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 金属薄板的咬缝和卷边

No.12 金属薄板的咬缝和卷边
No.12 金属薄板的咬缝和卷边

No.12 第三章金属材料与加工课型:新授

执笔人:杨艳芳审核人:王晶验收负责人:赵翠英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薄板的咬缝的种类,了解金属薄板咬缝工具和制作过程。

2.使学生掌握金属薄板的卷边的定义,了解金属薄板卷边的种类及制作过程。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金属薄板的咬缝和卷边的定义,咬缝制作和夹丝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介绍金属薄板的咬缝和卷边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

(一)咬缝

1.咬缝的种类和应用

(1)把两块板料的边缘或一块板料的两边、的连接方式,叫咬缝。

(2)咬缝时可根据需要咬成各种结构形式。按其结构分,有;

按形式分有;按位置分有。

(3)咬缝一般是指。这种咬缝既有一定的强度,有平滑,利用

的最多。如:常见的都是采用这种咬缝。

(4)和一般在建造房屋时采用。

2.咬缝工具和制作过程

(1)咬缝工具有。方杠和角钢固定在上。

(2)咬缝的制作过程:、、、。(3)无论哪种形式的咬缝,都应根据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弯折。不能,。

(二)卷边

1.为了增加工件边缘的 和 ,将工件的 ,称为 。

2. 卷边分 和 两种。

3.夹丝卷边制作的过程:

① ; ② ; ③ ; ④ ;⑤ ; ⑥ 。

4.空心卷边的制作过程与 基本一样。

5.观察各种卷边图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咬缝的种类、应用;咬缝工具和制作过程及卷边的有关知识。

四、作业

咬缝工具和制作过程有哪些?

五、学(教)后反思:

GB232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88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lSO 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规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 2975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弯曲试验中使用的符号和名称如下表和图1、图2所示。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外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6.6弯曲试样长度根据试样厚度和弯曲试验装置而定,通常按下式确定试样长度: L≈5a+150mm 6.7凡经加工的试样,其宽度、厚度或直径的尺寸偏差均为±1mm。 6.8试样的端部应打印或用其他方法标记试样的代号。 6.9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如有关标准有特殊规定,则按规定执行。 7 试验程序 7.1半导向弯曲

实验三 实木弯曲实验

实验三实木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人们对木制品的要求,无论是功能需求方面,还是美学欣赏方面,在很多场合下,都需要将木材加工成各种弯曲结构,如曲木家具,运动器材等,工艺制品和拱形门窗等。但是木材是一种难以弯曲的材料,自足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将木材软化,然后弯曲成形的技术,木材成功弯曲的关键是要使木材充分地软化。而本次实验的目的则是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木材软化与弯曲成形的机理,了解和掌握木材软化和弯曲成形的工艺技术。 二、实验原理 木材弯曲时,以中性层为分界形成凹凸两面,在凸面产生拉伸应力,使凸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伸长;凹面产生压缩应力,使凹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压缩,其应力分布是由表面向中间逐渐减少,中间一层纤维(中性层)既不受拉伸,也不受压缩。当所受的拉伸和压缩应力超过该种材料的拉伸强度极限或压缩强度极限时,木材就遭到破坏。 三、实验步骤 实木弯曲成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塑化(软化)、弯曲和定型(在模型框架中干燥冷却)。 (1)塑化(软化)——将准备好的木材放在一定条件(压力、温度、湿度)的蒸汽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软化,时间的长短与木材的初始含水率,树种和木材的厚度有关。木材弯曲最合适的含水率,是木材纤维饱和点的含水率,妈20%-30%,此时木材强度最小,可产生的变形最大。使用实木软化专用设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将木材转变为可以弯曲的状态。 (2)弯曲——在弯曲时,将工件自由地放在金属薄板中,以扼制弯曲过程中工件外表的拉伸,进而被弯曲成一定的形状。在弯曲过程中,弯曲构件内部将形成张力,这种张力在以后的定型阶段将完全消除。此外,还要对工件进行降温处理,并消除弯曲工艺流程中必须的水分,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放在低温干燥室中进行干燥,为了使工件保持需要的形状,应将工件夹在一个干燥架上。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88 代替GB232-8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0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2975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 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 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 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 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 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

