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教授在学术界影响力多大

怎么知道教授在学术界影响力多大
怎么知道教授在学术界影响力多大

怎么知道教授在学术界影响力多大?来源:颜示硼的日志

有个叫Publish or Perish的软件,可以用Google Scholar的数据计算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根据试验,发现虽然有很多缺点,还是还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以香港大学经济系为例:

我们先来看教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的prof.chenggang xu.

作为哈佛哥,对他的期待自然很高,一查,我靠,他的h-index是18,很牛逼啊!

接下来我们看经济金融硕士的负责人,教international trade的大牛,https://www.360docs.net/doc/e38202471.html,rry Qiu,我一查,我靠,也很牛逼啊!h-index有13。

现在出场的是传说中把张五常从港大挤走的巨牛Wing Suen,我们来看看他的分数是多少

也很牛逼!h-index有13!

行了,我们直接上大怪——徐立之,而且搜索范围仅限于生物,牛逼了,不愧是校长!

h-index居然高达46!

基本平均每天就有人引用他的论文!

现在我们来测试几个上古人物:

Ronald Coase - 34!

爱因斯坦:只搜索了物理,已经高达41!(要考虑google scholar是新产物,没有收集比较早的数据)

想自己下载来玩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e38202471.html,/download/PoPSetup.exe

教你如何在学术界生存

香港科大教授倪明选:教你如何在学术界生存“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自己做研究呢?”11月3日,在华中科大举行的2006光电子信息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国际知名计算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针对这个曾经困扰过无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广大博士生畅谈自己“在学术界生存的经验”。 精读论文拒绝“洗脑” 做科研时,别人的论文读得越多越好? 倪明选指出,这是很多年轻的学者选课题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这样只会给自己“洗脑”,从而丧失自己的想法。“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精选一定量的好的论文,边阅读边思考,这会给自己很多启发。”他告诉在场的博士生,自己曾经有不少特别优秀的学生,就因为过度阅读他人的论文而变得平庸。 怎样做好研究?怎样选出好的研究课题从而写出好的论文?怎样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对此,倪明选认为,首先要确信自己已经为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已经精通基本技巧、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其次则要有开放的思想,对于一个课题,一定要放开思维,这样才能有新奇的想法;再次,则要有批判性的思想,有批判性的思想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认识。 倪明选告诉广大博士生,“选课题是研究的开始,是做好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根据自己的经验,倪明选指出,“找课题一定要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来,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同时还要兼顾所选课题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研究。” 喝喝啤酒找找灵感 课题选好了,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好的想法从何而来?倪明选提表示,喝喝啤酒,放松一下,在放松中更容易找到灵感,懂得目前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慢慢积累,同时要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一定要有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要有好的idea并不难。”倪教授这样告诉在场博士生,“只要注意到上面几点,同时注意一下研究的方法,就很容易想到好的idea了。” 反复寻找才有研究 倪明选还通过对英文“研究”的巧妙解构,诠释了他眼中的研究。 “研究的英文拼写research=re + search。”创新、创造、合作,加上反复地探索,这就是研究的态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能做出成果。” “现在很多研究生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针对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代际关系紧张”问题,倪明选指出,在美国求学时,不少学生到毕业时与导师关系已经成水火不容之势,毕业后也是从此不相往来。对此,倪明选认为,这样是很不利于自己的研究。因为在学习阶段,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导师辅导的。要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也不是唯导师之命是从,有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敢于提出。 对此,他讲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学生曾经向自己提出过一个很新的观点,当时自己也没有很在意,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是这个学生没有放弃,最终他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记者 耿俊伟 记者团 朱俊刚 陈婧婧

