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三-10页精选文档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三-10页精选文档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三-10页精选文档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三

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鉴于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过于分散、杂乱、重叠,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遂于开皇三年"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废诸郡而独以州、县二级制区划制度,州的职掌与郡守相同,无刺举之任,形同秦汉,全国共190个郡,1255个县。

唐代前期--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

唐太宗贞观初年虽经裁并,仍有三百多个州。这么多州都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显然不便,于是李世民将全国疆域按山川形势之便划分了十个道,神龙二年(706)置巡察使或存抚使,景云二年(711)又置按察使巡视各道州县,临时派遣,不常设。

贞观十道的划分是:

开内道: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河,即黄河;陇坂,指六盘山;终南,即秦岭)

河南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于河。(函谷,指今河南灵宝境内的故函谷关;)

河东道:东距常山,西距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故塞。(常山,本名桓山,今河北唐县境内,此处经指太行山;首阳即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匈奴故塞指今山西省北部)

河北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榆关,在今河北抚宁县境,蓟门指北京八达岭)

陇右道:东接秦州,西输流沙,南连蜀及吐番,北界沙漠。(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流沙指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交界处)山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二山。(荆、楚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陇,指六盘山;商山,在商县东南、秦岭东南余脉;华,即华山)

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汉,指汉水)

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岭,指五岭)

岭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群蛮,经指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区)

剑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番,南接群蛮,北通剑阁。(牂牁,指今贵州东部,剑阁,指四川剑阁县剑门关)

贞观元年,设立的十道并无固定长官和治所,类似西汉武帝时开设的"十三部刺史"制度,道之划分也只是为了临时派巡访使巡行时各自有个范围。所以道的划分多以自然山河为界标。贞观十道实际上只代表地域而非行政区。所以,唐前期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一县二级制。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尚书省负责。"十道"的划分对我国历史上划分区域的观念影响很大。"贞观十道"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托古于禹贡"九州"之说,无论地理书籍或是人们习惯上的天下分野。自此以后,凡大区域之划分则多比拟于"十道"。

盛唐时期--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浙江、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了。

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

京畿道治:长安

都畿道治:洛阳

关内道治:凤翔,"多以京官遥领"(通典172)

河南道治:汴州(开封)

山南东道治:襄州(襄阳)

山南西道治:梁州(汉中)

江南东道治:苏州(苏州)

江西西道治:洪州(南昌)

黔中道治:黔州(四川彭水县)

河东道治:蒲州(永济县蒲州镇)

河北道治:魏州(大名县东北)

陇右道治:鄯州(青海乐都)

淮南道治:扬州(扬州)

剑南道治:益州(成都市)

岭南道治:广州(广州)

开元十五道作为监察区,一切事务要上报中央,不能自行处置,所以,不能作为一级行政区。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插手民事,才渐渐成为各道的行政长官,(这一点与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极相似)。不过,此时已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因此,下面我们将谈谈唐代"道"发展的第三阶段。

唐代后期--道的演变方镇节度使统辖诸州

唐代节度使之置是由行军道大总管演变下来的。初为临时设置,唐玄宗改称"节度",为常设的军事区划,开元、天宝之际已有十节度之名,这些边防地区节度所辖地区也称"道",军事性质的道级序是:道--镇--军--守捉。

例:陇右道--安西四镇--新泉军--葱岭守捉。

边州"十节度"为:

河西道节度使治:凉州(武威)

陇右道节度使治:鄯州(乐都)

北庭道节度使治:庭州(吉木萨尔)

安西道节度使治:龟兹镇(库车)

范阳道节度使治:幽州(北京)

平卢道节度使治:营州(朝阳)

此五道与监察区道有别,河北、山南、淮南属内地,无军事"道"。

河东道节度使治:太原府

朔方道节度使治:灵州(灵武)

剑南道节度使治:成都府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

节度使最初主管军务,其后在内地也开始设立,总揽区内数州军民财政大权,亦可用"留后"的办法使子孙、镇将承袭。唐肃宗以后全国已有40多个道的节度使,其辖区也称:节镇、藩镇或道,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唐代的州县依其地位与人口开始分若干等级。州县等级的划分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地位加强地方管理,另一方面便于官吏的考绩转迁,不同级别授不同等级的州、县官位,所以是与中国封建王朝官僚体制分不开的。

