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教学内容与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对象:2006级五年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0.5学时)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0.5学时)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超敏反应本质上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

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V即迟发型超敏反应。I、II、III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而IV 型则由效应T细胞介导。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由IgE抗体介导;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对变应原易产生IgE类抗体的超敏患者,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植物花粉、抗毒素血清、动物皮毛及皮屑、真菌孢子、菌丝等,以及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等药物。

(二)IgE抗体IgE抗体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

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IgE 具有牢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Fc 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以及内脏器官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这两类细胞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IgE Fc 受体,可与IgE

物活性介质,导致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二、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

(一)致敏阶段 指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发产生IgE 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变应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可刺激抗原特异性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抗体。IgE 抗体可通过其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 εR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表面结合特异性IgE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

(二)发敏阶段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并作用于效应组织或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过程。再次进入机体的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 抗体结合,使膜表面Fc εR 发生交联,这是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及合成生物活性介质的关键。

The mechanism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三)效应阶段

Fc εRI cross-linking

Degranulation of Mast cell and release of bioactive mediators

PGD2, leukotrienes platelet activation

Histamine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区别在于是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还给机体造成机能障碍或病理损伤,将损伤一面称之为超敏反应,属于病理免疫,又称变态反应 根据Gell 和Coombs,把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I型:过敏反应 Ⅱ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过敏介质诱发的临床表现时间极短,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始动因素:IgE 作用机制:肥大细胞膜上的FcεR结合IgE类抗体,经过交联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释放出多种类型的过敏介质。 一、IgE和肥大细胞的活化 (一)IgE及其类别转换 IgE分子的免疫生物学特性: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FcεRI首先和细胞及组织结合,然后再识别和结合抗原。 表达FcεRI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活化的嗜酸粒细胞 Ig类别转换: NK1.1CD4+T cell DC2(树突细胞) Th2 cell IL-4 Th0 cell 低浓度抗原(应变原作用特点之一) IgE IL-4, IL-3 B cell (二)IgE介导的信号转导 FcεRI:由四条肽链组成:α、β及两条γ链。 α链:胞膜外两个IgSF结构域:识别IgEFc段 β链:四次跨膜结构域,N、C端在膜内 胞内有ITAM,参与细胞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导γ链:同源二聚体 IgE和两个以上FcεRI分子的α链交联:引起受体及相关跨膜分子的聚合,致Src家族PTK 成员(Lyn)相互磷酸化而激活 肥大细胞还有蛋白酪氨酸激酶Btk的参与。 (三)肥大细胞活化的调节 1、CD23(FcεRⅢ):低亲和力IgE受体,负向调节IgE合成。 2、FcγRⅡ-B:负反馈调节,机制未明 3、GIF:糖基化抑制因子 4、GEF:糖基化增强因子 二、肥大细胞与过敏介质 (一)肥大细胞类型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6章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超敏反应是一种引起机体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免疫应答。 3.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属一种____,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______性。 4.在注射______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着,可采取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后。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________治疗。 5.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_______或_______超敏反应。 6.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7.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二、多选题 [A型题] 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真菌 E.青霉素 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传染性变态反应 4.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5.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6.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7.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 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cytolytictype)或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Ⅱ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主要包括: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二)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抗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后,抗体结合于细胞膜上的抗原通过下列途径或机制导致靶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①固定并激活补体裂解靶细胞;②借助于免疫调理

