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经济生活)都离不开金钱,钱是怎么来的呢?是历来就有的?是天神创造?还是??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那么什么是货币?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页。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教师活动: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买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商品,所以我们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那什么是商品?看课本P4材料,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归纳商品的含义。

1、商品的含义(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4两个问题,思考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板书)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划书)

有用性耗费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价值)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大家看课本p5方框中的材料和问题。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师问: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

师问: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eg: 农民种的菜若是自己吃——不是商品

若是拿到市场上卖——是商品

若是送人——不是商品

师过度:知道了什么是商品,那我们购买商品需要什么?(钱)对了,也就是货币,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不是,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划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第二个问题,货币的产生的过程。

3、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5,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4两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

它,再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了的物物交换(分工发展,需要交换) (交换过程复杂,不方便)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提高交换效率,但仍有不便)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看课本p5。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管和携带)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划书)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划书)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练习:

1、歌曲《有没有人告诉你》在快乐男生走红后,各网站竞相推出《有没有人告诉你》的下载铃音,一般为每首2元。下载的铃音是 C

A.商品,因为它既有使用价值,又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B.非商品,因为它尽管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

C.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D.非商品,因为它尽管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2、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是困扰农民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卖出去的农副产品从商品的角度看 B

A.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

B.有价值,但价值还未实现

C.有的有价值,有的没有价值

D.有价值,但没有交换价值

3、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C

A、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4、“商品——货币”被马克思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段话表明 C

A.所有的商品必经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B.商品生产者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如果卖不出去,使用价值就白费了

C.商品生产者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如果商品不能按价值交换,商品生产者就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D.只有商品变为货币,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1 、在商场柜台上,一支钢笔标价6元,这6元是( BDF )

A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B货币在执行价值

尺度的职能C现实的货币D观念中的货币

E商品的价值F商品的价格

2 、如果你花6元将这支钢笔买走,那么你所付的这6元是( AC )

A现实的货币B观念中的货币C货币在执行流

通手段的职能D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这句话说明:B①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②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

④金银作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某个体老板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一套6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16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44万元和利息10万元。在这一购房过程中,房价60万元,首付16万元,利息10万元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A

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3、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B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4、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

A.顾客用20元钱买了10斤苹果

B.顾客买了3斤苹果,三天后付款

C.顾客用20元钱可以购买10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订10斤苹果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引出新课:(钱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有钱能干啥?)去超市购物,要想知道某件商品多少钱怎么办?(看价格标牌、问售货员);当你要买某种商品时,则需要拿出现实的钱;有了余钱,可以把它存放起来;人们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彼此借钱或还债的现象;如果到国外/香港去,需要购物,事先还必须兑换好钱。在这些活动中,货币的作用和功能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具备什么职能,我们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来了解货币职能的知识。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教师活动:请同学看教材第5-6页,看看货币有哪些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划书)

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划书)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1、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板书)

(1)价值尺度的含义(板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划书)(注意:如果不能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P5最下面材料

提出问题: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教师点评: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比如课本上说的欧元的“元”、英镑的“镑”等。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即为价格(划书)。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板书)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大小成正比,价值大,则价格高;价值小,则价格低。我们了解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时还必须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一台电脑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要用数字表明即可,就像课本第5页方框中,商家并不需要把真是的货币放在各种商品旁边,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就是商品的价格,他们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这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流通手段。

2、基本职能二:流通手段(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划书)

(1)商品流通的含义(板书)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

做流通手段(划书)。

(2)流通手段的含义(板书)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教师活动:同学看教材P6“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这给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货币的其他职能(板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教师活动:同学,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7相关链接,了解一下。

▲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分在于:

交易过程中获得商品与给付价值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否分离,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属于流通手段,反之,赊购、赊销、预付款或延期付款都属于支付手段。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与优点

教师活动:请同学阅读教材P7内容,思考下列问题:纸币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P7水浒)金银条块(不方便)——金属铸币(会逐渐磨损)——不足值的金属铸币(不影响流通,具有极强的符号意义)——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而存在,充当交换媒介)——电子货币:银行卡、信用卡(方便)【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纸币的优点:(划书)P7

怎么定义纸币?

2、纸币的含义(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划书)。

我国的纸币只能由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3、纸币的发行规律(板书):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划书)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P8专家点评纸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纸币发行过少——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阅读教材P8相关链接,说说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本质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第二框题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板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人们在购物时,有的用现金结算,有的用信用卡结算,在国内购物时,是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在国外则是用所在国的货币进行结算的。

教师提问: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一、信用工具(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在经济往来结算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转账结算通常使用什么工具?(信用卡、支票)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板书)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的含义(划书)

请大家看课本P9 现金消费与信用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既然刷卡消费这么好,那么什么是信用卡?它的优点有哪些?

