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 发展综述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  发展综述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  发展综述

检验医学发展情况综述

一、国外检验医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1903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医院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临床实验室,成为临床检验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20世纪20-40年代,临床检验已经包括一些临床化学实验以及外周血涂片的观察。在50年代,工业革命引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各种和医学检验相关的仪器开始出现。60年代已经有多通道的生化仪器出现。从70年代开始,各种自动化的仪器以及实验诊断试剂不断推出,实验室发展迅猛。 1959年Berson和Yalow在研究胰岛素免疫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放射免疫方法。他们因此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这种方法在临床上检验各种激素、肿瘤标志物、药物浓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直到近年来,才渐渐有被发光免疫技术所取代的趋势。1975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的问世。基于此,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出来,并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诊断。在70-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取得很大进展,各种核酸杂交技术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是斑点杂交(dot blot)、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和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以及各种标记技术比如荧光标记等在各实验方法上的应用。1985年,聚合酶链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问世,随后十多年的时间,很多相关技术随之提出。在基因克隆、DNA测序、突变分析、基因重组与融合、修饰检测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以及在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如疟疾)、人类遗传病以及肿瘤等的实验室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并逐渐成为检验医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以及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完成,使得分子生物学检验方面的两大前沿技术即基因芯片以及蛋白组学技术成为热门。基因芯片(gene chip)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1998 年底美国科学促进会将基因芯片技术列为 1998 年度自然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之一。基因虽然是生物信息的源头,但是信息的具体执行者还是蛋白质,因此检测蛋白质较基因分析更有现实的病理、生理以及临床意义。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组织(Human Protecome Organization,HUPO)。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信息学是其三大关键技术。其中质谱技术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将来有可能成为临床上许多疾病检测和诊断的新模式,作为临床检查的常规方法。有人把它称之为分子医学的革命。

实验室的建设是临床检验医学另外的发展方向。临床实验室自建立以来,自身规范和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临床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以及临床微生物检验等几部分。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不断开展和深入。大量检验相关实验设备进入实验室。不

同地区、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系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保证各个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以及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实现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验室标准化应运而生。目前,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整套的理论体系并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在国际上,推行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认证系统是目前在实验室标准化方面认可体系的重要执行标准。

在1996年IFCC大会提出了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 TLA)的概念。由于近年来,自动检测仪器、自动搬送系统、控制系统等取得的惊人发展,使得TLA 的实施成为可能。目前在全球大约有500多家自动化实验室,其中日本大概占有70%以上,并且正有逐渐推广使用的趋势,将来必将成为实验室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国内检验医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在20世纪头20年,我国还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检验工作,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内容,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初步确立了部分我国人群血液化学成分的参考范围。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国内检验医学开始奋起直追。80年代初期,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创办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国外最先进的实验方法以及技术、设备的引进使得在上世纪最后20年时间内,国内检验医学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临床血液、生化、微生物检验等都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各种检验方法的确立以及标准化、质量控制等都逐步建立和完善,并涌现出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1973年流式细胞仪研制成功,在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并用于实验室诊断。在科学研究上为国内免疫学的研究尤其是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细胞因子检测以及新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发现等整体水平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国内检验医学的发展总是和世界密切联系的。PCR技术提出后,国内马上就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很快开发出相关的试剂以及仪器,应用于临床。现在很多三级医院已经能够独立开展PCR技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1999年,我国以杨焕明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的测序工作,标志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随后,国内很过实验室开展了基因芯片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已经有相关产品走向市场。在蛋白组学研究方面我国也走在前列。

