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复习重点

临床肿瘤学复习重点
临床肿瘤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化疗药物常见分类: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微管蛋白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激素类。

2.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中的反应变化(4R):肿瘤细胞反射损伤的修复(repair)、肿瘤细胞再增值(regeneration)、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乏氧细胞再氧合(reoxygenation)

3、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4、化学治疗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即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和研究性化疗。

二、名词解释

1.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机体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的治疗方式。它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2.原位癌:指的是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异性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生长者。如子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腺原位癌等。

3.肿瘤标志物(TM):是指特征性地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中或由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

4.根治性手术:是指将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连同其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治愈性手术对上皮癌来说为根治术。

5.调强放疗:通过调整多个照射野内的强度可以得到高度适形的靶区三围剂量分布,能使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接受高剂量照射的体积显著减少,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或者在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前提下,增加靶区的剂量。

6.姑息性化疗:对某些癌症,如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等化疗的效果很差,对这些癌症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病例,仍为姑息性化疗,即只能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7.肿瘤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特征,癌以淋巴转移为主,肉瘤以血道转移为主。

8.上腔静脉压迫(阻塞)综合征(SVCS):是由于上腔静脉被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原发性肺癌侵犯,或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起。表现为头面部和上半身淤血水肿,颈部肿胀,颈静脉扩张,患者常主诉领口进行性变紧,可在前胸壁见到扩张的静脉侧支循环。【首选放疗】

9.癌基因:是存在于病毒或细胞基因组中的一类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的核苷酸序列。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

10.癌前病变:某些疾病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

三、问答题

1.肿瘤的TNM分期。

答:TMN分期只用于未曾治疗过的患者,病变范围限于临床检查所见。

T 表示原发肿瘤,T0 表示未见原发肿瘤,Tis 表示原位癌,T1、T2、T3、T4表示肿瘤大小和范围,Tx 表示没有最低限度的临床资料判断肿瘤大小。

N 表示区域淋巴结,N0表示无淋巴结转移,N1、N2、N3、N4表示淋巴转移的程度,Nx 表示对区域淋巴结不能做出估计。

M 表示远处转移,M0表示未见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处转移,Mx表示对远处转移不能做出估计。

2.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原则。

答:①诊断明确;②重视首程治疗,选择最佳方案;③优化放疗计划;④适当辅助治疗。3.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1)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人,不能用有害因素暴露于人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2)大规模的人群研究:由于肿瘤发病率低、肿瘤病因复杂,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往往需要非常大量的人群进行调查。

(3)长时间观察:从接触致病因子到肿瘤发生需要经过几年到几十年的漫长时间和过程,因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需要持续观察一个较长的时间。

(4)偏倚和混杂:由于肿瘤病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肿瘤流行病研究中,将肿瘤发生有关的因素统称为暴露。在研究暴露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时,特别要注意偏倚和混杂。

(5)疾病的全过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对象不仅是肿瘤的临床病例,而是从健康、患病到死亡全过程的所有人群,这包括正常环境的健康人群、处于暴露状态或携带危险因素的肿瘤高危人群、癌前状态潜在患者、处于潜伏期的肿瘤患者、临床确证的肿瘤患者。

4.外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答:①外科干预,治疗癌症;②获取标本,以利诊断;③准确分期,评估预后;④整块切除,治愈肿瘤;⑤姑息手术,缓解症状。

5.化疗的毒性反应。

答:(1)近期毒性:①骨髓抑制;②胃肠道反应;③肝功能损害;④肾功能损害;⑤心脏毒性;⑥肺毒性;⑦神经毒性;⑧过敏反应;⑨其他:脱发、皮肤色素沉着、“手足综合征”;

10局部毒性

(2)远期毒性:不孕不育、致癌。

6.肿瘤的三级预防。

①一级预防旨在病因预防,即针对肿瘤的病因、致病因素、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常用的一级预防措施和方法包括鉴定环境中的致、促癌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合理营养膳食等。