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州府,凡奉唐朝为天子可汗的地区都划在唐版图之内。当地首领充(部分地区设汉官参治)可以世袭,中央命之,不征税,要求朝贡,军队受中央调遣,形同"自治州",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小结

道由最初的地理区划,无固定治所--→监察区,有固定治所--→行政区划,兼理民政、统辖数州,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五代十国时期,其行政制度皆因于唐。

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

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时期。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与州等级相当的还有府、军、监。

州,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后期藩镇权力过大,形成割据的教训,尽罢节镇统辖支郡,使各州直属中央,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知某州军州事",即全权管理本州军政、民政,直接向朝廷奏事。以后为牵制其权,又设"通判某州军州事"同领州事,行文与知州联署,其主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事,但是兼有刺举监察权。

府,与州相等,但"设府者体制较尊",京师、陪都所在地,称"京府"。如:北宋有四京,首都东京开封府,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中祥符七年升),北京大名府(今河北

大名东北,庆历二年升)。其余称"次府",多因皇帝即位前所封位于此,或因形势冲要而升。

军,多设在沿边地区,统辖县、城、镇、寨、堡,内地所设,均兼领县政,形同州级。宋朝将唐代内地军的名号符之名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监,为管理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区而设,兼理民事。这是由于上述行业与国家财政收入关系甚大,不能由地方官兼管,需划出专门区域由中央监管。

县,仍分作赤、畿、次赤、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10等。"次赤"、"次畿"是指陪都,辅京所在的城池或郊区。

宋代面对数百个州府,难以由中央直接统管,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以上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导致其与中央分权,分庭抗礼。遂设置了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机构专司五种事务,各司其职,中央监控,于是产生了路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15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成为北宋中央政府派遣至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之官。宋真宗时,考虑转运使事权过重,几乎控制了全路地方行政事务,于是设置另外二个司职来分权。一为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俗称"宪司";一为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常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俗称"帅司"。宋神宗时,还一度增设了提举常平司,主管本路常平仓、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事,俗称"仓司",置新法后废。而转运使则只管一路财赋转输和民政,简称"漕司"。这样宋代一路就有三位长官(神宗时为四位),帅、漕、宪三司总称"监司",又号"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位颇重。他们虽然权位不同,但往往兼及他务,而互相制约。

北宋一百多年中,路制变了几次,共二十三路。宋代的路名与范围已经与今天我国的省区界限和名称相近,因此,虽然"省"的建置不始于宋。譬如:宋真宗咸平四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全国是十七路制。"四川"的名称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天禧四年又分江南为东、西二路,遂成十八路制。江西省界大致在此时确定,唐江南四道范围过大。

沉积古地理西山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报 告 2011届地质学(基地班)专业 题目:北京西山实习报告 班号:10011110 学号:1002112103 学生:何晓宇 评阅教师:周洪瑞 2014年4月

1 前言 1.1 地质地理概况 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1.2 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为沉积古地理学的一次课间实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背景西山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末的地层,总结该地区的地质发发展史,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沉积古地理学的知识。 2 观察点描述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发育有新元古界、早古生界、晚古生界及中生界。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 2.1点1 地点:军庄南1km铁道旁 位置:N 39o59'10.39" E 116o05'25.84"h 127±4m 描述:点1主要出露二叠系红庙岭组的地层,以砂岩为主。 共分为11个旋回: ①底部为红褐色薄层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②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具有大型及小型波状起伏;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 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③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为灰黄色中 厚层含砾石英砂岩,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④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⑤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有一 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黑灰色,新鲜面为淡绿色,可见长石斑晶,顶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