美国学术界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17 Sep. 2010 第27卷第17期 2010年9月 美国学术界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金筱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在查阅哈佛大学图书馆软实力研究相关数据库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和分析了美国学者软实力研究的成果数量和涉及的领域,归纳了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研究的3个阶段,浅析了美国学者在软实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特点,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研究应着力探讨的几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美国学术界;软实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3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7–0157–04 1美国学者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的数据概况 1.1书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美国学者对于软实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相关数据库书目查询中输入关键词“Soft Power”,共显示出122个查询结果,书名中有“soft power”的书18本。软实力研究创始人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研究方面的著作共7本:《领导的力量》、《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美国实力的矛盾: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不能自行其是?》、《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权力:从现实主义到全球化》、《软实力:全球政治的成功之道》、《实力游戏:华盛顿的故事》、《勒住升起的太阳:美国抑制日本成为全球性实力的策略》。1.2学术论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进入学术论文库,使用快速搜索法,输入关键词“Soft Power”,要求显示全文数据,共有108个搜索结果。在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有29篇相关的博士论文。 1.3研究成果所涉及的领域分布 从已知的研究成果分布状况来看,美国学者研究成果所涉及的领域比较集中于国际政治方面。已知的18本书名中有“Soft Power”一词的书,基本上都是在论述国际政治有关方面问题时阐述软实力的问题,包括约瑟夫?奈本人的著作亦如此。29篇博士论文中,有28篇论述国际政治方面的软实力,这些论文所涉及的国家范围很广,有关于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软实力问题,对欧洲关系的软实力探讨问题,关于秘鲁及东方改革中的思想与政策对改革的影响问题等。对中国软实力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热门,有5篇博士论文涉及中国软实力的问题,其主题也基本在于研究 evidence on spillover via R&D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9,19(1):41–71. [16] ATALLAH,G.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with asymmetric spillovers and symmetric contributions[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2007,16(7):559–586. [17] DECOURCY,J.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2007,16(1):51–65. [18] LERNER,J,STROJWAS,M,TIROLE,J. The design of patent pools:the determinants of licensing rule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38(3):610–625. [19] LUNNAN,R,HAUGLAND,S A. Predicting and measuring alliance performance: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5):545–556. [20] LAI,W H,CHANG,P L. Corporate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R&D allian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4):7. [21] GRAVIER,M J,RANDALL,W S,STRUTTON,D.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alliance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4): 117–130. [22] KIM,H,PARK,Y. The impact of R&D collaboration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Korea:a Bayesian network approach[J]. Scientometrics,2008,75(3):535–554. (责任编辑:高建平)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起止时间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起止时间的争论 文一庸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把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在政治上,英国革命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流行于欧洲2000多年的“神圣王权”,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体、议会政治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而英国革命所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也在后来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了证实。第二,在经济方面,英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且使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尤其重大。英国革命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史上,准备了“启蒙”时代。最后,英国自革命后至近代末期,始终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世界近代史从英国革命开始,许多问题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二)尼德兰革命说。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因此,要确定它的开端时间,必须先确定开端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开端的标准呢?他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机,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它在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表现出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路标。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确定它的分期标准时,必须牢固树立以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舍。只有把上述三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综合考察,才能正确地认识近代世界历史的开端。根据这样的标准,毫无疑问,16世纪的尼德

