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的修持方法讲解(数息随息和止息)

观呼吸的修持方法讲解(数息、随息和止息)

六妙门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为我们讲的六种观呼吸

的方法。观呼吸在原始佛教里,自佛陀以来都很重视这个方法,因为那是禅修及断烦恼很重要的方便法。在佛教史演变以来,观呼吸法门越来越完备,因为后来的祖师持续加以补充。原本佛陀在讲的时候,只有「随息」,即注意力跟随着呼吸,看呼吸的进与出,只观察呼气与吸气。但后来祖师又补充「数息」,越补充越多,到了部派时代又有「止、观、还、净」。所以,六妙门不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最早在《大毘婆娑论》里已经提到,(《大毘婆娑论》具备了六妙门的雏形),希望大家能了解智者大师讲的六妙门是有根据的,最早的根据当然是来自于佛陀。下面介绍观呼吸法中最主要的数息、随息和止息。一、数息

(一)修行技巧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首先介绍「数门」。数息是什么呢?就是观呼吸之外,再加入数目字,数息可分为「修」与「证」来说明。修的方面是「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数息令呼吸越调越顺,在南传佛教里,对观呼吸的看法是让它自然就好,吸气的时候自然吸气,呼气的时候自然呼气,不用特别去控制。有些瑜伽,会刻意去控制呼吸,但是在佛法里的观呼吸,不用去

控制呼吸,只要好好的自然呼吸。如此与一般人的差别,在于一般人没有去观照呼吸,我们现在有特别去注意呼吸,所以可藉它来修行及调心。我们「调和气息,不涩不滑」。这就有点类似印度瑜伽,有调一点点呼吸,不是让呼吸完全自然,南传佛教是自然呼吸的。但经文这边说要调一下,怎么调呢?「不涩不滑」。什么是不涩?什么是涩?譬如感冒鼻塞时很难呼吸,感觉涩涩的;有时候身体好好的,呼吸很顺畅,但顺畅有时候就变太快,太快也不行;涩涩很难呼吸,不顺畅也不好。这边教大家要调到不涩或太慢,也不要调成太快、太滑顺,要调到刚刚好。这边的善巧方便是,我们不用刻意去调,只要你每天好好观呼吸,自然就调整下来了。最好要每日早晚各修一次,一次最好修半小时至一小时。出家人每天在寺庙有早晚课各一小时,在家居士也需早晚课,可以观呼吸半小时至一小时,做为自己的例行训练。每天这样观呼吸,就算不去调它,最后呼吸还是会调得相当好,不涩不滑,速度刚刚好。「安详徐数,从一至十」。呼气的时候数一,吸气不数;第二次呼气数二,吸气不数;第三次呼气数三,吸气不数,一直数到十。有的人以为呼气的时候,一次呼气就连续数一、二、三...九、十,这样是不对的。如何数才正确呢?每次只少一个数目字,例如:呼气数一,吸气不数;呼气数二,吸气不数;呼气数三,吸气不数?速度不要特别快或慢,自然就好。刚刚讲过,若每天好好打坐,

就算你有鼻塞,有一天自然就通,到时候你的呼吸就很顺。这样从一数到十,一直摄心于内在,原本你的心是在外面,观察外面的世界,很爱攀缘,很爱讲是非,现在通通不管外在世界,全部收摄回来我们的内心。但是一开始时,我们没有所缘境,很容易昏沈、打瞌睡,怎么办?只要把你的心绑在一个所缘境上──鼻端,即两个鼻孔处,呼气与吸气交界之处,这就是「数息」的所缘境。在《大毘婆娑论》里说明了为何要加入数目字,随观呼吸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加入数目字呢?加入数字就好像一个跛脚的老人走路时,若是有一根拐杖,走起路来就很稳。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今天纯粹观呼吸,很难观,易打瞌睡、想睡觉、会散乱,怎么办?或者心调不下来,心很激昂,这时候就加入数目字的方式让心调下来。所以从一至十把我们的心放在数目字上面。人类的根机就是这样,渐渐的将注意力往外在移,越来越糟糕。修行刚好相反,需要由外往内收摄,一直数息,一、二、三....