2、信用卡(板书)

(1)信用卡的含义(板书)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划书)

课本P9相关链接,了解信用卡。补充:信用卡的使用(申领要个人身份证,设置密码注意不要用容易被别人猜到的数字,如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在ATM机上使用信用卡时,若发现吞卡现象,要立即拨打ATM机上的银行客户服务电话,询问吞卡的原因及下步该采取的措施;发现银行卡丢失后,要立即到附近的发卡行的分支机构办理挂失手续。)

(2)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板书)(划书)

学完了第一种信用工具,我们再来看第二种信用工具:支票

3、支票(板书)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本P9的探究活动,思考课本上的两个问题(1)支票的含义(板书)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划书)。

那支票除了有小张收到的现金支票外,还有其他什么支票吗?

(2)支票的种类: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板书)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划书)。

▲区别:是否能支取现金

补充: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上海某公司购进一批课桌,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过度: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社会里,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旅游、购物或学习、交流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不掌握一些外汇知识。

二、外汇(板书)

教师活动:假如你去欧洲旅游,在那里你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不能,需要使用外汇)那什么是外汇?外汇和外币一样吗?

1、外汇的含义(板书)

教师总结: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划书)。例如中国游人在法国用欧元购买香水,欧元对于我国来说就是外汇。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货币。(看课本P10认识外币)

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之所以出现外汇,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频繁进行,又没有统一发行的国际货币,于是就需要将各国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折合成外汇。使用外汇就必须了解汇率。那么,什么是汇率?怎样表示?

2、汇率的含义(板书)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划书)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教师总结:能不能用具体的例子或数字说明汇率?

比如说:今天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8.29,即表示100美元可以兑换829元人民币。

师: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汇率涨跌方面话题的报道,外汇汇率升高或跌落是怎么回事?课本告诉我们: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划书)。例如:昨天100美元可以兑换人民币802元,今天100美元可以兑换804元,就是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了。思考P10“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进行思考并回答。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与意义(板书)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我们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1、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D)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A)

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C、都用于外埠结算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C)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4、(1999年广东,30)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AD)

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人教版高一政治新编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 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 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 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 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到一只羊 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商品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纲考情·宏观把握]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重要程度:★☆☆☆☆] 1.商品 (1)是什么

①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怎样判断 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货币的本质 (1)是什么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2)如何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和贵金属金银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3.货币的职能 (1)是什么 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2)怎样判断 从关键词来看,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汇,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汇,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词汇,世界货币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汇。 使用价值价值 区别 含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形态具体抽象 体现主要体现在商品质量上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意义不同商品需要交换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 使用价值价值 区别 性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主体卖者让渡买者让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最后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 (2)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必修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刘子森 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

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归纳 一、商品 1、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商品?(从两方面回答)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个基本条件/特征必须同时具备:用于交换、劳动产品)——重点背诵 (2)商品的2个基本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价值——重点背诵 注意: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的范围大小比较: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过程——了解即可 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标志)【商品—商品】【商品—商品—商品】【商品—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商品】【商品—货币金银(固定)—商品】 2、为什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呢?——理解掌握 (1)这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因为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来,金银不是从一开始就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具备作为货币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3、一般等价物的含义/两个特殊功能——背诵 (1)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重点背诵 (1)含义(是什么):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注意: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范围大小比较: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三者有价值(着重掌握) 5、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的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知道即可 (2)货币职能和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货币职能体现货币本质。——懂得区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职能,纸币及其流通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1.1.1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同学们喜欢逛商场或超市吗?走进超市我们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要足够的人民币,我们就能买到我们喜欢和需要的东西。这一生活体验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商品、货币和纸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重要概念。 合作探究一: “种菜大王”的两种菜 “种菜大王”老张把自己种的蔬菜留下一部分自己食用,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 问题1:老张的两种菜都是商品吗,为什么? 问题2:人们为什么会购买老张的蔬菜,人们购买的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展示交流结果,教师加以评价总结: 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② 人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商品的质 量、用途、有用性就是 指其使用价值)。 ③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人 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 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 交换的基础)。 ④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问题 3:根据所讲内容,请同学分析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 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练习内化: 1. 判定下面哪些是商品: a 空气、阳光 b 书店里卖的书籍 c 中国政府对四川灾区人民提供的一批救 灾急需物资 答案: bf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价值 B. 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C.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D. 使用价值是商品和价值的统一体 答案:C 教师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去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那么商品和货 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呢? 指导学生思考,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针 对学生的见解 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归纳总结:货币的出现要比 商 d 农民种植供自己食用的大米 列等待出售的电饭煲 e 小红圣诞节收到的一张贺卡 f 超市里面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练习题 (1)

