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作者:王建珍

“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摘要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本文尝试以标记理论、认知理论为指导,系统考察“多”和“少”这两个语素在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上的对称及不对称现象,对两者的不对称现象做出系统的梳理,探讨其中蕴含的对称以及不对称的机制,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个语素的认识。

“多/少”语义上的对称主要体现在义项、语义范围以及“多少”一词的偏义性上。从“多/少”的发展历程看,其中两者在【数量】这个基本语义义项上始终是对称的。两者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引申义以及语义范围上。“多”的语义范围涵盖了“少”,表现为无标记性。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多”逐渐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最终导致两者在意义上的不对称,在“量”级序列上,“相对多”的选择易于“相对少”的选择,相比“少”而言,“多”在语义上成为一个无标记项。

“多/少”语法的对称及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构词能力、构词方式、句法功能三个方面。“多”的构词能力强于“少”。从两者的构词方式来看,偏正式结构最多,偏正结构中占优势的是定中式,与形容词在句法中倾向作定语的特征相一致,这印证了汉语词法构造与句法构造的一致性。从句法功能看,“多/少”作状语的分布最为复杂。“多”的分布灵活、多变,相比而言,“少”的语法分布则常常受到限制,对其他的句法因素也多有所限制。在句法上,“多”常常作为无标记项,“少”常作为有标记项。标记现象在词法与句法层面是一致的。

“多/少”语用上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本文主要从表达方式和表达功能两个方面考察。“多”的语用功能表现为肯定、赞扬、态度谦和。“少”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否定、贬斥、态度强硬。

“多/少”的对称及不对称性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少”的标记性在语言发展的这三个层面上是一致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本文首次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多/少”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梳理。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特点,尝试从语义、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原因做出了解释,比较清晰地展现出“多/少”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

关键词:多,少,对称,不对称,标记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OF “DUO”AND “SHAO”

Wang Jianzhen

ABSTRACT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phenomenon is a universal rule in linguistic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rkedness and cognition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phenomenon of “duo”and “shao”in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 It describes the regularity of asymmetry and finds the inner reason, in order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morpheme. The whol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phenomenon of “duo/ shao” in semantics are in the notes, the scope of the meaning and the parties of “duoshao”.They are always symmetry in the basic meaning of “quantity”. The symmetry of them is in the extended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mea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 semanti c of “duo” gradually shows a stron g vitality, 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asymmetry. It is easier to choose the “duo” than “shao” in the rank of quantity. Relatively speaking, “duo” is an unmarked case.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in grammar are in three areas: the capacity of word-building, the manner of word formation, syntax feature. The capacity of word-building of “duo”is stronger than “shao”. The partial structure is in the superiority and attributive noun is the most, which attribut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adjective in the syntax is in the tendency of to be attributive. This also shows tha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language, the adjective is dominant. The attributive noun is domain, which confirms that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 structure is consistent. From the syntactic function, it is the most complex when they are adverbial. The distribution of “duo” is more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in the syntactic function. The grammar distribution of “shao” is usually confined. It also has more restrictions on other modified ingredients that are bond to it. The symmetry is the structure symmetry and semantic symmetry. Symmetry always focuses on the “quantity”. There are two cases of asymmetry. Significance is asymmetry but structure is symmetry. Significance is symmetry and structure is asymmetry. The marked case is agreement in the morphology and syntax aspects.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in pragmatic are in rhetoric methods and expression effect.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duo”is positive, commending and gentle. On the contrary, the expression effect of “shao” is negative, criticism and strong.

It is interdependent and constraint in the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The marked case is agreement in these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nvolv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phenomenon of “duo/shao” totally and systematic in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 Then gives a complete explain from vocabulary,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social culture, which clearly shows the difference of “duo” and “shao” at each levels.

KEY WORDS:duo, shao, symmetry, asymmetry, mark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1绪论 (1)

1.1解题 (1)

1.2研究现状 (2)

1.3理论基础 (3)

1.4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4)

2语义的对称及不对称 (6)

2.1义项的对称及不对称 (6)

2.2语义范围的对称及不对称 (9)

2.3从“多少”语义的偏指性看两者的对称及不对称 (10)

2.3.1偏指“多”的句式分析 (10)

2.3.2偏指“少”的句式分析 (11)

2.3.3中和句式分析 (11)

3语法的对称及不对称 (15)

3.1构词能力的不对称 (15)

3.2构词方式的对称及不对称 (15)

3.3“多”和“少”语法功能的对称及不对称 (17)

3.3.1“多”和“少”做谓语的对称及不对称 (17)

3.3.2 “多”和“少”做宾语的对称及不对称 (19)

3.3.3“多”和“少”做定语的对称及不对称 (20)

3.3.4 “多”和“少”做状语的对称及不对称 (22)

3.3.5 “多”和“少”做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 (28)

3.4语法结构的其他不对称情况 (29)

4语用的对称及不对称 (31)

4.1语言表达方式的对称 (31)

4.2表达功能的对称及不对称 (32)

5结论 (35)

参考文献 (37)

附录 (3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1.1解题

“多”和“少”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对反义词,两者作为一种模糊的计量成份,一个表示量大,一个表示量小。所以,在通行的语法教材中都把二者定性为“反义词”。

《现代汉语反义词辞典》释义:“多”:数量大;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少”:数量小;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①

《简明汉语反义词词典》中,“多”和“少”的释义如下:①数量大;②长时间:谈论多时;③超过原有或应有的数目;④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少”的释义如下:形容词、动词。①数量小;②短时间;③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④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减少。②

两者在语义上的对称都是和数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量大为多,量小为少。但在实际的汉语应用中,“多”和“少”在语法分布或语义上却常常出现对立的缺失。例如,存在“多名群众”却没有“少名群众”;存在“少贫嘴”,却没有“多贫嘴”;存在“你多大了?”的疑问形式,却没有“你少大了?”的问句……由“多”和“少”组合成的词或者词组,有的虽然在结构上貌似对称,在具体的语义和句法分布上也是相距甚远。例如“多/少”都可以在形容词“傲慢,霸道”前作状语,但在语法意义和语用上却截然不同。又如“很多、很少”这一对词,存在“桌上放着很多书”,但没有“桌上放着很少书”;存在“我很少看书”的说法,却没有“我很多看书”的用法……这些不对称现象在语言使用中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采用对比研究方法,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系统考察两者的对称以及不对称的情况,并分析其中蕴含的对称以及不对称的原因,试图对“多”和“少”的标记性做出比较系统的描写和解释。

关于语言现象中的不对称现象,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赵元任(1979)认为:“在寻找对称性的时候,我们必须留意我称之为扭曲关系的那种现象。所谓扭曲关系,指的是那种有时候是规则的,对称的,有时候是不规则的,不对称的。”③对称、不对称概念在语言学中

①陶然,萧良,岳中,张志东.现代汉语反义词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54.

②张明明等.简明汉语反义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50.

③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6.

