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相关知识介绍

古籍相关知识介绍
古籍相关知识介绍

古籍相关知识介绍

什么是中国古籍?

简单说,产生在古代中国的典籍、载籍、书籍,就是中国古籍。我国古代社会的断限以1840年为界,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只有产生在1840年以前的典籍才是中国古籍。1840年,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但此时统治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上层建筑、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并没有发生质化。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统治,才正式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所以在讨论中国古籍的定义时,这个时间断限应延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凡产生于1911年以前,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式、装帧具有中国古代图书传统装帧形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这就是中国古籍的确切概念。广义的中国古籍,则是在1911年前产生于中国同时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人的著作,也包括了外国人在中国时的著作。

善本

古籍善本:与《全国善本古籍总目》所规定的“三性九条”原则相符的古籍。

“三性”原则

⑴即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

⑵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具有的“学术资料性”。

⑶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而具有的“艺术代表性”。九条是:

⑴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⑵明代刻印或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的外);

⑶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⑷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⑸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点,

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⑹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

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⑺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

而有参考价值的刻本、抄本;

⑻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

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⑼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

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凡是符合上述九条细则之一者,可称为善本书。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

古籍电子文献检索(简略版) 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已初论《电子文献检索方法》、《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古籍检索学理论》和《古籍检索的方法》等,在此,结合我校古典文献学教学实践,对古籍电子文献检索,概述如下: 一、重要古籍电子版介绍 1.“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 《中国基本古籍库》作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十五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刘俊文总策划、编纂、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2005年开发制作。共收先秦至民国典籍1万种,选版本12800个,计17亿字正文, 1000万页影像,数据总量约320G,是迄今最大之历代典籍总汇以及最大之中文数字出版物。 该库用ASM分类法,以4个子库、20个大类、100个细目统率全部典籍;并独创ABT 数据格式,对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标准化排版,达到尺寸、版式、字体统一,凸显古籍本身特色。该库开发的ASE检索系统,提供分类、条目、全文、高级检索等4条检索路径,并可实现模糊匹配。所配ARP学者工作平台,提供版式设定、字体转换、背景音色等10大功能,可进行校勘、标注、分类等工作。该库提供版本速查、常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有纠错及扩充机制,可实现数据更新及添加,使其价值得以强化和延伸。 2.“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大型数据库系列光盘 国学公司研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是一套供专业人员使用的大型光盘。王元化、任继愈、汤一介等组成之学术委员会,将此库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辽金卷”、“明清卷”4种,拟收3000部文献,总字数达6亿。此库按朝代编选,力求反映古籍全貌。所有数据均已数字化处理、校对,辅以先进的搜索功能,另附专用图形字库,所涉汉字及图形,均可正常显示、打印。 目前已出之《隋唐五代卷》收入公元581年至960年间所产生之现存重要文献136部、近1亿字,2000余幅图片,是研究此阶段文史之必备资料。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A.香港迪志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作为传统文化集成之作,《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当时共抄写七部,其中文渊阁本最具代表性。作为国家95光盘出版重点项目,此电子版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合作出版,分图像标题检索版(简称图形版)和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收书450万页、约7-8亿汉字。均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华古汉语字典》、《四库大辞典》等参考资料。检索结果、书页及笔记均可打印,其全文版功能更强大,价值更为显著。 标题版,仅有“单机版”,167张光盘,含470万页原文图像及180多万条标题,可从分类、书目、著者、卷内标题四种角度进行检索。书页以“原文图像”显示,可复制进行整理。 全文版,又细分为“单机版”(182张光盘)及“网络版”(183张光盘),后者主要针对学校用户,可允许20位用户同时使用。此版提供字词、书名、篇目、著者或综合条件检索,并提供全文文本与原文图像对照。其全文检索功能,可搜索全书数亿字的文本。 B. 武汉大学版《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此版共计200余万页,153张光盘。它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简介

