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第1课时)

2.1空气(第1课时)
2.1空气(第1课时)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投影本课题目标。

2.情境激趣: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3.旧知回顾: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比呼出气体中的少,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26内容

2.建构:

⑴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现象。

①文字表达式:

现象:

②文字表达式:

现象:

⑵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即学即练

(10海南40)1777年,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氧化说。他认为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一种是能够帮助燃烧的,称为“氧气”;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的,称之为“窒息空气”——氮气。拉瓦锡对空气组成认识的不足之处是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Ⅰ.个人自学

1.思考: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2.实验演示:P27[实验2-1]

3.建构:

【探究实验】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实验讨论】

⑴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⑵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⑶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⑷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

3.即学即练

下列操作中,导致倒吸进集气瓶内的水小于集气瓶容积1/5的是,导致导致倒吸进集气瓶内的水大于集气瓶容积1/5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 B.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的速度太慢了

C.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集气瓶漏气 E.预先在导管内也充满了水

4.总结: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其它气体和杂质___________。Ⅱ.个人(小组)疑问

三.精讲补架

引导学生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

四.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

五.达标巩固

1、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约1/5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1/5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10金华3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

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

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

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

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4.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应选用。

5、蜡烛可以代替实验2-1中的红磷吗?

6、你还能在实验2-1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哪些实验装置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惠水四中刘泉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一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学生在《氧气》一课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电解水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清晰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更容易得出结论。 ⑶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⑷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01x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层作业 新人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用书P21] 1.[xx·邵阳]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 A.氮气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2.[xx·日照]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B.氮气 C.太湖水D.鲜橙汁 4.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物质,请将物质的名称或符号填在横线上。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 (4)空气可以用于制氮肥,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 5.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1% B.19% C.25% D.78% 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③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④燃烧停止后松开弹簧夹。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 ____。 (3)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低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请你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写两条)。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磷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请结合本实验推测出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2 红磷燃烧) ,图3 木炭燃烧)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1 空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 空气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2.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3.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评价设计: 1、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达标率100%。 2、通过实验探究检测目标3,达标率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 _。 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3.二百多年前,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4. 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实验2--1】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请你列举出来。 5.冰、冰水共存体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学习研讨: ㈠证明空气的存在 讨论: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实验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 获取结论: ㈡认识空气的成分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讨论举出实例。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㈢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第一课时)

红花中学教(学)案 总课时: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执教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 单质和化合物;(2)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并分析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实验,初步了解利用反应物 或生成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揭示水的组成的科学过程;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启发学生思维; 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带着老师 提出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听讲,做笔记,回答问题。学生1:烧杯内壁有无色液体生成。 学生2: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全班回答: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板书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 阅读课本找出氢气验纯的两个步骤,并做好标记 认真听讲,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做笔记。 学生1:有气泡产生,而且两边产生的气体体积不一样多,与负极相连的气体体积约为与正极相连的2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氢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 1.现象 2.水氢气+氧气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红花中学教(学)案 总课时: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执教人: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而对于氧气、氢气都有它相对应的化学符号,学生归纳 学生1:学习了氢气的性质; 学生2:学习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学生3: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完成相应练习。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会有

第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讨论交流的方法,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 (2)学会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2.如何联系实际解决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推进新课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 教师先设问: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P28-2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内容。 (1)氧气有哪些用途

[问题1]氧气为什么叫“养气”,它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8图2-5][总结]纵观氧气的各种应用领域,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 [讲解并板书] (1)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问题2]你能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学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评价]乙的回答也有道理,可我说的是正规厂家的。甲、丙的回答符合客观实际。 [讲解]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 [提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还可用作什么呢? [讲解并板书] (2)氮气的用途:①重要的化工原料②保护气③提供低温环境 [补充]许多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 [过渡]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悉氮气的性质吗? [讨论]课本P29讨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①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会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第一节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三章说明 本章主题“走进溶液世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溶液。学生在前两章里接触了不少溶液,了解了溶液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今后还将接触更多溶液。这章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学好这章非常重要。 本主题中,学生除了学习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外,还将通过生活经验、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初三化学某些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例如: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很多物质既不是酸也不是碱,但它们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酸碱性等等。 教师在本主题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核心的三维目标。 本主题的核心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溶液特性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核心的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等基本操作技能。 核心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课内外结合,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比较物质溶解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体会从定性分析实验到定量计算的特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积极探究、重视合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1 水 第1课时天然水和自来水、水的组成 一、设计思想 通过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自然净化引出自来水净化原理。知道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节水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并能用分子、原子理论解释这一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元素、化合物概念的复习,也是为今后研究物质组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水的自然水循环和自然净化,以及自来水净化的原理。 (2)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加深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反应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体验研究物质组成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分析和综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水日、全国水法宣传周,感悟到“自来水”来之不易,节水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和水的净化。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 四、教学用品 药品:稀硫酸、锌粒、水、氧气。 仪器:电解水装置、启普发生器、烧杯、酒精灯、集气瓶、木条、火柴。 媒体:多媒体电脑。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水的组成两种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不过,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因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本课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2.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困惑也是很突出的,那就是:水通电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水蒸汽;收集在小试管中的气体接近酒精灯火焰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教材分析 1.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分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步展开。在此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氢气及其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知识,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是探究水组成的开始,水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2.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容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及验纯的方法。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观察,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归纳、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会知道氢气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2.认识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集气瓶(两个)、玻璃片(两片)、试管、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小木条等等。 七、教学流程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内容概述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是: 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5.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6.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7.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反应原理。 8.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9.认识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课题1 空气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