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对称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上以对立性、平行性、相似性为基础所构成并置关系的分布;如果这种对称分布模式中出现了对称并置项缺少的现象即发生对称缺项就为不对称。①其实,这可以称之为一种结构或者分布上的不对称,本论文所说的对称分别包括语义的对称、语法的对称、语用的对称三种情况。其中语义的对称主要是指两者作为语素义的对称情况。两者在义项对立上的缺失、语义范围上的不同都称为语义的不对称。语法的对称是指语法结构对称、语法意义也对称。语法结构对称但语法意义不对称、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都不对称,通称为语法的不对称。语用的对称情况本文只考察两者在语言表达方法以及表达功能上的对称情况。本文考察两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对称情况,方言只是作为一个对比观察的视角,不作为本文的考察重点。本文所用的语料分别来自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平衡语料库、北京大学郭锐老师主持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荣晶老师提供)。

1.2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现象。主要涉及到反义词的对称情况研究、标记理论在反义词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前人关于“多/少”的研究现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多”和“少”作为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关于两者的不对称情况研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而且通常都涉及到具体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例如崔应贤(1997)《“这”比“那”大》。②范洁清(2003)《试论“上”与“下”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③周静(2006)《“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④石毓智(2005)《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⑤等都从不对称的角度考察了具体的反义词组,研究角度主要侧重语法结构。这些关于具体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对本文的研究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标记理论在反义词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只是在某一个范畴内部对反义词进行研究,以分析语言事实为主,描述居多,解释很少。张国宪(1995)⑥对成对反义词进行了归类,划分出了正负对立、顺兼容对立、有无对立和互补对立等多种标记模式。张文的分类虽然有些地方还可商榷,但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显示了标记理论的强大解释力。标记理论在反义词的研究方面,对语义层面的研究较多,但对语法和语用层面的研究不够,解释力度也不够。对语言现象的描述居多,解释不够。

①袁嘉.现代汉语词汇词义不对称与对外汉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108.

②崔应贤.“这”比“那”大[J].中国语文,1977,(2):19.

③范清洁.试论“上”与“下”的对称与不对称[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16.

④周静.“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J].修辞学习,2006,(5):61.

⑤石毓智.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J].语言科学,2005,(3):31.

⑥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77.

沈家煊对这一问题研究得最为深入。①他详细描写了“相反词”(contradiction word)和“相对词”(contrariety word)的标记模式;指出不同类型的反义词之间的“关联标记模式”:无标记项与无标记项组配,有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组配,肯定与正面词组配,否定与反面词组配。并从认知、评价、常规等方面对反义词的标记模式进行解释:认知上“显著”而易感知和处理的事物是有标记项;褒义词相对于贬义词是无标记项,这体现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人类的“乐观”心理。认知和评价都倾向“常规”是反义词的标记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在沈文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多/少”的标记现象。

有关“多/少”的研究,研究角度大致有三类:词性的研究、语法功能的研究、语义指向的研究。这些都多多少少涉及到两者用法上的不对称现象。吕叔湘(1965)《多、少以及许多、不少等等》首先谈到了“多/少”的词性问题,并指出了形容词“多/少”和其他一般形容词的区别,指出笼统的把两者定位形容词是不够的。这为后来“多/少”的词性定义起到了引导性作用。②李珠(1988)《“多(V+N)”的语义关系》从语义指向的问题谈到了两者语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但并未做出详细的解释。③陆俭明(1985)《“多”和“少”做定语》、④詹人凤(1985)《“多”和“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⑤裘荣棠(1999)《“多”与“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⑥等,这些论文主要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多”与“少”常见的几种不对称的组合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划分和描写,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多/少”某一个语法功能上的对称问题,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把“多”和“少”的不对称情况进行了大致分类,但不够系统、全面,对其不对称的成因解释得也不够具体。这些文章在提供丰富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这个问题的研究空间。

1.3理论基础

“三个平面”理论及方法。本论文坚持“三个平面”理论分析语言事实的方法。对语法现象的分析,不仅仅满足于句法分析,同时引进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胡裕树、范晓在80年代初就倡导把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手段结合起来。⑦随着学者们的不断努力,“三个平面”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分析汉语语法实际问题中,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逐渐显示出来了。在研究中本论文也使用了“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对“多”和“少”这两个语素放在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系统的梳理,重点侧重语法的

①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57.

②吕叔湘.多、少许多、不少等等[A].吕叔湘文集(2)[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16.

③李珠.“多(V+N)”的语义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88,(1):17.

④陆俭明.“多”和“少”作定语[J].中国语文,1985,(1):71.

⑤詹人凤.“多”和“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J], 学术交流,1985,(2):76.

⑥裘荣棠.“多”与“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J].中国语文,1999,(6):421.

⑦胡裕树,范晓.讨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4.

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二者的理解。

新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N.Trubetzkoy)和雅可布逊(R.Jacobson)创立的。标记理论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范围涉及到音系、语义以及近年来发展的类型学,还有语用层次上的标记理论。新的标记理论在传统标记理论的基础上,汲取当今语言类型学发现的一些跨语言的标记模式,归纳出一种新的标记理论,用来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这种新的标记理论具有以下特点:“相对模式”和“关联模式”。用等级来表示“相对”的多分模式,表示有标记和无标记是个程度问题。而传统的二分模式可以看作是“相对”模式的一个特例。并且把若干范畴之间标记建立一种“关联”,把“标记”置于具体的分布环境中。①

该理论认为许多语法范畴实际上不止两个值,语法值的标记性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其它范畴,强调标记模式的“相对性”和“关联性”。相对性指的是相对的多分模式,因为有无标记只是个程度问题。如名词范畴的等级模式:单数<复数<双数<三数/少量数,左边项的无标记程度高于右边项。关联性指的是一种标记现象与两种或两种以上范畴相关,涉及的不只一个语法范畴,而是若干个范畴的交叉、联系。一个词或结构同时涉及多种语法特征,如典型名词单数是无标记的,但在英语名词的词类中,集合名词(非单数形式)是无标记的,个体名词(单数形式)反而是有标记的。也就是说,单数有标记还是无标记取决于它用于哪一个名词类。

国内学者对标记现象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标记理论,即把对有无标记的考察限定在一个范畴内部进行二分。而当代的标记理论是把多个相关的范畴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多分的关联标记模式。本文主要采用这种新的标记理论考察“多/少”在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层面上的标记性,尝试找出其中的标记规律。

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科学中与形式语言学并行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提出一套心理分析的手段,试图从语言外部去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语言是人物心灵的表达,涉及到人的情感意志等诸多心理因素,语言中的很多现象有时很难从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等形式或规则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因此考虑到语言表达者本身的因素,深入挖掘语言现象背后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社会认知基础,对合理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1.4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中“多”和“少”这两个语素在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上的对称及不对称现象做出比较全面、细致的描写,并尝试在新的标记理论框架下,从三个平面以及认知功能的角度对各种不对称现象做出解释,进一步探讨“多”和

①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5.

“少”的使用规律。

本文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多”和“少”的对称以及不对称问题。全文贯穿对比研究的方法,以现代汉语为研究重点,辅以古代汉语,对“多”和“少”在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进行详细的描写,找出两者对称以及不对称的种种情况。希望能对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本文所选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郭锐主持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料库(荣晶老师提供)、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大平衡语料库。

2 语义的对称及不对称

在现代汉语中,“多”和“少”是最常见的表示事物数量大小的一对词,量大为“多”,量小为“少”,所以很多现代汉语读本把两者列为反义词。但两者在语义上又常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本章主要从义项、语义范围、“多少”一词的偏义性来考察“多/少”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

2.1义项的对称及不对称

“多”和“少”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自古至今基本义几乎没有变化。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对二者的本义解释如下:

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凡多之属皆从多。,古文多。得何切。(【卷七】【多部】)①

少,不多也。从小丿声。书沼切。(【卷二】【小部】)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多”的注释是:①多,与“少”相对。《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孔,甚。)《左转·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②称赞。《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非:责怪。不足,不值得。)③只,仅仅。《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③

“少”的注释是:①不多,缺少。《孙子兵法·谋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兵力相等就能战胜它,兵力少就要能避开它。之,敌人。)又:稍微。《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解:和缓。)②削弱,减少。贾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莫若:不如。众建诸侯:多封一些诸侯国。)③轻视,看不起。王充《论衡·程才》:“食宿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短儒生:认为儒生无用。)④不多时,一会儿。《孟子·万章上》:“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⑤shào(哨)。少年,青年。《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

古代汉语中两者的义项对称情况如下表:

①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16.

②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48.

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4.

④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25.

