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论文关键词: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社会事实结构主义

论文摘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涵盖了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社会学科,并且在其中的一些学科引发了重大变革。对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进行跨学科的探讨,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是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对许多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唯心主义哲学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与否,而实证主义哲学则继承康德和休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们把世界分成客观的、物质的现象和主观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P209)此外,他们还将本属于客观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看成是主观意识,坚持认为社会是个人感情、意识和行为的结果。这等于说,除了个人,社会是虚的,社会作为整体并不存在,而个人则是研究者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的唯一现实。这实际上宣称,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而只能是一种其他学科研究的附属品。在这关键时刻,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其变化因子就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

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社会原型

E.迪尔凯姆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国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和《自杀论》(1897)。迪尔凯姆经过长期的研究,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首先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给“社会事实”是这样定义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P34)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人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一句话,社会高于个人。迪尔凯姆强调指出:所有社会事实“都有一种必然有的、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性,甚至在人们能够排除它们的作用时,也决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实际上,这正是社会约束观念的本质所在,因为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又每时每刻适应于社会约束观念。”(P18)因此,社会事实具有非常独特的力量,它们“不仅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P24)在一定意义上讲,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论述就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原始模型。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他创立的社会学理论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回顾数个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对很多其他学科的进展往往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惯例,但它不同于其它意义上的社会惯例,如政治的、司法的,它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P15)也就是说,语言具有社会符号的性质,它具有符号性、社会性的规约性。

在这个前提下,索绪尔创造性地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言语”指的是个人的说话行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超个人的。对

于说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来说,对语言系统的使用可以说是自由的,但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他对语言的使用却是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的,“个人的理性思维必须按照该语言的价值系统去表达”。(PF3)这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样看来,似乎很明显,索绪尔借用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去分析语言学教程时,从未提到过迪尔凯姆。但我们还是不妨来看一看迪尔凯姆和索绪尔的学术经历。迪尔凯姆自18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教授社会哲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可见他在当时的法国影响之大、声望之高。而索绪尔自1881年起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10年之久,直到1891年。大概就是在巴黎这一时期,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框架逐步形成。(P26)但直到1906年索绪尔才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1906~1911,先后讲了3次),而在此之前,他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理论不成熟,需要完善。(P27)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正是在此期间,迪尔凯姆发表了自己的三部主要社会学著作(1893,1895,1897,见上),他的理论思想是当时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主要思潮之一,思想开放、视野广阔的索绪尔“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一无所知。”(P79)不管怎么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体现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是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重大变革,它“使19世纪的以比较语法的语源为主要内容的历时态语言学,发展到以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共时态语言学。”(P381)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及对语言首要地位的强调,“开创了结构主义后来在表面现象之后寻找起支配使用的深层结构的传统。”(P325)不管是以特鲁别茨柯依(H.C.Tpyoellkoia)和雅各布森(R.Jakobson)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和霍凯特(C.F.Hocket)领军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们都有这样的观点,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强调共时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分析、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到了50年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中分化、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P94),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的心理的”(P94)。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正确地描写出说本族语言的人的内在语言能力。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称为语言学界的革命,但就其理论的本质(或者说“深层结构”)而言,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出索绪尔“语言”和“言语”思想的痕迹。

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在其它学科的体现

除了在语言学界的先驱地位外,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还指导“其他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的科学领域,把他们研究的对象看成是有意义的事件,是一种底层的形式范畴系统和结合规则使这些事件具有了意义”(P112)。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兴起并迅速流行于西欧和北美各国的影响广泛的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它的“原始模式”就是索绪尔语言结构的理论。(P713)。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haude Levi-Strauss)。列维-斯特劳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巴黎沦陷而去了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通过多次的接触和探讨,列维-斯特劳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后来在他的代表作之一《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全面地把索绪尔开创的共时语言学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研究中。

在理解并吸纳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之后,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面必须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无法理解。既然社会是一个系统,那么,人们所感觉到的就只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

表层现象,而在这些表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内在结构”则是人们感觉不到的。(P386)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种普遍而又隐蔽的“内在结构”。