(IgGFc段与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和免疫黏附(C3b与吞噬细胞C3b受体结合)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③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其另一端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或NK细胞上Fc受体结合,通过ADCC 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性杀伤作用;④刺激或阻断靶细胞受体功能。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血型和HLA型不合所引起的血细胞破坏,有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如ABO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即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反复输入异型HLA的血液所致,受者体内诱发抗白细胞的抗体或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破坏。 (二)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而引起。血型为Rh一的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一Rh。此类抗体为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当体内产生抗一Rh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时,母体内的抗一Rh便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一Rh,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也不少见,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B型,但症状轻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性贫血。 (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汀等药物的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与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红细胞、粒细胞或a/l,板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第16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病因】 1.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红色。分为4型: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 2.对酸、碱、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敏感,65℃30分钟即可灭活,干热100℃20分钟灭活。痰液中的结核杆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须经24小时处理才被杀灭。 【发病机制】 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4~8周,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出现组织超敏反应。 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致敏的淋巴细胞就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并汇集巨噬细胞于病灶处→产生足够的水解酶和杀菌素→吞噬和杀灭大部分结核杆菌。 当细菌量大组织敏感性高时,则组织坏死不完全而产生干酪样物质 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在产生变态反应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结核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是同一细胞免疫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原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小儿吸入带结核菌的飞沫或尘埃即可引起感染。 (2)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它食物可引起消化道传播,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 3.诱发因素 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社会经济落后等是人群结核病高发的诱因。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 (一)多为原发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合并症,未经合理治疗可于短期内恶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能痊愈。由于原发病灶局部病变的性质以渗出为主,较少出现坏死及空洞,故愈合方式以钙化为主。 (二)易侵犯淋巴系统,肺门淋巴结最易受累。 (三)原发性肺结核易发生血行播散,故小儿粟粒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 (四)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较高,多见于原发型肺结核的患儿。表现为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并先出现于肺内病变之前。 二、诊断检查 (一)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可测定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1.试验方法用皮内注射法。将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化物(PPD)注入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6~10mm的皮丘。 2.结果判断48~72h后观察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的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其反应强度。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BCG acid—fast bacilli OT(old tuberculin) 结核菌素试验传染性免疫麻风细胞 二、填空题 1、结核分枝杆菌常用染色,呈色。 2、对人有致病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和。 3、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培养基,形成菌落的时间需 4、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抵抗力较强。 5、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较敏感,在液体中加热0C min即可被杀死。 6、结核分枝杆菌成分中可引起机体发生超敏反应的是和。 7、卡介苗是用菌制备而成的疫苗。 8、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和。 9、最常见的结核病为。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10、抗结核免疫属于免疫,亦称免疫。 11、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和两种。 12、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有、、等。 13、麻风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与传播。 14、从麻风的临床病理表现分为型麻风和型麻风。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酸染色,呈红色 B、专性需氧,生长缓慢 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 D、耐酸碱,在6%H2S04或4%NaOH中可存活3Omin E、耐煮沸。1OO0C5min才死亡 2、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氏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3、结核分枝杆菌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是因为 A、所用的碳酸浓度过高,不易被脱色 B、结核分枝杆菌含脂质较多,盐酸酒精不易使之脱色 C、脱色所用盐酸酒精PH过低,不易使结核分枝杆菌脱色 D、美蓝不能用于染细菌 E、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糖多,不易被酒精脱色 4、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培养基主要应含有 A、足量的小分子蛋白 B、供给合成脂类的成分 C、大量无机碳源 D、表面活性物质协助营养物质进人菌体 E、微量元素 5、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腊质 E、硫酸脑育脂 6、与结核分枝杆菌抗干燥有关的是 A、胞壁致密 B、壁中脂质多 C、有芽胞 D、含耐热酶 E、以上都不是 7、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叮咬 8、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无关的是 A、磷脂 B、硫酸脑背脂 C、索状因子 D、腊质 E、内毒素 9、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10、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11、常用的卡介苗接种方法是 A、皮内注射 B、皮上划痕 C、口服 D、皮下注射 E、肌肉注射 12、结核分枝杆菌的哪种变异用于制备疫苗