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 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金属性能试验方法及标准

金属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GB/T351//1995金属材料电阻系数测量方法 GB/T1479//1984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漏斗法 GB/T1480//1995金属粉末粒度组成的测定干筛分法 GB/T1481//1998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粉末)在单轴压制中压缩性的测定GB/T1482//1984金属粉末流动性的测定标准漏斗法(霍尔流速计) GB/T2105//1991金属材料杨氏模量、切变模量及泊松比测量方法(动力学法)GB/T2522//1988电工钢片(带)层间电阻、涂层附着性、叠装系数测试方法GB/T2523//1990冷轧薄钢板(带)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GB/T3651//1983金属高温导热系数测量方法 GB/T3655//2000用爱泼斯坦方圈测量电工钢片(带)磁性能的方法 GB/T3656//1983电工用纯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3657//1983软磁合金直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3658//1990软磁合金交流磁性能测量方法 GB/T4067//1999金属材料电阻温度特征参数的测定 GB/T4339//1999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 GB/T5026//1985软磁合金振幅磁导率测量方法 GB/T5158.4//2001金属粉末总氧含量的测定还原-提取法 GB/T5225//1985金属材料定量相分析X射线衍射K值法 GB/T5778//1986膨胀合金气密性试验方法 GB/T5985//1986热双金属弯曲常数测量方法 GB/T5986//2000热双金属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GB/T5987//1986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 GB/T6524//1986金属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光透法 …… 第二篇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29//1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GB/T230//1991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231//19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1818//1994金属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 GB/T2039//1997金属拉伸蠕变及持久试验方法 GB/T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GB/T3075//1982金属轴向疲劳试验方法 GB/T3808//2002摆锤式冲击试验方法 GB/T4157//1984金属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恒负荷拉伸试验方法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 程序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2016-10-8

受控标识处: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6年9月30日实施日期:2016年10月8日 制/修订记录

目的和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测定圆形横截面的金属管弯曲塑性变形能力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外径≤65mm的钢管。 外径≤60mm的直缝电焊钢管,可用弯曲试验代替压扁试验。 金属管横向条状试样的弯曲试样方法应根据GB/T 232来进行,以增加试样的原始弯曲率。 符号,名称和单位 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名称和单位在表1和图1中规定。 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和试样制备 GB/T 244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 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 原理 将一根全截面的金属直管绕着一个规定半径和带槽的弯心弯曲,直至弯曲角度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值。 试验设备

弯曲试样设备应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时试验机应能防止管的横截面产生椭圆变形。弯管试验机的弯心应具有与管外轮廓相适应的沟槽。弯心半径由相关产品标准规定。 注:弯心半径的偏差,沟槽的深度和椭圆度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直缝电焊钢管 弯曲半径为钢管外径的6倍,弯曲角度为90o,试验后焊缝处不得出现裂纹和裂口。 试样 试样应是金属直管的一部分,并能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 试验程序 试验一般应在10℃∽35℃的室温范围内进行。对要求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5℃。 通过弯管试验机将不带填充物的管试样弯曲,试验时应确保试样弯曲变形段与金属管弯心紧密接触,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 在进行焊接管的弯曲试验时,焊缝位于弯曲方向的外侧,与弯曲平面呈90o||(|即弯曲中性线)的位置。 对弯曲试样结果的说明应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当产品标准中未做规定时,在不使用放大镜的情况下,试样后焊缝处如果无可见裂纹和裂口,应评定为合格。

金属材料(非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文件

金属材料(非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2016-10-8 受控标识处: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6年9月30日实施日期:2016年10月8日 制/修订记录

1.0 目的和围 1.1本文件规定了测定金属材料弯曲塑性变形能力的试验方法。 1.2本文件适用于金属材料相关产品标准规定试样的弯曲试样。 1.3本文件不适用于金属管材和金属焊接接头的弯曲试样。

