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灰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1三灰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1三灰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及招标文件有关规定。

二、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及招标文件有关规定的要求,石灰粉煤灰稳定土设计7天强度为0.6Mpa,保证率采用95%,即Za=1.645,压实标准为96%。当地土质塑性指数偏小,为克服二灰土早期强度偏低的实际情况,特增加2%的水泥掺量进行综合稳定。

三、原材料试验

水泥采用咏宁P.S.A 32.5级水泥,石灰采用武安野河钙质Ⅱ级消石灰,粉煤灰采用邯郸马头电厂粉煤灰,土为K169+200细粒土,水为地下饮用水。其试验结果见下表:

四、试验结果汇总

五、结果整理:

根据以上试验数据,拟采用的配合比为:

水泥:石灰:粉煤灰:土=2:10:20:68

最大干密度为:1.561g/cm3;最佳含水量为17.6%。

附:试验资料

大广高速公路衡大段施工合同段

LM6项目部工地试验室

2010-05-21

AC25沥青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综合设计试验报告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 1班 学号: 9 姓名:邱麟栋 指导老师:黄维蓉、可 完成时间:2016 年 5 月— 2016 年7月

目录 1. 设计试验目的与容 (1) 1.1 试验目的: (1) 1.2 试验容: (2) 2. 验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 (2) 2.1 沥青 (2) 2.2 粗、细集料 (3) 2.3 填料 (3) 3.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 3.1 矿料筛分与级配曲线 (4) 3.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6) 4. 配合比设计试验 (14) 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14) 4.2 冻融劈裂试验 (14) 4.3 车辙试验 (14) 4.4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检验 (17) 4.5 渗水试验 (17) 5. 配合比设计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沥青混合料综合设计试验体会 (19)

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比设计报告 1.设计试验目的与容 1.1试验目的: 随着国外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在道路工程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对于路面而言,随着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使用品质不断提高,路面形式不断翻新和发展,如从砂石路面,块石路面逐渐演变为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路面、碾压混凝土路面直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各类新型沥青路面。但随着交通量逐年递增,重载、超载车辆的比例日益增加,使得交通对沥青路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沥青路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公路的需求。 沥青混合料是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等。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按制造工艺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 了解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基本技术性质(包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等)掌握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参照规推荐的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试验设计满足工程要求的下面层AC-25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在原材料(沥青、矿料)选择好的基础上,掌握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明确目标级配围。在此基础上熟悉沥青混合料的拌合、马歇尔试件成型、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包括路用性能试验方法、试验参数、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等);同时了解各地区的气候分区、降雨量和各季节的气温等,在进行综合设计试验时各等级公路的交通量、设计车速等也必须考虑。 通过理论知识和参考文献的学习,得知处于为夏热冬温地区,气候分区为1-4-1,本地年平均温在18℃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6-8℃,7月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常年降雨量在1000-1450mm,满足气候分区为1-4-1的特征。所以将综合设计试验背景设定在地区的一级公路上,该公路沥青路面层采用三层结构,

C20普通混凝土配比设计说明书

砼配合比设计说明书 砼设计标号: C20普通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GB175-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7、施工图纸 二、设计要求: 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坍落度90-110mm。 使用部位:通涵基础及防护工程 使用原材料为: 水泥: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海螺牌(P.C32.5) 砂:株洲市王十万砂场河砂,细度模数为2.74,属中砂,含泥量1.0 %, 表观密度:2.602g/cm3 碎石:湘乡市棋梓桥水泥厂碎石场;表观密度为2.720g/cm3; 掺配比例,16-31.5(mm):9.5~19(mm):4.75-9.5(mm) =30%:50%:20% 水:饮用水 制作与养生的方法 把用于砼配制的各原材料混合并机械搅拌均匀,性能测试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后, 制作试件,用人工成型,拌合物分层厚度大致相等的两层装入试模,每层插捣25 次。二十四小时后拆模,再放入标准恒温恒湿养护室里进行养生。 三、配合比参数的初步确定 1、确定试配强度 根据设计规程可知,σ=4.0,试配强度fcu,ο=26.6Mpa 2、计算水灰比 W/B=a a.f b/(f cu,0+a a.a b.f b),式中:粗集料采用碎石取a a=0.53,a b=0.20,水泥富于系数γc=1.00,f ce=1.00*32.5=32.5, 由W/B=a a.f b /(f cu,0+a a.a b.f b) 得出ω/c=0.57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水灰比取ω/c=0.50,符合耐久性要求。 3、用水量 根据设计坍落度和最大碎石粒径及相关经验,取用水量m wo=175Kg