近年来,床旁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研究成为热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特异性底物技术(substrate-specific technology)的广泛应用。目前主要还局限于一些试纸条和简单便捷的小型检测器具如血糖仪等,但随着免疫学、光学、生物传感器等的应用,将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POCT的发展将大大提高检测速度,为抢救赢得时间,使诊断更加准确直观,缩短住院时间等,甚至可能随时改变医生的诊断。目前在国内有开发出一些试剂盒比如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标志物等以及一些干片试剂。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我国检验医学方面的专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在2003年SARS病毒的研究、2 005年人猪链球菌感染的研究以及1997年开始的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研究等,这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也对检验医学相关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体说来,将来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将是体现在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标准化方面,国内各级检验中心以及质量控制中心的建立,质量控制工作的经常性常规性开展为实验室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而各种实验室法规的建立,以及国际标准如ISO15189、15190、CAP等的引入,也很好地推进了标准化的推广。目前国内已有一批实验室经通过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另有几家医院实验室获得美国病理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认可。认可工作的引入和不断拓展,使得实验室标准化的概念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国内实验室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牵头下,对于实验室间结果互认的工作也对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自动化方面,实验室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的建设,实现了检验资源与临床共享。基于此信息系统基础上,不少实验室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形成部分或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并逐渐形成趋势。自动化建设将更大地解放人力,同时缩短报告周期,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医疗污染对人体伤害等,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得检验工作的可控性也得到加强,对于质量管理也形成很大促进。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疗行业迅猛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数字信息时代,检验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部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从医生医嘱下达直到检验报告到达病历归档,全程均实时监控。条形码控制、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得这一前景无比光明。

临床化方面,检验结果的利用效率直接体现检验水平。检验医学的临床化就是要将检验数据转化为对临床诊疗有益的高效信息。在2002年,检验界就提出了“检验医师”这一称谓,并成立了专业协会,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检验医师队伍已成一定规模,参与到临床诊疗的方方面面,提升了检验医学的地位,也正逐渐改变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检验医学的认知。而就在今年,国际检验师的最高标准,号称“检验师黄金证书”的ASCP(American Societ y for Clinical Pathology, ASCP)开放给中国了。目前,在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大概已经有50余人通过资格考试,检验医师已经可以与国际接轨。

现代医学重大理论的建立和重要技术的诞生都是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循证医学理论提出来以后,现代医学已经逐步从经验模式向循证模式转变,临床证据或者实验室依据在医学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这些技术成熟,或者这些重大理论获得应用,最直接的就是将其从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搬到检验实验室,实现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从20世纪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几项代表性理论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也正是由于检验医学处于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相结合的一个桥梁地位,所以在临床诊疗或者基础生命科学理论方面,都可以做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和研究。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检验医学的发展将有不可限量的前景。

三、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技术层面来讲,尽管目前最前沿的重大理论成果几乎都在检验医学中有所应用,但是必须承认大多数都还只是停留研究所阶段,很少能在临床诊断中真正成为常规检查,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这是由于本身实验技术成熟以及推广使用的滞后性所决定的。但是可以看到,这种滞后的时间周期正越来越短,这是值得期待的。

另外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作为临床检验医学来讲,必须考虑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很多新的检验设备以及检测技术成本较高,而且在临床诊断上需求不大的时候,必将影响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规模化以及产业化后成本的降低,二是新出现的“独立实验室”机构。他们的出现可以通过区域性的合作来解决检测标本量少的问题,也可以弥补医院检验科项目开展上的不足。目前这种区域性机构太少,商业化得公司企业发展迅猛,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定不足。

临床检验最大的不足之处还是在实验室管理和标准化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各类医疗机构有接近20000家,每个机构够设有自己的检验室,在检验质量方面,良莠不齐。这是摆在实验室标准化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各种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各种标准化实施条例、文件相继颁布,但是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目前在各大、中型医院中,除了检验科以外,很多临床亚科都设立了自己的小型化验室,从而造成在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也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因而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人才建设方面,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大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检验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如何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起到应有的骨干作用,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到底应该依照怎样的模式和方向去培养医学检验的高级人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所培养的检验专业人才只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基本队伍也就是一线工作(bench work)队伍和骨干,而在两翼人才的培养上还缺乏系统,需要加大力度。所谓两翼人才即有一定临床基础知识积累,具有较宽阔的临床分析思维和实验室结果判断结实能力,与临床沟通中起到咨询作用的检验医师(Laboratory Physician)的右翼队伍和有一定检验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较强的仪器分析、应用化学、物理、电子学、生物工程学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的从事高新设备开发、维护、咨询等任务的左翼人才。另外理论技术全面、对外交流强的人才也相对缺乏。随着检验事业的发展,科研方面的不断投入以及检验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也将成为长期努力发展的一个目标。

