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atalt-格式塔视觉原理

Geatalt-格式塔视觉原理
Geatalt-格式塔视觉原理

格式塔视觉原理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诸多与设计有关的课程中都将其列为必学的科目,网络上关于格式塔视觉原理的文章和讨论也非常多,本文将图文并茂的讲述其原理、应用形式提供给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视觉设计师一定的参考。

注:本文中的部分图片资料由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399244.html,视觉机构提供,请在转载时务必说明相关著作权归属。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不要以为格式塔是一座建筑物,也不要认为它是什么国外著名人物的名字;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就是“模式、形状、形式”。

格式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基于这个学派的格式塔视觉原理还有一个小名:完形心理学。

最简单的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核心理论

冠冕堂皇的解释:

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总结成三句话:

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去关注局部;

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法;

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

格式塔学派断言

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

在一个格式塔中,通常存在以下视觉关系:

和谐 Harmony

变化 Changes

冲突 Conflict

混乱 Confusion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描述。

和谐 Harmony 的来源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

变化 Changes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变化来自和谐基础上局部的外观改变

冲突 Conflict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不仅仅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而且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与整体中的其他局部“格格不入”。

冲突来自某个局部与整体其他部分性质的格格不入

混乱 Confusion 的来源

整体当中包含太多性质不相关的局部,视觉系统很难判断出整体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混乱”。

大量局部互不相干,让视觉系统看不懂整体,无法接受整体,你能马上说出图中是什么吗?

格式塔视觉流程

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观看这张图的时候,你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

格式塔视觉原理的应用

官方:格式塔学派最基本的规则是

蕴涵律(pr?gnanz)

闭合律Law of Closure

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相似律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对称律Law of Symmetry

连续律Law of Continuity

民间:格式塔原理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包括:删除、贴近、结合、接触、重合、格调与纹理、闭合。下面我们详细举例描述。

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去掉那些与保留内容无关的设计元素

简洁来自于删除原理,视觉的删除来自对内容的精选;判断那些是必要内容,哪些是非必要内容,保留与必要内容有关的视觉单元,其他的可以删除。

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

海报的设计使用贴近原理,让人感觉通透、有条理、不拥挤

将表达同一信息,或者意义相近的设计元素,按照贴近关系进行设计;视觉系统可以非常容易的区分各个部分的内容,突出了整体中的小集合,让重点内容更被关注。

设计师根据贴近原理给页面的视觉单元以4个比较大的集合

那些老练的视觉设计师非常善于使用辅助线和栅格系统对复杂的设计元素进行分类,最后达到视觉的统一。

接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

将熊猫的黑眼圈与狼的脸结合在一起,实现异形同构

简单的说:“结合”就是把一块嚼过的口香糖用电熨斗熨在衣服上,让它们无法分离。

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

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

接触与结合的区别是:接触的两个视觉单元仍然是相对独立的,而结合的两个视觉单元再也无法分开。

溅落的饮料与杯子接触,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

视觉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在视觉上融为一体(而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

简单的说:“重合”就是把墨水滴进水池中,彻底完全的“结合”,达到血浓于水的境界。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将品牌与各种事物进行了视觉重合

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种格调叫做“初夏的杨树林”

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这种纹理叫做“濒海红树林”

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形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简单的说:“闭合”就是不在视场中展现设计的全貌,而只给关键的局部,让人们通过完形去延伸和理解整体,比如“一叶知秋”

使用了闭合原理的设计总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

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

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

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

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小结

格式塔原理是视觉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构图方法,是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广大设计师朋友在参考本文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活学活用,而不要被一种理论禁锢。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

圆当成一个椭圆。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抓住复杂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并以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模式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 例如,当我们刚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感知到很多有关其特征的信息,例如圆形脸、双眼皮、高鼻梁等等。下次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容貌可能发生了部分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凭着一些主要特征来认出他是同一个人,这就是因为思维把握住了那些最为本质的东西──某种本质的固有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中文名 格式塔外文名 Gestalt国家 奥地利及德国强调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 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 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 格式塔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