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型疾病

1.输血反应:可由AB0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红细胞溶解。HLA型别不同的输血可使体内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产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血型鉴定选择同型血输入可避免AB0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若该母亲曾接受过输血则第一胎胎儿也可发生溶血。预防:分娩Rh 阳性胎儿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抗D抗体),预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AB0血型不符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见于O型血母亲生A、B、AB型胎儿。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感染或某些药物引起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引起红细胞溶解。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外来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血细胞上成为完全抗原后刺激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造成血细胞损伤,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5.其他有关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由A族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的共同抗原或因链球菌感染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产生自身抗原引起。急性风湿热:急性风湿热是与自身蛋白质有交叉反应的外来抗原的抗体所致疾病的最好例子。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细胞壁蛋白质的抗体与心肌细胞上的交叉抗原结合而引起心肌损伤。其特征是关节炎、心脏瓣膜损伤引起的心内膜炎和心肌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即goodpasture综合征,是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以肺出血和严重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自身抗体与肺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Ⅳ型胶原结合并在局部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白细胞浸润及抗体和补体沿基底膜呈线状沉积。自身免疫性受体病: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功能紊乱,但无炎症现象和组织损伤。细胞功能的异常可以表现为受体介导对靶细胞的刺激作用,也可表现为抑制作用。(1)Grave病:是刺激性作用的一个例子。病人产生了抗甲状腺上皮细胞刺激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SH的生理功能是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产生甲状腺素。自身抗体与TSH受体结合其作用与TSH本身相同,因而导致对甲状腺上皮细胞刺激的失调,甚至在无TSH存在下也能产生过量甲状腺素,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roiitt称这种刺激型超敏反应为V型超敏反应,但多数人认为它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重症肌无力:是抗受体抗体介导的功能受抑制的病症。80%以上患者有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补体参与发病过程。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导致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的渐进性骨髓无力及各种受累器官的症状。因受体内吞和在胞内的降解,受体数目减少。(3)胰岛素抗性糖尿病:有些对胰岛素无反应的糖尿病人抗胰岛素体的自身抗体,受体与自身抗体结合后,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抗激素自身抗体所致的疾病:有的恶性贫血与抗体内源性因子即肠道吸收维生素B12辅因子的自身抗体有关。自身抗体与该因子结合后,辅因子功能被抑制,结果维生素B12缺乏,造成血细胞生成异常和幼巨细胞贫血。

第16章 SPA技术

第十六章SPA技术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technique) 一、概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简称SPA)是细胞壁抗原的主 要成分,几乎90%以上的菌株均含有这种成分,但不同的菌株含量差别十分悬殊。SPA占整个细胞壁蛋白成分的6.7%,通过胞壁肽聚糖以共价键与之结合。其它葡 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不含SPA。 (一)SPA的理化性质 SPA是一种蛋白质,由亮、缬、脯、丙、苏、甘、丝、谷丙、天门冬及赖氨酸 等十种氨基酸组成。由于不含有胱氨酸及半胱氨酸,所以无二硫键。紫外光谱和吸 收系数为A275nm %=1.65,等电点为pH5.1。SPA十分稳定,用4mol/L尿素、硫氰 盐酸、6mol/L的盐酸胍和pH2.5的酸性条件,以及加热煮沸均不影响其活性。其 分子量因测定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SPA的部分理化参数见表16-1。 表16-1 SPA部分理化参数 分子量42 000 沉降系数S 20w(ˊS ) 2.10 扩散系数D20W(cm2/s) 4.3×10-7 Stocks半径(nm) 5.00 摩擦比f/f,min 2.10 粘度(n) (ml/g) 2.90 Hμggins常数0.66 比容V(ml/g) 0.72 ? 1 ?

(二)SPA的免疫学性质 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IgG分子中的Fc片段结合,结合的亲和性次 序依次是猪、狗、兔、人、猴、鼠、小鼠及牛;对大白鼠、绵羊的亲和力差;对马、犊牛、山羊等无亲和力;对所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除少数例外)均 不能与之结合。鸡的IgG必须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复合物才能与SPA结合,原因可 能是Ag-Ab复合物改变了IgG的Fc片段的构象。 SPA与IgG结合的亚类主要是IgG1、IgG2和IgG4。 SPA除与IgG结合外,还能与血清中少量的IgM和IgA结合,SPA菌对各类 免疫球蛋白的吸附率:IgG为90%~98%,IgM为2%~30%,IgA为1.5%~20%。 出现共沉反应的SPA与IgG必须有两个结合部位,它们分别在Fc和Fab段上, 缺一虽能与SPA结合,但不出现共沉反应,这种Fab的参与并非SPA-抗体反应。现已研究表明,IgG与SPA的结合部位是CH2和CH3的交界处。 (三)SPA的生物学特性 1.免疫原性与过敏原性SPA做为免疫原能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合成Ig,又能 与其相应抗体的Fab段结合呈现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SPA-IgG注射家兔皮下 可引起Arthus样反应,还可引起豚鼠的迟发性超敏反应。SPA体外试验,能刺激 豚鼠离体回肠收缩。 2.抗吞噬作用由于IgG的Fc段结合点既是lgG调理活性结合点,又是SPA 反应点。因此,SPA可与吞噬细胞竞争,结果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也 可能是SPA阻断调理素与吞噬细胞作用的结果。 3.固定补体SPA-IgG和免疫复合物一样可以固定人和某些动物(如豚鼠、猪、狗等)血清中的补体,主要是通过补体传统激活途径。 4.促有丝分裂因子SPA是一种B细胞激活剂,固相SPA作用明显,并不需 要T细胞辅助,可容性SPA作用微弱,必须有T细胞参与。 5.去封闭作用固相SPA能部分去除肿瘤病人和带瘤动物血清中的封闭活性,从而降低了血清对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的封闭作用。 (四)SPA的应用SPA应用很广,但所有应用的原理都离不开SPA具有与IgG的Fc段的结合能力,主要应用方面如下: 1.SPA菌的协同凝集作用 用已知的标准血清,吸附到SPA菌的表面,使之成为吸附抗体的载体,再以此去 诊断相应的未知抗原而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诊断的抗原可以是颗粒性的,也可 以是可溶性的。此种凝集相当于反向间接血凝,但省去间接血凝中的抗体纯化,红血 球鞣化等复杂手续,而只需要SPA菌体及粗制免疫血清即可。所以此法简单、快速, 特异性敏感性均较满意。目前已用于许多细胞和病毒的检测及分型。 ? 2 ?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T、B细胞相互作用 B细胞一般分为B - 1细胞亚群和B - 2细胞亚群。B- 1细胞主要识别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即非蛋白质类抗原如脂类、多糖抗原等, 这些抗原可直接激活B 细胞, 无需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介导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即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 且须有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占外周血B细胞总数的90%-95%。所以,绝大多数B细胞在受刺激活化过程都需要双信号, 其中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时的B细胞还只能是致敏B细胞, 致敏B细胞必须再接受T细胞的辅助后(即Th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产生了CD40L, CD40L与B 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 成为B细胞