新版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概况.pdf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概况 一、国外独立实验室的发展 1.1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历史 1925年美国出现商业化运营检验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院附属实验室占临床检验市场60%的份额,私人诊所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而独立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立实验室占36%的市场份额,医院附属实验室占56%的份额,私人诊所下降至8%。 1.2 国外独立实验室现状 QUEST和LabCorp两家经营规模最大,均可开展3000余项的诊断项目。其中Quest在美国拥有31个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155家快速反应实验室,超过2100个病人服务中心,每年诊断超过1亿个标本。目前,美国前三名公司的市 场占有率超过60%,市场集中度很高。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独立实验室 已经占据临床检验市场的1/3。而中国99%的检验业务仍在医院检验科完成。但 相比Quest拥有的3000多项检验项目,中国的大型医院也只有500~1000个项目。 目前美国的独立实验室所开展的临床诊断业务,除了医疗卫生机构外包诊断业务,也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诊断服务,此外还有些独立医学实验室利用自身医学 诊断平台开展更多的相关新业务,如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疾病风险检测等。 二、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发展 2.1 发展概况 受市场发展较晚和医疗制度等影响,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总收入的1%-2%。并且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可检验的项目仅1000多项,而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可达4000多项,医学诊断水平差距明显,特 别是基因/分子诊断细分市场。 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00多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达安基因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

医学检验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关于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前 景的调查报告 班级: 成员: 时间:

1.研究背景: 医学检验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建立的新的检验技术,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好,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在医学检验领域更是惹人注目,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临床检验科室一直被看作是医院的"辅助科室",只对临床部门起"辅助"作用。而目前检验科室已经成为各医院很重要的一个部门。衡量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高低,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个医院的检验部门可以检测多少项目、检测的水平如何,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另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项目的逐步增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对医学检验项目的依赖愈加明显。因此,检验学科及其相关部门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成为当今医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90 年代起,一些医科大学相继建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目前许多大、中型医院的检验科室都已有医科大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 但目前一些市级、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医院,中专学历的检验专业人员,仍然是检验科室的主力军,这些检验人员为各医院的医学检验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知识旧,跟不上检验医学的自动化、规化、信息化的发 展,因此基层医院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够用、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此外,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这就使得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综述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 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 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 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 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 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 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 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 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 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 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 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 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 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 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 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 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检验医学的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 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 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 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科学 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来源:本站|作者:不详|时间:2006-11-22 16:28:08 |浏览:422 ] 字号选择〖大中小〗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我国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它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医学检验必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必须进一步得到发展。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

的医学检验教育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也有很大发展。由20 世纪50 年代初期首先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初、中级医学检验人才,到1983 年在高等医学院校首次设置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 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 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设备和技术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概况(DOC)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概况(DOC)

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概况 一、国外独立实验室的发展 1.1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历史 ●1925年美国出现商业化运营检验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院附属实验室占临床检验市场60%的份额,私人诊 所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而独立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立实验室占36%的市场份额,医院附属实验室占 56%的份额,私人诊所下降至8%。 1.2 国外独立实验室现状 QUEST和LabCorp两家经营规模最大,均可开展3000余项的诊断项目。其中Quest在美国拥有31个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155家快速反应实验室,超过2100个病人服务中心,每年诊断超过1亿个标本。目前,美国前三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市场集中度很高。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独立实验室已经占据临床检验市场的1/3。而中国99%的检验业务仍在医院检验科完成。但相比Quest拥有的3000多项检验项目,中国的大型医院也只有500~1000个项目。 目前美国的独立实验室所开展的临床诊断业务,除了医疗卫生机构外包诊断业务,也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诊断服务,此外还有些独立医学实验室利用自身医学诊断平台开展更多的相关新业务,如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疾病风险检测等。 二、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发展 2.1 发展概况 受市场发展较晚和医疗制度等影响,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总收入的1%-2%。并且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可检验的项目仅1000多项,而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可达4000多项,医学诊断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基因/分子诊断细分市场。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