附件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简介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创建于1989年,通过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技术的优势结合和多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年刊,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 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内容。其中,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2011-2012版本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1124 种期刊,其中英文刊110 种,中文刊1014 种;核心库期刊 751 种(以C为标记)扩展库期刊 373 种(以E为标记)。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CSCD出版了我国的第一本印刷本《中国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光盘,1999年出版了基于CSCD和SCI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制作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

统计》,2003年CSCD上网服务,推出了网络版,2005年CSCD 出版了《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200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合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以ISI Web of Knowledge为平台,实现与Web of Science的跨库检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第一个非英文语种的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目前已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人才选拔以及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广泛应用。主要包括: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申报人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指定查询库;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职称评审、成果申报、晋级考评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教育部学科评估查询库;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试用介绍 中国基本古籍库是中国文化要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列为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中国基本古籍库分为4个子库、20个大类和100个细目,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每种均提供1个通行版本的数码全文和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总计收书约17万卷,版本12500多个,全文17亿字,影像1200万页 中国基本古籍库拥有强大的检索系统、完备的功能平台和灵活的纠错机制,可通过多条路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可轻松实现古籍浏览、校勘、标注、分类、编辑、下载、打印的全电子化作业,并可随时进行软件升级和数据更新以确保在持续改进中日臻完善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使用,要求Windows 2000/2003/XP/vista操作系统, 1024×768×16以上显示模式) 试用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512829203.html, 用户名:xbdx 密码:20100909 中国方志库简介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性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主要收录历代地方志类著作,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地方志类著作,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村镇志、里巷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从事地区开发和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提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初集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著作2000种。每种皆据善本制成保留原书所有信息(包括图、表、标记在内)的数码全文,逐页对照原版影像。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快速海量检索和全电子化的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著作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下载后解压缩、安装,重启机器后,双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然后输

政府行政级别知识

政府行政级别知识 一、中国当代政治模式 当代我国政治权力主要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之间运作,中国当代的政治模式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党委决策领导、人大立法监督、政府执行落实、政协民主参政”。 “党委决策领导”是指党委对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原则性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领导和决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领导核心,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党委是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的简称,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是最高级别党组织(见图1),各级政府的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委会行使其监督职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选出这一届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现任总书记为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图1 中共中央组织图

“人大立法监督”是指各级人民大会制定各级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现任委员长为吴邦国。 “政府执行落实”是指政府是政策法律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包括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广义上还包括各级检察院和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现任总理为温家宝。国务院的职能机构分为部、委、行、署。 “政协民主参政”是指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中各党派、社会群体对政府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现任全国政协主席为贾庆林。 二、政府行政级别制度 (一)政府行政区划和机构组织 国家为设置各级政权机关,实现对全国的管理而划分相关行政区域。各级行政区域均设立相应的一级政权机关。目前,省级行政区划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另外还划有2个特别行政区为准国级。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从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到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从国务院各部、委、行、署到市县的职能局、委、办,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行政组织系统,并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见图2)。政府职能部门在国务院一般设置为部(委)—司—处,在地方政府一般设置为厅(委)—处—科。上下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结构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公安、安全、审计、监察等独立性较强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另一种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部门,上下级之间是业务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同级政府机关之间和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属于横向协作关系,包括:一是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之间的并列关系,如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各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各乡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管辖区内同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同一人民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并列关系。处于横向并列结构中的各部门之间是平等协作关系。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论文引用证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论文引用证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全部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标准报纸年鉴 Springer