表1.古汉语“多”和“少”语义的对称以及不对称①

多少

①多。①不多,缺少。

②称赞。③轻视,看不起。

③只,仅仅。0

0 ②削弱,减少。

0 ④不多时,一会儿。

放在首位的基本义表示数量,一个指量大,一个指量小,是对称的。两者的引申义中只有一个义项是对称的:“多”的“称赞”之义对应“少”的“轻视,看不起”。其他的引申义义项都不具有对称性。“多”有“只,仅仅”的语义,但是“少”没有相应的义项和它对应。同样,“少”具有“削弱,减少”的意义,但是“多”没有增加的语义。“少”有“不多时,一会儿”的意义,“多”也没有相应的语义与此对应。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多”分为“多1”和“多2”。②

“多1”的义项有六个。①形容词,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②动词,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个字)③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④数词,(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⑤形容词,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⑥名词,姓。

“多2”的义项有三个,都是作为副词:①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或者数量;(多大年纪?)②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多高啊!)③指某种程度。(有多大劲,用多大劲)

“少”的义项如下:①形容词,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②动词,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少一块钱)③动词,丢;遗失;(少了东西)④动词,亏欠;(少人家的东西都还清了)⑤副词,暂时,稍微。(少侯、少待)“多2”显然是从句法使用的角度划分的类别,多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少”在句法上一般只用于祈使句。两者在句法上的不对称情况在后面的章节还会介绍。在义项上的对称情况研究,在此主要考察“多1”和“少”。两者的义项对立情况如下表:

表2.现代汉语“多”和“少”的语义对立简表③

多少

①形容词,数量大①形容词,数量小

②动词,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②动词,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

③动词,丢;遗失;④动词,亏欠

①注释:⑤shào(哨)。少年,青年。“少”是多音字,⑤shào属于“少”的另外一音,在此不讨论。“0”表示没有对应项。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以下文章中所引《现代汉语词典》如未说明皆为此版本。

③表格中“0”表示没有相应的对称项。下同。

0 ⑤副词,暂时,稍微

③过分的;不必要的0

④数,(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0

⑤形容词,表示相差的程度大0

语言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语义的产生和旧语义的消亡,这也使得“多”和“少”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多”的引申义“称赞、只”都消失了,增加了“过分的、数词、表示相差的程度大”等义项。“少”的“轻视、看不起”的义项消失了,增加了“遗失,亏欠”两个义项。和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多”和“少”的义项都增加到了五个。相比而言,“少”的语义变化不多,发展明显滞后与“多”,除了基本义仍然对称以外,在引申义上“少”的义项也基本都能找到“多”的对应项,并且出现了一个“多”对应多个“少”的情况(详见上表)。

现代汉语中,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①揭示词义时把词的语义特征描述出来,能更清楚地看到不同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古代汉语中两者的对立义素为【+数量大】【+称赞】。现代汉语中“多”和“少”的语义特征更加具体、细化,分析如下:

表3.现代汉语“多”和“少”语义特征的对称及不对称简表②

数量程度超出标准过分的相差的程度大小

义项

词项

多+ + + + +

少- - - 0 0

两者的义素分析如下:

多【+数量,+程度大小,+相差的程度大,+询问数量,+感叹数量】

少【+数量,+程度大小】

在【相差的程度大小,询问数量,感叹数量】等语义特征分析下,“多”与“少”形成了义项对立的脱节。现代汉语中两者的区别特征只是限于【数量】和【表示程度大小】。自古至今,【数量】这个基本语义特征构成两者的永恒对立。“多”指数量大,“少”指数量小;“多”表示超出原有或应有数目,“少”则表示不够原有或应有数目。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语义更加具体细化:例如,“多”在数量语义上,既可以指数量的大小;也可以表示超过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程度上的过量——过分的,不必要的;形式上的过量——有零头;差距的过量——相差的程度大等。“少”在数量语义上扩展为: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进而引申为丢失或欠缺,程度上的小量——稍微。义项的具体化增加了两者不对称的情况。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7.

②有“+/-”的表格表示两者能形成对称。其他统称为不对称。

相对而言,“多”的义项多于“少”。同样表示【数量】语义,从古今语言的对比发展来看,“多”的发展规模也是大于“少”。“多”自古至今延伸出七个义项:多1:②动词,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③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④数词,(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⑤形容词,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多2,副词:①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或者数量;(多大年纪?)②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多高啊!)③指某种程度。(有多大劲,用多大劲)“少”在数量语义上则只是延伸出了三个义项:②动词,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③动词,丢;遗失;④动词,亏欠。从两者的义项来看,“多”的语义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远远超过“少”的。综上,从语义的历时和共时的发展来看,“多”的生命力强于“少”。

2.2语义范围的对称及不对称

通过古今两者义项和义素的分析来看,“多”和“少”的语义范围并不是等量的。语义的范围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体现的。而人们对语言的运用表达常常掺杂着人的情感,所以,语义往往在人的语气表达中体现出来。汉语根据语气把句子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多”和“少”同为表示数量的形容词,语义的不对称在疑问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现代汉语中,疑问句有四种: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正反问。

首先,在现代汉语中的是非疑问句和正反问句中,“多/少”的可询问范围是不对称的。

例如,同样在“名+X吗”这个句式中,两者就有明显的不同。

1.人多吗?——人多不多?

2.人少吗?——人少不少?

在询问数量的多少时,无论数量大小,都可以用第1句来询问数量。如果把“多”用“少”来替换,一般是说话者已经预感到“少”或者希望“少”,故有此问,是想得到证实。相比而言,选择“少”的问句带有更强的偏向性。“多”的语义范围涵盖了“少”,形成语义范围上的不对称。

在选择问句“X还是不X?”和特指问句“有多X?”等这样的格式中,两者语义上是对称的。虽然特指问句“有多X?”带有强偏向性,但是对已知数量的进一步询问。例如,人来了很多,可到底有多多呢?;这的确很少,可到底有多少呢?(这不同于疑问词“多少”)从读音上看,这两句中的“多”和“少”在读音上分别都是要重读的;从句义上看,问话人已经知道数量的多寡,只是没有一个形象具体的概念,期望消除内心的这种模糊感,得到一种明确的量化感才有此问。“多”还是原来的“多”,“少”还是原来的“少”,两者在这些问句中,语义上是对称的。

“多”和“少”语义范围上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中。“多”的语

义范围涵盖了“少”。从认知上说,表示量大的“多”通常被看作积极成分,表示量小的“少”则被视为消极成分。黄国荣、石毓智(1993)认为积极成分的量幅极大,区间是[0,1],消极成分区间是[0,0.5],积极成分叫做全量幅词,消极成分叫做半量幅词,积极成分也包括了消极成分。①如果两词都使用在疑问句中,其中一词的询问范围包含了它的对立项的,则称之为无标记的(它中和了对立的反义词的语义);而它的反义词则是有标记的。”②在是非问句和正反疑问句中,“多”的语义范围中和了“少”,构成两者语义范围上的不对称。

2.3从“多少”语义的偏指性看两者的对称及不对称

“多少”一词是由“多”和“少”一对反义语素构成的多义词。“多”和“少”本身在现代汉语中又可以独立成词,三者的语义关系常常会有交叉牵连,因而“多少”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又经常表现出偏指性。

实际上,“多少”作为一个偏义复词是历史的产物。张延成(2000)、方一新(2007)、钱毓英(2007)都认为,先秦语法中的“多少”,基本上是作为两个实词,表示数量的多寡,后来才慢慢地凝固成词。③,④,⑤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语义一直具有偏指性:偏指“多”、偏指“少”以及不偏不倚的现象,据此含有“多少”的句子有如下三种分类:偏“多”句、偏“少”句以及中和句。⑥

2.3.1偏指“多”的句式分析

例句分析1:

A.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

B.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

C.每个人一天节约一吨水,一年下来,那能节约多少吨水啊!