编辑野生太岁肉灵芝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e618212803.html,/严禁转载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围之。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力。 (2)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活动一】 (3)拓展:探讨强度和应力的关系 示例:粗绳和细绳,两种相比粗绳更结实,牢固,换句话说是抗拉强度更大。绳子所受拉力一定,即构件受到的外力一定,而粗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应力小,此时变形小,而抗变形的能力大,即强度大。 结论:应力小,强度大应力大,强度小 【学生活动二】 (4)结合课本分小组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同时完成26页问题,答在学案上。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材料(不同的材料有承受不同应力极限的能力)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师生探讨:如何改进物体结构的强度?

结构稳定理论基本概念 态。 2. 什么是结构的第一类稳定问题(分支点失稳),什么是结构的第二类稳定问题(极值点失稳)?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平衡形式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第二类稳定问题:失稳前后变形形式不发生... 变化的失稳现象。 划分:按照结构或构件在失稳前后变形形式是否发生质变。 特征:第一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的变形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即原来的平衡形式不稳定后,可能出现与原来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平衡形式,这种改变是突然性的。 第二类稳定-结构在失稳前后变形的性质不变,只是原来的变形大大发展直到破坏,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式。 3. 判断结构平衡的稳定性准则有哪些? 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4. 什么是静力准则? 处于平衡的结构体系,收到微小扰动力后, 若在体系上产生正恢复力,当扰动除去后结构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则平衡是稳定.. 的; 若产生负恢复力,则平衡是不稳定... 的; 若不产生任何作用力,则体系处于中性.. 平衡,处于中性平衡状态的荷载即临界荷载。 (静力法只能求解临界荷载,不能判断结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5. 什么是能量准则? 当0>?p E ,则总势能是增加的(p E 为最小值),说明初始平衡位置是稳定.. 的; 当0