九、十。

「摄心在数,不令驰散」。就是不让观照呼吸的注意力散形而跑到外面,要一直拉注意力回来。因为我们不是佛陀,所以绝对是会打妄想、想很多事。假如你在数息过程中打妄想,这时候要如何来处理呢?你应时时把注意力放回数息。一发现打妄想,赶快拉回来数息,不要让心放在妄念上太久,这

点很重要。有的人很奇怪,没打坐没事,一打坐就打瞌睡;也有人的体质相反,他无法想象为什么打坐会打瞌睡?他觉得打坐有如电池在充电一样,精神一直来,坐到最后脖子向上挺,体力旺盛。万一你不是这种体质,打坐昏沈怎么办呢?有一位居士的方法很不错,大家可以参考:刚刚有谈到,数息是打坐的时候闭眼睛,呼气的时候数一,第二次呼气数二;现在发现自己昏沈时,那就数「昏沈一」,又昏沈就数「昏沈二」……看你可以数到多少。有的人昏沈数到四就断掉了,这很正常,因为昏沈时更容易断掉,很难放在呼吸上保持专注。像这样的训练自己,也是保持正念正知。假设一直昏沈,你就打开眼睛,让光线刺激一下,通常会觉得精神好一点,之后,就可以再将眼睛闭起来、继续坐。如果又昏沈怎么办?可以用手按摩脸,拉拉耳朵,再继续坐。假如又昏沈,可以起来,拿毛巾,用冷水洗一洗脸,让自己清醒一下。若又昏沈,就可以经行,以走路令自己清醒,若仍想睡怎么办?当所有的方法都试过后,只好先去适当地补眠一下,回来再好好修行。(二)修证结果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有「修」就有「证」,证什么?「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每一个法门有修就有证,要如何知道你的数息有证了呢?再一次跟大家说明,佛法里头说的修行,绝对靠自己就可以知道,不用去问别人。有的

人很喜欢去请求别人帮自己印证,这样就不对了!佛陀在《阿含经》里讲得很详细,所有的修行「缘自觉知,不待时节,不待他人」。自己的身心自己最清楚,数息到相当纯熟后,你会发现,你的心可以自然而然的从一数到十。以前数到三就打妄想、就断掉。如果打妄想,就要从一开始重新数,应要加行一直到最后,从一数到十都不会断掉,那时候就成功了。这时候证得之境界是什么?「不加功力,心住息缘」。你的心完全安住在呼吸的所缘境。为什么会昏沈?因为所缘不清楚才会昏沈,昏沈是什么?是黑暗,所以你要尽量让所缘境光明清楚,心要住在呼吸这个所缘境上。「觉息虚微,心相渐细」。这时候感觉呼吸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绵绵密密。以一般人的感觉来讲,此时好像没呼吸,在这个时候,你摸他鼻子,好像死亡没呼吸了,其实是呼吸很细微。有的人打坐时,呼吸声有如喷射机一样呼呼叫,这很正常,大家不要有挫折感。因为平常你没修观呼吸,现在坐下来,会感觉好像刻意在控制呼吸,其实不要去控制。有的人会觉得不去观察还不会怎么样,一旦观察,就好像要去控制呼吸的长短。

假如有这种感想就对了,因为平常人都会想去控制事情,这是人的习气!你注意看,在注意力所到之处,我们都有一种习气,即想要抓、想要控制、想要照我的意思,你是不是也这样?遇到事情总是想要控制,以前没观呼吸还好,一旦观

呼吸时,你就想去控制它的出入息;原本呼吸自然,现在反而变不自然,这是过程,很正常的。所以,你可以从这过程里面渐渐去修与体会,学习不要控制,让呼吸自然进来、出去这样就好。如果可以专心观呼吸而不去管它,让它自然这样,你就成功。以后你在世间上,不管去哪里,你的心不会散乱,很专心看事情,而且只是看,却不会去干涉,你可以成为一位很好的观照者,这时候心相不染、不杂、不疑。

