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课时跟踪训练

第3节课时跟踪训练
第3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1所示,闭合金属圆环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在有界匀强磁场中,

将它从匀强磁场中匀速拉出,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向左拉出和向右拉出时,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B .向左或向右拉出时,环中感应电流方向都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图1

C .向左或向右拉出时,环中感应电流方向都是沿逆时针方向的

D .环在离开磁场之前,就已经有了感应电流

解析:将金属圆环不管从哪边拉出磁场,穿过闭合圆环的磁通量都要减少,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应用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的,选项B 正确,A 、C 错误。另外在圆环离开磁场前,穿过圆环的磁通量没有改变,该种情况无感应电流,故D 错误。

答案:B

2.如图2甲所示,长直导线与闭合金属线框位于同一平面内,长直导线中的电流i 随

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在0~T 2时间内,直导线中电流向上,则在T 2

~T 时间内,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所受安培力情况是

( ) 图2

A .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线框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向左

B .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线框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向右

C .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线框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向右

D .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线框受安培力的合力方向向左

解析:在T 2

~T 时间内,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向下增大,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垂直纸面向外增加,由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由左手定则可知向右,所以C 正确。

答案:C

3.一金属圆环水平固定放置,现将一竖直的条形磁铁,在圆环上方沿圆环轴线从静止开始释放,在条形磁铁穿过圆环的过程中,条形磁铁与圆环

( ) A .始终相互吸引

B .始终相互排斥

C .先相互吸引,后相互排斥

D .先相互排斥,后相互吸引

解析:在条形磁铁靠近圆环的过程中,通过圆环的磁通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阻碍条形磁铁的运动,所以此过程中它们是相互排斥的,当条形磁铁穿过圆环后,通过圆环的磁通量又会减小,产生一个与原磁场相同的感应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小,所以圆环与条形磁铁间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所以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4.如图3所示,用一根长为L质量不计的细杆与一个上孤长为l0、下

弧长为d0的金属线框的中点联结并悬挂于O点,悬点正下方存在一个上

弧长为2l0、下弧长为2d0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d0?L。先

将线框拉开到如图所示位置,松手后让线框进入磁场,忽略空气阻力和摩

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 A.金属线框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b→c→d→a

B.金属线框离开磁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d→c→b→a

C.金属线框dc边进入磁场与ab边离开磁场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

D.向左摆动进入或离开磁场的过程中,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右;向右摆动进入或离开磁场的过程中,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左

解析:当线框进入磁场时,dc边切割磁感线,由楞次定律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d→c→b→a;当线框离开磁场时,同理可判其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b→c→d→a,故A、B选项错;

线框dc边(或ab边)进入磁场或离开磁场时,都要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c边进入磁场与ab边离开磁场的速度大小不相等,C错;

由“来拒去留”知,D对。

答案:D

5.(2012·福建高考)如图4所示,一圆形闭合铜环由高处从静止开始下落,

穿过一根竖直悬挂的条形磁铁,铜环的中心轴线与条形磁铁的中轴线始终保

持重合。若取磁铁中心O为坐标原点,建立竖直向下为正方向的x轴,则图

5中最能正确反映环中感应电流i随环心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课时知能训练1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北京、新加坡、纽约和巴西利亚四个城市中位置完全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三个条件的是() A.北京B.纽约 C.新加坡D.巴西利亚 2.新加坡(1°22′N,103°45′E)与我国北京南北相距约为() A.4 300千米B.1 500千米 C.4 500千米D.2 800千米 【解析】第1题,纽约与巴西利亚均位于西半球,而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不合题意,应选B。第2题,要求计算的是新加坡与北京的南北距离,两城市的纬度差约为39°左右,由此可知南北相距约为4 300千米,应选A。 【答案】 1.B 2.A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城镇,该城镇在图上的面积约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 000平方米。读图,回答3~4题。 3.这幅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 000 B.1∶5 000

C.1∶25 000 D.1∶50 000 4.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50米、100米、150米、200米,则城镇与H 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 A.199