D.按事先定好的“视察”地点、事先布置好的人员去了解访问,能有多少真实情

况?

E.他的身子骨比从前结实了不知多少!

综上可以看出,偏指“多”的情况在肯定句、否定句、感叹句、疑问句中都存在。前三句中的“多少”都可以直接用“很多”等表示量大的词来替换。但是不能用“几、少”

①黄国营,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J].中国语文,1993,(6):401.

②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24.

③张延成.“多少”是“多”还是“少”[J].语文学刊,2000,(2):29.

④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7,(3):76.

⑤钱毓英.“多少”语法功能演变略探[J].语文学刊,2007,(5):115.

⑥我们所说的中和句是指,在这类句子中,“多少”在语义上无偏向性,可指多,也可指少,所指数量不确定,句法上可以询问数量或者程度。

这样表示数量极少的词来替代。第四句是一个反问句,不能直接用“很多”来替换,需要一个转换:由于“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反问句的反问语气相当于否定语气。”

①所以可以先把反问句转换成否定性陈述句,再进行替换,原句等价于==按事先定好的“视察”地点、事先布置好的人员去了解访问,没有多少真实情况。此句中的“没有多少”==“没有很多”,所以,“多少”语义上等值于“很多”。“多少”在此时偏向于“多”的。

E句的意思等同于“他的身子骨比从前结实了很多。”此时的“不知多少=很多”(此种结构“很多”的语义是“不知多少”的语义替换,而非仅仅“多少”本身)。从认知上看,“不知多少”并不是不知道“少”的程度或者数量,而是不知道“多”的数量或者程度。数量少了,可以屈指可数,多了就不可计数了。正是因为数量已经超越了人们的知识经验的范围,所以“多少”才有疑问、以致感叹的发生。所以,“不知多少”并不是“不知有少”而是“不知有多”。这种句式比前面的用法在语气上更强,有强调“极多”的作用。

“多少”表示“多”时,常用于陈述句和感叹句,而用于陈述句时亦有感叹的意味。

2.3.2偏指“少”的句式分析

例句分析2:

A.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多少我也懂一点。

B.跑前跑后,颇有男子汉护卫“花神”的气概,多少又有点儿像个听差的。

C.人们进场时虽然活跃、欢快,但多少也带些松散。

D.理学院的学生读书多是比较扎实的,不像文法学院的学生放浪不羁,多少带点

才子气。

这类句子中的“多少”都偏指“少”。判定方法如下:①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多少我也懂一点。==②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我也懂一点。③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少说我也懂一点。但是,④*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多少我也懂很多。⑤*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多说我也懂一点。前三句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第四、五句在逻辑上不成立。根据句子的语义配置规律,说明“多少”与“一点”的语义是一致的。“多少”在这样的句子中是偏向“少”的。这类句子在形式上一般与表示量小的“一点,一些”等词同现。

2.3.3中和句式分析

除了以上的偏指之外,其他的句子中,“多少”仍然保持构词之初的语义特征,既有“多”的语素意义,也有“少”的语素意义,并没有偏指性问题,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数量,可以询问数量或者程度,这样的句式暂且称之为“中和句式”。

例句分析3: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0.

A.你去年收了多少粮食?

B.他要多少,你就给多少。

C.一个社会集团的力量大小,并不取决于它的人数的多少。

D.做多少自己说了算。

这类句子中的“多少”在语义上表示不明确的量,“可多可少、或多或少”,属于不得而知、不明而问,多见于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中。

本文在具体考虑句类的语义特点的同时,采用“替代法”来鉴别“多/少”的语义偏向:当偏向“多”时,可以用“很多、非常多、多(么)”这样的词语来替换;没有任何的偏向时,则可以用“或多或少”来替代;偏向“少”时,除了可以用“少”来替换之外,在形式上还具有很明显的标志“点(儿)、一个、一些、一点”。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6个“多少”用例中,偏指“多”的用例有49例,偏指“少”的用例有7例。偏“多”的情况远远高于“少”。

我们随机从现当代五名作家的作品中各取100个用例来详细考察“多少”的偏指情况,具体的数据如下表:

表4.当代文学作品中“多少”语义偏指性考察

作家作品偏“多”的用例偏“少”的用例

王朔(100)51 8

老舍(100)52 14

刘心武(100)49 15

钱钟书(100)51 1

汪曾祺(100)49 1

总计:500 252 39

注:以上所选作家作品都是小说的范围,所写年代也都属于六十年代以后,作品语言都属于北方方言,这里不考虑作家的籍贯等问题,“多少”语义的无偏向性也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

在“多少”的这500个用例中,语义偏指“多”的用例共有252个,偏指“少”的用例有39个,两者的比大概为7:1。从出现的语境看,“多少”的偏指用法多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无论是偏“多”还是偏“少”都带有说话人强烈的情感。从句法上看,偏指“多”时一般都出现在感叹句或者具有感叹性的陈述句中;偏指“少”的用例都出现在祈使句中。从使用频率看,在现代汉语中,偏“多”的用例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这种偏指现象由来已久。根据前人的考察,从唐代开始,偏指“多”义的“多少”就已经开始运用得较为普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这使“多少”进一步地虚化出表程度的副词“多么”的意思,后代基本沿用唐代的用法。①如:

①张延成.“多少”是“多”还是“少”——偏义复词“多少”小史[J].语文学刊,2000,(2):29.

“你抵候状元来,教相公亲递丝鞭多少好!”(《张协状元》)

“我今做买卖回来,今日特到他家去,一来去忘妈儿,二来就提这门亲事,多少是好?”(《救风尘》)

我已经是这么丰富,又是这么年轻,我拥有多少时间,多少前程,多少精力啊!

(王蒙《踌躇的季节》)

此时,“多少”的主观性得以增强,而客观性减弱了。表感叹的“多少”在普通话中一般不出现,但仍保留在吴方言中。例如:

那块布颜色多少好辣海啦!(《上海方言词典》)

天价(天气)热辰光蚊虫多少多啦!(《宁波方言词典》)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用“多少”表示程度深时,一般只用一个“多”字。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对象有多寡,对象的属性也有多寡,后者的询问词也有‘多少’,通常只能说一个‘多’字。”①在现代北京口语里,“多少”又常常说成“多儿”,或只说一个字“多”。例如:“一讲鼓手轿子,得花多儿钱哪!要多钱,给多钱,务求必得。”

②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提到:“北京语里的‘多么’专用于感叹,但‘多么’大约是从‘多少’变来的,……这种借用问数法来表示感叹的说法,是近代才有的。古代只用疑问代词‘何’字或‘一何’。”③

偏指“多”的“多少”与偏指“少”的“多少”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由于人们认知上的一种惯性心理选择,趋向于记住和使用那些表示“向上”语义的语素,最终偏指“多”的“多少”占据了主导地位。④

当“多少”整体语义偏向“多”时,在语法形式上没有明显的标记性成分。对与他结合的成分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正是这种选择的不受限性使得“多少”在语义上更容易偏指“多”。从“多”、“少”的语义、语法特点以及“多少”的语义偏指性来看,“多”的语义范围更加宽泛,语法分布更为灵活多变,“少”的出现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多少”语义偏向“多”时,表示数量或者程度之高,虚指一种大量。常存在于陈述句(肯定,否定)、感叹句以及反问句中。偏向“少”时,表示一种让步,在强调数量存在的同时,也说明数量之小。常用在祈使句和表示让步的肯定句中,并且句中有明显的“小量”标记性成分与之照应。

当偏向“少”时,相当于副词“稍微”,常常是作为有标记项,在语法形式上总是具有很强的受限性。除了在形式上有表示量小的标记成分之外,对形容词的选择也是有限制的:

(1)语义偏向“少”时,可与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相连。但是对动词和形容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2.

