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全息光存储技术是以全息图的形式将数据信息记录到存储材料中的一种新兴存储技术。由全息方法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它不仅保存了物光的振幅信息,而且还保存了其完整的空间位相信息。全息光存储虽然具有高存储容量、高读写速率、高可靠性等优点,但选用兼具性能、容量和价格综合优势的存储材料,实现合适的性能价格比仍是全息光存储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巫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全息光存储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相关技术背景,对全息光存储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潜力作简单的介绍,并对全息光存储技术的基本存储原理、系统构成、存储材料、复用方法和编码方式等方面做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全息光存储系统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全息光存储,存储材料,复用方法,编码方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所能获取并使用的数据和信息急剧增长,这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载体—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存储容量、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快的存取速度。当然,这也是从事存储研究和生产的诸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现有的存储技术,如磁存储和半导体存储等虽然仍在不断地改进以满足人们对存储容量和速率等的要求,但这些存储手段正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由于传统光盘存储受衍射分辨率极限的限制,既使采用更大数值孔径的聚焦镜和更短的波长,也很难进一步提高存储密度;而近场光存储技术虽然突破了衍射分辨极限,可以获得较高的存储密度,但是需要光学头和盘面之间有很近的距离,光学头需要相对记录介质作机械运动,导致光机系统比较复杂。全息光存储技术可以不用机械的方法操作光束移动,而利用激光束无惯性电子控制对数据进行并行读写,缩短了存取时间。由于采用复用技术大幅提高了存储容量,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各种未来高密度光存储技术中,全息光存储以其所具有的高存储容童、高存储密度、高信息存储冗余度和超快存取速度等优点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科学家Denis Gabor提出了全息术的设想,并于1948年获得了第1张全息图及其再现的图像。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的出现使全息术应用于图像存储成为可能,激光因其良好的单色性理所当然地成为制作全息图最理想的光源。随后,美国Polaroid公司的Van Heerden提出了全息数据存储的概念。20世纪70初,光折变材料因其潜在的高存储容量而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并被应用于全息数据存储系统,但鉴于当时的技术基础,全息光存储的实用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避免因光盘存取速度而影响计算机性能,美国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试验全息光存储系统,他们的努力使存储系统及其组成部件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影响系统的关键仍然是记录材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也由于光电器件(如CCD)和全息记录材料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再次使全息光存储成为高密度光存储领域的研究热点。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演示了首个数字全息光存储系统,该实验表明了用现成元件搭建数字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可行性。1997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领导的光信息处理研究小组使用球面参考光通过移位复用在1mm厚的掺铁铌酸锂晶体中获得了密度为100bit/平方微米实验室利用相关复用技术在Fe:Linbo3晶体中实现了密度超过350bit/平方微米的全息存储。2001年IBM公司进行了存储密度为400bit/平方微米的实验。2002年4月,在美国广播协会(NAB)展会上,美国InPhase公司展示了记录容量达到100GB的Tatapstry追记型全息记录介质播放系统,该系统可以容纳30 min的非压缩数字HDTV视频内容,数据传输速率达160MBIT/s。2007年1月,InPhase 公司与德国厂商DSM签订了OEM协议,由后者制造其存储容量达300GB的Tatapstry300R

全息存储驱动器。本文将对全息光存储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潜力作简单的介绍,并对其基本存储原理、系统构成、存储材料、复用方法和编码方式等方面做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 全息光存储技术的基本原理

1.1基本物理原理

首先将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经编码后形成二进制数据流,并以页为单位映射到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 )上。从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分束器分离成两束相干光,一束光经SLM 后携带了数据信息,这样形成的物光进入存储介质中;另一束没有调制的参考光直接照射到介质上,物光和参考光由于干涉而形成的图样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利用各种复用技术,可在介质的同一位置记录不同的数据信息。读出时,采用与记录信息时相同的参考光照射存储介质,将衍射光成像到探测器(例如CCD )表面,探测器阵列根据各像素所接收到的光强大小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存储容量、传输速度和系统体积都与存储介质密切相关,因此存储介质是全息光存储的一项关键技术[5]。用于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存储介质需要具备高光学质量、高动态范围、高光敏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高光学质量能使携带数据信息的物光波前不失真,降低误码率;高动态范围能够保证复用更多的全息图,从而提高存储容量;高光敏性可提高介质的反应速度;而高稳定性可避免存储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早期的全息存储介质采用的是卤化银敏化明胶(SHSG )和重铬酸盐明胶(DCG )。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介质包括:光折变晶体(如铌酸锂和钽酸锂等)、光致聚合物、光折变合物和光致变色材料,实验室中使用最多的是掺铁铌酸锂晶体。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光折变材料(包括光折变晶体和光折变聚合物)非常适用于全息光存储。

1.2技术实现方法

全息光存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源、空间光调制器(SLM )、探测器阵列,以及变换透镜和相应的光学元件等。系统的性能与这些组成部分的性能密切相关。另外还有复杂的光学系统,访问其它存储体的机械部件,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和实现编解码处理的存储通道等。全息光存储系统的组成:1、激光光源;2、SLM ;3、光学整形元件;4、存储材料;5、探测器阵列;6光学变换透镜。