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2)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色无味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准备】 塑料袋若干饮料瓶杯子蚊香气球蜡烛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空气的特性 1、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气球) 2、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 师:a:你们看看,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呢? b: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 2、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请宝宝们看看空气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 小结: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②探究技能: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就是在观察。 (二)、找找、捉捉,引发认知冲突。 1、教师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

到哪里捉?” (这是一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学生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学生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学生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学生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学生: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学生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八五〇农场学校中学部教案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 重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难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方法 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教学用具单孔塞、烧杯、导气管、烧杯、集气瓶、燃烧匙、火柴、弹簧夹、水、红磷、小黑板。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红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组成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和纯净物 评价与反思

时间分配教 师 活 动 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3 40 讲述 板书 提问 讲解 提问 引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 内容------空气。 讲授新课: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 确定存在吗? 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定存在,那么空 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 体的存在?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 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 组成的故事。 问题3: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设计实验 粗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 问题: 深呼吸。 设计实验并汇 报交流 学生回顾生活 经验和以往的 探究活动,汇报 交流空气中已 知的气体成分 听故事、思考问 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 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放松心情,也 暗示着化学 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 引导学生 探究,激发探 究欲望,激活 学生思维 温故知新,学 会由生活现 象分析推理 出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观 察生活、善于 思考问题的 良好习惯 通过抢答,巩固 旧知,为新知识 的学习奠定基 础。同时活跃课 堂气氛,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二章说明 《浩瀚的大气》是化学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教版>第二章。从本章开始学生将“有重点地研究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因此本章是学生走好“化学之旅”的奠基内容。本章的知识框架基本着眼三条主线:①认识物质组成的主线。从微观角度,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弄清了这些关系,就为以后研究具体物质打好了基础。②化学研究方法的主线。以最熟悉的空气为入口,以氧气为抓手,真实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活动,为以后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理顺思路。③化学反应中量的主线。无论化学反应怎样千变万化,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计算的前提,而化学计算的基础是物质的量。弄懂了这些关系,就为今后化学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章知识结构: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 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情实际,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重新安排。课内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先让学生给李峤的诗起名。随后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在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吸耳球吸掉集气瓶内部的空气;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感悟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自然、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实验分析。 四、教学用品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时)

2、我们的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结论: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实验反思: (1 )集气瓶底为什么放少量水? (2)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 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 是什么原因? (4)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 质? 3、空气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 空气,海水,矿泉水,河水;特点:各种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特点:可以用化学付号表示。 三、知识巩固演示[实验2-1]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 就实验,提出思考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综合 展示正确的答案。 展示空气成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像空气这样的物质引出 混合物概念。 PPT展示 回答课本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空 气成分 学生举例

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氦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讨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讨论: 1. 在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 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板书] 1. 污染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 来源: ①工业;②生活; ③交通;④农业; 3. 危害: 影响健康,影响农业,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 防治方法: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三、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评价 回答课本习题 记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册中的相关题 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 举例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及 收获或质疑。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 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学会区分纯净物、混合物。 难点:空气成分的实验及物质的分类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究】 1、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成分是,其次是。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21%, 0.94%,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2、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3、氧气的主要用途、 氮气的主要用途、、、 4、排放到空气中的和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合作探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的实验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的实验 课本P27实验2-1: 观察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 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 后打开止水夹 :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讨论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3).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2《水的组成》教案 浙教版

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0℃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V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2.1空气(第1课时)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投影本课题目标。 2.情境激趣: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3.旧知回顾: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比呼出气体中的少,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26内容 2.建构: ⑴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现象。 实用文档

①文字表达式: 现象: ②文字表达式: 现象: ⑵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即学即练 (10海南40)1777年,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氧化说。他认为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一种是能够帮助燃烧的,称为“氧气”;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的,称之为“窒息空气”——氮气。拉瓦锡对空气组成认识的不足之处是 。 Ⅱ.个人(小组)疑问 知识模块——(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Ⅰ.个人自学 1.思考: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2.实验演示:P27[实验2-1] 3.建构: 实用文档

【探究实验】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实验讨论】 ⑴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⑵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⑶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⑷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 实用文档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组成 第1课时 水的组成基础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

第4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课时练 第1课时——水的组成 基础达标 一、水的组成 1.当电解水的电解器通电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xx?焦作二模)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间隔变大 B.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悬浮的杂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下列有关水蒸发和电解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蒸发时分子的种类不变 B.电解水属于化合反应 C.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变 D.水蒸发是物理变化 4.用如图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5.由电解水的实验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 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④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6.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 ⑴在左图中标出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用“+”、“-”表示)。 ⑵左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检验a处气体的方法是。右图是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正确的顺序是(填编号)。 ⑶已知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氢气,那么在实验中甲、乙两管气体的体积比的测得结果比理论值会偏(填“小”或“大”)。 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电解水时发生改变的粒子是,电解水时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