中国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石来德

中国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石来德 核心提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提起石来德的名字,涉水稍深的人,几乎对这位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有所耳闻。他的人生经历虽没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提起石来德的名字,涉水稍深的人,几乎对这位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有所耳闻。他的人生经历虽没有传奇色彩,但他的埋头钻研,扎实奉献的精神却赢得了赞誉,在学术和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广为业内人士所瞩目。 1955年,17岁的石来德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同济大学。一开始他学的是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后来转学建筑及制品专业。1959年,他被调到同济大学机电系新成立的建筑与筑路机械专业任教。在教研室的安排下,他开始学习被当时视为“高技术”的非电量电测技术。为了结合生产实践,他深入车间岗位,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曾到华东电子仪器厂当“学徒”,学习基本电路和焊接电路知识,也曾到上海电表厂,学习磁带记录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知识。返校后,他结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编出版了教材《应力应变测量技术》一书。随后,他相继完成了对柳州工程机械厂和厦门工程机械厂生产的装载机所进行的结构应力应变测量试验,以及对浦沅工程机械厂生产的汽车式起重机进行的应力应变测量及性能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来德的不懈努力下,他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在长沙成立的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聘请他为评审委员会专家。 八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壮大教学和科研力量,石来德积极参与并争取成立了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所、华东及上海地区建筑和筑路机械质量检测中心,形成了一个以上海同济为中心的工程机械研究平台。他们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发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撰写论文,同时激发在校学生对专业的关注与热情,为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日后申请博士点打下了基础。在石来德主持同济大学设备处工作期间,他锐意改革,在校领导及相关学科负责人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把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办得有声有色,为同济大学在日后争取到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基础。他在科研处的工作同样取得了巨大成绩,根据他的设想,要把科研抓上去,首先要有项目。于是他着力在三个方面采用措施:一是抓信息;二是抓政策;三是抓组织。抓信息就是去了解国家的科研发展规划和立项信息,掌握各地方经济建设的动向。抓政策是制定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抓组织就是组织力量去争取课题,攻下课题,获得成果。采取这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后,同济大学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据教育部1993年统计,三年间,同济大学的科研经费已经进入全国高校自然科学类科研经费最高额的前十位,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由于石来德在科研和学校管理上取得的非凡成绩,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并光荣入党。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还派他到美国进修。在谈及访美感想时,他说:“我在美国时访问过很多的知名院校,了解到这些院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并且一流的院校,其研究生的数量均超过了本科生。”因此,回国后他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口号,并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学科建设,扩大招生名额,还募集资金建起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也这是全国高校的首幢研究生院大楼。作为获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高校研究生院,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在石来德主持下,学术氛围浓厚,在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取得了好成绩,并获得了研究生院先进集体单位的荣誉称号。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摘要]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主要指职务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教师的职务性影响力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对学生起到吸引、感染、导向、效仿等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是增强教师影响力的关键。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以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影响力 一、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这里所讲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它含有日常说的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教育是指教育者(教师、管理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基础和生存经验上产生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促使受教育者按照国家的社会的要求产生变化的影响力。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职务性的影响力,来自教师或管理者职务的权威性,依托于外在的制度建设,也可称为权力性的影响力。教师或管理者处于自己的岗位上,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形成影响。还有一种影响力叫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就是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可称做教师自身素质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它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 1.品格因素影响力。品格因素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它表现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之中;反映在言与行、敬业爱业之中。教师甘于平凡,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时间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时间的争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把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在政治上。英国革命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流行于欧洲2000多年的“神圣王权”,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体、议会政治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而英国革命所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也在后来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了证实。 第二,在经济方面。英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且使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尤其重大。英国革命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史上,准备了“启蒙”时代。 最后,英国自革命后至近代末期,始终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世界近代史从英国革命开始,许多问题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二、尼德兰革命说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因此,要确定它的开端时间,必须先确定开端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开端的标准呢?他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机,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它在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表现出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路标。 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确定它的分期标准时,必须牢固树立以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舍。 只有把上述三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综合考察,才能正确地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支柱来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含义远远不局限于教师读书,但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 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 一、完善专业知识 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读书的专业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强化实践性知识上。 1、深化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等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简而言之,它是关于教的内容的知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与淘汰。而一个不能立足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理解必然会肤浅。正如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例所述:碳的基本形态一直被认为只有二种:金刚石和石墨。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然被突破了,新的科学发现,碳的家庭中还有一位成员:富勒体。于是,一夜之间,无数化学、物理教科书变得过期。如果教师没有不断阅读的习惯,本体性知识终究会成为一张过期的支票。 2、丰富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样教”的知识,或者说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

教师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应从两个方面提高自己,以加强影响力,现将浅见与大家分享。 首先,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是人内在的一种气质,它是一个人灵魂的核心。而教师又恰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以自身的灵魂塑造他人灵魂的工作,所以说教师首先得塑造自身高尚的灵魂,而品德修养又是人类灵魂的核心内容。孔子是“圣人”,“圣人”理所当然是建立在高贵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是“圣人”,所以“生源”可观,有弟子三千;因为是“圣人”,才会塑造众多贤人。这种理想的结果表明:孔夫子身上已积聚了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积极的影响力。在今天,没有几个教师乃至教育家被誉为“圣人”,或许“圣人”的概念在时代的发展中已转换了意义和称谓。我们不得不承认,能有几人在品德修养方面达到了孔夫子的境界与高度?社会虽然没有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圣人”,但孔夫子以其高尚的灵魂,纯净的人格品质在几千年以前就给后来的教育者树立了一面旗帜。 宋代诗人黄庭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他就强调了如何修养,两个字“读书”,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经常和经典书籍对话,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现在,就有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教育者的面前: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诸多不良因素已严重歪曲了一批又一批幼小学生的纯洁的心灵。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去扶正。因此,做为教育者,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和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已是义不容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和完善心灵的扶正工作,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与内在的修养去积极地影响和改造他们。 其次,业务技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才可以为师,“学高”应来源于读书学习。当代大画家张大千曾经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系统地多读书。”画家都如此强调多读书,做为一个老师那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了。学高了,然后将自己的高学识,高理论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有意识地反复演练,做到熟能生巧,左右逢源,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样就培养了教育教学的高技能,奇妙的是能将工作上升到艺术。又何愁不能正确“传道”、灵活“授业”、轻松“解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基础,文化内涵,高超的业务技能,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打造魅力课堂也就轻而易举了,在课堂上如能与学生进行诗意般的对话,通过你高超的教学技能,便自身的理论知识能被学生广泛而有效地吸收,对于老师本人来说的确是一种高级享受,如饮醇酒如品佳茗了。学生身临这样的课堂也如沐春风,美不胜收了。这也是积极影响力的巨大效应之一。