课时跟踪训练十六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十六)答案: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A.a+0=0+a=a B.u u u r AB+ u u u r BC+ u u u r AC=0 C.u u u r AB+ u u u r BA=0 D. u u u r CA+ u u u r AC= uuu r OA+ u u u r CO+ u u u r AC 解析:选B由向量加法可知u u u r AB+ u u u r BC+ u u u r AC= u u u r AC+ u u u r AC=2 u u u r AC. 2.(u u u r AB+ u u u u r MB)+( u u u r BO+ u u u r BC)+ u u u u r OM等于() A. u u u r BC B. u u u r AB C. u u u r AC D. u u u u r AM 解析:选C原式= u u u r AB+ u u u u r MB+ u u u r BO+ u u u r BC+ u u u u r OM =( u u u r AB+ u u u r BC)+( u u u u r MB+ u u u r BO+ u u u u r OM)= u u u r AC+0= u u u r AC. 3.下列各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a+b=b+a B.0+a=a C.u u u r AC+ uuu r CB= u u u r AB D.|a+b|=|a|+|b| 解析:选D A成立,为向量加法交换律;B成立,这是规定;C成立,即三角形法则;D不一定成立,只有a,b同向或有一者为零向量时,才有|a+b|=|a|+|b|. 4.在矩形ABCD中,|u u u r AB|=4,| u u u r BC|=2,则向量 u u u r AB+ u u u r AD+ u u u r AC的长度等于() A.25B.45C.12 D.6 解析:选B因为u u u r AB+ u u u r AD= u u u r AC,所以 u u u r AB+ u u u r AD+ u u u r AC的长度为 u u u r AC的模的2倍 5.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设u u u r AB+ uuu r CD+ u u u r BC+ u u u r DA=a,且b是一非零向量,则下列结 论:①a∥b;②a+b=a;③a+b=b;④|a+b|<|a|+|b|.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 解析:选A∵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u u u r AB+ uuu r CD=0, u u u r BC+ u u u r DA=0,∴a为零向 量,∵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平行,零向量和任意向量的和等于这个向量本身, 6.uuu r PQ+ u u u u r OM+ uuu r QO+ u u u u r MQ=________. 解析:原式= uuu r PQ+ uuu r QO+ u u u u r OM+ u u u u r MQ= uuu r PQ+ u u u u r QM+ u u u u r MQ= uuu r PQ. 7.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u u u r AB=a, u u u r AC=c, u u u r BC=b,则|a+b+c|=________. 解析:|a+b+c|=|u u u r AB+ u u u r BC+ u u u r AC|=| u u u r AC+ u u u r AC|=2| u u u r AC|=2 2. 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选择题 甲、乙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为590 km,连接甲、乙两城有三条交通线路。图a为甲、乙两城三条交通线沿线海拔随距离变化图,图b为影响交通运价的因素及关联图。据此完成1~3 题。 1.线路M、N、P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最可能的是( ) A.公路、高铁、高速公路 B.公路、航空、河运 C.高铁、高速公路、省道 D.航空、高铁、村村通 2.线路M沿线海拔变化最小,距离最短,下列关于线路M所对应的运输方式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 A.运价最低B.沿线多桥梁和隧道 C.沿线停靠站点最多 D.终点在乙城外32 km 3.结合图b中的四图,下列说法符合Ⅰ、Ⅱ、Ⅲ、Ⅳ特点的是( ) A.看Ⅰ图,运距、重量和运输方式相同,棉花的运价大于铁锭 B.看Ⅱ图,线路P上的运价大于线路M C.看Ⅲ图,重量相同的活鱼和杏仁运价相等 D.看Ⅳ图,其他条件相同,黄金单位重量运费小于铁锭 解析:1.C 2.B 3.A 第1题,读图可知,线路M长度距离最短,为622 km,但大于两地的直线距离,且海拔基本没有变化;线路N长度为651 km,海拔变化很小;即线路M、N具有距离近、线路平直的特点,说明级别较高,而且沿线海拔较低不可能是航空,有可能是高铁、高速公路。线路P长度为899 km,距离较长且沿线海拔变化大,有可能是省道。第2题,首先,依据上题确定,线路M为高铁。高铁的运费高;沿线站点最少;速度较快,

