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査报告编写提纲

A.1绪论

A.1.1勘査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査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讣单位对勘査工作的具体要求。

A丄2勘査工作区位這、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査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九

A丄3勘査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而、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凤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0应说明供

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A丄4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査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井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査、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査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讣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丄5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圉、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迫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九

A.2区域地质

以1: 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査资料(1: 50000比例尺未做出地区,可用1: 200000 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

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

A.3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用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賦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

A.4矿体(层)地质

A41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

A42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賦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A43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用。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A44矿体(层)帀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用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A4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A46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査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査的共生矿产、偷闲躲静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艮综合勘査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

A.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采样种类、方法及瓦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讣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而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A.5.2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脸成果。

A.5.3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展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査,矿石类型和已开展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要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A.6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水文地质

A.6.1.1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跣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而和矿井最低排泄而标高。

A.6.1.2论述矿床开采疏「排水影响范帀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貝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0

A61.3预测矿坑涌水量。确泄矿床的充水因素及集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il?的矿坑涌水量.

A614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

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

A.6.2工程地质

A62.1论述矿体(层)用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il?各类岩石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帀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带I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而、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疗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

A62.2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館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岀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A63环境地质

A63.1阐明矿区及英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爲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A63.2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0

A63.3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朋塌、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卞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出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63.5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帀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対性背景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

A.7勘査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勘査类型、勘査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査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査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A.7.2勘査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宜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S检査及评述; 孔口立桩标记及钻孔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作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

A73地形测量、地质勘査工程测量及幷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而坐标和奇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査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

A7.4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而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A7.5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A7.6采样、化验和岩矿鉴泄工作及英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夷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査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的内、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

岩矿鉴窪工作质量情况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锂)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泄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

A.8资源/储量估算

A.8.1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

A.8.2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瓦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査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而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汁算公式。

A.8.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泄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枳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崔、计算和处理方法。

A.84 矿体(层)圈泄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泄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0

A.8.5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査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査工作所获得的资源 /储量进行分类,说明齐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A.8.6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齐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齐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

A.8.7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泄数量的块段用集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的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

品位的il?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

A.8.9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问题

A.9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币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

A.9.2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尖他外部条件的概况。

A.94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简要说明预讣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

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

A.10结论

对矿床勘査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

A.10.

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

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

A.10.

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

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A.10. 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査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A.9.5

A.9.6

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是否制世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

A.10.

1 评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内容 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原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表编制程序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测试、现场地质编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

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与实验资料的盾、图表间的盾、文图间的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置图。 (2)对照原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

地质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要求

地质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要求

附件一: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 一、适用范围 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 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

(1)报告名称统一为:四川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 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 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 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 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

矿产资源预查、普查及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预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1 前言 1.1目的任务 说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 1.2位置、范围 简要说明预查区位置、地理座标、范围、面积。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简要说明预查区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概况、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要说明预查区以往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各地质勘查单位及矿山等在预查区内的矿权登记项目、面积、范围及地理座标。 2 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 2.1区域地质背景 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并较详细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有条件时(能收集到资料)应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紧扣主题)。 2.2预查区成矿地质条件 若调查区内有几个找矿区,应分别叙述。

2.2.1简要叙述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的关系。

2.2.2叙述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等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2.2.3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关系、分布特征、矿石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等。 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3.1总体思路和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目的任务和区域矿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各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 3.2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2.1路线地质调查 说明路线地质调查方法选择的依据、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2地质填图(或遥感地质填图) 说明地质填图方法的选择及依据、范围、面积、比例尺、剖面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等方面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3槽井探工作 说明种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及质量要求。 3.2.4物化探工作 参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采空区积水积气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采空区积水积气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概况 1.1矿井基本情况 简述矿井的位置、交通、范围、自然地理、四邻关系、煤层、水文地质简况、排水系统、简要概况(如建井时间,矿井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年产量等)。 1.2矿井以往开采情况 叙述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开采情况,包括已采煤层、范围、采煤方法等。 1.3矿井生产现状 简述矿井开拓方式,开采水平,主采煤层,现采煤层、现采采区。 1.4以往地质勘查简述 简述历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成果;对采空积水的专门物探要说明物探异常区的范围及其可靠程度以及生产过程中钻探及开采的验证情况。 2本次采空积水专项普查情况 详细说明本次勘查设计及施工情况。按照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本次普查的主要内容、采用的方法及手段、完成的工作量。 具体列出调查时间、调查及被调查人姓名、职务、调查成果。。 3采空积水及相关因素评价分析 3.1采空积水评价分析 叙述矿井兼并重组前开采形成的采空区情况、矿井兼并重组后开采形成的采空区情况和周边矿井老空、采空区积水情况,均应说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等,积水量大于5000m3的积水区实际工程验证情况。 3.2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评价分析 应列表说明废弃老窑(井筒)位置、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情况等资料。 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封孔的质量。 井筒和钻孔是否受采动影响,尤其是靠近沟谷附近的。 3.3断层、裂隙带等构造和陷落柱对采空积水的影响 查明是否存在沟通采空积水区、地表水体、含水层的断层、裂隙带等构造和陷落柱等。3.4计算导水裂缝带与上覆采空积水及地表水的关系。圈定危险区。