光源:用于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光源必须具有高度的空间和时间相干性,以便在要求的空间形成干涉图样,并在曝光时间内保持干涉图样的稳定,因此一般都采用激光作为光源。早期一般都使用体积庞大的气体激光器,其波长为514.5nm ,输出功率高达5W 。随着存储材料所需记录功率的下降,以及全息技术商品化的需要,人们逐渐使用微型LD 双频泵浦全固体ND:YAG 绿光激光器,其波长为532nm,输出功率在100nW 左右。

空间光调制器:用于全息光存储系统的空间光调制器必须是二维的,但并不一定需要是彩色的。此外,对空间光调制器还要求其具有高对比度和快速转换能力。一般对比度能达到5:1就可以接受,越高当然越好。而帧转换速度则要求能够达到1000帧/s(,这样才能够达到100MB/s 的数据传输率。

探测器阵列:它是全息光存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用于接收读出的图像并生成相应电信号进入取阑、纠错和解调电路。目前,所有全息光存储系统中采用的都是CCD 光电转换元件。CCD 有线阵和面阵两种结构,在全息光存储系统中一般使用面阵结构的CCD 器件,其主要的性能指标有:电荷转移效率、工作频率、噪声、暗电流、光灵敏度、量子效率、分辨率和动态范围。此外,还需要考虑CCD 器件和SLM 之间的像素匹配程度,即如果SLM 具有10241024?个像素,像素尺寸是μ8.12m,那么理想情况下希望CCD 器件也具有

1024

1024?个像素,且像素尺寸为μ

12m。

控制电路:驱动光学部件的复杂电路,以及编解码、纠错等电通道处理环节这些部分在整个全息光存储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信源方面,需要存储的数字信息必须经过调制编码才能形成二维的数据页。而在系统的另一端,CCD器件探测到的图像信号只是伪数字信号,必须取闭值变为二值数据,再经过解调和纠错方能为人们所用。此外,在记录和读出时还要求计算、控制激光的功率、复用情况、曝光时间、对图像的处理以及纠正图像失真等。这些都需要由控制电路加以快速、准确地控制,从而实现对数字信息的存储和准确读出。1.3关键技术

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存储容量、传输速度和系统体积都与存储介质密切相关,因此存储介质是全息光存储的一项关键技术。用于全息光存储系统的存储介质需要具备高光学质量、高动态范围、高光敏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高光学质量能使携带数据信息的物光波前不失真,降低误码率;高动态范围能够保证复用更多的全息图,从而提高存储容量;高光敏性可提高介质的反应速度;而高稳定性可避免存储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早期的全息存储介质采用的是卤化银敏化明胶和重铬酸盐明胶。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介质包括:光折变晶体(如铌酸锂和钽酸锂等)、光致聚合物、光折变聚合物和光致变色材料,实验室中使用最多的是掺铁铌酸锂晶体。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光折变材料(包括光折变晶体和光折变聚合物)非常适用于全息光存储。

全息光存储系统采用合理的复用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系统的存储容量,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常见的几种复用技术包括:空间复用、体积复用(包括角度复用、位相编码复用、波长复用)和混合复用等。空间复用是将不同的全息图(数据页)存储在记录介质的不同区域,物光和参考光的位移依靠声光偏转器件(AOD)或电光偏转器件(EOD)实现,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复用技术;角度复用是全息光存储中得到最充分研究的复用技术,基本思路是每当记录完一个全息图后,使参考光的入射角改变一个角度再存储另一幅全息图,但随着全息图数目的增加,平均衍射效率会降低,影响了存储容量;在位相复用中一般使用正交位相编码,参考光的波长和光束角度都是固定的,有利于全息图的快速随机读写,提高全息图的衍射效率,增加读出数据的信噪比;波长复用中每一幅全息图与一个特定波长相对应,记录和读出过程中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而混合复用技术只不过是上述几种复用技术的组合,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大存储容量。随着全息光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新的复用技术。

在全息光存储系统中,采用有效的信号处理方法能抑制记录通道中存在的各种噪声,减少数据的误码率,通常采用纠错编码、交错和调制编码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编码。此外,激光光源和其它光电器件(如SLM和CCD等)性能的优劣对全息光存储系统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全息光存储技术的研究进展

1.1技术进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DSSWORN演示平台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为DAPRA投资实施的HDSS项目开发了高传输速率、高容量的全息光盘存储系统。该系统采用了IBM公司

1024?像素,采的铁电液晶空间光调制器(FLCSLM)记录二维数据,最高分辨率为1024

用KODAK公司的CCD作为探测器,其分辨率与SLM匹配,最大帧数为1000fps。利用脉冲倍频Nd∶YAG激光器(波长为532nm)进行记录和读出,光盘安装在精密的空气静压轴承上,使用精密光电轴角编码器完成角度寻址,通过利用分辨率达25nm的平