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 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 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

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简单结合起来的内容总合,恰恰相反,正是整体赋予了各部分特殊的功能与属性,这些特征只存在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框架下”(Wolfgang K?hler)。 格式塔理论的关注焦点是“组群”(Group),也就是那些诱使我们对视觉场或认知问题按照一定方式进行阐释的部分,以及它们的属性与功能(Max Wertheimer, 1922)。 格式塔理论的完形法则 1.相近(Proximity)。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相似 (Similarity)。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封闭(Closure)。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4. 简单(Simplicity)。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格式塔理论恰好能解释这整体的内在特征。 格式塔理论尤其适用于帮助理解、阐释心理学上的秩序、结构问题。格式塔理论起源于德国,很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做出了

贡献,他们都极力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用元素解构的方法对心理事件、心理概念及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不幸的是,纳粹势力在德国的兴起中断了格式塔理论在德语世界的研究与发展。 格式塔理论起始于视觉领域的完形研究,但它又绝不仅仅限于认知领域的完形法则,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越了一些出版物对它的理解:?现象是金:承认并严肃对待人类世界的现象经验,并视其为整体的或完形的真实存在,而不要简单将其拆分为感觉元素,这样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是格式塔理论的基石,是心理学与心理诊疗学研究取之不尽的泉源。 ?人的经验与行为是由动态场之下的个体与其所属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内部驱动(心理分析学、行为学观点)、外部诱因(行动主义学派观点)或静止的人格特征(古典人格理论观点)所决定的。 ?心理内容上的持久联系有其真实的、坚实的基础,而绝不仅仅源自现象的一遍遍重复和行为的不断加强。 ?认为和解决问题描绘为朝期望办法的方向基于的(“洞察”)适当实质组织,更改结构和集中。 ?为了方便记忆,基于一定联系的组织结构总有被阐释为最佳组织的趋势。 ?如果个体不能对认知进行整合,那么它就会导致不和谐认知经验。相反,认知整合的过程,就是消除这一不和谐的过程。 ?在超个体(Supra-individual)的团体群组中,有一种互动的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1:格式塔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2: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2.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浏览次数:331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 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 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 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 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 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 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 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 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 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 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 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 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 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 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 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 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 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 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不要以为格式塔是一座建筑物,也不要认为它是什么国外著物的人物名字;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就是“模式、形状、形式”。 格式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基于这个学派的格式塔视觉原理还有一个小名:完形心理学。 最简单的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核心理论 冠冕堂皇的解释: 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总结成三句话: 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去关注局部; 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法; 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 格式塔学派断言 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 在一个格式塔中,通常存在以下视觉关系: 和谐 Harmony 变化 Changes 冲突 Conflict 混乱 Confusion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描述。 和谐 Harmony 的来源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 变化 Changes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变化来自和谐基础上局部的外观改变 冲突 Conflict 的来源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认知”的基本含义是思考——感知、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尽管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只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但认知的观点早在“格式塔主义”里面即已论及。 格式塔主义代表人物是苛勒、韦特墨、考夫卡等人。(PS:此三人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于20世纪30年代全部逃往美国,才成就了格式塔理论。)他们都特别反对冯特所倡导的“元素主义”。 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形式”、“形状”、“模式”等,强调“整体”观念。 能动的心灵: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是能动的,并且在不停地寻求意义。“当我们进行感知时……我们会遇到先天的形式中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感觉元素……因此,心灵创造出整体的经验。”试想,当我们面对一大群陌生面孔时,一般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和辨认出来的是哪些人?是那些长着与我们的熟人相似脸庞的人!我们用整体的感觉去看世界,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也经常会认错人! 1.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了错觉:在迅速移动的情况下,人们在独立静止的物体间可以看到连续的运动,即似动。(这也是电影成像原理——以每秒28个画面的速度快速移动) 这样的简单实验揭示出:似动存在于知觉过程中——它不能进一步消除!在感知过程中不仅有感觉器官的参与,也有大脑的参与。由此驳斥了冯特的观点。同时实验也巧妙地证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由此可归纳出一些格式塔感知原则: 邻近性。对形如“。。。。。。。。”图的观察在整体上看起来是一条线,而不是几个点,此即“邻近法则”。 连续性。我们习惯于将“〤”看成两条交叉线,而不是两个V型图。 相似性。 封闭。人们倾向于将一个封闭线条的微小缺失部分当作是隐藏起来的或附属的部分。 完形性。当感知对象呈对称、简单、稳定的分布时,我们常常能获得一种“优良”或者“合适的感觉”——“完形”之说由此而来? 轮廓错觉或背景错觉。当人类视觉无法区分“前景”或“背景”时,我们会依个人的人格或期望(心理定势)在两种知觉中进行选择。这就是“能动的心灵”。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 想 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状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也被叫做完形。完形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为首的格式塔学派最先强调先验论和整体论,反对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以冯特为首的结构主义,后来又反对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试误说。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在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或者对情境与自身关系不断建构完形的过程。 一、整体论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整体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于德国。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统一,使得其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这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变,赶超了许多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德国更加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并以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心理学也受到了当时整体性的影响,进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哲学背景 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对各学科都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研究的范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还受到当时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综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提出了先验论,认为它的形式不是来自经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的,而是必须由自我意识提供,自我生成的。因此,它是先天的。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这种先验论是综合的,它的先天综合是经过自我意识的统一。康德采用了这种先验论的方法来认识个体,先验论把整个认识过程看成是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人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的现象。于是,整体论思想在先前学者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主张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三)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出现前,有些心理学家已推出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心理学家马赫运用空间形式的感觉和时间形式的感觉对整体观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例如:一个圆周的大小和颜色可改变,但是它的圆周性不会因之改变。同时,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理论,把马赫所主张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统称为形质,他倡导心理学应当研究事物的形质,而这种形质就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马赫注重感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这些感觉与其它任何元素无关,可自身独立地存在;马赫与厄棱费尔的这些理论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吸收和利用。 二、整体论思想的提出 1912年似动实验的形成标志着整体论的提出,也标志着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1、“三反”一“强调”: 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反对华生的S-R公式;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 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不仅限于知觉过程的研究,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以用其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可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却不谋而合。它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视行为为研究主题,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一)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行为主义不用意识建立一种心理学是荒谬绝伦的,但为了避免误解起见,格式塔心理学尽量不用“意识”一词,“至于完全与意识一词有同义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经验?