二灰土路面底基层施工方案(路拌)

308国道南宫至石邢界段改建工程 路面底基层(二灰土)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我单位承建的第5合同段,起点位于宁晋县石柱村北,线位沿直线向西布设,经小枣村南至北及桥村东折向西北沿原308国道进行改建,止于换马店村西石家庄邢台市界处,施工范围为K594+970-K605+803.269,全线路面长度10.833公里。 二、施工的前期准备 1、清理施工现场 在施工前清除影响施工的障碍物,做好安全及文明施工的布置。 2、原材料试验 取计划采用的原材料提前进行试验,并做出混合料的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以便控制现场施工。 2.1二灰土混合料组成设计: 二灰土混合料组成设计配合比已完成标准试验,试验结果已报批。我标段采用二灰土配合比为:石灰:粉煤灰:土=12:35:53,各种原料试验详见二灰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2.2原材料选定: (1)土源:采用已征用土场塑性指数为12-18的亚粘土。 (2)石灰:采用Ⅲ级及Ⅲ级以上的石灰,石灰依据工程进度要求分批进料; (3)粉煤灰:采用射阳电场粉煤灰,粉煤灰质量满足要求; (4)水:采用当地河流中天然水,水质满足施工要求; 3、测量工作 复核水准点、中桩,并加密水准点引至施工路线外稳固可靠处,便于今后施工。 4、人员配备 对于此分项工程,我部设管理人员11名(详见管理人员一览表)测工2名,施工人员50名。5、机械调配 在进行此道分项工程准备阶段,我部已经将各种机械设备调配到位:推土机1台、装载机2台、

平地机2台、振动压路机3台、胶轮压路机1台、洒水车2辆,并且已经对各种机械进行了检查保证机械设备性能完好。 三、施工工艺: 本标段二灰土采用路拌法施工,18cm厚二灰土按一层施工,投入两个施工队平行流水作业施工。 1、工艺流程: 下承层验收→测量放样→布土→检查布土厚度及含水量→布消石灰→布粉煤灰→路拌机拌和→检查拌和深度、松铺厚度、含水量和石灰剂量并制作试件→粗平→稳压→精平→碾压成型→质量检查→洒水养生。 2、测量放样: 主线路基按照10m一横断面,匝道按5m一横断面,半幅按四点(左右边点及行车道分界点)控制标高。采用碾压前的松铺系数1.12控制松铺标高。 3、布土: 根据用土比例和每车土量将素土按事前打好的方格堆放,均匀卸在路基顶面,用推土机和平地机粗平,用轻型压路机(振动式压路机静载情况下)中速稳压一遍,检查布土厚度和含水量。稳压时含水量应控制在大于最佳含水量3-4%,否则现场素土应进行翻晒或者补充水分。 4、布消石灰: 石灰在使用前一周在灰场充分消解,并通过10mm筛孔,根据石灰用量比例和每车石灰量按事前打好的方格卸灰,按方格人工均匀布灰摊平。同时现场检查布灰厚度及均匀性,确保灰剂量。 5、布粉煤灰: 按粉煤灰用量比例和每车粉煤灰的数量将粉煤灰均匀卸在摊平的消石灰上,用人工辅助平地机摊平,检查粉煤灰的摊铺厚度和含水量。 6、拌和: (1)采用路拌机重叠30cm宽进行2-3遍拌和,第一遍拌和时检测含水量及深度,应确保含水量较最佳含水量高1-2%,否则应均匀补水后拌和,或边拌和边翻晒至合适含水量,同时取样检测灰剂量,灰剂量不足立即补灰。拌和深度必须拌至路基表面,侵入路基表面5-10mm,不得出现素土夹层。随时检测拌和的均匀性,不允许出现花白条带,土块应充分破碎,最大尺寸不大于15mm。

石灰土底基层层施工方案

12%石灰土底基层层施工方案 第1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目的 为指导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1.2 适用范围 本施工方案仅适用于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 1.3 编制依据 1.3.1施工平面图。 1.3.2 设计主要依据的规范、规定和标准 国标GB/T19000族标准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天津市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 以及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及天津市技术标准、法规文件等。 1.4 编制原则 1.4.1 严格执行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设计标准。 1.4.2 遵守、执行招标文件各款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和造价等各方面的工程管理目标。 1.4.3 在认真、全面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情况,应用新技术成果,使施工方案具有技术先进、方案可靠、经济合理的特点。 1.4.4 充分研究现场施工环境,妥善处理施工组织与周边接口问题,使施工对周边环境的

