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研究

目录

摘要............................................................... I 绪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二、学术史回顾 (2)

(一)历史气候、环境史、科技史 (2)

(二)奏折制度 (5)

(三)研究尚需深入的问题 (7)

三、创新之处 (8)

第一章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确立 (11)

一、清代以前的雨泽奏报制度 (11)

(一)明代以前的雨泽奏报制度 (11)

(二)明代雨泽奏报制度概况 (13)

二、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确立 (17)

第二章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具体运作 (23)

一、奏报官员的身份与资格 (23)

二、奏报内容及文本形式 (32)

(一)奏报内容 (32)

(二)文本形式 (40)

三、奏报的基本程序 (42)

(一)常规奏报 (43)

(二)非常规奏报 (49)

第三章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 (53)

一、反映地方农情信息 (53)

二、影响朝廷行政决策 (55)

三、约束官员施政行为 (57)

第四章清代雨泽奏报制度评价 (61)

一、积极意义 (61)

(一)前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继承与超越 (61)

(二)周知民隐的“恤民之政” (64)

(三)提高朝廷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65)

(四)制度史、档案学及气象学上的重要意义 (65)

二、存在问题 (66)

(一)制度设定上的缺陷 (67)

(二)制度运行中的嬗变 (68)

(三)奏报处理中的割裂 (70)

参考文献 (75)

绪论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在“农为邦本”的古代社会,气候的变化,尤其是降雨的多寡可以说是社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雨多则灌,雨少则旱”,一旦雨泽愆期或雨水过多,轻者影响田亩收成,造成粮价波动,重者引发水旱灾害,影响国家财政、漕运、河务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影响着封建国家的正常秩序。可以说在传统社会,降雨不单单只是一个自然现象,它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而对于降雨信息的寻求与控制,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也直接促成了雨泽奏报制度的形成。

根据现有资料,至少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了定期奏报雨泽的惯例,虽然王朝更迭,制度多有兴废,但雨泽奏报制度却因其重要性及可操作性,得到了长期的保存与执行。降及清代,雨泽奏报制度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运行程序上都臻于完备,与清代的粮价奏报和收成奏报一道,形成了古代社会最为完备的农政信息收集体系。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虽因袭于前代,却也多有“独创”,既保留着历史特质,又在承袭中有所发展。且这一制度自形成起,直至清朝灭亡,少有更张,得到了相当深入的贯彻,一种制度能有如此生命力,在历代制度中亦鲜有出其右者。

清代雨泽奏报制度在官书、政书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难以窥其全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代雨泽奏报制度还不能称之为纳入政书的比较完整的成型制度。本文之所以称之为“制度”,是从文书奏报的角度加以考察的。换言之,主要根据雨泽奏报的程序,通过对相关档案文书的研究,并参酌其他文献的记载,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出这一制度,同时对于该制度的运作实态做出分析与阐释。所以,深入研究此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同时,清代雨泽奏报制度作为清代官文书制度的一种,亦承担着下情上达的信息属性。如何及时、充分地掌握准确可靠的雨泽信息,把握地方农情实态,是清代朝廷无法须臾释怀的问题,而“信息的存在及其传递方式所反映出的,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