员全面梳理本级用户,实行实名用户注册管理,杜绝一人多账号登记注册。

二、各应用系统业务管理员重新梳理现有角色,并规范化对用户重新授权管理。 附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2011版) 1. 总则 1.1 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学生群体性癔病的防治措施

学生群体性癔病的防治措施 学生心理特点造成其暗示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发生群体性癔病。本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事件,往往因处理不当,造成群体性癔病而发展成为一起重大事件。为了更好地预防校园群体性癔病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措施。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癔病临床表现 群体性癔病是在一个群聚人群组中发生的具有暗示性器质性病患的症状。这种症状主要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关,任何因素对精神造成刺激均可导致发生。群体性癔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阵发性腹痛、阵发性抽搐,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哭闹、嗜睡。患者无任何阳性体症。 二、了解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1、宣传解释不力。某些应激事件或事物使个别学生因紧张、害怕而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心因性反应时,由于教职工处理不当,宣传解释不力,遇事惊慌失措而诱发其他学生出现类似反应。 2、不恰当暗示。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某些应激事件或事物引起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而诱发群体性癔病的发生,使一般反应夸大化。 3、求同心理。中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识别、鉴别能力差,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 三、预防群体性癔病的措施及处理办法

(一)加强管理,消除隐患。 1、学校制定预防可能引发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应急预案。 2、开展一项群体性活动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的原理,了解是消除紧张和恐惧的最好办法。 3、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 4、尽量创造减少心理应激的氛围,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 (二)遇事从容,分散处置。 1、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反应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 2、如果学生反应轻微,可将其送到卫生室休息;反应较重的,可送往医院治疗。 3、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病,要及时疏散发病人群,采取隔离、对症、暗示疗法,正面疏导,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同时要搞好治疗,防止蔓延。 4、对群体性癔病的处理,班主任要配合医护人员搞好心理治疗。 (三)普及知识,提高素质。 1、要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 2、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防控措施 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

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流感: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防控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防控措施包括: 1、在流感多发季节发一些宣传资料,让家长明白如何在生活中帮助并监督自己的子女预防流感。 2、做好卫生工作,定期组织全校大扫除,及时处理垃圾,极大限度地抑制流感的传播。良好的卫生环境,对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堂餐具要及时消毒;及时清理剩饭剩菜;定期清洁食堂。 3、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4、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5、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6、各室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8、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二、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多发。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风疹以低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红色或淡红色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 1、开展风疹预防的科普宣传,使师生了解风疹特征与预防的方法。 2、强化晨检报告制度,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指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病人,复学必须要有医院证明。 3、教室及集体宿舍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疾控中心临床实习时间安排、利弊认识以及学习方式、胜任力的自我评估,探讨全科医学生在医联体内临床实习的认同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1 20XX年7月4日——8月26日,我们XX大学XX级预防医学专业6名同学前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了为期8周的生产实习。很荣幸学校和单位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我们,在这短短8周时间内,我们也抓紧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认真踏实地进行实习工作,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并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20XX年7月4日——7月13日,我们组在急性的传染病控制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疫情报告程序、某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年度防疫计划的制定、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我在XX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工作。初来乍到,XX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她又详细地告诉我们XX市各区县的急性的传染病现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决措施、应对方法。XX老师还将各种工作简报、工作文件等资料给我们阅读,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系统,协助她进行疾病的记录、审核和查重。 在工作过程中,XX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授我们,

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了熟练操作网络系统和各种报表,并对科室工作很快适应,初步树立起了工作态度。7月11日,由于XX老师出差,我接替了她的科室工作,即接收从XX医院以及各县级疾控送来的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传染病的咽拭子样本,并填写相应表单,交往检验科送检。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一个人全权负责工作的感受,由于正值暑假, 天气炎热,各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不时有各地样本前来送检。XX老师临走前耐心地向我阐述了接收样品的步骤与程序,使我能够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样品交接工作圆满完成。我非常感谢这两位热情耐心的好老师。 20XX年7月14日——7月22日,我们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艾滋病疫情管理与干预工作。我们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踏实、勤奋负责的好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和许多同志群体、性工作者及其他HIV高危人群打交道,面对这些感染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XX 老师深知只有感染者和家人、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携手起来,积极面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的阴霾才会渐渐在感染者身上被驱散。 XX老师对于前来疾控中心的咨询者、检测者从来没有一丝歧视和厌烦,他不仅热情而耐心地解决咨询者的每一个疑问,普及防艾知识,还带着检测者做血清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在性艾科实习的一个半周,我对同志群体、HIV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和担忧。人类战胜艾滋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消除艾滋病歧视并不需要等待,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完全接受艾滋病,但只要全社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规范