影响最小化。 1.4.5 施工方案编制尽可能做到总体施工部署和分项工程施工组织相结合,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相结合,特殊技术与普通技术相结合,总体上使施工方案具有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思路清晰的特点。 第2章工程综合说明 2.1 工程简介 ()位于()。工程主要内容()。计划开竣工日期为()工期()天。本分部分项工程为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 2.2 工程项目环境 2.2.1 地形、地貌、地质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与河北省、北京市为邻。本项目位于天津市()区,所站施工区域主要地貌类型有渠堤及渠道等。地表沉积物以砂土、砂粘土为主;含水量较大,工程性质较差。 2.2.2 交通运输 本工程建设地区县乡公路网发达;筑路材料以现有的国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辅道,基本上可以保证运输畅通。材料运输以汽车为主,短途运输以翻斗车为宜。材料运输可利用津保高速公路、津霸公路。

AC-1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 (1)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层位及结构层厚度等方面要求,按照上述方法,选择适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并按照表8-22和表8-23(现行规范)或8-24和表8-25(新规范稿)的内容确定相应矿料级配范围,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2)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1)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 按照规定方法对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的密度,并进行筛分试验,测定各种规格集料的粒径组成。 2)确定各档集料的用量比例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确定各规格集料的用量比例,求得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必须符合设计级配范围的要求,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当经过反复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出设计级配范围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mm、2.36mm、4.75mm等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的中限。对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合成级配可以考虑偏向级配范围的下限,而对于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路等,合成级配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限。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OAC表示)。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公式计算得到,但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计算得到

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进行修正,所以采用马歇尔试验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制备试样 1)马歇尔试件制备过程是针对选定混合料类型,根据经验确定沥青大致用量或依据表4-10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在该用量范围内制备一批沥青用量不同、且沥青用量等差变化的若干组(通常为五组)马歇尔试件,并要求每组试件数量不少于4个。 2)按已确定的矿质混合料级配类型,计算某个沥青用量条件下一个马歇尔试件或一组试件中各种规格集料的用量(实践中大多是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矿料总量1200g左右)。 3)确定一个或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按要求将沥青和矿料拌制成沥青混合料,并按上节表8-7(现行规范要求)或表8-9(新规范要求)规定的击实次数和操作方法成型马歇尔试件。 (2)测定试件的物理力学指标 首先,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并计算试件的理论最大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等参数。在测试沥青混合料密度时,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密实程度选择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吸水率小于0.5%的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水中重法测定;较密实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表干法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等不能用表干法测定的试件应采用蜡封法测定;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可采用体积法测定。 随后,在马歇尔试验仪上,按照标准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 3.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路面)

5.0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编制依据: 1、JTG F30-2014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2、JTJ 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3、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4、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5、GB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 6、设计图纸 二、工程要求: 1、强度等级:C35,28天弯拉强度5.0Mpa 2、坍落度:40-60mm 3、拌合及振捣方法:机械 4、部位:路面砼面层 三、材料: 1、水泥:湖南金磊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南方牌P.O42.5水泥 2、细集料:江西河砂,细度模数2.80 3、粗集料:采用四都碎石厂碎石,最大粒径31.5mm,4.75-31.5mm合成级配, 4.75-16mm 占37%、16-26.5mm 占45%、19-31.5mm 占18% 4、水:饮用水 5、外加剂:湖南衡阳金栋旺建材有限公司JD型高效减水剂 四、砼配合比设计步骤: 1、基准配合比(C35-B) ⑴、试配强度:fc=fr/(1-1.04Cv)+ts=5.82 ⑵、计算水灰比:W/C=1.5648/(fc+1.0097-0.3595*fs) =0.38 采用W/C=0.38 其中fr=5.0,c v=0.12,s=0.15,t=0.72,fs=7.4 ⑶、依据JTG F30-2003规范,查表4.1.4。选择用砂率: 砂的细度模数为2.80,选取砂率为S P = 38%。 ⑷、设计坍落度为40-60mm,选用S L=60mm。

