プログラム - 日本动物分类学会

プログラム - 日本动物分类学会
プログラム - 日本动物分类学会

●一般講演?総会(教育文化ホール大ホール)

時間講演番号タイトル

13:00 O-1 オカダトカゲの系統地理学から見た古伊豆半島

疋田努?本川順子(京大?理?動物)

13:15 O-2 九州産サンショウウオ3種の学名について

松井正文(京大?人間?環境)?富永篤(琉大?熱生圏)?西川完途(京大?人間?環境)

13:30 O-3 斎藤報恩会自然史博物館の魚類コレクション

松浦啓一(国立科博?標本資料セ)?篠原現人(国立科博?動物)

13:45 O-4 日本各地で採集されたギボシムシ類について

宮本教生?齊藤康典(筑波大?生命環境)

14:00-14:10 休憩

14:10 O-5 日本海单部浅海域より得られたホウキボシ科ヒトデ類

木暮陽一(日本海区水産研究所)?幸塚久典(長崎ペンギン水族館)

14:25 O-6 日本産タコクモヒトデ科(棘皮動物門:クモヒトデ綱:ツルクモヒトデ目)の分類学的再検討

岡西政典(東大?院?理?生物科学科)?藤田敏彦(国立科博?動物)

14:40 O-7 スナクモヒトデ幼生の骨格系の形成

魯琮泰(富山大?院?理工?生物)?小松美英子(富山大?院?理工?生命情報システム)

14:55 O-8 東京湾湾奥部に出現するクモヒトデ類幼生の形態的特徴と周年変化

岩﨑詩子(国立科博,東大?院理)?石丸隆(海洋大)?藤田敏彦(国立科博,東大?院理)15:10-15:20 休憩

15:20 O-9 システム的種概念

小野山敬一(地球村自遊学者)

15:35 O-10 進化の過程の重要な担い手としての自然個体群について

直海俊一郎(千葉県立中央博)

15:50 O-11 野生集団でみられた異型交配とその役割ーモデルによる検証

高橋鉄美(京大?院?理)

16:45-17:45 ●総会(教育文化ホール大ホール)

17:45 ●写真撮影(教育文化ホール玄関前)(雨天時:大ホール)

18:00 バス出発懇親会会場(中華街)へ移動

19:00-21:00 ●懇親会横浜中華街ローズホテル(重慶飯店)

●一般講演(教育文化ホール大ホール)

時間講演番号タイトル

9:00 O-12 日本海沿岸産Loxoconcha属オストラコーダ(甲殻類)化石の1未記載種

小沢広和(国立科博?動物)?石井透(福井市)

9:15 O-13 間隙性貝形虫類Cythere 上科の分子系統からみる形態の系統性と適応(予察)

東亮一(静岡大?院?創造科学技術)

9:30 O-14 Parapolycope属(貝形虫綱:ウミホタル目)の性的二型と生殖的隔離機構

田中隼人(静岡大?院理?地球科学)?塚越哲(静岡大?理)

9:45 O-15 興津川(静岡県中部)下流における間隙性貝形虫類の種多様性と分布の動態

須田隼人?塚越哲(静岡大?理)

10:00 学会賞受賞記念講演

10:30 学会奨励賞受賞記念講演

●ポスター発表講演(教育文化ホール特設会場)

11:00?12:00

●一般講演(教育文化ホール大ホール)

13:00 O-16 西九州志々伎湾から発見された等脚目甲殻類数種について

布村昇(富山市科学博)

13:15 O-17 形態や色彩の酷似したホソヨコエビ属2種について

有山啓之(大阪府環境農林水産総研)

13:30 0-18 单アジアとニューギニア?オーストラリアに分断された分布をするチビアシナガバチ属の1種群Ropalidia plebejaグループの種間系統解析

小島純一(茨城大?理?自然史)?斎藤歩希(茨城大?教育、学振PD)

13:45 O-19 ササラダニ類の外敵防御戦略~外分泌物質を中心に~

島野智之(宮城教育大?環境教育実践セ)

14:00 O-20 日本沿岸初記録のタテジマユムシ属の1種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

西川輝昭(名古屋大学博物館)

14:15 休憩

14:25 O-21 ツバイBuccinum tsubaiの分類と日本海における動物地理

白井滋?廣瀨太郎?養松郁子?後藤常夫?木暮陽一(日本海区水研)

14:40 O-22 微小貝の分類学:研究の現状と今後の課題

佐々木猛智(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

14:55 O-23 沖縄および白浜から見つかった多種の海綿共生性のロクソソメラ(内肛動物門?ロクソソマ科)(予報)