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 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 5.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模型测量研究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文献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 志2001(02) 被引频次:21 下载频次:41 关键词:牙 模型;;测量;;壮族;;正常 摘要:目的得出广西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的冠宽、冠高、牙量分析指数的均值及 标准差 ,并与其它地区、民族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检验常用牙量分析方法的临床 价值。方法取广西境内壮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牙牙合模型10 0副 (男女各 5 0 ) ,在模型上进行所需数据的测量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 行对比研究。... 6.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的对比分析 作者:方志欣文献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04) 被引频次: 6 下载频次:45 关键词:Ⅱ类错 ;;拔牙矫治;;口腔正畸 摘要:目的对比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疗效 ,探索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掩饰性矫治的可行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 合患者 17例 ,8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 ,9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 ,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7.成人正畸患者对唇舌侧固定矫治器适应性对比研究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中国美容医 学2008(04) 被引频次:2 下载频次:28 关键词:舌侧矫治;;组织刺激 摘要:目的:运用唇舌侧矫治技术对成人错 畸形进行矫治,初步探讨成人错 畸形 患者对唇舌侧矫治器适应性的差异。方法:运用舌侧矫治技术对10例错 畸形患者 进行矫治,同时对此10例患者及与相匹配的10名唇侧矫治患者分别进行异物感、发音及口腔溃疡的发生情况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戴舌侧矫治器患者异物感的强度与唇侧矫治器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舌侧矫治器对发音的影响3个月后可消除,观察期 间未发现舌溃疡。结论:舌侧矫治技术在戴用初期对发音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会产 生较大的异物感或舌刺激。... 8.简易舌侧托槽间接粘结方法介绍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06(01) 被引频次:4 下载频次:55 9.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舌侧弓形对比分析 作者:方志欣;周嫣;陈世稳;黄敏方; 文献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07(04)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53 关键词:舌侧正畸;;牙模型;;牙弓形态 摘要: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 量安氏Ⅰ类错 矫治后的上颌牙 模型60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得出其舌 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 - 复旦大学图书馆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简介 《国学宝典》是一套主要面向中文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华古籍全文资料检索系统,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 6 年的资料搜集、精心校勘,幷借助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研制完成的。这些文献内容均为文史研究人员常用资料,实用价值很大,经国内外数百名专家使用,受到一致好评,是中国古籍电子化产品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之一。 一、收录范围与标准 《国学宝典》收录范围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两千多年的所有用汉字作为载体的历代典籍。迄今为止,该系统已收入古籍文献3,800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3,800余种,目前仍以每年1~2亿字的速度扩充数据库内容,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包含所有重要中文古籍的全文电子数据库。 收录标准为: 1、历代经典名著; 2、各学科的基本文献;

3、经过整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献; 4、用户所需的其它文献。 选择底本的标准为: 1、完整本而非选本或残本, 2、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及精校本。 3、经整理的标点本。 《国学宝典》选书时充分吸收了清代以后至当代学人有关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充分考虑文献的实用价值,一批通俗小说、戏曲等均为《四库全书》所未收。 大部分文献附有内容提要,包括作者简介、内容组成、版本等相关信息,增加了数据库的附加值。 二、分类方法与资料格式: 《国学宝典》按照电子文献的特点,以四库分类法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兼容古籍文献和电子数据库特点的分类法,采用国学公司独立开发的数据库格式进行 储存管理。 《国学宝典》目录结构 【经部·十三经】 【经部·十三经注疏】 【经部·其它】 【史部·正史】 【史部·地理】 【史部·别史及其它】 【史部·目录】 【子部·周秦诸子】 【子部·儒家】 【子部·释家】 【子部·道家】 【子部·术数】 【子部·兵家】 【子部·医学】 【子部·科技】 【子部·类书】 【子部·蒙学】 【子部·杂家】 【子部·书法绘画】 【子部·音乐艺术】 【子部·隋以前笔记】 【子部·隋唐笔记】 【子部·宋元笔记】 【子部·明代笔记】 【子部·清代笔记】