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单位用水量: W0=104.97+0.309S L+11.27C/W+0.61S P=176 Kg 选用单位用水量为:180 Kg 掺外加剂单位用水量: 外加剂:湖南衡阳金栋旺建材有限公司JD型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为 12%~20%,掺量为1.8%,减水率为β=16%; 所以用水量W0w=W0(1-β/100)=151 Kg ⑸、计算水泥用量:Co=Wo/(W/C)=397 Kg ⑹、计算每立方米砂、碎石用量,设砼容重为:Mcp=2450Kg/m3 即:397+Mg 0+Ms0+151=2450 38%=Ms0/(Ms0+Mg0)×100% 解之得: Ms0=723Kg/m3Mg0=1179Kg/m3 ⑺、初步配合比: 水泥:砂:碎石:水 397:723:1179:151 1 :1.82:2.97:0.38 外加剂,掺量为1.6%,水泥用量为397 Kg/m3,水灰比不变则: 水泥:砂:碎石:水:减水剂 397:723:1179:151:7.15 1 :1.82:2.97:0.38:0.018 2、调整配合比(C35-A):水灰比减少0.02,则: ⑴、水灰比:W1/C1=0.36 ⑵、砂率:βs1=38% ⑶、用水量:Mw1=151Kg/m3 ⑷、计算水泥用量:Mc1= Mw1/ w1/c1=419 Kg/m3 ⑸、计算每立方砼砂、碎石用量,设砼容重为:Mcp=2450Kg/m3 即:419+Mg 1+Ms1+151=2450 38%=Ms1/(Ms1+Mg1)×100%

石灰土基层施工方案

跃龙路改建主体工程(虹桥路-世纪大道)石灰土基层施工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跃龙路改建主体工程(虹桥路-世纪大道)拓宽工程,设计道路是南通市中心区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且原道路车辆流量大,本次施工要求不能中断交通,给我们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确保施工生产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制定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 本次跃龙路(虹桥路-世纪大道)改建工程为老路改造,现况道路断面自东向西布置为:1m人行道+4.5m非机动车道+16m机动车道+4.5m非机动车道+2m人行道=28m,部分路段无人行道。机动车道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道路东侧为西山河,西侧为邻企事业单位、在建施工工地及店面房。 根据设计,改造后的道路道路断面型式自东向西为:2m人行道+2m侧分带+4.5m非机动车道+16m机动车道+2m侧分带+4.5(5.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34(35)m,道路基本沿现状老路东侧车行道边线向西拓宽。新建道路中心线为原有道路中心线向西平移4m。 其中,机动车道:20cm6%石灰土原槽拌合+60cm8%石灰土处理;非机动车道:20cm6%石灰土原槽拌合+40cm8%石灰土处理 2、参照文件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汇编》

3、施工前的准备 3.1整理底基层(20cm6%石灰土处理)。新完成的底基层或土基必须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路段,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后,方能在其上铺筑上层石灰土层。 3.2在土基或老路面上铺筑石灰土层必须进行恢复中线测量,敷设适当桩距的中线桩并在路面边缘外设指示桩。进行水平测量,把路面中心设计标高引至指示桩上。 3.3应尽早确定工程项目,并应选择适当的存灰点,以地势较高,近水源,有电源,有交通通道,离居民点有一定距离且较安全的地点为宜,以免雨季被泡,调运困难等。 3.4消解钙石灰应在用灰前3~5d消解完毕,镁石灰及高镁石灰应充分消解10d以上方准使用,未消解透的石灰不准装车铺。 3.5施工前应对所用的石灰取样过15㎜圆孔筛筛余试验,并应根据筛余百分比增加用灰量。 3.6土按需用数量备好,土中的草根、杂物应清除。 4、实施步骤 4.1用路基原土或外运土,按重量比掺和石灰洒水拌和均匀,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情况下压实成为石灰土底层。 4.2土 石灰土所用土壤以就地取料为原则。一般稍具粘性的土均可利用,其中以粘土、亚粘土为最好,用粘性较差的粉砂土、亚砂土时,宜掺入粘土后再用;特殊类型的土壤如腐植土等,应经试验后再决定能否

AC沥青砼配合比设计

AC-13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K691+000沥青混凝土拌合厂) 工程名称:G214线清水河至结古段二级公路路面工程 监理单位:内蒙古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青海省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 施工桩号:K675+000—K705+000 报告日期:2005—7—6

AC-13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一.前言 本工程位于G214线清(水河)至结(古)段,地处规范规定的寒区。施工段落K675+000-K705+000段,共计30公里。面层设计厚度5㎝,规格采用AC-13型。 二.原材料 .沥青 沥青由业主统购,为新疆克拉玛依生产的重交A-130A石油沥青。沥青进场后即进行了抽检,经检验沥青三大指标符合规范要求,详细数据如表1。 表1 沥青质量试验结果 根据中国气象站1961-2000年气温统计资料显示,56034号区站(清水河地区)7天平均高气温为18℃,极端最低气温为-43℃。根据计算,该地区路面预计高温度T20㎜=℃,路面表面预计低温度T SURF=℃.该沥青经试验计算分析,属溶凝胶型沥青,当量软化点T800=℃,当量脆点=℃,当量脆点距路面表面预计低温度尚有℃的差值,只能在配合比设计中尽可能地提高沥青用量,尽最大限度地避免路面低温裂缝。 .粗集料 采用大型反击式联合破碎机破碎,破碎机生产三种矿料,S10碎石,S12碎石和S15石屑。10-15㎜碎石㎜筛上筛余量偏多,不符合S10规格,但不影响使用。5-10㎜碎石符合S12规格,0-5㎜石屑符合S15规格。各种材料筛分结果如表2。 表2 各种粗集料的筛分结果 按规范对碎石质量的检验结果如表3,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使用。