勘察报告编写参考格式

《一般工民建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参考格式初稿》 目录 文字部分1、................................................... 概述1 1.1拟建工程概况 (1) 1.2目的任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 (x) 1.3主要完成工作量 (x) 1.4相关说明 (x)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x) 2.1地形、地貌 (x) 2.2地层岩性 (x) 2.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x) 2.4水文地质条件 (x) 2.5不良地质作用 (x) 2.6地震效应 (x) 3、........................................... 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评价 x 3.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x) 3.2岩土工程特性评价 (x) 3.3地基均匀性评价 (x)

3.4地基方案 (x) 4、................................................. 基坑工程x 5、....................................... 基础施工注意事项x 6、结论与建议 图表部分(只例出了主要的,编排格式应根据实际灵活处理) 附表:主要有:钻孔一览表、原位及室内试验成果表 附图:勘察钻孔平面布置图、剖面图、柱状图及其他所附图件,如: 1、XXX(工程名称)勘察钻孔平面布置图(1:500 或1000 等) 2、工程地质剖面图(1-1 '?XX) 3、钻孔柱状图(ZK1?XX) 附件: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工程设计平面图、(有测时)波速测试报告、现场见证报告等 1 、勘察任务委托书 2、 报告正文部分格式如下: XXX(指建设单位)XXX(指工程名称)建设场地(或地基)岩 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概述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D) 代替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设计题纲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目的任务: 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2.说明设计的目的并具体地提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各种技术方法予期完成的主要地质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勘探矿区,还需说明以往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及本次设计增长和累计达到的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探矿区,必须说明矿产工业指标的依据。 3.规定各项工作(野外和室内)完成的期限及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和日期。 (二)地理、经济条件: 1.工作地区的名称、行政区划、地理座标、图幅、范围和面积。 2.工作地区的主要交通情况、距最近主要城镇及工矿企业的距离。 3.工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类型、水系、切割程度、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地震情况以及对工作有影响的气候条件(气温变化、封冻情况、雨季、风力和其它特殊情况)。 4.工作区内的工矿企业、电源、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生活用品的供应及劳动力情况。 上述内容中,与工作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者,可不写或少写。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按时间先后简要叙述以往所进行的各种主要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2.综合评述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的质量,指出工作地区已经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勘查区内矿权登记项目、地理坐标、面积、范围。 二、地质特征

本节是从地质矿产方面说明布置工作的依据。着重说明与设计的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特征。避免泛泛罗列资料和叙述 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系普查设计,应着重说明区域地质矿产的分布、区域成矿地质 条件和找矿标志;勘探设计则着重说明矿床地质特征。一般要阐明的内容是: (一)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沉积作用、火成作用、变质作用、风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等。 需要时还应叙述地质发展史。 (二)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分布和埋藏情况。 (三)矿体的围岩特征:如岩石类型、物质成分、含矿性及围岩蚀变等。 (四)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类型、品级及其分布规律。 (五)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伴生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变化规律。 共生矿产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和矿物物质组份、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还要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六)矿床成因及远景。 (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三、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 各项工作的具体布置、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航空地质、遥感技术等)、技术要求、技 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 (一)说明设计的总体工作部署、布置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各项工作的基 本任务。勘探设计还应说明矿区(矿床或井田)边界的划定、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与 间距的确定、控制程度与研究程度、勘探深度和储量计算深度以及予期提交的各级储 量的分布范围。列表说明予期新增、升级的储量和各项工作的总工作量及年度、季度 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工作量很大的矿区的工作部署应进行不同方案的研究和比较, 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简要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及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 (二)地质填图: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附件二: 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验证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全面,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和新进展的部分,也应做详细交待说明,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全面充分予以总结。凡与原报告的内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与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其报告编制的章节、内容可参照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一、文字说明(提纲) 一章概论 一节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 叙述建井地质报告编制的依据、目的、基本任务、资料来源、资料截止日期等。 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审批情况。 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依据生产积累的地质资料,对井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重新核定井田资源储量,为今后煤矿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对建井期间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修改和编制相关图件及表格;核算矿井资源储量,并阐明增