顶级专家勾勒中国检验医学发展路线图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更新时间:2005-1-18 1:45:00 2005年1月7日,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的三楼会议厅内,集聚了近十位中国检验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正在参加一个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走向何方”的非正式学术研讨会。而他们的主要议题就是—— “我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谈到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瘦削而富于激情的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申子喻立刻变得表情丰富起来。 未来路线图 按照申子喻的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申子喻是有资格对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作为国家检验医学领域主管机构卫生部检验中心的主任,他对中国检验医学的现状有着比别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点而达成的。 其实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清涛的观点,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他认为:“检验医学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技术路线图 对于检验医学技术,北京铁路总医院临检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 申子喻进一步指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医学检验试题

医学检验试题A1 型题 1.临床化验室测定血氨较好的方法为 A、干化学法 B、酶学法 C、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D 、扩散法 E、气相色谱法 答案:A 2.血清胆红素测定推荐的临床常规方法为 A、J-G 法 B、胆红素氧化酶法 C、层析法 D 、直接测定 E、离子交换树脂法 答案:A 3.进行OGTT 时,抽血的正确时间顺序的是 A、餐前、餐后30分钟,餐后60分钟,餐后120分钟,餐后180分钟 B、餐前、餐后30分钟,餐后60分钟,餐后90分钟,餐后120分钟 C、餐前、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 D、餐后30分,60分,120分,180分,260分 E、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 答案:A 4.目前我国临床化学实验室血葡萄糖测定多采用 A、已糖激酶法 B、葡萄糖脱氢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 、葡萄糖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法 E、Folin-Wu 法 答案:D 5 ?某病人尿素氮报告是L,他的尿素的浓度值为 A、L B、L C、L D、L E、36mmol/L

答案: B 6.血清白蛋白测定多采用的方法是 A、溴甲酚绿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 、考马斯亮蓝法 E、丽春红S法 答案:A 7.尿总蛋白测定方法中,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反应性较一致的方法为 A、溴甲酚绿法 B、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C、考马斯亮兰法 D 、磺柳酸比浊法 E、双缩脲比色法 答案:E 8.以下关于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的错误说法是 A、蛋白质的肽键与反应试剂形成络合物 B、双缩脲法是首选的常规方法 C、双缩脲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D 、反应是在酸性溶液中进行的 E、反应中产生紫红色络合物 答案:D 9.蛋白质定量测定的经典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盐析 答案:A 10?门冬氨酸和a -酮戊二酸可以作为下列那种酶的反应基质 A、ALT B、AST C、ALP D 、GGT E、AMY 答案:B 11?何种情况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量成正比 A、最适温度时 B、最适pH时

医学检验专业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齐鲁理工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护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建于2015年,我院建立并健全了专业课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免疫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输血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咼学历咼职称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随着应用物理和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发展,分析系统的微量化、自动化、多项目的有机组合,使医学检验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已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的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使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基本职责出现新的飞跃,也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我们将按照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医学检验专业教研室,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计划在2016-2020年内新建临床检验自动化实验室、临床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变专业教学与检验临床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教学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充足的临床标本,通过宽带互联网络,将实验室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实践凝聚为一体,使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为临床检验专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的综合分析实验技术操作平台,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医学检验教学基地。 (三)基本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确定培养具有坚定的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根据检验医学发展速度快,教材知识点老化过快的特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足。包括新知识点的补充、仪器的介绍、新实验方法的展示及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等等。并且在检验专业中尝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实验考核方法。 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临床脱落细胞学、输血技术、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专业,办一些更能办出我们学

《医学检验方法》word版

表3 各种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医学检验专业个人职业规划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个人职业规划范文 第一部分:自我评估 1.自己的优势:拥有强健的身体,有较强的忍耐性,做事认真负责,遇事急而不乱,待人友善,动手能力强。 2.自己的弱点:口才不太好,记忆力较差且不擅于和陌生人交流。 3.个人兴趣爱好:踢足球,羽毛球,学医等等。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在与人交往的同时让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而且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在一次辩论赛的时候由于自己太紧张,导致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6.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的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加以针对改正。 7.职业兴趣:我虽然没有明确定位于某个具体职业,但大概方向,将与检验方向一致。我不怎么喜欢理论知识,反而比较热衷于实际操作工作,但我的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期间以及假期,我都将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8.职业价值:说不追求回报,那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一份好的职