②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345.

③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5:96.

④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7,(3):76.

词都有所限制。对动词的选择限于:动词都具有自主性,这些动词性结构不能单独进入,形式上附有“有点、有些、一点、一些、点、个、些”等表示少量的数量成分。例如:我给你热了饭,你多少吃点吧。

让他发言,多少有点难为他了。

这些年在外面,人情世故多少我也懂一点。

对形容词的选择偏向于那些表示“积极”的褒义词。常常出现在比较句中。例如:在这件事上,他比你多少聪明一点儿。

多少强一点儿。

?小王比小张多少矮/丑一点儿。(多见于当事人不在现场的评价性语言中)

(2)本身表示极少、短时的动词重叠形式:“VV、V一V、V了V”等也经常和偏指“少”的“多少”同现。例如:

这些书,你多少也看(一)看,对你也有好处。

家务活你多少也做(一)做,别都撂在她一个人身上。

考试内容我多少也看了看,应该有会做的题目。

这些都是在形式上用“极少量”来再次凸现或者照应“少”的语义。并且这种情况多用于表示请求类的祈使句和表示让步性的肯定句中。例如:

多少吃一点。

你多少说句话啊。

多少是你的一点意思。多少给点吧。

多少帮着干点农活。

多少占有一些天时地利。

多少好一点儿。①

从两者义项、语义范围以及“多少”一词的语义偏向可以看出,在“量”级序列上,“相对多”的选择易于“相对少”的选择,而“或多或少”的选择可以看作一种补充。“多”和“少”在具有【+数量,+模糊】语义特征时,构成义项的对称。其他语义特征下两者都是不对称的。作为数量名词表示疑问时,又凸显了两者语义范围上的不对称,“多”的语义范围涵盖了“少”。从历时的发展来看,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多”逐渐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最终导致两者在意义上的不对称,相比“少”而言,“多”在语义上成为一个无标记项。

①如果是命令式的祈使句,则不能用“多少”。*多少安静点!*多少自然些!这类句中的“多少”通常用“稍微”来替代或者直接省略。

对称与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对称与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01T16:02:06.733Z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月上旬作者:滕振超何金洲 [导读] 以某十八层对称双塔结构和十八-十六层不对称双塔结构为例 滕振超 Teng Zhenchao;何金洲 He Jinzhou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庆 163318)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以某十八层对称双塔结构和十八-十六层不对称双塔结构为例,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两种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为这两种结构的设计应用积累经验。 Abstract: Citing one 18-floor symmetrical double-tower structure and one 18-floor and 16-floor unsymmetrical double-tower structure as examples, tri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built according to ANSY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On the basis of it,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double-tower connected structures is carried out, and experience is accumulated for the design and exploit of the two structures.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双塔连体结构动力特性 Key word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double-tower connected structure;dynam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06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高层多塔结构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中以双塔结构应用最为广泛。高层建筑结构尤其是双塔结构体系的设计要求必须分析清楚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受力特点。双塔结构一般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形式,有时建筑师为了追求设计的效果,经常采用非对称双塔结构来实现设计意图。与对称结构相比,不对称结构的布置形式多变,使得结构设计分析也非常困难。工程实践表明,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平扭耦联振动是其地震反应的主要特性,从而导致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地震作用效应差别较大,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复杂。对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对此类结构的概念设计非常重要。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对称和不对称双塔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对此类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 1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某双塔楼连体结构为十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度54m,层高为3m,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总高度54m,层高3m;右塔十八层,左塔十六层,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两种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3和图4。梁柱均采用BEAM188单元,该单元基于铁木辛柯梁结构理论,并考虑了剪切变形的影响,楼板采用SHELL63壳单元。构件选型及材料见表1。

不对称故障的分析与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 不对称故障的分析与计算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电气与动力实验室

1、不对称短路分析与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运用Matlab进行电力系统仿真实验的方法; 2、理解导纳矩阵、阻抗矩阵及其求解方法; 3、掌握不对称短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4、学会编写程序分析不对称故障。 二、预习与思考 1、用Matlab对基本的矩阵进行运算。 2、导纳矩阵、阻抗矩阵有何关系,如何求取阻抗矩阵? 3、不对称短路有哪些,它们的边界条件分别是什么,如何形成它们的复合序网络图? 4、如何用程序实现不对称短路的计算? 三、系统网络及参数 图1 系统网络图

表1 元件参数及阻抗 四、实验步骤和要求 1、根据以上网络和参数,编写程序进行下列故障情况下的故障电流、节点电压和线路电流的计算。 (1)通过故障阻抗Z f=j0.1p.u., 节点3发生三相短路; (2)通过故障阻抗Z f=j0.1p.u.,节点3发生单相接地短路; (3)通过故障阻抗Z f=j0.1p.u.,节点3发生相间短路; (4)通过故障阻抗Z f=j0.1p.u.,节点3发生两相接地短路。 五、实验报告 1、完成下表2-表9。 表2 节点3发生三相对称短路时的故障电流

表3 节点3发生三相对称短路时各节点电压 表4 节点3发生单相短路时的故障电流 表5 节点3发生单相短路时各节点电压 表6 节点3发生相间短路时的故障电流 表7 节点3发生相间短路时各节点电压 表8 节点3发生两相接地短路时的故障电流

表9 节点3发生两相接地短路时各节点电压 2、书面解答本实验的思考题。

不对称短路计算与分析

题目: 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计算与分析 初始条件: 系统接线如下图,线路f处发生金属性B、C相接地短路。已知各元件参为:发电机G:S N=60MV A, V N=10.5KV,X d″=0.2, X2=0.25,E″=11KV; 变压器T-1:S N=60MV A, Vs(%)=10.5,K T1=10.5 / 115kV; 变压器T-2:S N=60MV A, Vs(%)=10.5,K T2=115 / 10.5kV; 线路L:长L=90km, X1=0.4Ω/km, X0=3.5X1; 负荷LD:S LD=40MV A,X1=1.2, X2=0.35。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选取基准功率S B=60MV A,基准电压为平均额定电压,要求: (1)制定正、负、零序网,计算网络各元件序参数标幺值。 (2)计算各序组合电抗及电源组合电势并绘制复合序网。 (3)计算短路点的入地电流有名值和A相电压有名值。 (4)计算短路时发电机侧线路流过的各相电流有名值。 时间安排: 熟悉设计任务 5.27 收集相关资料 5.28 选定设计原理 5.29 计算分析及结果分析 5.30 --6.6 撰写设计报告 6.7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的步骤为先进行正、负、零序参数的标幺值转化,再分别用戴维南定理做出各序等值电路得到各序的短路电抗,然后根据两相接地短路的边界条件绘制复合网络电路,并求出各序短路电流、总短路电流和A相电压,最后根据电力系统的具体电路计算发电机侧的相电流。根据标幺值计算出有名值。本文最后还总结了各种简单短路情况的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标幺值两相接地短路复合网络电路