路基14%石灰土底基层施工方案(6.20)

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 德州市高铁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纵二路工程 路基14%石灰土改良层 施工方案 济南城建集团纵二路项目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B3+262--DT+37段公路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 路基14%石灰土改良层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纵二路道路工程全长7636.4米,其中,起止桩号为K0+000 -K7+636.4,含雨水、污水、照明、交通设施等管线。 道路设计红线44米,道路横断面型式为四块板,其中,中间隔离带4米,两侧各11米机动车道,2米的隔离带,7米慢行一体(4米非机动车道,3米人行道)。两侧各20米绿化带。 纵二路城市Ⅱ级主干路,设计车速主车道50公里/小时快车道结构为4cm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8cm厚粗粒式沥青砼+0.5cm厚单层式沥青表面处置+16cm厚水稳+16cm水稳+18cm厚14%石灰土,18cm厚14%石灰土作为道路结构的底基层,现编制了具体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熟悉图纸和施工现场情况,根据坐标点及水准控制点进行中桩高程,恢复中桩边桩,测量高程。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操作、质量、安全交底,确保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和人身安全。 2、材料准备 对原材料由持证材料员和试验员按规定进行检验,确定其原材料质量符合相应标准。根据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换算出现场的施工配合比。 石灰采用济南长清生产的Ⅱ级生石灰,进场石灰每车必检,充分消解后尽快使用。土选粘性土或砂性土,即按JTJ034-2000的规定进行试验,细粒土应尽可能粉碎,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土中不含垃圾,树根及腐植质。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不大于4%。水一般使用人畜饮用的水,根据沿线水源设施的布设情况,采取打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一、设计出的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满足施工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要求; (2)满足结构设计和质量规范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及其他耐久性要求; (4)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水泥,以满足经济性要求。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参数 组成混凝土的四种材料,即水泥、水、砂、石子。 混凝土的四种组成材料可由三个参数来控制。 1.水灰比水与水泥的比例称为水灰比。前面已讲,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水灰比的大小是根据强度和耐久性确定,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选用较大水灰比,这有利于节约水泥。 2.砂率砂子占砂石总量的百分率称为砂率。砂率对混合料和易性影响较大,如选择不恰当,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都有影响。应采用合理砂率。在保证和易性要求的条件下,取较小值,同样有利于节约水泥。 3.用水量用水量是指1m3混凝土拌合物中水的用量(kg/m3)。在水灰比确定后,混凝土中单位用水量也表示水泥浆与集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为节约水泥,单位用水量在满足流动性条件下,取较小值。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一)设计的基本资料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施工管理水平,

2、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3、原材料的品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4、混凝土的部位、结构构造情况、施工条件等 (二)初步配合比的计算 1.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fcu.o=fcu.k+1.645σ (规范规定的强度保证率P≥95%) 2.选择水灰比 (1)根据强度要求计算水灰比 根据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及水泥的实际强度,用经验公式计算水灰比: 式中A,B——回归系数,可通过试验测定,无试验资料时, 碎石混凝土A=0.48,B=0.52; 卵石混凝土A=0.50,B=0.61: fce——水泥的实际强度,MPa; 无水泥实际强度数据时,可按fce=γc·fce.k确定; fce.k——水泥强度等级的强度标准值; γc——水泥强度等级强度标准值的富裕系数,该值应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2)查表4—7确定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 (3)选择以上两个水灰比中的小值作为初步水灰比。

