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1)

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1)
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1)

富民县大营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学习提高材料

小学数学练习课型初探

东元小学张志明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考虑巩固知识的练习多(模仿性的机械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少。另外,许多教师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多、容量大,有的甚至搞“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不佳。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型特点。

一、练习课的性质、任务和类型

练习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练习课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起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作用。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大纲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同时,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练习课因选择分类基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练习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巩固性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复习性练习课、操作性练习课、探究性练习课和思维性练习课等。

二、练习课教学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练习课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练习中巩固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等,是练习课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练习

中要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旨鲜明。要注意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2、层次性原则

练习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有层次和合理的梯度,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

3、多样性原则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特别是练习时,在学生对新知识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乏味地巩固强化,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练习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注意特点,就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应变能力。因此,练习课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4、启发性原则

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不断地受到启发,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之目的。

5、趣趣味性原则

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动力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内驱、维持和强化的作用,练习效率往往是和趣味性联系在一起的。在练习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在练习中要有

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要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学生形

成新的体验。

三、练习课的结构

不同的练习课可有不同的结构。我们把小学数学一般的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准备——导练——概括——检测——评价”五

个环节,具体说明如下:

(一)准备(5分钟左右)

适当安排一组准备题让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方面

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的内容安排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知识的

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1、知识的激活。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的基本要素。练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等就是知识的重要因素。在准备阶段,我们经常安排一些突出解题

关键的基本题为解答复合题作准备。(就练习课而言,其基本要素

几乎都可以归结到口算、口答训练上。)

2、思维的激发。准备阶段安排—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

3、情感的激励。上课开始就宣布练习课的课题或采用故事引入,采用导入的技艺调动学生的热情,一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调节好。要

注意练习课中的“准备”与新授中的“铺垫”的差异。

(二)导练(12分钟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的“评”为辅。有些习题让学生做后对一下答案,不必评讲。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L、设计好练习。做到: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呈现题组;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以课本的为主,自编的为辅,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钟内练习得有意义、有兴趣。

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3、评讲好练习。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中。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中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评讲,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完毕后教师评讲,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评讲内容包括: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三)概括(3分钟左右)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

(四)检测(12分钟左右)

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和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力求使中上生“吃得饱”,中下生“吃得了”,以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五)反馈(8分钟左右)

学生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如下:

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

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

3、统计检测结果。

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

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卷。

现以“乘法分配律”一节练习课为例谈谈在“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准备”——教师在准备阶段安排一组准备题,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口答,首先出示“49×8+51×8”看谁算得又快又对,老师选出做得最快的同学进行采访,从中引出乘法分配律。再进行口答填写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等式。“准备”一环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气氛调节好。

“导练”——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的“评”为辅。安排有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类型,在导练过程中采取判断、填空、游戏、讨论等题型进行了全面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训练。通过边练边评,即时反馈,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概括”——用3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出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教师提出讨论提纲“你记住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吗?”、“你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中有什么经验?”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

“检测”——在学生经过一定数量训练的基础上,用12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达标检测题(检测题课前印好),题型有判断、填空、计算、应用题、发展性练习等。检测力求适时适量,并因人而异,确保大部分学生完成练习任务。

“反馈”——用8分钟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换批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核对,发现出错当堂订正,以防止错误再次出现。最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练习目标总结评价。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练习课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能使练习课课堂教学结构程序清晰、完整。“五环节”教学模式便于教师操作,并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