组织具有整体性,任何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个组织,除了有形的物质要素外,在各构成部分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纵向的等级关系及其沟通关系,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无形的构造——组织结构,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就本质而言,组织结构是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即把一个个组织成员为组织贡献的力量有效地形成组织的合力,让他们有可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同努力。每个社会组织内部都有一套自身的组织结构,它们既是组织存在的形式,本身还是组织内部分工与合作关系的集中体现。所有组织成员都将在此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接一定的工作,否则就没有资格待在组织之中。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等。如果要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相对于一定的条件来说,都有其优越性,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组织结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种类型的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十全十美的组织结构。因此,笼统地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离开具体条件,是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的。但是,相对于某一组织特定的条件来说,必定有一种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因而也是最佳的组织结构。否则,就没有研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没有改革组织结构的必要了。最佳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 组织结构问题在整个组织现象中举足轻重,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组织,是保证组织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工作实践上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组织的效率影响极大。各国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如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办事拖拉、相互扯皮等问题都与不合理的组织结构紧密相关,认真研究组织结构问题,对于改变不合理的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对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学术理论上,各国学者始终把组织结构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而加以密切关注,从早期的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到现代的系统组织理论研究无不如此,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是组织理论中成果最丰富并最具特色的部分。 尽管组织结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人们的研究兴趣仍未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组织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解答;另一方面也在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关于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这就使得人们要想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结构问题显得十分困难。 就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而言,是以韦伯的官僚组织体制为代表,该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韦伯对官僚组织的分析偏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了机械式正式组织的功能和层级等级体制。等级系列的阶层体制是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用以维护组织的次序和保证其效率的一项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指挥、控制和监督,而且,下级的升迁也完全由上级决定。这样,就难免会造成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逢迎拍马,报喜不报忧,从而阻碍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强调遵守组织规则和各项制度,在面临紧急和意外问题时,组织陷于僵化,缺乏应变的灵活性与弹性,会消弱组织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各项业务是实现组织目的的必要条件,然而,不问具体情况的过分地强调和机械地执行它,就会使本是实现组织目的的手段反而成了工作的目的。用种种繁文缛节束缚人们的手脚,使组织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效率,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西安XX学院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结构稳定理论》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使用班级:命题教师:主任签字: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薄板薄膜 3.中性平衡(随遇平衡)平衡微分方程 4.边缘屈服准则极限承载力准则 5.能量守恒 6.等弯矩二阶弯矩最大值 7.平面应力线性偏微分方程 8.位移边界力学边界(自然边界) 9.横梁梁柱线刚度比 10.压弯杆件梁柱 11.分支点失稳极值点失稳 12.侧向弯曲应变能自由扭转 13. 轴向力效应 14.F cr=π2EI/l2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理想压杆:受压杆件两端铰支、荷载作用于形心轴(轴心受压)、杆轴线沿杆长完全平直、 横截面双轴对称且沿杆长均匀不变、杆件内无初应力、材料符合虎克定律。 2.二阶弯矩:在压弯杆件中,考虑轴力和纵向弯曲变形影响的弯矩称为二阶弯矩。 3.翘曲:非圆形截面的杆件扭转时,截面除绕杆件轴线转动外,截面上各点还会发生 不同的轴向位移而使截面出现凹凸。 4.柱子曲线:临界应力σcr与长细比λ的关系曲线,可作为轴心受压杆件的设计依据。 5.等效弯矩系数βmx:其意义在于把各种不同荷载作用的压弯杆件转化成梁端等弯矩的压弯 杆件来处理。 三、识图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A跃越失稳 B分支点失稳 C极值点失稳(每空1分) 2.D 扭转失稳 E弯扭失稳 F弯曲失稳(每空1分) 3.五点分别为: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屈服强度) 极限强度(抗拉强度)破坏点(颈缩段) (评分标准:图形趋势正确且五点无误得5分,每点1分,图形错误扣2分) 4.环流方向与外扭矩方向一致:前者逆时针,后者顺时针(每图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6分) 1.①采用二阶分析②不能应用叠加原理③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每项1分,共3分) 2. 三个基本准则:静力准则、能量准则、动力准则 三个物理量:产生怎样的恢复力、结构体系总势能的变化量、结构振动频率 (每项1分,共6分) 3. ①荷载沿梁轴的分布情况②杆件侧向抗弯刚度、抗扭刚度、翘曲刚度以及跨度③ 荷载沿梁截面高度的作用位置④梁两端的支撑情况 (每项1分,共4分) 4. ①构件是等截面直杆;②压力始终沿构件原来轴线作用;③材料符合虎克定律,即应力 与应变呈线性关系;④构建符合平截面假定,即构件变形前的平截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⑤构建的弯曲变形是微小的,曲率可以近似地用挠度函数的二阶导数表示。 (每项1分,共5分) 5. ①变形是微小的,材料为弹性体,杆件无缺陷②集中荷载沿柱轴线作用于柱顶,即假定 在屈曲前所有杆件中没有弯矩③荷载按比例同时增加,各柱同时丧失稳定④刚架失稳时,不计横梁中的轴力(每项1分,共4分) 6. ①初弯曲将降低柱的承载能力,初弯曲越大,荷载降低得越多。受荷初期,挠度增长较 慢,当P→P cr时,中点挠度显著增加(2分) ②初弯曲和初偏心两个缺陷对柱子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相似,可以用其中一个缺陷来模拟 两个缺陷都存在的实际压杆(1分) ③残余应力降低比例极限,使柱子提前出现弹塑性屈曲。当超过比例极限后,残余应力 使杆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变成非线性,同时减小了截面的有效面积和有效惯性矩,从而降低了杆件的刚度和稳定承载力(3分)

