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宗教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宗教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2 分析《等待》的悲剧

3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

4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6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

7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8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9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0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11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2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3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14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15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16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17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19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20 A Feministic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Chrysanthemu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1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22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23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24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5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26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27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28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29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30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31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32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33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

3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35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6 王佐良《雷雨》中的汉语俗语英译的信息减值研究

37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

38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39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

40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41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4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43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4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45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46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47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48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49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50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

51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52

53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54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55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56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

57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58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59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60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61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62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63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

64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

6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66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67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68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69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70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72 论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73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

7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75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76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77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

78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79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80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8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82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83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84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85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

86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87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88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89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90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91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9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文化

9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

94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95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

96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97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9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99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00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101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102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03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

104 希望失落的机械天堂——析《加算器》中的人性失落主题

105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06 苔丝悲剧的原因

107

108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109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10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

111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12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11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14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115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116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117 场独立-场依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

11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19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120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121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122 运用目的论对比分析爱伦?坡《黑猫》的两篇中文译本

123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124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125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126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127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128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129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色彩

130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31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132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

133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134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

135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136 汽车广告功能分析

137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

138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39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4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141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142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43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44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147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148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149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15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51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152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153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154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155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15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157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5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59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60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161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

16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16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64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

165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166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167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8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169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70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71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17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73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174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

17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

176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17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78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79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80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181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82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183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184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

185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86 探索《小王子》中主人公的性格

187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88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18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190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91 论《最蓝的眼睛》里黑人女性身份的迷失

192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广告创意对营销的影响——以聚美优品为例194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95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196 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197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198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99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200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英国文学期末考试题目(英语专业必备)

.. ;.. 一.中古英语时期 Beowulf is the oldest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men (范例、典范)of Anglo-Saxon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oldest surviving epic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romance is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the medieval period(中世纪). It uses verse or prose to sing knightly a 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Geoffrey Chaucer, on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s, whose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Chaucer is considered a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and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 Renaissance r 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 marks a transition(过渡)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I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雕塑)and literature, and then spread to the rest of Europe.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is was England’s Golden Age in literature. Queen Elizabeth r eigned over the country in this period.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 s the Elizabethan drama. The most famous dramatists in the Renaissance E ngland a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 illiam Shakespeare. The greatest of the pioneers of English drama was Christopher Marlowe. Francis Bacon was the best known essayist of this period. “Of Studies” is the most popular of Bacon’s 58 essays. Thomas More ——Utopia Edmund Spenser——The Faerie Queene 相关练习 1. Which is the oldest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 Utopia B. Faerie Queene C. Beowulf D. Hamlet 2. _____ i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A. Edmund Spenser B. William Shakespeare C. Francis Bacon D. Geoffrey Chaucer 3. ____ is not a playwrigh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n England. A. William Shakespeare B. Geoffrey Chaucer C. Christopher Marlowe D. Ben Johnson 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All t he world 's a stage, a 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 layers.”——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and the finest poet who has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hakespeare understood people more than any other writers. He could create characters that have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方式。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 和Where are you going? 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另外,两个中国人见面聚会互相介绍时,通常会说“久仰大名”。如果机械地译成I have heard very much about you. 英美人会感到纳闷,他们的习惯说法是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六、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小结: 关于翻译这一大课题,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上文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也是比较粗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因此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才可以在翻译时做到让翻译保留其译作风格,让译文更原滋原味。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钟书能,《英汉翻译技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英国文学概况