业,最终目的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作为一名专业的检验人员,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应该是及时发出质量可靠的检验报告,提供有价值的检验数据,并能协助临床医生做好相应工作,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的我必须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或考研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职业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实验室开设的检验项目达1300多项,而我国的三甲医院约有300多项,县级医院则仅仅50余项。由此可见,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个检验系,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现在每年约有5000余名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到检验队伍中,使得检验科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量渐饱和,所以就业环境不是很好,尤其是本科女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俊。而且,大多单位对本科生设立的岗位是合同制,硕土生以上才有可能进编,而现在的我只是一名普通本科生,深知就业的困难,因此,我必须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争取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职业环境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2020)

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2020)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医学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学检验实验室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医疗机构,以提供人类疾病诊断、管理、预防和治疗或健康评估的相关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医学检验,包括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核酸和基因检验以及临床病理检查等,并出具检验结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对人类血液、体液、组织标本开展医学检验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检验科。 第四条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履行医学检验工作的主体责任。医学检验应当遵循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不受不当因素影响,不出具虚假或不符合规定的检验报告。 第二章机构管理 第五条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颁布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实验室内感染预防、控制和改进的措施,保障医学检验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第六条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设置独立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对医疗质量、感染预防与控制、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三)对重点环节,以及影响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四)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五)预防控制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污染物外泄及感染; (六)对医学检验实验室检测报告的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病理检查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患者隐私。 (七)对试剂与耗材的存储部门、消毒供应等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并提出质量改

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综述

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综述 前言:医学检验技术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现代医院实验室已不仅仅是过去那种只限于使用显微镜的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了,除了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技术的各种先进仪器外,还用了激光、色谱分析、质谱分析、荧光分析、流式细胞术、DNA扩增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医学检验尿液分析免疫学检验自动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医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检验系,使检验专业在国内首次荣登医学高等大学,随后国内各医学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检验专业为检验医学奠定了"软件基础".8O年代后期,我国各级医疗单位都在逐步装备和不断更新各种医学检验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惜仪已成为检验科的常规设备,可以说也具备了相当的"硬件基础”.流式细胞仪,多聚酶链反应(PCR)的应用,也为检验医学开拓了新的领域。 尿液分析是检验科最常用的技术,正确的尿液分析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尿液检查主要用于对肾脏、各种尿道感染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引起的蛋白尿的测定,对健康人和病人同样重要.人们了解到尿的颜色、粘稠度和尿量的变化与疾病有关.从原始的方法和单项变化的观察与发展到了尿液的理化特性分析及治渣的鉴别.都成为了临床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从而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诊断符合率。[1] 免疫学检验是依据免疫学原理,尤其是抗原与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各种敏感的标记、示踪技术,超微量地、特异地分析检测各种生理的和病理的免疫学指标,包括体液的(抗体、细胞因子等)和细胞的(各种效应细胞),进行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一组医学检验项目。[2]因此,免疫学检验是构筑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之间的桥梁,是临床医生借以研究疾病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免疫反应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使许多试验技术操作繁杂、耗时,难以适应临床诊断、治疗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生物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操作的自动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为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极大地促进了免疫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TA)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先进的超微量活性物质检测技术[3]。主要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标记物稳定、线性范围宽,检测速度快,无放射性污染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发光方法,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一经问世就以发光标记物不需要催化剂、自然本底低、受外界因素干扰少、重现性好、快速、稳定等优点,成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4]。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尤其近二十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血细胞的分子和细胞学结构的研究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原理对血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把血液学提高到崭新的“分子血液学”水平。在方法学上,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在血液学检验和临床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5]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

《医学检验常识》word版

医学检验常识 1 血沉(ESR) 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于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 中文又名: 血沉 英文名称: ESR 简介 中文名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英文名称:ESR 化验介绍: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4)其它严惩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变、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F(女)0-12mm/h。魏氏法:M(男)0-15mm/hF(女)0-20mm/h 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使红细胞相互排斥,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故沉降较慢。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是由于血浆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其次如α、β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血浆中脂类物质对红细胞聚集也有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促进作用,使血沉加速。此外红细胞的数量、形状和大小等变化也可影响血沉。 2 抗O(ASO) 全称 抗链球菌溶血素“O” 概念 【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抗链球菌溶血素O】机体因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风湿热等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Anti-Streptolysin O(ASO)”。 【英文名称】Anti-Streptolysin O,简称“ASO”