12.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水平、组织规模、组织战略匹配程度、文化的认同程度等。 12.2.1环境与组织 组织环境是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潜在或者部分影响的某些方面。每个组织可以分析的环境大致包括10个方面:产业、原材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技术、经济环境、政府、社会文化和国际部门。 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对环境反应失败的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环境的简单复杂纬度和稳定性变化纬度的结合,使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稳定的环境、中低度不确定环境、中高度不确定环境和高度不确定环境。 组织控制和管理方式随环境不确定程度而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设计就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1)增加职位和部门。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程度增加时,组织就要增加相应的部门,以便更好地应付组织外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 (2)建立缓冲和边界跨越。建立并发挥缓冲部门的作用,例如为了应付原材料供应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变化,采购部门通过增加、减少库存来实现对生产部门的缓冲。边界跨越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将环境变化的信息引入组织,同时向环境发送组织状态良好的信息,主要通过市场研究、情报、销售和广告等部门来是实现其作用。 (3)部门分化与整合。当环境复杂而且变化迅速时,处理不确定性变成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根据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e618212803.html,wrence)和洛希(J.Lorsch)的研究,组织分支单位的结构是和他们面对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关联的。例如,生产部门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组织结构可以比较定型化。研究部门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环境,它的结构不能定型化。假如环境相对稳定,采用机械的组织结构比较有效,注重章程、程序和权威;假如环境不确定,则宜采用有机化结构,注意灵活、分权、协作。 (4)机械模型与有机模型。伯恩斯和(T.Burns)斯托克(G.M.Stalker)对英国的20家工厂进行了研究,结构发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关联。当外部环境稳定时,内部结构有更多的规章、程序和明确的权利等级,组织规范化程度高,高度集权。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机械型组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规章和程序的约束比较少,员工被赋予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书面记录也很少,权利的层次不明确,决策分权化。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有机型组织。美国的强生公司是使用分权的企业典型,其产品线包括处方药、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个人护理产品三大类,客户遍及全球。 (5)机构性模仿。向成功的同行看齐,是管理者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方法之一。当产品、服务、顾客、主要环境因素都很类似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模仿它的结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这种模仿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然而,模仿的结构是和同行中的企业趋

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下文主要依据笔者从事设计工作的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针对钢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的稳定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概念;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建设在快速的发展,钢结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也越来越重要。现如今,钢结构中的失稳事故大都是由于对结构及构件的稳定性能出现问题造成的,稳定性是钢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中,都会遇到稳定问题。对结构稳定缺少明确概念,造成一般性结构设计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设计中应该明确在钢结构稳定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只有这样我们在设计中才能更好处理钢结构稳定问题。 1 钢结构稳定设计的基本概念 1.1 钢结构的强度与稳定 强度问题是指结构或者单个构件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由荷载所引起地最大应力是否超过建筑材料的极限强度,因此是一个应力问题。极限强度的取值取决于材料的特性,对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可取它的最大强度,对钢材则常取它的屈服点。 稳定问题则与强度问题不同,它主要是指外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从而设法避免进入该状态,因此,它是一个变形问题。轴压柱,由于失稳,侧向挠度使柱中增加数量很大的弯矩,因而柱子的破坏荷载可以远远低于它的轴压强度。显然,轴压强度不是柱子破坏的主要原因。 1.2 钢结构的失稳 1.2.1 受弯构件中梁在最大刚度平面内受弯的梁远在钢材到达屈服强度前就可能因出现水平位移而扭曲破坏,梁的这种破坏被称之

为整体失稳。 1.2.2 受弯构件中组合梁大多是选用高而薄的腹板来增大截面 的惯性矩与底抗矩,同时也多选用宽而薄的翼缘来提高梁的稳定性,如钢板过薄,梁腹板的高厚比或是翼缘的宽厚比大到一定的程度时,腹板或受压翼缘在没有达到强度限值就发生波浪形的屈曲,使梁失去了局部稳定。它是使钢结构早期破坏的因素。 1.2.3 受力构件中,截面塑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构件突然而被压坏,压弯构件失去稳定。而压弯构件的计算则要同时考虑平面内的稳定性与平面外的稳定性。结构失稳的问题十分重要,设计为轴心受压的构件,实际上总不免有一点初弯曲,荷载的作用点也难免有偏心。因此,我们要真正掌握这种构件的性能,就必须了解缺陷对它的影响,其他构件也都有个缺陷影响问题。 2 钢结构设计的原则 为更好地保证钢结构稳定设计中构件不会丧失稳定出了以下原则。 2.1 结构整体布置必须考虑整个体系以及组成部分的稳定性要求,结构大多数是按照平面体系来设计的,如桁架和框架都是如此。保证这些平面结构不致出平面失稳,需要从结构整体布置来解决,亦即设计必要的支撑构件。这就是说,平面结构构件的出平面稳定计算必须和结构布置相一致。 2.2 结构计算简图和实用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简图相一致,这对框架结构的稳定计算十分重要。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计算框架柱稳定时用到的柱计算长度系数,自应通过框架整体稳定分析得出,才能使柱稳定计算等效于框架稳定计算。 2.3 设计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构件的稳定计算必须相互配合,使二者有一致性。结构计算和构造设计相符合,要求传递弯矩和不传递弯矩的节点连接,应分别赋与它足够的刚度和柔度。但是,当涉及稳定性能时,构造上时常有不同于强度的要求或特殊考虑。例如,简支梁就抗弯强度来说,对不动铰支座的要求仅仅是阻止位移,同时允许在平面内转动。然而在处理梁整体稳定时上述要求就不够了。支座还需能够阻止梁绕纵轴扭转,同时允许梁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梁端截面

