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管理

制程管理
制程管理

制程与设备

我对国外SMT厂家的多年,发现在SMT应用上,他们有多项工作做得不足够,其中一项是制造过程的管理工作

制程管理,译自英文中的Process Management一词。由于我们把焦点放在SMT的制造技术上所以我把Process译成(即制造过程)。其实Process Manage-ment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本广只就SMT制造有关的范围加以探讨。

从THT到SMT的管理需求变化

制程管理,并不是专为SMT而同设的。但要较成功的应用SMT这门技术,正确的推行有必要的。制程管理虽不是门新的管理技术,但它得人们认识、重视、有效应用并比SMT 这门技术来早。也正为这原因,许多由THT(插件技术)提升SMT的厂家并没有意识到在管理上需要做改革的工作。在THT制造环境下,忽略制程管理并不会为制造商带来太大的问题;但对於SMT制造工作而言,尤其是进入微间距和采用现今BGA和倒装片(Flip-Chip)之类技术的情况下,制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制程管理为何对SMT应用那么重要?回答这问题,们得了解THT和SMT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尤以下下旬几项最为显著:

1、微型化-SMT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突破旧有组装技术对产品微型化的限制。由于THT 本身的技术局限,不断提升微型化的程度。

2、质量因素-THT和SMT两者的组装技术不大相同,影响质量的因素也大分别。虽然在许多方面,SMT组装质量已证实比THT更及更可靠,但SMT保证中工作比THT较为复杂。

3、自动化-SMT的发明变带来了高度的自动化,此亦是SMT生产效率比THT更高的原因。

以上三点所带出的信息是:SMT成品检查不易进行;成品寿命或可靠性的变化幅度大;制程工艺对成品的质量影响日益深刻;返修成本和代价高;即时诊断和改正生产误差的重要性提高等等。而这些对制造商不利的因素正是需要制造管理来解决。在THT制造管理的环境下,人们并不注重制程功能(Process Capability)、制程整合(Process Integration)等的应用和管理。一般做法是在试产时把设备调校到配合绝大部分的组装工作,当达到相当的合格率后就接入正式生产。及后,在生产线上设立了因定的检查站,把发现的不良品抽出返修。本文为了方便解说,把以往这种简单的制造-检查-返修或淘汰的-贯做法称为‘制造管理’,有以区别本文提倡的’制程管理’,用以区别本文提倡的‘制程管理’。’制造管理’注重防止不良产品离厂,而‘制程管理’则把重点放在把制造方法加以合理化和优化(防止不良产品出现是随这方法自然而来的)。‘制造管理’,在SMT生产中有以下几点不理想的地方:

1.不能照顾到成品寿命保证的问题;

2.生产效率难以达到最优化的状态,成本遂难以降低;

3.生产稳定性较差;

4.难以进行长期的改进;

5.由于组装基本变更和微型化,即使是同样的工作在SMT应用上也不易进行。

在市场对质量要求日益增高,对产品价格要求低,以及同行竞争日益增高,对产品价格要求低,以及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厂商对上述问题仍坐视不理,继续沿习THT 一贯的做法,不对生产管理加以改革,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制程管理对SMT应用的帮助

制程管理方法如何避免或减低制造管理中如上述提到的那些问题呢?

首先制程管理在观念上有彻底而重要的改变、那就是不提倡检查,更不容忍错误发生。以往,制造管理相当大量的检查工序、检查活动,不论对成品的质量,或对生产的效率都有不良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工厂中,除非成品的不良率很高,否则一般如只有几个百份比的,在交货的压力下,都因检查-返修工作能应付而不加以追究。其实这方面的浪费,详细的计算也是相当可观的,在成本上一般绝非可以忽略的;而在质量学的观念上,任何返修工作都可能给成品质量添加了不稳定的因素。

但这可能还是其次,对SMT成品寿命或可靠进行研究都会了解到,成品寿命和可靠性是不能从一般的生产检查中得到任何用处,加以分析就能获得。视程度而定,不良品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产能或制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不足的一种表现。如果生产线的制程界限(Process Window)不能配合成品的设计要求,头号题就不是只出现不良品和浪费资源那么简单了。在不良(或不够好)的制程下生产的成品,具有寿命代名词危险性,但不是所有的缺陷都能在生产线上的检查工序中被发现的。这就解释了一些成品在用户使用不久后便失效的原因。我想大家都能想象这类情况对公司或品牌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虽然目前仍没有十全十美的寿命保证生产方法,但制程管理在这方面的处理,通过其设计、调制、监控、改进四大步骤,在效益上较制造管理方法大大的提高了。由于较缺乏制程管理中的调制管理以及灵活而深入的监控工作、制造管理下的生产能力的稳定性一般都较差。而这也是对优化和改进发展的一大事故,和在好些方面都处于难以突破的局面。制程管理中对制程能力的制定和应用有较严格的管制,而稳定性是制定制程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并且是首要的工作之一。对生产能力有了实在的了解和稳定的控制后,改进和优化工作才能接着进行。

在了解制程管理和制程管理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设备的配置、改进设计的学问和全面改进的好处。由于制程管理中重要的一节是制程整合(Process Inetegration),而在处理制程整合的工作中必须对设备技术和产品的生产设计有很好的了解和配合,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这些方面进行学习、研究、了解和应用。而此做法也正好迎合SMT对技术整合的依赖性。也只有通过对这些全面的学习应用,才能达到长期的改进,才能作出最优化、最低成本的生产作业。

另一个制造管理日益难以应付的问题是SMT 快速微型化。微间距IC、0402和0201矩形件、微型BGA、Flip-Chip等的出现已对检查工作造成不便,甚至带来了不实用的压力。但如果我们在这问题上作根本的考虑,问题其实也不怎么存在。检查作业是项没有附加价值的工作,为会么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检查?这便是因为生产能力稳定性不足,不能有足够信心确保成品质量的。其实如上面所提到的,检查作业并不能最有效的确保寿命和质量(甚至误导而使我们相信成品具备足够的寿命)。既然检查作业是花费而又不完整的工作,那是否有更好的做法呢?制程管理就是个可能的代替方法。在成熟的技术上、良好的制程管是有可能废除某些检查作业的。虽然我们知道不会有十全十美,但如果通过制程管理而在某一工序上能达到制程能力指标(Process Capability)为2以上时,你是否还需要检查作业?我们一直沿用的检查作业,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学习和使用制程管理法,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做法。

制程管理,是一门先质后量的管理。在未能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提高产量,只会造成浪费和损失(材料、时间、设备使用、能源的浪费和公司名誉上的损失)。乍看之下,采用制程管理似乎会带来生产投入较慢、交货期较不理想的问题。其实这情况只有在学习的阶段会出现。一个成熟的制程管理系统,在生产接入的时间上是能很快速的。而当投入生产后,其在免除浪费上所回收的利益,却是制造管理所望尘莫及。所以真正的制程管理是项质、量兼收,稳定优化的管理方式。