2.0 规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1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和试样制备 2.2 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3.0 符号和说明 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说明见表1,图1,图2,图3和图A.1。 4.0 原理 弯曲试样是以圆形,方形,矩形或多边形横截面试样在弯曲装置上经受弯曲塑性变形,不改变加力方向,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 弯曲试验时,试样两臂的轴线保持在垂直于弯曲轴的平面,如为弯曲180o角的弯曲试验,按照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可以将试样弯曲至两臂直接接触或两臂相互平行且相距固定距离,可使用垫块控制固定距离。 5.0 试验设备 5.1一般要求 弯曲试验应百配备下列弯曲装置之一的试验机或压力机上完成: a)配有两个支辊和一个弯曲压头的支辊式弯曲装置,见图1; b)配有一个V型模具和一个弯曲压头的V型模具式弯曲装置,见图2; c)虎钳式弯曲装置,见图3。 5.2支辊式弯曲装置 5.2.1支辊长度和弯曲压头的宽度应大于试样宽度减去直径(见图1)。弯曲压头的直径由产品标准规定。支辊和弯曲压头应具有足够的硬度。 5.2.2除非另有规定,支辊间距离l应按如下计算确定:

薄板弯曲实验报告-2

金属薄板的弯曲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薄板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2)熟悉衡量金属薄板弯曲性能的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主要影响因素。 (3)掌握测定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实验方法。 2.实验内容 (1)认识弯曲过程,分析板料轧制纤维方向和板料成形性能对相对弯曲半径(R/t)的影响。 (2)了解如何通过调整行程完成指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如何进行定位完成指定边高的弯曲, 分析板厚和弯曲角度对相对弯曲半径的影响。 (3)观察弯曲过程和弯曲回弹现象。 (4)掌握万能角度尺、半径规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模具尺寸参数和板料基本尺寸。 (5)熟悉板料折弯机的操作使用。 3.实验原理 弯曲是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在弯矩作用下弯成一定曲率和角度的制件的成形方法。在生产中由于所用的工具及设备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弯曲方法,但各种方法的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 弯曲开始时,如图1(a)所示,凸、凹模与金属板料在A、B处相接触,凸模在A点处所施的外力为2F,凹模在B点处产生的反力与此外力构成弯曲力矩M=2Fl0。随着凸模逐渐进入凹模,支承点B将逐渐向模中心移动,即力臂逐渐变小,由l0变为l1,…,l k,同时弯曲件的弯曲圆角半径逐渐减小,由r0变为r1,…,r k。当板料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如图1(c)所示,板料与凸模有三点相互接触,这之后凸模便将板料的直边朝与以前相反的方向压向凹模,形成五点甚至更多点接触。最后,当凸模在最低位置是,如图1(d)所示,板料的角部和直边均受到凸模的压力,弯曲件的圆角半径和夹角完全与凸模吻合,弯曲过程结束。 (a)(b)(c)(d) 图1 弯曲过程示意图 和所有的塑性加工一样,弯曲时,在毛坯的变形区里,除产生塑性变形外,也一定存在有弹性变形。当弯曲工作完成并从模具中取出弯曲件时,外加的载荷消失,原有的弹性变形也随着完全或部分地消失掉,其结果表现为在卸载过程中弯曲毛坯形状与尺寸的变化。这个现象为弹复,也叫回弹。回弹可以通过补偿法(图2(a),(b))、校正法(图2(c))、三点式折弯(图2(d))等方法进行抑制。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弯曲试验方法的原理、符号、试验设备、试样、试验程序、试验结果评定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相关产品标准规定试样的弯曲试验,测定其弯曲塑性变形能力。但小适用金属管材和金属焊接接头的弯曲试验。 2 试验设备 应在配备下列弯曲装置之一的试验机或压力机上完成试验。 a)支辊式弯曲装置; b)V 形模具式弯曲装置; c)虎钳式弯曲装置; 支辊式弯曲装置 支辊长度应大于试样宽度或直径。支辊半径应为1-10倍试样厚度支辊应具有足够的硬度。 除非另有规定,支辊间距离应按照式(1)确定: l= (d + 3a ) ±2 a ( 1 ) 此距离在试验期间应保持不变。 弯曲压头直径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弯曲压头宽度应大于试样宽度或直径弯曲压头应具有足够的硬度 V 形模具式弯曲装置 模具的V 形槽其角度应为1800-α。弯曲角度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弯曲压头的圆角半径为d/2。 模具的支承棱边应倒圆,其倒圆半径应为1~10倍试样厚度。模具和弯曲压头宽度应大于试样宽度或直径。弯曲压头应具有足够的硬度。 虎钳式弯曲装置 装置由虎钳配备足够硬度的弯心组成。可以配置加力杠杆。弯心直径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要求,弯心宽度应人于试样宽度或直径。 弯曲压头直径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弯曲压头宽度应大于试样宽度或直径。弯曲压头的压杆其厚度应略小于弯曲压头直径。弯曲压头应具有足够的硬度。 3 试样 试验使用圆形、方形、矩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样坯的切取位置和方向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如未具体规定,对于钢产品,应按照GB/T 2975的要求试样应通过机加工去除由于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影响了材料性能的部分。 试样表面不得有划痕和损伤。方形、矩形和多边形横截面试样的棱边应倒圆,倒圆半径不超过以下数值: ----1mm ,当试件厚度小于10mm 当试件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 且小于50mm -----3mm 当试件厚度不小于50mm 棱边倒圆时不应形成影响试验结果的横向毛刺、伤痕或刻痕。 试样宽度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如未具体规定,试样宽度应按照如下要求: a) 当产品宽度不大于20mm 时,试样宽度为原产品宽度; b )当产品宽度大于20mm,厚度小于3mm 时,试样宽度为20mm ±5mm ;厚度不小于3mm