②二级预防指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常用的二级预防方法有筛检普查,发现和防治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根治癌前病变,寻找生物标志物,提高诊治能力。

③三级预防是指提高恶心肿瘤的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注意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最新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高频考点整理版)(超详细)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绪论 1.H-E 染色的基本原理: .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与嗜碱性物质,主要反应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与 嗜酸性物质主要反应着粉红色。 2.组织:是由形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 细胞的基本成分。 第二章:上皮组织 1.上皮的特点、分类 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的;②具有明显的极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 2.各类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分布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淋 巴液流动;使器官表面光滑而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表 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湿润,有利于内脏器官的活动; 气体交换和保护等。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吸收和分泌。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和子宫等保护吸收和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呼吸管道等腔面。

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管,阴道(未角化)皮角化的:保护,分泌,防止水肤(角化)分丢失。保护。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腔面。保护 变异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保护,有利于器官扩张或收缩。 面。 3.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名解)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名解) 4.上皮的特殊结构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向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名解) (名解) 纤毛:是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向游离面伸出的较大突起。 5.细胞连接可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填空) 第三章:结缔组织 1.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3.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功能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 三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银染法)(选择)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腔称髓腔,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口、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 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 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 HE 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色方 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Microvillus :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 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 Cilium :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下,纤毛的 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 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 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 9. 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 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椎间盘:连接上、下椎体之间的软骨垫(第1、2颈椎间除外)称椎间盘。它由周围部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后部的髓核以及上下两表面的软骨板构成。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节律性地产生并传导冲动的一个系统。 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独立,而又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关节。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骨单位:骨单位(osteon)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突触: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真肋:第1-7对肋借助软骨与胸骨构成关节称为真肋 假肋:第8-10对肋接前端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左右肋弓,称为假肋。 浮肋 :又称浮动弓肋11~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不与胸骨相连,故称浮肋 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淋巴: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处被吸入静脉,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返流回心房,血液这种周而复始往返不止地流动现象称为血液循环。 中央凹: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可用眼底镜窥见。 胸骨角: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房→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残留在卵泡壁的细胞和内膜细胞开始向内侵入,胞体增大,逐渐演化成黄体细胞,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同时侵入,周围仍有结缔组织的外膜包裹,这样就共同形成黄体。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2、上皮细胞的侧面: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模基模内折半桥粒) 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上皮细胞的侧面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结 1、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人物+观点 第二章小结 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基本结构,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4、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5、大脑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言语中枢在左半球。 6、简答:心理、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答:客观环境是心理与行为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可以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还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去改造环境,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A、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B、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 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根据知觉的对象是否属于人,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3、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属于感觉适应;月明星稀属于感觉的对比;看到红色、黄色容易产生温暖的感觉,这属于联觉;以鼻代目,以目代耳属于感觉的补偿。 5、海军衣服天蓝色、陆军衣服草绿色利用知觉的知觉的整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物体的角度改变,但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标准的物体,属于知觉的整体性。 三、简答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LM和EM的分辨率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 μ m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 0.2nm是光镜的1000倍 EM的种类 1. 透射电镜(TEM) 电子密度高一一色深 电子密度低一一色浅 2. 扫描电镜(SEM) 石蜡切片术 取材固定~?脱水一透明一包埋一*b切片一染色一圭寸片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 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 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中性 PAS反应 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第二章细胞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器 细胞核 单位膜的化学构成及分子结构模型 生物膜细胞外膜(细胞膜) (单位膜)细胞内膜(内膜系统) 化学成分:膜蛋白膜脂糖类 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 PPT2 P10~24 『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 核糖体 -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岀的分泌蛋白 染色质的组成 PPT2 P29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 PPT2 P28

第三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一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保护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 详见完美笔记 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细胞衣 (一)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 纤毛 1. 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 (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 (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 纤毛 (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 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 (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 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 ATP后附着相邻微管, 产生位移或滑动) (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 (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 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