XX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省、市、区(县)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省、市、县级疾控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省、市、县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 2.1.2业务管理员 指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系统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负责本级用户管理以及对下一级系统管理员管理。包括创建各类申请用户、用户有效性管理、为用户分配经授权批准使用的业务系统、为业务管理员提供用户授权管理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县区级系统管理员还需负责直报用户的用户管理。 (2)业务管理员职责 负责本级用户授权及下一级本业务系统业务管理员管理。各级业务管理员负责将角色授予相应的本级用户和下一级业务管理员,为本业务系统用户提供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有权限实施相应业务信息管理活动。市、县级业务管理员不负责创建新角色,但可根据应用需要,逐级向省级业务管理员提出新增角色的需求,省

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报告一批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26例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理问题,回顾性总结心理护理。结果26例患者全部依次康复出院。结论增强患者安全感,加强护患沟通,合理安排治疗措施,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预防群体性癔病的发生是患者依次康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群体性;中毒;一氧化碳;心理护理 目前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以高压氧治疗和去除氧自由基的输液治疗为主,但对中毒后患者的心理调节作用未予重视,使个体的心理、生理应对能力发生改变[1]。由于急性中毒发生的特点为突发性,多集中发病,且来势凶猛[2],致使多数患者都处于紧张、恐惧等心理失衡状态中,而且这些情绪会相互感染,导致发生“群发性癔病”[3]。我院于2009年3月成功救治26例中毒患者,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合理及时,所有患者未出现后遗症,全部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共26例,男性8例,女性18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年龄为50岁;小学以下文化占65.0%,初中学历占19.2%,高中及以上学历占15.8%;均为台州某县某村农民,在外出旅游入住某宾馆后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经当地医院抢救后转至我院行高压氧治疗。 2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氧化碳中毒为一种突发性疾病,入院后患者必须要进行自身的角色转换,即使是慢性病患者,他们一旦住进医院,也需进行自我意识行为的转变,需遵循医护人员所要求的各项诊疗活动,角色转换在这些急性病患者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的陌生、疾病的影响以及生活上的不便,使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疾病及预后的不了解,医学术语听不懂造成护患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患者信息缺乏,加重了患者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 3对策 本次患病犹如突如其来的灾难,主导的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3.1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使病人产生信任感根据病情治疗的关键是高压氧治疗和去除氧自由基的输液治疗,而高压氧治疗对绝大部分人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首先做好治疗前的耐心解释、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的耳濡目染和教会病人治疗效果的评估;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做到正确、熟练、有序;再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 在学校抑或是社会中,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总归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传染性疾病处理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根据“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高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及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长效常态管理,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传染性疾病防控组织机构 组长:宋军 组员:张扬、王秀英、班主任 预防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职责

宋军:指导和落实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提出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张扬:指导师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想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各项工作,收集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 王秀英及班主任:监测掌握、汇总上报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及时总结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处室、落实到人;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师生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 疫情发生时,领导小组应根据学校的部署启动本校园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各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1、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2、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第二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明细表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86年12月(原林芝

地区卫生防疫站),正科级建制,是林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下属单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非二级预算部门。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一)部门职责 1.拟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疫情报告及预测、预报;拟定计划免疫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免疫预防接种。 2.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学生常见病等重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制定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病监测防控;负责开展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性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疫情、事故的专业技术调查,并制定控制对策和措施。 3.负责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工作。 4.承担卫生预防监测检验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卫生学评价,卫生防疫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承担相关单位的检验委托。 5.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基层预防保健工作,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工作。 6.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