伊勢戸徹(京大?瀬戸臨海)?杉山渚?広瀬裕一(琉大?海洋自然)

15:10 O-24 本邦産Epiactis属およびCnidopus属イソギンチャク(花虫綱:イソギンチャク目:ウメボシイソギンチャク科)の分類学的再検討

柳研介(千葉県立中央博?分館海の博物館)

15:25 O-25 日本産宝石サンゴ類Coralliidaeの分類学的検討

野中正法(沖縄美ら海水族館)?岩崎望(高知大?総合研究セ)?Katherine M. Muzik(日本水中映像)

15:40 O-26 伊豆?小笠原弧明神海丘より得られたシンカイハナビ属(尋常海綿綱, エダネカイメン科)

伊勢優史(東大?院?理?附属臨海)

ポスター発表講演(2008年6月15日(日)11:00?12:00)

講演番号タイトル

P-1 「なぜレビジョン、もしくはレビジョン的視点が必要か?」

小島純一(茨城大?理?自然史)?斎藤歩希(茨城大?教育?学振PD)

P-2 日本産ツツミサンゴ科Turbinoliidaeの一未記載種およびその属位の検討

立川浩之(千葉県立中央博?海の博)

P-3 北海道沿岸から得られた自活性エノプルス目線虫(線形動物:尾腺綱)の2未記載種

嶋田大輔?柁原宏?馬渡峻輔(北大?院理?自然史科学)

P-4 西太平洋から採集された魚類寄生性カイアシ類Orbitacolax (Poecilostomatoida: Bomolochidae) 4種

上野大輔?長澤和也(広島大?院?生物圏科学)

P-5 北海道東部釧路湿原?キラコタン岬における貝形虫相

蛭田眞平(北大?院?理?自然史科学)?蛭田眞一(北教大?釧路)?馬渡峻介(北大?院?理?自然

史科学)

P-6 シンタイプおよび追加標本に基づくシコクメクラヨコエビ(甲殻綱:端脚目:メクラヨコエビ科)の再記載

富川光(広島大?教育),森野浩(茨城大?理),大塚攻(広島大?院?生物圏科学)

P-7 相模湾海底の鯨骨より得られたMunna属の未記載種(甲殻亜門:等脚目)

下村通誉(北九州博?自然史)?藤原義弘(海洋研究開発機構)

P-8 日本産ワラジムシ亜目コシビロダンゴムシ科2種

八巻明日香(横浜国大?院?環境情報)?伊藤雅道(駿河台大?経済)?菊池知彦(横浜国大?院?

環境情報)

P-9 Pagurapseudidae科とNesotanais属(甲殻亜門:タナイス目)の日本初報告

角井敬知?馬渡峻輔(北大?院理?自然史科学)

P-10 屋久島から採集されたイソギンチャクモドキカクレエビ属の1未記載種

奥野淳兒(千葉県立中央博?海の博)

P-11 单西諸島海域から得られたカクレガニ科の1種

小松浩典(国立科学博)?大塚攻(広島大?院?瀬戸内圏フィールド科学)

P-12 「稀少動物」に指定されている日本産甲殻類の現状

齋藤暢宏(株水土舎)?奥野淳兒(千葉県立中央博?海の博)

P-13 トクシマヤミサラグモ近縁種群にみられる交尾器サイズの多様化と種分化

井原庸(財広島県環境保健協会)

P-14 今村泰二コレクション?ミズダニ類研究における意義と展望?

池澤広美(茨城県自然博)?安倍弘(日大?生物資源科学)

P-15 日本産Sciara属群(クロバネキノコバエ科)の分類学的研究

須島充昭(東大?総合文化)?Frank Menzel(Deutsches Entomologishes Institut)?Kai Heller

(Heikendorf,Germany)

P-16 日本海から得られたクサウオ科コンニャクウオ属Careproctusの1未記載種

甲斐嘉晃(京大?フィールド研)?中坊徹次(京大?総博)

P-17 ニホントカゲ(Plestiodon japonicus, トカゲ科, 爬虫綱) に含まれていた隠蔽種について

岡本卓?疋田努(京大?院理?動物)

教科版《给动物分类》公开课优秀教案 1

《给动物分类》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 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资源 动物卡片(每组1套)、磁力贴、PPT。 四、注意事项 1.建议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可以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可以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五、活动过程 (一)回顾蜗牛和鱼的特点 1.出示蜗牛和鱼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这两种动物吗?