17秋学期(1709)《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通常所讲的临时性组织结构除了项目小组外另一种是:()C A. H型组织 B. 事业部型组织 C. 矩阵型组织 D. U型组织 满分:2 分 2.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C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3.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效价和()B A. 报酬 B. 期望值 C. 个人成就 D. 他人认可 满分:2 分 4.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 超Y理论 满分:2 分 5.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当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应采取的危机管理方式为:()C A. 合作 B. 分权 C. 协调 D. 命令 满分:2 分 6. 权力集中和权力委任程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C A. 分权与授权 B. 集权与授权 C. 集权与分权 D. 集权与民主 满分:2 分 7.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A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8. 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B

A. 管理 B. 控制 C. 协调 D. 领导 满分:2 分 9.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D A. 协调和控制 B. 分工和协调 C. 控制与影响 D. 影响和引导 满分:2 分 10. 在组织的管理中,运用协调、沟通、参与方法的管理叫做()D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市场化管理 D. 民主化管理 满分:2 分 11.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D A. 马斯洛 B. 麦克里兰 C. 弗鲁姆 D. 亚当斯 满分:2 分

生产技术类部门组织结构与责权 1.4.1 生产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部门 生产部 部门负责人 生产部经理 直属领导 生产总监 部门组织结构图 部门编制 经理级1人 主管级6人 视情况而定 职责 1.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与组织执行工作 2.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3.负责生产的调度管理,保证生产任务得到执行 4.负责生产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负责统计、汇总企业各项生产数据,定期向企业高层提供生产信息 权力 1.有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权 2.有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指挥的权力 3.有对生产资源的调度权 4.有对部门内部员工的考核权 5.有对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相关说明 编制人数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生产部经理 计划统计主管 车间主任 动力设备主管 动力设备专员 生产调度主管 成本管理主管 成本管理专员 班组长 生产调度专员 计划统计专员 统计员 物料供应主管 物料供应专员

部门 技术部 部门负责人 技术部经理 直属领导 技术总监 部门组织结构图 部门编制 经理级1人 主管级7人 视情况而定 职责 1.负责企业所有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测试管理工作 3.负责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 4.负责企业产品的技术改进、质量改进与控制工作 5.负责企业产品定额的研究及相关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 权力 1.有对企业产品研发、技术立项及相关管理问题的建议权 2.有对企业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及工艺操作标准的审核权 3.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检查权 4.有对部门内部员工的考核权 5.有对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相关说明 编制人数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技术部经理 测试主管 定额主管 工艺技术主管 工艺专员 技术资料主管 设计主管 设计师 技术质量主管 技术质量专员 研发主管 资料员 测试专员 研发专员 定额专员