第一节神奇的货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纸币、货币、一般等价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代替货币执行各种职能 B. 纸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都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C. 纸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 D. 纸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商场购买服装、文化用品、水果等,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 是商品。以下关于商品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②都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都耗费了人的劳动 ③生产者生产它们的目的是因为它们有用 ④与货币同时产生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3.央视纪录片《货币》的片头词这样写道:“她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仿佛是空气,是水, 是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她到哪里去,她——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货币之所以如此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货币是特殊商品,有满足人们一切需要的属性 B. 货币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买到人们需要的一切 C.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代表 D. 货币是国家强制使用的,代表着人们的经济利益 4.2019年新年第一天(大年初一),影片《流浪地球》火爆全国,不断刷新我国的票房 记录,以一骑绝尘之势远超其他春节档电影,截止2月17日中午1点,其票房记录已突破36.58亿元人民币大关。在这里() ①该影片是商品,因为它凝结着人类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且用于交换

②该影片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劳动产品 ③该影片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④该影片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以你所需换我所求”,时下换物网站日渐火爆起来,正为时尚白领所追捧。借助当今 的高科技网络平台,这种在货币被发明之前的原始交易方式得到了“新生”。 利用网络换物() ①突破了原有交换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②是一种新的商品流通方式 ③使换客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④使交换物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了资源浪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6.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人类的未来没有尽头。人类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空间、 能源和耕地,更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这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给“脑袋定价”。 给“脑袋定价”是因为知识产权() ①是商品,其被人们的重视的程度决定了它的价值②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价值可由货币来衡量 ③有用,其价格受到供应量和市场需求量的直接影响④不是商品,不是通过人类劳动所 创造出来的产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某国去年商品价格总额为20万亿元,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4万亿元。假如货币流通 速度不变,今年商品价格总额30万亿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理论上今年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 A. 5万亿元 B. 6万亿元 C. 7.5万亿元 D. 10万亿元

神奇的货币教案终审稿)

神奇的货币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揭开货币 货币的含货币的职纸币的产 货币的本 商品及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纸币的产纸币的发 树立正确 君子爱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格的定义。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与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有何不同。商品流通的定义及其公式。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纸币发行的规律。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角度,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1、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与人民币相关的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揭开货币的 神秘面纱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 发展 货币的本质 商品及其价 值 货币的产生 与本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产生纸币的发行规 律 树立正确的金 钱观 君子爱财,取 之有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讲的是“神奇的货币”。谈及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从贴近生活的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深入的分析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卡、支票和外汇等经济知识。本课的逻辑结构:(1)由商品引出货币——包括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的本质到货币所具有的5种职能。(2)由金属货币到纸币。(3)由纸币到信用工具包括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最后由中国货币引申到外国货币。 本课“神奇的货币”从学生具有的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学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第一课能否有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框分为两个目:本框内容具有较强的工具价值,第一目是信用卡与支票。主要揭示当前常用的两种结算的方式——现金结算与转账结算,以及两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引出常用的用于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不可以忽视信用卡的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以及两种类型支票的区别。更要重视学生正确使用信用工具能力的培养。第二目是外汇,本目主要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即外汇的含义、外汇与外币的区别、汇率的含义,深入挖掘汇率的变动引起人民币的升贬值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本框的两个目都是对第一框的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并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一、教学理念 本课在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首先: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要逐渐适应初中到高中这一转变。很多学生用过或见过信用卡,所以学生有生活基础;外汇学生虽然见的少,但学生对人民币升值等问题有好奇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一学生学习了第一课第一框有关货币的知识,应该说为下一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学习做了一些知识铺垫。其次:学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对于银行信用卡广义与狭义定义区分不明确,对于支票了解较少,容易混淆外汇与外币的区别。 最后由于学生的可塑性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本课在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摆脱传统机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教学目标】