什么是制程管理

制程管理,好些工厂把它当作只是工序的制定和执行。此所以许多工厂管理都以为本身有采用这方面的管理;其实真正有用的制程管理远较此复杂。它包括了四大主要部分:制程设计、制程调制设定、制程监控、制程改进。其中制程监控又可细分为监督和控制两部分。以上这些都必须完整的包含在整个制程管理的活动中,缺乏任何一项都不能算是推行制程管理。此外,制程管理并不是独立运作的一门管理技术。它也必须配合产品设计、设备技术和质量水平要求来进行。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制程设计,这里所指的不只是制造过程的工序(如锡膏印刷),还包括工序中所需的工艺参数(如刮刀压力、速度、模板分离参数、印刷间隔等等)的订立。这工作在新的管理应用中是和产品设计同步进行的、通过使用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概念和做法来实现。制程设计受限于现有设备的特性、功能以及厂内对品质的要求,所以必须制定设备在这方面的极限值,而后加以配合来设计。如果一家工厂拥有好些不同档次的设备,则管理上须牺牲某些较好的制程能力,或采用较复杂的生产管理安排。制程设计是整个制程管理中至关重要而相当复杂的一步。要求技术人员对工艺、设备、设计有很好的认识,以及部门间良好的沟通。由于制程设计受限于设备,对初次使用SMT的用户来说在处理上就有和现有SMT设备的用户不同的地方。这点须留意。

制程调制设定,是如何将制程设计的结果应用在生产线上的工作。这要求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特性、功能以及如何操作有很好的了解。设计未必能一次完整无缺的把所有制程参数都定得最优最完善,这阶段工作也具微调改正的责任。同时,这阶段工作也对调制后的制程能力做计量,并初步检讨制程设计时定下的监控方法。以作为全面生产时开始的制程监控参照。也是设备保养维修部门日后技术目标的参照。

制程监控,是确保生产效益的和质量的重要活动。由于生产线上的变数很多,设备、人

员、材料等等都有其各自许多变数,每天在不同程度上的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着。如何能采取有效足够的监控又不会影响生产以及提高生产成本,是一项不易做得好的工作。另一和制造管理很不同之处,是真正制程管理注重于不良品的预防,而制造管理则流于对不良品进行返修改正。在制程管理方面,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测量知识、统计学知识、因果分析能力、以及对设备性功能的深入了解等等。

制程改进,也是制程管理技术优于制造管理技术的重要之一。制造管理,在生产演化的路程上进展太慢,甚至相对工厂发展来说是在退步。制程管理由于通过较科学性的管理,由于不断的在收集生产资料、分析生产资料,以及注重包括设计在内的全程整合处理,对生产和选题的改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有了这方面的活动、制程管理不单给工厂带来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同时带来不断往前改进的工具。

制程管理的应用,不应只停留在厂内。很多时候SMT工厂所处理的工作,只是限于电路板的组装(如组装加工厂),或由电路板的组装开始,到完整产品如电脑、VCD等。在这情况下,工厂所能控制的,也只是由原材料如元件的进货处理开始。但我们都知道,成品的寿命和质量包括了各元件的质量,厂内进行的组装质量也受元件质量的影响。其实在我的工作中就发现元件如基板等常是影响生产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在步向零缺陷的目标路程中,我们必须通过交流合作把制程管理推广到元件供应商处。这方面的工作当然自己厂内的更难执行,但却是应该努力的。

还需要什么?

在制程管理中有一关键性环节,就是组织上应采或混合采用矩阵组织结构(Matrix Organization),这是制程有效与否相当依赖整体制程的关联性处理能力的缘故。因此在厂内的组织上必须要有一个或一组能应付这类需求的人员。制程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它并不会自动生效,所以你必须在执行时同时借助技术方法如工艺技术、设备技术等知识的支援,方能见效。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把制程管理应用得好的。

结语

在今天SMT市场中要确保竞争中,采用制程管理法是不可或缺的。国内许多SMT用户还未了解这门管理,遑论加以应用。这对眼光正确和行动迅速管理者是一个领先竞争对手的大好机会。由于采用制程管理的优点,加以业内已存在拥有这方面知识经验者,尚欠的只是SMT用户是否意识其重要性,因此SMT业界采用制造管理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今日不行动就不能把握同伴的机会,他日可还落得为了不被淘汰而挣扎求存的境况。希望本文能让你认识到为什么制程管理对SMT是那么重要,并把握国内目前正处发展情况的机会,立即开始进行改革工作。

设备工程师

1. 制定设备操作相关作业指导书;

2. 根据技术员岗位技能要求, 组织相关的设备技能培训;

3. 指定设备保养计划和监督执行情况;

4. 设备常用备品和耗材的请购和管理;

5..在部门设定目标的基础上,持续改善提高机器机器稼动率、降低停机时间;

6. 为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为技术员做技术培训,确保其技能不断提升;

7. 对设备不良进行维护与月度保养;

8. 负责设备技术改进、改造:根据加工工艺和效率的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设备改进、改造计划,并实施和对最终结果确认;

9. .通过计划维修、状态维修、故障诊断等手段,建立预防维修体系,保证设备完好.

工艺工程师

1. 负责产线良率的提升;

2. 对不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善报告,并进行跟踪处理;

3. 负责对批量性的不良作出处理意见,并报主管批准;

4. 负责工艺参数相关作业指导书的定义和管理;

5. 负责客户和其它部门反馈的问题处理:及时响应,组织、调查、分析原因,制定预

防措施,跟踪实施过程,确认最后结果

6. 工艺管制:稽查,记录不合格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执行情况,确认最后效

果;

7. 定期召开工艺改良会议,实施品质改进对策,确认最后结果;

8. 根据《生产日报表》、《QC/QA检验日报表》、《生产统计表》等管理报表,结合车间

生产实际,对品质状况进行跟踪及确认;