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地理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 基本技能地理基本技能是人们在进行地理实践时采用的使活动程序和方法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是由于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⑨。换句话说,地理基本技能是在长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支持该学科学习、实践的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地理动作技能和地理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如地理野外考察等。中学阶段很少该部分的教学。地理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个人头脑中实现的认知话动方式。如阅读和使用地图,分析和应用地理图表等。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后,学生在性能上的表现为:“能熟练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展开地理学习、实践活动。” 一.地理学科主要技能(一)地理读图技能 1.地理读图的三个层次地理教材主要是由课本文字和地理图形两部分构成,地图以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现方式,直观、简明地表现了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也就显得异常突出。一般来说,地理读图有以下三个层次。(1)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地理知识的增长是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的。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的。二者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层次主要实现学生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这一层次实现的关键在于对空间分布的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可以借助于地理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新闻图片、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是高识记效率。(2)从图形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库拉佐夫认为:“只是背熟了地名和指出地图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图的惟一标志。如果学生除能列举地名外,还能看懂地图,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个他未学过的国家的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懂得了地图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从图形信息的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读图能力的第二层次,实质是让学生从具备读图技能到掌握地理环境各种要素间的因果规律,实现由学会使用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张勇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 张勇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010101--35 2012-02-24 一.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地史学定义: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因此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总的说来,地史学的研究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归纳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沉积发展史: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第 3 章 地层学 构造运动史: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 生物演化史:第 5-6 章 前寒武纪的地史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 课程性质和目的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变和相律、现实主义原理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及生物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次深海和深海环境。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分析的基本概念。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旋回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组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原生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biologic indicates/生物标志 physic indicators/物理标志 相标志(Sed. facies indicators)chemic indicators/化学标志 integrated indicators/综合标志 生物标志:实体化石,遗迹化石。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个人对历史地理学只之见解

记得有个传说,当A君参加博士生考试面试的时候,老师问历史地理学是个什么东西。A君无语。师说历史地理学不是东西。个人认为历史地理学还是大有来头的。下面是根据诸位大师学者们的东西整理而成的,希望对普及历史地理学基本知识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换言之,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学科属性。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历来是有争论的。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换言之,我们要研究的还是地理,但它不是今天的地理,它是过去的地理。那么也就是说今天的地理学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也要研究,只是它的过去。当然对于这一学科的属性也有不同的声音。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我国,由于这一学科以及从事该学科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另外,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24史中有《地理志》、《河渠志》等地理内容。因此,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理由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的时期和资料、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称作边缘学科、新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把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甚至有人叫做“人地时空学”。 研究内容。按国内现在传统和主流的说法,现代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划分成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板块。此外还有人提出历史地图学、历史地理理论与文献研究、历史社会地理、历史技术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等。历史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自然地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地貌(山脉、沙漠、海岸、土壤、冰川等)、气候(气温、湿度、降雨、节气等)、水文(河流、湖泊、井泉等)、生物(植被、动物、生态系统等)、海陆变迁、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的历史政区地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分布的变迁、土地开垦、地区开发、经济发展重心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经济地理,还包括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地理(教育、人才、学风及宗教风俗等)、历史军事地理(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等)、历史民族地理、历史旅游地理、历史地名学(甚至历史地理理论、历史地理文献学)等等。除这最基本的两种外,比较为大家认可或进行研究的还有如历史地图学。它是研究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方法,把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表现在地图上,因此历史地图的编绘和研究是整个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意义。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现象,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自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doc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

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陈光磊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8期 陈光磊 (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甘肃兰州730060) 摘要: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学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在最近几 年蓬勃发展。笔者尝试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开发,以此创设 一门新的校本课程,希望对于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校本课程开发;兰州地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地理的交叉学科。尽管 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本身尚有很多等待探索的具体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从20世纪末在中国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校本课程在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有两种,一是交叉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我国中西 部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两类具体领域的校本课程资源目前还比较稀少,有待后续研究者的 进一步探索。 笔者将“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兰州虽 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但关于历史时期兰州地区的专著较少,即使涉及到了此类话题,也多是属于历史学范畴,与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其次,兰州作为西部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单一,知识类课程较少;最后,笔者作为兰 州人,对于家乡的历史地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也更为便捷。综上所述,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笔者的研究条件较为便利,该研究可以弥补我国西部地区知识 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交叉类学科介绍到中学,以开拓中学生的眼界、提升中 学生的知识水平。 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地关系、“尽全时空”、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经 常地影响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同时,人具有能动功能,地理环境是可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尽全时空”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具体的时空组成,对客体的认识应由 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首先,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 息符号。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 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以及 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 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 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 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在“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开展的是课程资源调查。本 研究将获取的原始资料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历史时期兰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类为历史 时期兰州地区的城市变迁与发展,第三类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兰州地区的民族,第四类为历史时 期兰州地区宗教的传播与扩散。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