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自2007年11月,国家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天数由原来的114天增加到115天,这一新休假制度对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更为有利。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由于每个时段的天数限制,都市及其周边休闲旅游成为首选。因此,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热点,已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意义、功能定位、产品体系、要素体系、运行机制等进行研究论证,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一、城市休闲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王冬萍(2007)在其课题研究中对城市休闲旅游的概念为:指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各种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活动,以满足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形式。王琳、杜小平(2007)认为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要素、休闲城市环境要素、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和城市休闲旅游管理要素,通过理论分析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类型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是城市休闲旅游运行的核心要素,舍此一切无从谈起。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类型各异,因此,反映在旅游地资源类型上,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空间上,旅游地类型种类多、资源丰富各异,具有生物、生态、景观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和不同标准,划分的种类各有不同。

很多学者按照旅游地复合分类法即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9种类型:自然观光旅游地、自然娱乐旅游地、自然运动休闲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文娱乐旅游地、人文休闲旅游地、人造观光旅游地、人造娱乐旅游地、人造运动休闲旅游地(苏平、党宁、吴必虎,2004;刘顺伶,2007)。沈和江、张天平(2009)依据上述划分,并结合北京周边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城乡交错带旅游地资源类型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和运动休闲旅游地。

在对旅游地类型划分基础上,一些学者对旅游地资源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如刘红芳(2008)从郑州市近郊区和远郊区角度将旅游资源进行说明,笔者发现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其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景观。卢冬梅、简王华(2007)将南宁市城郊休闲旅游景区(点)分为观光农业园型旅游、休闲度假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李秋月,由亚男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830012)

文摘编号:1005-913X(2010)06-0118-CA

摘要:笔者对城市休闲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分析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取得的成就。笔者认

为,目前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旅游

地资源类型、旅游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发展模式、空间

结构、旅游产品和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城市休闲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06-0118-05

A Summary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Urban-leisure

Tour in Recent Years

LI Qiu-yue,YOU Ya-na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Urumqi830012)

Abstract:In this paper,urban leisure travel sort out and

summarize relevant literature,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urban leisure tourism hot spot and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my analysis,the domestic urban leisure

tourism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urban

leisure travel,travel to resource type,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development model,spatial

structure,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research

areas,and summary of relevant research.

Keywords:urban-leisure tour;domestic research;

summary

收稿日期:2010-01-04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XJEDU2007I29)

作者简介:李秋月(1984-),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外经贸;由亚男(1962-),女,乌鲁木齐人,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环境经济学。

型旅游、森林生态、公园型旅游、古迹民俗文化型旅游、农家乐型旅游和农园采摘型旅游。

三、城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旅游地按照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笔者认为应划分为城市中心、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休闲旅游功能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休闲旅游不断发展,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区对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度假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地开发与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针对不同休闲旅游功能区和思考角度,不少学者提出了我国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和城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相应对策,如田金霞(2008)认为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点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刘红芳(2008)以郑州市周边地区为对象,城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张力仁(2002)认为城郊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和部门办旅游,它的基本形式是培训中心和疗养院,其实质是会议和度假;第二种是企业办旅游,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办旅游是一支新军;第三种是农民办旅游,农民利用农林水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

第二类则是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的研究,代表的学者和观点主要有沈和江、张天平(2009)对城郊地区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如下划分:风景区名胜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度假区模式、森林公园模式、商业休闲区模式、三农旅游模式。马波(2006)在休闲的大背景下探讨城市旅游的发展,由于城市居民休闲消费越发活跃,故应加快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移的步伐,推动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建设,促进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第三类学者则集中考虑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

发展思路,这些学者认为,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趋势表明,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目的地选择,更多的走向了都是外围具有一定田园风光民俗纯正的郊区乡村和乡村腹地,因此,许多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各自观点,比如曾磊、汪永萍、段艳丽(2009)在休闲视野下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第四类学者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说明各自特点,提出发展对策,如周坤、王进从生态休闲旅游的概念、内涵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于可红、顾兴全(2007)以杭州市为例,对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相关部门访谈和对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第五类学者主要从城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发展对策,如陈雪钧(2007)以我国都市休闲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开发都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都市旅游开发的对策: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兼顾高档市场,突出特色性,兼顾综合性;金丽(2008)认为休闲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新动源,沈阳市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休闲场所和设施、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沈阳市可以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城市,其市场定位以休闲为主题,建设区域休闲文化氛围,实现区域旅游休闲性与功能相融合、休闲城郊化与旅游者参与相协调,在建设中还应注意完善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合作机制,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环城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城市休闲旅游以何种方式发展尤为重要。