为了保证安全性,高铁线路一般较为平直,桥梁、隧道较多;终点距乙城距离从图中读不出来,高铁线路长度不可能等于两城市站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第3题,据Ⅰ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棉花的密度小于铁锭,故运费贵;据Ⅱ图,运距越长,运价越高,但P为省道,运费低,M为高铁,运费高;据Ⅲ图,活鱼在水中才可以存活,需要运输的重量更大,故运费更贵;据Ⅳ图,其他条件相同,黄金价格高,运费高于铁锭。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已成功运营十多年。现今它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正将更多的“枝叶”伸向广袤的雪域大地。其中,川藏铁路于2014年动工修建,计划在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预估算投资超过2 000亿元。下图是青藏铁路旅客和货物周转量图。据此完成4~6题。 4.上图可以反映出( ) A.旅客和货物周转量均保持逐年增长 B.旅客周转量2014年增长最快 C.货物周转增长幅度超过旅客周转增长幅度 D.旅客周转总量超过货物周转总量 5.修建川藏铁路的意义为( ) ①重构了我国中西部区域发展格局 ②打造了西藏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便捷通道 ③使西藏成为连接东亚和南亚的“枢纽” ④与青藏铁路相比成本更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建设的铁路”,目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 ) A.高寒 B.冻土 C.成本 D.缺氧 解析:4.C 5.A 6.C 第4题,结合图示可明显看出,旅客和货物周转并非逐年增长;旅客周转量2007年增长最快。货物周转增长幅度超过旅客周转增长幅度。旅客周转总量与货物周转总量不具有可比性。第5题,成本不属于交通运输的意义。第6题,因为“青藏铁路已成功运营十多年”,意味着其当年所面临的高寒、缺氧、冻土等问题均已得到成功解决。由题中“预估算投资超过2 000亿元”可知,目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成本。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鲁科版选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 能优化训练鲁科版选修4 1.反应4A(s)+3B(g)===2C(g)+D(g),经过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为3∶2∶1 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1·min-1 D.在这2 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减小,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解析:选B。因A是固态物质,不能用其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A不正确;C是用B表示的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C不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和生成物浓度增大的速率都将逐渐减小,D不正确。 2.已知4NH3+5O2 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是( ) A.4v(NH3)=5v(O2) B.5v(O2)=6v(H2O) C.2v(NH3)=3v(H2O) D.4v(O2)=5v(NO) 解析:选D。同一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2011年榆林高二检测)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的反应2SO 2+O23的化学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v(SO2)=4 mol·L-1·min-1 B.v(O2)=3 mol·L-1·min-1 C.v(SO2)=0.1 mol·L-1·s-1 D.v(O2)=0.1 mol·L-1·s-1 解析:选D。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统一”,即统一单位和统一物质,依据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将B、C、D三项均统一表示成SO2的速率、单位为mol·L-1·min-1,B项:v(SO2)=2v(O2)=6 mol·L-1·min-1,C项:v(SO2)=0.1 mol·L-1·s-1=6 mol·L-1·min-1,D项:v(SO2)=2v(O2)=2×0.1×60=12 mol·L-1·min-1。 4.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1·s-1 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1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 Z(g) 解析:选C。观察曲线的走势可知,在10 s时,反应达到平衡,是一可逆的反应,X减少了1.2 mol-0.41 mol=0.79 mol,Y减少了1 mol-0.21 mol=0.79 mol,Z增加了1.58 mol。则用Z表示反应速率为1.58 mol/2L/10 s=0.079 mol·L-1·s-1,A错;X减少了0.79/2 mol·L -1,B错;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0.79/1)×100%=79%,则C正确;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X、Y、Z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0.79∶0.79∶1.58=1∶1∶2,D项不正确。 5.将化合物A的蒸气1 mol充入0.5 L容器中加热分解: B(g)+n C(g)。反应到3 min末时,容器内A的浓度为0.8 mol·L-1,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C)=0.6 mol·L-1·min-1,则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__________,v(B)=__________。 解析:因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所以欲求n 值,可先求v(A)的值。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十) 一、选择题 (2016·南京二模)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解析]由图可知,蒸发和蒸腾的水汽与冠层截流和土壤调蓄、地下调蓄都有关,因此①为蒸发蒸腾作用;降水经植物冠层截流后,一部分经地表植被影响形成坡面径流,还有一部下渗,并通过土壤调蓄形成壤中流,因此②为地表调蓄,地表、土壤、地下调蓄后的水源汇入河流,最终形成河流径流,故③为河网调蓄,④为径流。 [答案] D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修建水库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D.上游河道采砂 [解析]修建水库会导致部分泥沙在库区淤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A 项正确;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会增加,因此B项错误;降水强度增大,河流含沙量会增加,C项错误;上游河道采砂会造成流水对河道底部冲刷加剧,河流含沙量应增加,D项错误。 [答案] A