近年来关于学术界重庆谈判的研究

[原创首发]【政治史】近年来关于学术界重庆谈判的研究[复制链接] 墨海孤舟 初段会员 UID 347990 积分 75 帖子 74 荔枝 阿堵物 没奈何 12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10-6-19 18:15:28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转播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1978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 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 献资料选辑》[1]、《重庆谈判资料》[2]、《重庆谈判纪实》[3]、 《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4]等一系列资料。其中,较为重 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 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 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 和王若飞于1945年10月至11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 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20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 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 等。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 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

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 十年》[5]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 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 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 时间。”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 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6]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 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 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 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不少 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章百家在《对重庆谈 判一些问题的探讨》[7]一文中提出:“1945年8月,中苏条约 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 望。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 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这个策略上的变 化,促使了蒋介石发出和谈的邀请。中共方面在最初接到国民 党政府的邀请,也颇为意外。但是根据一段时间的分析观察, 中共也意识到当时是有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可能性,而且当时 的局势来看,和谈将更有利于中共一方。”吉珊珊也在《中国 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 争》[8]中指出:“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是为了向全国以及全世 界表明,他们不是内战的发动者,而是和平、统一的倡导者。”

教师的真才实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教师的真才实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在国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面临各种挑战,其中重 要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 此,对今天的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分 割的两个部分。教书为了育人,育人必须教书。 好书,育好人,教师的真才实学是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 教师,没有真才实学,纵然有满腔热血和激情,也难搞好教 学工作。 教书,需要真才实学是毫无疑问的。韩愈说: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真正的学识,对所授学科一知半解或根本无知,是不能授好业,更不能“解惑的”将会误人子弟。要知道,教给学生一杯水,能必须拥有桶的储量。并且这一桶水要是工流水。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教育下不断吸收知识的源泉。 育人,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也是需要真才实学 名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说服教育及政治思想工作。由于知识丰富的教师都会成为多数 学生中的偶像。学生推崇你的学向,自然也就会尊敬 你的个人。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说的话及对问题的看法是可信的。这样的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就十分 顺手。因此,一个教师只要有丰富的知识,文化素质较高及正确的人生观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诚意,就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 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之大,从日常生活中 的例子不难看到。放多家长都向老师诉说,孩子回到家中不听话,但绝对服从教师的教育,特别对某一教师。又如,相

部分毕业填报志愿时,绝对服从某一老师的建议。却对家长的意见和自己的意愿于不顾。其原因就是对某一老师的特别信赖,认为老师的看法是百分百正确的。 由上述例子可知,老师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占如此重的 分量,主要因为该教师有才学。那么,教师的真才实学又是从哪里去体现呢?多数人认为,首要是从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知识水平的评价,主要看上课。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清楚明了,头头是道,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上有威信教师,学生就服你,心里话就喜欢对你说,不懂的问题向你请教。久而久之。你的言行举止就会在学生中潜移默 化,影响着他们。有的教师一句话成办了一件小事也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好多作家就不会这样的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腾野先生之所以如此的感人,是因腾野先生在鲁迅先生这们学生的心目中是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一位好教师,他感动了作者,照样也使用使读者受到感染。 当然,有真才实学。不是事事能通,学生也不会要求