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够活化。 同样, T细胞活化过程也需要多种信号。当TD抗原被B细胞表面的BCR识别并结合后就形成一种抗原抗体(BCR)复合物, 该复合物被B细胞内化加工为抗原肽, 然后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接着该复合物被B细胞递呈给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产生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 B细胞在识别抗原后表达了B7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由上可见, T 细胞需要B细胞提供的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是由于T 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T 细胞只能识别由B细胞或其他APC加工、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活化的T细胞产生分子信号, 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完成体液免疫。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此过程中,T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 开始分裂增殖, 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 如IL-2、IL-4、干扰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7等共同作用于B细胞, 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同样, 各种细胞因子也是T细胞活化增殖所需要的。

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及类Arthus反应。前者见于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后者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抗体,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现象。(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肝脏、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 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发生机制不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无IgE参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其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激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压下降,导致过敏性休克。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 ②主要由特异性IgE 介导; 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 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中文名Ⅰ型超敏反应 对象已致敏的机体 主要特点发生快,消退亦快 时间数分钟 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 一变应原

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A2 等。 二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 受体(Fc εR)结合。结合于细胞表面的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和嗜酸性粒细胞 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IgE Fc 受体,能与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第十六章结核病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检查及预防。了解结核病的治疗要点。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和耐药菌株的产生,加之对结核病人的管理不力,防治措施不力,许多国家的结核发病率有所回升。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结核病日”。我国政府已把结核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属于分期杆菌属,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红色。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结核杆菌含有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体。结核蛋白质能使机体致敏,产生变态反应,引起疾病;结核类脂质对细菌有保护性,痰液内结合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经24小时处理才能杀灭。

结核菌能否引起人体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数量、菌群、和毒力,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强弱。结核杆菌初次进入人体后,在肺泡内和无活性的巨噬细胞中短暂的生长繁殖,4~8周后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出现组织超敏反应,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使T淋巴细胞致敏。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时,致敏的淋巴细胞就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然后激活巨噬细胞,使之具有细胞免疫能力。当细菌量少而组织敏感性高时,就形成肉芽肿;当细菌量多、组织敏感性高时,则形成干酪性坏死;当细菌量多而组织敏感性低时,可引起感染播散和局部组织破坏。 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在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结核变态反应和免疫是同一细胞免疫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结核变态反应对免疫的影响为双重作用:一般认为适度的变态反应,机体抵抗力最强;变态反应过强时,可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发生干酪样坏死;变态反应过弱时,机体反应性差。 【流行病学特点】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为传播的主要途径,可经飞沫或带有结核菌的痰液干燥后随尘土飞扬而进入呼吸道;其次,也可经消化道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他食物;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小儿结核病特点】 1.与成人结核病临床表现不同小儿结核病多为原发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合并症,不经治疗可于短期内恶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能痊愈。愈合方式以钙化为主。 2.易侵犯淋巴系统肺门淋巴结最易受侵犯,常压迫和阻塞支气管。 3.易发生血行播散原发型结核病变易发生全身血行播散,故小儿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 4.小儿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表现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并常出现于肺内病变之前。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习 题) 点击:130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1 21:41:37 A 型题 1.下述关于NK 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IL-3 能增强其杀菌活性 2. 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3. C.可通过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 4. D.表面具有mIg 5.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2.发育早期的NK 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1. A.CD3 分子 2. B.IKAROS 基因 3. C.CD16 分子 4. D.CD56 分子 5. E.CD15 分子 3.促进NK 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1. A.KIR 2. B.KAR 3. C.CSF 4. D.TCR