(2016·河北保定一模)开都河是新疆的大河之一,也是一条著名的内陆河,自大山口以下河流两岸是新疆主要的粮、棉、甜菜基地之一。下图为“开都河流域地形图”,读图回答3~5题。 3.开都河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在() A.源头B.上游 C.中游D.下游 [解析]图示河流中游段地势落差最大;同时该河为内流河,主要是冰川融水补给,上游源头水量较小,中游河流径流量较大。故水能资源在中游最丰富。 [答案] C 4.开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较中下游小的主要原因有() ①水量较大②水流较平缓③降水较少④植被保存较好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开都河上游流经海拔较高的山区,人类活动少而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故地表径流带入的泥沙较少;同时上游河段落差小,一方面侵蚀作用弱,另一方面河流中泥沙易于沉积,则河流含沙量较少。故B正确。 [答案] B 5.开都河下游河水的盐分含量增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A.流量减少B.流速变慢 C.植被稀少D.农田灌区退水注入 [解析]盐分增大说明注入的盐分增加或有盐度更高的水注入。下游为灌溉农业区,在干旱区引水灌溉易使农田盐碱化,而两岸灌区农田中的高盐度水最终会注入河流中,从而加大河流水的盐分浓度。注意河流含盐量是指水中的盐分浓度,与流速、流量、植被关系不大。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小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 5.(2014·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7.右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 率。则()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 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8.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 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 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9.(2012·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10.(2014·深圳模拟)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高中化学 第3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学生用书P 70] 1.乙酸分子的结构式为 ,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的是 ( ) (1)乙酸的电离,是①键断裂 (2)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是②键断裂 (3)在红磷存在时,Br 2与CH 3COOH 的反应:CH 3COOH +Br 2――→红磷CH 2Br —COOH +HBr ,是③键 断裂 (4)乙酸变成乙酸酐的反应: 2CH 3COOH ―→+H 2O ,是①②键断裂 A .(1)、(2)、(3) B .(1)、(2)、(3)、(4) C .(2)、(3)、(4) D .(1)、(3)、(4) 解析:选B 。乙酸电离出H +时,断裂①键;在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断裂②键;与Br 2的 反应,Br 取代了甲基上的氢,断裂③键;生成乙酸酐的反应,一分子断裂①键,另一分子断裂②键,所以B 正确。 2.下列物质中,能与醋酸发生反应的是( ) ①石蕊 ②乙醇 ③乙醛 ④金属铝 ⑤氧化镁 ⑥碳酸钙 ⑦氢氧化铜 A .①③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⑥⑦ D .全部 解析:选C 。醋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与Al 、MgO 、CaCO 3、Cu(OH)2等发生反应,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但不能与乙醛发生反应。 3.(2011年南昌高一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2CH 3CH 2OH +O 2――→催化剂△ 2CH 3CHO +2H 2O

4.将1 mol 乙醇(其中的氧用18O标记)在浓硫酸存在条件下与足量乙酸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 B.生成的水分子中含有18O C.可能生成88 g乙酸乙酯 D.不可能生成90 g乙酸乙酯 故18O存在于生成物乙酸乙酯中,而生成的水分子中无18O;若1 mol乙醇完全酯化可生成 1 mol ,其质量为90 g,但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乙醇不可能完全转化为酯,故生成乙酸乙酯的质量应小于90 g。 5.请你与某小组的同学共同探究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 (1)请你根据图示,补画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图。其中小试管中装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分离小试管中制取的乙酸乙酯应使用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分离完毕,应从该仪器________(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3)实验完毕,发现大试管中的反应液有些变黑,其原因是