(三)数息七阶段以下介绍数息的七个阶段,让大家更清楚了解数息的过程会经历那些事情。

首先,第一阶段:你刚起修时,心非常的散乱,心念随外境转;外境要让你贪心就贪心,外境要你生气就生气。所以这时候观呼吸,图中一点一点的,就代表你的心,你的心这么多,不是一个而已,而是很多的散乱心。四条线中的任一条心,都是杂乱无章,每一条线中的一点一点,都是散乱没专心,外境让你贪瞋痴,你就贪瞋痴,没办法用功。这个阶段太苦,因为你发现还会控制呼吸,呼吸感觉好像很难过,没办法自然。第二阶段:应当继续修下去,不要有挫折感,越修会越进入状况。数息的数目字有时候断掉,有时可以相续「一、二、三??九、十」,但还是有好几个心,心还在想别的事。有一个主要的心在观呼吸,但不是很专心,还会断掉,所以这时候妄想及杂念仍然很多,注意力虽然已经专心在观呼吸,但还是有一些妄想。第三阶段:这时候,你数息能

连续地专心,一次禅修都能专心十分钟以上,而且数字都不会断掉;虽然主要的心没断,但是旁边还有妄想。所以你可以了解,念佛二、三十年,为什么一边念佛,还一边在骂人?因为你主要的心虽在念佛,但骂人之贪瞋痴的心也还有,所以我们要练习到周遭的妄念也断除。第四个阶段:你看,中间的一直线就是数息的正念,旁边的妄想都被拉过来正念这一条线,整个人的状态保持在正念。虽然妄念也有,但是全部都被正念拉过来、被导正了,所以禅修的情况越来越好了。第五个阶段:三条线都连续不断,那是清净的正念,正念保持相续不断,但是你看它有三条线,代表有三个观念没断,你感觉有一个「我」在观呼吸、数呼吸,有一个呼吸被数。第一个是自我,第二个是有被数的呼吸,第三个有数目字。这三个观念很执着,因为你数得很专心,所以这三个观念都在心里面连续不断存在着。跟前面比起来,这个阶段已经很好,但若是还要往上走,这三个观念必需要去除。第六阶段:数目跟呼吸通通忘掉了,没有「人我」对立了,主客的界线取消,纯粹一心,没有数呼吸的自我、没有呼吸、没有数目字,这三者取消,只剩下纯粹一心,没有刚刚讲的那三种概念。

第七个阶段是什么呢?是「无」。「无」到底是什么意思?身、心、世界全部不见了,时间跟空间都粉碎了,所有的言语与名字、形相到此均无用武之地,所有的形容词都无法形

容第七阶段。此阶段不好理解,一般人开始时是恶念造恶业,修行以后转成善念,布施、行善、救人、救济、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存善念还是落于善,所以最后要保持正念。正念就是非善非恶,纯粹觉知,保持一颗觉知的心,不落入善恶。《六祖坛经》里面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即不让分别心落入善,也不落入恶,「无念」而念。如果一直执着正念,则正念将变成你的障碍,你的世界就被绑在正念里头,虽然你有正念而不落入善恶,但是你的心绑在正念、没开的话,那就难以无念而念。所以,最后应该在正念的基础之上,把正念转变成无念。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一开始就无念,假设一开始就无念,容易善恶不分,很多人会误入歧途,变成造作无边的恶业,放纵自己。所以最好是先从恶念转成善念,从善念转为正念,从正念转成无念,无念而念。所以第七个阶段就是「无念」,是在一心的基础之上。无念,不是从善念直接变成无念,如果是这样,则没有修到行。二、随息

我们知道了「数息」,接着进入「随息」的内容,「随息」是最早佛陀告诉我们的技巧。天台宗有四种止观,第一种是《小止观》,第二种是《六妙门》,第三种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种为《摩诃止观》。第二种止观《六妙门》是没有次第的,也称为「不定止观」,为什么称为不定?因为「不一定要一步一步的修」。六妙门的顺序是「数、随、止、观、

