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参考模板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参考模板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参考模板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

1 课程介绍

1.1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B04046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必修课

教学环节:课堂教授、作业、测试、考核等

课程学分:3

周学时:3-0

主要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1.2课程目标与作用

1.2.1 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发展快、应用广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尤其是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本课程属于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之一,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后续临床课程的重要先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相关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1.3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如下四部分内容组成:1)医学免疫学绪论;2)基础免疫学: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处理、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3)临床免疫学:

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免疫学防治。

1.4学习方法

1.4.1理论联系实际

是学好医学免疫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①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习理论后通过实验操作,对有关理论进行验证;②图文结合:图、表是将名词概念和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单化和形象化,学习时将图形与文字二者结合,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③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度联系临床相关知识,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4.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例如学习抗体的结构与功能时,在掌握抗体结构的同时,要联系每一结构部分的功能,这样就能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在加深结构印象的同时,掌握抗体的功能。

1.5 课程考核要求

1.5.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1.5.2 成绩组成:到课率及课堂表现5 %,平时测验5 %,实验%,

期中考试30 %,期末考试60 %。注: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5 %(抽查5次,作业不交或旷课扣1分/次,迟到扣0.5分/次);平时测验 5 %(含BB平台测试+随堂提问+BB平台活跃度)。

1.6 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及配套资源

1.6.1 推荐教材

《医学免疫学》第6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曹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1.6.2 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第2版(“十一五”规划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

1.6.3 配套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位置:https://www.360docs.net/doc/e412163203.html,;医学免疫学课程: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进度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题库、作业、测验、讨论版、课程通知等。

2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2.1 免疫学概论(理论2.0学时)

2.1.1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简介

(2)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3)现代免疫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2.1.2基本要求

(1)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2)掌握免疫学的概念,三大基本功能。

(3)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2.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2)难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2.2免疫器官和组织(理论1学时)

2.2.1.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2.2基本要求

(1)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及功能

(2)掌握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概念与作用

2.2.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

(2)难点:淋巴细胞归巢

2.3抗原(理论2学时)

2.3.1教学内容

(1)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3)抗原的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3.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及两大特性;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及类型

(2)掌握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3)了解抗原的交叉反应性

(4)掌握抗原的分类

(5)了解几种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6)了解超抗原

2.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的特性

(2)难点:抗原表位

2.4免疫球蛋白(抗体)(理论2学时)

2.4.1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4)人工制备的抗体

2.4.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基本结构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各自的特点

(4)了解人工制备的抗体

2.4.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5补体系统(理论2学时)

2.5.1教学内容

(1)补体概述

(2)补体的激活途径

(3)补体激活的调节

(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2.5.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成分

(2)掌握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了解激活的调节机制(3)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4)了解补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2.5.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及其其功能

(2)难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的调控

2.6细胞因子(理论2学时)

2.6.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3)细胞因子的分类

2.6.2基本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2)掌握重要的几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3)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4)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2.6.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

(2)难点:各类细胞因子的功能

2.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理论1学时)

2.7.1教学内容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2)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2基本要求

(1)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的概念

(2)了解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了解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功能

(2)难点:粘附分子的分类

2.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理论3学时)

2.8.1教学内容

(1)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2)MHC的多态性

(3)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4)MHC的生物学功能

(5)HLA与临床医学

2.8.2基本要求

(1)掌握MHC的概念

(2)掌握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

(3)了解MHC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4)掌握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5)了解MHC的生物学功能与HLA在医学上的应用

2.8.3重点与难点

(1)重点:HL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难点:HLA的分子结构

2.9 B淋巴细胞(理论1学时)

2.9.1教学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3)B细胞的亚群

(4)B细胞的功能

2.9.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2)了解B细胞的亚群

(3)掌握B细胞的功能

2.9.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的功能

(2)难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的作用

2.10 T淋巴细胞(理论2学时)

2.10.1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2)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3)T淋巴细胞亚群