材料机械性能检测(弯曲试验)

材料机械性能检测(弯曲试验) 测定材料承受弯曲载荷时的力学特性的试验,是材料机械性能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弯曲试验主要用于测定脆性和低塑性材料(如铸铁、高碳钢、工具钢等)的抗弯强度并能反映塑性指标的挠度。弯曲试验还可用来检查材料的表面质量。弯曲试验在万能材料机上进行,有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两种加载荷方式。试样的截面有圆形和矩形,试验时的跨距一般为直径的10倍。对于脆性材料弯曲试验一般只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即可破坏,而对于塑性材料则不能测出弯曲断裂强度,但可检验其延展性和均匀性展性和均匀性。塑性材料的弯曲试验称为冷弯试验。试验时将试样加载,使其弯曲到一定程度,观察试样表面有无裂缝。 试验特点 与拉伸试验相比,弯曲试验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弯曲试验试样样式简单(圆形、方形、矩形三种),适用于测定加工不方便的脆性材料。 2:对脆性材料做拉伸试验,其变形量很小。而弯曲试验可以用挠度来表示脆性材料的塑性。 3:弯曲试验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是表面上的应力最大,因此其对材料表面缺陷反应灵敏。 4:对于高塑性材料,弯曲试验通常达不到其破坏程度,故一般不做弯曲强度试验。 5:弯曲试验操作比拉伸试验要简单方便。 试验应用 1:可以测定灰铸铁的抗弯强度。灰铸铁的抗弯性能优于抗拉性能,其抗弯强度是灰铸铁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 2:可以测定硬质合金的抗弯强度。这些材料加工困难,难易制成拉伸试样。而弯曲试