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政府相关知识总结

我国政府 1 性质: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基本要求?(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 政府的作用 (1)性质职能 (2)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3)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4) 我们只有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才能支持政府的工作监督政府的行为,这也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表现。 4 政府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 寻求政府帮助的途径(1)开设热线电话(2)设立信访部门(3)推行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制度 6 依法行政(1)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 法律规定。 (2)具体要求※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 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3)意义是:(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怎么做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 行政管理体制。 7 、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 主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滋生腐败,这样的权力越大,危害越大。 (2)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 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 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8 监督政府意义: (1)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9 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介绍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介绍 (2011-10-28 14:57:41) 文献数据库 国内主要资源 1.维普该数据库收录8000余种社科类及自然科学类期刊的题录、文摘及全文。主题范畴为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年代跨度为1989年至今 2.万方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据库有百余个,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包括了专业文献库、中国科技引文库、中国学位论文库、中国期刊会议论文库等。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2829203.html,ki 主要应用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4.超星图书馆、书生之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内主要汇集各类图书资源的数据库 国外主要资源 1.SpringerLink 包含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法律、生命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1个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 2.IEEE/IEE 收录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自1988年以来出版的全部150多种期刊,5670余种会议录及1350余种标准的全文信息。 3.Engineering Village 由美国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工程类电子数据库,其中Ei Compendex数据库是工程人员与相关研究者最佳、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4.ProQuest 收录了1861年以来全世界1,000多所著名大学理工科160万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摘要及索引,学科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商业、经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源 5.EBSCO数据库 ASP(Academic Search Premier):内容包括覆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语言学、艺术与文化、医学、种族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期刊的全文、索引和文摘; BSP(Business Source Premier):涉及经济、商业、贸易、金融、企业管理、市场及财会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的全文、索引和文摘 6.SCIENCEDIRECT数据库是荷兰Elsevier Science公司推出的在线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其出版的1,568种期刊全部数字化。该数据库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 7.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即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其数据库绝大多数由一些美国的国家机构、联合会、研究院、图书馆和大公司等单位提供。数据库的记录中有文献信息、馆藏信息、索引、名录、全文资料等内容。资料的类型有书籍、连续出版物、报纸、杂志、胶片、计算机软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乐谱等。 四大检索系统介绍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爱如生数据库与翰堂典藏数据库的对比 一.简介 爱如生数据库: 爱如生数据库包括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丛书库,中国类书库,中国俗文库,中国经典库,敦煌文献库,申报数据库以及《中国基本古籍库》。各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无障碍显示;毫秒级全文检索,可编辑、下载和打印。其中,中国基本古籍库——由四个子库构成: 哲学库、史地库、文艺库、综合库,共20 大类,收录自先秦至民国历代典籍1 万种,17万卷,版本12500 个、20 万卷,全文17 亿字、影像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320G。 翰堂典藏: 《翰堂典藏》古籍数据库是由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核心产品,其采用基于Unicode 四字节编码和自然语言全文检索的典籍文献数字化构建。《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由14 个子库构成: 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古本小说、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专题文献。《瀚堂典藏》加工入库的图书自先秦至民国,从甲骨文到近代文献约有10190 种,图片数量约1200 万张,文字总量超过15 亿字,可全文检索和连续图文对照阅读的记录条目1500 万条以上,并持续定期增加中。

二.收录内容及标准 《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历代典籍及所附重要版本,均经严格筛选。 1.收书标准: 历代名著,各学科基本文献,有拾遗补阙意义的特殊著作; 2.选本标准: 完本而非残本、现存最早之本或晚出精刻精钞精校本;未经删削窜改之本。 《瀚堂典藏》 1.收书标准: ⑴加工小学工具类,包括古代字书、韵书等瀚堂具有加工和管理优势的图书。这类图书是《瀚堂典藏》全库的基础;⑵由于瀚堂典藏可以依据用户的要求安排加工种类和进度,也可根据用户的科研要求调整入库品种。 2.选本标准: 尽量多收集不同版本的图书,力争收录所有公开影印出版的唐五代写本和宋元珍本。 三.检索方式 《中国基本古籍库》提供4 条检索路径,并提供模糊匹配: 1.分类检索,通过库、类、目的树形结构进行定向检索; 2.条目检索,限定书名、时代、作者、版本、篇目等条件进行目标检索; 3.全文检索,输入任意字、词或字符串进行爬梳检索; 4.高级检索,可以进行多次检索,或组合字词进行逻辑检索,或综合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