2019高考政治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附答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选择题 1.(新题速递)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一直以来,优质农产品物美但价高,各国居民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徘徊。中央推动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减轻这种矛盾之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居民充满矛盾之情,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对立②原生态食品的高品质决定了其价格较高③人们欲买优质农产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理念在悄然变化④居民的犹豫,说明收入水平是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想购买却因价格高而却步,体现了消费者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注,①符合题意;人们开始追求优质农产品,体现了消费理念的变化,③符合题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②错误;材料没有直接涉及收入水平,且生产决定消费,排除④。 2.(2016·福建永安检测)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②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确保企业经营成功③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可能导致价格昂贵④工匠精神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标志和主导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A 培育工匠精神,会提高产品品质,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交换成功,①符合题意;价值决定价格,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会增加产品劳动量,导致价格较高,③符合题意;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很多,②不科学;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劳动工具,主导力量是劳动者,④夸大了工匠精神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黄金自古以来被视为五金之首,有“金属之王”的称号,享有其他金属无法比拟的盛誉,其显赫的地位几乎永恒。正因如此,黄金成为财富和华贵的象征,具有金融储备、货币、首饰等功能。到目前为止黄金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仍然占主要地位。这说明( ) ①作为货币,黄金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职能②作为贵金属,黄金具有特定的商业价值③作为硬通货,黄金还具备了投资的功能④作为普通商品,黄金具有更多基本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D 黄金成为财富和华贵的象征,具有金融储备、货币、首饰等功能,说明作为贵金属,黄金具有特定的商业价值,②符合题意;黄金具有金融储备职能,③符合题意;黄金未必以货币形式存在,且黄金作为货币时其职能并未增加,①错误;黄金目前仍有作为货币的情形,④不科学。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docx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知识点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 商品是 _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 ,具有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种基本属性。 【对应练习1】据《经济日报》报道,全国优秀少儿期刊《小学生拼音报》向500 所贫困小学免费赠报进 行文化扶贫。这里用于文化扶贫的《小学生拼音报》()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B.不是商品,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承认 C.是商品,因为它是供别人消费的D.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用于交换的 【对应练习2】我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_______,销售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_________。 A. 使用价值价值B.价值使用价值 C.价格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价格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含义及本质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 *货币是从 ______中分离出来 _______充当 ____________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 _____________ 。 【对应练习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 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 .①③⑤ B .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②⑤ 【对应练习4】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羊、贝壳、布匹等。与货币相比() A.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而货币不是 B.一般等价物往往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固定的 C.一般等价物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而货币则是 D.一般等价物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能 【知识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 货币具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等职能。其中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___________________ 商品价格总额(或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或货币流通次数) 【对应练习5】李明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价格25 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 5 万元,然后在15 年内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

经济生活前言教案【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要学习那些知识,以及如何学好这门知识。(二)教材特点 1.教材语言平易,贴近生活,但是内容相对抽象。 2.知识含量不大,基本没有知识上的要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材,让学生入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高中政治都要学习哪些模块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结构,学会阅读教材自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科产生兴趣,形成对学科探究的动力。 教学重点 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学好政治这门课程。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探究知识】 思考:学习政治课有没有用? 情景美元环游世界的经济、智慧旅行。 2002年,在英国攻读MBA市场营销专业的中国青年朱兆瑞仅仅花费美元,周游四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普通中国人经济周游世界的先河。 情景2.给国王画像。 有一个国王一条腿瘸一只眼瞎。国王请画师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师如是地画了一条腿瘸一只眼瞎的画像。国王大怒:你是在笑话我吗?拉出去斩了!第二个画师吸取了前车之鉴。他把国王画成了一个英俊魁梧的少年。国王又一次大怒:难道你是在讽刺我吗?拉出去砍喽! 思考: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做? 情景3: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165936.html,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基础知识结构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商品(w):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商品用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第二,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第三,商品属于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联系:第一,二者都是劳动产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G): (1)货币的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金银一旦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②一般等价物是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形式的演变: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等。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实质是相互交换劳动。因此,金银作为货币,同样代表这一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含义:

高一政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填空题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2、商品的基本属性:和。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的属性就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 (2)凝结在商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商品的___________。 3、货币的含义:从_________中分离出来________地充当____________的_______,就成为货币。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5、货币的职能: (1)货币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他一切商品______________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货币产生之后,一切商品的 ________都由________来表现,商品________ 的大小就表现为______________。 通过一定数量的________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__________表现为一定的__________。 (2)货币充当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以_________为媒介的____________,叫做商品流通。 (3)货币被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_____________的产生而出现的。在__________中,货币被用来_____________。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当货币越出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上购买__________商品,支付________________,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职能。 6、纸币: (1)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所以,纸币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2)纸币是由_________(或某些地区)发行并________________。国家有权_______________,但不可以__________________。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限度。 7、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的________________。其中,银行信用卡是_____________对

高一政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教案(示范文本)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一政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示范文本)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政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案(示范 文本)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教学目标】: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学习要求】: 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了解: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了解: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重难点】 理解:货币的概念,本质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师生研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案) 湖北省荆州中学王孝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 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 (二)、货币的本质 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 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 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 创意无限: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 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 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 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图片展示:“人梯精神”探讨人的生命能否用金钱来衡量?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生活体验:花100元去买你喜欢的食品,你最关注哪些因素?这个过程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请你参与:作为食品生产者你听了上述对话有什么感想?(把关键词排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