一类学者以某个城市为例,通过分析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类型、城市居民休闲市场需求和供给等因素,得出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孙琨(2006)分析兰州市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并通过调查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得出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贾秀海(2007)认为休闲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连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近几年大连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并提出大连应该“大力推广中医康复理疗服务,打造疗养特色休闲之都”,尤其是传统中医的发展应该作为大连未来休闲旅游的特色之一;陆军、陆强(2006)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为案

例,认为桂林市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应为城郊化发展、主题化发展、文化性发展、多元化发展、大众化发展;扶蓉(2008)以湖南长沙为例,认为农家乐是一种休闲旅游,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基地兼容型。

还有学者发现,随着各种休闲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加大,夜间旅游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夜间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将会对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夜间旅游是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多元化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方式,发展夜间旅游不仅对城市形象的改善、居民休闲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夜间旅游还能够对促进旅游者消费水平提高方面做出贡献(宋雪茜、赵陈,2005)。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可支配时间的增加,大都市里的人们需要利用一些场所来放松紧绷的思想情绪,因此,休闲街成为休闲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张斌、张婉婷(2009)、田金霞(2007)均对休闲街在休闲旅游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五、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几个方向。一是以地理学为理论,研究我国旅游地空间布局结构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将研究的旅游地作为样本,运用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可低空间结构特征(苏平、党宁、吴必虎,2008;徐玮、赵媛,2007;李燕燕、王璐、文燕茹、樊冀琳,2008)。

二是对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如《广东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文中,刘少和、张伟强和乔纪纲三位作者通过对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滨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刘少和、桂拉旦(2008)从地理梯度角度,认为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梯度特征,城市(群)构成了区域地理、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中心区),其周边地区构成了边缘区(外围区)。这种“中心”(核心)与“外围”(边缘)的关系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从而决定了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带有梯度性特征的“环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结构。杨从栏(2008)研究雅安市休闲产业空间结

构。

三是研究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如《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

—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柳英华,白光润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影响娱乐休闲设施分布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上海目前娱乐设施的分布,划分了分布类型,归纳了娱乐休闲设施的区位特征。

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者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居民。而市民的自然情况不同无疑对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选择也有很大差异。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的旅游者对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许多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特征。

黄燕玲、黄震方(2007)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析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郑焱、曹智颖(2007)在研究长沙市民不同时段旅游休闲活动偏好时,得出结论:不同时段、不同性别、职业和收入的客源群体对不同旅游休闲项目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不过运动、文化、健康、近郊将会成为未来休闲的几大主题;沈和江、张天平(2009)在研究我国城乡交错带旅游市场时,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出了各地参与城郊旅游的一些共性。

七、对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方式研究主要涉及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游憩、生态旅游、海滨旅游、康体旅游等领域,其主要强调休闲的本质。

邹先云(2008)在研究重庆市城镇居民休闲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居民休闲方式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差异、职业差异和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黄丹(2008)从城市已婚职业女性的角度,研究湖北黄石市城镇居民休闲参与和休闲制约,统计结果表明,己婚职业女性经常参与的休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但是,诸如看电视、逛街、读书报、美容美发、看碟、听音响等静态的休闲方式居主要地位;安静静(2007)从性别角度研究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选择,并找寻影响城市男女城市休闲方式的因素,并将休闲方式分为消遗娱乐类、怡情养身类、体育健身类、旅游观光类、社会活动类、教育发展类;王丽梅(2006)从沈阳居民休闲行为构成的基本状况——

—休闲活动同伴选择、休闲活动方式选择、休

闲场所选择、休闲时间分配四大关键问题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群体居民的休闲行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影响居民休闲行为的主要因素给予了深入探讨,从而揭示出沈阳市居民休闲行为的基本特征;高述波、张欣(2007)以九龙涧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为例,认为城市休闲旅游区应以生态为本,为了解决旅游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选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

—生态旅游。

八、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休闲需求,与其他大众旅游产品相比,无论类型、特有属性、空间分布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一)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依托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凭借市中心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已开发出了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湿地休闲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形成了城市休闲特有的旅游产品组合。

第一类学者主要研究城市郊区休闲旅游产品,如覃业银(2009)认为近郊是城市居民和异地游客进行郊野游憩的频发地带,打造城郊游憩带,是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近郊休闲旅游应该重点开发6类产品:乡村休闲类产品、亲水休闲类产品、郊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消遣娱乐类产品、野趣游乐类产品、郊野公园类产品。田金霞(2008)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进行研究时,认为城郊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较好,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应重点开发观赏休闲类产品、亲水休闲类产品、郊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消遣娱乐类产品、野趣游乐类产品、郊野公园类产品等城郊旅游产品;张元春(2009)从榆林沙漠旅游现状出发,将沙漠作为休闲旅游产品,并对榆林休闲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类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某个城市,如在《桂林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休闲旅游的创新》中,杨永德、陆军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近年来旅游产品转型过程为研究实证,提出休闲旅游的主题是休闲性,并呈现出城郊化发展、主题化发展、文化性发展、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其产品类型包括主题游乐园、园林、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对此,休闲旅游应注重创新、文化和环保。