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原理在UI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格式塔”源自德语“Gestalt”,意即“整体”、“完形”。 他的核心理论是,人的视觉是具有整体化、简化处理图形倾向的,因此,当一个不完整的图形出现在人的视觉当中时,人的视觉思维会倾向于自动将其补全,使其变成一个已知的、完整的、常见的、整体图形,即“完形”。 打个比方说,当你看到一个圆形,但圆形的边上有一个很小的缺口,你的大脑会倾向于将它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当你看到天空中的一朵云,你会下意识的把它想成一个动物或一个别的你知道的物体的形象;往远了说,在神话故事里,那些妖魔鬼怪、神仙菩萨,他们的形象也是由已知的、熟悉的形象组合而成,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格式塔原理作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他的理论几乎适用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它与UI设计的关系尤其密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界面的信息结构、层级关系,提升界面的可读性,他主要有几个特性,即相似性、接近性、封闭性、连续性、主体与背景关系、均衡原理 下面就来一一讲述下 相似性 人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大小、颜色、亮点等,将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组成整体,根据我们的潜意识分类,一般来说,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把颜色一样的看成一个整体,而忽略掉形状的不同 所以当我们有几个平行的功能点,但又想突出一个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一个做成特殊的形状或者是不同的颜色、大小等,这样用户能一眼看到你要突出的那部分,而再细看那部分又和其他部分是一个整体,不突兀,类似于平面设计中的“特异” 接近性 元素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到我们视觉感知,通常我们认为互相靠近的元素属于同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不属于,和相似性很像,不过相似性强调的是内容;而接近性强调位置,元素之间相对距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不是同属于一组;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 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二、格式塔心理学及主要代表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来的一种学院派心理学,到三十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 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的、组织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特点: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三、学习理论 (1)顿悟说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