3短路电流和计算课后习题解析

习题和思考题 3-1.什么叫短路?短路的类型有哪些?造成短路故障的原因有哪些?短路有哪些危害?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是什么? 答:所谓短路,就是指供电系统中不等电位的导体在电气上被短接,如相与相之间、相与地之间的短接等。其特征就是短接前后两点的电位差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三相供电系统中可能发生的主要短路类型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及单相接地短路。三相短路称为对称短路,其余均称为不对称短路。在供电系统实际运行中,发生单相接地短路的几率最大,发生三相对称短路的几率最小,但通常三相短路的短路电流最大,危害也最严重,所以短路电流计算的重点是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供电系统发生短路的原因有: (1)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载流导体的绝缘损坏。造成绝缘损坏的原因主要有设备长期运行绝缘自然老化、设备缺陷、设计安装有误、操作过电压以及绝缘受到机械损伤等。 (2)运行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发生的误操作。如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部仅有简单的灭弧装置或不含灭弧装置),检修后忘拆除地线合闸等; (3)自然灾害。如雷电过电压击穿设备绝缘,大风、冰雪、地震造成线路倒杆以及鸟兽跨越在裸导体上引起短路等。 发生短路故障时,由于短路回路中的阻抗大大减小,短路电流与正常工作电流相比增加很大(通常是正常工作电流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同时,系统电压降低,离短路点越近电压降低越大,三相短路时,短路点的电压可能降低到零。因此,短路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1)短路产生很大的热量,造成导体温度升高,将绝缘损坏; (2)短路产生巨大的电动力,使电气设备受到变形或机械损坏; (3)短路使系统电压严重降低,电器设备正常工作受到破坏,例如,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外施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压降低时,其转矩降低使转速减慢,造成电动机过热而烧坏; (4)短路造成停电,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5)严重的短路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使并列的同步发电机失步,造成系统解列,甚至崩溃; (6)单相对地短路时,电流产生较强的不平衡磁场,对附近通信线路和弱电设备产生严重电磁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计算短路电流的目的是: (1)选择电气设备和载流导体,必须用短路电流校验其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

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及对策

期图影响中美贸易结构的三个因素 国际经贸 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田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11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2023亿美元,中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而美国出口给中国的产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更具有依赖性。因此,分析造成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及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发展战 一、中美贸易现状 1.中美贸易发展现状。1972年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到2007年增至3021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万多倍,平均年增幅达两位数。自2002年起,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步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中国对美国实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除了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而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各年均逐步扩升。 2.中美贸易结构现状。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间产品较多,二是产品具有的技术含量较高,三是出口的商品权重相对分散。因此,由于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和在华的美国企业维持生产的需要,中国对来自美国进口的产品可替代性较小。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尽管数量巨大,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强,三是消费弹性小。 这样的中美贸易结构造成了更多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名义额的增加,但实际上却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两国的贸易结构存在着不对称。 二、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 1.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从而产业结构的差距。美国各种跨国公司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及污染严重型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 先发优势导致美国的技术水平领先于中国。美国将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低利润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自己专注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生产上。当中国企业试图通过模仿提高技术水平来增加利润时,就挤占了美国企业获得的利润。所以美国必然会采取多种形式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如转让一些中低技术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又出口到美国,限制本国内高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的产品的出口,既获得了利润又限制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国企业被迫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成为其全球生产和组装的车间。 2.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两国的居民的消费结构上来看,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消费的层次也会出现差异。在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而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很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他们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由于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美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中国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比较低,而不管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都是必须的,因为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国内对高档产品的消费带动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生产,对于生活必需品美国居民更是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在国内外的消费需求的带动下,中国将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廉价的产品出口,而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研发则远远落后于美国,以致于为了维持生产的需要,必须靠进口来提高国家竞争力。 3.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出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措施,如采取本币贬值,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出口退税等。我国在追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并没有受到重视,国内消费市场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需市场。而与此相反,美国在战后一直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常年推行鼓励高消费政策,用减税退税刺激消费,通过消费信贷、低利率鼓励超前消费,采取增加政府购买,个人转移等措施拉动个人消费。于是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因此,以上影响中美贸易结构的三个因素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清楚的揭示: 三、解决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对策建议 1.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因素就是劳动力和资本,其中主要依靠的是资本的投入以及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大研发投入和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实现技术进步奠定良好地基础。另外,在增加市场容量和需求推动的情况下,创造出有效的竞争能力,创新就会不断出现,技术进步才会不断涌现。 2.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我们应逐步重视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刺激高新技术的产品的生产的作用。通过减税退税刺激消费,通过消费信贷、低利率鼓励消费,采取增加政府购买、个人转移等措施拉动个人消费。 参考文献: [1]黄莹,高泽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2012(3):26-36 [2]张伟.中美贸易不平衡成因及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9(4): 71-76 [3]周睿.浅议中美贸易的不对称依赖及其形成机制[J].亚太经济, 2011(3):57-60 [4]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田圆(1989-),女,四川省南充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50 《商场现代化》2012年11月(上旬刊)总第700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编辑]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编辑]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背景 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在看来,信息不对称现象简直无处不在,就像周身遍布的各种名牌商品。按照这一理论,名牌本身也在折射这一现象,人们对品牌的崇拜和追逐,从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较一般商品而言,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这一理论同样也适应于广告,在同

质的情况下,花巨资广而告之的商品因为比不做广告或少做广告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它们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它不仅要说明信息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市场中的人因获得信息渠道之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收益。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领域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殊途同归。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阿克尔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阿克尔洛夫从当时司空见惯的二手车市场入手,发现了旧车市场由于买卖双方对车况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并最终导致旧车市场的日渐式微。在旧车市场中,卖主一定比买主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了便于研究,阿克尔洛夫将所有的旧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养良好的车,另一类是车况较差的“垃圾车”,然后再假设买主愿意购买好车的出价是20000美元,差车的出价是10000美元,而实际上卖主的收购价却可能分别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从而产生了较大的信息差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让买主不经过旧车市场而直接从车主手中购买,那将产生一个更公平的交易,车主会得到比卖给旧车市场更多的钱,与此同时买主出的钱也会比从旧车市场买的要少。但接下来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买主发现到自己总是在交易中处于不利位置,他会刻意压价,以至低于卖主的收购价,例如好车的出价只有15000元,差车价只出7000元,这便使得交易无法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旧车交易市场的卖主通常会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满足低价位买主,从而使得旧车质量越来越差,最后难以为继。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的,但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还是以旧车交易市场为例,对于卖主来说,如果他们一贯坚持只卖好车不卖一辆“垃圾车”,长此以往建立的声誉便可增加买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买主而言,他们同样也可以设置更好的策略将“垃圾车”剔除出来。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外两个得主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则提供了企业和消费者如何从各式各样的商品中去芜存精的方法 斯宾塞的研究着重于劳动力市场,他从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了谋到一个较好的单位,应聘者往往从服装到毕业文凭挖空心思层层包装,使用人单位良莠难辨。在这里,斯宾塞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获得成本”概念,他举例说,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聘者如果具有越难获得的学历就越具可信度,比如说拥有哈佛文凭应聘者的才能,就比一般学校的毕业文凭更有可信度。对于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斯宾塞在其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中做了详尽的表述。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当它们不能直接了当地传达其个人偏好或意图时,“信号法”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例如举债经营传达出来的一个信号是:公司对未来收益有着良好的预期。名牌商品向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是:它是一种高含量的创造,就是应该比一般商品更贵也更值钱。当然如果品牌要保持自身阳春白雪的地位,必须限量生产。这一理论也

短路电流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口诀、危害

短路电流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短路电流 英文名称:short-circuit current 定义:在电路中,由于短路而在电气元件上产生的不同于正常运行值的电流。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电力系统(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短路电流 short-circuit current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即短路)时流过的电流。其值可远远大于额定电流,并取决于短路点距电源的电气距离。例如,在发电机端发生短路时,流过发电机的短路电流最大瞬时值可达额定电流的10~15倍。大容量电力系统中,短路电流可达数万安。这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 目录