(4)T淋巴细胞功能

2.10.2基本要求

(1)了解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

(2)掌握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3)了解T淋巴细胞的亚群

(4)掌握T淋巴细胞的功能

2.10.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淋巴细胞的功能(2)难点: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2.11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理论3学时)

2.11.1教学内容

(1)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2)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2.11.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抗原加工和提呈的MHCI类和II类途径

2.1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2)难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

2.12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理论2学时)

2.12.1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T细胞活化的、增殖和分化

(3)T细胞的效应功能

2.12.2基本要求

(1)掌握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2)掌握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3)掌握T细胞的免疫效应

(3)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2.1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2.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理论1学时)

2.1

3.1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1

3.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2)掌握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点

(3)了解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过程和意义

2.1

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比较

2.14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理论3学时)

2.14.1教学内容

SPC统计过程控制管理办法

w 本手册所描述操纵图的选用程序 否 是 是 是是 是

注:本图假设测量系统差不多过 是 是 是 否否

评价同时是适用的 第Ⅰ章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操纵概述 在今天的经济气候下,为了事业昌盛,我们——汽车制造商,供方及销售商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查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提供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地在价值上得以改进。我们必须重视内部以及外部的顾客,并将顾客中意作为企业的要紧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不断改进及使用有效的方法。本手册涉及到第二个领域的某些要求。它描述了能使我们致力于的改进更有效的几种差不多的统计方法。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理解。本手册的对象是见习生以及刚开始从事统计法应用的治理人员。关于现在正在应用更先进技术的人员,本手册也可作为他们学习这些差不多方法的参考文献。本手册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差不多方法。附录H 所列的参考文献或手册中阐述了其他的差不多方法(例如:检查清单、 流程图、是

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其他操纵图、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 本书所述的差不多统计方法包括与统计过程操纵及过程能力分析有关的方法。本手册的第1章阐述了过程操纵的背景知识,解释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变差的专门及一般缘故,并介绍了操纵图,那个用来分析及监控过程特不有效的工具。第Ⅱ章描述了构 造和使用计量型数据操纵图表(定量的数据,或测量)的 - X —R , - X —s 图,中位数图以及X —MR(单值及移动极差)图。这一章还介绍了过程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的指数及比值。第Ⅲ章介绍了用于计数型数据(定性数据或计数值)的几种操纵图:p 图、np 图及u 图。第Ⅳ 章介绍了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附录包括分组及过度调整的例子,如何使用操纵图的流程图、常数及公式表、标准正态分布以及可复制的空白表等。术语索引给出了本手册所使用的术语及符号的解释,参考文献一节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在开始讨论之前,需进行六点讲明: 1.收集数据并用统计方法来解释它们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对读者的过程不断加深理解。当—个没有任何改进的技术专家是专门容易的。增加知识应成为行动的基础; 2.研究变差和应用统计知识来改进性能的差不多概念适用于任何领域,能够 是在车间中或办公室里。例子有:机器(性能特性)、记帐(差错率)、总销售额、白费分析(废品率)、计算机系统(性能特性)及材料治理(运送时刻)。本手册重点放在车间应用中。鼓舞读者参考附录H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定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控制过程特性,确保产品质量特性达到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策划、过程特性、产品特殊特性及持续改进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3 参考文件 《统计过程控制(SPC)参考手册》 4 名词和定义 4.1 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制造控制方法,是将制造中的控制项目,依其特性所收集的数据,通过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过程标准化,发掘过程中的异常,并立即采取改善措施,使过程恢复正常的方法。 4.2 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4.3 过程变差:由于普通和特殊两种原因造成的变差,本变差可用样本标准差S 来估计。 4.4 过程固有变差:仅由于普通原因产生的那部分过程变差。该变差可以从控制图上通过R/d2 来估计。 4.5 过程能力:仅适用于统计稳定的过程,是过程固有变差的6σ范围,式中σ通常由R/d2(σR/d2)计算而得。 4.6 Cp:能力指数 4.7 Pp:性能指数 4.8 Cpu:上限能力指数 4.9 Cpl:下限能力指数 4.10 Cpk:这是考虑到过程中心的能力指数,定义为Cpu和Cpl的最小 值。 4.11 Ppk:这是考虑到过程中心的性能指数。 4.12 Ca:偏移度