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 ③质变的产生无需量的积累 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 (2)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如学习英语后学习德语会容易些,会骑自行车的人学习摩托车要快一些……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如物理中用到的左手法则和右手法则。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③分清问题的主次方面,形成层次结构。④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学科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科学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因此他们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考夫卡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有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马赫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这些感觉与其元素无关;物体的形式是可以独立于物体的属性的,可以单独被个体所经验。马赫的这些理论,尤其是反元素主义的观点,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吸收和利用。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理论,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学派的整体观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这种理论也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式塔在设计中的运用

1 引言 在视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视觉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可以说,视知觉是心理学和平面设计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应该注重从视知觉的特征中去寻找平面设计的突破口,利用视知觉的原理去指导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师通过了解视知觉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将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平面设计过程,可以使设计的作品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而使人产生对设计作品的感悟和共鸣。格式塔心理学从视觉感知的角度研究了人在接受视觉信息时所经历的过程,是研究和处理视知觉的重要科学理论。将格式塔心理学这一科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将使平面设计更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平面设计学的发展。 2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 年发端于德国,又称“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虽然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感知觉问题,但其基本理论原则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从内容上看,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2]: 第一,感觉和知觉。虽然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的日常心理活动中地位却相当重要,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人类的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为常见、最为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在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感觉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知觉,知觉是指人类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人类大脑中,各种具体事物印象的产生总是由各种感觉进行综合而形成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论断之一就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视知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观看活动,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视知觉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它具有一切思维的能力,通过视知觉活动,能够把对象加以简化、组合、抽象以及分离等处理。第三,格式塔视知觉的组织特征。格式塔心理学对“形”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都对“形”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多项知觉组织原则,包括知觉的完形原则、简洁原则、视错觉原理等等。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和拓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同时,其基本原理和一些原则也适用于平面设计领域,对平面设计的相关思想和应用原则等多方面也有相当的影响和借鉴意义,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即知觉心理与视觉思维入手来研究平面设计的相关问题。 3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完形论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观点。格式塔理论提出这样的观点,当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人类的感官面前时,人类在内心深处会有一个完整的“形”与之相对应,如果人类内心深处的“形”与外界的客观事物出现不符时,这一“形”就会出现“缺陷”。而此时,人类的内心就会自发地表现出弥补“形”的缺陷的倾向,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就使外界环境的“形”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这就是格式塔学说的完形原则。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原则应用于平面设计领域,主要方式就是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完整的形体进行深入分析,在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对“形”进行有意识的分解,使“形”形成一种虚缺的形态,这种状态会使受众对“形”的视觉感受由熟悉而引向陌生,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在引导受众观赏形象的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受众在视觉上的自觉完形想象,使其发现或者从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新的认识,从而激发受众产生新的观念,通过打破受众正常情况下的心理和经验,使受众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可以赋予所设计的图形形成新的意念和视觉效果。 第二,简洁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可以看成是一个在整体上进行抽象的过程。人的知觉有这样的功能,一方面,它能够自发地保持图形的完整结构,而另一方面,人的知觉还具有对图形进行简化的功能。因此,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视知觉具有简化倾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事物进行认知,在本质上是对事物的一些突出特征的识别、认知和记忆。人类认识复杂事物时会自觉地简化事物,从事物中挑选出突出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