9. 根据公司或上级的要求,以及车间的实际需要,提出改善方案及改善建议,并对已决定的改善要求进行推动和监督

塑胶部生产制程管理程序表格格式

1、目的 1.1.确保塑胶部生产全部过程运作符合特定的要求,有效管理于受控状态之 下。 2、概述 2.1.本程序文件适用于塑胶部生产安排,备料,生产及包装等全部制程。 3、职责 3.1.塑胶部负责塑胶件产品的注塑成型及喷油、丝印等加工生产,并合理高 效地使用机器设备,确保按生产计划要求按时按量生产出合格的塑胶件 产品,以满足生产部装配线使用。 4、程序 4.1塑胶部收到MC部下发的《物料需求单》后,要根据订单的具体要求, 做本部的《加工物料需求单》,并及时发至各相关部门,以便按需要及 时订购生产用物料。 4.2塑胶部收到PMC部下发的《生产计划》讨论稿后,要综合考虑物料、机 器设备及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等因素,如塑胶部因非人为因素而使得本 部的生产不能满足于《生产计划》要求时,应与PMC等相关部门进行沟 通,以确认相应的《生产计划》。 4.3塑胶部接PMC部的《加工通知单》后,要按PMC部的《生产计划》要求, 制定本部的《加工生产计划》。 4.4塑胶部按《物料需求单》中的“实际用量”栏之数量发出《领料单》到 仓库领料,并将《领料单》副本交到仓库领料。开出《塑胶部机台生产 记录表》和《塑胶部混料单》,安排生产。 4.5塑胶部注塑车间和喷油、丝印车间在正式批量生产前,应由EN、塑胶 QC确认合格样板后,方可正式批量生产。

4.6 塑胶部根据《产品作业指导书》要求作业,注塑车间将啤出的产品经过 加工及自检合格后,包装放于待检区交由塑胶QC、IQC检查,合格品入 仓或移交塑胶部喷油、丝印车间二次加工处理;经喷油、丝印加工后的 产品,也要经塑胶QC、IQC检查,合格 品入仓。 4.7生产部因“C”、“D”不良而需要塑胶部补货时,应由PMC部下《加工通 知单》给塑胶部方可补货。 4.8 塑胶部当遇上较大品质问题(如物料、产品结构、外观等)或重复发生 某一问题时,可考虑发出〈改善措施要求表〉(CAR),给责任部门改善 工程。对结构有更改的产品,要由工程部重新确认样板。 4.9塑胶部每日的生产状况,由注塑车间和喷油、丝印车间收货员、统计员 记录,并由塑胶部办公室类总作《塑胶部生产日报表》后发至各相关部 门。 4.10塑胶部注塑车间各机台在注塑生产时,要参考《塑胶部注塑成型工艺 表》中的工艺参 数进行调机,调机OK后要将产品交塑胶QC签板确认。 4.11注塑模具因故需维修时,应由注塑车间领班以上人员开《模具维修申 请单》,塑胶部主管以上人员确认后,再将模具交工模部维修。 4.12注塑车间和喷油、丝印车间因“B”不良退货以及经返工后的不良品需报废打水口时, 要开《塑胶件报废处理单》,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碎料房打水口。 4.13塑胶部注塑机要每天进行点检,点检内容按《注塑机每日点检表》中 规定进行,并用《注塑机每日点检表》记录,以确保各注塑机安全运行。 当注塑机出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塑胶部机修师傅来处理,并联络QC 部负责人检讨产品品质是否会受到该不全格设备之影响,从而决定产

产品工艺制程能力提升计划

工艺制程能力提升计划 一、水刺产品工艺生产流程: 二、工艺生产流程分析及关键工序流程工艺控制提升点: 纤维原料开松混合 1、纤维原料的混合开松,要求混合均匀、配比准确、预开松效果较好;为下道工序的梳理成网做准备。 2、原料的配比要求控制点,按照生产任务单上料记录核对签字确认;开松混合的关键工艺控制点,预开松的效果及连续顺畅供棉的能力。 3、开松混合工艺能力提升,开包机斜帘、均棉打手、剥棉打手速度合理配置优化和均棉打手隔距的要求合理;能够达到开松混棉的效果也能达到稳定供棉的能力。控制点,均棉打手的隔距在稳定供棉的前提下隔距收小;均棉打手的速度配合斜帘输送棉的速度合理

提升相对速度。混棉开松的标准要求开松出来的纤维松散均匀没有块状。 梳理成网 1、梳理成网,要求成网均匀、清晰、无棉结、克重均匀稳定;为下道产品加固定型(水刺缠结加固)做准备。 2、梳理成网的关键控制点,输出的纤维网均匀,无棉结,克重均匀稳定。 3、梳理成网的关键工艺控制点提升,梳理道夫成网布面均匀度纤维网质量的控制。道夫成网的克重稳定性控制前提,气压棉箱喂入部分棉层横向厚度密度的偏差;关键调整方法下棉箱调节挡板的可视化作业指导及最终产品的克重偏差测试数据对比调整。道夫成网均匀度棉结控制工艺提升点,梳理机主锡林和道夫之间隔距的合理性和调整隔距的偏差,校正的工具隔距片;校准的依据隔距紧凑无偏差;校准的周期每月一次,保障道夫成网速度质量不受运行中的气流影响。成网均匀度控制合理优化道夫的输出纤维网速度提升速度的同时稳定纤维质量减少防止纤维网棉结的产生。 水刺缠结 1、水刺缠结,要求缠结紧密、无水针痕、缠结加固平

制程能力管理办法

1.目的:为稳定制程管理及改善制程,藉由制程能力管理办法的建立使其有量化资料 作设计、制程改善、选择设备或作业方法改进等的依据与参考,其能经由 统计技术之应用,即早发现变异,适时矫正以减少失误而订定本作业办法。 2.范围:凡新产品试作阶段及量产中之制程系统皆适用之,包含信赖性质量管制、 外观检验管制、重要特性、特殊特性及制程能力等须管制之项目。 3.定义: 3.1 准确度(Ca):指量测仪器实际量测值(或量测平均值)与待测值之真值的接近程度,亦 即实际量测值偏离真实值之程度。 3.2 精密度(Cp):指量测仪器对同一待测物,以相同量测过程作重覆量测时,其各量测结 果的差异程度。 3.3 初期制程能力(Ppk) :指于新产品开发或变更后之制程,其能符合客户要求的早期制程 绩效统计资料,其计算方式与相同Cpk。 3.4 制程能力(Cpk):指于量产制程中呈现稳定管制状态之程度或数据分怖接近于规格界限 中心的程度,亦称制程能力。 3.5 计量值:凡本公司可藉由量具实测而得到之数据值(具连续性性质者),称为计量值。 3.6 计数值:凡本公司可藉由单位计数而得到之数据值(具间断性性质者),称为计数值。 3.7 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统计制程管制。 4. 权责: 4.1品保单位:管制项目之数据量测、搜集、统计图表、判读分析,并提供各项量测仪 器与设备的定期校验。 4.2技术单位:针对指定之制程条件或产品之质量特性加以分析,及改善对策计划 提出。 4.3制造单位:改善对策计划执行。 5. 作业内容: 5.1 建立制程管制管理系统: A.依据『绩效管理与持续改善程序』(API-P2-0008)建立制程管制管理系统。 B.并依据『管制计划管理办法』选定管制制程参数与质量特性项目。 C.执行时机: (1)新产品开发时。 (2)导入新设备或新制程条件时。 (3)产品或制程变更时。 (4)制造场所变更时,使用新的或重新装置生产设备或模治具时。 5.2管制图之应用依管制项目之不同区分为计量值及计数值两种,制程能力管制 项目之来源: A.客户指定、图面或法规(C.C)要求之项目。