移台来移动装有光盘的轴承,以对光盘的不同半径位置进行读写。同步系统使光盘不同角度位置重复寻址的精度超过±10μm,从而增加了脉冲激光器所记录的全息图数目。该平台使用了定制的短焦距(17.1mm)傅里叶变换透镜,使1M像素的图像从SLM传送到CCD时失真小于±1.5μm,系统成像的数值孔径为0.36。物光和参考光束通过同一套光学系统,使整个系统的尺寸达到最小。光学设计以完全对称的方式进行,这样能获得最小的图像失真。

系统的全息信道解码传输速率可达1Gbits/s,使用1次写入多次读取(WORM)的光致聚合物作为存储介质,容量为120GB。由于较厚的介质(如LiNbO3晶体)的存储容量受到介质动态范围和噪声的影响要多于复用技术,而较薄的介质(如光致聚合物)则不然,所能存储全息图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复用技术决定。经常在较厚介质中使用的角度复用技术在这里效果不大,需要使用其它复用技术,例如移位或旋转复用技术,该系统采用的是散斑-移位复用技术。4.2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双掺杂晶体介质存储实验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emetri Psaltis教授的光信息处理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多种全息材料和技术他们利用掺锰掺铁铌酸锂晶体(LiNbO3∶Fe∶Mn)作为介质,实现的全息存储具有选择性擦除和重写能力。在这种双掺杂晶体中进行记录时需要同时存在参考光束(记录光束)和敏化光束,由敏化光束确定记录的范围。敏化和参考光束通过柱面镜聚焦到存储介质,敏化光束在焦深内使晶体产生厚度只有几十微米的薄片层,当参考光束和敏化光束移到相邻位置时即完成了复用。读出的时候,敏化光束不再存在,只有参考光束来完成非破坏性再现,在Bragg条件下参考光束的光强可增大至2倍。选择性擦除可通过只用敏化光束照射希望擦除的区域来实现。在这套实验系统中,参考光束和敏化光束一起传播并聚焦到晶体中,局部全息图由光强相等的参考光和信号光记录以增大记录斜率,从而使每幅全息图的记录时间达到最短。

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的全息材料和系统测试平台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研制的全息光存储测试平台分别是PRISM和DEMON,其中PRISM测试平台主要用来进行全息数据存储材料的定量测试。高质量的存储材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优良的光学性能、高记录保真度、大动态范围、低散射、高灵敏度和非易失性。PRISM平台能够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评价期望的存储材料,范围从光致聚合物到无机光折变材料。根据测试仪器接收的由记录材料传递到探测器的数据页图像误码率(BER)以及材料中全息记录再现时产生的页误码率等数据,可以量化各种材料的光学性能和记录保真度等参数。DEMON平台在LiNbO3晶体中利用角度复用实现了全息图叠加,其特点包括高分辨率、SLM和CCD阵列之间的像素匹配、读出过程中的准视频帧速率,并且使用自行开发的样机和纠错编码技术。DEMON 1平台使用透射型SLM,采用8 ̄12像素调制编码技术。它通过由5个透镜组成的变焦镜头成一个缩小的像,这个SLM的像位于傅里叶变换透镜的前焦面上。DEMON 1平台使用

1024 个像素,物光在进入SLM前首先要经过一对柱面光反射式液晶SLM,具有1024

学元件进行切趾。记录时所用的傅里叶透镜为短焦距透镜系统,能够通过大的光场范围修正失真(特别是扭曲)。这些实验平台都可用来研究编码技术和全息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例如IBM公司利用LiNbO3作为记录介质存储视频,并在DEMONII平台上实现了高数据存储密度,同时开发了重要的光学技术以实现图像信号光束的平顶光强分布。

1.2各种技术之间的比较

1.3商业化前景

目前,要真正实现全息光存储技术的商业化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磁存储和传统光盘存储所涉及的各项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而全息光存储则不然。由于它不仅依赖光全息技术,还依赖存储介质、复用技术、激光光源、SLM和探测器阵列等技术的突破,而这些技术现在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息光存储低成本商业化的需要。同时,全息光存储技术的潜在优势还不足以吸引厂商在这些技术的研发上进行重大投资,相关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电子消费

和娱乐行业等其它领域进行驱动,这些都是全息光存储技术当前面临的困难。

三未来的显示技术

基于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简称OEL)技术的显示器具有轻薄、可挠曲、自发光、高画质、省电等优点,它将成为未来高清显示器的发展的新趋势。

OEL分为两种:

1.一种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基于OLED技术的显示器与LCD相比较有一系列优点:如超轻、超薄(厚度低于2毫米)、高亮度、广视角、自发光不需

要背光源、响应速度快(是液晶的1000倍)、高清晰、低功耗、低温特性优良、

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柔软显示等,它将成为未来高清显示器发展的新趋势。以后

的显示屏就能像纸一样轻薄柔软,卷起来带走,使用笔卷式的显示器将不再是好莱

坞电影中的科幻情节了。

2.另一种是PLED(PolymerLightEmittingDiode,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摩天大楼的外墙用高清电视来装饰,家里的整面墙都用

来欣赏电影...