英国文学概况 英国文学正处于振奋人心的发展时期,活力四射、创新立意的作品充盈并丰润着英国文坛。 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在全世界推广来自英国的极具创意的当代作品,并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全球网络,吸引国际文学读者。多年来,英国文化协会与世界各地的数百名作家携手,通过颇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共引导开展了350多个文学项目,建立了为数众多的网站。我们一直致力于将英国当代文的最新信息传达给中国大众。 说起英国文学,很多中国读者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托马斯?哈代、拜伦、雪莱这些传统文学大师的名字,而对英国当代文学却相对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今英国文学的活跃气氛大不如前,相反,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欣欣向荣,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类别,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当代英国小说 一般来说,我们把二战以后涌现出的作家作品归入英国当代小说的研究范畴。从二战至今,英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小说家。 第一代小说家,是在二战前就成名的文坛元老。代表作家及作品为格雷厄姆?格林(代表作《权力与荣耀》)和安东尼?鲍威尔(代表作《渔王》)。格林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调,而鲍威尔的作品则体现出他对对国内社会生活的无限兴趣。

二战后,两位元老先后逝世,第二代小说家挑起了文坛重任。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威廉?戈尔丁(代表作《蝇王》),艾丽斯?默多克(代表作《黑王子》),多丽丝?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金斯利?艾米斯(代表作《幸运儿吉姆》),V.S.奈保尔(代表作《河湾》)等。其中既有讽刺社会现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锐意创新的实验性作品。 第三代小说家则是更为活跃的群体。有的热衷于反映大学校园生活和学术界现状,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戴维?洛奇(代表作《小世界》),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代表作《向西行》);有的则热衷于女性题材,比如安吉拉?卡特(代表作《魔幻玩具铺》),A.S.拜雅特(代表作《隐之书》)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代表作《夏日鸟笼》)姐妹。 第四代英国小说家可以说是当今英国文坛的中流砥柱。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伊恩?麦克尤恩(代表作《赎罪》),马丁?艾米斯(代表作《时间箭》)和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代表作《杯酒留痕》)等等。这一代作家的作品有些充斥着各种匪夷所思的奇特构想,有些则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家庭琐事中凸现出社会历史的变迁。此外,第四代中也有一些“异族后裔”,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小说充满异国情调,显得与众不同,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萨尔曼?拉什迪(代表作《午夜之子》)和石黑一雄(代表作《长日留痕》)。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准确理解词语和话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语境以及文化语境的概念,并就充分利用文化语境信息,包括神话典故,动植物文化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宗教和颜色等方面,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 1 关于语境 关于翻译的本质,奈达说:“翻译是交际,它取决于听读者从译文所获得的信息。”语境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后来弗思发展了这一理论,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后来在论及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时,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受其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语言环境。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总得以一定的语境作为依靠。事实上,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语义的确定、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因此,语境就构成了正确翻译的基础。 2 语境的分类 一般语言学家都认为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词语出现的前后句或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和交际双方的职业、年龄、经历、身份、遭遇、心情等外部因素。根据语境的表现形式,又可将它分为语篇语境、文化语境及语体风格语境三大类。本文着重就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进行深入的讨论。 3 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语境指的是源语和译入语所依附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由于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便时常会遇到诸如误解原文、译文词汇空缺等情况。由于复杂的文化难以用翻译技巧加以弥补,处理此类翻译必须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各民族文化在趋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这一特点促使译者不能以本国文化去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英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英国文学史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The Making of England 1. 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now we call England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Gelts. 2. In 55 B.C., Britain was invaded by Julius Caesar. The Roman occupation lasted for about 400 years. It was also during the Roman role that Christianity was introduced to Britain. And in 410 A.D.,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3. The English Conquest At the same time Britain was invaded by swarms of pirates(海盗). They were three tribes from Northern Europe: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And by the 7th century these small kingdoms were combined into a United Kingdom called England, or, the land of Angles. And the three dialects spoken by them naturally grew into a single language called Anglo -Saxon, or Old English. 4. The Social Condition of the Anglo -Saxon Therefore, the Anglo -Saxon period witnessed a transition from tribal society to feudalism. 5. Anglo -Saxon Religious Belief and Its Influence The Anglo -Saxons were Christianized in the seventh century. Chapter 2 Beowulf 1. Anglo -Saxon Poetry But there is one long poem of over 3,000 lines. It is Beowulf,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Grendel is a monster described in Beowulf. 3. Analysis of Its Content Beowulf is a folk lengend brought to England by Anglo -Saxons from their continental homes. It had been passed from mouth to mouth for hundreds of years before it was written down in the tenth century. 4. Features of Beowul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of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Chapter 3 Feudal England 1)T he Norman Conquest 2. The Norman Conquest The French -speaking Normans under Duke William came in 1066. After defeating the English at Hastings, William was crowned as King of England. The Norman Conquest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udalism in England.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充分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卓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卓越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卓越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十足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梦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