力的示意图 作图专题训练

v v v F v v 《力的示意图》专题训练 编号 姓名 1.(1)请画出图中“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O 点为 “不倒翁”的重心)。 (2)如图所示,请画出在地面上静止的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的是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些物体,请画出飞机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如图所示,请画出在地面上静止的质地均匀的梯形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1)如图所示,小刚同学用200N 的力推墙壁,请画出这个推力的示意图。 (2)小兰同学用10N 的水平力拉弹簧,如图所示。作出小兰对弹簧拉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画出用手提水桶的提力的示意图。 (4)如图所示的是正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请画出足球对草坪的压力的示意图。 3.(1)如图所示,重量为5N 的小球正沿斜面滚下,画出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工人用600N 的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箱子推上斜面,请作出推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画出它所受支持力的示意图。 (4)画出与水平方向成45o角斜向左上方拉小车的拉力的示意图。 4.(1)如图所示,一铁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请画出当条形磁铁靠近铁块时,铁块所受摩擦 力的示意图。(图中已标出摩擦力的作用点) (2)如图所示,在竖直悬挂的铁质黑板上吸着一个磁性黑板擦,画出黑板擦所受摩擦力的 示意图。 (3)如图所示的是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块,画出物块所受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4)如图所示,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画出物体 在竖直方向上受力的示意图。 5.(1)天花板上悬吊着一盏电灯,作出电灯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的是长在枝条上的重力为2N 的苹果,请画出苹果受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画出“不倒翁”的受力的示意图(黑点O 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4)如图所示,重500N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画出它受力的示意图。 6.(1)饮料厂生产的饮料装瓶后,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用传送带传送。如图所示,一瓶饮 料与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左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饮料瓶受力的示意图。(图中的A 点表示重心) (2)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传送工件,如图所示。一个工件与传送带一起以s 的速度 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工件受力的示意图。 (3)当“神舟七号”返回舱从太空返回地球时由于与大气层摩擦,其中有一段是做匀速直 线运动的,请在图中画出它在这段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 (4)如图所示,一个球体贴着竖直墙面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画出球体受力的示意图。 7.(1)如图所示,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画出静止的小球受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车减速前进,画出悬挂在车厢内的物体A 所受力的示意图。 (4)如图所示,挂在天花板上的铁球受到一个条形磁铁的吸引处于静止状态,画出铁球 所受力的示意图。 8.(1)如图所示,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画出货物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有一个快速运动的物体,当它遇到一个表面粗糙的斜坡时,由 于惯性它将继续沿斜坡滑行一段距离。请画出该物体向上滑行时的受力示意图。 (3)如图所示,在水平公路上向右匀速行驶的汽车,不计空气阻力,作出汽车受力的示意 图。