这些著名“中毒”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464186.html, 这些著名“中毒”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 作者:侯安山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8期 只因暗示怀疑等臆想,就能产生“中毒”反应,并迅速蔓延他人……这不是小说,而是中美都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来看“群体性癔病”疑云。 早晨,救护车的喇叭声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中学响彻不停,这所学校的100名学生和教工先后被送进了医院,其中还包括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他们都说是自己闻到了一股特殊的气味,然后就出现了浑身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喘不过气来的症状。警方当即将学校查封,并请来有关专家对学校的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了采样。但化验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质。 几天后,100名病人均恢复了健康。谁知复课当天又有71人出现了同样的症状。然而, 人体样本的化验和周边环境的检验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所学校这么多的学生和教工两次出现相同的症状住院治疗,一时舆论哗然。 “群体性癔病”疑云 相同的事件在我国也不鲜见。 曾经在甘肃省陇西县某小学,有68名学生于10天内先后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疲倦、肚子疼等不适症状。甘肃省儿童医院对患者反复检测,也未能从患者体内查出“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等有害化学物质成分。环保专家对现场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学校四周都是村民住宅,根本没有化工厂,同时期学校周围也没有人使用农药,周边村民也没有人出现此类症状。 如此“诡异”的事件,必然会引起争议与质疑。经过科学工作者认真地调查研究和缜密的逻辑分析,最终还是对上述事件给出了科学的定性,这就是“群体性癔病”(Mass Psychogenic Illness)事件。也就是说,上述两起事件中的患者得的是“群体性癔病”。 什么是“群体性癔病”?科学家的解释是:人的心理作用(如暗示、错觉、怀疑、安慰剂效应等)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一手导演的“望梅止渴”的故事。这种影响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当一种可能受到毒害的心理作用同时或陆续影响到一个群体,致使这个群体中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或敏感的人,虽然他们实际没有接触到任何有毒物质,却在这种强烈的有害暗示心理作用下,产生了某种心因反应性群体中毒症状,即为“群体性癔病”。 要想得出“群体性癔病”的诊断结论,一定要具备如下条件:一、必须彻底排除毒物中毒的可能。二、要找到有害暗示的原点,也就是始作俑者。三、疑似中毒者对有害暗示必须是亲身耳闻目睹,且表现出的人体症状相互高度相似。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

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250~ 按照科 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

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 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

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最新整理)

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1、组织工地所有施工人员到所在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凭证》后方可上岗作业,不得使用无《健康凭证》的外来人员并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健康登记制度。 2、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设立以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名单悬挂在施工现场明显处。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工自我防治意识。通过讲座和发放宣传画册等形式在农民工中宣传普及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各施工现场要配备兼职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农民工中开展艾滋病等传染疾病预防讲座。 4、公司两月一次对施工现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5、对防治工作不落实、造成疫情发生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 6、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现场施工人员患有法定传染病时,项目部必须在2小时内向现场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处置,并积极配合处理,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7、制定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等卫生管理制度、防病措施和消除控制四害的卫生措施,定期进行自查,及时消除卫生防病安全隐患。如发现传染病或食物中毒,不得隐瞒,要立即报告,积极协助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处理,保证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 8、设立食堂的建筑工地必须到有关部门申办《卫生许可证》,炊事员须经体检、培训合格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食堂内外环境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坚持生熟分开,加工食品要烧熟煮透,不准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原料和调料,严禁使用工业粮油、盐、碱;外购快餐盒饭的单位,必须从有卫生许可证的送餐企业定购。

9、工地设立建筑面积≥9m2的医务室,配置桌椅、药箱、担架、氧气袋、常用药品等,医务人员应定期在现场巡诊,做好健康教育,做好食堂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公司定期对民工宿舍、食堂、生活饮用水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10、项目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严防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对违反以上法律法规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11、大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预防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为重点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建筑工地人员的卫生意识、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人人懂法、守法。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 社会稳定。 附:传染性疾病预防具体措施 传染性疾病预防具体措施 疾病名称传染病预防措施 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若有流感发生,很容易引起流行及时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控制流行的有力措施。病情轻者可在家隔离,最好单人住,与病人接触要戴口罩,病人分泌物要进行消毒处理,餐具、玩具、手帕可煮沸消毒,也可在日光下暴晒2小时,病情严重者应住院治疗。病人应隔离至退热后2日为止。 甲型流感预防措施:开窗通风,公共场所戴口罩,室内可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等。老人、儿童或有慢性病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因流感病毒种型很多,每年流行型别不同,接种者在接种前一定要注意厂家说明书,看其是否适合当年使用。 禽流感:人群对禽流感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1.隔离病人,最好实行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注意早期可疑患者,尽量避免去大医院集中就诊。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2.加强禽类疾病监测,一旦发现受感染动物应立即就地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并彻底消毒。 3.发生疫情时应减少与禽类接触,触摸病禽要戴手套或塑料袋;触摸病禽后要用肥皂洗手;不要让小孩触摸禽类动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内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内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范围内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范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中国疾控中心的信息规划、网络建设、管

传染病防控措施及方案

岔河新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邓和荣 副组长:彭旭邹安鹏 成员:刘文美及各班班主任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

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