PLED和OLED想比,在超大尺寸、低成本上占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基于PLED 的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机械性质,可以使材料完美得均匀分布于超大面积基板上,制造出大尺寸的显示器,只要喷印技术和面板尺寸许可,显示器尺寸之大让现有的显示器望尘莫及。并且高分子PLED有着更低的驱动电压,其功耗非常低。

这里我们不能断定OEL就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表现出的薄膜化、可弯曲、低能耗、多功能等优越特性僵尸未来显示技术发展的方向。

四结论

与当前的硬盘、光盘存储以及下一代的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相比,全息光存储的巨大竞争力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超大存储容量、超高存储密度和越快的存取速度等方面。全息光存储的研制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实现TB量级的存储容量和1Gbps的数据传输率。随着人们在关键器件研发和新型存储材料研制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Inphase公司和Optware公司已经在这一领域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更在全息光存储商品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当然,全息光存储的发展也还存在着诸多的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寻找一种同时兼具性能、容量和价格方面综合优势的存储材料,这也是全息光存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从加工生产方面来看,如何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加工,特别是有关激光、空;和光调制器和探测器阵列的对准,对于工程人员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要实现合适的性能价格比,全息光存储如果不够便宜,就难以找到市场,普通的PC机用户不会为了性能上一定的改善而付出高额的费用。因此,全息光存储只有在其价格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准,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住脚。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终究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全息光存储也会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存储容量永无止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伟,谢长生,裴先登.全息存储———下一代存储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4):14-16.

[2]刘继桥,刘之景,王克逸.近场光学高密度存储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2,24(6):330-334.

[3]郑光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76-284.

[4]吕乃光.傅里叶光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88-290

[5]陶世荃等编著.全息存储.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6]干福熹等编著.数字光盘存储技术.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摄影就是在摄影的同时将上述两类信息同时记录来实现的。采用激光 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 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 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 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与普通的摄 影技术相比,全息摄影技术记录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容量比普通照片信息 量大得多(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全息影像的显示,则是通过光源照射在全息图上,这束光源的频率和传输 方向与参考光束完全一样,就可以再现物体的立体图像。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多个侧面,只不过看得见摸不到,因为记录的只是 影像。 目前最常用的光源是投影机,因为一来光源亮度相对稳定,二来,投影机 还具有放大影像的作用,作为全息展示非常实用。 技术原理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 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 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 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 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 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 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 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 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 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 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其实这个基本原理是联 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结合的量子论的。其数学证明是,时空有多少维,就有 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们一起组成类似矩阵的 时空有限集,即它们的排列组合集。全息不全,是说选排列数,选空集与 选全排列,有对偶性。即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 的排列数全息性;这类似“量子避错编码原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计 算中的编码错误造成的系统计算误差问题。而时空的量子计算,类似生物

全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全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光学的理解与认识更加透彻,关于光学的各种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其中全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如医学领域、军事领域、艺术领域、测量领域等。本文主要介绍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全息技术在防伪技术的中的应用,在简要介绍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振幅,相位,参考光波,全息防伪,全息投影。 1全息技术的原理 1.1物光波面的记录 全息技术的第一步是将光波的全部振幅和相位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由于感光材料只能接收光的振幅信息,因此必须想法把相位信息转换成强度的变化才能记录下来。,干涉法是将空间相位调制转换为空间强度调制的标准方法,因此采用相干光干涉条纹来记录图像。 设物体散射的物光波为 êo(x,y)=a o(x,y)exp[iφ0(x,y)] 另一个与物光波相干的参考光波为 êr(x,y)=a r(x,y)exp[iφr(x,y)] a o(x,y)、a r(x,y)、φ0(x,y)、φr(x,y)分别表示各波面的振幅和相位, 这两个相干光波在记录平面上叠加形成的光强为 I(x,y)=| êo(x,y)+ êr(x,y)|2 =| êo(x,y)|2+| êr(x,y)|2+êo*(x,y) êr(x,y)+ êo(x,y) êr*(x,y)

=a r2+a o2+2a r a o cos[φr-φo] 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表示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单独到达全息图的强度,它们的和表示干涉条纹的平均强度,第三项包含了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参考光波的作用是使物光波波前的相位分布转化为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 底片振幅透射系数t(x,y)为 t(x,y)=k o+k1I(x,y) 其中k o,k1是常数,k1<0是负片,k1>0是正片. t=(k0+k1|êr|2)+k1(|êo|2+|êr*êo+ êrêo*|)=t1+t2+t3+t4 1.2 物光波面的重现 全息术的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有全息图重现物光波。 如果照明光是与全息图记录时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的光波êc=êr, 透过全息图的光波的复振幅分布ê,(x,y)为 ê,(x,y)=êr t={(k0+k1|êr|2)}êr+k1|êo|2êr+k1|êr|2êo+ k1êr2êo*| =t1,+t2,+t3,+t4, 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表示衰减的重现光êr方向不变的透过全息图,第三项是透过全息图的+1级衍射光,除了一个常数衰减外,这是一个与原物光波完全相同的重现物光波,第四项是通过全息图的-1级衍射波,这是一个与原物光波的共轭波。 2全息技术的应用 2.1全息防伪技术 全息防伪技术是应用激光全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防伪技