第四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 1.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气温、降水变率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 答案:1.D 2.C 下图是“某城市采暖期耗煤量曲线图”,室内温度保持16℃。读图回答3~4题。 3.若在采暖时期适当增加室内温度,则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采暖耗煤量增大 B.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 C.环境会更加恶化 D.室内外温差会变大 4.为解决采暖期因耗煤而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 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 C.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供热,再送到采暖城市 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的比重 解析:第3题,在采暖期增加室内温度,燃烧煤增多,排放的CO2增多。第4题,使用清洁能源可解决采暖期因耗煤而带来的问题。 答案:3.B 4.A 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世纪末将没有冬天。”完成5~6题。 5.下列属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是() A.填海造陆B.砍伐森林 C.污水排放D.退耕还草 6.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下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措施是() A.鼓励购买私家车,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物理第18章原子结构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新人教版选修3_5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 ) A.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 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无影响 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铝箔,就不会发生散射现象 D.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和真空中都可以 解析:选A 若金箔的厚度过大,α粒子穿过金箔时必然受较大的阻碍而影响实验效果,B错;若改用铝箔,铝核的质量仍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散射现象仍能发生,C错;若放置在空气中,空气中的尘埃对α粒子的运动会产生影响,故D错。只有A对。 2.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研究原子结构,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 解析:选D 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研究原子结构,即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能正确反映该实验结果的是选项D。 3.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轨迹如图中 实线所示。图中P、Q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过P、Q两点并与轨 迹相切的直线,两虚线和轨迹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不考虑其他 原子核对该α粒子的作用,那么关于该原子核的位置,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可能在①区域 B.可能在②区域 C.可能在③区域 D.可能在④区域 解析:选A 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对靠近它的α粒子产生斥力,故原子核不会在④区域;若原子核在②、③区域,α粒子会向①区域偏;若原子核在①区域,可能会出现题图所示的轨迹,故应选A。 4.(福建高考)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一定,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是一个常数 B .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 C .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D .浓度商Q c v 逆。 2. 对于3Fe(s)+4H 2O(g) Fe 3O 4(s)+4H 2(g),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 A .K =c (Fe 3O 4)·c (H 2) c (Fe )·c (H 2O ) B .K =c (Fe 3O 4)·c 4(H 2) c (Fe )·c 4(H 2O ) C .K =c 4(H 2O ) c 4(H 2) D .K =c 4(H 2) c 4(H 2O ) 解析:选D 。固体不写入表达式中。 3.(2012·黄山高二测试)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 2(g)+O 2(g) 催化剂△ 2SO 3(g),已知c (SO 2)始=0.4 mol ·L - 1,c (O 2)始=1 mol ·L - 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19,则此反应中SO 2的转化量为( ) A .0.24 mol ·L -1 B .0.28 mol·L - 1 C .0.32 mol ·L -1 D .0.26 mol ·L - 1 解析:选C 。2SO 2(g)+O 2(g)催化剂△ 2SO 3(g) 起始量/(mol·L - 1): 0.4 1 0 变化量/(mol·L - 1): x 0.5x x 平衡量/(mol·L - 1): 0.4-x 1-0.5x x 由平衡常数的定义:K =c 2(SO 3)c 2(SO 2)·c (O 2) =x 2 (0.4-x )2·(1-0.5x ) =19, 解得x =0.32 mol ·L - 1。 4.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2Y 2Z ,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n (Y)=n (Z),则Y 的转化率为( ) A.a +b 5 ×100% B.2(a +b )5b ×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试题第1部分 第五章 第2节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1.如图1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小球a 以初速度v 0运动,同时刻在它的正上方有一小球b 也以v 0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并落于c 点,则( ) A .小球a 先到达c 点 B .小球b 先到达c 点 图1 C .两球同时到达c 点 D .不能确定 解析:小球b 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以速度v 0做匀速直线运动,a 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也是以速度v 0做匀速运动,所以两球将同时到达c 点,C 正确。 答案:C 2.斜抛运动与平抛运动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斜抛运动是曲线运动,它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B .都是加速度逐渐增大的曲线运动 C .平抛运动是速度一直增大的运动,而斜抛运动是速度一直减小的运动 D .都是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大小相等的运动 解析: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都是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A 、B 错;斜抛运动的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要看速度与重力的夹角,成锐角,速度增大;成钝角,速度减小。斜下抛运动也是速度增大的运动,C 错;由Δv =g Δt 知D 对。 答案:D 3.以速度v 0水平抛出一球,某时刻其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相等,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竖直分速度等于水平分速度 B .此时球的速度大小为5v 0 C .运动的时间为2v 0 g D .运动的位移是22v 2 g 解析:设水平速度为v 0,下落的时间为t ,由题意得v 0t =1 2 gt 2,解得t =2v 0g ,竖直分速 度为v y =2v 0,所以A 错,C 正确;速度v =v 2 x +v 2 y =5v 0;位移s =x 2 +y 2 =22v 2 g , 所以B 、D 正确。 答案:A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第3课百日维新(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第3课百日维新(含解析)新 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解析:选C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C项。 2.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 A.发起“公车上书” 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 C.组建强学会 D.成立保国会 解析:选D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体现的是保国思想,D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 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 解析:选B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项正确。 4.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 解析:选B 光绪帝是大清的皇帝,其支持推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权和富国强兵,用西学器物来为大清所用是其本意。 5.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