当前国际学术界对资本自由流动的反思

当前国际学术界对资本自由流动的反思 国际学术界从1998年中后期开始,逐渐增加了对资本项目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怀疑和批评。而在此之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资本自由流动是资源高效配置所必须的,自由化必然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经济增长。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巴格瓦蒂(Bhagnati,1998)和哈佛大学教授库珀(Richard Cooper,1998)撰文认为,自由流动的资本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缺陷相结合,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刺激道德风险和过分冒险行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弗兰克尔(J.Frakel )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外汇交易和资本流动都与基本经济活动无关,它们只会减少社会净福利。这些经济学家们都赞成对外汇交易开征托宾税。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Stigliz,1999)认为过分的金融自由化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某些情况下或许需要扭转金融自由化的倾向,对资本流动实施一定的控制。所有这些看法大大改变了原先在国际金融界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由化观点,使舆论氛围出现了反思的潮流。 正是在这般反思的潮流中,对资本流动实施控制的观点也不再被视为大逆不道。如西蒙和邵沙(Nodal-DeSimoneandSorsa,1999)就认为,起码有三点理由可以使资本管制继续存在: 一、可作为保持货币独立性的手段,因为资本项目自由化后,国内任何货币政策的调整都会因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水平不一致而使资金在本币与外币资产间流动,从而冲击国内货币政策;二、可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例如,信息的不对称常使国内外资金流向表面繁荣的行业,从而出现某个产业或行业过热,最后导致衰退,使社会净福利受损,资本流动控制可减少扭曲带来的过热;三、资本控制可以使经济维持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均衡状态。而资本的巨额流动则常使均衡状态遭到破坏。 于是,对智利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实施资本管制措施给予积极评价也在这一两年中频繁出现。爱德华兹(Edwards,1999)认为,智利的资本管制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1978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重庆谈判资料》[2]、《重庆谈判纪实》[3]、《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4]等一系列资料。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和王若飞于1945年10月至11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20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等。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传统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举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5]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6]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7]一文中提出:“1945年8月,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望。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这个策略上的变化,促使了蒋介石发出和谈的邀请。中共方面在最初接到国民党政府的邀请,也颇为意外。但是根据一段时间的分析观察,中共也意识到当时是有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可能性,而且当时的局势来看,和谈将更有利于中共一方。”吉珊珊也在《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8]中指出:“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是为了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表明,他们不是内战的发动者,而是和平、统一的倡导者。”董友岚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述论》[9]一文中也认为:“国共双方和谈都是有诚意的,都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张小满在《论促成重庆谈判的四个方面》[10]一文中进一步提到:“国共双方实际上都是想通过谈判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国民党政府力争的是和平统一,而中共争取的是和平改革。”这些新观点对于传统观点起了深化和补充的作用。此外,美苏在促成重庆谈判中的影响也成为了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美苏对于促成重庆谈判起了重要作用。汪朝光在《中华民国史》[11]中提到:“重庆谈判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这是战

浅谈教师的知识影响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浅谈教师的知识影响力 (外文):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学 学生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2012年9月1日

目录 1.引言 (1) 2.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主要构成 (1) 3.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地位和现状分析 (2) 4.提高教师的知识影响力的方法 (3) 5.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5)