4.13 UCL:(Upper Control limit)上控制限 LCL:(Lower Control limit)下控制限 5 权责 5.1 制定责任 5.2 实施责任 5.2.1 质量管理处负责指导、监督各部门统计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5.2.2 技术部 5.2.2.1 负责研究初始过程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5.2.2.2 负责针对质量月报中提到的过程能力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2.2.3 负责对现场过程控制中过程特性和产品特性变差较大的利用控制图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5.3品保部质检处 5.3.1 负责制定和修正控制用控制图的上、下控制限。 5.3.2 负责收集生产各处室完成的控制用控制图,并对实际的过程能力进行计算,将过程能力指数计算结果报到质量月报中。 5.4 生产各处室负责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对需用控制图进行控制的项目,在控制用控制图上进行过程监控。 5.5 由CFT小组每天对控制图进行监控,对工艺技术人员不能解决的异常问题及时分析对策。 6 内容及要求 6.1确定需求 6.1.1统计过程控制用于研究工序能力、监控工艺状况、评估测量系统。 6.1.2技术部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时要确定每一过程适用的统计技术,并纳入控制计划。 6.1.3技术部在新产品差异性分析以后,对差异方面的产品特性进行初始过程能力的研究。

SPC管理规定

SPC管理规定

5.3.1.4 选择控制图的刻度 对于X 图, 坐标上的刻度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至少为子组均值( X )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的2倍。 对于R 图, 刻度值应从最低值为0开始到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初始阶段所遇到的最大极差( R) 的2倍。 5.3.1.5 将均值X 和极差R 画到控制图上。 5.3.2 计算控制限 5.3.2.1 计算平均极差( R ) 及过程平均值( X ) K R R R R K 21 K X X X X K 21 K 为子组的数量 5.3.2.2 计算控制限 UCL R =D 4R UCL X =X +A 2R LCL R =D 3R LCL X =X -A 2R 式中之D 4、 D 3及A 2为常数, 见 。 5.3.2.3 画控制线 在平均值( X ) 和极差图( R) 中用水平虚线将各自的控制限画上去, 在初始研究阶段, 这些控制限叫试验控制限。 5.4 过程控制解释 5.4.1 分析极差图( R 图) 上的数据点 a 、 超出控制限的点——出现一个或多个点超出任何一个控制限, 是该点处于失控状态的主要证据。因为在只存在普通原因引起变差的情况下, 超出控制限的点会很少, 我们便假设该超出的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因此, 任何超出控制限的点是立即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特殊原因点的信号。 超出极差上控制限的点一般说明存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 控制限计算错误或描点时描错; 零件间的变化性或分布的宽度已经增大( 即变坏) , 这种增大能够发生在某个 时间点上, 也可能是整个趋势的一部分; 测量系统变化( 例如, 不同 的检验员或量具) ; 测量系统没有适当的分辨力。 有一点位于控制限之下( 对于样本容量大于等于7的情况) , 说明存在下列情况的一种或几 种: 控制限或描点错误; 分布的宽度变小( 即变好) 测量系统已改变( 包括数据编辑或变换) b 、 链—有下列现象之一表明过程已改变或出现这种趋势: 连续7点位于平均值的一侧;

spc(第二版)