2013年鲁科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下列有关金属腐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的腐蚀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②金属的腐蚀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只有电化学腐蚀才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因为二氧化碳普遍存在,所以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以析氢腐蚀为主④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总是金属被氧化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①③④ 解析:选C。金属腐蚀的实质是M―→M n++n e-,金属总是被氧化,均是氧化还原反应;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C正确。 2.某铁件需长期浸在水下,为减少腐蚀,想采取下列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在铁件上铆上一些铜片 B.在制造铁件时,在铁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制合金 C.在铁件表面涂上一层较厚的沥青 D.给铁件通直流电,把铁件与电源正极相连 解析:选C。A、B项都是铁做负极,腐蚀速率加快;C项形成保护层;D项铁做阳极,腐蚀速率加快。 3.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以下方法正确的是(双选)() A.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 B.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C.将青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 D.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 解析:选BD。铜绿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反应原理为2Cu+O2+CO2+H2O===Cu2(OH)2CO3,故青铜器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防止被腐蚀。A可能发生原电池反应而被腐蚀。 4.下列金属保护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对健身器材涂油漆以防止生锈 B.对某些工具的“机械转动部位”选用刷油漆的方法来防锈 C.用牺牲锌块的方法来保护船身 D.自行车的钢圈上镀上一层Cr防锈 解析:选B。“机械转动部位”应涂油脂防锈,油脂既防水又能防止气体对金属的腐蚀,还能使转动部位灵活。 5.(2011年河南周口检测)下图中a为生铁,A、B两个烧杯中为海水,C烧杯中为1 mol·L -1的稀硫酸。 (1)C中Cu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Z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C中Cu—Fe—稀H2SO4构成原电池,其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专题训练 力的示意图

专题训练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步骤:一定点(找受力物体的力的作用点);二画线段(沿力的方向); 三在线段末端画箭头;四把数值符号标在旁边。 简称为:一画点,二画线段,三画箭头标大小 类型一:弹力的示意图: 1、如图所示,小华用绳拉着小车行走,请画出绳对小车拉力F的示意图。 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请在图中画出该物体所受支持力的示意图。 3、画出图中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压力的示意图。 类型二、重力的示意图(静态物体) 4、在图中画出茶壶受重力的示意图。(作图时请用刻度尺,并把图线画清晰)。 5、请画出正方体木块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6、请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如图所示,一瓶饮料静置在停止运转的传送带上。请在图中画出饮料瓶所受重力的示意 图。(图中的A点为饮料瓶的重心) 类型三、重力的示意图(动态物体) 8、如图所示为足球运动员顶出去的足球,画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 阻力)。 9、请画出图中单摆小球所重力的示意图。

专题训练力的示意图(二) 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析时可遵循“一重、二弹、三摩擦、后其它”的顺序,即先考虑重力;再分析物体受不受弹力,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之后再分析物体受不受摩擦力,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时可用常规法、假设法或二力平衡法;最后再分析物体受不受其它的力。 类型一、根据受力分析画力的示意图: 1、如图,悬挂在天花板下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画出电灯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货物随传送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画出该货物的受力示意图。 3、图中,物块沿绝对光滑的斜面下滑,请画出物块受力的示意图。 类型二、有关摩擦力的示意图: 4、图中物块正水平向左滑动并压缩弹簧在O点画出物块水平方向受力示意图。 5、如图所示,磁铁A紧贴电梯壁上,随电梯一起竖直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磁铁A 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6、如图所示,小车A与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A与正前方的墙碰撞时,请 画出物体B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两力均画在重心上)。 7、如图,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 出物体B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8、如图,物体A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图中画出A所受重力G和对斜面的压力F 的示意图。 9、请画出在图中放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所受作用力的示意图。 10、如图所示,小球被固定在静止的金属框架上,画出小球所受作用力的示意图。 11、如图所示,物体在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上以速度v向下匀速运动,请在图中画出此过程 中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课时跟踪训练1

课时跟踪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 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 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 [答案] C 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 [答案] D 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 [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答案]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