生产工艺流程及控制

第五章. 生产工艺流程及控制 本设计中的各个参数及控制参考特雷卡电缆有限公司技术部有关技术文件,相关标准和生产实践总结. 一.拉制 此电缆所用圆铜杆有两种规格PE线芯用TR2.58mm和主线芯及N线芯用TR2.25mm,均在十三模大拉机LHD3/13上生产. a: TR2.58mm 原材料用的为TR8.0mm的软铜杆,其拉制配模为: 8.0, 7.00, 6.04, 5.26, 4.62, 4.08, 3.63, 3.22, 2.86, 2.60 偏差为±0.03 mm.之所以最后一道模具的标称值比实际生产值大0.02mm,是因为在拉制退火过程中由于张力的存在会引起一定的缩径,只要控制好收线张力就行了.生产中的各个主要参数可设定如下: 退火电压: 44V 收线速度: 8m/s 收线张力: 0.25MPa 退火蒸汽保护: 0.1~0.6MPa 收线装置: 收线盘: PN500 收线框: Φ800×Φ500×1250 建议使用PN500的收线盘,为了以后的绞丝生产. b: TR2.25mm 进线直径为Φ8.0软铜杆,配模值为: 8.0, 6.70, 5.71, 4.88, 4.21, 3.66, 3.21, 2.81, 2.57, 2.27

其它参数和控制如下: 退火电压: 45V 收线速度: 8m/s 收线张力: 0.25MPa 退火蒸汽保护: 0.1~0.6MPa 同上建议使用PN500的收线盘,为了后道工序. 在断线或铜杆首尾焊接时要保证接头处焊接牢固,以免生产中断线给生产带来不便,降低生产率(两铜杆要融化均匀,无杂质,然后加热重新结晶后表面处理平整方可生产). 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产品制程工艺

3D/立体产品制程工艺 一、产品来料检查(抽检); 根据客户信息,产品要求,规章产品生产制造管控等级规定。 产品核对: ①;确认产品材料型号、厚度。 ②;确认产品材料制造批次。 ③;确认产品要求。 ④;确认产品数量。 ⑤;确认产品变更序号、变更信息、变更位置。 外观要求: ①;刮花,产品来料全检/抽检(正反面),超过抽检标准为全检,依据产品面积、刮花 程度、深度,是否在蚀刻区域,或对下一工序是否有影响。 ②;压伤,产品来料全检/抽检(正反面),超过抽检标准为全检, 轻微:模印、毛刺、(不影响功能,制程、使用性能等可接受,续生产)。 严重:正反面观、感如有明显凹凸不平或大于客户规定要求。 ③;变形,产品来料全检/抽检(正反面),超过抽检标准为全检,依据客户产品要求, 变形趋势、变形量、变形程度。 以上问题处理: 发现严重刮花、压伤、变形,应进行产品全检,隔离,申报处理。 二、治具; ①;包装运输盒,包装盒必须要防震、防压、防摔、隔离等作用。 ②;电泳挂具, ③;镭雕治具 ④;蚀刻治具 三、电泳; ①;材料电泳挂位排布(上挂不能挂在蚀刻区域或妨碍蚀刻区域)。 ②;电泳挂具是否导电,电流量是否符合电泳要求,挂具的手柄是否有安全胶体保护。 ③;电泳前,材料表面除油、除锈。 ④;酸洗,配比酸洗溶液(硫酸与水中和)。 ⑤;清水或纯水过滤污垢水洗。 ⑥;电解电泳槽;电泳漆的配比,电泳槽的导电性能设备是否符合挂具挂位的电流量, ⑦;电泳漆膜厚,(0.08-0.15)MM,根据产品的蚀刻要求及产品的性能变更。 ⑧;烤箱,烘烤时间与温度的配合,根据产品的材料特性,材料的型号,油墨的厚度来 恒定电泳烘烤时间与温度。一般产品烘烤时间为30-50分钟,烘烤温度在200-250℃为宜 注:电泳生产前必须做好首件的确认,巡检电泳漆与电泳槽是否符合生产的需求。 电泳后产品表面防止有灰尘的颗粒,赃物等电泳不良现象。

制程标准文件管理规范

分发号 制程标准文件管理规范 文件编号: 版本/次:A/0 总页数:6页 制作部门:PIE部 首次发行:是 修订履历栏No. 版本 /次 修订内容修订日期修订人1 A/0 新发行2009-7-15 曹延平2 3 4 5

姓 名 日 期 制 作: 曹延平 2009-7-15 审 核: 批 准: 1、目的:为了规范制程文件之标准化作业,以期制程标准文件能在各阶段有效指导各制造 部门之生产运作,达到提升品质与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 2、范围:适用于东箭公司制造中心PIE 部。 3、职责: 各IE 工程师、技术员:负责产品工艺路线卡(PF),标准作业指导书(SOP),产品制程控制 计划(PCP)及制程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PFMEA)之制订,修订并呈核; PIE 部IE 组组长:负责审核IE 工程师制订之产品工艺路线卡(PF),标准作业指导书(SOP) 以及产品制程控制计划(PCP),并提供指导意见; PIE 部经理:负责本部工程师制订之产品工艺路线卡(PF),标准作业指导书(SOP)以及产 品制程控制计划(PCP)之核准发行。 4、定义: Process Flowchart(PF):产品工艺路线卡;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标准作业指导书; Process Control Plan(PCP): 制程控制计划 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PFMEA): 制程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5、制程文件制订过程乌龟图: 过程输出: 1.经审核《产品工艺路线卡》 过程输入: 1.研发部发行图纸、样品等 谁来做(能力/技能/培训) 、研发、品质部门主管及技术人员或多功能小组 使用资源: 1.计算机、网络、电话 2.复印机、打印机 3.资料柜 4.相应文具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满足化妆品的生产 质量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应于各车间生产工序的工艺参数、材料、设备、人员和测试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阶段。 3.职责 3.1计划:负责制订《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调度。 3.2生产部:负责生产动力设施及时供给合格的水、蒸压缩空气、空气、电力等资源;编制设备的操作规程, 设备维护保养; 负责按生产指令单,在规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下,组织安排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3.3仓库:负责按照生产派工单所开具的领料单进行原辅材料发放接收对各车间退回的物料做入库工作。 3.4技术研发部: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及半成品标准制定。在首次生产时进行指导。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5质保部:负责所有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按品质标准进行检验 负责安排现场巡检员对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督。 4.内容 4.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计划调度员考虑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经经理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采购和生产依据。 2)在确保每个生产订单所有原物料配套齐全后下达,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前由车间负责人下达批生产指令,包含批号、批生产量、执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等信息。 3)生产部根据周计划编制《车间每日作业计划》,车间主管/班长把计划分解到各小组或生产线直至各岗位,并对每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4)各车间均须严格按确定的日生产计划安排工作,一切有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或异常现象产生,车间主管需做有效的记录,每周统一汇总,报备生产部。 1)各相关责任人员根据生产需要,确认供给合格的水、蒸汽、压缩、空气、电力等资源,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QC检验能力考核管理办法