全息照相技术综述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作者:张新成 学号:20114052021 单位: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物理班 内容摘要: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全息图并不直接显示物体的图象。用一束激光或单色光在接近参考光的方向入射,可以在适当的角度上观察到原物的像。这是因为激光束在全息图的干涉条纹上衍射而重现原物的光波。再现的像具有三维立体感。本文试论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来叙述学习本章节后的收获和感想。 关键词: 全息照相,波的干涉,全息照片,全息摄影 引言: “全息”来自希腊字“holos”,意即完全的信息------不仅包括光的振幅信息,还包括位相信息。利用干涉原理,将物光波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物光波前的振幅和位相及全部信息都存储在记录介质中,顾晨伟“全息图”。光波照明全息图,由于衍射效应能再现出原始物光波,该光波将产生包含物体I全部信息的三维像。这

个波前记录和再现的过程就是全息术。 1947年匈牙利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D.伽柏(D.Gabor)提出全息术的设想,意图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方法是完全撇开电子显微物镜,用胶片纪录经物体衍射的末聚焦的电子波,得到全息图。一相干的可见光照明全息图,衍射波将产生原物体放大的光学像。为了检验他的理论,1948年他利用水银灯发出的可见光代替电子波,获得了第一张全息图及其再现像。由于全息图的发明,D.伽柏197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世纪50年代GL诺杰斯(G.L.Rogers)等科学家进一步丰富了波前再现理论。 光波的位相信息是通过与参考光波相干涉,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干涉图而记录下来,所以要求两束光高度相干。早期由于没有更好的相干光源,在两侧同轴方向产生不可分离的“孪生像”。观察者对虚像聚焦时,会看到由实像引起的离焦像;対实像聚焦时,伴随有离焦的虚像。从而像质大大降低。由于光源相干性的限制以及”孪生像“的问题,全息术研究的进展极大受阻。 1960年,激光的出现为全息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激光是一种单色性很强的光,是制作全息图最理想的光源。196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雷达实验室的 E.N利思(E.N.Leith)和J.乌帕特尼克斯(J.upatnieks)借鉴雷达中载频技术,提出”斜参考光法“。这种方法不像伽柏全息图那样以物体直接透射光作为参考光,而是单独引入分离的倾斜照射的参考光波。依据这种方法采用氦氖激光器拍摄成功第一张三维物体的激光透射全息图。激光照明全息图,可看到清楚的三

全息投影系统方案

360度全息投影系统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三维全息影像的优越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环境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拓扑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应用领域................................................................................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软硬件配置方案(以四个锥面为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息投影定义、原理及分类介绍

全息投影定义、原理及分类介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能实现裸眼立体3D 显示的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有趣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为众多商家提供新的宣传营销方式,打开市场新大门。 全息投影技术在展览展示方式,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的全息成像柜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屏幕或介质而直接悬浮在设备外的自由空间,任意角度看都是三维影像展现。产品种类多样分有全息展示柜、180度全息展示柜、270度全息展示柜、360度全息展示柜、全息金字塔、大中小型全息金字塔定制、全息投影设备、3D投影成像设备、全息玻璃柜等,可根据用户使用需求使用场地进行定制。未来全息投影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一、什么是全息投影全息投影技术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是采用一种国外进口的全息膜配合投影再加以影像内容来展示产品的一种推广手段。它提供了神奇的全息影像,可以在玻璃上或亚克力材料上成像。这种全新的互动展示技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在没有图像时完全透明,给使用者以全新的互动感受,成为当今一种最时尚的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手段。全息投影设备包括:全息投影仪,全息投影幕,全息投影膜,全息投影内容制作等。航天科工数字展示事业部提供3D全息投影成像系统项目策划、3D全息投影成像展示内容制作、 二、全息技术的原理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

全息投影技术分类_发展及应用

全息投影技术分类_发展及应用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能实现裸眼立体3D 显示的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有趣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为众多商家提供新的宣传营销方式,打开市场新大门。 全息投影技术在展览展示方式,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的全息成像柜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屏幕或介质而直接悬浮在设备外的自由空间,任意角度看都是三维影像展现。产品种类多样分有全息展示柜、180度全息展示柜、270度全息展示柜、360度全息展示柜、全息金字塔、大中小型全息金字塔定制、全息投影设备、3D投影成像设备、全息玻璃柜等,可根据用户使用需求使用场地进行定制。未来全息投影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一、什么是全息投影全息投影技术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是采用一种国外进口的全息膜配合投影再加以影像内容来展示产品的一种推广手段。它提供了神奇的全息影像,可以在玻璃上或亚克力材料上成像。这种全新的互动展示技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在没有图像时完全透明,给使用者以全新的互动感受,成为当今一种最时尚的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手段。全息投影设备包括:全息投影仪,全息投影幕,全息投影膜,全息投影内容制作等。航天科工数字展示事业部提供3D全息投影成像系统项目策划、3D全息投影成像展示内容制作、 二、全息技术的原理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

浅谈全息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物 理 小 论 文 程 秋 菊 计 科 B111