短路电流分类 三相系统中发生的短路有 4 种基本类型: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对地短路和两相对地短路。其中,除三相短路时,三相回路依旧对称,因而又称对称短路外,其余三类均属不对称短路。在中性点接地的电力网络中,以一相对地的短路故障最多,约占全部故障的90%。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力网络中,短路故障主要是各种相间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力系统从正常的稳定状态过渡到短路的稳定状态,一般需3~5秒。在这一暂态过程中,短路电流的变化很复杂。它有多种分量,其计算需采用电子计算机。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0.01秒)时将出现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称为冲击电流。它会产生很大的电动力,其大小可用来校验电工设备在发生短路 短路电流相关示意图 时机械应力的动稳定性。短路电流的分析、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中选择电工设备、整定继电保护、分析事故提供了有效手段。 供电网络中发生短路时,很大的短路电流会使电器设备过热或受电动 力作用而遭到损坏,同时使网络内的电压大大降低,因而破坏了网络内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为了消除或减轻短路的后果,就需要计算短路电流,以正 确地选择电器设备、设计继电保护和选用限制短路电流的元件. 计算条件 1.假设系统有无限大的容量.用户处短路后,系统母线电压能维持不变.即计算阻抗比系统阻抗要大得多. 具体规定: 对于3~35KV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计算,可以认为110KV及以上的系统的容量为无限大.只要计算35KV及以下网络元件的阻抗. 2.在计算高压电器中的短路电流时,只需考虑发电机、变压器、电抗器的电抗,而忽略其电阻;对于架空线和电缆,只有当其电阻大于电抗1/3时才需计入电阻,一般也只计电抗而忽略电阻.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重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 摘要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贷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2.1 惜贷现象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2.1 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 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

“多”与“少”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一对使用频率很高的反义词,两者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多”与“少”作状语的不对称;“多”/“少”作定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谓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补语的不对称;“多”/“少”作中心语的不对称。 [关键词] 多;少;句法结构;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 H 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6-0066-01 现代汉语中,“多”和“少”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对反义词,在一些情况下,“多”与“少”在语法功能上并不相同,用“多”的地方不能换“少”,用的“少”地方不能换“多”,二者并不对称。本文拟对“多”“少”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一“多/少”在句法结构中作状语的不对称分布 (一)“多/少+VP/ AP”结构的不对称性 “多+ VP/ AP”和“少+VP/ AP”结构的不对称性,有两种分布:一种是:有“少+VP/ AP”,没有“多+ VP/ AP”的结构;另一种是有“多+VP/ AP”,没有“少+VP/ AP”的结构。 1.少+ VP/ AP 这样的结构中,“少”表达“不要、别、停止”的意义,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即说话人的主观视点,这种主观视点又和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相关,即说话人通过使用“少”来否定某个行为动作来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的。整个句子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或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用“少”如: (1)少跟我们套近乎!(王朔《痴人》) (2)去去,少跟我这儿聒噪。(王朔《修改后发》) 这两个例子中,通过“少”来达到否定的目的,这里的“少”相当于“别”、“勿”等词,表示的是说话者的一种主观态度。还有一种情况,“少”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的是程度加深,有“很少”的意思。如: (3)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4)嘿,碰上你了,真是少见。(王朔《顽主》) “少”也可以修饰“待”“候”“等”“陪”等几个单音节动词,构成“少待、少候、少等、少陪”等。例如: (5)请你少等一会儿。 (6)请您少候。 2.多+VP/AP 这样的结构中,“多”的意义主要是表示在数量方面的增加,也同样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视点,说话者从积极的态度出发,通过某种动作行为的实现达到某个有利于自己或对方的积极目标。整个句式体现了一种积极义,因此,在运用了“多”的这个意义的句式中,“少”是不能出现的。如: (7)我没跟他们搅在一起,我不过是没事去凑凑热闹,我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多学习、上进么?(王朔《顽主》) (8)要多了解社会。(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在这些例子中,说话者的目的是达到某个有利于自己或对方的积极目标,因此,用“多”来修饰限制动词。整个结构体现了说话者的主观视点和情感,在这样的例子中“少”是不能出现的。对说话者来说,这样的行为活动是值得鼓励的,值得在量上得到增加,带有一种积极性。 “多+AP”的结构中,“多”体现了说话者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一种夸张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多”没有反义词。在这样的句式中,不能用“少”。如: (9)呵,多辉煌……暴风雨过去,天空多晴朗。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传统认为信息对买卖方是均匀分布的,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有效保护自由发展。伴随着理论的发展,信息不对称不均匀分布,生产者掌握的信息多于消费者,双方对信息的分布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出于利益关系、信息优势,一方不会主动披露更多信息给另一方(理性人),所以使信息均匀分布不可行。 某些参与人拥有的信息,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优势,信息劣势,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合约签订之后。如: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精心包装提高自己使信息不对称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呢?首先,就如上文提到的,信息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不可能均匀分布(天生的不对称)。就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品信息的了解不可能一样多;其次,利益关系阻碍了信息的披露。如上市公司按规则要定期向股东披露信息,但有时候信息的披露会使某方的利益受损,所以一般不会主动披露(商业机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利己主义者,而且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厂商串谋(相互勾结,相互合作)以达到垄断行业、垄断市场的母的,从而谋取暴利,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其次会出现逆向选择行为。由于信息分布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调节方向相反的行为:劣胜优汰;也存在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任何交易方所做出的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发上在合约签订之后,保险市场也是道德风险易发生的场所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后的个人行为:如果保险者不按常规履行合同或故意遭险,往往会使保险公司承担正常概率之上的赔付率;这时的逆向选择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金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可能低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因而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才会愿意投保。当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这样,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顾客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就会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这就是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雇主来说,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起着筛选和指示的作用。一个有大学文凭的人可以向雇主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有能力的信号。正是凭着“文凭”这个信号,雇主会按平均水平所做的决策来取舍雇员,并决定其应得到的报酬。所以,人们呆在学校里被认为可能主要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生产技术,而是为了使潜在的雇主相信他们能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应拿较高的工资。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必须靠一种市场信号来帮助信息缺少的一方进行识别。 但相对应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优势。 首先,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企业理论。如果有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代理人对自己的行动或能力拥有私人信息。由于委托人无法准确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那么,无论采取何种奖励措施,代理人都会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动。换言之,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人只能通过合理地

解析几何不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

解析几何中的不对称问题 1.设,A B 是以F 为焦点的抛物线24y x =上的两点,且3AF FB =,求弦AB 的中点到准线的距离. 解:由3AF FB =可知焦点F 在直线AB 上,且直线AB 与坐标轴不平行,故可设其方程为1x my =+,设点,A B 的坐标为1122(,),(,)A x y B x y ,则 由21 4x my y x =+??=?得2440y my --=.故有124y y m +=,124y y =-. 由3AF FB =可得123y y =-. 故,221222122()(2)433 y y y y y y +-==--.即2(4)443m =--.故可得213m =. 所以,弦AB 的中点到准线的距离21212118((1)(1))(()4)22223d x x m y y m =+++=++=+=. 注意:将直线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x 后,通过3AF FB =建立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是本题简化计算的关键所在. 2.设直线l :1x y +=与双曲线2222x a y a -=(0)a >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P ,且512PA PB =,求实数a 的值. 解:设点,A B 的坐标为1122(,),(,)A x y B x y ,则 由22221 x y x a y a +=??-=?得2222 (1)220a x a x a -+-=. 故212221a x x a +=--,2 12221a x x a =--. 由512PA PB =可得12512 x x =. 故 2221221227()()2891256012x x x x x x +==.即22222222()2289121601a a a a a a --=-=---. 所以,由0a >可得1713 a =. 注意:将直线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去y 后,通过512PA PB =建立横坐标间的等量关系,是本题简化计算的关键所在.