QC检验能力考核管理办法 1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QC的测量监控能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和与之对应的考核细则,通过对QC的测量监控能力及效果进行标准化评估和量测,以此激励QC促进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全公司营造质量为先的理念。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QC检验员 3 定义 3.1 本公司QC的主要职能是对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实施检验及对产线制程中的工艺参数实施检查和确认,以对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进行测量、监控,使交付给客户的产品符合客户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客户满意度。 3.2:制程QC 各工段定点监控的品质检验人员。IQC:来料检验人员。IPQA:制程巡检人员。:成品最终检验人员。FQA OQC:出货检验人员。考核:指评估和确定 3.2、IPQA、涵盖QC 3.3考核对象:本公司所有从事检验工作的,IQC但不包括生产工序全检员、实验室测试员和复检FQAOQC、组长或品质工程师。. 3.4考核主体:质管部负责主导QC考核的实施。

4 职责 4.1 QC考核工作小组 4.1.1组长:由QC负责人担任考核组长,负责建立考核细则和统筹全体QC检验员的考核工作。 4.1.2统计员:负责考核前、中、后的人、法、效的统计和分析。 4.1.3IQC考核员:由开发部工程师或采购部SQE担任,负责实施来料检验能力的考核和结果鉴定。 4.1.4QC、IPQA、FQA、OQC考核员:由QE或工艺工程师担任,负责实施制程和最终检验能力的考核和结果鉴定。考核细则及管理办法5 5.1 考核材料 5.1.1准备总的检验样件数N件,其中包括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5.1.2不合格品:A为不合格品,每件存在多多少少不等的某种不合格问题,不合格品当中应该包容各种典型的不合格类型。至少必须包容顾客认为接受不了的各种问题 5.1.3合格品:B为合格品 5.1.4把A 和B混合起来,由考核者用胶纸对每个产品编上号码。根据号码事先分别记录A中有哪些不合格问题,数量多少。譬如,第1个产品有划痕、第2个错位、第3个色差等。当然,不能让被考核者知道。 5.1.5设计一张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检验结果

制程控制程序

制程控制程序 1、目的: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范围:适用于生产制程质量管理。 3、定义:无 4、职责 4.1 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 4.2 技质部:负责工艺基准,来料质量,工序质量和成品质量的监控,检查与检测。 4.3设备部: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设施参数的调试、生产设施的维修、保养并 记录《设备维修记录表》。 4.4 技质部: 4.4.1 负责制订《生产工序表》,《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 4.4.2 负责生产制程的品质监督,对不良品进行原因分析、改善,找出最终的改善 措施,责任相关部门进行落实改善; 5、程序内容及要求 5.1 生产基准的控制 5.1.1 技质部向生产部门发放《生产工序表》,《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 5.1.3 对不能用计量值判别的加工要求及质量,由技质部制定样判定标准,如图片, 样品等供生产部门使用。 5.2 人员控制 5.2.1 生产线班长按《生产工序表》安排工序,指定操作人员; 5.2.2 员工上岗操作前,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经管理人员许可后,才能正式上岗; 特殊工作岗位的员工要在考核合格后,持上岗证正式上岗 5.3 生产设备控制 5.3.2 操作人员需按时实施始业点检,并记录于《设备日常保养维护表》; 5.3.3 质量检验员对有关设备的设定参数或加工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5.3.4 生产设备的保养维护按《生产设备维修管理规定》进行; 5.3.6 检验测量设备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规定定期校准; 5.4 材料控制 5.4.1 使用《BOM表》中规定的材料进行生产。 5.4.2 生产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及加工报废的材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5.4.3 使用让步接收(特采)的材料时,需按特采使用要求进行。 5.5.工艺参数控制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786-48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目的: 規范生產制程檢驗工作 2. 範圍: 本公司制程檢驗工作之管制 3. 權責: 3.1 制程巡迴檢驗:IPQC 3.2 自檢:作業員. 3.3 “檢驗規范”SIP管制項目的制定:品保 4. 定義: 4.1 制程巡回檢驗: IPQC以抽樣計划作業內容規定的檢驗情況的頻率,檢檢産品是否有異常情況;依據SOP內容稽核制程生産運作是否有異常情況,以確保品質的一致性. 4.2 首件確認:新模投入量産時的首件,新料投入,

有異常修模處理後,機台有異常修復開機生産時及其它需要確認之後,方能生産的,由生産部通知品管進行檢驗﹐品管檢驗之后報相關部門確認之後再作生産;如有異常情況,由生産部門聯絡工程人員進行改善. 4.3 首件檢驗﹕當機台需要調機或交班工作時候﹐品管必須再行核對首件確認的樣品﹐并將檢驗記錄于《制程檢驗報告》上﹔ 4.4 IPQC:制程巡迴檢驗員.對生產制程的品質進行巡回檢驗﹐當生產部交驗產品時候﹐再進行FQC (最終檢驗)檢驗作業。 4.5 SOP﹕作業指導書﹐是作業員作業工作的重要文件﹐必須闡述清楚人(熟練度)﹑機(需要什么工具設備)﹑料(采用什么生產資料)﹑法(作業的步驟)﹑測(如何自我檢驗和發現不良品)五大要素。 4.6 SIP﹕產品檢驗規范﹐品管檢驗產品的重要文件。 4.7 修模:本處的修模是指對模具進行尺寸等物理性能的改變.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2-4-4.生产计划制订。 审批确认主管原案作成规章控制中心