一、名词解释 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和组织目标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的行动计划,决定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组织目标,战略和目标共同决定组织的行动。组织战略氛围四种类型:防御型战略、探索型战略、分析型战略和反应型战略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实现目标,使组织部分能够在组织的活动中有序分工、有机协调,从而确定关于组织各部分的职能、部门划分、层次、权力、组合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等的一系列结构体系。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指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和调整,以达成目标。特点有:是一个过程、是随机制宜和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是一种连续的或至少说是周期性的活动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组织职能对于发挥集体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认为,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过程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稳定的价值观、信念、惯例以及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是组织作为一种标准来传承的精神基础。它并不是用明文加以规定的,但实实在在存在于组织当中,是组织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是指用以将组织的投入(原材料、信息、思想)转换为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各种业务流程、技术、机器和方法。技术是组织的生产过程,是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分为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 部门:部门是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组织单位,是由某些具有紧密联系的管理业务和人员所构成的集合,它分布在企业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上。 部门设计:就是确定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配置。实质是进行管理业务组合,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来承担,并授予这些部门从事这些管理业务所必需的各种职权。 环境依赖性: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索取,环境则为组织提供生存必须的资源。是指组织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又反过来通过控制环境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职权关系:企业作为一个分工和协作的整体,各部门和主管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的关系。 组织横向联系: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合作就是组织的横向联系。通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通过增设一些机构或人员来改善组织运行的方式。 组织纵向联系:介于组织高层和基层之间的命令、沟通和信息传递就是组织的纵向联系。用来协调公司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活动。较低层次的雇员应依据上层目标进行工作,上层管理者应该了解下层工作活动的完成情况。

结构稳定理论

—拉普森方法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更利于求解收敛的迭代法,引入了一个附加的未知项一荷载因子λ,其迭代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弧长法 非线性屈曲分析比线性屈曲分析更精确。主要步骤设置:(1)考虑几何非线性,激活大变形效应;(2)材料模型定义。材料非线性由材料屈服准则、流动准则、强化准则定义;(3)施加荷载;(4)求解设置。定义荷载步、子步数、平衡迭代数,定义收敛准则,指定程序终止选项。划分的子步数对屈服荷载的预测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荷载增量不宜过大;(5)采用弧长法。不指定荷载步TIME 值,也不能使用线性搜索、时间步长预测、自适应下降和自动时间步长。可以减小初始半径和降低弧长半径的下限来克服收敛困难;(6)结果。观察结构屈曲变形和相对应力分布;得到结构上任意节点的荷载—变形曲线。 3 多层钢框架整体稳定性分析 6层钢框架,横向(Y)为3跨,柱间距为6m ,纵向(X)为6跨,柱间距为4m ,层高4m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kN/m ,沿轴线方向的所有梁上施加均布的水平线荷载q 。 钢框架梁为H 形截面,截面尺寸为w f H B t t ???=350×200×20×10,柱

图3-1 Beam188单元 图3-2 Shell181单元 3.1.2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和加载 定义单元截面、材料性质,创建几何实体模型,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的优劣直接影响结构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对钢框架的梁柱网格进行了细划分。为了反映多层钢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受力状态,在框架柱脚节点约束了所有方向的自由度,即假定框架柱脚与地面为理想刚接。按照实际情况考虑混凝土楼板以及框架梁柱的重力荷载,楼面的活荷载作用,沿轴线方向所有梁上作用均布水平线荷载q,方向与Y轴的正方向一致。 有限元模型如图3-3所示。

