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高、青藏高原的寒~~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青藏高原对中国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张航

【文献号】1-171

【原文出处】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西安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100~102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复印期号】200003

【标题】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作者】张航

【作者简介】张航,陕西咸阳教育学院讲师咸阳 712000

【内容提要】分析青藏高原在中国气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国气候/动力作用/热力作用

【正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 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 (3~4公里)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而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背,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

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形成低温高压中心。夏季高原热低压的形成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辐合,而冬季又有利于高原面上气流的发散。气压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了局部环流的季节性变换,夏季高原周围气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气流又流向高源四周,从而形成高原季风。

冬季冷高压加强邻近地区气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压与蒙古高原的迭加使高原北侧的蒙古高压得以加强,势力尤为强盛,冬季风影响大半个中国。夏季高源热低压吸引大气向高原辐合,使高原南侧的印度低压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产生了更加强大的气压梯度,加强、加速西南和东南季风。冬夏季高原面上气压场的配置所形成的气流场与亚欧大陆冬夏季气压场及其所形成的气流场刚好吻合,从而加强了中国冬夏季风的强度。也改变了我国气压场的形势,增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广泛性和复杂性。

?2006-6-6 00:50

?回复

?

?残剑_天涯

?

2楼

3 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以其高大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

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1)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大部分地区常年无

夏,霜雪不断,年平均气温大都低于5℃。沿35°N线是温度最低的地带,年均温在-4 0℃~-8℃,是我国年均温度最低的地

整个高原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夏季平均气温又不高,气温年较差不大,高原上由于空气稀薄,尤其在冬季,白昼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迅速;夜晚,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加上冷空气下沉,低层空气温度极低,所以日较差很大。(2)空气稀薄、气压低、

少。高原地势高,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含氧量少。年平均气压、含氧量、大气密度分别相当于海平面的5 0%、6 0%和6 6%。水的沸点大部分地区为84~8 7℃。空气密度小,加剧了空气增温和降温的强度,使气温日变化增大。同时空气的浮力和风压也随之降低。(3)日照长、

强。高原地势高耸,日出早,日落

迟,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大。白天晴天多,多雨季节仍以昼晴夜雨居多。阳光透过大气层,能量损失较少,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比我国东部地区要大一倍还多。拉萨还有

城”之称。(4)干湿季分明,干季多大风。高原上由于夏季热低压而出现湿暖降水天气,冬季冷高压则形成干寒大风天气,独特的高原季风产生了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盛行风系随季节的显著变化,冬半年西风带控制高原地区为干季,夏半年受湿润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明

中在夏半年。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现象。另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是有多雷暴、冰雹、夜雨等特点。

4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响,使我国气温分布

大的变化。(1 )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而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又对塔里木

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2)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称,很重要的一点

此。(3 )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4)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全年活动积温<2000℃≥10℃的持续期少于100天,部分地区全年日均温都在0℃以下,活动积

零。可以划分为高原寒

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三个温度带。

5 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夏季环流的西南和东南季风,比较丰实,且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1)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 00 毫米

东部地区20 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 0~800毫米。(2)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

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 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3 )青藏冷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

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冷高压建立早、强盛,冬季风迅速且大面积控制我国。消亡的迟,原面向外发散的气流阻挡夏季风北上直接制约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旱涝灾害。收稿日期:199 9—07

【责任编辑】张淑霞

【参考文献】〔1〕朱炳海.中国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 962. 〔2〕青藏高原气象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 1. 〔3〕孙金铸.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8. 〔4〕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

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 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