浅谈全息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摘要:全息技术也称全息照相、全息摄影等,是一种神奇的光信息记录技术。其原理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干涉记录,衍射再现”。扥问简单的介绍了全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全息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全息技术、全息照相、全系信息储存、激光 1、引言 全息技术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光学分支,主要运营用了光学原理,是一种不用透镜,而用相干光干涉得到物体全部信息的二部成像技术。如果说全息技术在照相方面的应用与普通照相技术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全息技术能够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原理,将物体对光的振幅和相位反射(或透镜)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也就是把物体反射光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并能够再现出立体的三维图像,儿是光波。全息技术近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被广泛的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现代测试。生物工程、医学、艺术、商业、保安、及现代存储技术等方面已显示出特殊的优势。随着全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息技术的产品正越来越走向市场、应用与现代生活中。 2、全息技术的发展简介 全息照相技术是1948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为改善电子显微镜成像质量提出的重现波前的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但当时由于缺乏纯净的能够相互干涉的光,全息图的质量很差。知道十二年以后的1960年,激光器问世,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埃梅蒂利斯与朱丽斯尤培妮克拍成了第一张全息照片,全息技术才有了蓬勃快速的发展。 全息技术的发展大约可分同轴全息术、离轴全息术、白光再现全息术、白光全息术等4个阶段。 同轴全息术是伽伯当时采用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是在1960年激光器出现之前,这种技术获得的物体再现像与照明光混在一起,不易观察。 1948年,伽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拉格的“x射线显微镜”、择尼克的相衬原理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用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方法,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想法。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原理,他先后采用了电子波与可见光进行了验证,并在可见光中得到了证实,同时制成了第一张全息图。从那时起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全息图都是用汞灯作为光源,而且是参考光与物光共轴的共轴全息即同轴全息图。它与4-1级衍射波是分不开的,这是全息术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全息图存在2个严重问题,一个是再现的原始像与共轭像分不开;另一个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这10多年中,全息术进展缓慢。 离轴全息术是在激光器出现以后产生的用激光再现的全息术,其特点是获得的物体重现像与照明光分离,易于观察。 1960年激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高相干度光源。1962年,美国科学家利斯和乌帕特尼科斯将通信理论中的载频概念推广到空域中,提出了离轴全息术,就是用立轴的参考光照射全息图,使全息图产生3个在空间相互分离的衍射分量,其中一个复制出原始物光。这样,同轴全息图两大难题宣告解决,产生了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全息图。从而使全息术在沉睡了十几年之后得到了新生并进入了一个极为活跃的阶段。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多种全息方法,

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它正以一种全新的事物改变着人们对那些传统舞台的声光电技术的审美态度。这种全息投影技术应时代而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右图,这是英国一家高级酒店推出的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指引入住者到达指定房间的,画面上鲜活的人物空间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空间感、透视感很强。这种技术用科幻般的效果营造着虚拟与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国内比较牛的有清华,中国科技,中国光电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江苏大学等。除光学全息外,还发展了红外、微波和超声全息技术,这些全息技术在军事侦察和监视上有重要意义。

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光信息存储》期末论文题目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班级光信1102班 姓名张林君 学号 20112830 完成日期 2013/12/12 成绩

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全息技术最早于1948年由斯盖伯(Dennis Gabor )提出,经过研究发展,2003年首次成功应用于全息投影技术中。全息投影技术应时代而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对传统舞台声光电技术的颠覆,及其带给人们的虚实结合的梦幻立体感受,犹如 LED 显示屏在舞台的广泛应用一样,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几年舞台的“新宠儿”,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全息投影发展史应用前景 一、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全息影像是就是实现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用户不需要佩戴带立体眼镜或其他任何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观看影像。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盖博(Dennis Gabor)在研究电子显微镜的过程中,提出了全息摄影术(Holography)这样一种全新的成像概念。由于全息摄影术的发明,丹尼斯盖博在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1962年,美国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基本全息术的基础上,将通信行业中“侧视雷达”理论应用在全息术上,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带动全息技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技术采用离轴光记录全息图像,然后利用离轴再现光得到三个空间相互分离的衍射分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所需的图像,有效克服了图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1969年,本顿发明了彩虹全息术,能在白炽灯光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成像。其基本特征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个一定宽度的狭缝,限制再现光波以降低像的色模糊,根据人眼水平排列的特性,牺牲垂直方向物体信息,保留水平方向物体信息,从而降低对光源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到了90年代,随着高分辨率CCD的出现,人们开始用CCD等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2001年德国国家实验室首创研发了全息膜技术,使三维图像的再现成为可能。经过7年的发展,全息膜已经从第一代的1英寸栅格状网眼hoe全息单元升级到了如今的第四代0.2毫米97%透光度HoloPro全息膜。依靠这薄薄的透明膜,无论是T形台上的流光溢彩,还是舞台上虚幻影像,都可实现。全息膜的价格自然不菲,据介绍,透光率为70%的全息膜市场价都达到1800-2200元/平米。 360度幻影成像是全息投影目前最具魔幻效果的技术,由丹麦公司ViZoo在2006年研发出来。他们用全息膜搭建了一个倒金字塔形的三角漏斗几何模型,由四台投影机投射的视频图像,在漏斗里经过一系列的光学衍射后汇合成为全息图像,看起来就像有实物漂浮在空中。这一系统还可以配加触摸屏,现场观众可通过各种手势和动作,操纵3D产品模型进行旋转,或部件分解。这样,观众就能深入地了解展示的产品性能。因此,这个全息显示系统一经面世,就迅速成为