2.它们在身体结构、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1)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它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2)鱼具有鳞片、鳍、鳃、嘴和眼等身体结构。 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3.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1)有眼、口。(2)没有腿。 不同:(1)一个生活在陆地或水边,一个生活在水里。(2)蜗牛用腹足(脚)运动,鱼用鳍运动。(3)蜗牛有壳,鱼没有。 (二)探索给多种动物分类 1.如果增加两种动物(出示图片:)你们能试着给这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吗? 【预设1】按是否用鳃呼吸分类。 【预设2】按是否完全生活在水里分类。 【预设3】按是否用腹足运动分类。 【预设4】按是否有鳍分类。 2.小结: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学习古生物地史学的意义

学习古生物地史学的意义 415111040114 地工一班赵宏洁古生物地史学,顾名思义,是由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组成的。 古生物学,一门地质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中生命的科学。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生物有关的资料。学习古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那些已经灭绝了的动植物,可以帮我们还原最初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找出远古动物的发展进化规律,为现代的动物保护做贡献。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根据古代动物的某些特征原理来用于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比如:潜水艇的发明等等。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谱系所代表的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都是值得研究的。古生物学是认识生物和地球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支柱,在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控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也是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与发展的科学依据。古生物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借鉴,生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漫长和极端艰难坎坷的历程,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六次大的和无数次中、小的生物灭绝(集群灭绝)事件,所以,人类更要保护地球,保护生物。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古地理的变迁、板块的离合以及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等。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

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古生物地史学与我们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众多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必备专业知识。 学习古生物地史学还可以帮我们证实一些重大争议事件,帮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找出未解之谜,比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在对文学史的研究上也有重大帮助。同时,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一定启发和警示作用。

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 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 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 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教科书第40页“聚焦”部分首先对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动物的种类这么多,如何更方便地学习呢?教科书告诉学生“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科学 家对动物的分类大多是动物形态学的分类,但这句话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重点是,分类是一 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这节课我们也来分类,用分类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动物。 本课“探索”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给动物分类,其实就是学生用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在 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之前观察动物形态时的发现,如有足、有壳、生活在水里等,同时也需要对动物形态进行再一次观察并分析。就像记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观察一样,分类也有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作用。 教科书分三步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1.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动物不像植物,它会运动,所以这里的动物以卡片的形式给学生。教科书出示了狗、蝴蝶、鸡、蛞蝓、蚂蚁、 金鱼、蜗牛、老虎、喜鹊和蛤等。这些动物都是前面几课出现过的,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考虑到动物较多,教科书指导学生给动物卡片编号,这样一年级学生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小组的动物要一样,并且编号也一样,便于交流和讨论。2.自己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的分类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如根据是不是生活在水里,分 成生活在水里的和生活在陆地上的两类;根据有没有脚,分成有脚的和没脚的两类;根据 有没有毛,分成有毛的和没毛的两类;根据是不是会飞,分成会飞的和不会飞的两类;根 据有没有壳,分成有壳的和没壳的两类等等。学生只需达到以一个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这 个程度即可。3.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这里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意识的任务,使学生不仅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最后的研讨环节“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对之前分类标准的一个小结, 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同一种动物因为 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类别,体现了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另外,本课还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寻找动物 和植物所共有的生物特征,如都会长大、都需要摄取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学情分析】