医学检验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医学检验就业前景 调查报告

关于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 班级: 成员: 时间:

一.研究背景: 医学检验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中国不断建立的新的检验技术,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好,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在医学检验领域更是惹人注目,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临床检验科室一直被看作是医院的"辅助科室",只对临床部门起"辅助"作用。而当前检验科室已经成为各医院很重要的一个部门。衡量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高低,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个医院的检验部门能够检测多少项目、检测的水平如何,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另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项目的逐步增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对医学检验项目的依赖愈加明显。因此,检验学科及其相关部门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成为当今医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90年代起,一些医科大学相继建立了医学检验专业,当前许多大、中型医院的检验科室都已有医科大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 但当前一些市级、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医院,中专学历的检验专业人员,依然是检验科室的主力军,这些检验人员为各医院的医学检验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知识陈旧,跟不上检验医学的自动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基层医院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够用、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另外,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这就使得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医学检验常识

医学检验常识 一三大常规检验 1 血常规 2 尿常规 A 尿常规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的检查意义: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7)比重:尿液的比重约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多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B 尿常规与尿检 尿检包括了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等项目。 因此说尿检不等同于尿常规检查,但平常通俗所说的"尿检"多指查尿常规。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检验基本方法(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检验基本方法 1、APTT延长 A.肝病 B.血友病 C.DIC早期 D.血小板无力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PT延长 A.肝病 B.血友病 C.DIC早期 D.血小板无力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 3、D-二聚体增高 A.肝病 B.血友病 C.DIC早期 D.血小板无力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

4、INR为 A.PT(正常)/PT(患者) B.[PT(患者)/PT(正常)] C.[PT(正常)/Pr(患者)] D.PT(患者)/PT(正常) E.以上都不是 5、关于PT测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PT测定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B.口服避孕药可使PT延长 C.PT测定时0.109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是1:9 D.PT的参考值为11~14秒,超过正常3秒为异常 E.肝脏疾病及维生素K缺乏症时PT延长 6、关于APTT测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 B.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秒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C.APTT测定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D.在中、轻度FⅧ、FⅨ、FⅪ缺乏时,APTT可正常 E.在DIC早期APTT缩短

7、INR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适用范围为 A.2~4 B.3~4 C.3~5 D.2~5 E.1~3 8、以下选项中,哪一项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呈阳性 A.肝病患者 B.肾小球疾病 C.晚期DIC D.DIC的早、中期 E.原发性纤溶症 9、血小板生存期缩短见于以下哪种疾病 A.维生素K缺乏症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蒙特利尔血小板综合征 D.血友病 E.”蚕豆病” 10、以下哪种疾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可能增高

中国医学检验行业概况研究-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医学检验行业概况研究-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1、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医疗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有国外学者指出,医疗健康产业将会成为继IT 产业之后“全球第五波财富”。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来自于医疗健康产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10%。然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不足5%,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有研究显示,若医疗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15%,则医疗健康产业将会成为刺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巨大动力。 2013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 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医疗健康行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情况 医疗服务行业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而医疗服务领域是医疗健康产业未来的亮点以及支柱性分支产业。以医疗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健康服务业,不仅日益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全民医疗健康因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得到了历届政府的重点关注。国家层面的医疗服务投入及要素供给持续增加以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然而如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一样,没有一种医疗体系是完美的,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需求及供给双重增加的情况下,依然呈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服务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出现矛盾。 (1)医疗服务需求加速释放 个体是接受医疗服务的单位,人口总数的增加是推动医疗服务需求上涨的第一要素,而行业需求的增长推动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尽管受过往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总人口数依然持续上升,各类医疗机构就诊人数相应增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 来源:本站|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22 16:28:08 | 浏览: 422 ] 字号选择〖大中小〗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我国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它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医学检验必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必须进一步得到发展。 1 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 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

的医学检验教育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也有很大发展。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初、中级医学检验人才,到198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首次设置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 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 设备和技术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