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原则与设计要点 作者:马云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6期 摘要:钢结构作为建筑设计中一种主要的建造形式,目前,在大型厂房、桥梁、高层建筑物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钢结构所采用的建筑钢材具有防变形、耐腐蚀、抗震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等众多优点,因此能够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采用钢结构时,其结构稳定性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对建筑工程钢结构的稳定性展开讨论,已对相应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稳定性 0.;;; 前言 在建筑工程技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钢结构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作为一种主流的建筑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在厂房、桥梁、机场、剧院、超高层等大型建筑结构中。在上世纪,由于钢材冶炼技术并不发达,建筑用钢材含碳量较高,其韧性和耐腐蚀性等缺点使得钢结构在建筑设计领域并不受重视,一度被边缘化,几乎淘汰。近年来,随着金属冶炼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建筑用钢材被广泛生产,钢结构又重新受到建筑设计师的青睐,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工程建造中,在减轻建筑物总体结构重量,提高建筑物整体安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钢结构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各种复杂的使用条件对其稳定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将详细分析钢结构稳定性的设计在建筑工程使用的要点和原则,并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1.;;; 钢结构的概念 钢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以钢材作为结构搭建的主要原材料,通过钢梁、钢板、钢柱等不同的钢制组件,采用焊接、铆接等连接手段进行拼接组装,进行大型建筑物搭建的建筑结构类型。钢结构以各类钢材作为主要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钢材具有重量轻,韧性强等特点,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因此在大中型建筑物设计中经常采用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造稳定,不易变形,能够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安全稳定性。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钢结构失稳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大的压力直接作用在受力平衡点上,造成结构整体受力不均导致失稳。[2]另一种是钢结构构件由于长期使用,导致内部结构发生金属疲劳等问题,内部结构失去支撑作用,导致整体结构失稳。在进行钢结构设计之前,有必要明确这种结构的稳定性特点,才能在设计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结构弱点,发挥钢结构的优势,使得建筑物中的钢结构发挥更好的作用。 2.;;; 钢结构提高设计稳定性的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火框架,组织结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产物,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它要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关系: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小组织理论2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等;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3二者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讲,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它既吸收了以前两种组织理论的有效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容之外,还加入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 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地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容。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和包容的关系。 组织设计的5项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是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与协调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确定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应考虑因素有: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结构模式 1直线制: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部协调;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缺点:缺乏专业化分工;对管理者素质要求高;无助于管理者解决重大问题。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优点:既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效率较高。缺点:在大型企业横向联系和协调将变得非常困难;高层管理人员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适用围较广泛。 3事业部制:优点: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各事业部主管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实现高度专业化;责任和权力明确。缺点: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适用于经营规模大,生产

技术研发经理工具书 技术研发部 《技术研发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

目录 第一章技术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7) 第一节技术部组织结构 (7) 第二节技术部职责与权力 (11) 一、技术部职责 (11) 二、技术部权力 (12) 第三节技术部岗位职责 (13) 一、技术总监岗位职责 (13) 二、技术部经理岗位职责 (14) 三、技术部主管岗位职责 (16) 第二章研发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17) 第一节研发部组织结构 (17) 第二节研发部职责与权力 (20) 一、研发部职责 (20) 二、研发部权力 (21) 第三节研发部岗位职责 (22) 一、研发总监岗位职责 (22) 二、研发部经理岗位职责 (23) 三、研发部主管岗位职责 (24) 第三章设计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25) 第一节设计部组织结构 (25) 第二节设计部职责与权力 (27) 一、设计部职责 (27)

第三节设计部岗位职责 (30) 一、设计总监岗位职责 (30) 二、设计部经理岗位职责 (31) 三、设计部主管岗位职责 (32) 第四章研发调研管理 (33) 第一节研发调研岗位职责 (33) 一、调研主管岗位职责 (33) 二、调研专员岗位职责 (34) 第二节研发调研管理制度 (35) 一、市场调研管理制度 (35) 第三节研发调研管理表格 (40) 一、调查计划表 (40) 二、市场调查表 (40) 三、竞争对手调查表 (41) 四、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调查表 (42) 第五章产品研发管理 (42) 第一节产品研发岗位职责 (42) 一、产品研发经理岗位职责 (42) 二、产品研发专员岗位职责 (43) 第二节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44) 一、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44) 第三节产品研发管理表格 (52)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3星)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线路等事宜。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组织设计是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①组织理论又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②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③关系: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2星):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①古代以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②近代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③现代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是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4星):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①静态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规章②动态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还加进了人的因素③关系:现代无疑的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中,静态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5星) 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横向协调问题,主要措施有①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个副总经理负责管辖②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以来实现协调③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影响。管理幅度的大小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3星) 1.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维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只能参谋机构形成了三立主要的管理组织结构系统。①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②是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③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 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它是根据成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赋予它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3.分公司与总公司:它们结构模式较多地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合并后各分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 4.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子公司不

1 、组织结构图 2、部门职责 2-1、技术服务部门职责: 技术服务部作为公司常设的服务机构,在集团技术总部和公司的领导下,致力于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优化和开发新