实验动物的分级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 半屏障系统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动物分类学报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9(1):33-37(J an.,2004)动物分类学报 ISSN 100020739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25006,30200025)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032003)的资助.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3Ο05Ο06,修订日期:2003Ο06Ο20. 33 中国异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姚云志1  彩万志1  任 东23 11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北京 100094,E 2mail :caiwz @https://www.360docs.net/doc/e54710917.html, 21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 北京 100037,E 2mail :rendongprof @https://www.360docs.net/doc/e54710917.html, 摘 要 自1928年秉志命名了早白垩世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组的我国第1种异翅目化石昆虫(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ngensis )以来,近30篇关于中国异翅目化石昆虫分类论著被发表,共记述我国异翅目化石昆虫22科85种。由 于中国该类群化石没有被系统采集与研究,其中一些分类阶元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显然,目前对中国该类群化石昆虫的了解相当有限;大量的工作,甚至是最基础的分类研究亟待开展。关键词 异翅目,化石,分类,中国.中图分类号 Q 961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异翅目化石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研究异翅目化石不仅对研究该类群的演化、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以及地层对比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近80年来,我国古昆虫学家在异翅目化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我国异翅目化石在世界异翅目化石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此加以综述。1 研究简史 我国异翅目化石的研究开始于1928年。当时秉志先生(Ping ,1928)对山东省莱阳盆地早白垩世地 层中的昆虫化石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一个异翅目化石的新属种———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 ngensis 。之后,研究曾一度中断。20世纪60年代,林启彬(1976)重新开始我国异翅目化石的研究。目前为止,中国学者共发表异翅目化石70属85种(表1)。2 中国异翅目化石产地 中国异翅目化石产地主要在山东(Ping ,1928; 洪友崇,1983a ,1984a ,1985,1987b ;洪友崇,王文利,1990;张俊峰,张希雨,1990;张俊峰,1989,1991,1994)、辽宁(林启彬,1976;洪友崇,1980,1983b ,1984b ,1987a ,2002)、河北 (洪友崇,1983b )、甘肃(周尧,洪友崇,1989;洪 友崇,1982,1995a ,1995b )、安徽(林启彬,1985)、北京(洪友崇,1981)、湖南(林启彬,1986)、云南(林启彬,1977)、广西(林启彬,1986)、西藏(林启彬,1981)、内蒙古(任东,朱 会忠,陆有泉,1995)、新疆(林启彬,1992)等 地。山东、辽宁的异翅目化石尤为富集,种类繁多,印痕清晰,几乎占已知异翅目化石种类的一半,是我国异翅目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3 异翅目化石时代 我国异翅目化石,从晚三叠世一直到中新世均 有发现(表1),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侏罗纪、白垩纪和中新世。我国最早的异翅目化石是采自云南的晚三叠世的皱胸禄丰划蝽L ufengnacta cor r ugis (林启彬,1977)。4 异翅目化石类群 我国目前已经描记的异翅目化石共22科70属85种。其中种类最丰富者要数缘蝽科Coreidae 共21属26种;其次是划蝽科Corixidae 有12属14种;猎蝽科Reduviidae 有3属7种;长蝽科L ygaeidae 有6属6种;异蝽科U rostylidae 有1属5种;仰泳蝽科Notonectidae 有4属4种,负子蝽科Belostomati 2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第 23 卷
第6期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 12 月 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 高 翔, 刘京贞
(临沂师范学院生物与农林科学系,山东临沂 276005) 摘 要: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或遗传工程技术)目前已发展了三大类,包括动物转
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 转基因克隆技术.它们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必将 成为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生物工程领域竞争的热点.b5E2RGbCAP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Q789 克隆动物技术; 文献标识码:A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 文章编
号:1009-6051(2001)06-0065-02p1EanqFDPw 1 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概述,值.而把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结合,.
.也就是说此动物体的基因组中,.其原理是:从某种动物分离提取,重建和扩增,再 将加工好的这种目的基因导入另外一个同种或,使其稳定地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再将此受精卵移入代孕母体子宫内,发育成成熟的幼体产出.这种方式产生的动物即携 带有外源目的的基因,称转基因动物.常用的转基因动物技术方法有 3 种.即原核内显微 注射法,转染色体技术和细胞载体技术等.DXDiTa9E3d 克隆技术(Mammaliancloning),又称核移植或无性繁殖技术.也是通过特殊的人工 手段(如显微镜操作仪,电融合等)对动物特定发育阶段的核供体(胚胎分裂球或体细胞
1/8

核)及相应的核受体(去核的原核胚或成熟的卵母细胞)不经过有性繁殖过程,进行体外 重构,形成重构胚,并通过胚胎移植(移入代孕母体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这种新个体的 动物基因型与核供体的动物基因型相同.如“多莉羊”是由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 作核供体“,多莉”的基因型即与该绵羊的基因型相同.中国西北农业大学培育成的山 羊“阳阳”,核供体是山羊耳朵上的一个细胞核(体细胞核)“阳阳”,的基因型即与此 山羊的基因型相同.“多莉”和“阳阳”都没有亲生父母,它们的遗传基因仅来自一个 成年羊的体细胞,相当于此成年羊 RTCrpUDGiT (cloned)羊(即细胞核移植羊).“克隆”(细胞核移植)一词很快就成为一个专门的 科学的复制品,因此人们称它为“克隆”5PCzVD7HxA 术语,频繁地出现在科学及新闻文献中. “多莉”和“阳阳”的出生充分证明,高级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核移植后,可 获得正常的克隆动物.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有人提出要克隆人,并声称已掌握了克 隆人的技术,由此引起了全球有关克隆人及其人类伦理学方面的争论.人的克隆技术将 会危及到人类的家庭观念和夫妻关系,并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禁止克隆人研究和实验的法律和法规.但目 前美英等国已放宽了对人类克隆的限制,允许治疗性克隆(即用于治疗疾病的克隆)的研 究,禁止繁殖性克隆(即用于繁殖人的克隆)的研究.jLBHrnAILg 转基因克隆动物是转基因动物技术与克隆动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以体细胞(包 括动物成体体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为受体 xHAQX74J0X ,将目的基因以 DNA 转染的方式导入能进传代培养的动物体细胞,再以这些体细胞 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克隆是指在获得转基因动物的基础上再进行动物
2/8