样形状简单,故利用弯曲试验评价其性能和质量。 3:可以测量陶瓷材料、工具钢的抗弯强度。这些脆性材料测定抗拉强度很困难,且试样加工也比较困难,因而采用弯曲试验。 4:可以用来检测和比较表面热处理层的质量和性能。因弯曲试验对材料表面缺陷敏感。 5.可以用来检测材料在受弯曲载荷下作用下的性能,因为许多机械零件(如脆性材料制作的刀具等)是在弯曲状态下工作的,需要对这些零件进行弯曲试验. 国家标准: GB/T232-2010《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以上由青岛东标检测提供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T.金属材料的常用试验标准: GB2280—87(金属拉伸-旧) GB228-2000(金属拉伸-新) GB7314-87(金属压缩) GB/T14452-93(金属弯曲) GB/T232-1999(金属弯曲) GB10120-1996(金属松弛)) GB/T4338-1995(金属高温拉伸) GB5027-85(金属薄板r值) GB5028-85(金属薄板n值) GB3355-82(纵横剪切) GB8653-1988(金属杨氏模量的测定方法) GB3851-83(硬质合金横向断裂强度的测定) HB5143-96(金属拉伸) HB5195-96(金属高温拉伸) HB5280-96(金属箔材拉伸) HB5177-96(金属丝材拉伸) HB5145-96(金属管材拉伸) ASTM E8-99(美标金属拉伸) ASTM E290-97a(美标金属弯曲) JIS Z2241-1998(日标金属拉伸) JIS Z2248-1998(日标金属弯曲) BS 4483-1985(英标金属拉伸) BS 1639:1964(英标金属弯曲) DIN 50125-1991(德标金属拉伸) DIN 50111-1987(德标金属弯曲) ISO 6892-1998 (E)(国际标准金属拉伸) ISO 7348-1985 (E)(国际标准金属弯曲) 橡胶材料常用试验标准: GB/T528-92(橡胶拉伸试验) GB/T529-1999(硫化橡胶或热塑橡胶撕裂强度测定) GB530-81(硫化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方法) GB1684-85(硫化橡胶短时间静压缩试验方法) GB9871-88(硫化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GB/T15254-94(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180度剥离试验)GB/T1701-2001(硬质橡胶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GB/T2438-2002(硬质橡胶压碎强度的测定) GB/T1696-2001(硬质橡胶弯曲强度的测定) GB11211-89(硫化橡胶与金属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 HG4-852-81(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扯离强度的测定方法)HG4-853-81(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剪切强度的测定方法)HG/T2580-94橡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GB/T13936-92(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拉剪强度的测定方法)GB/T1700-2001(硬质橡胶抗剪强度的测定)

金属弯曲试验

金属弯曲实验 计划学时:2学时 本实验按照国标《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52--93),用INSTRON5582万能试验机测矩形试样三点弯曲的弹性模量和最大弯曲应力。 【实验目的】 (1)采用三点弯曲对矩形横截面试件施加弯曲力,测定其弯曲力学性能; (2)学习、掌握INSTRON5582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3)掌握弯曲弹性模量E b和最大弯曲应力σbb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 当一个矩形截面的金属承受弯曲载荷,其截面就出现应力。该应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截面的正应力和平行于截面的切应力。如果梁上的载荷都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垂直于梁的中轴,则截面各个点的正应力合成为一个力偶,其力矩即所谓的弯矩M,已知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该点至中截面的垂距以及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与截面的惯矩成反比。若截面上的弯矩为正,则中截面以上各点受压应力,中截面以下各点受张应力;若截面上的弯矩为负,情况正好相反。 1. 三点弯曲试验装置 图1所示为三点弯曲试验的示意图。其中,F为所施加的弯曲力,Ls为跨距,f为挠度。 图1 三点弯曲试验示意图 2.弯曲弹性模量E b的测定(图解法):

通过配套软件自动记录弯曲力-挠度曲线(见图2)。在曲线上读取弹性直线段的弯曲力增量和相应的挠度增量,按式(1)计算弯曲弹性模量。 ??? ? ????= f F I E L s b 483 (1) 其中,I 为试件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123 bh I = 。 图2 图解法测定弯曲弹性模量 3.最大弯曲应力σbb 的测定: W L F s bb bb 4= σ (2) 其中,bb σ为最大弯曲应力,bb F 为最大弯曲力,W 为试件的抗弯截面系数, 62 bh W =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INSTRON5582万能材料实验机、游标卡尺,矩形金属片(宽×厚=5mm×5mm )。 试样表面要经过磨平,棱角应作倒角,长度应保证试样伸出两个支座之外均不少于3mm 。 【实验步骤及方法】 1. 试样的制备:按照国标《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52--93),制备试样。 2. 试样尺寸测量 矩形横截面试样应在跨距的两端和中间处分别测量其宽度和厚度。计算弯曲弹性模量时,取用三处高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弯曲应力时,取用中间处测量的厚度和宽度。

冷轧薄钢板通用标准

冷轧薄钢板通用标准 LP—QB—00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薄钢材的尺寸、外形、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范等。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不大于4mm的冷轧薄钢板。 2、引用标准 GB222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取样法及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228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232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708 冷轧钢板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2975 钢材力学等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GB3076 金属薄板标准试验方法 GB700 碳素结构钢 GB1591 低压合金结构钢 3、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3.1.分类及代号 3.1.1. Q:切边 BQ:不切边 3.1.2: A:较高精度 B:普通精度 3.2.尺寸:所有钢板尺寸均为: a:1000*1500 b:1250*2500 c:1400*2500