减原因;编制系统的建井地质报告。 二节矿井位置、范围、交通条件及四邻关系 叙述矿井所在的行政区划位置,井田的范围(批准范围及文号、拐点坐标),批准开采煤层,交通条件(公路、铁路);相邻矿井名称及建设情况。 附图:井田位置交通图;井田范围及相邻矿井分布图。 三节自然地理 地形与河流(地表形态、地面标高,井口标高,河流名称,流量,洪水位,最高洪水位等),气候(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等)等自然条件,自然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 四节井田地质勘探工作 叙述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五节矿井设计概况 叙述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附图:井田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 六节矿井建设情况 叙述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七节建井地质工作 叙述建井期间的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观测、地质素描、地质资料的编录与整理,地质台账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矿井水文动态,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与台账等。 注:在建井过程中进行过正式补充勘探或补做地质工作量较大时,应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 2002D) 代替 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 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 12719 —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 /T 13908 —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 /T 17766 —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 /T 0078 一 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 /T 0079 — 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 / 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 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 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 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 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 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 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 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 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 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代,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凡与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今后生产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代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 第一章概论 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井田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 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 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

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施工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 2、开拓区范围内影响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 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系断层:煤系断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斯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快段,按原储量统计); 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基本地质问题的结论。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提纲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2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及规范

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及规范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6号)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二00七年二月六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二)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1.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测。 2.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 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 3.编录与采样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露天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1绪论 1.1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简述煤矿隶属关系、经济类型及发展变更情况。 叙述编制该报告的主要依据、目的及任务。 说明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经过。 1.2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 简述矿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所在行政辖区。叙述矿田边界坐标、长宽、面积,批采煤层号,批米标高。 简述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矿田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简述矿田地形地貌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说明矿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雪)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历史上地震发生次数、最大震级等情况。 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附矿田内及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 1.3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 叙述矿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对各煤矿要叙述其经济类型、面积、采剥方式、实际生产能力、批采煤层、开采煤层、开采范围、有无越层越界开采现象、采空区范围及其积水、关闭年月及原因、煤的自燃及矿田排水量等情况。

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作出评价。 1.4煤矿建设概况 简述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编号、发证机构、有效期等相关内容。叙述矿田的设计单位、日期、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叙述矿田建设和投产时间、改扩建历史、己采和现采煤层。现核定生产能力、采剥方式、开采标高,列表统计近五年的产量等内容。 简述矿田的供配电系统及排水设备、最大排水能力等。 2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2.1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 叙述以往与本矿田有关的地质勘查工作情况(重点是与本矿田有关的勘探情况),提交的地质报告名称、时间、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编制单位、审批情况,本矿田可以利用的成果资料及其质量情况,并简述验收评价使用的标准及存在问题(可插入地质工作程度图)。 叙述最近一次矿田地质报告的编制情况、取得的成果、主要存在问题、审批情况。 对矿田地质勘查工作及研究程度进行评价。 2.2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 简述煤矿日常开展生产矿田地质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任务。 叙述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矿田地质与矿田水文地质工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手段的使用、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包括矿田测量、样品采集、观察记录、描述分析、各种台帐建立等)。 叙述本次工作开展的矿田地质工作与矿田水文地质工作采用的方法、完成的工作量。 叙述报告所采用的采掘工程平面图施测单位、施测方法、资料真实的确认情况,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来源,报告中所附其它主要图件的资料来源、编制方法,并进行质量评述。 2.3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古城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古城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古城煤矿 二○○七年十月