第三类学者主要研究夜间旅游,如宋雪茜、赵陈认为夜间旅游作为城市休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夜间旅游产品是使高温地区旅游发展劣势变为优势的一个思路,如餐饮、购物、娱乐等休闲产品;诸葛艺婷(2007)认为对旅游城市而言,城市的晚间休闲己成为突显城市形象、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核心吸引力。分别从市场需求和供给角度研究夜间休闲产品,并将晚间休闲产品分为观光类、购物类、餐饮类、康体健身类、娱乐休闲类。

由上可知,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休闲性和城市性、乡土性并存是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特有属性;第二,类型的丰富性;第三,空间分布的优越性及特殊性。

(二)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不同休闲需求,不同其他一般大众的旅游需求,所以对于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其独特性。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双休和短假期的增加,环城市带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韩柏娟(2002)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对象,就环城市带的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做初步探讨。通过分析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特征和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发现环城市地带将是较长时期内城镇居民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并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为乡村度假型模式、休闲产业旅游模式、公园游乐模式、风景名胜观光模式和专题旅游休闲活动模式。康保苓(2006)从休闲旅游现状出发,以杭州休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认为杭州休闲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杭州休闲旅游产品还应进行深度开发,需要在坚持“文化”和“生态”两大原则的前提下,着重从挖掘文化内涵、尊重生态、强化精致性、建立休闲旅游的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宋东宁(2008)以黑龙江省休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分为三个阶段:成熟期、成长期和和导入期,并对于各个时期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不同的思路。

九、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城市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要求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保障。对于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也逐步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部分学者运用SWOT模型分析某城市休闲旅游,如许梅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连云港市的休闲旅游,探讨并提出要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就要通过迎合游客休闲的需求;加

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科学规划,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等途径完成;邹勇、邹洪伟分析绵阳休闲旅游资源,认为绵阳进行重点开发体育保健游,充分利用绵阳周边的水体资源、农业资源开展休闲活动,并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唤起市民休闲意识。殷开明(2008)分析重庆市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提出发展七大对策。

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城市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如卢冬梅、简王华(2007)认为应该重视旅游产品决策、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力度、摆正市场定位,挖掘文化内涵、重视旅游资源保护,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改善交通条件力度,进一步提升景区可进入性。

十、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国内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进展不断加快,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关注。从研究的程度来看,国内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能够初步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地理学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开发研究方面,且研究范围集中在城郊旅游地资源类型的研究上,研究理论多集中在环城市游憩带理论等方面。笔者认为,应在制定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方面,延伸城市休闲旅游地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城市休闲旅游地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其次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心理学与行为学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休闲旅游的动机、需求方面,且深度不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广度也应该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休假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应加强包括对休闲旅游者的感知、学习、态度、人格等心理要素以及家庭和休闲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休闲消费行为的研究等,同时还应延伸到休闲旅游服务人员和休闲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与组织研究。最后我国休闲旅游的市场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休闲旅游供需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等方面。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在城市休闲旅游市场调研、休闲旅游市场细分、休闲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休闲旅游市场竞争力策略、休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等方面多做研究。

三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的文章相对较少。同时文章多为实证研究,从国内范围研究的文章较少。

四是从目前国内研究成果和趋势来看,未来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内容会进一步细分,研究方法会更加丰富、科学,最终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杜小平.论城市休闲旅游的理论要素及运行

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8).

[2]覃业银.浅谈城市休闲旅游创新[J].中国商界,2009(1).

[3]宋雪茜,赵陈.夜间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发展之路[J].

天府新论,2005(6).

[4]刘红芳.城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科

技大学学报,2008(10).

[5]孙琨.城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黄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

研究——

—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3).

[7]田金霞.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J].当

代经济,2008(5).

[8]扶蓉.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湖南长沙为例[J].区域经济,2008(8).

[9]沈和江,张天平.城乡交错带旅游发展研究[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张斌,张皖婷.大都市休闲街研究——

—以上海新天地开发为例[J].经济论坛,2009(5).

[11]陈雪钧.对我国都市休闲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J].重庆交

通大学学报,2007(10).

[12]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J].商业

研究,2006(12).

[13]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

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5).

[14]何建民.城市休闲产业与产品的发展导向研究——

—基于休闲需求结构与行为的分析[J].旅游学刊,2008

(7).

[15]王丽梅.沈阳市民休闲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6]许梅.连云港市休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

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17]宋长海,楼嘉军.上海休闲旅游特色街空间结构及

成因研究[J].旅游学刊,2006(8).