3.3.尺寸允许偏差: 3.3.1.厚度允许偏差:见表1 表1 3.3.2.宽度偏差:见表2 表2 3.4.外形: 3.4.1.钢板的每米的不平度按表3 表3 mm

3.4.2.钢板相应切成直角,切斜不得使钢板长度和宽度小于公称尺寸,并须保证订货公称尺 寸的最小矩形。 3.4.3.钢板的同板差,不得大于厚度公差之半。 3.5.尺寸测量 3.5.1.钢板厚度:在距离边部不小于40mm处测量。 3.5.2.钢板的不平度:将钢板自由地放在平台上,除钢板本身重量外,不施加任何压力,用卡尺进行测量,测量钢板与平台之间的最大距离。 3.6.重量: 钢板按实际重量式理论重量交货,理论重量计算钢的密度,碳素钢为7.85g/cm3。 4、技术要求: 4.1.牌号和化学成分 4.1.1.钢的牌号和化学成份应符合GB700或GB1591的规定。 4.1.2.成品钢板的化学成份,允许偏差应符合GB222的规定。 4.2.交货状态 4.2.1钢板以退火状态交货 4.2.2.供应状态钢板的表面应为光亮的或粗糙的。 4.3.工艺性能 4.3.1.钢板均应作180度弯曲试验,弯芯直径符合GB700或GB1591的规定,试样弯曲处的外面和侧面不得有裂纹、断裂和起层。 4.3.2.根据需要,冷冲压用碳素结构钢Q235和低合金结构钢的钢板右进行弯芯直径d等于试样厚度a的弯曲试验。 4.3.3.碳素结构钢可进行宽试样(试样宽度b=25mm)的弯曲试验。 4.4.力学性能 4.4.1.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板的抗检强度和伸长率,应符合GB700和GB1591的规定, 但伸长率允许与GB700和GB1591的规定有表4的降低值(绝对值)。 表4

GB 232-88-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669.2/.4:620.174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GB232-88 代替GB232-8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0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2975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 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 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 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 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 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2010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lSO 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规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 2975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弯曲试验中使用的符号和名称如下表和图1、图2所示。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外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6.6弯曲试样长度根据试样厚度和弯曲试验装置而定,通常按下式确定试样长度: L≈5a+150mm 6.7凡经加工的试样,其宽度、厚度或直径的尺寸偏差均为±1mm。 6.8试样的端部应打印或用其他方法标记试样的代号。 6.9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如有关标准有特殊规定,则按规定执行。 7 试验程序 7.1半导向弯曲

ASTM E290-14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

ASTM E290-2014 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Bend Testing of Material for Ductility