还、净」,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先按照顺序把六个方法全部学会,不可漏掉一个。(一)修行技巧患数为麤,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第二个是「随门」。随息是佛陀教的方法,但是在这里智者大师把它排在数息后面,我们来看「患数为麤,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这个时候修行者觉得数息太粗了,因为当你意念修得很细时,以上所讲的七个阶段已经涵盖整个修行,数息好好修下去,已经含括全部佛法了。六妙门中,熟练任何一门,皆可含摄万法,更何况是六门全部修学。修「随」的时候,这时的心很细,不想再数息,所以这时候修行者要把数息放下,开始修随息,「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意思是说,把之前的念头一、二、三??九、十,不要再有数目字了,一心按照呼吸的出入去观察就好。呼气的时候知道现在正在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正在吸气。不要以为简单,这比数息还困难,因为数息至少数目字很清楚地显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混乱,但是如果纯吸气、呼气,有时候会忘记,或是到后面你会一直打妄想,而忘却当下正在吸气或呼气。随息就是教你要分辨清楚,不可以有妄念,这时候纯粹就是观呼吸的出入。

南传佛教的觉音尊者特别提醒大家一个方便,就是把你的注

意力放在鼻端──两个鼻孔之处,呼气与吸气进出之处,要怎么做呢?呼气知道是呼气,不让注意力跑到外面去;吸气的时候也让注意力跑进里面去。《瑜伽师地论》教我们吸气的时候,注意气跑到哪里?但觉音尊者说不要注意跑到哪里,只要注意鼻端就好。为什么?因为你要入定的话,所缘境不可变动、移动,若移动则无法入定,这是觉音尊者的说法。所以假如你要知道入定是什么滋味?你就要把注意力锁定在鼻端,不要以为很简单,要是观呼吸这么简单,就不会诞生其它这么多法门出来了。南传佛法都有「动中禅」,动中禅是,当手摆动时要去观察手的移动且保持正念,为什么要用手来修持,不用呼吸呢?因呼吸太微细了,不好观,所以不要以为观呼吸是容易的。在观呼吸的时候就要尽量提起正念正知,注意力集中。随息和数息一模一样,通通是定住鼻端,只是数息有数数目字,随息没有,差别就在这里;随息是在观呼吸,知道现在是在吸气还是呼气。

(二)修证结果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证的时候要如何知道自己有证呢?「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这时候心越来越细,很平静,心完全不散乱,在数息的时候,就可以入定,到了随息的阶段,也一样可入定。这时候你如何观察长呼吸或短呼吸呢?若你刚做完工作而坐下来,这时候呼吸比较短、比较快;没做

事情时,呼吸不快,坐下来观呼吸的时候,呼吸自然很长、很慢。速度怎样都没关系!快就快,慢就慢,正知正念最重要,快慢不重要。最后因为呼吸很细,心也很细,所以后来呼吸变成全身呼吸。全身呼吸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全身毛细孔张开在呼吸,第二种说法是呼吸身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好像没有了。第一种说法是将「呼吸身」解读错误,误以为因为全身毛细孔张开在呼吸,所以取代了鼻子的呼吸,以为鼻子没有呼吸了;第二种说法是认为你入定了,身心都进入很微细的阶段,不需要太多能量,所以你鼻子的呼吸自然减到最低、最少,好像没有呼吸。所以各位善知识,观察你的呼吸看看,是快、还是慢?呼吸太快,你的心就很粗重,试着在生活中注意看看,你每一次生气的时候呼吸是怎样?通常是很乱、很粗。你若是观呼吸得到善巧方便的人,连动中也在观察,此时,你不会生气了,因为一生气呼吸就变粗。有的人修到最后,当他观察得很细腻,也很习惯于慢条斯理的呼吸,要叫他生气就很难了,因为他会专注于呼吸,他的心都放在呼吸,不会在意你的话。我们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容易注意别人讲的话,一句话不顺心或不顺意就发脾气,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注意力收摄在内心及观呼吸上,注意力老是放在别人说的话,就容易动气。如果你经常把心收摄于观呼吸上,就不会动气,念佛的人不是这样吗?经常念佛的人摄心在念佛,对外在世界不是很爱理、很爱管,

所以不容易动气,这个道理是一致的。这时候「心息任运相依」,你的心变粗的话,呼吸也变粗;或者反过来,呼吸若粗,心也会变粗。所以,心与呼吸互相依靠。今天你修行打坐,呼吸变细,心就变细;心变细,呼吸更细,成为良性循环。但是当你造作贪瞋痴之业的时候,会变成恶性循环,贪瞋痴的心使得呼吸变粗,粗的呼吸又让贪瞋痴的心造作更多恶业,成为恶性循环。一来一往,成了很极端的事情。圣人于修道上一直深入、深入、深入进去,心变得很寂静,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的空性智慧越深;相反而言,凡夫造恶业越加粗鲁的话,越往恶道堕落。就这样,凡、圣形成两极化的现象。很少有人能保持中间不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是堕入恶道,就是上升成圣人,但愿大家深观诸欲过患之苦,往圣人的方向迈进。你很难在原地踏步,因为我们当下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很少人能保持非善非恶之正念。三、止息