1.1《给动物分类》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4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二、摸脊椎活动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 个、圆纸片5 张、棉线、胶带、剪刀。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明确: 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明确: 身体不能自由活动。 四、课堂练习阅读教材 在老师的指导 下,认识脊椎 列举 两人合作,互 摸脊椎,体验 交流 认识材料 制作模型 动手试试 研讨交流 了解并学会生物 学家给动物的分 类。 了解常见的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 了解脊椎特点 实验探究脊椎的 作用。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2.6 给动物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1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2、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认识到分类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重点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难点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活动 动物王国要开运动大会。国王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 比赛项目有:游泳比赛、飞行比赛、奔跑比赛 ……各比赛项目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你知道吗? 填报运动员参赛表。 2、小结 其实,刚才的活动就是给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 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 物。为了便于研究,有的科学家一生都在对动物进行 分类研究。交流并填表在无形中知道 分类概念,由浅 入深,了解分类 的意义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你还记得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 这些动物该怎样分类? 【方法指导】 第一步: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 第二步:自己确定一份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第三步: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二、研讨 1、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 【提示】 水中的和陆地上的 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有羽毛的和没有羽毛的 …… 2、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交流回答 给动物分类 讨论交流 掌握分类方法, 正确地给动物分 类

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提示】 ①会运动 ②会长大 ③需要空气 ④需要水 ⑤会繁殖 ⑥会死亡 三、课堂练习:按要求进行分类(只填序号)(1)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 (3)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一)动物,我们的朋友 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安全地走路、乘车和传递物品。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利于植物的生长。 蜣螂以粪便为食,它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鸟吃害虫,是害虫的天敌。 蜜蜂可以传粉利于果实的形成。 奶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 (二)我们要保护动物 为失去父母的动物幼崽喂食。 给小鸟做个窝,让它有栖息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知道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吗?查阅资料,与同学分享。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认真听,并 参与交流 课后查阅 学会动植物比 较,寻找生命的 共同点 检测课堂学习情 况 增强保护动物意 识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 方法;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 好地认识动物。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观察与描述、 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 与同学讨论、交流。 总结课堂 板书 编号 给动物分类标准 分享 板书设计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D层流架系统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按照微生物学控制标准或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①普通动物也称一级动物(conventinal animals,CV),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预实验;②清洁动物也称二级动物(clean animals,CL),它的原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动物。可用于大多数科研实验,是目前主要要求的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③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也称三级动物。SPF是国际公认的实验动物,适用于所有的科学实验,是国际标准级的实验动物,主要用于具有国际交流的重大课题;④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四级动物,它们属于非常规动物,仅用于特殊课题。■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005年农业部令第53 号) 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治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

一年级科学下册2.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 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 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 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 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 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 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 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 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微生物分类学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分类单元(taxon,复数taxa)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和其他生物分类一样,细菌的分类单元也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rank或category)或分类阶元,由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分类中,若这些分类单元的等级不足以反映某些分类单元之间的差异时也可以增加亚等级,即亚界、亚门……亚种,在细菌分类中还可以在科(或亚科)和属之间增加族和亚族等级。细菌分类单元的等级系统见表12-4。值得强调的是,分类单元的的等级(阶元)只是分类单元水平的概括,它并不代表具体的分类单元。除上述国际公认的分类单元的等级外,在细菌分类中,还常常使用非正式的类群术语。如亚种以下常用培养物、菌株、居群和型;种以上常用群、组、系等类群名称;近年伍斯还在界上使用域(domain)(他把全部生物分为古生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域下面再分界)把域作为分类单元的最高级。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类群术语。 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由于同种或同一亚种的不同菌株之间,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就某些非鉴别性特征(不是定种或界定亚种的特征)而言,不同菌株可能存在重要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菌株的种名外,还要注意菌株的名称。菌株名称常用数字编号、字母、人名、地名等表示。如枯草杆菌ASI.398(Bacillus subtilis ASI.398)和枯草杆菌BF7658(Bacillus subtilis BF7658)分别代表枯草杆菌的两个菌株(ASI.398和BF7658分别为菌株的编号),这两个菌株,前者可用于生产蛋白酶,后者则可用于生产?-淀粉酶。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