产品,服务于公司,服务于品管、生产、行销,服务于客户。努力做好公司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使技术服务的职能成为公司产品竞争和占领市场份额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成为公司和技术总部的信息触角,认真实施市场信息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和整理与公司产品经营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呈报公司和技术总部。 2-2、市场服务科职责 1、配合行销进行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2、解决客户对公司产品之投诉,及时反映客户之意见。 3、指导客户提高养殖水平,解决客户养殖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4、配合行销进行产品宣传,如培训班、展示会、研讨会 等。 5、进行各种示范试验,建立长期定点示范户。并跟踪落 实,提 供完整的试验报告。 6、收集市场信息,了解竞争厂商产品情况,提出公司产 品改进 建议和开发新产品之良好建议。 7、配合行销进行市场分析及努力完成销售任务。 8、实施公司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市场调查、宣传、 推广计划。 9、参与产品使用说明及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宣传资料 的编整,

并提出改进事项。 10、及时反映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1、协助做好公司产品的形象策划,提出良好建议。 12、出席行销会议,办理公司及部门主管交办的其它事 项。 2-3、客诉处理科职责 1、负责兽医药及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咨询,指导市场服务人员及客户正确诊治、规范用药。 2、协助行销部举办行销员及客户技术培训班,传播正确的兽医药知识及畜禽疾病诊断、治疗技术;参与产品宣传,如培训班、展示会、研讨会等。 3、及时赶赴市场服务人员需要支援的客户抱怨现场,协助分析、解决问题。 4、协助行销部门处理产品售后之品质问题(指可归责于本公司产品品质之问题)。 5、收集、整编技术、试验、宣传等资料,建立各种资料档 案。 6、负责本部门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络,做好呈文及收发文件资料的登记、传送工作。 7、负责协助公司相关部门进行各种宣传广告之设计、制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8、维护和保管好各种办公用品、兽药及器械,登记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9、接听电话,解答和记录客户投诉,及时将问题通知市场技术人员;必要时向主管反映,以求满意解决之方法。

《结构稳定理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两种极限状态是指哪两种极限状态? 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承载力极限状态包括哪些内容? 结构、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3、什么是一阶分析?什么是二阶分析? 对绝大多数结构,常以未变形的结构作为计算简图进行分析,所得的变形与作用的关系是线性的,称为几何线形分析,或一阶分析;而某些结构,如张拉结构,必须用变形后的结构作为计算依据,作用与变形呈非线性关系,称为几何非线性分析,或二阶分析。 4、强度和稳定问题有什么区别? 强度问题关注的在结构构件截面上产生的最大内力或最大应力是否达到该截面的承载力或材料的强度,因此,强度问题是应力问题;而稳定问题要找出作用与结构内部抵抗力之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属于变形问题。 5、稳定问题有哪些特点?进行稳定分析时,需要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吗? 1.稳定问题采用二阶分析; 2.不能用叠加原理; 3.稳定问题不必区分静定和超静定结构。 6、结构稳定问题有哪三类? 1.分支点失稳; 2.极限点失稳; 3.跃越失稳。 7、什么是分支点稳定?什么是极值点稳定?什么是跃越稳定? 1.原有的平衡形式可能成为不稳定,而出现与原平衡形式有本质区别的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变形产生了本质上的突然性变化。 2.结构的弯曲变形将大大发展,而不出现新的平衡形式,即结构的平衡形式不出现分支现象。 3.跃越失稳既无平衡分支点,又无极限点,但与不稳定分支点失稳又有相似之处,都在丧失稳定平衡后经历一段不稳定平衡,然后达到另一个稳定平衡状态。 8、什么是临界状态? 结构由稳定平衡到不稳定平衡的界限状态。 9、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归纳总结静力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0、什么是能量守恒原理?什么是势能驻值原理?基于势能驻值原理的方法有 哪些? 保守体系处在平衡状态时,储存于结构体系中的应变能等于外力所做的功,这就是能量守恒原理。势能驻值原理:受外力作用的结构,当位移有微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