灰土施工方案

路基灰土专项方案报验申请表

临泉县2017年乡级公路畅通工程 三批四标 路 基 灰 土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施工单位:鲁山县永昌道桥有限公司 编制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路基灰土施工方案 一、编制目的及适用范围 1、为确保本工程路基工程灰土的施工质量,使之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特制定方案。 2、本施工方案适用于临泉县境内临泉县2017年乡级公路畅通工程三批四标路基的灰土施工。 二、编制依据 1、《临泉县2017年乡级公路畅通工程三批四标段施工图》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 076-95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8、《公路工程水泥及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 054-94 10、其它涉及到的工程建设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颁发的文件、通知和本工程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管理和技术文件。 三、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如下: 1.1工程名称:临泉县2017年乡级公路畅通工程(第三批) 1.2工程地点:临泉县(庙岔至姜寨) 1.3工期: 210个日历天 1.4质量要求: 交工验收的质量评定:合格 竣工验收的质量评定:合格 1.5建设规模:全长5.88公里,道路路面宽度7米,路基宽度9米,路面采用 沥青混凝土路面,详见图纸和工程量清单。 2、道路结构: (1)10%石灰土/冷再生 (3)360mm水泥稳定碎石 (4)6cmAC-20中粒式沥青砼 (5)4cmAC-13细粒式沥青砼 3、其它建筑及结构设计详见施工图纸。 4、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二级以下公路用石灰应不低于Ⅲ级技术要求,使用等外石灰时,有效氧化钙含量应在 2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C3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所依据的试验规程及规范: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二、设计要求: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施工要求的工作性、结构要求的力学性能; 体积稳定性能和混凝土结构在所处环境条件下要求的耐久性,设计坍落度120-160mm,能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要求,确保其施工要求的工作性,体积稳定性,耐久性和设计强度等级要求。主要应用盖板、墩身、桥台、基础、搭板、竖井盖板、仰拱、电缆沟等。 三、原材料情况: 1.粗集料:采用接山镇前寨子砂石料厂生产的碎石、规格为5-10mm:10-20mm:16-31.5mm,比例为(30%:50%:20%)。 2.细集料:采用接山镇前寨子砂石料厂生产的河砂,规格为Ⅱ级中砂。 3.水泥:山东鲁珠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P.O 42.5水泥。 4. 外加剂:长春北华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掺量1.0%,减水率初 选15%。 5.水:饮用水。 四.初步配合比确定 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 已知设计强度等级为30Mpa,无历史统计资料,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表4.0.2查得:标准差σ=5.0 Mpa ?cu,0= ?cu,k+1.645σ= 30+1.645×5.0=38.2MPa 2.计算水泥实际强度(?ce) 已知采用P.O 42.5水泥,28d胶砂强度(?ce)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二灰土底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一二灰土底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长余高速公路二灰土底基层包括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和石灰水泥稳定 粘土两种结构,稳定的都是粘土,塑性指数较大,天然含水量高,施工 困难,因此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以保证施工质量: 一、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是进行施工的基础,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 l.首先应通过土的性能试验确定底基层用土类别名称、技术指标, 并取此种土样进行配合比设计。在选定底基层用土时,必须考虑土的可 取数量是否满足要求。 、.2.在进行试配时,由于试验室可以将土块粉碎到5以下,而施工 又中只要求将土块粉碎到15mm以下,因此在进行配合比设计强度试验时 级处留出足够的保证率系数,保证施工时混合料试验强度符合规定要求。 缓3.配合比试验应做至少5组试件,并保证在选定配合比的两侧各有 92组试件,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4.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中T080494试验方法中的 _乙法进行标准击实试验,采用静压成型法进行制件。采用T0805习4试验 方法中中粒土的有关规定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二、底基层施工 底基层在施工时,应注意: 1.已经确定用于底基层的土,必须明确定出界限,在路基等取土时

不得取用,保证底基层的用土能够按配合比设计的要求进行。当由于特 _殊原因不得不换土时,必须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gZ.二灰土的拌和必须采用厂拌,拌和好的混合料最大土块粒径不趄 合过15mm。施工单位必须按自己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配备足够数量的满 足要求的设备。 3.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用土的实际含水量、土块大小及设备情况采用 冬季备土、土场掺粉煤灰降水、翻拌降水、先将土破碎再拌等各种方法 进行施工,但必须保证稳定材料混合均匀,白灰土或水泥数量足够;土 块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的要求。 4.拌和好的混合料宜随拌随用。尽量避免遇雨,做到拌和好的混合 料在摊铺后基本处于最佳含水量状态时,立即碾压。对于掺有水泥的底 基层,从水泥加入土中开始到压实时间问隔不得大于6小时。 ’·一 型,厚30cm的分两层每层15cm w-M”—“Mx——”一~M*Mx* 施工,施工单位必须据此配备压实设备,以保证底基层的压实度。分两 次摊铺的底基层,第二层应在第一层压实度达到要求这山内完成碾 压工作。 —— 6.当底基层分两次进行摊铺时,下层应与上层按同一标准进行质量