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 第Ⅰ章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在今天的经济气候下,为了事业昌盛,我们——汽车制造商,供方及销售商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提供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地在价值上得以改进。我们必须重视内部以及外部的顾客,并将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不断改进及使用有效的方法。本手册涉及到第二个领域的某些要求。它描述了能使我们致力于的改进更有效的几种基本的统计方法。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理解。本手册的对象是见习生以及刚开始从事统计法应用的管理人员。对于现在正在应用更先进技术的人员,本手册也可作为他们学习这些基本方法的参考文献。本手册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基本方法。附录H所列的参考文献或手册中阐述了其他的基本方法(例如:检查清单、流程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其他控制图、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 本书所述的基本统计方法包括与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有关的方法。本手册的第1章阐述了过程控制的背景知识,解释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变差的特殊及普通原因,并介绍了控制图,这个用来分析及监控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第Ⅱ章描述了构造和使用计量型 数据控制图表(定量的数据,或测量)的 - X—R, - X—s图,中位数图以及X—MR(单值及移动 极差)图。这一章还介绍了过程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的指数及比值。第Ⅲ章介绍了用于计数型数据(定性数据或计数值)的几种控制图:p图、np图及u 图。第Ⅳ章介绍了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附录包括分组及过度调整的例子,如何使用控制图的流程图、常数及公式表、标准正态分布以及可复制的空白表等。术语索引给出了本手册所使用的术语及符号的解释,参考文献一节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在开始讨论之前,需进行六点说明: 1.收集数据并用统计方法来解释它们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对读者的过程不断加深理解。当—个没有任何改进的技术专家是很容易的。增加知识应成为行动的基础; 2.研究变差和应用统计知识来改进性能的基本概念适用于任何领域,可以是在车间中或办公室里。例子有:机器(性能特性)、记帐(差错率)、总销售额、浪费分析(废品率)、计算机系统(性能特性)及材料管理(运送时间)。本手册重点放在车间应用中。鼓励读者参考附录H中的参考文献应用于行政管理及服务中; 3.SPC代表统计过程控制,不幸的是在北美统计方法常用于零件而不是过程。应用统计技术来控制输出(例如零件)应仅仅是第一步。只有当产生输出的过程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这些方法才能在改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发挥作用; 4.尽管本书的每一点是通过已完成的例子来说明,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与过程控制实际相联系。研究读者自己的工作场所或相似部门中的实际例子是对本书的重要补充。然而,现有的过程信息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经验; 5.本书可看成应用统计方法的第一步。它提供从经验中得到的法则,这些法则在许多

SPC管理手册

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在今天的经济气候下,为了事业昌盛,我们——汽车制造商,供方及销售商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提供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地在价值上得以改进。我们必须重视内部以及外部的顾客,并将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不断改进及使用有效的方法。本手册涉及到第二个领域的某些要求。它描述了能使我们致力于的改进更有效的几种基本的统计方法。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理解。本手册的对象是见习生以及刚开始从事统计法应用的管理人员。对于现在正在应用更先进技术的人员,本手册也可作为他们学习这些基本方法的参考文献。本手册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基本方法。附录H所列的参考文献或手册中阐述了其他的基本方法(例如:检查清单、流程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其他控制图、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 本书所述的基本统计方法包括与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有关的方法。