报告名称: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古城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报告主编:李振谭效林 报告编制人员:李振谭效林卢忠良王明山潘发旺 华夏张晓坤王孝臣 审核人:谭效林 总工程师:卢忠良 队长:张正修

正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 第二节位置、范围和交通 (2) 第三节自然地理 (3) 第四节生产建设情况 (4) 第五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6)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 (8) 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 (8) 第二节矿井补充勘探 (9) 第三章矿井地质 (11) 第一节地层 (11) 第二节含煤地层 (14) 第三节构造 (16) 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 (34) 第一节煤层 (34) 第二节煤质 (42) 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 (46) 第五章水文地质 (49)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49) 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 (50) 第三节矿井涌水规律及涌水量预计 (59) 第四节矿井主要水害及其防治措施 (63) 第五节供水 (65) 第六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66)

第六章开采技术条件 (67) 第一节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67) 第二节特殊开采 (69) 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自燃 (71) 第四节地温和地压 (74) 第五节环境地质 (75) 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 (77)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工业指标 (77) 第二节资源储量类别的划分 (77) 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78) 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81) 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化及原因 (89) 第六节矿井服务年限 (92) 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93)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

关于印发《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的通知 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 为规范全省煤矿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更好地给煤矿 生产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省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在原有规定的基 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煤矿规范、规程及规定,重新修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 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以下简称《提纲要求》),现印发给你们。今后,凡在 我省境内进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编制均应严格执行本《提纲要求》,否则,不予受理地质报告审批事项。 附件: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2、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3、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附件一: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 一、适用范围 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 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区域地质 第三章矿区(床)地质 第四章矿体(层)地质 第五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七章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八章资源/储量估算 第九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第十章结论 A 附图 B 附表 C 附件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

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 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一章绪论 1、勘查的任务和目的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2、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

建井地质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元宝山露天煤矿(修改)初步设计经国家计委计字(1988)894号文批复后,在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近两年的前期准备,其开工条件基本形成。为解决该矿建设征用土地后当地劳力安排,平局与元宝山建昌营镇双方本着“国家重点工程要上去,地方经济要繁荣,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有水平,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要求和提议双方达成了“元宝山露天煤矿建设征地动迁协议书”,平庄矿务局同意并经东煤公司东煤地字(1990)第660号文批准,将元宝山露天矿部分资源划分为元宝山区统一规划开采,为该井区建设设计的需要,由平局地测处在原有地质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汇编了该井区地质资料。 该区位于元宝山露天深部(18线半)与老公营子区(20线)之间,地面处于英金河冲积平原二级阶地,属元宝山区建昌营镇管辖。 该区经历多次勘探,提交过普查详查和精查地质报告。该区共分为4,5-2,6-2,6,7六个煤组,总储量3757.60万吨。 第二节自然经济地理 一、位置与交通 1、位置 建昌营煤矿位于元宝山露天矿和老公营子井田(一号露天矿精查区)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9°18′30″~119°20′07″, 北纬 42°21′30″~ 42°22′24″。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11年10月8日以“内国土资采划字[2011]136号”文为赤峰市建昌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矿山名称为赤峰市建昌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将原

采矿许可证西南部部分范围划出,减小了矿区范围,划定矿区范围批 复面积1.426km2,开采深度488~0m标高;预留期1年。划定矿区范 围由8个拐点圈定;本次核实范围为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的全部范围。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6月19日为原赤峰市建昌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颁发采矿许可证,证号1500000620358,矿山名称赤峰市建昌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45万吨/年,面积1.6307km2,开采标高488~250m,其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有效期至2008年6月。2011年10月26日对建昌营煤矿采矿许可证进行了变更延续,证号为1500000820648,面积变更为1.4257km2,开采深度488~250m标高;有效期至2014年12月26日,其范围由8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与划定矿区批复范围坐标一致。2014年12月22日对建昌营煤矿采矿许可证进行了变更延续,证号为C150000201107112016160,面积仍为1.4257km2,开采深度488~0m标高;有效期至2024年12月22日,其范围由8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与划定矿区批复范围坐标一致。 表1-1建昌营煤矿划定矿区批复 该区距赤峰约40km,距元宝山电厂约4km,北距沙通铁路线山湾车站4.5km,该矿西南8.5km有元宝山矿铁路集配站经矿专用线12km与叶赤线元宝山站相遇,矿区有简易公路与赤峰至元宝山柏油路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