[责任编辑:谭志远]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6906515.html,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马建宏 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专 属价值,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能够使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资源,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目前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的开展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城市品牌的概念在中国引入较晚,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国内城市管理实践,而国内城市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盲目浮躁、急于求成的情绪也常常影响着城市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总的来看,国内城市品牌 的认识与实践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品牌定位方面:“一叶障目”与“好高骛远”。这主要是指城市在进行品牌定位中一方面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只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多视角的一个局部来定位,难免“一叶障目”;另一个极端是无视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软硬件条件,盲目定位于不切实际的城市品牌,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城市品牌内涵方面:“外强中干”与“一盘散沙”。这主要是指设定的城市品牌仅仅注重城市外在物质表现的宣传作用,在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媒体运作上大做文章,却忽略了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凝练与提升;或者是品牌的内涵缺乏向心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既无法得到城市多元主体(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的普遍认同,也不能很好地起到“筑巢引凤”的牵引作用。 3.城市品牌识别方面:“千篇一律”与“去繁就简”。这主要是指一些城市的城市品牌缺乏特色,与同地缘或同禀赋的城市趋同,欠缺鲜明的个性,自然在品牌识别中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另外,在品牌的识别中还存在仅仅以一句口号、一个标志这样的简单形式识别来代替优质核心识别的现象,忽视了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4.城市品牌运营方面:“盲人摸象”与“不得要领”。这是主要指在城市品牌的运营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把它纳入整个城市营销的系统中,没有把它看成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组合要素之一,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无法形成城市竞争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把城市营销降格为城市推销,把城市品牌推广曲解为笼统的强势宣传,没有从需求导向组合营销方式,“不得”品牌营销的核心要义。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第10卷第3期 体育科学研究V o.l 10,N o .3 2006年9月Sports Sc i ences R esearches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03DGQ 3D 11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 B0312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十五0规划 (第二期)项目(2003E0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Schoo l o fG eograph i ca l Sc i ence ,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Fuzhou 350007,Chi na 作者简介:孟铁鑫(1982)),男,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开发和规划。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孟铁鑫 摘 要: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体育旅游需求研究和体育旅游影响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013-04 Su mmary of Do m estic Research on Sport Touris m MENG T ie -x i n Abstrac t :Dom estic theo re ti ca l research on sport tour is m is i n the ascendant .Through t he ana l y si s o f research docu m ents con - cerni ng t he sport tour is m i n Ch i na ,t h is paper presents a su mm ar i zed account o f Chi na p s researches on the sport touris m i n four aspects of re levant concepts defi n i ng,t 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prospects of s upp l y o f spo rt t our i s m,researches on the require - m ent o f sport tour i s m and researches on t he i nfl uence of sport tour i s m.T he paper a l so puts f o r w ard som e fi e l ds and directi ons to wh i ch spec ial attention shoul d be pa i d i n the days to co m e . K ey word s :Ch i na ;sport tour is m;touris m research 0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20世纪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两门学科的切合点和交叉点日益扩大,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展。但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近年来,在广大旅游、体育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旅游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学术水平,从中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国体育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 综观国内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体育旅游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体育旅游保障体系的架构等几方面。 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原则、开发模式、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总体来看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1 建立在分区域的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显著 许多研究者结合具体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优劣势、品牌策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 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有: 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 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主要研究有: 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 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城市品牌创建与经营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创建与经营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创建与经营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日趋激烈。要想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创建独特、新颖甚至是不可复制的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首选战略。本文在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城市品牌的内涵、城市品牌创建与经营的意义、城市品牌创建途径与措施等内容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城市品牌创建经营综述 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价值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经营者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创建、塑造和经营城市品牌已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与产品品牌建设相类似,城市品牌创建、经营、维护与管理也是一个动态、循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若干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需要结合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市情”,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加以考量和实践。 一、城市品牌的内涵 关于城市品牌,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市甚至城镇都可以进行“地点营销”,不同地点可以切合自身实际,建设作为居住、投资或旅游胜地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美国学者凯文?凯勒(Kelvin Keller)指出,品牌化具有普遍性,诸如个人、组织、区域甚至是注意力都可以被品牌化,品牌化的力量在于让人们能够识别它,并且在地理位置和某种理性化的象征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泽波?瑞尼斯特(Seppo Rainisto)吸收了凯勒等人的思想,给出了地区品牌的概念。他指出,地区品牌化是指增加地区吸引力的方法,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地区识别 (Place-identity),而地区产品则是提供给地区顾客的提供物总体组合。 国内研究者对城市品牌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从资源视角、产品品牌、文化视角、产业视角、营销视角、形象视角等进行归类。代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根”,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旅游将只是一种泡沫经济,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最终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躯壳,一份没有内容的寄望。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至关重要。 2、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找出处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矛盾的方法,为其他地区旅游开发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让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