本手册的第1章阐述了过程控制的背景知识,解释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变差的特殊及普通原因,并介绍了控制图,这个用来分析及监控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 第Ⅱ章描述了构造和使用计量型数据控制图表(定量的数据,或测量)的 - X—R, - X —s图,中位数图以及X—MR(单值及移动极差)图。这一章还介绍了过程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的指数及比值。第Ⅲ章介绍了用于计数型数据(定性数据或计数值)的几种控制图:p图、np图及u 图。第Ⅳ章介绍了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附录包括分组及过度调整的例子,如何使用控制图的流程图、常数及公式表、标准正态分布以及可复制的空白表等。术语索引给出了本手册所使用的术语及符号的解释,参考文献一节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在开始讨论之前,需进行六点说明: 1.收集数据并用统计方法来解释它们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对读者的过程不断加深理解。当—个没有任何改进的技术专家是很容易的。增加知识应成为行动的基础; 2.研究变差和应用统计知识来改进性能的基本概念适用于任何领域,可以 是在车间中或办公室里。例子有:机器(性能特性)、记帐(差错率)、总销售额、浪费分析(废品率)、计算机系统(性能特性)及材料管理(运送时间)。本手册重点放在车间应用中。鼓励读者参考附录H中的参考文献应用于行政管理及服务中; 3.SPC代表统计过程控制,不幸的是在北美统计方法常用于零件而不是过程。应用统计技术来控制输出(例如零件)应仅仅是第一步。只有当产生输出的过程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这些方法才能在改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发挥作用; 4.尽管本书的每一点是通过已完成的例子来说明,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与过程控制实际相联系。研究读者自己的工作场所或相似部门中的实际例子是对本书的重要补充。然而,现有的过程信息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经验; 5.本书可看成应用统计方法的第一步。它提供从经验中得到的法则,这些法则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然而,还是存在不能盲目使用这些法则的例外。本手册不能满足初学者对统计方法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的需要,我们鼓励读者寻求正规的统计学教育。在读者的过程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已经比本手册所述的内容更先进的地方我们也鼓励读者向具有一定的统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人员请教。以便了解其它技术; 6.测量系统对合适的数据分析来说很重要,并且在收集过程数据之前就应

统计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模板

统计过程控制实验 指导书

工序质量分析( SPC) 实验指导书 目录 西化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前言 ”统计过程控制实验”是重庆迪佳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重庆大学机械学院科研成果, 引进现代质量控制技术, 开发的一项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质量管理”、”现代质量工程”等课程配套的教学实验; 也能够作为机械制造企业推广ISO9000质量体系, 对员工培训讲授”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等内容时的基础训练科目。本项目实验的主要特点是: 1、引进了现代质量控制的先进技术――统计过程控制( SPC) 。统计过程控制( SPC) 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贯彻国际标准ISO9000质量体系, 特别针对实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等行业必须掌握的基础技术。本实验以一个产品零件的某道工序加工作为背景, 经过学习者观看加工录像, 亲自实地操作, 以帮助她们建立统计过程控制( SPC) 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直观清楚, 便于掌握; 2、当前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大多靠人工读数, 不但手工抄录费时费力, 而且检测的数据难以保留下来, 不利于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对生产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定量的系统科学的分析。本实验在实验手段方面引进了数字千分表等技术, 测量数据经接口直接进入计算机处理, 让学生得以初步了解先进的数字化的测量手

段。 本实验仅仅作为了解和实践统计过程控制( SPC) 的入门, 在短短的几个个学时内, 能让学生在质量控制领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就算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统计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 1、实验的目的 1.1了解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认识统计过程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1.2了解实现零件关键尺寸统计过程控制所需的一种常见硬件设备, 认识统计控制软件的几项基本功能——直方图、控制图、工序能力系数Cp、 Cpk值的意义; 1.3 经过连续加工某工序某轴销零件的实例, 在学员观察磨削( 车削) 加工过程录像片, 使其对该零件加工工艺、设备背景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模拟生产线上抽样零件的过程, 运用数字化检测工具, 完成该零件一系列的检测作业操作, 被检测零件的质量数据

PPAP手册(第四版)

生产件批准程序 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PPAP 第四版

生产件批准程序 (PPAP) 参考手册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 第一版, 1993年2月出版 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1995年2月出版;第二次印刷, 1995年7月出版第三版, 1999年9月出版, 第二次印刷2000年8月出版 第四版, 2006年3月出版 ?1993,?1995,?1997,?2000, ?2006 版权由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 PPAP第四版取代PPAP第三版自2006年6月1日起生效, 除非您的顾客另有规定。