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皓景 学号:20111359069 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 任课教师:裴世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装置示意图 5底片 图1 全息照相光路 四、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

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2cos(t )r x A πω?λ =+- (1) 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1 2cos(t )n i i i i i r x A πω?λ==+- ∑ (2)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 )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的再现——光的衍射 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这样在原先拍摄时放置物体的方向上就能看到与原物形象完全一样的立体虚像。如图2 所示把拍摄好的全息底片放回原光路中,用参考光波照射全息片时,经过底片衍射后有三部分光波射出。 0 级衍射光——它是入射再现光波的衰减。 +1 级衍射光——它是发散光,将形成一个虚像。如果此光波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就等于接收了原被摄物发出的光波,因而能看到原物体的再现像。

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前景

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 其应用前景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前景 整理By:标准时间3 本文主要介绍全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 1.全息技术的工作原理 全息技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物光波并利用光的衍射原理来再现物光波,因此其工作过程主要分为全息记录和全息图的再现。本文以激光全息照相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全息记录 全息记录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因此要求记录的光源必须是相干性能很好的激光。图1-1是拍摄全息照片的光路图。 由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通过分束镜(Beam splitter)分成两束相干的透射光和反射光:一束光经反射镜Mirror1反射,扩束镜Lenses1扩束后照射到被拍摄物体上,再从物体投向照相底片(Film)上,这部分光称为物光(Object beam)。另一束光经反射镜Mirror2反射,扩束镜Lenses2扩束直接照射到底片上,称为参考光(Reference beam)。由于同一束激光分成的两束光具有高度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照相底片上相遇后,形成干涉条纹。由于被摄物体发出的物光波是不规则的,这种复杂的物光光波是由无数的球面波叠加 图1-1 拍摄全息照片

而成的,因此,在全息底片上记录的干涉图样是一些无规则的干涉条纹,这就是全息图。 全息图的再现 全息图的物像再现过程就是光的衍射过程。一般采用拍摄时所用的激光作照明光,并以特定方向或与原参考光相同的方向照射全息图片,就能在全息图片的衍射光波中得到0级衍射光波和±1级衍射光波(如图1-2所示)。 图1-2中,把拍好的全息照片放回底片架上,遮挡住光路中的物光,移走光路中的被拍物体,只让参考光照在全息图片上。这样在拍摄物体方向可看到物的虚像,在全息照片另一侧有一个与虚像共轭的对称实像(不易观察到),这是最简单的再现方法。 2.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全息照相技术是1948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Dennis Gabor)为改善电子显微镜成像质量提出的重现波前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当时由于缺乏纯净的能够相互干涉的光,全息图的质量很差。直到十二年以后的1960年,激光器问世,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埃梅蒂?利斯与朱里斯?尤佩尼克拍成了第一张全息相片,全息技术才有了蓬勃快速的发展。 全息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同轴全息术、离轴全息术、白光再现全息术、白光全息术等4个阶段。 同轴全息技术 同轴全息术是伽伯当时采用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是在1960年激光器出现以前。这种技术获得的物体的再现像与照明光混在一起,不易观察。 1948年,伽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拉格的“x射线显微镜”、泽尼克的相衬原理的启示下,提出了一种用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方法,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想法。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原理,他先后采用电子波与可见光进行了验证,并在可见光中得到了证实,同时制成了第1张全息图。从那时起至20世纪5O年代末期,全息图都是 图1-2 全息图的物象再现

【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R)(O*R*)OO*RR*OR*O*RIOIR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t0KI (式3)

全息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全息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全息显示技术突破了传统声、光、电局限,将美轮美奂的画面带到观众面前,给人一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双重世界感觉。本文将从全息显示的理论基础、现代显示技术的全息应用以及全息显示的发展潜力与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全息显示。未来全息显示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关键词:全息技术3D投影全息照相全息印刷 Holographic T 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pla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stract:Holographic display technology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limitations of sound, light, electricity,and will bring magnificent picture to the audience, give us a kind of virtual reality coexist with the double world feel. This text will discuss holographic display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the holographic display theory basis, modern display technology of holographic application and holographic display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trend in this show.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uture holographic technology market will be invaluable. Keywords:Holographic 3D projection hologram Holographic Printing 引言: 全息技术其实就是实现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记录的难题早在1947 年就被攻克。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丹尼斯?伽伯博士发明了全息立体摄像,并因此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般的三维图只是在二维的平面上通过构图及色彩明暗变化实现人眼的三维感觉,而全息立体摄影产生的全息图则包含了被记录物体的尺寸、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信息,能提供“视差”。观察者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如同有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一样。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全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目前,计算全息的主要应用范围是:二维和三维物体像的显示;此外,在安全方面也有独特的优点。随着大容量、高速度计算机的不断出现,以及激光扫描器、电子束、粒子束等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全息必将显示更大的优越性,展宽更多的应用领域。全息技术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而且这种新技术正以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科技人员致力研究, 其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光学全息照相应用及发展