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① 本标准是以固定代号E290发布的。其后的数字表示原文本正式通过的年号;在有修订的情况下,为最后一次的修订年号;圆括号中数字为最后一次重新确认的年号。上标符号(ε)表示与上次修改或重新确定的版本有编辑上的变化。 本标准已经美国国防部认可采用。 1.范围 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金属材料延性弯曲试验方法。本方法包括4种试样在约束情况下的弯曲试验;采用规定尺寸的芯轴或芯棒,在试样中点部位施力将试样两臂弯曲至规定距离的导向弯曲试验;试样与芯轴接触,弯曲到规定的角度或弯曲到规定内半径曲线,并在保持弯曲力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的半导向弯曲试验;将试样的两端弯曲到一起,但不施加横向的力,试样的内弯曲表面不与任何材料接触的自由弯曲试验;弯曲和压平试验,试验中向试样施加横向力,将试样的两臂弯曲至接触到一起。 1.2弯曲后,应对试样的凸表面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有明显的裂纹或表面缺陷。如果试样断裂,则该材料未能通过试验。当试样没有彻底断裂时,用裸眼在试样的凸表面上观察到的裂纹的数量和尺寸或者其他表面缺陷就成为评判是否合格的标准,参照具体的产品标准。试样边部出现的缺陷不视为弯曲试验不合格。弯曲部位角部出现的裂纹不过多的给与考虑,除非裂纹的尺寸超过产品标准规定的数值。 1.3以国际单位为单位的数值视为标准值。英寸-磅单位仅作为参考。 1.4本标准无意提及所有的有关安全的事宜,如果需要的话,与其使用者有关。在使用本标准之前,使用者应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2.引用文件 2.1ASTM标准② E6力学试验方法相关术语 E8/E8M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 E18金属材料洛氏硬度和洛氏表面硬度试验方法 ①本试验方法属ASTM E28力学试验委员会管辖,并且直接由“延伸和弯曲”E28.02分委员会负责。 现版本于2014年5月1日批准,2014年9月发布。原版为1966年发布。前一版为2013年批准为E290-13。DOI: 10.1520/E0290-14。 ②如需参照ASTM标准,访问ASTM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311746169.html,,或联系ASTM客户服务Service@https://www.360docs.net/doc/e311746169.html,。如需要《ASTM 标准年鉴》的内容信息,浏览ASTM网站的标准索引页。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金属薄板成形性能试验 1. 简介 成形性能是指薄板对各种冲压成形的适应能力,即薄板在指定加工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而不失效的能力。成形性能研究的重点是成形极限的大小,也就是薄板发生破裂前能够获得的最大变形程度。 1.1 模拟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时,可对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提出要求。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以及设计冲压成形模具时,经常需要参考模拟成形性能指标的数据。薄板常用模拟成形性能指标有: 1、胀形性能指标:杯突值IE; 2、拉深性能指标:极限拉深比LDR或载荷极限拉深比LDR(T); 3、扩孔(内孔外翻)性能指标:极限扩孔率(平均极限扩孔率)λ(λ); 4、弯曲性能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 min/t; 5、“拉深+胀形”复合成形性能指标:锥杯值CCV; 6、面内变形均匀性指标:凸耳率Z e; 7、贴模(抗皱)性指标:方板对角拉伸试验皱高; 8、定形性指标:张拉弯曲回弹值。 1.2 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选择或评定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品级、协议金属薄板的订货供货、设计或分析冲压成形工艺过程时,可对金属薄板的材料特性指标或工艺性能指标提出要求,或参考它们的数据,它们统称为特定成形性能指标: 1、塑性应变比(r值)或平均塑性应变比(r); 2、应变硬化指数(n值); 3、塑性应变比平面各向异性度(r?)。 1.3 局部成形极限 评定、估测金属薄板的局部成形性能,或分析解决冲压成形破裂问题时,可使用金属薄板的成形极限图或成形极限曲线。 1.4 其他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成型性能试验方法均为我国冲压生产和冶金制造行业已经使用或比较熟悉的模拟成型性能试验方法,而且也属于国际上的主流成形性能

弯曲试验作业指导书

弯曲试验作业指导书 1. 前言 1.1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操作规程及试验结果评定. 1.2 本作业指导书是根据GB/T232-1999《金属弯曲试验方法》并结合实际操作而制定的. 1.3 本岗位任务是正确检测金属材料弯曲试验,自接收样品后,2天内完成检验并报告结果.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属材料,焊接接头,镍及镍合金焊条,压力容器用钢焊条的弯曲试验. 3. 引用标准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13814-92《镍及镍合金焊条》 GB/T2653-2008《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 GB/T4747-2002《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4. 符号 本作业指导书符号及说明见表1 5. 检验方法 5.1 试验前准备工作 a 首先检查仪器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b 检查试样外观、数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2 支辊间距离 除非另有规定,支辊间距离应照式(2)定: L=(d+3a)±0.5a (2) 此距离在试验期间应保持不变. 注:熔敷金属纵向弯曲试验支辊间距离为63mm. 5.3 根据试样品种,规格选取不同的弯心直径和弯心角度. 5.4 启动仪器把试台升起所要求的位置,按规定调整支辊间距离,根据弯心直径(d)调换压

头. 5.5 把试件放在支辊上开动仪器,打开送油阀缓慢施加弯曲力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打开回 油阀,卸荷取下试件. 5.6 试验结果 a 弯曲结束后,试样的外表面和侧面都应进行检验. b 依据相关标准对弯曲试样进行评定并记录. c 除非另有规定,在试样表面上小于3mm长的缺欠应判为合格. 5.7 实验报告 a 依据的国家标准,例如:GB/T232-1999 b 试样说明. c 试样的尺寸. d 弯曲试验的类型和代号(正弯和背弯、横行弯曲或纵向弯曲、侧弯等). e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压头直径; ———辊筒间或支座间距离. f 试验温度. g 观察到的缺欠的类型和尺寸. h 弯曲角度. 批准:审核:起草:

金属管 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6-10-8

受控标识处: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6年9月30日实施日期:2016年10月8日 制/修订记录

1.0 目的和范围 1.1本文件规定了测定圆形横截面的金属管弯曲塑性变形能力的试验方法。 1.2本文件适用于外径≤65mm的钢管。 1.3外径≤60mm的直缝电焊钢管,可用弯曲试验代替压扁试验。 1.4金属管横向条状试样的弯曲试样方法应根据GB/T 232来进行,以增加试样的原始弯曲率。 2.0 符号,名称和单位 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名称和单位在表1和图1中规定。 3.0 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1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和试样制备 3.2 GB/T 244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 3.3 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3.4 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 4.0 原理 将一根全截面的金属直管绕着一个规定半径和带槽的弯心弯曲,直至弯曲角度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值。 5.0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样设备应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时试验机应能防止管的横截面产生椭圆变形。 5.2弯管试验机的弯心应具有与管外轮廓相适应的沟槽。弯心半径由相关产品标准规定。 注:弯心半径的偏差,沟槽的深度和椭圆度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5.3 直缝电焊钢管 弯曲半径为钢管外径的6倍,弯曲角度为90o,试验后焊缝处不得出现裂纹和裂口。 6.0 试样 试样应是金属直管的一部分,并能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 7.0试验程序 7.1试验一般应在10℃∽35℃的室温范围内进行。对要求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5℃。 7.2通过弯管试验机将不带填充物的管试样弯曲,试验时应确保试样弯曲变形段与金属管弯心紧密接触,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 7.3在进行焊接管的弯曲试验时,焊缝位于弯曲方向的外侧,与弯曲平面呈90o||(|即弯曲中性线)的位置。 7.4对弯曲试样结果的说明应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当产品标准中未做规定时,在不使用放大镜的情况下,试样后焊缝处如果无可见裂纹和裂口,应评定为合格。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YB/T ×××××-200×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 系数试验方法 Metallic Materials Sheet and Strip Method fo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编 制 说 明 行业标准起草小组 2011年4月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编 制 说 明 一、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修订项目计划,《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摩擦系数试验方法》行业标准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冶金工业标准研究院共同起草。 二、 起草过程和征求意见情况 摩擦广泛存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是固体力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当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会在接触表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机械作用力,即为摩擦力,而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称为摩擦副。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摩擦可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前者是指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并处于静止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后者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越过静止临界状态而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摩擦系数则是指两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比值,摩擦系数通常和接触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而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依据运动的性质,可分为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两接触表面在相对移动开始时的最大阻力为静摩擦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为静摩擦系数。两接触表面以一定速度相对移动时的阻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为动摩擦系数。需要强调的是,摩擦系数是与一组摩擦副相对应的,与组成摩擦副的两接触物体的材质和粗糙度相关,单纯讲某种材料的摩擦系数是没有意义的。 多数学者认为摩擦力的本质是由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间内聚力引起的。然而事实上,对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来讲,只有在表面间的微观凸起才相互接触,而大多数地方是不接触的,因此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表观接触面积(即我们所测定的试样面积) 。摩擦阻力与实际接触面积成正比( 不是与表观接触面积成正比),一般实际接触面积又与表面上的正压力成正比,因此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不同材料间接触面上分子间的内聚引力不同,这将影响到物体间的摩擦力,因此不同材料间的摩擦系数也就不同。 摩擦在大部分场合都是起到负面作用,会造成产品和零件磨损,进而导致表面损坏、材料损耗和零件失效,不仅会消耗能源和花费材料、降低设备运转效率,而且会加速设备报废、导致部件更换频繁,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金属板料成形领域,摩擦条件也是影响板料成形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成形过程中,金属板料同模具共同组成了摩擦副,两者之间的摩擦状态会直接影响零件的成形极限、回弹和表面质量,过大的摩擦会导致板料在成形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