石灰土底基层施工方案.doc

技术交底书12% 石灰土底基层层施工方案 第1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目的 为指导()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降低工 程造价,为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1.2 适用范围 本施工方案仅适用于() 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 1.3 编制依据 1.3.1()施工平面图。 1.3.2 设计主要依据的规范、规定和标准 国标 GB/T19000族标准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J021-89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024-85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T004-89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J033- 95 交通部颁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天津市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J10436-2004 以及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及天津市技术标准、法规文件等。

1.4 编制原则 1.4.1 严格执行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设计标准。 1.4.2 遵守、执行招标文件各款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日期、质量、 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和造价等各方面的工程管理目标。 1.4.3 在认真、全面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情况,应用新技术成果, 使施工方案具有技术先进、方案可靠、经济合理的特点。 1.4.4 充分研究现场施工环境,妥善处理施工组织与周边接口问题,使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1.4.5 施工方案编制尽可能做到总体施工部署和分项工程施工组织相结合,重点 项目和一般项目相结合,特殊技术与普通技术相结合,总体上使施工方案具有重点 突出,内容全面,思路清晰的特点。 第 2 章工程综合说明 2.1 工程简介 ()位于()。工程主要内容()。计划开竣工日期为()工期()天。本分部分项工程为 12%石灰土底基层工程施工。 2.2 工程项目环境 2.2.1 地形、地貌、地质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与河北省、北京市为邻。本项目位于天津市()区,所站施工区域主要地貌类型有渠堤及渠道等。地表沉积物以砂土、砂粘土为主;含水量较大,工程性质较差。 2.2.2 交通运输 本工程建设地区县乡公路网发达;筑路材料以现有的国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 为辅道,基本上可以保证运输畅通。材料运输以汽车为主,短途运输以翻斗车为宜。材料运输可利用津保高速公路、津霸公路。

水泥搅拌桩配合比设计说明

水泥搅拌桩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1.根据施工设计要求。 海积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天然密度1.8g/cm3单桩120KN 复合120MPa 7d无侧限抗压强度1.8MPa 二、水泥搅拌桩配合比设计指标: 1. 水泥搅拌桩桩身水泥采用P.04 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 水泥浆水灰比0.5~0.65; 3. 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5%~20%; 4. 粉煤灰掺入量为水泥重量的20% 三、原材料: 1、水泥:P·O 42.5水泥 2、土:(最软弱层自然状态土),取土深度1~4m; 3、粉煤灰: 4、水:饮用水 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50的水灰比,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6%、18%、 20%,其7天强度分别为MPa、MPa、MPa。 结果如下:

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5% 设计强度等级取土深度m 项目 7天 (MPa) 90天 (MPa) 水泥外掺量 (%) 天然含水量(%) 掺入水泥浆 水胶比 指标要 求 ≥1.5 ≥1.8 15~20 / 0.50~0.65 实测值/ 16 50.1 0.50 每立方米材料用量(㎏) 材料名称水泥土粉煤灰水 产地规格 用量 每延米 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7% 设计强度等级取土深度m 2.0 项目 7天 (MPa) 90天 (MPa) 水泥外掺量 (%) 天然含水量(%) 掺入水泥浆 水灰比 指标要 求 ≥1.5 ≥1.8 15~20 / 0.50~0.65 实测值/ 18 50.1 0.50 每立方米材料用量(㎏) 材料名称水泥土粉煤灰水 产地规格 用量 306/60 1800 61/12 184/36 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9% 设计强度等级取土深度m 2.0 项目 7天 (MPa) 90天 (MPa) 水泥外掺量 (%) 天然含水量(%) 掺入水泥浆 水灰比 指标要 求 ≥1.5 ≥1.8 15~20 / 0.50~0.65 实测值/ 20 50.1 0.50 每立方米材料用量(㎏) 材料名称水泥土粉煤灰水 产地规格

二灰土底基层施工指导意见

无锡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二灰土底基层施工指导意见(试行) 路面底基层是在基层下铺筑的承重层,无锡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部分施工图设计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简称二灰土)底基层。 无锡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路面施工中,必须严格要求,层层把关。要高度重视二灰土底基层在路面结构中的作用,确保二灰土底基层的施工质量,防止在二灰土底基层施工中出现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合比不准确、拌和不均匀、碾压不密实、接缝不平整等质量通病,避免出现粘土夹层、起皮、松散、裂缝、弹簧、翻浆等质量缺陷,以确保路面底基层的工程质量。 根据交通部标准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结合江苏省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经验,对无锡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路面二灰土底基层施工,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备工作 1、必须配备齐全的施工机具和配件,做好开工前各种机械的保养、试机工作,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一般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二灰土底基层采用单幅路拌法,因而必须配备以下主要施工机械。 ⑴拌和深度大于二灰土松铺厚度的进口拌和机,如德国宝马(BOMAG)公司生产的MPH100S路拌机或国产功率与拌和深度相当的路拌机; ⑵18~20吨的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 ⑶平地机,推土机;