不对称短路故障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书 题目: 不对称短路故障分析与计算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0312408班 学号: 031240868 学生姓名:わ- 深蓝 指导教师: 2015年06月05日

信息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号031240868 学生姓名わ- 深蓝专业(班级)电气0312408班设计题目不对称短路故障分析与计算 设计技术参数1 发电机参数 G1:为水电厂,额定容量110MVA,85 .0 φ cos N =,264 .0 " d = X G2、G3:为水电厂,额定容量25MVA,8.0 φ cos N =,13 .0 " d = X M:电动机(用电负载),2000KW,85 .0 φ cos N =,起动系数为6.5 2 变压器T参数 T1:额定容量16MVA,一次电压110KV,短路损耗86KW,空载损耗23.5KW,阻抗电压百分值UK%=10.5,空载电流百分值I0%=0.9。变压器连接组标号:Ynd11。 T2、T3:额定容量31.5MVA,一次电压110KV,短路损耗148KW,空载损耗38.5KW,阻抗电压百分值UK%=10.5,空载电流百分值I0%=0.8。变压器连接组标号:Ynd11。 T4:额定容量10MVA,一次电压110V,短路损耗59KW,空载损耗16.5,阻抗电压百分比UK%=10.5,空载电流百分比I0%=1.0。变压器连接组标号:Ynd11。 3 线路参数 LGJ-120:截面120 2 m,长度100km,每条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电抗 km X/ 391 .0 )1(0 Ω =,零序电抗 )1(0 (0) 3 X X =,每条线路单位长度的对地电容 km S/ 10 92 .2 b6 0(1) - ? =。 LGJ-150:截面150 2 m,长度100km,每条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电抗 km X/ 384 .0 )1(0 Ω = ,零序电抗)1(0 (0) 3 X X = ,每条线路单位长度的对地电容 km S/ 10 97 .2 b6 0(1) - ? = 4 负载参数 容量8+6jMVA,在基准容量B S=100MVA下,负载负序电抗标幺值为X0(2)=0.35,零序电抗标幺值X(0)=1.2。

_名词_上_下_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名词+上/下0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白丽芳 提要基于意向图式和认知理论,本文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名词与/上、下0搭配时语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全对称到完全不对称的变化过程。主要结论:(1)/名词+上0和/名词+下0在语义上表现为不对称;(2)/上0和/下0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存在模糊的中间状态,有时可以表示同样的含义;(3)大体而言,/上0比/下0基本,/名词+上0比/名词+下0的搭配关系更多样,语义更丰富。 关键词名词+上/下;意向图式;语义结构;对称;不对称 /上0和/下0是一对反义词,作为后置词缀通常与名词结合,形成/名词+上/下0结构,既可表示具体位置,也可表示抽象范围。但是/名词+上0和/名词+下0这两种结构在语义上是否一一对应?表较高位置的/名词+上0和表较低位置的/名词+下0,这两种结构在汉语中是否具有同等的地位?事实上,在表示方位时,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对立,在表示抽象意义时它们的认知模式也不完全一致,有时两者甚至可以表示同样的含义。 /上、下0的不对称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李文莉2004,张薇2004),但大都泛泛而谈。他们的研究虽然涉及了/上、下0在多种语法组合中的不对称性,但是对每种搭配都缺乏深入的探讨,也没有从/上、下0概念的认知模式出发分析其语义和语用的差异性。要进一步认识/名词+上/下0在语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有必要先探讨/上、下0概念本身的不对称性。本文试从两者的习得顺序、使用频率和认知图式出发,探讨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原因,并对这种结构的对称和不对称性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上0和/下0习得时间有先后 /上、下0是儿童较早使用的方位词。心理学研究表明,4-5岁的孩子基本上能够掌握/上、下0这一组空间词汇(张仁俊1985)。然而,儿童对/上0和/下0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他们一般先学会使用/上0,然后才是/下0;而且在使用时,/上0出现的频率大约是/下0的5.5倍(王祥荣2000)。研究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叫一个一岁零八个月的儿童将板栗放到桌子底下,结果该儿童仍然将板栗放在了桌面上,而两岁的儿童则会正确摆放(王祥荣2000)。究其原因,/上0这一基本概念的典型意义反映的是被观察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直接的接触关系,而/下0反映的是被观察物和参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彼此呈现离析状态,/上0的位置关系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中比/下0的关系更为普遍。因为儿童所接触的很多物品的功能面都是体现在/上面0,如/桌子、椅子、床0等等都主要使用其/上面0,而/下面0通常不具备功

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分析与计算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复杂网络N-R法潮流分析与计算的设计学生学部(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班级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罗洪霞 2014年6月12日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4 年6 月3日指导教师签名: 计划完成日期:2014年6 月10日教学单位责任人签章:

摘要 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出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考虑,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普遍不换位,再加上大量非线性元件的应用,电力系统的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分析与计算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称分量法的基本理论,对称分量法采取的具体方法之一是解析法,即把该网络分解为正,负,零序三个对称序网,这三组对称序分量可分别按对称的三相电路分解。计算机程序法。通过计算机形成三个序网的节点导纳矩阵,然后利用高斯消去法通过相应公式对他们进行数据运算,即可求得故障端点的等值阻抗。最后根据故障类型选取相关公式计算故障处各序电流,电压,进而合成三相电流电压。 进行了参数不对称电网故障计算方法的研究。通过引计算机算法,系统介绍电网参数不对称的计算机算法方法。根据断相故障和短路故障的特点,通过在故障点引入计算机算法,,给出了各种断相故障和短路故障的仿真计算。此方法以将故障电网分为对称网络和不网络两部分,在程序法则下建立起不对称电网故障计算统一模型,根据线性电路的基本理论,并借助于相序参数变换技术完成故障计算。 关键词: 参数不对称; 电网; 故障计算

目录 前言 (1) 1.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基本知识 (2) 1.1 短路故障的概述 (2) 1.2 标幺制 (4) 2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 (2) 2.1 不对称三相量的分解 (3) 2.2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 (4) 3 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与计算 (4) 3.1 单相(a相)接地短路 (7) 3.2 两相(b,c相)短路 (7) 3.3 两相(b相和c相)短路接地 (7) 4 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与计算计算机计算程序法 (8) 4.1 简单故障的计算程序原理 (9) 4.2 网络节点方程的形成 (10) 5 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计算实例 (11) 5.1 单相接地短路和两相短路不对称故障分析与计算 (11) 5.2 两种计算方法的对比 (18) 结语 (19) 参考资料 (19) 附录: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程序 (20)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提出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等人提出的,它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简单说,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张维迎,1996);具体来说这种信息不对称是由于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同,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个会计信息市场,存在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那么会计信息应该是对称的,也就不存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但现实的经济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会计信息不对称是始终存在的。于是如何使企业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更好地披露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问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基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提出给会计研究领域种下了一粒种子,自从这里种子植入土中,几乎所有的会计理论都是它生长的结果。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发展,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动机”、“激励”等概念,从企业“内部因素”来展开对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将早期和现代企业融资理论中的平衡问题转化为结构或制度设计问题,为企业财务管理——融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梅耶斯(Mayers,1984)的新优序融资理论是最早系统地将不对称信息引入企业财务管理领域-融资理论研究,梅耶斯(Mayers,1984)采用了另一位经济学者唐纳森(Townsend,1978)早期提出的“优序融资”的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券融资。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学说,以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说法,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是“外部人”,而经营者是“内部人”。与所有者相比,经营者具有信息优势,可以说是“近水楼台”,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从时间上来看,会计信息的提供方(会计人员)了解信息要早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管理当局和外部使用者),而管理当局又要早于外部使用者;从内容上来讲,信息不对称有两种表现形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内部人借助信息优势,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两种不同途径,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信息不对称归结为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条件。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为了保证信息不对称市场的效率,市场参与者或买卖双方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使交易活动能够实现,这样支付的一定成本往往是以市场信号的成本形式来体现。信号理论便应运而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信号的特征和研究某个具体市场信息结构的工具。信号理论认为,市场信号是那些可以被其他市场参与者观察,且在市场上传递信息的个体的行为和特征。管理人员拥有大量的私有信息,不断地进行收益平滑和盈余管理,给会计信息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号;此外,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如道德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