5. E.CDR 4.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1. A.树突状细胞 2. B.B 细胞 3. C.T 细胞 4. D.造血干细胞 5. E.NK 细胞 5.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1. A.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2.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4. D.NK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和APC 6.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1. A.内皮细胞 2. B.NK 细胞 3. C.Kupffer 细胞 4. D.APC 5. E.肥大细胞 7.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1. A.分泌特异性抗体 2. B.抗原提呈作用 3.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 4. 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5.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8.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含有嗜天青颗粒 3. C.主要功能为巡视、清除病原微生物 4. D.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5. E.可与IgE结合 9.关于巨噬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具有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 3. C.静止时表达高水平MHC-Ⅱ类分子 4. D.具有ADCC效应 5. 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0.NK细胞的受体包括 1. A.KAR和KIR 2. B.TCR和CR 3. C.KAR和BCR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e65396866.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概述: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 ①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 ②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糖蛋白之间的共同抗原 ③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④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1、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2、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C3b与吞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 3、ADCC效应 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Fc段与NK上的Fc受体结合,发挥杀伤作用。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如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二)新生儿溶血症 1、Rh血型不相符 Rh-孕妇所产Rh+ 胎儿,母体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症。 2、ABO血型不相符 多发生于母亲是O型,胎儿是A、B或AB型的第二胎,但发病机率较低或症状较轻。

①母体内存在的天然抗A或抗B血型抗体IgM 。 ②胎儿血清及其他组织中也存在有A、B型抗原物质。ABO溶血症也可发生在第一胎, 与母体曾受自然界中类似A、B物质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体有关。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抗原的改变:甲基多巴治疗高血压、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或EB病毒感染,可导致血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 (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药物半抗原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作用,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细胞表面的FcγR 结合。 (五)交叉抗原所致的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抗IV型胶原抗体与肺泡基底膜以及肾小球基底膜结合,激活补体或调理作用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 特殊类型的II型超敏反应 患者血清中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属IgG类自身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上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分泌大量甲状腺素。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掌握: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抗体介导);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抗体介导);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抗体介导);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 一、I型超敏反应: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点: 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二、II型超敏反应: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同种异型抗原引起: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由自身抗原引起: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三、III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h出现。 五、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第16章 超敏反应复习题及答案--医学免疫学

第16章超敏反应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二.单选题: 1 Ⅰ型超敏反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 C.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 D.通常发生和消退迅速 E.可通过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 2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IgG类抗体 B.IgE类抗体 C.IgA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M类抗体 3 肥大细胞膜表面能与IgE类抗体Fc段高亲和力结合的受体是 A.FcεRⅠ B.FcεRⅡ C.FcγRⅠ D.FcγRⅡ E.FcγRⅢ 4 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 A.腺苷酸环化酶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组胺 D.白三烯 E.前列腺素D2 5 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的介质是 A.前列腺素E B.白三烯 C.组胺 D.5-羟色胺 E.血小板活化因子 6 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 A.过敏性休克 B.荨麻疹 C.特应性皮炎 D.血管性水肿 E.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7 在特应性变应原脱敏治疗中,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 A.IgG类抗体 B.IgE类抗体 C.IgA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M类抗体 8 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 A.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或使用 B.应用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C.应用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的药物 D.应用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E.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9 采用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进行防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血清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哮喘 C.荨麻疹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0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11 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C. 肝素 D.腺苷酸环酶 E. 激肽 12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活力的FcεRⅠ()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中心粒细胞、肥大细胞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3 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特异性转移因子 D.生物活性介质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14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以中心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5 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类风湿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 16 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新生儿溶血症 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