3-3-3-1.领料员根据PMC下达的生产任务填写领料单,应详细注明物料名称、型号、规格(DIE应包括已测\未测、已目检\未目检、A类\B类,已测品还应注明PASS 或 FAIL 以及BIN NUMBER,如须区分客户还应填写客户名称)、数量。 3-3-3-2.领料员应仔细核对仓管发放的实物与领料单上的型号、规格、数量是否相符,确认无误后签名。 3-3-4.PCB焊接 3-3-4-1.根据《PCB焊接标准》,将需先焊接跳线的PCB安排焊接,按照《各型号焊接跳线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8 类别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编号RG-08-03 程序生效日期 版次 A 3-3-4-2.品保抽检按照《PCB焊接标准》进行检验和判定。 3-3-5.挑DIE 3-3-5-1.作业人员按照《挑DIE作业规程》进行作业。将DIE放入TRAY盘,TRAY盘之间应放静电防护纸。 3-3-6.DIE 目检 3-3-6-1.作业人员按照《DIE 目视检验标准》进行作业。将破损、缺角等不良DIE挑出。 3-3-7.DIE TEST 3-3-7-1.作业人员按照《DIE TEST作业规程》进行测试、分类、标识和记录的作业。并填写【(DIE)测试流程卡】。 3-3-7-2.品保按照《DIE 目视检验标准》对PAD点目检,如出现探针点超出PAD范围或 PAD点上无探针点则判定为不良。 3-3-8.洗板和擦板 3-3-8-1.针对PCB来料表面有油脂等脏污,安排用清水清洗,并用烤炉烘干。 3-3-8-2.经过焊接的PCB和返工板,应用橡皮擦擦板,去除金手指上的松香、线渣等杂物。 3-3-9.排板 3-3-9-1.将PCB整齐排列放置在铝盘内,每个铝盘放30 EA PCB,PCB之间保持5mm 以上间隔,禁止裸手操作,接触PCB应戴防静电指套,防止汗渍附着在上面导致打线易掉线。 3-3-10.上片(点胶贴片) 3-3-10-1.根据DIE大小将适量红胶点在PCB中间方形铜箔贴片区中央。 3-3-10-2.将DIE按照作业指导书上的正确方位黏在已点红胶的PCB上。 3-3-11.烘烤(烤红胶) 3-3-11-1.已排板上片的铝盘应在100℃±5℃烤炉内烘烤15分钟,使DIE固定在PCB上。 3-3-12.打线(WIRE Bonding) 3-3-12-1.打线的目的是使DIE与PCB上的线路连接起来。

(完整版)生产制程管理

生产制程管理 一、制程是什么:(术语) 制程: 即制造过程 过程﹕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 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产品﹕过程的结果﹒ 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厉行的需求或期望﹒ 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能力﹕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二、制程管理的目的: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以企业盈利﹐回报股东/员工/社会为最终目的﹒

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产出﹒ 三、PDCA管理循环: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实施,(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四、制程管理包含﹕ 生产作业控制 现场管理 设备管理 物料管理 质量控制/准时生产 五、生产作业控制-影响因素 1、单个﹒独立形态的显性因素:(6M) MAN操作员 MACHINE设备 MATERIAL材料 METHOD方法 MOTHERNATURE环境 MEASUREMENT量测 2﹒复合﹒广布形态的隐性因素:

科学技术 管理因素 六、生产作业控制-内容 1﹒数量控制:(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反馈) 车间的领料数量 物料数量交接数量 不良与报废数量 入库的数数量 2﹒质量控制: 工艺的生产不良与报废统计 常规的耗损或功能用料统计 3﹒时间进度控制(谁、时间、地点、做什么、做多少)七、生产作业控制-预先控制 1﹒生产进度计划的复查与调整: 出货需求数 前制程各料件库存 前制程各料件生产能力 前制程设备状态 外购件库存 2﹒生产作业准备工作: 作业文件准备(SOP/SIP/程序单) 设备治工具准备 物料及运输设备准备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范文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范文 1 目的对生产工艺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确保编制的工艺规程正确,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有效的指导生产。 2 范围 本程序文件规定了工艺管理控制程序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内供和外销产品的工艺控制。 3 术语和定义 关键过程: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特殊过程: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首件鉴定:对试生产的第一件零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以确定生产条件是否能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定型:是对新产品(含改型、革新、测绘、仿制或功能仿制产品)进行全面评定,确认其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并按规定办理手续。定型主要指公司生产定型。 生产定型:是对批量生产进行全面考核,以确认其达到批量生产的标准。

4 管理职能 技术质量部门:负责制定工艺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贯彻实施与检查。 负责工艺策划,编制工艺总方案及工艺标准化综合要求;负责关键件、重要件的控制策划,并编制控制计划。负责生产单位的工艺文件、材料定额的编制、产品图样工艺性审查及工艺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生产定型工作,负责工艺纪律监督检查。负责编制技术改造规划、工艺布置、生产面积及设备的调配、外购设备的选型论证等技术改造工作。 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对产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负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生产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 负责督促和检查使用单位执行有关设备管理标准和规程的情况,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满足工艺要求。 负责对生产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负责理化检测工作。 负责按工艺规程和产品设计文件实施工序检测、验收产品,并对生产现场工艺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负责对工装、量具的设计工作。 生产部门负责按工艺规程要求组织生产、工艺装备的准备工作;负责生 产 工艺文件的贯彻,工艺纪律的执行,工艺装备的制造、使用、管 理工作。 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接口职责、权限的分配和协调。 负责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程

某科技有限公司塑胶部生产制程管理程序(doc 4页)

某科技有限公司塑胶部生产制程管理程序(doc 4页)

普源科技有限公司编号COP 9.2 程序文件版本01 文件名称: 塑胶部生产制程管理程序责任部门PI 制定日期2002.01.04 页次1/3 责任部门负责人:品质系统代表: 版号修订内容日期 01 重新修订02.01.04 签收部 门 GM QMR QM SS HR AD PD PC PE PI ST EN MM 会 签