⑷自卸汽车; ⑸装载机; ⑹挖土机; ⑺洒水车。 2、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主要仪器 为保证二灰土底基层的施工质量,在二灰土施工过程中,必须配备以下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仪器设备。所有仪器设备均需通过计量检定。 ⑴土壤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⑵石灰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测定设备; ⑶重型击实仪; ⑷石灰剂量测定设备; ⑸二灰土试件制备与抗压强度测定设备; ⑹标准养护室; ⑺底基层密度检测设备。 3、对路基顶面作全面检查 ⑴路基外形检查 路基外形检查内容主要有路基的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度和平整度。 ⑵路基强度检查 ①碾压检查:用12~15吨三轮压路机以低档速度(1.5~1.7km/h)沿路基表面作全面检查(碾压3~4遍),不得有松散和弹簧现象。发现表土过干、表面松散应予以铲除,防止形成薄层,待底基层施工时以二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 .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 (1)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层位及结构层厚度等方面要求,按照上述方 法,选择适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并按照表8-22和表8-23 (现行规范)或8 -24和表8-25 (新规范稿)的内容确定相应矿料级配范围,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2)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1)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 按照规定方法对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的密度,并进行筛分试验,测定各种规格集料的粒径组成。 2)确定各档集料的用量比例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确定各规格集料的用量比例,求得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必须符合设计级配范围的要求,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当经过反复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出设计级配范围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mm 2.36mm 4.75mm等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的中限。对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合成级配可以考虑偏向级配范围的下限,而对于中小交通量或人 行道路等,合成级配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限。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OAC表示)。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公式计算得到,但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计算得到

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进行修正,所以采用马歇尔试验是沥青混合料配 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制备试样 1)马歇尔试件制备过程是针对选定混合料类型,根据经验确定沥青大致用量或依据表4-10 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在该用量范围内制备一批沥青用量不同、且沥青用量等差变化的若干组(通常为五组)马歇尔试件,并要求每组试件 数量不少于 4 个。 2)按已确定的矿质混合料级配类型,计算某个沥青用量条件下一个马歇尔试件或一组试件中各种规格集料的用量(实践中大多是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矿料 总量1200g 左右)。 3)确定一个或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按要求将沥青和矿料拌制成沥青混合料,并按上节表8-7(现行规范要求)或表8-9(新规范要求)规定的击实次数和操作方法成型马歇尔试件。 (2)测定试件的物理力学指标 首先,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并计算试件的理论最大密度、空隙率、 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等参数。在测试沥青混合料密度时,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密实程度选择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吸水率小于0.5%的密实型沥青混合 料试件应采用水中重法测定;较密实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表干法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等不能用表干法测定的试件应采用蜡 封法测定;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可采用体积法 测定。 随后,在马歇尔试验仪上,按照标准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 度和流值。 3.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水稳设计配合比

5%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2、JTG E51-2009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3、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二、设计要求 1、等外公路路面基层; 2、水泥剂量5%; 3、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3.0MPa,压实度≥98%。 三、原材料说明 1、水泥: 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碎石: 经筛分确定按:碎石∶石屑=65%∶35%;掺配后级配满足设计要求,压碎值指标为13.7%; 3、水:日常生活用水。 四、配合比设计步骤 1、确定水泥剂量的掺配范围 依据设计要求,水泥剂量为5%。 2、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将5%水泥剂量的混合料,按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

(T0804-1994)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其结果如下表(详细见后附表) 5%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击实试验结果 3、测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1)计算各材料的用量 按规定制做150mm×150mm试件9个,预定压实度K为98%,计算制备单个试件的标准质量m0: m0=ρd V(1+ωopt)K=2.31×2650.7×(1+5.4%)×98%=6324.7 g 考虑到试件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损耗,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试件质量增加1%,即 m0'=m0×(1+1%)=6324.7×(1+1%)=6387.9g 每个试件的干料总质量:m1=m0'/(1+ωopt)= 6387.9/(1+5.4%)=6060.7 g 每个试件中水泥质量:m2=m1×α/(1+α)=6069.7×5%/(1+5%)=288.6 g 每个试件中干土质量:m3=m1-m2=6060.7-288.6=5772.1 g 每个试件中的加水量:mw=(m2+m3)×ωopt=(288.6+5772.1)×5.4%=327.3 g 故配制单个5%水泥剂量的试件各材料的用量为: 水泥:m2= 288.6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