浅谈教师的知识影响力 摘要:教师是指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的影响力,尤其是知识方面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是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构成要素、知识在教师影响力中的地位和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影响力。 关键词:教师;知识;影响力 1.引言 教师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经验丰富的典范,起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与活动中,调控与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力量,教师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力量,其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大小、知识才能的多少与教学艺术的高低。[1] 教师影响力主要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方面构成。权利性影响力是由教师本身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教师代表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和领导,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教师的品德、知识才能、情感、性格等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知识作为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依靠教师的专长和品德等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从而使学生从心底乐于服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影响力。 2.教师影响力中知识的主要构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定位和规范,也强调了知识对一个教师的必要性。教师通常拥有三方面的知识,一是教学过程的知识,二是学校教育过程的知识,三是特定内容的知识。教师在整合三类知识中确定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中的领导和控制地位。 2.1教学过程的知识,即“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主要指学科课程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课程”这一词汇起源于我国唐宋时期,人们通常用此来涵盖各种最有传递价值的知识内容。古时我国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世纪欧洲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这就是在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即教学过程的知识。在整个可能获得的知识领域中,只有有限的部分被视为值得传递的教育知识,并进入学校课程领域。 2.2学校教育过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学说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地祭孔的庙宇达1300余座。美、日、韩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定为本国的教师节。国家教育部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次年9月美国纽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5年9月29日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国际“孔子教育奖”,每年在国际扫盲日(9月8日)颁发,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一、苌弘的生平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四川省资中县人,周朝贤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他一生谦虚待人,乐施于人,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专程“问乐于弘”,向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和天文知识。唐朝散文大师、哲学家、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孔子之师 郯子、苌弘……”。明代文学家曹学 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孔子演义》(丁寅生著)书中“赴周京师事老子,问武乐敬服苌弘”一章,详述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国,拜师苌弘,“孔子趋前致敬礼”,虚心向苌弘请教的故事。据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常引用苌弘的见解,孔子修订的《乐经》,也大多得益于苌弘原著《乐经》的第二稿。苌弘还是一个见义勇为,刚直不阿,精忠报国之士。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英勇不屈,剖腹自杀而死。死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即由此而来。 苌弘年轻时出游河南洛阳,入朝廷为官,帮助周灵王谋划中兴统一大业。周景王在位后,苌弘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被封为大夫,掌管天文历数。他常向景王谈论星象吉凶征兆,影射诸候割据称雄的阴谋,遭政敌的仇恨,政敌采用造谣、栽赃等卑鄙手段诬陷苌弘。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中离间之计,一怒之下将苌弘治死罪,幸得朝臣求情,后被放逐回乡。 苌弘回到蜀地龙水桥(今四川资中发轮镇龙水村),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苌弘闻讯带仆人乘舟顺龙水河而下,舟泊到资江(今沱江)牛碾沱,进入牛碾溪(资中甘露镇)的龙洞河隐居。不久奸臣秘探追踪而至,苌弘知道难逃脱追杀,便告诉仆人,我历事大周灵、景、敬三王,忠信受诬,奈何气数已尽,请将我的血收藏好,三年后让它再见天日,随即苌弘祭拜天地后,剖腹自杀。赶到的追杀者将他的首级带回报功,被掩埋在河南偃师,故今人有的误传偃师为苌弘故里,其实非也。

教师影响力

教育的发展,需要无数默默无闻的教师在一间间教室里无私奉献,我们感动于千百万在平凡中坚守的教师;同时,我们期待着更多教师能抵达自身的完善,并通过各种途径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影响一个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周围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师才真正具有影响力?教师如何具有 影响力? 影响力:最本分的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效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与活动中,影响与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力量。影响力是一种力量,和肌肉的力量一样,精神层面的力量也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那么,一个教师要具备影响力,应该有哪 些方面的素养?哪些素养是最为重要的?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教育家的成长顺序是先成才,再成名,然后才成家。弗赖登塔尔把教育家首先看成是一个专业人士。其实,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家的人,首先都是一个专业人士。所以,说到教师的影响力,首先是跟他的专业相关,教师的学识、见解、教育教学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任何一点素养的缺失,都将成为他的短板。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教师具有影响力的时候,我相信首先也是指他通过自己的看上去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最本分的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效,即经过教师的传授、启迪、点化,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生命成长变得更为丰富、开阔,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生命自足与自觉的意识。教师的本分既是指一种知识素养,又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的最基本的技巧、技艺,缺了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艺,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让学生 信服的教师。 弗赖登塔尔还说,课堂上,无论学生的见解多么新奇、丰富,在教师看来,这些见解都应当是教师已经知晓的。这句话意味着教师的学术视野、生命经验、审美趣味、人生境界,都应当在整体上高于他的学生。这个“高于”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影响力。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里面,教师总是一个指导者,他总是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丰富学生的理解力。有时候,我们评价一名教师,不能简单地看他在课堂上讲了多少内容,讲课方式是否生动恰当,课堂设计是否巧妙、富有智慧。这些教育的基本技能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还是教师如何在整体上对学生产生显在与潜在的、眼前与之后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生命场应当对学生知识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我想,作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其影响力更多还是应该体现在这层意义上。 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把教育教学当成命业和信仰当下,各个层面的教师评先评优都在进行,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名师”被命名。外在的评价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但“名师”从来都不是可以打造出来的,一个教师的影响力,更不是靠荣誉的桂冠所产生的光环所决定的。 那么,如何做一个影响深远的教师? 我们今天来谈教师的影响力,必须超出原来对教师的常规评价——即那些通常来自体制的评价。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让教师来展示他丰富的生命气象,来显现他对学生多样的、更为深远的生命影响。这些平台,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学生家长和社会)。明智的教师也会越来越看重、越来越珍惜来自学生(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离开学校的毕业生)的评价。学生长大成人之后,教师的影响依然可以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