1、目的 1.1.确保塑胶部生产全部过程运作符合特定的要求,有效管理于受控状态之下。 2、概述 2.1.本程序文件适用于塑胶部生产安排,备料,生产及包装等全部制程。 3、职责 3.1.塑胶部负责塑胶件产品的注塑成型及喷油、丝印等加工生产,并合理高效地使用 机器设备,确保按生产计划要求按时按量生产出合格的塑胶件产品,以满足生产 部装配线使用。 4、程序 4.1塑胶部收到MC部下发的《物料需求单》后,要根据订单的具体要求,做本部的 《加工物料需求单》,并及时发至各相关部门,以便按需要及时订购生产用物料。 4.2塑胶部收到PMC部下发的《生产计划》讨论稿后,要综合考虑物料、机器设备及 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等因素,如塑胶部因非人为因素而使得本部的生产不能满足 于《生产计划》要求时,应与PMC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确认相应的《生产计 划》。 4.3塑胶部接PMC部的《加工通知单》后,要按PMC部的《生产计划》要求,制定本 部的《加工生产计划》。 4.4塑胶部按《物料需求单》中的“实际用量”栏之数量发出《领料单》到仓库领料, 并将《领料单》副本交到仓库领料。开出《塑胶部机台生产记录表》和《塑胶部 混料单》,安排生产。 4.5塑胶部注塑车间和喷油、丝印车间在正式批量生产前,应由EN、塑胶QC确认合 格样板后,方可正式批量生产。 4.6 塑胶部根据《产品作业指导书》要求作业,注塑车间将啤出的产品经过加工及自 检合格后,包装放于待检区交由塑胶QC、IQC检查,合格品入仓或移交塑胶部喷 油、丝印车间二次加工处理;经喷油、丝印加工后的产品,也要经塑胶QC、IQC 检查,合格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范文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范文 1 目的 对生产工艺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确保编制的工艺规程正确,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有效的指导生产。 2 范围 本程序文件规定了工艺管理控制程序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内供和外销产品的工艺控制。 3 术语和定义 关键过程: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特殊过程: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首件鉴定:对试生产的第一件零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以确定生产条件是否能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定型:是对新产品(含改型、革新、测绘、仿制或功能仿制产品)进行全面评定,确认其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并按规定办理手续。定型主要指公司生产定型。 生产定型:是对批量生产进行全面考核,以确认其达到批量生产的标准。

4 管理职能 技术质量部门: ●负责制定工艺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贯彻实施与检查。 ●负责工艺策划,编制工艺总方案及工艺标准化综合要求; ●负责关键件、重要件的控制策划,并编制控制计划。 ●负责生产单位的工艺文件、材料定额的编制、产品图样工艺性审 查及工艺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生产定型工作,负责工艺纪律监督检查。 ●负责编制技术改造规划、工艺布置、生产面积及设备的调配、外 购设备的选型论证等技术改造工作。 ●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对产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 ●负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负责生产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 ●负责督促和检查使用单位执行有关设备管理标准和规程的情况, 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满足工艺要求。 ●负责对生产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负责理化检测工作。 ●负责按工艺规程和产品设计文件实施工序检测、验收产品,并对 生产现场工艺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负责对工装、量具的设计工作。 生产部门 ●负责按工艺规程要求组织生产、工艺装备的准备工作;负责生产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生产制程管理程序 1、目的 1.1对过程中影响产品品质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确保产品品质满足规定 的要求。 2、概述 2.1 本程序文件适用于生产过程控制及适当环境下生产。 2.2 生产过程包括装配、注塑、车缝及五金加工。 3、职责 3.1PC部负责有效安排生产计划,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最低的成本按 时完成生产,确保货期的准时达成。 3.2生产部通过有效管理,负责确保全部生产操作符合规定之作业要求, 以保证品质的制造过程,同时达到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和要求。 3.3PE部负责制定[工程流程图]、[检查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及必要时提 供技术支援和有效之工夹具,以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品质问题的减 少。 4、程序 4.1当PC部收到[生产通知单]后,即作合同评审(COP3.1)。 4.2若能通过评审的[生产通知单],有关人员需每周制定或更新一份[生产 计划]/ [加工计划](加工车间用)交PC负责人确认后,发出给有关使用部 门(COP3.1)。 4.3生产部收到[生产计划]/[加工计划]后,应考虑是否有能力按生产计划生 产,如以下几种因素: A.物料的实际状况。 B.人员的满足状况。 C.PD交货期的缓急状况。 D.机器、工夹具的准备状况。

4.4如生产部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时,则由PC提出并作以下处理: A.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由PC变更生产计划。 B.如不能满足客户要求,通知销售支援部与客户进行沟通修改订单 的要求(方法参照[合同评审程序])。 4.5当生产之前准备资源满足后,可安排有效之生产。 4.6生产部依据[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单]中“实际用量”栏之数量发出[领 料单],将[领料单]副本交到仓库领料,并按各型号之[工程流程图]进行排拉生产。非流水线生产车间的作业及检测人员的安排见[非流水车间人员配制要领]。 4.7生产部根据[作业指导书]及[生产通知单]要求作业,直至包装后的成品 存放于待检区,待FQC作最终检查(COP10.1)。 4.8每个生产工序的半成品,均由生产线检测工按[检查指导书]及[生产通知 单]要求进行所需之制程中检查.(COP10.1) 生产线检测工检查位置根据[工程流程图]要求。 4.9 [作业指导书]内容包括各工序半成品作业步骤、注意事项、部件及设备 状况、技术要求等。[检查指导书]内容包括各工序半成品检查步骤、注意事项、仪器设备及技术参数等。 4.10生产部负责人负责监督每个工序,确保所有制作按工艺文件要求执行, 及保证所有生产工序均有受控版号之工艺文件。 4.11在制程检测中,检测工将检查结果记入[生产线每日检查日报]内,生产 部有关人员必须定时确认检查结果,及时控制及解决不良问题,生产部定时确认之要求按[生产线每日检测日报]之所述要求进行。 4.12生产部当遇上较大品质问题(如物料、工艺等)或重复发生问题时,可 考虑发出[改善措施要求表](CAR)给责任部门改善。 4.13若产品之生产过程或由于某种因素(下工序材料不足、机械故障etc.)

工艺制程能力.doc

深圳市深联电路有限公司SHEN ZHEN SUN&LYNN CIRCUITS CO.,LTD.版本﹕C 修改号﹕00 页码﹕1 of 31 文件 名称 流程制作工艺能力

深圳市深联电路有限公司 SHEN ZHEN SUN&LYNN CIRCUITS CO.,LTD. 版 本﹕C 修 改 号﹕00 页 码﹕2 of 31 文件 名称 流程制作工艺能力 1.0目的: 总结本公司目前各流程的工艺能力,为PE 提供一个完整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指示之相关标准,同时也为市场部提供一份公司生产能力的说明。 2.0 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PE 的生产前准备和QA 的审批标准,也可用于市场部接受订单的技术参考。 3.0开料 3.1开料房工艺能力: 3.1.1剪床剪板厚度:0.20mm —3.20mm ; 3.1.2分条机:剪板厚度:0.40mm —2.50mm ;生产尺寸:最大1250×1250mm,最小尺寸300×300mm 3.1.3圆角磨边:板厚范围:0.4-3.0mm ;生产尺寸:最大610*610mm,最小300*300mm (板板厚 ≤0.6mm 的板可不需磨边)。 3.2 经纬向 3.2.1芯板经纬方向识别方法:内层芯板的48.5”(或48”、49”)方向为纬向,另一方向为经向 (短边为经向,长边为纬向)。 3.2.2内层芯板,开料时需注意单一方向unit ,即开料后其各边经纬向应一致,或有标记区分。 3.3大料尺寸 3.3.1单、双面板大料尺寸: 1、常用大料:48”×42”、48”×40”、48”×36”; 2、不常用大料:48”×32” 、48”×30”; 3、非正常大料:48.5”×42.5”、48.5”×40.5”、48.5”×36.5”、48.5”×32.5”、 48.5”×30.5”、49”×43”、49 ”×41”、49”×37”、48”×70”、48”×71”、48”×72”、48”×73 “、48”×74”、48”×75”。 3.3.2多层板大料尺寸: 1、常用大料尺寸:48.5”×42.5”、48.5”×40.5”、48.5”×36.5” 2、不常用大料尺寸:49”×43”、49”×41”、49”×37”、48.5”×32.5”、48.5”× 30.5”、48.5”×70”、48.5”×71”、48.5”×72”、48.5”×73”、48.5”×74”、48.5”×75” 3.4控制最大厚度:3.2mm ;精度误差:±1mm 3.5烘板要求; 3.5.1不同Tg 多层板芯板烘板温度及时间规定如下:

CPK是制程能力指数

CPK是制程能力指数:反映設備(模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根據加工成形產品尺寸的變差,來驗證設備(模具)的加工能力和改善能力 :计算公式是Cpk =(min| x - USL/LS L| )/3δ 提高制程Cpk的主要途径是,1提高设备和模具的加工精度,消除制程中的不 稳定因素带来的变差,2.加强设备和模具的点检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可能会 在加工过程中带来的变差3.方法上的改进减少设备,模具的磨损. 提高Cpk只是 一种理念,它只是制程过程中的确保品质的前提,但具体的做如何提高Cpk主要 还是在工艺的改进和管理办法的改进,失败的案例,“宽放公差标准”。 1.CPK是长期的过程能力,适合于批量生产过程 CPK是有偏移情况下的过程能力指数,产品特性均植与公差中心不重合时加以修正用; 2.无偏移时CP表示过程加工的质量能力,CP越大,质量能力越强,有偏移时,CPK表示过程中心与公差中心的偏移情况,CPK越大,两者偏离越小,表示的是质量能力与管理能力的综合结果。 C系列的过程能力指数是指过程的短期短期过程能力指数,P系列的过程能力指数是指过程的长期过程能力指数,使用PP和PPK的好处是可以反映系统当前的实际状态,而不要求在稳态下才可以进行计算。 3.PPK是短期的过程能力,适合于试生产过程,确定上下控制线,进行现场控制 PPK是QS9000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物理含义是不论分布在公差范围内任何位置,它对于上规范限都可以计算出一个上单侧过程性能指数PPU和下单侧过程性能指数PPL,取两者之间最小的一个,就是PPK。 4.CMK也是短期的过程能力指数,是针对设备能力的,主要在新采购的设备、设备调试结束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等时候进行cmk测定,它是vda的要求。 2 Cpk——过程能力指数 CPK= Min[ (USL- Mu)/3s, (Mu - LSL)/3s] Cpk应用讲议 1. Cpk的中文定义为:制程能力指数,是某个工程或制程水准的量化反应,也是工程评估的一类指标。 2. 同Cpk息息相关的两个参数:Ca , Cp. Ca: 制程准确度。Cp: 制程精密度。 3. Cpk, Ca, Cp三者的关系:Cpk = Cp * ( 1 - |Ca|),Cpk是Ca及Cp两者的中和反应,Ca反应的是位置关系(集中趋势),Cp反应的是散布关系(离散趋势) 4. 当选择制程站别用Cpk来作管控时,应以成本做考量的首要因素,还有是其品质特性对后制程的影响度。 5. 计算取样数据至少应有20~25组数据,方具有一定代表性。 6. 计算Cpk除收集取样数据外,还应知晓该品质特性的规格上下限(USL,LSL),才可顺利计算其值。 7. 首先可用Excel的“STDEV”函数自动计算所取样数据的标准差(σ),再计算出规格公差(T),及规格中心值(u). 规格公差=规格上限-规格下限;规格中心值=(规格上限+规格下限)/2; 8. 依据公式:,计算出制程准确度:Ca值 9. 依据公式:Cp = ,计算出制程精密度:Cp值 10. 依据公式:Cpk=Cp ,计算出制程能力指数:Cpk值 11. 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

现场制程管理技巧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制令工单管理的必要性; ●熟悉制令管理的关联作业; ●掌握进度管制的基本要点; ●学会达成进度管制成效的方法 现场制程管理技巧 一、制令派工管理 1.制令工单管理的必要性 制令工单是车间投产指令与用料管控的依据,也是制造成本的归属。 总的来说,制令工单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 车间投产的依据 稍具规模的工厂,应该以文件方式指令投产,避免脱序的投产或在制品的积滞。 生产准备的提示 制令工单管理是备料作业、领发料作业和生产工具准备作业的依据。 主排程进度管控依据 生产成本的归属 对于生产成本,制令工单管理决定了直接用料还是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深入派工作业的依据 2.制令工单管理的步骤 图1所示的是制令工单管理的步骤。

图1 制令工单管理步骤流程 3.制令工单的来源与格式 制令工单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由生产批自制件MRP展开 包括主排程生产计划MPS—独立性需求、MRP用料需求规划—自制(委外)件净需求、已经具备“应投产时段”的提示。 安全存量请制需求 这是针对通用性高的自制件而言的。 自制件提前投产 主要是指Lead Time 长的产品。 特殊生产需求 主要指新产品开发。 表1 自制件制令工单 No.:_______ 生产批号:_______ 自制件号:______ 品名规格:______ 单位:_______ 制令数量:_______ MPS开始日:_______ 图号:_____ 特别提示:_______ (急件一般件特殊件)

质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4.制令管理的关联作业 制令管理关联的作业包括四个方面:缺料分析、备料管理、派工管理、制程记录。 缺料分析 缺料分析提示使制令发出得到保证,是小生管的积极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工具准备提示。例如,模具、工装、5S的实现。 第二,展开生产用料与提示备料。包括仓库备料提示表、标准领料单打印。 第三,领发料管制。 第四,生产记录与完工处理。包括缴库、制程移转、生产工时记录等。 备料管理 备料管理的必要性。备料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制令发出一定要有可行度的保证;第二,事先备料可以提升现场整体效率;第三,标准发料管制可以先期控制成本。 备料管理的三个要点。备料管理有三个要点:第一,做好缺料分析再行发出制令;第二,事先备料于备料区;第三,依照BOM 标准量备料、发料。 表2 标准发料单 No.:________ 生产批号:____ 自制件号:_____ 品名规格:_________ 派工管理 做好派工管理,能使现场管理更加细密、深入、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