光学全息照相应用及发展 摘要:全息照相是应用光的干涉来实现的,它用激光作光源,通过全息记录和再现过程实现,全息照相较之普通照相有许多优点,它既记录光波的振幅,又记录位相的全部信息。所以全息照相技术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全息照相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应用和发展。 一、全息照相概述 所谓全息照片就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的先进照相技术。全息照片不用一般的照相机,而要用一台激光器。激光束用分光镜一分为二,其中一束照到被拍摄的景物上。另一束直接照到感光胶片即全息干板上。当光束被物体反射后,其反射光束也照射在胶片上,就完成了全息照相的摄制过程。 二、全息照相的拍摄原理 拍摄全息照片的基本光路大致如图。 激光光源(波长为 λ )的光分成两部分:直接照射到 底片上的叫参考光;另一部分经物体表面散射的光也照射到 照相底片,称为物光。参考光和物光在底片上各处相遇时将 发生干涉,底片记录的即是各干涉条纹叠加后的图像。 关于强度:显然参考光各处的强度是一样的,但由于物 体表面的反射率不同,所以物光的强度各处不同。因此,参 考光和物光叠加干涉时形成的干涉条纹各处浓淡也就不同。 关于相位:如图,设O 为物体上某一发光点。 设参考光在a 处的波动方程为:)cos(0?ω+=t A y π ??πλπδπ ??πλπδλπ??δλπ?ω?ω???2/)2(22/])12[()12(/2) /2cos(: ) cos(010110111---1+==++=+=+=-+=+=k r k k r k r r t A y a t A y O 处为明条纹,解得 处为暗条纹,解得 由干涉知: :参考光与物光的相位差点处的波动方程为 物光在点处的波动方程为: 物光在 设a 、b 为相邻的两暗纹,由干涉知:a 、b 两处的物光与参考光必须都反相.因为a b 两处的参考光相同,所以其物光的波程差为λ。由几何关系知:

全息投影方案

目录 一全息投影技术原理 0 二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 (1) 2.1 全息投影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1) 2.2 在博物馆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的优点 (2) 三实施方案设计 (3) 3.1 方案一360度全息投影展示柜 (3) 3.1.1 环境要求 (3) 3.1.2 设备及相关要求 (3) 3.1.3 数据要求 (4) 3.1.4 资金预算 (4) 3.1.5 场地要求 (4) 3.1.6 预期效果 (4) 3.1.7 优缺点 (5) 3.2 方案二空气成像 (5) 3.2.1 环境要求 (5) 3.2.2 设备及要求 (5) 3.2.3 数据要求 (6) 3.2.4 资金预算: (6) 3.2.5 预期效果 (7) 3.2.6 优缺点 (7) 3.3 方案三投幕式全息投影成像 (7) 3.3.1 环境要求 (7) 3.3.2 设备及要求 (7) 3.3.3 数据要求 (8) 3.3.4 资金预算 (8) 3.3.5 优缺点 (9) 四总结 (9) 五增强现实技术 (9)

5.1 增强现实技术原理 (9) 5.2 增强现实技术特点 (10) 5.3 增强现实技术发展现状 (10) 5.4 增强现实技术方案构思 (11) 附录 (12)

全息投影实现方案 一全息投影技术原理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全息照相原理及应用

1引言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彩色的,这是因为每个物体发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时,光的强弱、射向和距离、颜色都不同。从波动光学的观点看,是由于各物体发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振幅、相位、和波长。如果能看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维像,这就是全息术。全息术诞生到现在6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1948年,丹尼斯·盖伯提出一种记录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随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想法,即全息术,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全息图。全息术在刚开始的十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激光的出现使得全息术获得巨大进展。总结全息照相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水银灯记录同轴全息图,这时是全息照相的萌芽时期,主要原因是没有好的相干光源,再现像和共轭像不能分离;第二阶段是用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全息照相,能够把原始像和共轭像分离;第三阶段是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照相,主要有反射全息、象全息、彩虹全息及合全息;第四阶段是当前所致力的方向,就是白光记录全息图。[1]

2 全息照相的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它利用物光和参考光在感光胶片上进行干涉叠加形成全息照片,在运用衍射原理使之再现,因此全息照相的过程包括全息记录和全息再现两个过程。 2.1 全息记录 2-1图 全息记录 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光经扩束镜扩束后直接投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另一束光经反射镜反射及扩束镜扩束后射到被摄物体上,在经过物体反射到感光板上,这束光称为物光。两束光将在感光板上产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设 物光波:()()()1,00,=A ,i x y U x y x y e ?-?% 参考光波:()()()2,,=A ,i x y R R U x y x y e ?-?% 式中012,,,R A A ??分别为物光波参考光波的振幅和初相位。当两束光波发生干涉,其合成光波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