英国文学期末考试题目(英语专业必备)

一.中古英语时期 ?Beowulf is the oldest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men (范例、典范)of Anglo-Saxon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oldest surviving epic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romance is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the medieval period(中世纪). It uses verse or prose to sing knightly a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Geoffrey Chaucer, on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s, whose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Chaucer is considered a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and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 marks a transition(过渡)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I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雕塑)and literature, and then spread to the rest of Europe.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is was England’s Golden Age in literature. Queen Elizabeth reigned over the country in this period.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 The most famous dramatists in the Renaissance England ? ?“Of Studies” is the most popular of Bacon’s 58 essays. ?Thomas More ——Utopia ?Edmund Spenser——The Faerie Queene 相关练习 ? 1. Which is the oldest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 A. Utopia B. Faerie Queene ? C. Beowulf D. Hamlet ? 2. _____ is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 A. Edmund Spenser B. William Shakespeare ? C. Francis Bacon D. Geoffrey Chaucer ? 3. ____ is not a playwrigh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n England. ? A. William Shakespeare B. Geoffrey Chaucer ? C. Christopher Marlowe D. Ben Johnson 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All the world '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and the finest poet who has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hakespeare understood people more than any other writers. He could create characters that have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英国文学重点

第一讲英国文学概论 教学要求:认识学习《英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了解该学科的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英国文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从总体上介绍学习英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以及这门课程的性质 1.为什么要学习英国文学 2.学习英国文学的意义 3.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 4.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本章习题要点: 1. 你对英国文学的了解有多少? 2.文学和文化/历史/社会的关系 第二讲中古时期英国文学 教学要求:了解早期英国文学,尤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史诗、传奇、民谣 二《贝尔武夫》选读 第三讲乔叟时代 教学要求:了解乔叟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英雄双韵体、五步抑扬格等英语诗歌知识 二《坎特伯雷故事集》选读 本章习题要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脚。 为何乔叟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第四讲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教学要求: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 一文艺复兴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潮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 四威廉·莎士比亚 1. 莎士比亚生平及戏剧创作生涯 2. 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3.《哈姆雷特》片断赏析 4.《第18首、第29首十四行诗》赏析 本章习题要点: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 第五讲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一) 教学要求:了解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的文学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根;约翰·邓恩 一培根的哲学思想及《论学习》赏析 二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及《临别词:莫悲伤》赏析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完整)英国文学史及选读__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考试课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考核类型:A 卷 考试方式:闭卷出卷教师: XXX 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班级:英语xx班 I.Multiple choice (3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1._____,a typical example of old English poetry ,is regarded today as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A.The Canterbury Tales B.The Ballad of Robin Hood C.The Song of Beowulf D.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inght 2._____is the most common foot in English poetry. A.The anapest B.The trochee C.The iamb D.The dactyl 3.The Renaissance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such an event? A.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and Greek culture. B.England’s domestic rest C.New discovery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 D.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expansion 4._____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The Pilgrims Progress B.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C.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 D.The Holy War 5.Generally,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s essence is _____. A.science B.philosophy C.arts D.humanism 6.“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Shakespeare, Sonnets18)What does“this”refer to ? A.Lover. B.Time. C.Summer. D.Poetry. 7.“O prince, O chief of my throned powers, /That led th’ embattled seraphim to war/Under thy conduct, and in dreadful deeds/Fearless, endangered Heaven’s perpetual king”In the third line of the above passage quoted from Milton’s Paradise Los t, the phrase“thy conduct”refers to _____conduct. A.God’s B.Satan’s C.Adam’s D.E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