希望大家按照观呼吸法门下去修,修得越来越细。最后我们的意根、意念、思虑都很宁静,宁静是凝止之意,你的心凝结在一起。达摩祖师为什么面对墙壁「壁观」?为何面对墙壁打坐?他要让自己的心凝结,像那一道墙一样地坚固不动。你要练到不管用数息或随息之法门,都能让心凝止,完全停下来,停下来做什么?当然是要断烦恼!(一)修行技巧觉随为麤,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

应当舍随修止。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第三个「止门」,这时候你发现随息也变粗了,不想再修下去,因为随息又有一个观念-现在是呼气或吸气?这个时候你感

觉修很久了,心也很定,不想再修了,就像一个人很累、想休息、想睡、不想做事情,这时候修行者应该把随息放下来,继续修止门,这时候你把所有的思想息除下来,想的事情都要放下,这时候不但没有念着数目字,也没有念着随息的呼气与吸气,纯粹「凝寂其心」。止门怎么修呢?只要记住「凝寂其心」四个字,善巧方便在于不管数目字,不再管现在是呼气或吸气,纯粹让你的心如如不动。事实上,你如果有读过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及《摄阿毗达摩义论》,你了解「一百二十一心」、「五十二心所」这个理论的话,你就能清楚,当下你的心到底是哪一种心?然后,「凝寂其心」就可以运用上了。譬如说,现在你观察到被怂恿出一种贪欲心,那么,你运用止门的技巧,令贪欲心当下停下来,不要让此心造作下去,应命令你的心停下来。一般情况是因为你没保持观照,所以你不知道怎么把它停下来。「止门」的修法就是要如此地修,纯粹停止你的心,停止你的心叫「止」。

(二)修证结果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要怎么知道自己证了呢?这时候你会知道你的心与身体都入定吗?入定的时候,不见内外相貌,没看见外面的世界,对内在世界也没看到,为什么?你若有看到,则

表示这时候的心是某一种心,贪心有贪心相,生气有生气的心相,你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相对应的相貌,相貌当然不是色法,是一种「无表色」,不是用眼睛看到,但可以用意根去感觉到你的心是什么相貌。可是,当整个心都停止的时候,没有相貌,这时候你的心纯粹是「定法持心」,完全是处于禅定的状态。这颗心「任运不动」,就是说,不须很用力加行,就能自然不动。有的人在气头上起了无明时,人家要提醒他,他的无明才会降下去。然而,禅定中的心是没人提醒的,禅修者的心一直保持自然不动,这就是「止」。编辑声明佛医堂微信所发布、回复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不一定代表佛医堂意见,请各位师兄明辨。另外,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admin@https://www.360docs.net/doc/e23085454.html, ,我们会及时更正。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佛医养生打坐垫推广这是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由佛医堂监制,弘南医学研究院制作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打坐垫。一般常见的打坐垫多用棕榈制作,虽然平整硬实,但打坐久了后会不舒服,甚至造成肌肉骨骼损伤。南怀瑾老师完全按照人体结构,打坐时身体各部分受力情况,设计出符合人体力学的棉质打坐垫,其中的芯是由多种棉严格按比例配置而成,从而实现合适的厚度和弹性。现在佛医堂内部义工全部

使用这样的打坐垫,我们也希望推荐给更多师兄了解和使用。佛医堂开办的多项公益课程都有打坐的成分,如有愿报名学习的师兄,请加微信:bjhnzy(佛医堂服务号),即可收到我们的公益课程通知。如果有需要请购此打坐垫的师兄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链接,即可弹出此打坐垫的微店链接。您也可以通过淘宝订购(淘宝店名:佛医堂)本销售为佛医堂的支持机构——“弘南医学研究院”运营,所有销售收入均用于支持佛医堂的各种公益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