第四版前言 除非您的顾客另有规定, PPAP第四版取代PPAP第三版, 于2006年6月1日生效。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第四版更新了各种要求, 以结合与ISO/TS16949:2002相关联的关注顾客的过程方法和如下所列的其他变化。 PPAP的目的仍然是用来确定组织是否已经正确理解了顾客工程设计记录和规范的所有要求,以及该制造过程是否有潜力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依报价时的生产节拍,持续生产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 第四版PPAP包含以下变化: ※PPAP和ISO/TS16949过程方法相一致的内容包括: ·PPAP的规定和汽车产品的开发及制造过程联系起来; ·增加一个PPAP的过程流程范例。 ※在相应的网站上登载顾客指南,提供现行的顾客要求(例如:OEM网站和IAOB网站www,https://www.360docs.net/doc/e412163203.html,)。 ※更新了货车OEM的要求,将其移到附录H。 ※PSW(零件提交保证书)修订如下: ·提供了一个更符合逻辑的流程,来描述零件/设计的信息; ·供方的地址栏适用于全球范围; ·增加了IMDS的材料报告,以显示报告状态。 ※PPAP特殊要求的更新包括: ·设计记录中的材质报告和聚合物标识的要求; ·过程能力指数的使用(Cpk和Ppk); ·标准目录零件的定义和批准,以及黑例子零件的定义。 ※修订了顾客通知和批准的要求,与OEM的要求相一致。(例如:删除了PPAP第三版中的1.3.3内容)。 ※细化了可通用的附录C、D和E, 以符合PPAP报告的要求。 ※修订了轮胎附录, 允许使用OEM的规范,去除了已在PPAP要求中提到过的重复部分。 注:轮胎附录不适用于经福特公司供货的组织。 ※更新了附录F,强调散装材料检查表的重要性。 注:福特公司要求,所有给其供应散装材料的组织要遵守PPAP要求。 ※修订了词汇表,与本手册更新的内容相一致。 PPAP涉及到以下参考手册:《先期产品质量策划和控制计划》,《潜在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测量系统分析》和《统计过程控制》。这些手册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编制,可通过www,https://www.360docs.net/doc/e412163203.html,网站,从汽车工业行动小组处获得。 供方质量要求推动小组非常感谢许多个人及他们所代表的公司参与此次修订工作。

CTQ管理规范(含表格)

CTQ管理规范 (ISO9001-2015) 1目的: 规范我司扬声器、受话器产品的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使产品的关键特性得到正确识别和控制,提升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我司扬声器、受话器产品。 3定义: CTQ:CriticaltoQuality关键质量特性 CTP:CriticaltoProcess关键过程特性 4职责: 质量部负责主导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与控制,负责相关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汇报与异常反馈工作; 工艺部与生产部应参与关键质量控制点的选定、数据分析和问题处理工作。 5程序: 5.1CTQ的识别 5.1.1CTQ是公司生产、工艺、质量等相关部门根据产品的特性及相关的工艺要求,制定的通用的生产制造过程关键质量特性。

5.1.2CTQ列表中列举的控制点,是产品批量生产时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点。车间生产、工艺、质量部门应根据产品的规格书、产品质量水平以及顾客的相关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见5.2.7)。 5.2CTQ的控制 5.2.1公司质量部根据产品以及过程的特性和数据类型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附表是公司级CTQ列表,具体产品的关键控制点详见产品的控制计划)。5.2.2CTQ控制点的数据采集 5.2.2.1试生产阶段的要求参考《生产件批准程序》 5.2.2.2批量生产时,针对所有的CTQ控制点,计量型数据抽样频次不得少于5PCS/2hrs,计 数型数据根据附表或控制计划的要求进行抽样。 5.2.2.3批量生产时,当连续3月关键参数的Ppk>1.33时,抽样频次可以改为5PCS/4hr。 5.2.2.4当有过程异常以及顾客投诉时,车间的质量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的抽样频次,具体方法包括提高AQL值或全数检验。 5.2.3所有CTQ控制点的控制限应当根据《统计过程管理办法》或AIAGSPC参考手册的要求进行确定。 5.2.4CTQ失控和异常的判定方法参考《统计过程管理办法》或AIAGSPC参考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